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REOF的不同量级降雨侵蚀力时空变化——以重庆市为例
1
作者 靳军英 王林 +1 位作者 金铁生 张卫华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3-177,共15页
研究重庆市不同地理分区内各量级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变化特征,为该地区进行更加精准的区域性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选取1981-2020年重庆市31个站点逐日降雨数据,利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otated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RE... 研究重庆市不同地理分区内各量级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变化特征,为该地区进行更加精准的区域性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选取1981-2020年重庆市31个站点逐日降雨数据,利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otated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REOF)对降雨侵蚀力进行地理分区,并结合R/S、5年滑动平均、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分析各分区不同量级降雨侵蚀力时空变化。结果表明:①重庆市降雨侵蚀力可分为6个地理区域(Ⅰ-Ⅵ区);②重庆市多年平均降雨侵蚀力为5784.04 MJ·mm/(hm^(2)·h·a),不同降雨侵蚀力从大到小依次为:大雨、暴雨、中雨、大暴雨;③大雨侵蚀力在Ⅰ-Ⅲ区和Ⅴ-Ⅵ区占主导优势,暴雨侵蚀力在Ⅳ区占主导优势。各分区中,中雨、大雨及暴雨侵蚀力主要集中在5-9月,大暴雨侵蚀力集中在6-8月;④各区不同量级降雨侵蚀力年际变化从小到大依次为: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同一量级降雨侵蚀力的整体变化趋势均不显著;Hurst指数表明,中雨侵蚀力在Ⅰ和Ⅴ区、大雨侵蚀力在Ⅱ和Ⅴ区、大暴雨侵蚀力在Ⅰ和Ⅲ区呈强持续上升趋势;⑤中雨、大雨及大暴雨侵蚀力在渝东南、渝东北占主导优势,暴雨侵蚀力在渝西以及重庆中部占主导优势,且Ⅰ区酉阳和秀山、Ⅱ区开州、Ⅲ区北碚和铜梁、Ⅳ区璧山和永川、Ⅴ区巫溪和云阳及Ⅵ区忠县是不同量级降雨侵蚀力的高峰中心。通过对重庆各分区不同量级降雨侵蚀力的分析,明确了可能引起土壤侵蚀的主要雨型、高发时期和潜在风险较高的地区,可为区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和水土保持措施的合理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侵蚀力 时空变化 旋转经验正交分解法 MK非参数趋势检验 R/S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EOF的两种卫星降水产品(IMERG和MSWEP)在金沙江流域降水分区尺度精度评估 被引量:2
2
作者 薄会娟 林青霞 +2 位作者 李璐 魏冲 龚成麒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20-633,共14页
高时空分辨率降水产品的精度评估是卫星降水用于水文气象干旱等研究的前提。本研究提出在降水分区尺度下评估IMERG和MSWEP两种卫星降水产品的精度,并与不分区尺度(即流域尺度)进行比较。首先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对金沙江流域(JSB... 高时空分辨率降水产品的精度评估是卫星降水用于水文气象干旱等研究的前提。本研究提出在降水分区尺度下评估IMERG和MSWEP两种卫星降水产品的精度,并与不分区尺度(即流域尺度)进行比较。首先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对金沙江流域(JSB)进行降水分区,通过贡献率得出8个分区较为适合。然后识别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发现2种降水产品都可以很好地捕捉降水呈现出的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增加的趋势。最后在日尺度、降水发生概率和极端降水探测能力3个方面对降水产品在分区尺度和不分区尺度的性能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在日尺度上,MSWEP的精度在多数降水分区优于IMERG,被推荐5次(1、3、6、7和8区),集中在流域的中游。同时流域尺度也推荐MSWEP。在降水事件发生概率方面,MSWEP能再现不同等级降水强度的概率密度分布,但过高估计0.1~1 mm/d降水事件的发生概率;而IMERG过高估计小于0.1 mm/d降水事件的概率。在极端降水探测能力方面,流域尺度的KGE值都是正值,且IMERG优于MSWEP,但分区尺度上,KGE值在部分降水分区中存在负值,表明IMERG和MSWEP均不能很好地探测出该区的极端降水事件。本研究成果表明降水分区尺度是必需的,能够更加精细地评估降水产品。研究结果可为具有类似气候条件的卫星降水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分区 旋转经验正交函数 IMERG MSWEP 精度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EOF分析的山东省年降水区域特征及趋势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任建成 谷山青 卢晓宁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4-231,共8页
[目的]探究山东省不同气候分区年降水量的时空特征,为该地区气候分析、防灾减灾提供更加区域性的参考依据。[方法]根据山东省95个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1991—2020年降水年值数据,首先对山东省年降水场进行气候分区,然后通过相关统计方法... [目的]探究山东省不同气候分区年降水量的时空特征,为该地区气候分析、防灾减灾提供更加区域性的参考依据。[方法]根据山东省95个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1991—2020年降水年值数据,首先对山东省年降水场进行气候分区,然后通过相关统计方法分析各分区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1)山东省各降水模态降水偏少的年份更多,降水偏多的年份降水强度更大,年代际变化均较为明显,但各模态降水偏多偏少的年份分布及强度变化有所不同。(2)山东省年降水量大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年降水场划分为东南沿海区(Ⅰ区)、西北平原区(Ⅱ区)和中部山地区(Ⅲ区)3个区域,各降水分区年降水均呈不显著增加趋势,趋势率各不相同,突变均不明显。(3)山东省各降水分区年降水量均具有较为明显的周期性特征,东南沿海区年降水场存在2个较为明显的能量中心,中心尺度均为2~3 a,未来变化具有强持续性;西北平原区年降水场存在3个较为明显的能量中心,中心尺度分别为5~7 a, 3 a和2~3 a,未来变化具有持续性;中部山地区年降水场存在2个较为明显的能量中心,中心尺度分别为2~3 a, 6 a,未来变化具有强持续性。[结论]山东省降水偏少的年份更多,降水偏多的年份降水强度更大,年降水场大致可分为3个分区,各分区年降水量均呈不显著增加趋势,均具有较为明显的周期性特征,且未来变化均具有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降水 区域特征 旋转经验正交函数 重标极差分析法 山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降水分区的季节特征及其对大气环流的响应
4
作者 李函珂 董晓华 +4 位作者 马耀明 龚成麒 李璐 冷梦辉 苏中波 《水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6-92,共7页
探究长江中下游流域季节降水的时空特征及其对大气环流的响应,可以揭示气候变化对流域内异常降水的影响,对进一步准确预估流域旱涝灾情有重要意义。研究基于长江中下游1978—2017年总计40a的日降雨数据,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分解函数(Rotate... 探究长江中下游流域季节降水的时空特征及其对大气环流的响应,可以揭示气候变化对流域内异常降水的影响,对进一步准确预估流域旱涝灾情有重要意义。研究基于长江中下游1978—2017年总计40a的日降雨数据,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分解函数(Rotated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REOF)以及非参数Mann-Kendall检验等趋势突变检验方法,分析了研究区季节尺度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并结合交叉小波法分析研究区不同季节降水对典型北半球大尺度大气环流的响应。结果显示:(1)在未来,春季降水易在中部Ⅰ区异常增加;夏季降水易在东南Ⅱ区异常增加;秋季降水易在东北Ⅲ区异常增加;冬季降水易在西南Ⅳ区异常减少。(2)春季降水与四种大气环流高度相关,秋季降水不易受环流因子影响,夏、冬季流域东北地区降水易受影响。AO主要影响冬季降水,PDO易影响春、冬季降水,SOI对夏季降水影响大。流域季节降水对大气环流的响应由南部及东北地区逐渐向西北地区递减;(3)东南Ⅱ区春、秋季降水不可预测性强,夏季降水极端且趋于增加,冬季异常降水影响大且关联小麦种植,需重点关注气候变化对东南地区降水的影响。以上结论可为区域季节性降水灾害防治提供潜在的预测因子,并有助于及时应对区域旱涝灾情,可提高灾害防治措施的针对性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季节降水 大气环流 旋转经验正交方程 交叉小波变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遥感数据缺值对EOF和REOF时空分布分析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黄二辉 杨燕明 潘德炉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9-111,共13页
本文分别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和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两种方法,对中国海(14°-40°N、105°~132°E)1998年1月~1999年8月之间SeaWiFS归一化离水辐射率Lwn(490nm)数据,进行时空分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 本文分别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和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两种方法,对中国海(14°-40°N、105°~132°E)1998年1月~1999年8月之间SeaWiFS归一化离水辐射率Lwn(490nm)数据,进行时空分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时间区段、不同空间范围,利用EOF和REOF分解得到的典型要素场时空分布存在较小差异,在时间、空间分布上较稳定.同时也说明,被云遮掩的部分遥感数据对EOF和REOF分析结果影响是很小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验正交函数 旋转经验正交函数 时空分布 海洋遥感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20年中国西北地区干旱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对植被的影响
6
作者 胡铁军 张亮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6-102,117,共8页
西北地区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使得该地区干旱频发,明确干旱演变特征对于区域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在季节尺度上,干旱对植被的影响及周期性研究相对较少。鉴于此,选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表征气象干旱,基于连续小波变换和... 西北地区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使得该地区干旱频发,明确干旱演变特征对于区域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在季节尺度上,干旱对植被的影响及周期性研究相对较少。鉴于此,选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表征气象干旱,基于连续小波变换和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研究1961-2020年中国西北地区季节尺度干旱演变规律特征,并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交叉小波和小波相干分析1982-2020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对SPEI的响应。结果表明:①REOF将研究区干湿状况分为4个亚区,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差异;干湿突变年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②在季节尺度上SPEI具有明显的周期性,震荡周期的发生时段集中在1991-2001年间,但周期长度不同。③干旱发生频率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季节上,夏季>春季>秋季;干旱程度上,中度>轻度>重度>极端。④季节干旱均严重影响西北地区植被生长,超过50%的地区SPEI与NDVI呈正相关关系,通过小波相干和交叉小波分析了SPEI和NDVI的变化关系,二者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周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周期性 小波分析 时空特征 植被 旋转经验正交函数 西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EOF的淮河流域降雨侵蚀力时空变化 被引量:8
7
作者 魏冲 董晓华 +4 位作者 龚成麒 马耀明 喻丹 薄会娟 赵文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35-144,共10页
淮河流域作为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研究其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变化特征,对流域水土流失防治、土壤资源保护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淮河流域内的40个气象站点1960—2018年的日降雨数据,采用Xie方法计算各站点降雨侵蚀... 淮河流域作为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研究其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变化特征,对流域水土流失防治、土壤资源保护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淮河流域内的40个气象站点1960—2018年的日降雨数据,采用Xie方法计算各站点降雨侵蚀力及降雨侵蚀力密度;使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otating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REOF)对淮河流域依据降雨侵蚀力的分布特性进行分区,采用线性倾向率、改进的Mann-Kendall检验和R/S分析法来分析流域内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变化特征;并为不同分区提供合理的农业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结果表明:1)淮河流域多年年均降雨侵蚀力及降雨侵蚀力密度分别为4264 MJ·mm/(hm^(2)·h)和4.63 MJ/(hm^(2)·h),且降雨侵蚀力未来将呈增长趋势;整体上,流域内年降雨侵蚀力从东南部向西北部递减,年降雨侵蚀力密度从北部向南部递减。2)基于淮河流域40个站点的年降雨侵蚀力序列,使用REOF展开的10个空间特征向量的累计贡献率达74.34%,可着重突出空间分布特征。并依据这10个模态分布将淮河流域的降雨侵蚀力场划分为降雨特征不同的10个地理区。3)降雨侵蚀力较高的分区为第2、3、4、5和6区,主要集中于流域南部和东部;5—9月的降雨侵蚀力约占全年总和的80%~91%,降雨侵蚀力密度较高。3)在降雨侵蚀力较高的5—9月期间,流域内各区域的农业活动过程中需加强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尤其是第6区所在的区域。研究结果可为淮河流域内不同区域的耕地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参考,并进一步保障流域内农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 侵蚀 旋转经验正交函数 农业用地 趋势分析 淮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EOF和ESMD的降水场时空耦合分析:以山东省冬季降水为例 被引量:7
8
作者 胡刚 石星军 宋慧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2-139,共8页
冬季降水对于土壤墒情及作物过冬和春耕备播具有重要影响。以山东省冬季降水为例,采用REOF和ESMD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近68年来山东省冬季降水场的时空耦合特征。结果表明:从整个区域的空间变率来看,山东冬季降水呈现为整体一致、西北东... 冬季降水对于土壤墒情及作物过冬和春耕备播具有重要影响。以山东省冬季降水为例,采用REOF和ESMD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近68年来山东省冬季降水场的时空耦合特征。结果表明:从整个区域的空间变率来看,山东冬季降水呈现为整体一致、西北东南反相位及东北西南反相位3种主要分布型场结构,并以降水整体一致为主。从地域性特征来看,山东冬季降水场可以划分为3个空间模态,即东南型、北部型和西部型。3个空间模态的周期分析显示,东南型表现出较显著的准2.9年和准11.6年的周期特征;北部型表现出较显著的准2.52年和准8.29年周期变化;西部型则具有准3.63年、准6.44年和准14.50年的周期变化。从各模态的趋势项来看,以年代际波动为主导特征,并未表现出明显的线性变化趋势。该研究表明,REOF和ESMD是分析大尺度区域性气象数据时空耦合关系的有效工具,山东省冬季降水场时空耦合研究结果对于合理规划和指导山东省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科学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of ESMD 冬季降水场 时空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砻江流域REOF分区的降水特征及其未来趋势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龚成麒 董晓华 +2 位作者 董立俊 吴寒雨 欧阳习军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8-87,共10页
研究区域降水对保障生态环境、发展有效灌溉面积、农业生产以及优化水库调度具有重要意义。以雅砻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该流域13个气象站1961—2018年的降水资料,使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REOF)划分为6个地理区并结合Daniel趋势分析、... 研究区域降水对保障生态环境、发展有效灌溉面积、农业生产以及优化水库调度具有重要意义。以雅砻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该流域13个气象站1961—2018年的降水资料,使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REOF)划分为6个地理区并结合Daniel趋势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滑动T检验和R/S重标极差法分析了雅砻江流域6个区1961—2018年的降水变化特征和未来降水趋势。结果表明:(1)每个区的降水量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年际变化特征不明显,与流域整体降水特征一致;Ⅰ区的降水量整体在持续减少,Ⅱ—Ⅵ区的降水量整体呈上升趋势,流域整体降水呈上升趋势。(2)Ⅰ—Ⅵ区的降水量突变年份依次为1981年、2002年;1981年;2005年、2014年;1978年、1997年、2001年、2011年;1980年、2000年;1980年、1998年、2001年。(3)6个分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Ⅳ区的降水量与过去趋势相比将会下降;Ⅰ区、Ⅱ区、Ⅲ区、Ⅴ区及Ⅵ区的降水量与过去趋势相同并呈强持续性,其中Ⅲ区的降水量上升趋势时间长、持续性最强,与过去趋势变化最相符;6个区的降水量受过去趋势影响的未来趋势时间长度依次为12 a,10 a,8 a,10 a,6 a,13 a。以上研究表明,雅砻江流域中下游的降水量上升幅度最大,而下游西南部(Ⅰ区)的降水量在显著持续减少,该现象会对水力发电、生态治理和农业生产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6个区降水量的显著年代际变化增加了局部旱涝发生的不确定性,降水量过去总体趋势对未来趋势的影响时间较长,这对于合理治理植被生态、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优化水库调度、发展有效灌溉面积和农业生产具有科学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砻江流域 旋转经验正交函数 Daniel趋势分析 突变检验 未来趋势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EOF的珠江三角洲河网区水位时空变异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杭宜铖 范敏韬 刘智勇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9-146,共8页
基于1962—2016年珠江三角洲河网区12个水文站的月平均水位资料,利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旋转经验正交函数法(REOF)等方法分析了该地区平均水位的时间演变趋势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水位呈显著上升趋势的月份主要集中在1—3月... 基于1962—2016年珠江三角洲河网区12个水文站的月平均水位资料,利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旋转经验正交函数法(REOF)等方法分析了该地区平均水位的时间演变趋势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水位呈显著上升趋势的月份主要集中在1—3月和12月,水位呈显著下降趋势的月份主要集中在8—9月;珠江三角洲河网区平均水位分布特征可划分为4个典型空间异常型,第一空间异常型表现为旱季水位呈上升趋势,雨季水位呈下降趋势,第二、三、四空间异常型均表现为旱季和雨季水位均为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平均水位 旋转经验正交函数法 Mann-Kendall趋势检验 河网区 珠江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降雨侵蚀力时空变化及其与植被覆盖的关系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雪雯 董晓华 +4 位作者 马耀明 龚成麒 魏冲 陈玲 安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9364-9378,共15页
充分掌握大尺度流域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变化特征对流域水土保持、防洪减灾和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基于长江中下游的119个气象站点57a逐日降雨资料,通过Xie模型计算各站降雨侵蚀力,使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法对降雨侵蚀力进行区域划分... 充分掌握大尺度流域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变化特征对流域水土保持、防洪减灾和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基于长江中下游的119个气象站点57a逐日降雨资料,通过Xie模型计算各站降雨侵蚀力,使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法对降雨侵蚀力进行区域划分;结合Mann-Kendal检验、重标极差(R/S)法和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长江中下游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揭示其与植被覆盖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长江中下游降雨侵蚀力整体呈上升趋势,年均降雨侵蚀力为5643MJ mm hm^(-2)h^(-1)。(2)不同季节降雨侵蚀力空间分布存在差异。冷季降雨侵蚀力空间分布不均,高值区主要集中在流域的西部和东北部,而暖季降雨侵蚀力则表现为以江西省为中心沿西北方向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最大值和最小值出现在鄱阳湖环湖区(III区)和长江干流武汉以下段及太湖水系(IV区)。(3)长江中下游相邻地理分区间降雨侵蚀力变化速率差异较大,降雨侵蚀力区域性差异显著。其中III区、湘江及赣江流域(I区)和IV区年均降雨侵蚀力呈显著增长趋势(P<0.05)且未来将保持该趋势,为水土保持重点关注区域。(4)研究所发现的长江中下游水土保持重点关注区域的降雨侵蚀力与植被覆盖度存在负相关。但值得注意的是I区在冷季呈现正相关,而且其中的湘江上游流域出现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降雨侵蚀力是影响地表侵蚀过程的关键因素,侵蚀性降水会影响植被覆盖情况,进而影响地表的侵蚀过程。因此在重点关注高降雨侵蚀力地区的同时还需加强植被保护工作。研究结果可为长江中下游区域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流域 降雨侵蚀力 旋转经验正交函数 植被覆盖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嫩江流域生态干旱影响因素及其时空演变格局 被引量:2
12
作者 庞金凤 门宝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5646-5657,共12页
近几十年来,嫩江流域湿地大面积萎缩、土地盐碱化严重,干旱频发,严重威胁生态安全、水环境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量化嫩江流域干旱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利用标准化生态缺水指数(SEWDI),结合旋转经验正交函数、累积和曲线和Pearson... 近几十年来,嫩江流域湿地大面积萎缩、土地盐碱化严重,干旱频发,严重威胁生态安全、水环境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量化嫩江流域干旱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利用标准化生态缺水指数(SEWDI),结合旋转经验正交函数、累积和曲线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嫩江流域1980—2017年生态干旱的时空演变规律,并利用游程理论提取生态干旱特征。结果表明:(1)生态干旱与影响因子间的相关系数排序为相对湿度>归一化植被指数>径流>降水>气温,其中生态干旱和相对湿度相关系数最大且大于0.5,呈现显著相关性,其余因子的相关系数均小于0.5,呈现低度相关性;(2)从SEWDI变化曲线上看,1980—1999年干湿交替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生态干旱以轻旱和中旱为主,总体呈加剧趋势;2000—2017年极端干旱和极端湿润事件频发,生态干旱总体呈缓解趋势。从累积和曲线上看,1980—1995年为嫩江流域生态干湿状态的正常波动时期,1996—2009年为嫩江流域生态干旱期,2012—2017年为生态湿润期;(3)生态干旱的干旱历时和烈度显示流域西南部严重程度较大,长期干旱风险较高,而流域北部干旱强度较大,较易发生单次较为严重的短期干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干旱 累积和曲线 旋转经验正交函数 嫩江流域 干旱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东南地区近二十年降水分区及时空演化特征
13
作者 鲁响 赵伟华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98-707,共10页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藏东南地区的降水变化不仅会影响区域水资源分布,同时还对区域的水循环、冻土演变等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深入研究该地区的降水时空格局及演化规律,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对藏东南地区76个气象站点2000—202...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藏东南地区的降水变化不仅会影响区域水资源分布,同时还对区域的水循环、冻土演变等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深入研究该地区的降水时空格局及演化规律,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对藏东南地区76个气象站点2000—2021年的降水数据,采用反距离权重插值(IDW)、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Sen’s斜率估计、Manne-Kendall趋势检验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该地区降水的时空分布及演化特征。结果表明:藏东南地区降水空间和时间上总体表现为“东高西低”“雨热同期”。基于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将研究区划分为10个子区域。不同子区域间降水分区特征明显,其中东部的Ⅰ区、Ⅱ区、Ⅳ区、Ⅵ区和Ⅹ区降水呈现增加趋势,其余子区域降水均呈现不同程度降低趋势;各分区的年平均降水量在近20年内均有突变产生,且不同分区间的平均降水量波动周期有所差异。以上成果可为藏东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东南地区 降水分区 旋转经验正交函数 突变检验 降水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索周法的辽宁省干旱周期演变特征研究
14
作者 邓增宣 付玉娟 张婉婷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3-77,共5页
为探究辽宁省不同气候特征区域年、季干旱周期性规律,基于辽宁省22个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1961~2020年逐日降水数据,首先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对研究区进行降水分区,再计算不同时间尺度的标准化降水指数,利用索周法分析各分区不同尺度标... 为探究辽宁省不同气候特征区域年、季干旱周期性规律,基于辽宁省22个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1961~2020年逐日降水数据,首先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对研究区进行降水分区,再计算不同时间尺度的标准化降水指数,利用索周法分析各分区不同尺度标准化降水指数周期特征,并与Morlet小波周期分析的结果进行对比。研究表明,索周法可以很好地应用于干旱周期分析。年尺度上,Ⅰ、Ⅱ区存在7年左右的显著周期规律,Ⅲ区周期规律以5年为主。季尺度上,Ⅰ、Ⅱ区各季节的周期规律以4~7年为主,而Ⅲ区周期尺度稍长,各季节主要表现为6~9年,各分区不同时间尺度周期演变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周期 reof SPI指数 索周法 MORLET小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河流域土壤湿度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气候异常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9
15
作者 孙丞虎 李维京 +1 位作者 张祖强 何金海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9-138,共10页
利用中国东部1990~2000年旬平均土壤湿度、降水和气温观测资料,通过对0~50cm层次土壤湿度进行旋转主分量分析(REOF),重点分析了淮河流域土壤湿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初步研究了土壤湿度与前期、同期和后期不同时段降水与气温的关系。发... 利用中国东部1990~2000年旬平均土壤湿度、降水和气温观测资料,通过对0~50cm层次土壤湿度进行旋转主分量分析(REOF),重点分析了淮河流域土壤湿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初步研究了土壤湿度与前期、同期和后期不同时段降水与气温的关系。发现春季以30cm为界,30cm以上各层土壤湿度异常的第一旋转空间模态十分相似,其大值中心主要位于淮河流域,而30cm以下(30~50cm)各层的第二旋转空间模态与之亦十分类似,因此称该模态为“淮河型”,而夏季和秋季虽然该模态也很显著,但特征不如春季突出。该模态在各层次土壤中具有明显的持续性特征,均存在40旬左右的显著周期;并与前期和同期降水(气温)呈显著正(负)相关关系,与约半年后的降水(气温)呈负(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土壤 湿度 时空分布特征 气候变化 旋转主分量分析 reof 持续性分析 空间分型 周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30年北半球冬季臭氧总量分布特征及其与平流层温度的关系 被引量:17
16
作者 李刚 谭言科 +4 位作者 李崇银 陈书驰 白涛 杨道勇 张滢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475-1491,共17页
臭氧的时空分布特征对气候和环境变化具有显著影响,随着臭氧资料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有必要对臭氧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进行详细研究.本文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提供的1979—2013年的全球月平均臭氧总量资料、平流... 臭氧的时空分布特征对气候和环境变化具有显著影响,随着臭氧资料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有必要对臭氧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进行详细研究.本文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提供的1979—2013年的全球月平均臭氧总量资料、平流层温度场资料,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REOF)、Morlet小波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20°N以北的北半球冬季(12—2月)臭氧总量异常的主要空间分布结构与时间演变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主要模态与平流层上层(2hPa)、中层(30hPa)以及下层(100hPa)温度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近30年北半球冬季臭氧总量异常变化最显著的区域主要有5个,分别位于极地地区(75°N—90°N,0°—360°)、北半球副热带地区(20°N—40°N,0°—360°)、阿拉斯加地区(60°N—75°N,180°—260°E)、北大西洋地区(45°N—60°N,310°E—360°E)及西伯利亚地区(50°N—65°N,80°E—130°E).5个区域的冬季臭氧总量异常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1980年代后期是各个区域的臭氧总量异常由年代际偏多转为偏少的转换时段.此外,各区域存在显著的年际变化周期,而且各个区域的年际周期存在明显的差异.臭氧总量异常变化与平流层温度异常变化的关系表明,臭氧总量异常的增加(减少)能够导致平流层上层温度异常偏冷(暖)和平流层中、下层温度异常偏暖(冷),其中平流层中层温度异常的偏暖(冷)程度要比下层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总量 平流层温度 分布特征 旋转经验正交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117年年平均气温变化的区域特征研究 被引量:87
17
作者 屠其璞 邓自旺 周晓兰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S1期35-43,共9页
用REOF法以160站近47年的年平均气温变化为依据将我国分为8个年平均气温变化区.以国内及临近国家长资料序列为基础,建立了反映我国各区及全国近117年的年平均气温标准化序列.从近117年气温变化来看,I~VII区都... 用REOF法以160站近47年的年平均气温变化为依据将我国分为8个年平均气温变化区.以国内及临近国家长资料序列为基础,建立了反映我国各区及全国近117年的年平均气温标准化序列.从近117年气温变化来看,I~VII区都有升温趋势,全国平均气温的升温趋势为0.76℃/100a,北半球陆地则为0.64℃/100a.最大的为东北,华北、新疆,最小的为四川、贵州.从年代际尺度看我国与北半球陆地的平均气温的变化是相当一致的,相关系数高达0.93,主要差别在于年际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均气温 升温趋势 区域特征 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0年华东地区夏季异常降水空间分型及与其相联系的遥相关 被引量:27
18
作者 金大超 管兆勇 +1 位作者 蔡佳熙 江丽俐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47-961,共15页
利用中国华东地区91个站点1961~2007年夏季(6~8月)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ACR再分析资料,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方法将华东地区夏季降水场分为5个区域,即I区(闽赣地区)、II区(江南)、III区(长江中下游地区)、IV区(江淮)和V区(黄淮)。... 利用中国华东地区91个站点1961~2007年夏季(6~8月)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ACR再分析资料,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方法将华东地区夏季降水场分为5个区域,即I区(闽赣地区)、II区(江南)、III区(长江中下游地区)、IV区(江淮)和V区(黄淮)。这5个区域的夏季降水周期显著不同,当I区降水的年际周期性强(弱)时,II、III、IV、V区降水年际周期性弱(强)。I~V区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及年际变率的年代际变化显著,且在年代际降水较少或由多变少或由少变多的转换时段,容易发生较大的年际变化。各区降水异常形成的局地成因有所差别。其中,江南南部、江南、沿江(长江中下游)受低层异常反气旋控制,该异常反气旋使得这些地区出现水汽辐散,与异常的非绝热冷却结合,造成异常下沉气流,导致干旱发生。对于江淮之间的地区,由南侧异常气旋性环流和北侧反气旋环流的西部辐散气流控制,造成水汽向南北两侧辐散,导致降水偏少;对于黄淮地区干旱,可归因于位于蒙古高原上的反气旋异常和位于西太平洋上的气旋性异常之间的异常偏北气流造成该地区水汽的异常辐散所致。华东5个区域的夏季降水和不同类型的遥相关有关。闽赣地区降水受欧亚-太平洋型(EUP)遥相关影响;江南地区降水则可能受东亚-太平洋型(EAP)/太平洋-日本型(PJ)影响,亦与太平洋-北美型(PNA)存在可能的联系;长江流域则可能受东大西洋型(EA)和EAP型影响;江淮地区降水则明显地受EA/EUP和PJ/EAP的共同影响,而黄淮降水则与源于地中海地区向东北传播且通过北极涛动(AO)产生影响的波列存在联系。这5个区域的夏季降水异常还和东亚地区位涡、南海夏季风、Nin~o3、Nin~o4区海温、西太平洋副高变动等因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东 夏季降水异常 旋转经验正交函数 遥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2年江淮梅雨的降水分型 被引量:28
19
作者 胡娅敏 丁一汇 廖菲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35-247,共13页
根据1954—2005年江淮地区梅雨期间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法(REOF)分析得到,江淮梅雨具有江淮型、江南型、淮河型和两湖型4种优势降水型,都存在着6—7年和准20年的周期振荡,20世纪90年代后表现为江南梅雨型减少、而... 根据1954—2005年江淮地区梅雨期间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法(REOF)分析得到,江淮梅雨具有江淮型、江南型、淮河型和两湖型4种优势降水型,都存在着6—7年和准20年的周期振荡,20世纪90年代后表现为江南梅雨型减少、而淮河梅雨型增加的趋势。进一步采用系统聚类法对江淮梅雨期逐年降水场进行客观分型得到,江淮梅雨分为全流域丰梅型、全流域枯梅型、南丰北枯型、北丰南枯型和南北丰中间枯型共5种雨型。全流域丰梅型具有入梅早、出梅晚、梅雨期长、梅雨量大和梅雨强的特点,而全流域枯梅型正好与之相反。雨带型中,以南北(北)丰中间(南)枯型入梅早(晚),南(北)丰北(南)枯型出梅早(晚),这些特征与雨带的地理位置相对应。江淮各梅雨型均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20世纪90年代主要对应全流域丰梅型和南丰北枯型,而2000年以后以全流域枯梅型、北丰南枯型和南北丰中间枯型为主。近52年中20世纪60年代(90年代)梅雨期最短(长)、梅雨量最少(多)、梅雨强度最弱(强)。最后,从南亚高压位置、高空东、西风急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阻塞高压的位置及维持、垂直速度、季风气流的水汽输送6个方面对比了不同梅雨降水型所对应的大气环流特征及主要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梅雨 降水分型 reof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5a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的区域特征 被引量:27
20
作者 张天宇 孙照渤 +1 位作者 倪东鸿 杨生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30-537,共8页
利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otated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REOF)展开方法,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六省一市1960—2004年78站夏季(6—8月)降水场,并将降水场分为5个主要区域,在此基础上揭示了长江中下游5个区域夏季降水的时间演变特征... 利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otated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REOF)展开方法,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六省一市1960—2004年78站夏季(6—8月)降水场,并将降水场分为5个主要区域,在此基础上揭示了长江中下游5个区域夏季降水的时间演变特征。5个区域夏季降水序列的Mann-Kendall突变检验表明,各区代表站中只有衢州和南通发生了突变,且突变时间不同;5个区域夏季降水长期变化呈现增加趋势,Ⅰ区和Ⅴ区表现出较强的增加趋势,Ⅲ区次之,Ⅱ区和Ⅳ区较弱;5个区域夏季降水的周期振荡差异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夏季降水 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展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