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4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stinct element modelling of fracture plan control in continuum and jointed rock mass in presplitting method of surface mining 被引量:4
1
作者 Sharafisafa Mansour Aliabadian Zeinab +1 位作者 Alizadeh Rezvan Mortazavi Al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2014年第6期871-881,共11页
Controlled blasting techniques are used to control overbreak and to aid in the stability of the remaining rock formation. Presplitting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methods which is used in many open pit mining and surfac... Controlled blasting techniques are used to control overbreak and to aid in the stability of the remaining rock formation. Presplitting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methods which is used in many open pit mining and surface blast design. The purpose of presplitting is to form a fracture plane across which the radial cracks from the production blast cannot travel.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of effect of presplitting on the generation of a smooth wall in continuum and jointed rock mass. The 2D distinct element code was used to simulate the presplitting in a rock slope. The blast load history as a function of time was applied to the inner wall of each blasthole. Important parameters that were considered in the analysis were stress tensor and fracturing pattern. The blast loading magnitude and blasthole spacing and jointing pattern were found to be very significant in the final res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rolled blasting Presplitting method Continuum and jointed rock mass Distinct element modell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milarity model tests of movement and deformation of coal-rock mass below stopes 被引量:6
2
作者 WANG, Haifeng CHENG, Yuanping +1 位作者 YUAN, Liang WANG, Liang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I CAS 2010年第2期188-192,共5页
For a study of the movement and deformation of coal-rock mass and low protected seams below a stope,as well as for fracture developments and rules of evolution of permeability,we designed a plane strain model test sta... For a study of the movement and deformation of coal-rock mass and low protected seams below a stope,as well as for fracture developments and rules of evolution of permeability,we designed a plane strain model test stand to carry out model tests of similar material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gas drainage from low protected seams and to measure the movement and deformation of coal-rock mass using a method of non-contact close-range photogrammetry.Our results show that 1) using paraffin melting to take the place of coal seam mining can satisfy the mining conditions of a protective seam;2) coal-rock mass under goafs has an upward movement after the protective seam has been mined,causing floor heaving;3) low protected seams become swollen and deformed,providing a good pressure-relief effect and causing the coal-rock mass under both sides of coal pillars to become deformed by compression and 4) the evolution of permeability of low protected seams follows the way of initial values→a slight decrease→a great increase→stability→final decrease.Simultaneously,the coefficient of air permeability increased at a decreasing rate with an increase in interlayer spac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l-rock mass below stope low protected seam plane strain similar model te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formation analysis of transversely isotropic coal-rock mass with porous and cracks 被引量:3
3
作者 Xue Dongjie Zhou Hongwei +4 位作者 Kong Lin Tang Xianli Zhao Tian Yi Haiyang Zhao Yufe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2012年第6期814-820,共7页
Coal-rock as a typical sedimentary rock has obvious stratification,namely it has transversely isotropic feature.Meanwhile,deformation leads to coal-rock mass hav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porous and crack st... Coal-rock as a typical sedimentary rock has obvious stratification,namely it has transversely isotropic feature.Meanwhile,deformation leads to coal-rock mass hav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porous and crack structures as well as local anisotropy.Equivalent axial and circumferential strain' formulas of the pure coal-rock mass specimen with a single crack were derived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equivalent mechanical model of standard cylindrical coal-rock specimen,and have been widely used to a variety of media combined different structures containing multiple cracks.The complete stress strain curve of a real coal-rock specimen was obtained by the CTC test.Additionally,according to the comparison with the theoretical value,the theoretical mechanical model could well explain the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oal-rock mass and verify its validity.Further,following features were analyzed:strain normalized coefficient and elastic modulus(Poisson's ratio) in vertical and parallel direction to the stratification,stratification angle,porosity,pore radius,normal and tangential stiffness of crack,and the relationship of different crack width with different tangential stiffness of crack.Through the analysis above,it substantiate this claim that the theoretical model with better reliability reflects the transversely isotropic nature of the coal-rock and the local anisotropy caused by the porous and crac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l-rock mass Transversely ISOTROPIC POROUS and CRACK Mechanical mod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风机大直径嵌岩单桩非线性动力特性
4
作者 贺瑞 金煜 +1 位作者 吉吉 国振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1-130,共10页
以海上风机大直径嵌岩单桩为研究对象,在有限元数值模拟中引入土体非线性黏弹性本构模型与岩体损伤模型分析桩周土体、岩体刚度随应变衰减的特性。结果表明:考虑上部动荷载作用下的桩-土-岩非线性动力相互作用时,桩底嵌岩能有效提高单... 以海上风机大直径嵌岩单桩为研究对象,在有限元数值模拟中引入土体非线性黏弹性本构模型与岩体损伤模型分析桩周土体、岩体刚度随应变衰减的特性。结果表明:考虑上部动荷载作用下的桩-土-岩非线性动力相互作用时,桩底嵌岩能有效提高单桩抵抗变形能力,桩周土体变形量随岩体风化程度增加而增大、随嵌岩深度增加而减小;动荷载相对幅值(动荷载幅值和静力承载力的比值)对单桩动刚度的影响最大,岩体风化程度、单桩嵌岩深度的影响次之;岩体最大损伤常出现在土岩交界面附近,岩体强风化情况下桩底也可能出现轻微损伤;同静载情况相比,动荷载惯性效应会放大岩体损伤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直径嵌岩单桩 黏弹性本构模型 岩体损伤模型 桩土动力相互作用 海上风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ZZ准则的岩体三维非局部弹塑性断裂模型
5
作者 禹海涛 胡晓锟 +1 位作者 朱合华 张中杰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6-334,共9页
深部岩体工程面临复杂的高地应力环境,表现出显著的三维非线性力学行为特征,为考虑中间主应力的影响,近年来广义Zhang‑Zhu(GZZ)准则在深地工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基于GZZ准则,提出了一种表征岩体非线性力学行为的三维非局部弹塑性... 深部岩体工程面临复杂的高地应力环境,表现出显著的三维非线性力学行为特征,为考虑中间主应力的影响,近年来广义Zhang‑Zhu(GZZ)准则在深地工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基于GZZ准则,提出了一种表征岩体非线性力学行为的三维非局部弹塑性断裂模型。首先,在非常规态型近场动力学模型的边界处,引入非局部微分算子,消除了近场动力学模型的表面效应,建立了三维非局部力学模型;其次,基于非局部微分算子构建了非局部-局部的材料对应性关系,提出了基于GZZ准则的非局部混合模型,并给出对应的弹塑性本构方程;最后,提出了基于等效塑性应变的应变强化、应变软化控制方程以及非局部键的断裂准则,以表征岩体从弹塑性变形到断裂的全过程模拟。基于数值算例结果与试验数据的对比分析,验证了所提出模型的准确性,可以实现岩体三维非线性力学行为的连续-非连续数值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体 非线性 非局部模型 GZZ强度准则 弹塑性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块状多组节理岩体破坏行为及GSI预测模型研究
6
作者 左建平 杨硕 +2 位作者 沈佳轶 杜建 孙宸昊 《有色金属(矿山部分)》 2025年第2期175-185,共11页
节理岩体地质强度指标(GSI)是岩体工程设计及稳定性分析的重要参数,开展对节理岩体破坏形态及GSI的研究至关重要。采用经室内试验标定的花岗岩数值模型,对含有两组正交节理的块状节理岩体进行压缩模拟试验。结果显示,围压从3 MPa到10 MP... 节理岩体地质强度指标(GSI)是岩体工程设计及稳定性分析的重要参数,开展对节理岩体破坏形态及GSI的研究至关重要。采用经室内试验标定的花岗岩数值模型,对含有两组正交节理的块状节理岩体进行压缩模拟试验。结果显示,围压从3 MPa到10 MPa完整岩石强度提升约40%,节理岩体强度提升约166%,围压对节理岩体的强度的提升更为明显。块状节理岩体的强度和破坏随节理倾角呈现出明显的各向异性。块状节理岩体抗压强度和岩体GSI随节理倾角呈先减小后增大的非线性变化趋势。块状节理岩体在围压作用下主要发生剪切破坏、张拉破坏和剪切张拉混合破坏。基于广义Hoek-Brown准则,建立了块状节理岩体GSI预测模型,块状节理岩体GSI与节理间距呈非线性关系。本文建立的模型可为工程中块状节理岩体GSI的判定提供相关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块状节理岩体 岩体试验 数值模拟 GSI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爆破荷载作用下煤岩本构模型参数特性研究
7
作者 张鑫 刘泽功 +4 位作者 常帅 陈响升 薛勇林 朱家亮 宋鑫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63-277,共15页
为探究RHT(Riedel-Hiermaier-Thoma)本构模型和HJC(Holomquist-Johnson-Cook)本构模型在深部煤岩体爆破数值模拟中的适用性,首先基于淮北矿区深部原煤对RHT和HJC两种本构模型参数进行了标定;然后通过单孔爆破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对所标... 为探究RHT(Riedel-Hiermaier-Thoma)本构模型和HJC(Holomquist-Johnson-Cook)本构模型在深部煤岩体爆破数值模拟中的适用性,首先基于淮北矿区深部原煤对RHT和HJC两种本构模型参数进行了标定;然后通过单孔爆破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对所标定参数进行了有效性验证,并添加最大拉伸应力和最大剪切应力的复合失效准则对HJC本构模型进行改进;最后基于两种本构模型对不同地应力状态下单孔爆破进行数值模拟,探讨两种本构模型在模拟损伤区范围和破裂形态方面的适用性。单孔爆破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无地应力加载状态下,RHT本构模型和改进的HJC本构模型都能够较好描述压碎区的形成和裂纹区裂纹演化;不同地应力加载状态下,RHT和HJC两种本构模型数值模拟结果均能体现出地应力对裂纹扩展具有制约作用。当围压为0时,理论裂隙区半径为RHT本构模型的1.11倍,为HJC本构模型的1.20倍,两者差异较小;当围压增加到30 MPa时,理论值裂隙区半径为RHT本构模型的1.31倍,为HJC本构模型的4.13倍,两者相差较大,基于RHT本构模型的数值模拟结果与理论值更接近。根据研究结果,RHT本构模型和改进的HJC本构模型均适用于无地应力状态下爆破问题的数值模拟,对于高地应力状态下爆破RHT本构模型应成为首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岩体 爆破 本构模型 裂纹扩展 裂隙区范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岸塔柱状危岩的压裂耦合损伤-突变失稳预测
8
作者 唐红梅 宋刚 +2 位作者 杨健 毛柯洁 周福川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36,共9页
位于三峡库区巫峡段消落带的塔柱状危岩,其底部多损伤因素的耦合作用下常呈压裂诱发座溃整体失稳模式,危岩底部耦合损伤至突变机制是研究该类库岸危岩体失稳预警的关键科学问题.以三峡库区库岸巫峡段箭穿洞塔柱状危岩体为例,将危岩体简... 位于三峡库区巫峡段消落带的塔柱状危岩,其底部多损伤因素的耦合作用下常呈压裂诱发座溃整体失稳模式,危岩底部耦合损伤至突变机制是研究该类库岸危岩体失稳预警的关键科学问题.以三峡库区库岸巫峡段箭穿洞塔柱状危岩体为例,将危岩体简化为中上部非劣化区和下部劣化区的二元地质力学模型,基于应变等价原理获得其危岩体下部劣化区的荷载效应、溶蚀效应、干湿循环弱化效应的耦合损伤本构模型和总损伤度演化方程,根据地质力学模型概化为等效弹簧模型转化为力-位移的耦合损伤本构方程;基于能量平衡原理和突变理论建立了塔柱状危岩的耦合损伤-折叠突变模型,获取了其失稳判据和临界位移的表达式.通过案例分析结果表明:该危岩体突变失稳时的系统控制变量为-0.0073,预测模型计算理论的突变起点垂向位移为42.2mm,终止点位移为60.5mm,当监测数据危岩体最大垂向累积位移为26.2mm时,小于突变起始位移时就采用及时治理措施,与危岩未失稳的状态吻合.其研究成果可为三峡库区灰岩地区库岸塔柱状压溃型危岩的监测预警与防治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岸塔柱状危岩 压溃失稳型 耦合损伤 突变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蒙塔卡罗随机技术的三维裂隙岩体建模及代表单元体研究
9
作者 周朝磊 《科学技术创新》 2025年第3期181-184,共4页
裂隙岩体的建模和岩体代表单元体的研究是研究地质工程与地质科学问题的前提和关键。本研究基于蒙塔卡罗随机技术构建了一系列三维岩体裂隙网络模型,并在其中截取不同尺寸的子区域进行渗流分析,得到了裂隙岩体代表单元体为平均裂隙长度... 裂隙岩体的建模和岩体代表单元体的研究是研究地质工程与地质科学问题的前提和关键。本研究基于蒙塔卡罗随机技术构建了一系列三维岩体裂隙网络模型,并在其中截取不同尺寸的子区域进行渗流分析,得到了裂隙岩体代表单元体为平均裂隙长度7倍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塔卡罗随机技术 三维裂隙岩体 数值建模 代表单元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接触裂隙扫描与三维可视化的岩体分级
10
作者 沙仙武 《世界有色金属》 2025年第2期221-223,共3页
地下深部资源的开采,往往伴随着地应力的叠加与更加复杂的地质结构,这对工作人员和设备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岩体质量分级工作十分重要。本文通过ShapeMetrix 3D系统对某矿1号脉各测点节理数据进行统计,并基于Q系统、RMR分级对井下... 地下深部资源的开采,往往伴随着地应力的叠加与更加复杂的地质结构,这对工作人员和设备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岩体质量分级工作十分重要。本文通过ShapeMetrix 3D系统对某矿1号脉各测点节理数据进行统计,并基于Q系统、RMR分级对井下岩体进行质量分级,得出某矿1号脉各中段围岩绝大部分属于Ⅱ~Ⅲ类岩体。根据分级结果,利用三维建模软件对1号脉进行模型构建,直观的显示1号脉各处岩体分级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岩体质量分级 三维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机械化长壁矿井顶板垮落特征研究
11
作者 郭风文 《煤矿现代化》 2025年第2期146-150,共5页
为更好地理解支架、顶板和煤岩层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预测顶板变形和垮落行为,提高长壁工作面的稳定性,从而降低长壁工作面支架的载荷和支撑柱的应力水平。介绍了合成岩体(SRM)数值模拟方法在山西晋煤集团晋圣坡底煤业有限公司3106工作... 为更好地理解支架、顶板和煤岩层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预测顶板变形和垮落行为,提高长壁工作面的稳定性,从而降低长壁工作面支架的载荷和支撑柱的应力水平。介绍了合成岩体(SRM)数值模拟方法在山西晋煤集团晋圣坡底煤业有限公司3106工作面顶板垮落机制和掩护支架载荷模拟中的应用。利用该矿的地质和岩土工程资料,采用基于离散裂隙网络和粘结颗粒模型的二维SRM来模拟煤层和节理顶板岩层。通过将第一次崩落的跨度、崩落高度和顶板上的载荷与现场测量、观察和先前的研究进行比较,验证了数值模型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合成岩体 顶板岩层垮落 长壁开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体三维随机裂隙网络模型的数字化重构与应用
12
作者 亓中华 胡建华 张纪伟 《矿冶》 2025年第1期169-176,共8页
岩体的裂隙发育程度对矿山地下工程围岩的力学特性具有重要影响,是影响矿山地下工程安全和稳定性的重要指标。岩体裂隙分布具有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给这类岩体力学问题的科学研究和岩体中的安全施工提出了挑战。基于随机理论的Monte-Ca... 岩体的裂隙发育程度对矿山地下工程围岩的力学特性具有重要影响,是影响矿山地下工程安全和稳定性的重要指标。岩体裂隙分布具有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给这类岩体力学问题的科学研究和岩体中的安全施工提出了挑战。基于随机理论的Monte-Carlo方法和岩体裂隙面Baecher圆盘假设,推导了岩体裂隙结构参数的数学概率密度函数,提出了统计学角度的迹长(L)与直径(D)之间分布关系,建立了改进后裂隙结构几何参数的先验模型。借助Matlab-Dimine联合建模和计算机程序实现技术,设计了三维随机裂隙网络生成程序流程,并以某矿山的地下巷道工程实际现状为案例,开展了矿山的现场工程地质调查,获得了该矿地下巷道工程的裂隙产状参数,运用自编程的方法构建了岩体真三维的随机裂隙网络数字化空间结构模型,实现了地下矿山工程岩体裂隙网络模型的数字化重构。研究结果表明:1)以岩体力学统计学参数为依据,提出的迹长与裂隙直径的先验模型,改进了观测迹长(L)与裂隙直径(D)之间的分布关系,实现了矿山地下岩体裂隙结构模型的数字化重构;2)通过系统分析矿山岩体工程地质调查参数,可获得岩体裂隙的数字化数据,从而构建具有高度仿真的三维随机裂隙网络的数字矿体模型,为解决裂隙发育岩体三维数字化提供了一种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体 随机方法 三维裂隙网络 联合建模 裂隙数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alytical and numerical modeling for the effects of thermal insulation in underground tunnels 被引量:2
13
作者 Liu W.V. Apel D.B. +1 位作者 Bindiganavile V.S. Szymanski J.K.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SCD 2016年第2期267-276,共10页
The heat How generated from the infinite rock mass surrounding the underground tunnels is a major cause for the increasing cooling demands in deep mine tunnels.Insulation layers with lower thermal conductivities on tu... The heat How generated from the infinite rock mass surrounding the underground tunnels is a major cause for the increasing cooling demands in deep mine tunnels.Insulation layers with lower thermal conductivities on tunnel walls and roof ceilings are believed to supply a thermo-barrier for heat abatement.However,it is found that no systematic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s were made to predict and confirm the effectiveness of underground thermal insulation.Specifically,investigations on the underground insulation problems involving heat flows through the semi-infinite hot rock mass and insulation layer were not sufficient.Thus,in this paper,the thermal characteristics,accompanied with heat flow through the semi-infinite rock mass and the insulation layer,were modeled by both analytical and numerical methods with focus on underground mine tunnels.The close agreements between models have indicated that the thermal insulation applied on tunnel surfaces is able to provide promising heat abatement eff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rmal insulation Theoretical models Underground rock mass Heat abatem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与Rockfall的危岩体结构特征识别与运动规律模拟 被引量:25
14
作者 谢金 杨根兰 +1 位作者 覃乙根 刘榜余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5-64,共10页
赤水红层地区高陡边坡危岩体具有位置险峻、隐蔽性强等特点,致使危岩体的识别成为困扰工程建设的巨大难题。针对研究区危岩体调查难以开展的问题,利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获取带有空间地理坐标的照片。运用Agisoft PhotoScan软件构建了... 赤水红层地区高陡边坡危岩体具有位置险峻、隐蔽性强等特点,致使危岩体的识别成为困扰工程建设的巨大难题。针对研究区危岩体调查难以开展的问题,利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获取带有空间地理坐标的照片。运用Agisoft PhotoScan软件构建了唐家屋基边坡高清数字地表模型(DSM),利用三点不共线可确定一个平面的原理,在模型中提取结构面空间点云坐标,计算出结构面产状,并对危岩体的结构特征进行提取,确定了4处典型危岩体。基于三维模型对危岩体的体积进行了测量,通过定性分析得知,危岩体处于欠稳定状态。利用Rockfall软件对4个危岩体的崩落运动特征进行模拟,发现危岩体发生崩塌破坏后滚石会对坡脚房屋和公路造成破坏。研究结果对高陡边坡危岩体的勘察、稳定性评价及影响范围确定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岩体 无人机 高清数字地表模型 崩塌 赤平投影 rockfall软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贴近与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在高位危岩体精细化建模中的融合应用
15
作者 叶志伟 夏波 朱运权 《公路交通技术》 2025年第1期28-34,共7页
为了提高山区公路勘察设计中高位危岩体调查的准确度和调查效率,采用无人机贴近与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对高位危岩体进行航飞精细化建模,并采用自研公路数字化软件“经天路图”作为承载平台,辅助高位危岩体的调查及解译。应用结果显示:1)... 为了提高山区公路勘察设计中高位危岩体调查的准确度和调查效率,采用无人机贴近与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对高位危岩体进行航飞精细化建模,并采用自研公路数字化软件“经天路图”作为承载平台,辅助高位危岩体的调查及解译。应用结果显示:1)无人机摄影测量操作简便,实景带入感强,对高位危岩体重点部位细节展现更为精细,数字化软件的应用有利于建模分析;2)无人机轻便化的外业采集设备与成熟的配套软件相结合,为山区公路勘察设计中高位崩塌危岩体隐患调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贴近摄影测量 倾斜摄影测量 精细化建模 模型纹理分析 高位危岩体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离散-连续耦合的岩溶隧道防突岩体安全厚度预测 被引量:1
16
作者 晏启祥 刘琛尧 +3 位作者 孙润方 王绪 谢文清 陈耀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0-100,共11页
为有效预防岩溶隧道施工中的突涌水灾害,首先,调研近年来国内岩溶隧道突涌水典型案例,总结隧道突涌水形成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其次,建立离散-连续耦合模型并采用多元回归理论的方法,明确防突岩体破坏的判定准则,划分岩溶隧道防突岩体破坏... 为有效预防岩溶隧道施工中的突涌水灾害,首先,调研近年来国内岩溶隧道突涌水典型案例,总结隧道突涌水形成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其次,建立离散-连续耦合模型并采用多元回归理论的方法,明确防突岩体破坏的判定准则,划分岩溶隧道防突岩体破坏模式并提出裂缝发育规律;然后,基于对防突岩体最小安全厚度造成影响的各因素,针对溶洞位于隧道上方、下方及侧方3种情况分别建立防突岩体最小安全厚度预测计算式;最后,依托德庆隧道工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防突岩体破坏模式主要有弯折破坏、整体剪切破坏和复合破坏3种,可基于裂隙发展速度将其破坏过程分为初始阶段、快速发育阶段、平缓发育阶段3个阶段;各因素按影响显著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溶腔内水压、围岩黏结参数、溶腔跨度、溶腔高跨比和隧道埋深;计算得到德庆隧道3处施工段的防突岩体最小安全厚度分别为2.964,5.263和0.961 m,突涌水评估结果准确。防突岩体最小安全厚度预测计算式可用于预测并评估岩溶隧道突涌水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隧道 离散-连续耦合模型 防突岩体 破坏模式 安全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土体介质非达西渗流特性研究进展
17
作者 许增光 李煜婷 曹成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11-1236,共26页
岩土体是常见的天然材料和工程材料,厘清不同环境下的岩土体非达西渗流特性,是评价工程防渗性能和渗透稳定性的基础。岩土体兼具孔隙和裂隙结构,渗流流态可划分为低速非达西渗流、达西渗流和高速非达西渗流,达西定律等线性渗流模型将低... 岩土体是常见的天然材料和工程材料,厘清不同环境下的岩土体非达西渗流特性,是评价工程防渗性能和渗透稳定性的基础。岩土体兼具孔隙和裂隙结构,渗流流态可划分为低速非达西渗流、达西渗流和高速非达西渗流,达西定律等线性渗流模型将低估低速非达西渗流流速、高估高速非达西渗流流速。目前,岩土体非达西渗流分析研究手段包括试验法、数值模拟法和数学解析法,主要分析非达西渗流流态及其影响因素,并构建非达西渗流模型。其中空隙几何结构、剪切作用、渗流水压力等因素对岩土体非达西渗流特性影响显著。岩土体内部蜿蜒曲折的空隙结构导致渗流能量损失增大,剪切作用则使岩土体空隙结构处于较为复杂的变化状态,渗流水压力则直接增大水流惯性力,影响渗流流态,上述研究手段和因素分析是目前学者们针对岩土体非达西渗流特性的研究重点。由于试验条件、理论基础和计算机性能的局限性,渗透破坏阶段颗粒群迁移过程、岩土体多场耦合渗流分析、全域可视化渗流试验、大尺度多重介质渗流场计算等方面是未来岩土体非达西渗流分析值得关注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土体 非达西渗流 影响因素 非达西渗流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能量原理不同含水率下煤岩体变形破坏能量损伤演化机制
18
作者 于永江 刘佳铭 +2 位作者 杨云涛 宋志远 赵尚清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7-80,共14页
为探究不同含水率下煤岩体在变形破坏过程中的能量演化规律与损伤演化特征,对双马一矿煤岩体开展了在不同含水率条件下单轴压缩试验,基于能量计算及最小耗能原理,分析不同含水率下煤岩体能量耗散特征及损伤演化机制,结果表明:不同含水... 为探究不同含水率下煤岩体在变形破坏过程中的能量演化规律与损伤演化特征,对双马一矿煤岩体开展了在不同含水率条件下单轴压缩试验,基于能量计算及最小耗能原理,分析不同含水率下煤岩体能量耗散特征及损伤演化机制,结果表明:不同含水率下煤岩体力学性质不同,峰值应变与含水率呈正相关,抗压强度、弹性模量与含水率呈负相关;煤岩体含水率越高,其在峰值处弹性应变能及破坏吸收总应变能越小,耗散能占总应变能比例越高;基于最小耗能原理建立的损伤本构模型表明:随着煤岩体含水率增加,损伤门槛值逐渐降低;干燥状态下,煤岩体在应力峰值处损伤变量分别为0.36、0.28,当含水率增至自然状态时,煤岩体在应力峰值处损伤变量值分别下降0.09、0.18,但当含水率增至饱水状态时,煤岩体在应力峰值处损伤变量值反而分别大幅度上升0.102、0.49,总体呈先减后增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建立了不同含水率煤岩损伤应变能释放率演化模型,低含水率煤岩较干燥煤岩的最大损伤应变能释放率大幅度下降,降幅分别为45.61%、31.29%,而随着含水率增加至饱水状态,其最大损伤应变能释放率增大幅度较平缓,分别为3.08%、8.80%,表明煤岩破坏剧烈程度并未大幅度增加。研究成果对煤岩矿柱水害预测评价与岩石损伤评估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演化 煤岩体 最小耗能法 损伤本构模型 最大损伤应变能释放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线性块系岩体动力响应及在巷道防冲支护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9
作者 姜宽 戚承志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57-1067,共11页
随着煤矿开采深度的增加,冲击地压灾害日趋严重,亟需采用新方法、新理论加以防治.摆型波是在深部岩体工程中发现的新型非线性波,其使岩体出现相对分离和相对压实的不同运动状态,与冲击地压灾害的发生密切相关.针对岩体中软弱结构层的非... 随着煤矿开采深度的增加,冲击地压灾害日趋严重,亟需采用新方法、新理论加以防治.摆型波是在深部岩体工程中发现的新型非线性波,其使岩体出现相对分离和相对压实的不同运动状态,与冲击地压灾害的发生密切相关.针对岩体中软弱结构层的非线性变形特征,引入双曲线模型建立块系岩体中摆型波传播的非线性动力模型,研究软弱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最大闭合量、初始刚度和阻尼)对块系岩体动力响应的影响.进一步,基于块系围岩与支护系统互馈作用的理论模型,在无初始地应力和考虑初始地应力的情况下研究巷道支护系统的刚度、让位能力和阻尼耗能作用对巷道顶板动力响应的影响,分析支护系统的受力情况,为新型防冲吸能巷道液压支架设备的吸能让位行为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双曲线模型建立的块系岩体的非线性动力模型能够限制岩块间软弱层的最大变形量.冲击载荷越大,增大软弱层最大闭合量时岩块的加速度降低程度越显著.增加支护系统刚度,增强支护系统让位能力和阻尼耗能能力,均可有效降低巷道顶板的加速度幅值,减轻巷道围岩对支护系统的冲击力,有效保护巷道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块系岩体 摆型波 双曲线模型 冲击地压 巷道支护 初始地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微芯桩传感器的拉裂型边坡危岩体临崩倾斜变形特征现场实测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贺铮 谢谟文 +3 位作者 吴志祥 赵晨 孙广存 徐乐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399-3415,共17页
边坡危岩体崩塌的监测预报一直是地质灾害防灾研究的重点和薄弱环节。基于微电子机械系统(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简称MEMS)技术构建了危岩体微小倾斜角度与强振加速度的“采集-计算-传输”机制,研制了微芯桩传感器,实现了危... 边坡危岩体崩塌的监测预报一直是地质灾害防灾研究的重点和薄弱环节。基于微电子机械系统(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简称MEMS)技术构建了危岩体微小倾斜角度与强振加速度的“采集-计算-传输”机制,研制了微芯桩传感器,实现了危岩体的低功耗长期监测。通过拉裂型危岩体崩塌现场实测分析,发现了拉裂型危岩体具有倾斜变形加速并伴随强振动频次、幅值增加的崩塌前兆。探明了临崩加速倾斜阶段累计倾斜变形量与倾斜变形速率之间具有显著指数关系,且倾斜速率倒数与距离崩塌时长具有线性相关性,进而建立了“倾斜速率倒数法”崩塌时间预测模型,形成了基于MEMS倾斜角度传感数据特征的预测模型实时应用算法流程。研究成果可对崩塌灾害的监测预警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裂型危岩体 倾斜变形 崩塌预测模型 崩塌前兆 MEMS技术 微芯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