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2篇文章
< 1 2 4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RANITOIDS,VOLCANIC ROCKS AND CHERTS FROM NORTH ALTYN TAGH,NW CHINA: IMPLICATION FOR THE TECTONIC ENVIRONMENT DISCRIMINATION
1
作者 Chen Xuanhua\+1,Wang Xiaofeng\+1,Chen Zhengle\+1,George Gehrels\+2,Yin An\+3 2.Department of Geosciences, University of Arizona,Tucson,AZ 85721,USA 3.Department of Earth and Space Science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249-250,共2页
Granitoids,volcanic rocks and cherts,mainly of early Paleozoic,in northern Altyn Tagh(Fig.1) are analyzed here for the purpose of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tectonic environments and their development since Early Paleoz... Granitoids,volcanic rocks and cherts,mainly of early Paleozoic,in northern Altyn Tagh(Fig.1) are analyzed here for the purpose of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tectonic environments and their development since Early Paleozoic.(1) Granitoids\ The collection of 128 main\|element petrochemical data from North Altyn Tagh area shows that most of the granitoids here are granites and granodiorites of calc\|alkaline series.They consist mainly of metaluminous and peraluminous in Shand’s index,and only one of them,which belongs to Mesozoic,is peralkaline.Most of the granitoids plot in the IAG+CAG+CCG fields in the Maniar and Piccoli’s diagrams (1989) for tectonic discrimination of granitoids.IAG (Island arc granitoids)and CAG (Continental arc granitoids) can be distinguished for Early and Late Paleozoic granitoids,and maybe some CCG (Continental collision granitoids) for Early Paleozoic.Granitoids of Mesozoic and Cenozoic inheri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ose of Paleozoic.Destructive active plate margin (pre\|plate collision)and Anatectic magmatism(syn\|orogenic,S\|type granites)are distinguished (Fig.2)for Paleozoic granitoids using de la Roche R 1\| R 2 multicationic diagram (Batchelor and Bowden,1985).Mesozoic and Cenozoic granitoids inheri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atectic magmatism (syn\|orogenic)of these early ones,and post\|orogenic(A\|type)granites occurred in Mesozoic.The mechanism for magma formation is mainly partial melt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NITOIDS VOLCANIC rockS CHERTS tectonIC environ ment Altyn Tag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查干花次凹火山岩构造裂缝及应力场
2
作者 朱建峰 张美华 +2 位作者 冷庆磊 刘玉虎 栾颖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45-757,共13页
研究火山岩构造裂缝的特征和成因,预测其分布规律,对指导火山岩气藏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松辽盆地查干花次凹火石岭组火山岩为目标,综合利用构造演化、岩心、成像测井、岩石物理实验和断层等资料,分析构造裂缝特征,明确其形成期次,... 研究火山岩构造裂缝的特征和成因,预测其分布规律,对指导火山岩气藏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松辽盆地查干花次凹火石岭组火山岩为目标,综合利用构造演化、岩心、成像测井、岩石物理实验和断层等资料,分析构造裂缝特征,明确其形成期次,并建立工区的三维地质模型,运用Petrel软件的地应力模块开展应力场模拟。研究表明:构造裂缝主要形成于断陷期与反转期,断陷期裂缝倾角高,多数被充填,主要为无效缝,反转期裂缝倾角低,部分被充填,主要为有效缝,反转期裂缝切割断陷期裂缝。反转期最大主应力为水平主应力,方向近东西向,最大应力值为114.5 MPa;断陷期最大主应力为垂向主应力,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近南北向。应力场模拟结果表明,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大致为东西向,与区域性挤压应力方向一致,断陷期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大致为南北向,应力方向与断层走向基本一致;地应力受断层的影响发生偏向,在断层分布密集的区域应力方向杂乱,在断层分布稀疏的区域应力方向与主应力方向基本一致,在断层的端部出现明显的应力集中现象。综合研究认为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值较高的区域发育有效缝,能改善储层渗流条件,应优选应力值较高和应力方向基本一致的区域进行钻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裂缝 应力场 火山岩 构造期次 查干花次凹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准噶尔白碱滩红山梁组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成因及形成构造环境
3
作者 王韬 李永军 +5 位作者 李海 付浩 郑孟林 黄家瑄 韩杨 徐淼 《岩石矿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73-586,共14页
红色硅质岩是西准噶尔包古图构造带晚泥盆世红山梁组的主要岩石类型,约占地层总厚的80%,研究其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可揭示岩石成因、指示形成的构造环境,为区内晚泥盆世构造古地理演化研究提供新的沉积学信息。红山梁组上部硅质岩以红色-... 红色硅质岩是西准噶尔包古图构造带晚泥盆世红山梁组的主要岩石类型,约占地层总厚的80%,研究其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可揭示岩石成因、指示形成的构造环境,为区内晚泥盆世构造古地理演化研究提供新的沉积学信息。红山梁组上部硅质岩以红色-红褐色为主,层理不发育,多呈团块状、条带状,与火山熔岩共生或见于火山岩夹层中,未见海绵骨针;中部硅质岩为红色,薄层状构造,层理发育,多见沉积纹层,海绵骨针丰富,与凝灰质粉砂岩、凝灰质泥质粉砂岩呈互层;下部硅质岩见红色、灰色,岩相学与岩性介于上述两类,显示过渡性。上部与下部硅质岩相对低SiO_(2)(71.90%、87.48%)、CaO(1.45%、1.28%)、P_(2)O_(5)(0.09%、0.06%)和δEu,高TiO_(2)(0.57%、0.2%)、Al_(2)O_(3)(13.47%、5.54%)、MgO(1.80%、0.94%)、Na_(2)O(3.93%、0.64%)、K_(2)O(2.05%、1.14%)、Na_(2)O/K_(2)O(1.35、0.40)、Al_(2)O_(3)/(Al_(2)O_(3)+^(T)Fe_(2)O_(3))(0.74、0.71)和Sc、V、Cr、Cu、Zn、Sr、Y、Zr、La、Ce、Nd、Yb、Lu、ΣREE、Th/Sc、Th/U值;中部硅质岩主量元素的含量及对应比值与之刚好相反,高SiO_(2)(91%)、CaO(2.14%)、P_(2)O_(5)(0.48%),低TiO_(2)(0.07%)、Al_(2)O_(3)(1.05%)、MgO(0.32%)、Na_(2)O(0.14%)、K_(2)O(0.14%)、Al_(2)O_(3)/(Al_(2)O_(3)+^(T)Fe_(2)O_(3))(0.37),显著贫在岩浆作用中相对富集的Sc、V、Cr等元素。相关比值及图解分析表明,本组火山作用由下到上经历了强→弱→强的变化过程。上部与下部硅质岩以火山成因硅为主,形成于靠近弧火山的弧后盆缘区,而中部硅质岩以生物成因为主,形成于火山休眠期的弧后盆地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质岩 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 构造环境 红山梁组 西准噶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石炭系火山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4
作者 王千军 任新成 +2 位作者 张曰静 桂诗琦 罗群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311-2323,共13页
为研究火山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利用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物性测试以及测井资料分析对准噶尔盆地石炭系火山岩储层特征及分布、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车排子地区石炭系火山岩储层主要发育火山溢流相、爆发相,凝灰岩相和... 为研究火山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利用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物性测试以及测井资料分析对准噶尔盆地石炭系火山岩储层特征及分布、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车排子地区石炭系火山岩储层主要发育火山溢流相、爆发相,凝灰岩相和火山沉积相,岩性主要为安山岩、玄武岩、火山角砾岩、凝灰岩以及凝灰质砂岩;储集空间依据孔隙与裂缝的配置关系划分为连通孔隙型、裂缝型、裂缝-孔隙型以及孔-洞-缝型;受岩性岩相、风化淋滤作用以及构造作用影响,储集性能具有强非均质性,优势储层岩性为安山岩,火山角砾岩以及凝灰岩,石炭系顶部发育黏土层、水解层、风化淋滤层三层风化壳结构,极大地改善了储层物性,裂缝是储层发育的有效补充因素。区别于前人侧重于刻画火山岩优势储层特征,基于岩性岩相、风化淋滤、走滑断裂对储层的耦合控制作用,明确了研究区主要发育断壳体以及断缝体两种火山岩优势储层发育模式,研究结果对车排子地区石炭系油气资源由东向西开拓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火山岩储层 主控因素 风化淋滤作用 构造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工程南段地应力特征与工程稳定性分析
5
作者 乔二伟 马秀敏 +2 位作者 郭华林 孙尧 姜景捷 《地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7-210,共14页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工程是连接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重要的海上交通主线工程,沿线地应力状态是工程设计和施工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为了准确获得工程南段地区现今地应力特征及构造应力场分布特征,在烟台市蓬莱区西南北沟镇实施了300m以浅的...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工程是连接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重要的海上交通主线工程,沿线地应力状态是工程设计和施工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为了准确获得工程南段地区现今地应力特征及构造应力场分布特征,在烟台市蓬莱区西南北沟镇实施了300m以浅的水压致裂法地应力测量。结果表明:测区主导应力为水平构造应力,与东北—华北应力区其他地区相比,应力值处于中等;随测量深度增加,最大水平主应力(S_(H))、最小水平主应力(S_(h))和垂向主应力(S_(v))均呈线性增大趋势;在测量深度范围内地壳浅表层应力结构以逆断型为主,即S_(H)>S_(h)>S_(v);实测S_(H)平均方位角为N75.3°E,与华北应力区的应力场方向一致,也与其震源机制解和GPS测量揭示的区域构造应力场方向基本一致。应用库仑摩擦滑动准则和此次测量数据,初步评估了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工程南段地区现今地应力积累水平及其对工程稳定性的影响,认为σ_(θ_(max))区域内应力积累总体水平相对较低,工程区域地壳相对稳定。依据岩爆危险程度综合判别准则/R_(c)讨论了通道区域地下隧道工程围岩岩爆的可能性,认为该工程地下隧道发生岩爆可能性很低,隧道围岩总体稳定。研究结果为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工程的设计、施工等方案的优选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可为区域活动断裂、地震地质、区域动力学等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峡 跨海通道工程 水压致裂法 地应力 围岩稳定性 构造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地区梭罗沟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来自黄铁矿Re-Os同位素的限定
6
作者 胡古月 冯希尧 +4 位作者 王兆成 魏永锋 张文林 李超 宫江华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71-1583,共13页
梭罗沟金矿床产于松潘-甘孜造山带木里弧形逆冲-滑脱叠置岩片区,为赋存于扬子板块西缘基底上部火山-沉积建造中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本次研究对梭罗沟金矿床的矿石黄铁矿开展了Re-Os放射性同位素定年测试,获得等时线年龄263.5±2.... 梭罗沟金矿床产于松潘-甘孜造山带木里弧形逆冲-滑脱叠置岩片区,为赋存于扬子板块西缘基底上部火山-沉积建造中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本次研究对梭罗沟金矿床的矿石黄铁矿开展了Re-Os放射性同位素定年测试,获得等时线年龄263.5±2.7Ma(MSWD=55)。结合赋矿玄武岩结晶岩浆锆石(252.8±2.3Ma)和石英脉中最年轻的捕获锆石年龄(119±1.7Ma)数据,本文认为梭罗沟金矿的成矿物质来源可能与区域上的晚二叠世火山岩地层相关,且黄铁矿未经历高温岩浆流体改造和长距离的搬运作用。甘孜-理塘洋盆闭合后,弧-陆碰撞造山作用使得区域上发生不连续岩片逆冲叠置事件,喷发于扬子板块西缘的二叠-三叠纪海相火山岩以构造岩片的形式向东南方向推覆,并在岩块内部形成了大量的韧-脆性剪切带。119Ma之后(尤其是新生代时期),在区域高热流条件下,沿剪切带迁移的中-低温变质流体萃取了晚二叠世火山-沉积地层中的金元素,并近原地就位于"薄皮构造"的剪切带内,形成梭罗沟金矿床。考虑到区域上的诸多金矿床产于扬子板块西缘,本文推测其成矿物质的初始来源可能来自甘孜-理塘洋内的火山岩,但也不能排除晚二叠世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相关火成岩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潘-甘孜造山带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 逆冲-滑脱叠置岩片 蚀变岩型金矿 黄铁矿Re-Os定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深层碳酸盐岩储集层天然裂缝发育差异性--以塔里木盆地YUEM地区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李辉 宁亚鑫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4-153,共10页
针对塔里木盆地YUEM地区碳酸盐岩储集层天然裂缝发育差异性,综合露头、岩心、薄片、测井、地震与生产动态数据,采用裂缝参数统计、地震敏感属性分析、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等,明确裂缝发育特征、形成期次、成因以及空间分布差异性。研究... 针对塔里木盆地YUEM地区碳酸盐岩储集层天然裂缝发育差异性,综合露头、岩心、薄片、测井、地震与生产动态数据,采用裂缝参数统计、地震敏感属性分析、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等,明确裂缝发育特征、形成期次、成因以及空间分布差异性。研究区共发育3期3类裂缝:成岩裂缝、构造裂缝以及复合裂缝,裂缝的发育受构造、沉积及岩溶三重耦合控制,断层斜列叠覆区、主分支断层相交处、断层端部、藻屑滩相带及溶洞顶底部,是裂缝有利发育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碳酸盐岩 天然裂缝 差异性 构造 沉积 岩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西北蚀变岩型金矿构造控矿机制与三维深部定位预测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斌 周明岭 +4 位作者 丁正江 张琪彬 刘向东 吕军阳 周晓萍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0-154,共15页
胶西北金矿集中区以产出蚀变岩型金矿床为主,矿床产出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三山岛、焦家和招远-平度断裂带控制了胶东80%以上的金资源量,断裂构造控矿规律一直是地质工作者勘查和研究的焦点问题。本文基于胶西北金矿集中区大量勘查资料,... 胶西北金矿集中区以产出蚀变岩型金矿床为主,矿床产出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三山岛、焦家和招远-平度断裂带控制了胶东80%以上的金资源量,断裂构造控矿规律一直是地质工作者勘查和研究的焦点问题。本文基于胶西北金矿集中区大量勘查资料,剖析总结了断裂形态变化与矿体空间分布耦合关系,揭示了断裂控矿规律。蚀变岩型金矿体(群)严格受区域性NE-NNE向脆-韧性构造控制,绝大多数矿体圈闭赋存于主裂面之下。矿体产出空间受控矿构造成矿期活动制约,成矿前构造活动形成的波状结构形态明显控制了矿体(群)空间形态和富集。典型蚀变岩型金矿体(群)的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规律性,表现为明显的倾伏和斜列产出特征,说明它们是在共同的、统一的构造应力场中形成的;矿床的倾伏和斜列同样受控矿构造产状控制,且具有合理的力学协调关系。蚀变带厚度与控矿构造含矿率表现为明显的正相关,相关性系数为0.73,为较显著相关,反映出蚀变带规模与金矿化关系较密切。胶西北典型蚀变岩型矿床研究发现,诸矿床富集带内主要矿体沿倾伏方向矿化强度表现为强矿化段和弱矿化段(无矿段)交替出现,可称为沿倾伏方位的分段富集规律。上述规律性认识可以为深部矿体定位预测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控矿 分带富集 蚀变岩型 胶东金矿 含矿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博格达南缘断裂带的确立及其地质意义
9
作者 张坚烨 李永军 +3 位作者 郑孟林 王韬 李伟 王芊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581-2596,共16页
博格达地层小区与其相邻的依连哈比尔尕地层小区分区界线久存争议,与此对应的两构造单元界线亦有所争议。确定两地层小区各岩石地层单元之间的接触关系是回答前述科学问题的关键。本研究于博格达山南新发现并确立的博格达南缘断裂规模... 博格达地层小区与其相邻的依连哈比尔尕地层小区分区界线久存争议,与此对应的两构造单元界线亦有所争议。确定两地层小区各岩石地层单元之间的接触关系是回答前述科学问题的关键。本研究于博格达山南新发现并确立的博格达南缘断裂规模宏大、延伸稳定,属左行走滑断裂,南北两侧分别隐伏于吐哈盆地及准噶尔盆地。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并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完成精细化对比后发现,断裂南北盘地质体具有不同的变形史、沉积史及岩浆活动史。碎屑锆石指示断裂两盘晚石炭世同期陆源碎屑岩具有显著不同的物源组成和地质背景,暗示两套上石炭统分属两个沉积盆地,表明博格达南缘断裂具有分割地层小区的基本属性。博格达南缘断裂的确立,有效地限定了博格达地层小区与依连哈比尔尕地层小区的边界,为分区地层格架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格达南缘断裂 地层小区分区断裂 岩石组合 新疆博格达构造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兴安岭-张广才岭成矿带洼兴Mo多金属矿区花岗岩成因及其对成矿的指示
10
作者 易陈龙 史冬岩 +7 位作者 张兴春 蓝江波 王洪超 荣学谦 邓聚庭 汪殿钟 杨宗永 朱经经 《岩石矿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7-112,共26页
洼兴Mo多金属矿床位于小兴安岭-张广才岭成矿带中段,是区域内新发现、正在勘探的斑岩型矿床。矿区内发育多期岩浆活动,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二长花岗岩(MG)、花岗闪长岩(GD)和黑云母二长花岗岩(BMG)的侵位年龄分别为177±1.9 Ma~17... 洼兴Mo多金属矿床位于小兴安岭-张广才岭成矿带中段,是区域内新发现、正在勘探的斑岩型矿床。矿区内发育多期岩浆活动,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二长花岗岩(MG)、花岗闪长岩(GD)和黑云母二长花岗岩(BMG)的侵位年龄分别为177±1.9 Ma~174±1.2 Ma、170±1.9 Ma~169±2.1 Ma和172±1.5 Ma~172±1.4 Ma。三类花岗岩均以富硅(64.41%~77.77%)、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P(P2O5=0.02%~0.21%)和Nb、Ta等高场强元素为特征。其铝饱和指数(A/CNK)在0.99~1.21之间,为准铝-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Ⅰ型花岗岩。全岩Nb/Ta值(7~13)与地壳可类比,三类花岗岩锆石εHf(t)值为3.9~18.8,表明其可能主要来源于新生地壳的部分熔融,暗色微粒包体(MMEs)的广泛发育暗示可能有一定的地幔物质加入。综合区域构造演化史,认为研究区花岗岩可能形成于佳木斯和松嫩地块碰撞晚期-碰撞后的构造背景。矿区花岗闪长岩和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分别与Cu-W、Mo-W矿化具有较好的空间耦合关系,且二者的侵位年龄与辉钼矿Re-Os加权平均年龄(169.0±2.2 Ma;MSWD=0.042)在误差范围内一致,暗示二者可能为成矿岩体,而二长花岗岩则为成矿前贫矿岩体。结合锆石U-Pb年代学、Hf同位素特征和岩相学特征综合分析认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与花岗闪长岩可能为同期岩浆不同演化程度的产物,更高的演化程度可能有利于岩浆中Mo的富集。矿区成矿期花岗岩(La/Yb)_(N)值较成矿前花岗岩显著降低,表明该地区在此期间发生了挤压-伸展的构造转换,此种转换可能有利于大规模岩浆-流体的累积和集中释放,从而有利于Mo矿化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型花岗岩 全岩地球化学 年代学 壳幔混合 构造背景转换 Mo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三大古老海相克拉通盆地新元古界—古生界沉积新模式及勘探意义
11
作者 郑剑锋 朱永进 +4 位作者 张本健 孙崇浩 李文正 吴东旭 周进高 《海相油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7-109,共13页
随着三大海相克拉通盆地油气勘探不断向超深层、古老层系拓展,面临着有利勘探区带不明确的问题,亟需深化重点时期沉积模式的研究。对三大盆地新元古界—古生界构造-沉积差异演化特征进行总结,分析了构造分异对沉积演化的控制作用,指出... 随着三大海相克拉通盆地油气勘探不断向超深层、古老层系拓展,面临着有利勘探区带不明确的问题,亟需深化重点时期沉积模式的研究。对三大盆地新元古界—古生界构造-沉积差异演化特征进行总结,分析了构造分异对沉积演化的控制作用,指出三大古老海相克拉通盆地“裂—坳—隆”构造分异控制碳酸盐台地经历“孤立台地—缓坡—镶边”演化旋回,裂陷的形成和演化控制了台地沉积分异及纵向上源储盖组合的相似性。建立了4类碳酸盐沉积新模式:①“多类台缘”和“双滩”缓坡沉积模式揭示大陆边缘和裂陷边缘、坳陷边缘、内缓坡相带中古隆起和潟湖周缘是有利丘滩体发育区;②碳酸盐岩与膏盐岩组合体系沉积模式揭示海侵期古隆起周缘是有利滩体发育区;③四川盆地灯影组断阶型台缘沉积模式揭示多组同沉积断裂控制灯二段阶梯状台缘形成,断块高部位发育厚层丘滩体;④塔里木盆地寒武系持续扩展型台缘沉积模式揭示轮南—富满地区台缘带经历了富泥质缓坡→低角度前积缓坡—弱镶边台地→垂向加积镶边台地→侧向前积镶边台地的演化。沉积模式新认识明确了三大古老海相克拉通盆地的古裂陷周缘丘滩带依然是增储上产和资源接替的重要领域,斜坡相重力流沉积、蒸发潟湖相泥灰岩等新领域是值得关注的勘探区带。沉积新模式的建立有力支撑了油气勘探部署,也为未来勘探提供了新方向、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克拉通 构造-沉积演化 碳酸盐岩 沉积模式 新元古界—古生界 勘探领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西小孤山金矿床赋矿凝灰岩的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12
作者 杨雨 付文钊 +6 位作者 朱磊 尹志刚 马占才 陈金勇 高莲凤 张振国 巩磊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20-1142,共23页
辽西地区小孤山金矿床赋矿岩体是一套火山碎屑岩组合,原被划分为中生界白垩系下统义县组。为了精确厘定该岩体成岩时代,探讨辽西地区岩石成因及构造意义,对小孤山金矿床赋矿凝灰岩开展了岩石岩相学、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岩石地球化... 辽西地区小孤山金矿床赋矿岩体是一套火山碎屑岩组合,原被划分为中生界白垩系下统义县组。为了精确厘定该岩体成岩时代,探讨辽西地区岩石成因及构造意义,对小孤山金矿床赋矿凝灰岩开展了岩石岩相学、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凝灰岩加权平均年龄为2510.7~2508.9 Ma,是新太古代晚期岩浆作用的产物;岩石具有富硅(w(SiO_(2))为68.99%~71.82%)、富碱、富钾(w(Na_(2)O+K_(2)O)为7.13%~8.82%、w(K_(2)O)为6.94%~8.59%)、贫镁(w(MgO)为0.51%~0.66%)、贫钙(w(CaO)为0.43%~0.90%)特征,铝饱和指数(A/CNK)介于1.16~1.42之间,属于过铝质钙碱性钾玄岩系列岩石;岩石富集轻稀土元素和Rb、Th、U、K、P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和Nb、Ta、P等高场强元素;稀土配分模式呈右倾型平缓低“V”曲线,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La/Yb)N介于15.19~38.23之间,具有弱的Eu异常(δEu为0.60~0.72)。岩石成因和岩浆源区判别显示,岩石具有S型花岗岩特征,岩浆起源于增生下地壳变质泥岩的部分熔融。结合区域构造演化、构造判别和年代学特征,认为小孤山金矿床赋矿凝灰岩形成于华北克拉通东部龙岗陆块和狼林陆块俯冲后同碰撞的构造环境,体现了太古宙时期华北克拉通固结基底的形成与演化过程,为太古宙华北克拉通板块构造机制提供了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太古代 凝灰岩 锆石U-Pb定年 岩石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 构造意义 华北克拉通 小孤山金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东部石钱滩凹陷石炭系石钱滩组烃源岩特征及资源潜力
13
作者 李振明 贾存善 +5 位作者 王斌 宋振响 邱岐 王继远 徐陈杰 崔钰瑶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5-126,共12页
准噶尔盆地东部石钱滩凹陷多口钻井试获工业油气流,展现出良好的勘探潜力。基于全岩有机岩石学特征、热解参数、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等,对准噶尔盆地东部石钱滩凹陷石炭系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丰度、成熟度及沉积环境与母质来源进行了分析... 准噶尔盆地东部石钱滩凹陷多口钻井试获工业油气流,展现出良好的勘探潜力。基于全岩有机岩石学特征、热解参数、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等,对准噶尔盆地东部石钱滩凹陷石炭系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丰度、成熟度及沉积环境与母质来源进行了分析,并通过生烃模拟实验对其生烃潜力进行了评价,明确了有效烃源岩发育的控制因素,圈定规模烃源灶的展布范围,并量化其资源规模。研究结果表明:(1)准噶尔盆地石钱滩凹陷石炭系石钱滩组烃源岩干酪根显微组分以镜质组和惰质组为主,热解参数和稳定碳同位素具有Ⅱ—Ⅲ型特征;有机质丰度较高,热解TOC平均值为2.79%,生烃潜量平均值为0.96 mg/g,Ro为0.70%~1.66%,整体均进入生烃门限,深洼区达到凝析油—湿气阶段;凹陷边缘沉积于弱还原—弱氧化的淡水环境,生烃母质以高等植物为主,而凹陷中心则为还原的偏咸水环境,生烃母质以高等植物及水生生物混合母质输入为主。(2)受控于原始样品成熟度和品质,半封闭体系下石钱滩组烃源岩烃产率比以往研究成果偏低,结合干酪根生烃理论,认为烃源岩原始生油产率高峰值约150 mg/(g·TOC),原始生气产率高峰值约250 mg/(g·TOC)。(3)构造活动及沉积背景控制了有效烃源岩的发育及分布,凹陷中心烃源岩厚度可达500 m,TOC可达3.0%。凹陷中心生油强度可达500×10^(4)t/km^(2)或以上,生气强度可达150×10^(8)m^(3)/km^(2)或以上。石钱滩组石油原地资源量约6600×10^(4)t,天然气原地资源量约730×10^(8)m^(3),具备形成中型油气田的资源潜力,是准噶尔盆地东部石炭系油气勘探的重要方向和接替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生烃模拟实验 沉积环境 构造运动 母质来源 生烃潜力 石钱滩组 石炭系 石钱滩凹陷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成矿带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特征及资源潜力
14
作者 祁尧刚 孟勇 +6 位作者 周霖 朱兴明 王伟 张吉廷 郑若蕾 许星辰 李得忠 《黄金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7-510,共14页
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是东昆仑成矿带最具有找矿意义的金矿类型,查明区带上该类型金矿床的资源潜力对“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现金矿找矿突破意义重大。在梳理东昆仑成矿带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特征的基础上,开展了区带上该类金矿床成... 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是东昆仑成矿带最具有找矿意义的金矿类型,查明区带上该类型金矿床的资源潜力对“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现金矿找矿突破意义重大。在梳理东昆仑成矿带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特征的基础上,开展了区带上该类金矿床成矿规律和成矿模式的研究。结果表明:东昆仑成矿带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的分布严格受控于断裂,成矿时代集中在印支期;该类金矿床在成矿要素和成矿模型上具有明显的共性特征,金矿体呈脉状和透镜状就位于NW、NWW向韧脆性剪切带及其次级断裂中,中—晚三叠世岩浆作用占据成矿物质的主导位置,老地层中的Au元素可能不是成矿物质的主要来源,成矿带上显示出中—东部分布密集,西部稀疏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成矿带 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 矿床特征 成矿规律 成矿物质来源 成矿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云凹陷西南断阶带油气资源潜力与勘探方向
15
作者 杨东升 王龙 +6 位作者 郭帅 白志钊 焦保程 杨永才 梁媛媛 刘丽芳 赵钊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1-103,共13页
白云凹陷西南断阶带一直未获勘探突破,存在区带构造演化认识不清、资源潜力不明确等问题,进而影响整个区带勘探方向的优选。基于地震、测井、地化等资料,对白云凹陷西南断阶带结构与构造演化、始新统沉积、地化特征进行了研究,进而探讨... 白云凹陷西南断阶带一直未获勘探突破,存在区带构造演化认识不清、资源潜力不明确等问题,进而影响整个区带勘探方向的优选。基于地震、测井、地化等资料,对白云凹陷西南断阶带结构与构造演化、始新统沉积、地化特征进行了研究,进而探讨勘探潜力,优选有利勘探方向。结果表明:(1)西南断阶带受新生代裂陷伸展和走滑改造形成“横向三阶、纵向三脊”的构造格局,经历了始新世断阶带形成期、渐新世—早中新世相对隆升期以及中中新世至今热沉降期3大演化阶段;(2)西南断阶带周缘恩平组发育富氢煤型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中等—很好,母质类型为Ⅱ_(2)—Ⅲ型,达到成熟—高成熟阶段;文昌组发育浅湖—半深湖相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中等—好,母质类型以Ⅱ_(2)—Ⅲ型,达到高成熟—过成熟阶段,预测天然气资源量约5.2千亿m^(3)、石油资源量约1.4亿m^(3),其中北脊汇聚区资源潜力最大;(3)运移是白云凹陷西南断阶带成藏主控因素,北部构造脊近洼带是最有利勘探区,北脊倾末端白云10A是有利勘探目标。研究成果对该区下一步油气勘探部署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凹陷 西南断阶带 结构特征 构造演化 烃源岩 资源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江上游蚀变蛇绿岩型滑坡形成机制与稳定性分析-以堆绒通滑坡为例
16
作者 冉丽娜 张永双 +1 位作者 任三绍 李金秋 《地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7-277,共11页
青藏高原构造缝合带具有复杂的岩体结构和特殊的岩性组合,是特大滑坡易发带,但蚀变蛇绿岩型滑坡形成演化涉及的影响因素较多,目前对其孕生机制尚不明晰,制约了灾害隐患有效判识和风险防范。以金沙江构造缝合带堆绒通滑坡为例,基于现场... 青藏高原构造缝合带具有复杂的岩体结构和特殊的岩性组合,是特大滑坡易发带,但蚀变蛇绿岩型滑坡形成演化涉及的影响因素较多,目前对其孕生机制尚不明晰,制约了灾害隐患有效判识和风险防范。以金沙江构造缝合带堆绒通滑坡为例,基于现场调查、无人机测绘、年代学测试和环剪试验等方法,剖析了蚀变蛇绿岩型滑坡的发育特征和形成机制,并对滑坡堆积体的稳定性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堆绒通滑坡是形成于晚更新世的巨型滑坡,所在斜坡岩性以基性-超基性岩为主,内部发育多条黏土化蚀变蛇绿岩条带,构成易滑地质结构;黏土化蚀变蛇绿岩在天然状态下具有较低的抗剪强度,遇水强度急剧下降,天然状态下的黏聚力(c)、内摩擦角(φ)值分别为67.0 kPa和20.3°,饱和状态下的c、φ值分别为39.8 kPa和13.8°,软化效应显著;堆绒通滑坡堆积体目前整体稳定,但在强降雨条件下滑坡体前缘可能出现局部失稳,基于滑坡稳定性数值模拟结果提出了灾害风险防范对策。综合分析认为,岩体结构与黏土化蚀变岩联合控制了堆绒通滑坡的形成演化。相关认识对青藏高原构造缝合带斜坡稳定性分析和防灾减灾具有较好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缝合带 滑坡 蛇绿岩 黏土化蚀变岩 易滑地质结构 稳定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断层构造区工作面回采速度诱发冲击地压机制研究
17
作者 郭魏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5-131,共7页
回采速度对冲击矿压的影响至关重要,以屯宝煤矿工作面复杂组合断层为研究背景,基于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实践,研究了断层构造区工作面回采速度对诱发冲击地压的作用机制,并进行了工程实例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回采速度的不同主要影... 回采速度对冲击矿压的影响至关重要,以屯宝煤矿工作面复杂组合断层为研究背景,基于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实践,研究了断层构造区工作面回采速度对诱发冲击地压的作用机制,并进行了工程实例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回采速度的不同主要影响了工作面采空区顶板的垮落程度,进而影响围岩应力调整速度,该过程对应了弹性能释放剧烈程度和冲击危险性。开采速度的增加导致断层构造区域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与侧向压力峰值逐渐升高,易出现应力峰值的突变,且加快了断层损伤程度和突变速度,导致断层构造区域提前产生滑移现象。断层构造区域工作面开采能量频次与回采速度具有较好相关性,回采速度大于3.6 m/d时单个震动的平均能量上升6倍。建议屯宝煤矿断层构造区域时工作面开采速度小于3.6 m/d,且保持匀速开采。研究结果可为类似工程条件下冲击地压发生机理和工作面安全开采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构造 回采速度 断层滑移 能量释放 冲击地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哈多河地区早石炭世侵入岩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18
作者 梁天意 谢园宏 +5 位作者 董洋 韩学智 姜兆元 杨拓 陈方浦 李文龙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59-1176,共18页
哈多河地区位于大兴安岭中段,其南部为二连—贺根山—黑河构造带,该地区是研究古亚洲洋构造域演化的理想场所。本次通过对哈多河地区晚古生代侵入岩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可进一步揭示兴安地块和松嫩地块在晚古生代碰撞—拼合... 哈多河地区位于大兴安岭中段,其南部为二连—贺根山—黑河构造带,该地区是研究古亚洲洋构造域演化的理想场所。本次通过对哈多河地区晚古生代侵入岩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可进一步揭示兴安地块和松嫩地块在晚古生代碰撞—拼合的过程,为古亚洲洋的消亡提供新的证据。根据测试分析结果,两期侵入岩的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352.1±1.7 Ma和339.1±4.2 Ma,时代属于早石炭世,其中中粗粒二长花岗岩SiO_(2)含量平均为73.11%,Al_(2)O_(3)含量平均为13.47%,全碱(ALK)含量平均为8.74%,Na_(2)O/K_(2)O平均为1.13,属于偏钠质。中细粒二长花岗岩SiO_(2)含量平均为71.98%,Al_(2)O_(3)含量平均为13.82%,全碱(ALK)含量平均为8.94%,Na_(2)O/K_(2)O平均为1.15,属于偏钠质,二者均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两期侵入岩均表现为轻稀土富集而重稀土亏损,稀土配分模式为右倾,富集LILE(Rb、K、U),亏损HFSE(Nb、Zr、P、Ti),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表现为I型花岗岩特征。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哈多河地区早石炭世侵入岩形成于岛弧岩浆背景下,表明兴安地块与松嫩地块在早石炭世仍处于碰撞—拼合过程中,古亚洲洋正逐渐闭合消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早石炭世 侵入岩 年代学 地球化学 构造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盆地丽水凹陷古新世构造迁移及其对烃源岩发育的影响
19
作者 廖计华 张晓庆 +3 位作者 苏圣民 王柯 耿名扬 李林致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6-157,共12页
构造迁移是断陷盆地幕式演化中重要的地质过程,其对优质烃源岩发育与分布具有显著控制。基于最新采集的三维地震、钻井及有机地球化学数据,综合构造-地层格架、控凹主断层活动性、沉积沉降中心时空展布特征,首次揭示东海盆地丽水凹陷古... 构造迁移是断陷盆地幕式演化中重要的地质过程,其对优质烃源岩发育与分布具有显著控制。基于最新采集的三维地震、钻井及有机地球化学数据,综合构造-地层格架、控凹主断层活动性、沉积沉降中心时空展布特征,首次揭示东海盆地丽水凹陷古新世构造迁移规律,并探讨构造迁移成因及其对烃源岩和生烃潜力的影响。研究表明:丽水凹陷古新世断陷-沉积中心发生了“自东向西”迁移,区域沉积沉降中心在古新世早期位于丽水东次凹,古新世中期迁移至丽水西次凹,古新世晚期继承性发育;古新世构造迁移是东海盆地由大陆边缘坳陷向泛裂陷演化过程中引起主要活动断裂及沉积沉降中心向西迁移的结果。受构造迁移影响,丽水东次凹月桂峰组湖相烃源岩规模较大,品质较好,排烃强度较大,而丽水西次凹发育规模较小,且发育成熟度较高的月桂峰组湖相烃源岩,并叠加灵峰组规模较大且高成熟度的陆源海相烃源岩;丽水东次凹应以月桂峰组烃源灶为主的含油气系统进行勘探,以找油为主,而丽水西次凹应综合考虑月桂峰组或灵峰组两套烃源灶,油气兼生,以气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迁移 烃源岩 月桂峰组 丽水凹陷 东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沙东南构造带北段沙一段湖相碳酸盐岩沉积模式及滚动评价
20
作者 孙藏军 吴浩君 +2 位作者 田涛 王迪 黄磊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8-36,共9页
渤海沙东南构造带北段沙一段底部湖相碳酸盐岩主力油层大多数采油井已逐渐递减为低产井,亟需寻找接替储量。综合利用已开发区钻井、取心、薄片及动态监测等资料,开展湖相浅滩沉积差异分布及成因模式研究,预测了有利相带储层分布并取得... 渤海沙东南构造带北段沙一段底部湖相碳酸盐岩主力油层大多数采油井已逐渐递减为低产井,亟需寻找接替储量。综合利用已开发区钻井、取心、薄片及动态监测等资料,开展湖相浅滩沉积差异分布及成因模式研究,预测了有利相带储层分布并取得滚动评价新突破。结果表明:①研究区沙一段底部发育螺屑滩、混积滩和湖相泥3种沉积微相。②古地貌特征和湖平面变化共同控制了不同类型滩体的发育、分布及相带叠置样式。内缓坡带发育螺屑滩—湖相泥沉积相序,外缓坡带发育混积滩—螺屑滩—湖相泥沉积相序。③湖相浅滩经历了古隆起暴露形成陆屑残积物、湖侵早期内缓坡带形成螺屑滩、湖侵晚期外缓坡带形成混积滩—螺屑滩3个沉积阶段。④基于已开发区湖相浅滩沉积过程及成因模式的分析,位于古地貌低部位B3井和高部位B5井之间的高程差范围内为湖相浅滩的有利沉积区,并在古地貌南高点成功实施滚动评价扩边。研究成果可为渤海湾盆地相似地质背景条件下的湖相碳酸盐岩储层展布预测及滚动挖潜提供一定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沙东南构造带 沙一段 湖相碳酸盐岩 沉积成因模式 储层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