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源区4种不同禁牧条件对草地根-土复合体力学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梁晓娜 刘昌义 +5 位作者 胡夏嵩 付江涛 邢光延 何伟鹏 岳磊 吕伟涛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4-233,共10页
[目的]探讨黄河源区高寒环境禁牧条件对原生草地和退化草地根-土复合体力学强度影响,阐明禁牧对植被恢复的作用,为黄河源区草地恢复以及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取黄河源河南县地区未禁牧、禁牧期1 a、禁牧期4 a、禁牧期10 a... [目的]探讨黄河源区高寒环境禁牧条件对原生草地和退化草地根-土复合体力学强度影响,阐明禁牧对植被恢复的作用,为黄河源区草地恢复以及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取黄河源河南县地区未禁牧、禁牧期1 a、禁牧期4 a、禁牧期10 a这4种工况下的草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直剪试验得到复合体黏聚力和内摩擦角,环刀称重法得到密度,烘干法得到含水率,采用SPSS软件分析了不同禁牧期草地植物根径、土体密度、土体含水率、含根量与根-土复合体黏聚力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1)根-土复合体黏聚力与含水率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未禁牧草地植物根径与根-土复合体黏聚力之间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68,p<0.01),根数与根-土复合体黏聚力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85,p<0.01);1 a禁牧期土体密度与根-土复合体黏聚力c值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56,p<0.05)。(2)随着禁牧年限增加,原生与退化草地土体平均黏聚力c值呈增大的变化趋势,其中10 a禁牧期原生草地黏聚力c值较未禁牧原生草地平均黏聚力增加幅度为6.39%;10 a禁牧期退化草地黏聚力c值较未禁牧平均黏聚力增加幅度为8.16%。[结论]实施禁牧提高黄河源区草地根-土复合体黏聚力,有利于防治黄河源区草地退化及水土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根-土复合体 禁牧期 原生草地 退化草地 抗剪强度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韩江与小语种文学的新世界文学困境
2
作者 郝岚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9-140,共12页
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韩江的创作实践,为审视小语种文学在“新世界文学”体系中的独特困境与突围路径提供了典型案例。韩江所属的韩语文学在新世界文学框架中面临三重困境:如何命名、怎样流通以及本土文学传统遭受忽视。面对“小文学... 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韩江的创作实践,为审视小语种文学在“新世界文学”体系中的独特困境与突围路径提供了典型案例。韩江所属的韩语文学在新世界文学框架中面临三重困境:如何命名、怎样流通以及本土文学传统遭受忽视。面对“小文学”“弱势文学”等概念因文化语境差异难以适配的情况,提出以语言使用人数为核心的“小语种文学”概念,强调其区别于流散、移民写作的东亚本土性经验。小语种文学在西方中心霸权下遭遇的流通困境,包含跨文化翻译的错漏折射的语言政治不平等,以及国际影响力背后潜藏着小语种国家文化宣传政策与国际市场的妥协之间的现实张力。此外,对以韩江作品为代表的小语种本土文学传统的忽视,体现在国际文学奖的选择和对文本的批评解读,往往深陷西方经典理论阐释的惯性框架中,以西方文学传统模式界定其文学价值,忽略其本身与本土传统文化及文学脉络的深层关联。在警惕西方理论收编的危险的同时,重新强调本土文化对小语种作品阐释的意义。以韩江被新世界文学“祝圣”为镜,小语种文学的世界化进程既需突破西方霸权话语的围剿,亦需在技术变革与文化认同的多重张力中重构主体性,这为重新思考新世界文学体系中的边缘文学提供极具意义的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江 新世界文学 小语种文学 流通 本土文学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本于经”观念形成机制探析
3
作者 李科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3,共13页
“文本于经”是在经的权威性统摄下,囊括文章功能价值、体制形式、创作实践、鉴赏批评等在内的一个系统复杂的观念体系。这一观念体系的形成,首先与经的权威性及其权威性的确立和落实有关;其次,随着经的权威性的确立和落实,现实政治走... “文本于经”是在经的权威性统摄下,囊括文章功能价值、体制形式、创作实践、鉴赏批评等在内的一个系统复杂的观念体系。这一观念体系的形成,首先与经的权威性及其权威性的确立和落实有关;其次,随着经的权威性的确立和落实,现实政治走上依经立制的道路,深度参与政教建构和运作的政论文以及配合政教制度运作的应用文体系,在功能价值、体制源流等方面均与经传建立起密切联系;最后,对文人的圣贤化形象期许,使文以载道成为一种自觉,对非政教性文体的经学化意义建构,使原本与经缺少联系或联系不紧密的文体,在立意功能、文体源流、形式风格、批评阐释等方面与经建立起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于经” “依经立制” 文体谱系 经学化 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上下文的异常根因算法 被引量:2
4
作者 周书丞 李杨 +3 位作者 李传荣 郭璐璐 贾辛洪 杨兴华 《信息网络安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62-1075,共14页
在当今大规模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时代,云原生架构与微服务技术的结合已经成为转型的核心竞争力。这种开发模式提高了软件开发、部署和测试流程的完整性与灵活性。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微服务架构下Trace数据的复杂性和时序问题导致异常... 在当今大规模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时代,云原生架构与微服务技术的结合已经成为转型的核心竞争力。这种开发模式提高了软件开发、部署和测试流程的完整性与灵活性。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微服务架构下Trace数据的复杂性和时序问题导致异常检测准确率较低、根因定位较慢。针对这些挑战,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时序的多维度指标异常检测算法。该算法将多维度指标与时序异常检测结合,显著提高了异常检测的准确率。通过改良服务Trace度量向量,该算法解决了在物理资源充足的情况下异常检测准确性较低的问题,并通过时序检测进一步克服传统异常检测方法的局限。此外,文章还提出了一种基于“链路-操作”图与上下文结合的根因定位算法。该算法通过深入分析历史Trace数据中服务间的依赖关系,有效提高了根因定位的准确性。该算法将结构相似的Trace图融合,不仅节省了大量的构图时间,而且提高了根因定位的效率和精度。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方法相比,本文所提的方法能更快、更准确地识别并定位异常根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原生 微服务 Kubernetes 异常检测 根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野生禾本科观赏草资源调查及繁殖特性研究 被引量:28
5
作者 武菊英 滕文军 +1 位作者 袁小环 杨学军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16,共7页
调查了北京地区野生禾本科观赏草资源的种类、分布和观赏特性,提出了它们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范围;在培养箱条件下研究了温度对2种具有较大观赏潜力的草种——狼尾草(Pennisetum alopecuroides(L.)Spreng.)和大油芒(Spodiopogon sibiricu... 调查了北京地区野生禾本科观赏草资源的种类、分布和观赏特性,提出了它们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范围;在培养箱条件下研究了温度对2种具有较大观赏潜力的草种——狼尾草(Pennisetum alopecuroides(L.)Spreng.)和大油芒(Spodiopogon sibiricus Trin.)种子发芽的影响;在田间条件下研究冬前和春季分根种植对二者成活率的影响;并在盆栽条件下研究育苗基质对狼尾草和野古草(Arundinella anomalaStend)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北京地区适宜做观赏草的野生草种有13种,分属9个属,其中仅求米草(Oplismenus undulatifolius(Arduino)Beauv.)为一年生,其余均为多年生;20℃(白天)/15℃(夜晚)最适宜狼尾草和大油芒种子发芽,发芽率在90%以上;狼尾草和大油芒春季分根成活率达100%,冬前分根移栽覆土条件下,前者成活率可达90%以上,且地栽植株的株高、分蘖和花序数明显高于盆栽条件;育苗基质对幼苗生长具有显著影响,纯壤土基质中,植株低矮,地上和地下生物量低;添加草炭可明显提高幼苗的株高、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壤土∶草炭(1∶1)是狼尾草和野古草育苗经济有效的基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赏草 野生资源 发芽 分根 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端干旱环境下的胡杨木质部水力特征 被引量:17
6
作者 木巴热克·阿尤普 陈亚宁 +2 位作者 郝兴明 李卫红 苏芮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748-2758,共11页
胡杨作为我国西北干旱区重要的乔木树种,研究其木质部水力特征对了解此树种适应极端干旱环境的生物学背景具有重要意义。以塔里木河下游的胡杨成株和2年生胡杨幼株为研究材料,对其木质部最大导水能力(ks(max))和自然栓塞程度(PLC)等木... 胡杨作为我国西北干旱区重要的乔木树种,研究其木质部水力特征对了解此树种适应极端干旱环境的生物学背景具有重要意义。以塔里木河下游的胡杨成株和2年生胡杨幼株为研究材料,对其木质部最大导水能力(ks(max))和自然栓塞程度(PLC)等木质部水力特征及其水力特征有关的木质部导管(或管饱)数量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成株胡杨多年生枝条和侧根(2≤d<5 mm)木质部自然栓塞程度均较高,PLC均值高于50%,其中多年生枝条栓塞程度具有一定的日变化规律,6:30—7:30的PLC均值(58%)小于14:00—15:00的(67%);河道边上成株胡杨侧根的均ks(max)和PLC均值都小于距河道200 m处的。随着土壤干旱程度的加剧,幼株胡杨侧根的PLC均值随之增加,而叶片气孔导度随之降低,土壤含水率与侧根PLC均值,叶片气孔导度之间分别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R=-0.9、R=-0.811)。在统一直径范围内(2≤d<5 mm),成株胡杨侧根均导管直径(dmean)和水力直径(d95%、dh)均大于胡杨幼株,而导管密度胡杨幼株高于成株胡杨;胡杨侧根木质部ks(max)与均导管直径、水力直径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R>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年生枝条 侧根 最大导水效率 自然栓塞程度 木质部导管数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格氏栲天然林与人工林根系呼吸季节动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61
7
作者 陈光水 杨玉盛 +3 位作者 王小国 谢锦升 高人 李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941-1947,共7页
通过用挖壕沟+静态碱吸收法对福建三明格氏栲天然林及33年生格氏栲和杉木人工林的根系呼吸进行为期2a定位研究.不同森林根系呼吸速率季节变化均呈单峰曲线,最大值出现在春末或夏初,最小值出现在冬季.1年中格氏栲天然林、格氏栲人工林和... 通过用挖壕沟+静态碱吸收法对福建三明格氏栲天然林及33年生格氏栲和杉木人工林的根系呼吸进行为期2a定位研究.不同森林根系呼吸速率季节变化均呈单峰曲线,最大值出现在春末或夏初,最小值出现在冬季.1年中格氏栲天然林、格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根系呼吸速率变化范围分别在157.76~480.40 mg CO2/(m2·h)、53.03~339.45 mg CO2/(m2·h)和16.66~228.02 mg CO2/(m2·h)之间.在近似正常气候状况的2002年,不同森林根系呼吸主要受土壤温度影响(R2=0.52~0.72);而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共同则可解释根系呼吸速率季节变化的81%~90%.在极端干旱的2003年,根系呼吸受土壤温度或湿度的影响较小,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共同仅能解释根系呼吸变化的24%~60%,这与根系在持续干旱期间长期处于近休眠状态有关.根系呼吸对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的敏感性大小顺序均为杉木人工林>格氏栲人工林>格氏栲天然林.格氏栲天然林根系呼吸占土壤呼吸比例(47.6%)均高于格氏栲和杉木人工林的(42.5%和40.2%),不同森林根系呼吸占土壤呼吸比例均以冬季最低,而以5月或6月最高.格氏栲天然林、格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根系呼吸年通量分别为6.537、4.013和1.828 tC/(m2·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系呼吸 土壤呼吸 土壤温度 土壤湿度 格氏栲 杉木 天然林 人工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南文化的诗性本质与母语文学的重构和发展 被引量:3
8
作者 杨经建 王蕾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9-113,共5页
如果说对江南的认同在某种意义上更多地体现在文学艺术上,那么,江南文化更类似于一个"想象的共同体",正是在循环往复的文学叙事中江南文化得以逐渐定型,而表述这种"文化诗学"的便是汉语言母语。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如果说对江南的认同在某种意义上更多地体现在文学艺术上,那么,江南文化更类似于一个"想象的共同体",正是在循环往复的文学叙事中江南文化得以逐渐定型,而表述这种"文化诗学"的便是汉语言母语。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批出类拔萃的江南作家在江南文化的话语谱系中再度彰显了文学创作与母语写作之间的逻辑关系,江南文学由此而展示出一种高级、精致、唯美的母语文学形象。这意味着在中国近现代历史文化转型中,江南文化特有的诗性本质给予母语文学重构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资源和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文化 江南文学 母语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四”新文学的启蒙指归与当代底层写作 被引量:10
9
作者 赵学勇 王元忠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5-62,共8页
"五四"新文学的启蒙诉求有两种基本的价值向度:一是知识分子的自我精神救赎,一是知识分子对于民众的救赎,在具体的文学实践过程中,底层民众的生存境遇和精神状况始终成为最基本的也是首要的书写对象,它构成了"五四"... "五四"新文学的启蒙诉求有两种基本的价值向度:一是知识分子的自我精神救赎,一是知识分子对于民众的救赎,在具体的文学实践过程中,底层民众的生存境遇和精神状况始终成为最基本的也是首要的书写对象,它构成了"五四"新文化(新文学)与传统文化(文学)的本质区别,也显示着文化(文学)的现代性与非现代性的"质"的内涵。"五四"新文学启扬的这种精神文化指向,成为中国现代文学最重要的传统,它不断延伸、发展、深化,对于整体的20世纪中国文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的"底层"写作,是对"五四"新文学启蒙指向的当下回应或循环,它构成了两个不同世纪交合点上中国文学最为显眼也最富有意味的文学现象,但同时,也显在地呈示出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作家创作的精神落差与审美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新文学 文学启蒙 底层写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的现代悲怆意识 被引量:4
10
作者 周锋 庞彦红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07年第2期43-46,共4页
中国20世纪文学史是一部乡土文学在现代文化语境和民族救亡图存的历史背景下的流变史。乡土文学这个主题蕴涵着现代与传统、救亡与启蒙、幻想与现实、离去与回归等现代文学母题。乡土文学在对传统文化的留恋与批判、对现代文明的拒斥与... 中国20世纪文学史是一部乡土文学在现代文化语境和民族救亡图存的历史背景下的流变史。乡土文学这个主题蕴涵着现代与传统、救亡与启蒙、幻想与现实、离去与回归等现代文学母题。乡土文学在对传统文化的留恋与批判、对现代文明的拒斥与认同等多重叙述中,折射出20世纪乡土作家们作为叙述主体巨大的精神困境,他们为中国20世纪文学书写了悲怆的一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 乡土文学 悲怆 主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乡土文学的发生与百年流变 被引量:5
11
作者 魏策策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6-74,共9页
中国的"乡土文学"因其现代意识而与世界文学时刻处在互动之中,也与中国文化、社会、历史深具精神关联,是感知现代中国文学之中国-世界、传统-现代丰富性的最好入口,也是研究现当代中国本土文学的一个极佳样本,为我们提供了中... 中国的"乡土文学"因其现代意识而与世界文学时刻处在互动之中,也与中国文化、社会、历史深具精神关联,是感知现代中国文学之中国-世界、传统-现代丰富性的最好入口,也是研究现当代中国本土文学的一个极佳样本,为我们提供了中国文学在本土-民族-世界的维度中如何继承开拓的可贵经验,是探究当代"中国问题"的一个有效维度。目前已有的研究,大多局限于"乡土文学"的内部研究,忽略了"乡土文学"早期的理论建构特点及这一概念产生的社会土壤、历史语境和文化动因。本文从社会学、历史学以及地域文化等角度综合考察"乡土文学"的缘起及其为何被命名为"乡土文学",探讨"乡土文学"发展中的"中国经验",在"乡土文学"的发展与流变中窥探其与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丰富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文学 地域文学 乡土教育 国民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寻根问祖,薪火相传——从文化寻根思潮探析谱牒文献的社会文化价值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纪坤 刘晶红 《图书与情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51-154,共4页
文章从文化寻根思潮入手,探讨了谱牒文献这一古老的文化遗产对当今社会发挥的作用,并揭示了其诸多的社会价值,以希望社会各界对谱牒文献能够了解、保护和应用。
关键词 谱牒文献 社会价值 文化寻根思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侯孝贤作品的人文亲和力及其文化品格——兼议台湾“新电影”的崛起及其人文脉理 被引量:4
13
作者 黄式宪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0,共10页
侯孝贤作为台湾新电影的主将,与杨德昌等年青一代导演的创作一起,以文化主体性的苏醒为主题,将电影提升为一种审度自我成长、反省历史经验的语言,关注台湾从纯朴的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艰难转型,焕发出一种可贵的人文亲和力。侯孝... 侯孝贤作为台湾新电影的主将,与杨德昌等年青一代导演的创作一起,以文化主体性的苏醒为主题,将电影提升为一种审度自我成长、反省历史经验的语言,关注台湾从纯朴的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艰难转型,焕发出一种可贵的人文亲和力。侯孝贤的作品深深扎根于台湾"乡土文学"的肥沃土壤,具有厚重的文化品格。特别是《悲情城市》对历史的诗意钩沉,隐含着一种遒劲的历史笔调,重构了一段不可被遗忘的悲剧史实,将个人记忆转化为"人民记忆",以介入式的历史意识描绘了一幅沉重而苍凉的史诗长卷,给我们带来有益的文化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新电影 文化主体性 “乡土文学”之根 人文亲和力 介入式的历史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政治抗争到文化扎根——台湾“原住民文学”的创作演变 被引量:10
14
作者 朱双一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35-141,共7页
台湾原住民文学最初集中于政治抗争的层面 ,与本民族母文化有所隔阂。经过自我省思 ,许多原住民作家不再拘囿于此 ,而将主要的笔触用于挖掘历史和现实生活中所累积的族群生活经验和智慧 ,肯定其特有的“自然世界观”和传统价值观念。他... 台湾原住民文学最初集中于政治抗争的层面 ,与本民族母文化有所隔阂。经过自我省思 ,许多原住民作家不再拘囿于此 ,而将主要的笔触用于挖掘历史和现实生活中所累积的族群生活经验和智慧 ,肯定其特有的“自然世界观”和传统价值观念。他们以此重建族人的自尊和自信 ,并处理了现代文明和传统价值的两难困境、少数民族与整个中华民族的“小我”和“大我”的辩证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省 原住民文学 政治 自我 民族 民族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播乡土牧草对荒漠草地土壤持水性及植被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博 蔺雄奎 +2 位作者 冯占荣 闫聚辉 李志刚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247-2256,共10页
为了探讨乡土牧草补播对退化草地植被恢复的作用,在宁夏盐池县设置了以放牧地(FM)为对照,以蒙古冰草(Agropyron mongolicum)单播(M)、牛枝子(Lespedeza potaninii)单播(N)、蒙古冰草+牛枝子混播(MN)、蒙古冰草+沙打旺(Astragalusadsurge... 为了探讨乡土牧草补播对退化草地植被恢复的作用,在宁夏盐池县设置了以放牧地(FM)为对照,以蒙古冰草(Agropyron mongolicum)单播(M)、牛枝子(Lespedeza potaninii)单播(N)、蒙古冰草+牛枝子混播(MN)、蒙古冰草+沙打旺(Astragalusadsurgens)混播(MS)和蒙古冰草+草木樨状黄芪(Astragalusmelilotoides)混播(MX)为补播模式,研究不同补播措施对荒漠草地土壤持水性及地上地下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处理间土壤持水性的综合排序为M>MS>MN>MX>N>FM。2)所有补播处理的地下生物量均高于放牧草地,且单播牧草的地下生物量M高于N;而处理间地上生物量表现为MS>MX、M、MN>N>FM的趋势。3)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植被地下、地上生物量和表征土壤持水性的指标间显著相关(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蒙古冰草由于具有较高的地下生物量,单播或与豆科混播均可以显著改善土壤持水性,进而利于植被的恢复,故而在未来草地补播中应因地制宜采用根系生物量大的牧草进行单播或与其他牧草混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播 乡土草种 植被恢复 持水性 植物生物量 根系生物量 荒漠草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土生子》在美国非裔文学和美国文化中的意义 被引量:6
16
作者 杨晓蓉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5-110,共6页
美国非裔作家赖特的代表作《土生子》,标志着1940年代20世纪美国非裔文学的第二次高潮的到来,标志着“哈莱姆文艺复兴”之后的美国非裔文学向反抗白人压迫寻求平等身份的转向。赖特以其小说《土生子》猛烈抨击美国社会存在的种族压迫种... 美国非裔作家赖特的代表作《土生子》,标志着1940年代20世纪美国非裔文学的第二次高潮的到来,标志着“哈莱姆文艺复兴”之后的美国非裔文学向反抗白人压迫寻求平等身份的转向。赖特以其小说《土生子》猛烈抨击美国社会存在的种族压迫种族歧视,并通过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以北方大城市的种族压迫种族歧视破除了“北方正义”的“国家神话”,以托马斯对种族压迫种族歧视的反抗破除了的“殉道者汤姆”的“黑人神话”,使美国社会从政治思想文化各方面发生巨大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赖特 《土生子》 托马斯 美国非裔文学 美国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安全视域下的语言文字工作 被引量:20
17
作者 黄德宽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14,共5页
语言文字对一个国家安全所发挥的影响是基础性、潜在性和长远性的。文章通过分析国家安全语言战略、国家语言能力、母语和外语教育以及民族语文教育等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从维护国家安全的角度指出了我国语言文字工作当前存在的问题,对全... 语言文字对一个国家安全所发挥的影响是基础性、潜在性和长远性的。文章通过分析国家安全语言战略、国家语言能力、母语和外语教育以及民族语文教育等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从维护国家安全的角度指出了我国语言文字工作当前存在的问题,对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加强我国语言文字工作提出了若干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安全 语言战略 国家语言能力 外语教育 民族语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寻根文学中文学性批判之不足的反思——以《爸爸爸》、《小鲍庄》为例 被引量:6
18
作者 刘淮南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8-32,共5页
作为文学批判的文本,韩少功的《爸爸爸》和王安忆的《小鲍庄》在取得其成绩的同时,也暴露了各自在文学性方面的不足,这种不足主要在于作者还没有形成自己对于"寻根"的理解,没有突破别人在"寻根"上和批判上所取得的... 作为文学批判的文本,韩少功的《爸爸爸》和王安忆的《小鲍庄》在取得其成绩的同时,也暴露了各自在文学性方面的不足,这种不足主要在于作者还没有形成自己对于"寻根"的理解,没有突破别人在"寻根"上和批判上所取得的经验,所以也表露了它们文学性批判之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根文学 文学批判 文学性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语的暧昧:“问题意识”中的意识问题——论华文文学研究中常用宏大术语的适用度 被引量:4
19
作者 朱崇科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1-16,共6页
在华文文学研究中,不仅要真诚呼唤新的"问题意识"和研究范式,而且也需要及时反思现存的研究范式的弊端/限制,扬长避短,从而发现并创制活力四射的崭新"问题意识"。对术语的谨慎使用,包括回到原初语境,在实践中开拓... 在华文文学研究中,不仅要真诚呼唤新的"问题意识"和研究范式,而且也需要及时反思现存的研究范式的弊端/限制,扬长避短,从而发现并创制活力四射的崭新"问题意识"。对术语的谨慎使用,包括回到原初语境,在实践中开拓其限度等都是必要的,尽管表面上看是初步的,恰恰是在此基础上,一旦它们发挥出应有的巨大威力,在其烛照下,新问题意识的浮现和研究范式的突出才可能水到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题意识” 华文文学研究 逻辑谬误 本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而不同: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寻根”现象与审美取向 被引量:1
20
作者 田文兵 赵学勇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90-94,共5页
20世纪中国文学中反复出现的寻找民族文化之根的创作现象,是作家陷入个人遭遇和社会前途双重困境下而出现的极为重要的精神现象,也是作家长期思考的一个创作母题。1930年代的"京派"文学和1980年代的"寻根文学"是20... 20世纪中国文学中反复出现的寻找民族文化之根的创作现象,是作家陷入个人遭遇和社会前途双重困境下而出现的极为重要的精神现象,也是作家长期思考的一个创作母题。1930年代的"京派"文学和1980年代的"寻根文学"是20世纪"寻根"思潮在不同时代产生的两大重要的文学流派,二者在乡土体验和文化重构方面有着惊人的一致,然而又因创作主体的文化心态与审美价值取向的差异,体现出不同的创作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评论 京派文学 寻根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