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北土石山区侧柏水分利用效率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1
1
作者 郑艺伟 江睿 +3 位作者 吕丽沛 桑玉强 孙守家 张劲松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2-111,共10页
【目的】分析影响华北土石山区侧柏水分利用的主导因子,为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侧柏人工林的经营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稳定碳同位素比值δ^(13)C计算侧柏水分利用效率(intrinsic water use efficiency,WUEi),结合温度、降雨量、相... 【目的】分析影响华北土石山区侧柏水分利用的主导因子,为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侧柏人工林的经营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稳定碳同位素比值δ^(13)C计算侧柏水分利用效率(intrinsic water use efficiency,WUEi),结合温度、降雨量、相对湿度、干旱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水热状况协同性等气候指标,分析华北土石山区侧柏WUEi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侧柏树轮δ^(13)C与WUEi均呈现上升趋势,年平均值分别为-23.53%和87.08μmol⋅mol^(-1),年平均增幅分别为0.09%和1.17μmol⋅mol^(-1)。在月尺度上,侧柏WUEi与上年7月、9—12月和当年1—12月温度呈显著正相关,与上年6—7月、12月和当年1—12月SPEI呈显著负相关,与上年8月和当年3—5月、8月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除与上年12月降雨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外,与其他各月降雨量均无显著关系。在年尺度上,WUEi与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SPEI及相对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降雨量无显著关系。侧柏WUEi对温度和降雨量的敏感性在14.12~<15.04℃和545.97~<762.43 mm时达到最高,分别为17.87%和21.88%;当水热协同性在0.992~0.998时,WUEi对其敏感性为17.30%。【结论】温度是影响华北土石山区侧柏WUEi变化的最主要气候因子,随着温度与降雨量协同性的增强,侧柏WUEi对水热协同作用的敏感性呈升高趋势,降雨量间接影响侧柏WUE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柏 水分利用效率 气候因子 稳定碳同位素 华北土石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暴雨条件下水土保持措施对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赵泽坤 史明昌 +2 位作者 杨润泽 王奋忠 王世雷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51,共9页
[目的]探究暴雨条件下水土保持措施对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可对科学制定高效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依托北京密云区石匣小流域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的7个径流小区,选取了2010—2021年20场自然暴雨观测数据,运用统计和相关分析... [目的]探究暴雨条件下水土保持措施对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可对科学制定高效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依托北京密云区石匣小流域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的7个径流小区,选取了2010—2021年20场自然暴雨观测数据,运用统计和相关分析等方法探讨了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产流产沙和面源污染的影响,并分析了降雨、土壤、植被因子与产流产沙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在2010—2021年研究区年降雨总量相对平缓,但年降雨频率有所增加、暴雨发生次数呈现出上升趋势。(2)在20次暴雨条件样本中,荆条的减流率和减沙率分别为94.13%和99.76%,减流减沙效益优于刺槐+侧柏+鱼鳞坑、玉米+梯田等其他组合。荆条、刺槐+侧柏+鱼鳞坑对面源污染的防治效果较好,污染指标显著低于平均水平。(3)降雨因子、植被因子与径流泥沙的相关性分析显示,平均雨强、I30、I60与径流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4,0.73,0.7;平均雨强、I60与泥沙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8,0.5;植物盖度与径流量、泥沙量明显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1,-0.58。[结论]综合考虑暴雨条件下的径流泥沙数据,我们认为在保障经济效益的前提下,推荐该地区采用荆条作为优先水土保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暴雨 产流产沙 水土保持效益 北方土石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土石山区坡面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及其对降雨的响应
3
作者 唐武 卢山 +4 位作者 王一 刘太艳 张劲松 桑玉强 张志华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7-87,共11页
[目的]分析华北土石山区坡面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及其对降雨的响应,揭示其降雨响应补给特征及规律,旨在为该地区水资源合理利用以及水土保持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方法]以华北土石山区典型自然荒坡地为研究对象,实时监测不同坡位土壤水... [目的]分析华北土石山区坡面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及其对降雨的响应,揭示其降雨响应补给特征及规律,旨在为该地区水资源合理利用以及水土保持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方法]以华北土石山区典型自然荒坡地为研究对象,实时监测不同坡位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研究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动态响应特征及其内在规律。[结果]①坡面年均含水量表现为下坡(20.3%±5.5%)>上坡(19.5%±5.7%)>中坡(15.9%±7.0%),在垂直剖面呈现深层土壤含水量大于浅层土壤含水量。②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速度表现为中坡(1.50 h)显著高于上坡(4.10 h)和下坡(2.80 h),在垂直剖面呈现深层土壤水分较浅层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更为迅速。③降雨对土壤水分的平均补给速率和消退速率为中坡(1.4%/h,0.3%/h)>上坡(0.9%/h,0.2%/h)>下坡(0.7%/h,0.1%/h),在垂直剖面呈现降雨对深层土壤水分的补给速率、消退速率均大于浅层土壤。[结论]在华北土石山区,当降雨量>2.7 mm能有效补给坡面土壤水分,中坡和深层土壤对降雨的响应更为迅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土石山区 坡面 土壤水分 降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土石山区坡面水土流失特征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李子君 刘家圆 王海军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共9页
[目的]揭示北方土石山区坡面水土流失规律,为山区土壤侵蚀防治和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1988—1991年坡面径流小区观测数据,运用统计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对不同下垫面条件下坡面水土流失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坡面径流深度、... [目的]揭示北方土石山区坡面水土流失规律,为山区土壤侵蚀防治和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1988—1991年坡面径流小区观测数据,运用统计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对不同下垫面条件下坡面水土流失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坡面径流深度、土壤侵蚀模数、土壤入渗率与有效降雨量、平均降雨强度、降雨历时、降雨等级的关系。[结果](1)在5°08′~24°08′坡度范围内,坡面径流深度随坡度增加逐渐减小,土壤侵蚀模数和土壤入渗率随坡度增加逐渐增大;(2)在2.18~33.19 m坡长范围内,坡面径流深度随坡长增加逐渐减小,土壤侵蚀模数和土壤入渗率随坡长增加呈现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存在临界坡长;(3)随着植被覆盖度增加,坡面径流深度、土壤侵蚀模数迅速减小,土壤入渗率逐渐增加;裸地的坡面径流深度和土壤侵蚀模数显著高于30%植被覆盖度坡面,但植被覆盖度由30%增加到60%,90%时,坡面水土流失过程的影响差异并不明显,说明在水土流失治理中存在临界植被覆盖度;(4)坡面径流深度、土壤侵蚀模数主要受到有效降雨量和平均降雨强度影响,且均呈显著正相关;而土壤入渗率主要受到平均降雨强度和降雨历时影响,与平均降雨强度呈显著正相关,与降雨历时呈显著负相关;随降雨等级的增加,坡面径流深度和土壤侵蚀模数呈增加趋势而土壤入渗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结论]下垫面条件和降雨因素对北方土石山区坡面水土流失过程产生了重要影响。未来应结合室内试验和模型模拟,进一步加强该区域不同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对坡面水土流失过程和影响机制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垫面条件 降雨 径流深度 土壤侵蚀模数 土壤入渗率 北方土石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土石山区油松生长季夜间液流分配特征
5
作者 胡蕾 贾剑波 +3 位作者 闫文德 王一帆 吴瑞乔 陈玉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1-98,共8页
【目的】通过对油松生长季夜间液流特征和环境驱动因素的研究,揭示夜间液流组分拆分特征,探讨夜间液流的组分与气象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茎干补水对气象因子的响应,为华北土石山区水资源和水源涵养林管理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目的】通过对油松生长季夜间液流特征和环境驱动因素的研究,揭示夜间液流组分拆分特征,探讨夜间液流的组分与气象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茎干补水对气象因子的响应,为华北土石山区水资源和水源涵养林管理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华北土石山区的油松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径阶大小选取18棵样树,在2014年生长季运用Granier热扩散探针技术(TDP)持续观测夜间液流,结合称重式蒸渗仪和自制微型蒸渗仪来计算蒸腾量,解析夜间液流的去向;并进行夜间液流与土壤含水量、大气温度、湿度及光合有效辐射等气象因子的相关分析,以确定主要驱动因素。【结果】在6—9月典型晴天,夜间液流速率都呈逐渐降低趋势,18:00—24:00的夜间液流速率高于00:00—05:00,夜间液流主要用于对白天失水过多的茎干进行补水,以至于在24:00时油松茎干储水量基本达到饱和,因此,00:00—05:00夜间液流速率趋于稳定;油松夜间液流用于茎干补水的比例(95.34%)显著高于用于夜间蒸腾量的比例(4.66%);油松夜间茎干补水量与饱和水汽压差呈极显著正相关(R^(2)=0.793,P<0.01),而对土壤含水量变化响应不敏感(R^(2)=0.105,P>0.05),表明夜间液流主要受饱和水汽压影响。【结论】华北土石山区的油松生长季夜间液流随着夜间时间的进行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绝大部分的夜间液流用于夜间茎干补水,在气象因子中,饱和水汽压是驱动夜间茎干补水及夜间液流的重要因子(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间液流 分配特征 茎干补水 夜间蒸腾 华北土石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土石山区薄土坡耕地石坎反坡阶措施减流减沙效益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姜宇 程宏远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5-62,共8页
为解决我国北方土石山区薄土坡耕地水土流失问题,通过布设标准径流小区来研究石坎反坡阶措施的水土保持综合效果。结果表明:石坎反坡阶措施对于坡耕地水土流失调控效果显著,该措施相较于等高耕作措施,坡面径流削减率和泥沙削减率分别达... 为解决我国北方土石山区薄土坡耕地水土流失问题,通过布设标准径流小区来研究石坎反坡阶措施的水土保持综合效果。结果表明:石坎反坡阶措施对于坡耕地水土流失调控效果显著,该措施相较于等高耕作措施,坡面径流削减率和泥沙削减率分别达到68.57%和94.29%;石坎反坡阶措施在提高坡面土壤水分含量、提高坡面水分分布均匀度方面能够发挥出良好的作用,该措施相较于等高耕作措施,坡面总体土壤水分含量提高了7.78%;石坎反坡阶措施能够显著提高坡耕地的农作物产量,相较于常规等高耕作措施,玉米产量提高了12.69%。石坎反坡阶的设计及作用效果研究,丰富了我国北方土石山区薄土坡耕地的水土流失治理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坎反坡阶 薄土坡耕地 水土流失 北方土石山区 径流 土壤水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土石山区水土流失现状与综合治理对策 被引量:36
7
作者 李秀彬 马志尊 +2 位作者 姚孝友 景可 朱会义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8年第1期9-15,共7页
北方土石山区现有轻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13.49万km2,其中水蚀面积约占95%,水蚀区虽以轻度侵蚀为主,但水土流失仍然是该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制约山区经济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下游经济发达地区的水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加强区域水土... 北方土石山区现有轻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13.49万km2,其中水蚀面积约占95%,水蚀区虽以轻度侵蚀为主,但水土流失仍然是该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制约山区经济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下游经济发达地区的水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加强区域水土保持已成为区域发展的迫切要求。北方土石山区的水土保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更加关注坡耕地改造、"坡林地"水土保持、"节水型"措施和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依据自然地带性规律、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北方土石山区可分为8个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区,各区应当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综合治理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治理对策 北方土石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刺槐林与自然恢复植被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四季动态 被引量:41
8
作者 王风芹 田丽青 +3 位作者 宋安东 桑玉强 张劲松 高峻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6-24,共9页
【目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是植被所需碳、氮的重要"源"或"库",是公认的综合评价土壤质量或肥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土壤生态系统变化的预警及敏感指标,研究其动态变化,可为退耕还林及后期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并为深入研究林地碳氮... 【目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是植被所需碳、氮的重要"源"或"库",是公认的综合评价土壤质量或肥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土壤生态系统变化的预警及敏感指标,研究其动态变化,可为退耕还林及后期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并为深入研究林地碳氮循环及温室气体排放提供参考。【方法】以农田(FL)为对照,研究华北土石山区10年生刺槐林、43年生刺槐林、自然恢复植被(NRV)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四季动态变化,并对各样地微生物量碳、氮对土壤营养库的贡献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各样地微生物量碳、氮随土层加深而逐渐下降,其季节动态变化差异显著;农田、自然恢复植被、10和43年生刺槐林地0-20 cm土层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四季均值分别为251.94,290.68,150.66,197.34 mg·kg^-1和30.95,46.46,36.55,45.27 mg·kg^-1。其中:自然恢复植被的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四季均值最高,其微生物量碳含量分别是农田、10和43年生刺槐林的1.15,1.93和1.47倍,微生物量氮含量分别是它们的1.50,1.27和1.03倍;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随刺槐树龄增大而升高,43年生刺槐林0-20 cm土层的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是10年生刺槐林的1.31和1.24倍。各植被样地不同层次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季节差异明显,农田、自然恢复植被、10年和43年生刺槐林0-20 cm土层碳氮比四季均值分别为8.64,6.26,4.12和4.36;10,43年生刺槐林碳氮比分别是农田的0.48和0.50倍,是自然恢复植被的0.66和0.70倍。在0-20 cm土层中,农田、自然恢复植被、10和43年生刺槐林地微生物量碳对土壤有机碳平均贡献率分别为1.88%,2.00%,1.54%和1.24%,土壤微生物量氮对土壤全氮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1.21%,5.44%,3.55%和2.26%。【结论】各样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之间显著相关,它们与土壤全氮、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均显著相关;除此之外,土壤微生物量碳还与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相关。随着树龄的增加刺槐林土壤微生物量尤其是微生物量氮含量显著提高,因而土壤的生物肥力也显著提高;由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及其对土壤营养库的贡献率可知,自然恢复植被更利于土壤微生物结构、功能的恢复和生物活性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土石山区 退耕还林 刺槐 自然恢复植被 微生物量碳/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土石山区不同林分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鲁绍伟 陈吉虎 +4 位作者 余新晓 刑文发 鲁少波 王玉华 王攀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7-80,84,共5页
在调查北京八达岭林区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及其混交林生长量、土壤理化性质、水源涵养能力、病虫害的基础上,研究其结构与功能关系。结果表明,混交林比纯林具有更好的生长量,土壤理化性质得到进... 在调查北京八达岭林区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及其混交林生长量、土壤理化性质、水源涵养能力、病虫害的基础上,研究其结构与功能关系。结果表明,混交林比纯林具有更好的生长量,土壤理化性质得到进一步改善,从而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另外,混交林还能够提高林分抵抗病虫害的能力。采用混交的方式为:1行刺槐3行侧柏循环混交,刺槐株数不超过1/4。本项研究以期对北京市森林健康经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土石山区 刺槐 侧柏 混交林 结构与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土石山区土壤侵蚀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5
10
作者 张明礼 杨浩 +2 位作者 邹军 徐良将 隋志龙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18-221,共4页
沂蒙山区是我国北方典型的土石山区,当地土壤由片麻岩、砂岩发育而来,质地疏松易流失,目前缺乏对土壤侵蚀监测的长期观测数据。以山东省沂蒙山区某一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137Cs示踪技术与杨氏土壤侵蚀等模型,对该流域坡耕地与非耕地的... 沂蒙山区是我国北方典型的土石山区,当地土壤由片麻岩、砂岩发育而来,质地疏松易流失,目前缺乏对土壤侵蚀监测的长期观测数据。以山东省沂蒙山区某一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137Cs示踪技术与杨氏土壤侵蚀等模型,对该流域坡耕地与非耕地的土壤侵蚀速率进行了初步估算,坡耕地土壤侵蚀速率5 961.6 t/km2.a,坡地非耕地侵蚀速率2 530.5 t/km2.a,并探讨了土壤侵蚀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整个研究流域土壤侵蚀严重,土壤侵蚀量大的区域,土壤有机质、全氮等含量相对较低,而土壤全磷含量变化和缓,总体上土壤质量状况较差。该研究对我国北方土石山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土壤质量 137Cs示踪技术 北方土石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土石山区典型树种耗水特征及环境影响因子 被引量:27
11
作者 贾国栋 陈立欣 +2 位作者 李瀚之 刘自强 余新晓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3441-3452,共12页
研究北方土石山区植物耗水特征和环境影响因子对于构建稳定的植被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当地植被恢复策略提供科学指导。在北京林业大学西山试验林场于2016年7月至10月利用热扩散探针的方法,结合同步观测的土壤含水率和气象因子,... 研究北方土石山区植物耗水特征和环境影响因子对于构建稳定的植被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当地植被恢复策略提供科学指导。在北京林业大学西山试验林场于2016年7月至10月利用热扩散探针的方法,结合同步观测的土壤含水率和气象因子,对刺槐和油松人工混交林进行蒸腾观测和分析。结果表明:(1)尽管刺槐和油松蒸腾的日变化规律相近,但二者蒸腾的季节变化规律不同;(2)两个树种蒸腾与VPD(饱和水汽压差)成顺时针时滞。刺槐蒸腾与太阳辐射成顺时针时滞,油松则成逆时针时滞;(3)二者与大气环境的耦合程度均较高(Ω<0.1),其气孔活动能够有效地控制蒸腾;(4)影响植物蒸腾的主要环境因子为太阳辐射(P<0.01)、VPD(P<0.01)和风速(P<0.01),其中由VPD引起的蒸腾量高于太阳辐射;(5)浅层土壤(0—50cm)的水分条件可能并不是影响植物蒸腾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在实际管理中可以采取调控气孔导度的手段来减少刺槐和油松人工林的耗水量,来降低水分这一人工林成活的限制因子,从而提高造林成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土石山区 蒸腾特征 环境影响因子 耦合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土石山区天然次生林空间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12
作者 高广磊 丁国栋 +3 位作者 张佳音 任丽娜 臧荫桐 梁文俊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1-85,共5页
以河北省木兰围场国有林场内1hm2标准地植被群落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角尺度、混交度和大小比数这3个林分空间结构参数分析了华北土石山区天然次生林林分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优势种白桦混交程度较低,林木空间隔离状况较差,亚优势种... 以河北省木兰围场国有林场内1hm2标准地植被群落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角尺度、混交度和大小比数这3个林分空间结构参数分析了华北土石山区天然次生林林分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优势种白桦混交程度较低,林木空间隔离状况较差,亚优势种和伴生树种混交程度普遍较高,林分混交形式以零度和弱度混交为主,平均混交度为0.400。林木个体大小分化明显,各树种平均大小比数排序为:华北落叶松>花楸>蒙古栎>棘皮桦>白桦>青杄>山杨>油松>华北五角枫。群落内多数林木处于随机分布状态,但林分平均角尺度为0.562,属团状分布。依据天然次生林空间结构特征,分析预测了群落演替趋势,并提出森林经营的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次生林 林分结构 森林经营 华北土石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土石山区土壤水分物理特征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鲁绍伟 杨新兵 +2 位作者 谷建才 赵云霞 张锁成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17-220,共4页
通过对华北土石山区人工油松林和侧柏栎类混交林土壤水分物理特性研究可知,由于阴坡油松林比阳坡侧柏栎类混交林有较好的有机质含量、黏粒含量、比表面及孔性等。油松林的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最小持水量都小于侧柏栎类混交林,最大... 通过对华北土石山区人工油松林和侧柏栎类混交林土壤水分物理特性研究可知,由于阴坡油松林比阳坡侧柏栎类混交林有较好的有机质含量、黏粒含量、比表面及孔性等。油松林的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最小持水量都小于侧柏栎类混交林,最大蓄水量、毛管蓄水量和最小蓄水量都大于侧柏栎类混交林林地;阴坡油松林的持水力显著大于阳坡侧柏栎类混交林;在同样的水势下,Cθ达10-2数量级时,油松林的土壤水势为-1.0×10^5Pa;侧柏栎类混交林的土壤水势为-0.5×10^5Pa,土壤释水性能为前者优于后两者;潜在土壤有效水含量排序为:阴坡油松林〉阳坡侧柏栎类混交林。表明油松林林地土壤水分状况较好,从而能及时为林木生长提供所需的水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土石山区 土壤水分 物理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土石山区砾石覆盖对土壤溅蚀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葆 马俊明 +4 位作者 程金花 于心怡 戴矜君 吕佩忆 韩晓亮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3-98,共6页
为探讨降雨强度和砾石覆盖度与土壤溅蚀的关系,通过野外人工模拟降雨,采用自主设计的圆形溅蚀板定量研究不同砾石覆盖度(0、5%、10%、15%、20%)、不同降雨强度(40、80和120 mm/h)对土壤溅蚀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砾石覆盖度下,溅... 为探讨降雨强度和砾石覆盖度与土壤溅蚀的关系,通过野外人工模拟降雨,采用自主设计的圆形溅蚀板定量研究不同砾石覆盖度(0、5%、10%、15%、20%)、不同降雨强度(40、80和120 mm/h)对土壤溅蚀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砾石覆盖度下,溅蚀量与降雨强度成线性正相关;在相同降雨强度下,溅蚀量随砾石覆盖度的增加呈指数递减趋势;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土壤溅蚀量受砾石覆盖度影响的程度减小;土壤溅蚀量随溅蚀距离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土粒飞溅距离与降雨强度呈正相关;砾石覆盖对抑制溅蚀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溅蚀 降雨强度 砾石覆盖度 华北土石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红门川流域森林植被/土地覆被变化的水文响应 被引量:12
15
作者 朱丽 秦富仓 +1 位作者 姚云峰 余新晓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6期4287-4294,共8页
根据北京市红门川流域原有1∶1万土地利用图,结合流域1990年、1995年、2000年和2005年4期遥感影像,在GIS支持下,得到4期土地利用图,采用ArcView分析获得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并利用研究区逐日降水量和径流量数据,从年径流量、汛期(6-9月... 根据北京市红门川流域原有1∶1万土地利用图,结合流域1990年、1995年、2000年和2005年4期遥感影像,在GIS支持下,得到4期土地利用图,采用ArcView分析获得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并利用研究区逐日降水量和径流量数据,从年径流量、汛期(6-9月份)径流量和单次径流量3个层次,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时期的水文响应。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径流具有显著影响。2001-2005年植被条件较好的土地利用较1990-1995年和1996-2000年产流有所减少,多年平均径流系数下降了70%以上。不同土地利用在相同降水条件下的产流仅在生长季节具有明显差异,也就是说土地利用变化对产流的影响具有季节性,在枯水季节无显著影响。2001-2006年的单次产流均小于1990-1995和1996-2000年的单次产流,仅为前期的1/3,降水利用率提高,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响应 森林植被/土地覆被 华北土石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土石山区油松和元宝枫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特征 被引量:5
16
作者 朱丽平 蔡永茂 +3 位作者 康满春 赵广亮 陈左司南 张志强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7-105,共9页
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的储量及时空变化是制定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经营管理措施的重要依据,对全球碳循环与碳平衡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以华北土石山区不同密度油松和元宝枫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林地类型的土壤密度、p H... 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的储量及时空变化是制定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经营管理措施的重要依据,对全球碳循环与碳平衡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以华北土石山区不同密度油松和元宝枫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林地类型的土壤密度、p H值以及全氮、速效钾、有机碳的质量分数等参数进行测定,对比分析不同林地类型土壤有机碳的质量分数、土壤有机碳密度、储量及垂直分布特征,探讨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与土壤理化性状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元宝枫林的平均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和有机碳密度均大于油松林的;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和有机碳密度在土壤表层(0~10 cm)为最高值并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表现为2种林分密度下的元宝枫林无显著差异,而有机碳密度则表现为高密度元宝枫林〉低密度元宝枫林;在油松林中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有机碳密度均表现为中密度油松林〉高密度油松林和低密度油松林。油松林和元宝枫林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与土壤密度均呈显著负相关,而全氮、速效钾与其呈显著正相关,油松林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与p H值呈显著相关,而元宝枫林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与p H值不相关。综上所述,华北土石山区元宝枫林较油松林具有更大的固碳潜力,而且土壤的有机碳质量分数及有机碳密度受树种和林分密度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碳密度 油松林 元宝枫林 华北土石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人工林表层土壤溶解性有机质含量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8
17
作者 孔玉华 韩梦娟 +3 位作者 张志华 徐星凯 赖勇 杨喜田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4-52,共9页
通过研究土壤活性碳、氮的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为揭示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碳、氮周转机理提供理论依据。以华北石质山区侧柏、刺槐和栓皮栎3种典型人工林为对象,设置有枯落物归还和无枯落物处理,在3、6、9和12月份采集表层0~10 cm土样... 通过研究土壤活性碳、氮的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为揭示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碳、氮周转机理提供理论依据。以华北石质山区侧柏、刺槐和栓皮栎3种典型人工林为对象,设置有枯落物归还和无枯落物处理,在3、6、9和12月份采集表层0~10 cm土样,动态监测不同人工林下土壤溶解性有机碳、溶解性有机氮、无机氮、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季节性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 3种人工林下土壤溶解性有机碳、溶解性有机氮、无机氮、硝态氮和铵态氮质量分数呈显著的季节变化(P <0. 05),且有相似的趋势,均在6月达到峰值。2)土壤无机氮主要以NO_3^--N形式存在,侧柏林、刺槐林和栓皮栎林下土壤NO_3^--N质量分数分别为70. 2%、72. 8%和53. 4%。3)人工林类型显著影响林下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和NO_3^--N质量分数(P <0. 05),有枯落物处理时年均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和溶解性有机氮质量分数均呈侧柏>栓皮栎>刺槐的趋势,4)而NO_3^--N和NH_4^+-N和无机氮质量分数呈侧柏>刺槐>栓皮栎的趋势。枯落物处理显著影响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和溶解性有机氮质量分数(P <0. 05),对土壤NO_3^--N和NH_4^+-N质量分数无显著影响,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和溶解性有机氮质量分数大多呈有枯落物处理高于无枯落物处理的规律。5)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溶解性有机碳质量分数主要受土壤总氮质量分数的影响,其可解释74. 6%的变化;土壤溶解性有机氮主要受土壤总氮、NO_3^--N、气温和NH_4^+-N质量分数的影响,它们可共同解释86. 6%的变化。不同人工林类型显著影响了土壤活性碳、氮的季节变化;枯落物的归还提高并促进了人工林下土壤碳、氮含量和周转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类型 土壤溶解性有机碳 土壤溶解性有机氮 土壤无机氮 华北石质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雨强对华北土石山区坡面侵蚀及其颗粒富集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薛孟君 马岚 +3 位作者 张栋 梅雪梅 孙一惠 陈佩岩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17,共7页
为研究雨强对华北土石山区坡面侵蚀过程和泥沙颗粒分布规律的影响,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以华北土石山区2种典型土壤为研究对象,在4种雨强(30,60,90,120mm/h)条件下,分析了径流的变化过程和侵蚀泥沙的颗粒组成及其颗粒富集率的变化... 为研究雨强对华北土石山区坡面侵蚀过程和泥沙颗粒分布规律的影响,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以华北土石山区2种典型土壤为研究对象,在4种雨强(30,60,90,120mm/h)条件下,分析了径流的变化过程和侵蚀泥沙的颗粒组成及其颗粒富集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随着雨强从30mm/h增大至120mm/h,黄土性褐土和石灰性褐土的产流时间均逐渐减小,分别缩短了79%和85%;(2)在60,90,120mm/h雨强条件下,黄土性褐土的径流强度和泥沙浓度均随降雨时间先减小后增大,而后趋于稳定状态,石灰性褐土仅在120mm/h雨强条件下出现相似规律;(3)当雨强从30mm/h增大至120mm/h,黄土性褐土泥沙流失朝粗颗粒化发展,侵蚀泥沙的砂粒和粗粉粒含量分别增加了86%和21%,而石灰性褐土的变化不明显;(4)在降雨初始阶段,粒径较小的黏粒和细粉粒明显富集,而粒径较大的粗粉粒和砂粒不易流失,但随着降雨历时的延长,不同粒径泥沙颗粒的富集率趋于1,这种现象在大雨强下表现得尤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模拟降雨 华北土石山区 雨强 侵蚀泥沙 富集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土石山区公路边坡常见植物根系地下分布特征 被引量:21
19
作者 徐洪雨 王英宇 +1 位作者 宋桂龙 韩烈保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3年第2期51-58,共8页
以京承高速公路(三期)边坡常见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全挖法,调查研究华北土石山区公路边坡常见植物根系地下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木本植物根系的总根长和总干质量远远大于草本植物;2)在不同土层,随着地下深度的加深,木本植物的根长和根... 以京承高速公路(三期)边坡常见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全挖法,调查研究华北土石山区公路边坡常见植物根系地下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木本植物根系的总根长和总干质量远远大于草本植物;2)在不同土层,随着地下深度的加深,木本植物的根长和根干质量所占比例逐渐降低,而草本植物沙打旺和紫花苜蓿的则逐渐升高,草本植物高羊茅的根系集中分布在垂直坡面的地下10 cm范围内;3)植物总根长的比较结果为胡枝子>刺槐>紫穗槐,高羊茅>沙打旺>紫花苜蓿;木本植物刺槐和紫穗槐以粗根的根长比例最大,胡枝子细根的根长比例最大,草本植物紫花苜蓿和沙打旺粗根的根长比例最大,高羊茅细根的根长比例最大;4)随着地下深度的加深,刺槐、紫穗槐、紫花苜蓿和沙打旺的主根与边坡夹角逐渐变小,最终贴着岩面顺势向下生长,遇到岩面后会改变其生长方向或扎入岩缝生长;5)高羊茅须根与边坡的夹角约为10°,基本为沿着坡面向下生长,胡枝子无明显主根,地下分布深度较浅,以茎干为中心向坡面四周延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边坡 植物根系 地下分布 华北土石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土石山区不同肥料对土壤重金属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玉华 杨新兵 +2 位作者 张志杰 鲁绍伟 耿绍波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91-94,共4页
以河北平山片麻岩及花岗岩山地贫瘠土壤为研究对象,探究施用不同肥料对土壤重金属质量分数的影响。从土壤中Cr离子质量分数在各化肥不同施肥处理中的结果来看,SF2处理(27.74×10-6)较CK减少的幅度最大,为49%,化肥NK2处理较CK减少了4... 以河北平山片麻岩及花岗岩山地贫瘠土壤为研究对象,探究施用不同肥料对土壤重金属质量分数的影响。从土壤中Cr离子质量分数在各化肥不同施肥处理中的结果来看,SF2处理(27.74×10-6)较CK减少的幅度最大,为49%,化肥NK2处理较CK减少了47%,生物有机肥BF2处理(30.69×10-6)较CK减少了45%,微生物菌剂MA2处理(28.56×10-6)较CK减少了11%。实验结果显示:缓释复混肥SF2处理能保证土壤质量安全,促进土壤可持续发展,不会对土壤环境质量产生负面影响,是较理想施肥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土石山区 不同肥料 土壤重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