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2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6.8级地震发震构造与同震地表破裂特征 被引量:30
1
作者 石峰 梁明剑 +9 位作者 罗全星 乔俊香 张达 王鑫 易文星 张佳伟 张迎峰 张会平 李涛 李安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5,共15页
2025年1月7日9时5分,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震中位于(28.50°N,87.45°E)。通过野外地质调查、震源机制解、余震分布等结果,确定此次地震为正断型地震,发震构造为申扎-定结裂谷断裂系南... 2025年1月7日9时5分,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震中位于(28.50°N,87.45°E)。通过野外地质调查、震源机制解、余震分布等结果,确定此次地震为正断型地震,发震构造为申扎-定结裂谷断裂系南段的登么错断裂。登么错断裂走向近SN,倾向W,长约60km。此次地震产生的同震地表破裂主要位于登么错盆地以北的山区,产生了长约25km的不连续同震地表破裂带。地表破裂带具有明显的分段特征,根据空间延续性,自南向北可分为3段,依次为古荣—强嘎段、尼辖错段和羊姆丁错段,最大垂直位错量为2.5~3.0m,同时在登么错湖东岸产生了长约10km的地裂缝密集形变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日M_(S)6.8地震 同震地表破裂 发震构造 申扎-定结裂谷断裂系 登么错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5年西藏定日6.8级地震登么错段地表变形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5
2
作者 梁明剑 董芸希 +14 位作者 左洪 代友林 肖本夫 廖程 谭凌 王余伟 李响 汤才成 张威 张会平 孟令媛 苏金蓉 吴微微 李传友 严媚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0-89,共10页
2025年西藏定日6.8级地震发生在申扎-定结裂谷系南段,其发震断裂为登么错断裂,并形成长约26k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和形变带。其中,北段的破裂带主要呈正断性质,垂直同震位错量达2~3m;南段(登么错段)的地表变形带主要分布于登么错湖东侧,宽... 2025年西藏定日6.8级地震发生在申扎-定结裂谷系南段,其发震断裂为登么错断裂,并形成长约26k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和形变带。其中,北段的破裂带主要呈正断性质,垂直同震位错量达2~3m;南段(登么错段)的地表变形带主要分布于登么错湖东侧,宽达上百米,且变形性质复杂,既有拉张变形,又有挤压变形。在南段的拉张变形带中,与NNE向断层陡坎展布一致的变形带,可能是具有构造意义的地震地表破裂带。而挤压变形带应是地震中因拉张变形作用影响形成的次生地表变形带,与地震震动、场地地形地貌、沉积特征和气候条件有关,与发震断裂的活动无直接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定日6.8级地震 登么错断裂 地表变形带 活动裂谷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期裂陷盆地斜向伸展变形主控因素分析--来自砂箱物理模拟实验的启示
3
作者 王琦 孙永河 +3 位作者 巩磊 王有功 常德双 张万福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1-450,共10页
为了探讨多期裂陷盆地中先存断裂及其与不同伸展方向之间夹角(斜度α)对斜向伸展变形和洼槽结构的影响,利用砂箱物理模拟实验,基于相似性原理,设计了三组物理模拟实验,即不同斜度(α)斜向伸展物理模拟实验和两组斜向伸展—走滑叠加变形... 为了探讨多期裂陷盆地中先存断裂及其与不同伸展方向之间夹角(斜度α)对斜向伸展变形和洼槽结构的影响,利用砂箱物理模拟实验,基于相似性原理,设计了三组物理模拟实验,即不同斜度(α)斜向伸展物理模拟实验和两组斜向伸展—走滑叠加变形物理模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1)多期裂陷盆地中,伸展方向与先存断裂之间的夹角变化控制着走向滑动分量和倾向滑动分量的比例,影响洼槽结构,夹角越大,倾向滑动分量越大,洼槽宽度越大;反之,洼槽宽度减小。(2)受先存断裂分布的影响,不同演化阶段,先存断裂再活动方式不同,对于斜向伸展—走滑叠加变形过程,先存走滑断裂与边界断裂之间的距离较大时,洼槽呈单断半地堑特征;二者间距较小时,走滑断裂也控陷,洼槽呈现双断地堑结构。(3)多方位展布的先存边界断裂再活动控制形成的洼槽深度和压扭褶皱幅度也受二者距离的影响,随着先存边界断裂与走滑断裂距离的增加,张扭区洼槽深度逐渐增大,压扭区褶皱幅度逐渐增加;反之,洼槽深度越小,褶皱幅度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向伸展变形 断裂变形 盆地构造 物理模拟 多期裂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5年M_(w)7.1西藏定日地震地表破裂与同震位移分布特征 被引量:5
4
作者 刘富财 潘家伟 +6 位作者 李海兵 杨少华 吴坤罡 苏强 张斯琪 Marie-Luce CHEVALIER 卢海建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85-703,共19页
2025年1月7日9时5分,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了M_(w)7.1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措果乡(28.50°N,87.45°E),震源深度10 km。震后的野外现场考察表明,这次地震是一次伴随左行走滑分量的正断型地震事件,发震构造为青藏高原南部申扎-... 2025年1月7日9时5分,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了M_(w)7.1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措果乡(28.50°N,87.45°E),震源深度10 km。震后的野外现场考察表明,这次地震是一次伴随左行走滑分量的正断型地震事件,发震构造为青藏高原南部申扎-定结裂谷南段的丁木错断裂。地震沿丁木错地堑东缘和拉轨岗日山西侧谷地东缘形成了长约35 km的不连续同震地表破裂带。破裂带沿先存断层陡坎发育,整体近SN走向,以新鲜、西倾的正断层陡坎和张裂隙为主,并在部分位置具有显著的右阶雁列组合特征。根据破裂发育规模和连续性特征,自北向南将同震地表破类带分为羊母丁错姆、尼辖错北东、古荣村东和丁木错段。其中连续性较好的尼辖错北东段和古荣村东段的长度分别为~6 km和~3 km,测量获得的最大同震垂直位移量分别为2.7±0.6 m和~0.9 m,最大走滑位移量分别为~1.1 m和~0.4 m。灾区不同乡村的震害程度与发震断层上盘效应及其与破裂带的距离密切相关。此外,定日地震造成的区域应力变化可能触发了发震断层南东侧郭加断裂和日玛那穹隆的活动,因此郭加断裂、定结断裂未来强震风险增加,需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_(W)7.1定日地震 同震地表破裂 同震位移 丁木错断裂 申扎-定结裂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聂伯—顿涅茨盆地坳拉槽发育特征及油气成藏条件
5
作者 李庚桐 何登发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9-183,共15页
坳拉槽的地质结构、形成演化及其对油气聚集和分布的控制作用是研究裂谷盆地的关键内容,对于克拉通盆地的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第聂伯—顿涅茨盆地(DDB)典型坳拉槽开展地质结构与油气地质条件研究,利用地震与钻井资... 坳拉槽的地质结构、形成演化及其对油气聚集和分布的控制作用是研究裂谷盆地的关键内容,对于克拉通盆地的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第聂伯—顿涅茨盆地(DDB)典型坳拉槽开展地质结构与油气地质条件研究,利用地震与钻井资料,结合盆内油气田统计数据,探讨其油气成藏条件。研究结果表明:(1)第聂伯—顿涅茨盆地坳拉槽同生裂谷期控制了源-储组合的发育;后裂谷期发育的褶皱及断层是圈闭形成的关键,盐构造(盐底辟及盐流运动等)不仅有利于油气的运移与聚集,还保证了盖层的封闭性。研究区可划分为断裂控油(气)运移成藏模式和盐构造相关油(气)成藏模式2种类型。(2)盆地内的油气资源主要储集在石炭系—下二叠统中。横向上受断层控制,集中分布于盆地中部的断陷带,而在南北断阶带分布较为零散。整体上,油气沿断裂带及其周边区域呈带状展布,具有东南产气、西北产油的分布特征。(3)坳拉槽的同生裂谷期沉积建造具有巨大潜力,断裂带对油气的运聚与空间分布具有极强的控制作用,坳拉槽作为克拉通盆地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的一个重要领域,可作为未来研究与勘探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拉通盆地 裂谷 坳拉槽 断陷带 盐构造 石炭系 下二叠统 第聂伯—顿涅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界断层多期异向伸展构造响应过程解析:来自渤中凹陷西洼三维地震解释的启示
6
作者 杨海长 吴斌 +2 位作者 王于恒 齐伊梨 于福生 《高校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18-431,共14页
裂谷盆地边界断层系统对于盆内地貌、储层分布以及流体运移都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但其形成演化过程往往受到多因素制约,如基底先存构造、沉积物质能干性、裂陷期次和方向,最终会形成走向不一、组合复杂的断裂系统,这无疑使盆地构造解析... 裂谷盆地边界断层系统对于盆内地貌、储层分布以及流体运移都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但其形成演化过程往往受到多因素制约,如基底先存构造、沉积物质能干性、裂陷期次和方向,最终会形成走向不一、组合复杂的断裂系统,这无疑使盆地构造解析和油气藏勘探变得困难重重。文章通过三维地震资料解释与数据统计,厘清了渤中西洼北部边界的石南断层不同区带的几何学差异,重构了断层活动模型,指明了有利勘探地区。研究表明:(1)断裂系统具有继承性与新生性,自早到晚断层数量增多,单一断层规模由大变小。先存北西向构造与新生东西向构造组成帚状构造,发散式的新生构造组成了网状交织式组合;(2)断裂系统呈现纵向分层,横向分段的特征。深层为简单的铲式断层控制的孤立半地堑,浅层则发育大量调节断层,向深处复合收敛构成复式Y字型构造。自西向东,由单断式结构转变为后展式铲式扇组合,最终演变为多米诺式半地堑结构;(3)断裂系统曲折的几何形态是多期次、多方向裂陷事件以及先存构造复合响应的结果。同一时期不同走向的断层段,其断距曲线证实了它们的生长连接过程,实为沙河街期NE向构造形迹与东营期EW向构造形迹叠合而成,走向分段点往往是断层现存的硬连接点,发育大规模的三角洲沉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中凹陷 断层演化 多方向伸展 先存构造 边界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5年定日M_(S)6.8地震发震断层(登么错断裂)晚第四纪垂直滑动速率
7
作者 高扬 吴中海 +1 位作者 韩帅 田婷婷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89-706,共18页
2025年1月7日定日M_(S)6.8地震的发震断层为定结-申扎裂谷南段登么错地堑的边界正断层——登么错断裂,限定其滑动速率对于区域地震危险性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文中通过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和野外地质地貌调查分析了登么错断裂的详细几何... 2025年1月7日定日M_(S)6.8地震的发震断层为定结-申扎裂谷南段登么错地堑的边界正断层——登么错断裂,限定其滑动速率对于区域地震危险性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文中通过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和野外地质地貌调查分析了登么错断裂的详细几何展布和活动特征,根据断裂的几何展布特征将其划分为北、中、南3段,且该断裂在晚第四纪期间活动性显著。结合小型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地貌面定年和垂直位错量测量,限定登么错断裂在距今约28ka以来的垂直滑动速率为(0.7±0.1)mm/a,全新世以来的垂直滑动速率为(0.6±0.1)mm/a。结合前人报道的古地震研究结果所揭示的该断裂最近一次古地震事件的离逝时间(距今约5ka),估算本次地震发生前登么错断裂已累积了最大3.0~3.5m的同震位移,最大震级可达M_(W)6.9~7.0,相关参数与2025年定日M_(S)6.8地震基本一致,这表明该断裂在本次地震前已经处于相对危险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5年定日M_(S)6.8地震 晚第四纪活动 垂直滑动速率 登么错断裂 定结-申扎裂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部走滑断裂发育过程及其数值模拟实验
8
作者 江一鸣 陈石 +4 位作者 李文正 梁鑫鑫 雷腾辉 闵健 陈冉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253-2264,共12页
四川盆地是中国中部的一个大型复杂含油气沉积盆地,在盆地中部发育大量延伸远、规模大、断距小的走滑断裂。为研究该类型走滑断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通过高精度地震资料解析、数值模拟方法系统性的研究了川中地区发育的走滑断裂系统... 四川盆地是中国中部的一个大型复杂含油气沉积盆地,在盆地中部发育大量延伸远、规模大、断距小的走滑断裂。为研究该类型走滑断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通过高精度地震资料解析、数值模拟方法系统性的研究了川中地区发育的走滑断裂系统。结果表明:川中地区一级走滑断裂主要划分为近东西走向、北东走向两个体系,一级走滑断裂往往沿着次级构造单元的边界发育;近东西走向的走滑断裂主体活动时间为二叠纪之前,即海西中期的,而北东走向的走滑断裂主体形成于海西晚期到印支期要晚于东西向断裂;川中地区的走滑断裂发育与多期构造叠加作用密切相关,二叠纪之前川中古隆起的定型形成了近东西走向走滑断裂。而海西晚期构造体制发生转换,至印支期龙门山前的前陆构造叠加改造,形成了北东走向的走滑断裂;德阳安岳裂陷槽对区域应力分布有明显的控制,东西向走滑断裂无法穿越裂陷边界继续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裂 古隆起 叠加构造 裂陷槽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王府断陷断裂构造特征及其对煤岩气富集的控制作用
9
作者 孙永河 刘玉敏 田文广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80-592,共13页
基于地震解释和钻井资料分析,以松辽盆地王府断陷为例,通过明确基底断裂分布、厘定含煤地层断裂活动时期、划分断裂系统,并结合煤层厚度和实际气测值,探讨断陷盆地各断裂系统对煤层空间展布和煤岩气赋存规律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①王... 基于地震解释和钻井资料分析,以松辽盆地王府断陷为例,通过明确基底断裂分布、厘定含煤地层断裂活动时期、划分断裂系统,并结合煤层厚度和实际气测值,探讨断陷盆地各断裂系统对煤层空间展布和煤岩气赋存规律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①王府断陷为受基底先存走滑T破裂再活动控制形成的不对称地堑,沉积含煤地层并发育3大类5亚类断裂系统;②基底断裂的水平伸展强度、垂向活动强度和构造-沉积充填差异控制断陷盆地煤层垂向上的发育层系、累计强度和累计频率;③基底断裂分段复活生长过程中形成的构造转换带控制陡坡外源碎屑注入位置,火成岩侵入产生的充填效应加速了断陷湖区的沉积充填过程,构造转换带和火成岩侵入共同限定煤层在平面上优势积聚位置;④基底复活断裂和断陷期新生断裂作为气源贯穿通道影响煤岩气富集程度;⑤应用泥岩涂抹系数(SSF)法评价断裂垂向封闭性,并建立评价标准,主力煤区SSF均低于临界值1.1,表明煤岩气保存条件较好;⑥综合考虑断裂活动性、分段性和封闭性等影响因素,建立了断陷盆地煤岩气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岩气 断陷盆地 松辽盆地 王府断陷 构造特征 断裂系统 基底断裂复活 白垩系 聚煤规律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影像在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M_(S)6.8地震同震地表破裂调查中的应用
10
作者 乔俊香 石峰 +5 位作者 李安 李涛 张达 王鑫 格桑旦珍 孙浩越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89-805,共17页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2025年1月7日9时5分,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快速发现同震地表破裂不仅可确定地震的发震构造,对于震后的震害评估和应急救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中利用国产高分一号卫星于地震当日对震区采...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2025年1月7日9时5分,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快速发现同震地表破裂不仅可确定地震的发震构造,对于震后的震害评估和应急救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中利用国产高分一号卫星于地震当日对震区采集的震后影像与震前影像进行对比解译,快速获得了本次地震的同震地表破裂的空间分布和几何形态,确定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为位于申扎-定结裂谷西南段的登么错断裂。遥感解译和野外调查确定本次地震的同震地表破裂带主要分布于登么错断裂北段及中段的古荣村附近,断续延伸约15km,与先存断层位置一致,并且于地表破裂带尼辖错段测得本次地震的最大同震位错量约3m,同时在登么错湖东岸确定近10km重力成因的伴生地表变形带。本次定日地震同震地表破裂的遥感解译结果和野外实地调查情况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体现了国产高分辨率数据在地震同震地表破裂快速获取和发震构造快速确定工作中的应用潜力,为未来强震的应急工作提供了一条可行且快速高效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日M_(S)6.8地震 登么错断裂 同震地表破裂带 申扎-定结裂谷 遥感解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主干断裂形成演化与地层剥蚀特征 被引量:2
11
作者 贾文昊 关晓巍 +3 位作者 张大智 谢昭涵 孙剑桥 于振宇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38,共9页
主干断裂的活动控制着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的建造与改造。为了明确断裂活动,运用位移距离曲线方法系统分析了徐家围子断陷主干断裂的生长活动特征,通过不整合面下的同向轴特征分析了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沉积末期的剥蚀改造作用。结果... 主干断裂的活动控制着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的建造与改造。为了明确断裂活动,运用位移距离曲线方法系统分析了徐家围子断陷主干断裂的生长活动特征,通过不整合面下的同向轴特征分析了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沉积末期的剥蚀改造作用。结果表明:徐家围子断陷主干断裂分段特征明显,徐西断裂与宋西断裂在火石岭组沉积时期分别是数条分段的小断裂,在沙河子组沉积时期连通为整条断裂并持续控陷活动;徐中断裂在沙河子组沉积时期弱伸展弱控陷,在沙河子组沉积末期作为薄弱带发生压扭反转;徐东断裂带中的徐东正断层在沙河子组沉积时期弱控陷,徐东逆断层在营城组一段沉积末期的反转作用下形成;沙河子组沉积末期的反转作用对沙河子组厚度与构造格局产生明显改变,沿徐西断裂与宋西断裂存在较强的剥蚀,徐西断裂北端升平凸起尤为强烈,徐中断裂压扭反转产生一定的走滑分量并遭受剥蚀,徐东逆断层在营城组一段沉积末期的反转中形成,对沙河子组厚度无明显改变,但对徐东构造带构造格局产生明显影响。研究成果可为徐家围子断陷古构造恢复与进一步勘探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家围子断陷 沙河子组 断裂活动 剥蚀特征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天然氢气勘探开发利用进展及中国的勘探前景 被引量:20
12
作者 窦立荣 刘化清 +4 位作者 李博 齐雯 孙东 尹路 韩双彪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4,共14页
在全球能源脱碳背景下,天然氢气作为一种一次能源,因其零碳、可再生的优点而备受关注,但中国目前还未开展专门针对天然氢气的勘探工作。通过介绍全球已知高含量天然氢气(体积分数大于10%)气藏的主要形成地质环境及成因类型,系统总结了... 在全球能源脱碳背景下,天然氢气作为一种一次能源,因其零碳、可再生的优点而备受关注,但中国目前还未开展专门针对天然氢气的勘探工作。通过介绍全球已知高含量天然氢气(体积分数大于10%)气藏的主要形成地质环境及成因类型,系统总结了天然氢气富集的有利地质条件,并结合国外天然氢气的勘探开发现状,评价了中国天然氢气的勘探前景。研究结果表明:(1)全球高含量天然氢气主要发育于蛇绿岩带、裂谷和前寒武系富铁地层中,且以无机成因为主,富铁矿物的蛇纹石化过程是天然氢气最主要的成因来源,其次为地球深部脱气和水的辐解。(2)优质的氢源与良好的运移通道是氢气富集的前提,而盖层的封盖能力是天然氢气能否成藏的关键要素;天然氢气作为伴生气时,传统盖层对其具备封盖能力,但当其含量较高时,传统盖层可能难以形成有效封盖;裂谷环境、蛇绿岩发育区以及断裂发育的前寒武系富铁地层是富氢气藏的勘探有利区。(3)国外多个国家和地区已制定了天然氢气的勘探开发和利用计划,其中,马里已实现天然氢气的商业开采,美国、澳大利亚也已成功钻探天然氢气勘探井。(4)中国高含量氢气区与富氢地质条件高度匹配,天然氢气勘探前景良好,郯庐断裂带及周缘裂陷盆地区、阿尔金断裂带及两侧盆地区、三江构造带—龙门山断裂带及周缘盆地区的天然氢气勘探潜力较大;中国应尽快开展天然氢气普查工作,加强氢气成藏过程研究和潜力评价,并进行勘探技术、开采分离技术和储运技术的攻关,为天然氢气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做好技术储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能源 天然氢气 无机成因 地球深部脱气 水辐解 蛇绿岩带 裂谷 前寒武系富铁地层 郯庐断裂带 阿尔金断裂带 三江构造带—龙门山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断层阶区现今连接模式综合研究——以山西裂谷系口泉断裂禅房阶区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花春雨 苏鹏 +2 位作者 石峰 席茜 郭钊吾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37-855,共19页
正断层阶区有软连接(soft-link)和硬连接(hard-link)2种端元连接模式。判定正断层阶区现今的连接模式不但有助于理解正断层的生长演化过程,也能指示未来正断层上发生的地震是否会在阶区内形成地表破裂,这对于评价阶区内工程场地的地震... 正断层阶区有软连接(soft-link)和硬连接(hard-link)2种端元连接模式。判定正断层阶区现今的连接模式不但有助于理解正断层的生长演化过程,也能指示未来正断层上发生的地震是否会在阶区内形成地表破裂,这对于评价阶区内工程场地的地震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判定正断层阶区内是否存在活动的连接断层是区别正断层阶区现今连接模式的直接方法。然而,在多数情况下,由于正断层阶区内的变形量相对小,加上人类活动对阶区内地貌的改造,导致在本以硬连接模式生长的正断层阶区内也很难直接看到断层陡坎,这为判定正断层阶区内是否存在活动的连接断层带来了困难。山西裂谷系是东亚大陆显著的活动裂谷带,也是中国重要的强震带。口泉断裂位于山西裂谷系北部,是大同盆地的西缘边界断裂。口泉断裂在禅房村附近发育一个正断层阶区,文中称之为禅房阶区。文中以口泉断裂禅房阶区为例,通过构造地貌野外调查、地貌数据分析和地质雷达探测研究禅房阶区的连接模式。结果显示,口泉断裂禅房阶区内部存在活动的连接断层,说明禅房阶区的连接方式为硬连接模式。文中研究基于构造地貌野外调查、地貌数据分析和地质雷达探测的综合方法,可有效定位弱活动断层的空间展布,降低单一方法的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断层 阶区 连接方式 口泉断裂 山西裂谷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陷盆地控山断层对断控潜山发育的控制和改造:以黄骅坳陷港西断层和港北潜山为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津宁 王文洁 +5 位作者 能源 马骁 相泓含 刘培烨 梅永旭 于汶鑫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45-1457,共13页
断控型潜山是含油气潜山的主要类型,该类构造已从单一的风化壳式潜山研究发展为多层系潜山内幕研究,而作为潜山边界的控山断层是研究该类构造的突破口。为精细解剖潜山的控山断层,明确断控型潜山的形成和结构,本文以黄骅坳陷港西断层为... 断控型潜山是含油气潜山的主要类型,该类构造已从单一的风化壳式潜山研究发展为多层系潜山内幕研究,而作为潜山边界的控山断层是研究该类构造的突破口。为精细解剖潜山的控山断层,明确断控型潜山的形成和结构,本文以黄骅坳陷港西断层为例,在深入分析潜山控山断层几何学、运动学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港北潜山宏观样式、潜山内幕构造变形及演化过程,探讨控山断层对潜山发育的约束与结构的改造作用。结果表明,港西断层断面可分为平板式、犁式和坡坪式三种类型,构成了港北潜山边界断崖面的宏观面貌。断层在新近纪活动速率较低,小于20 m/Ma;古近纪渐新世活动速率平均100 m/Ma,始新世活动速率达到200 m/Ma以上,断层活动速率沿走向上为南弱、北强。港北潜山具有南高、北低的宏观构造特征,经历了潜山内幕原始地层发育阶段、断控潜山成山发育阶段和潜山构造定型埋藏阶段。控山断层控制潜山的成山过程,约束潜山的宏观形态,改造对潜山的内幕构造,进而控制潜山内幕的圈闭、油气运移和储层的储集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控型潜山 潜山控山断层 断陷盆地 黄骅坳陷 港北潜山 港西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巧家盆地第四纪洪积物沉积阶段及其对小江断裂带北段活动性的指示
15
作者 台梓含 向芳 +4 位作者 程万强 王运生 黄恒旭 宋良 周宇航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8-427,共10页
通过对巧家盆地第四纪洪积物沉积阶段及其沉积年代进行分析,为小江断裂带北段第四纪活动性研究提供沉积学证据。研究结果表明:巧家盆地形成于早更新世中期,平均断陷速率为0.59 m/ka,共发育了5个洪积相沉积层。第四纪以来小江断裂带北段... 通过对巧家盆地第四纪洪积物沉积阶段及其沉积年代进行分析,为小江断裂带北段第四纪活动性研究提供沉积学证据。研究结果表明:巧家盆地形成于早更新世中期,平均断陷速率为0.59 m/ka,共发育了5个洪积相沉积层。第四纪以来小江断裂带北段处于构造平静期与活跃期相互交替的阶段,期间共经历了早更新世中期~1.6 Ma,0.81~0.79 Ma,0.65~0.59 Ma,0.48~0.4 Ma,0.12 Ma至今等5期构造活跃期,其中0.48~0.4 Ma和0.12 Ma至今为小江断裂带北段构造活动最强烈的阶段。小江断裂带北段活动性与新构造运动过程有着密切的成因联系,受控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持续的侧向扩展挤出作用,但相较于断裂带中段活动性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巧家盆地 洪积物 小江断裂带北段 构造活跃期 断陷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震裂谷区隧道及大跨桥场地潜在断错位移预测
16
作者 喻烟 张昕 盛俭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0-84,171,共6页
与线性工程相交的断裂的抗断设计参数需要提供断裂展布与断裂活动方式、破碎带宽度、未来发生破坏性地震事件的可能性和单次事件的平均位移。该文以存在大量活动断裂的实际工程肯尼亚内马铁路Ngong隧道及DK40大桥场地为例,利用相关原则... 与线性工程相交的断裂的抗断设计参数需要提供断裂展布与断裂活动方式、破碎带宽度、未来发生破坏性地震事件的可能性和单次事件的平均位移。该文以存在大量活动断裂的实际工程肯尼亚内马铁路Ngong隧道及DK40大桥场地为例,利用相关原则、构造类比原则、安全原则对跨越隧道及大桥场地的活动断裂单次事件潜在断错位移进行了预测,同时也探讨、分析了断裂展布与断裂活动方式、破碎带宽度、未来发生破坏性地震事件的可能性。该实例能够对环太平洋带强震地区跨越活动断裂的线性工程抗断设计参数获取提供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裂谷区 隧道 大跨桥场地 活动断裂 断错位移 内马铁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山山前断裂带的构造特征 被引量:163
17
作者 徐杰 高战武 +1 位作者 宋长青 孙建宝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11-122,共12页
据近年来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对太行山山前断裂带做了研究 ,得到一些新的认识。断裂带开始出现于中生代 ,主要形成于早第三纪 ,由一系列NE -NNE向断裂左型斜列组成。断裂带的结构构造和活动具有鲜明的分段性 ,中北段的保定 -石家庄等... 据近年来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对太行山山前断裂带做了研究 ,得到一些新的认识。断裂带开始出现于中生代 ,主要形成于早第三纪 ,由一系列NE -NNE向断裂左型斜列组成。断裂带的结构构造和活动具有鲜明的分段性 ,中北段的保定 -石家庄等断裂为大型拆离断裂 ,在倾向上水平延伸 70km左右 ,早第三纪水平拉张断距约 17km ,垂直断距 50 0 0~ 60 0 0m。断裂带基本上是发育于上地壳的拆离滑脱构造 ,不属深大断裂。它第四纪活动性不强 ,与强震活动没有直接成因关系 ,但断裂带南、北两部分与其它走向的地震构造带交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拆离断裂 裂陷盆地 太行山 断裂带 构造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底先存构造对裂陷盆地断层形成和演化的控制作用规律 被引量:62
18
作者 童亨茂 聂金英 +2 位作者 孟令箭 张红波 李晓宁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97-104,共8页
针对基底先存构造对裂陷盆地断层控制作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应用脆性断裂新理论——"不协调性准则"来阐述、分析裂陷盆地基底先存构造控制断层形成和演化的力学机理,确定基底先存构造活动性的变化规律,探讨并初步确定基底先... 针对基底先存构造对裂陷盆地断层控制作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应用脆性断裂新理论——"不协调性准则"来阐述、分析裂陷盆地基底先存构造控制断层形成和演化的力学机理,确定基底先存构造活动性的变化规律,探讨并初步确定基底先存构造对裂陷盆地断层形成和演化的控制作用具有如下规律:(1)先存构造(特别是先存断裂)优先活动,这是基底先存构造能控制沉积盆地断层形成和演化的根本原因。(2)先存构造对盆地断层控制作用的强度决定于其活动性,它由先存构造的产状、力学性质和应力状态决定,可以用先存构造活动性系数(fAS)来定量描述。(3)受基底先存断裂控制的断层发育的位置和延伸方向(走向)、形成次序、继承性特征,以及分布规模等都表现出显著的规律性。(4)与伸展方向垂直,且与σ1夹角为45°-(/2)的基底先存断裂对断层的控制作用最强;随着走向与伸展方向的夹角α逐渐变小,以及倾角偏离45°+(/2),对断层的控制作用就逐渐减小。(5)基底先存断裂的规模越大,对断层的控制作用就越强;受大规模基底先存断裂控制的断层往往构成裂陷盆地的构造格架。(6)随着薄弱带抗剪强度的减小,基底先存薄弱带发生破裂的可能性不断增大,对断层的控制作用不断增强;而相对基底先存断裂而言,其影响程度则相对偏弱。上述认识可以为裂陷盆地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提供理论模型,为裂陷盆地断裂系统的形成和演化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陷盆地 断层 先存构造 先存断裂 活动性系数 不协调性准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梨树断陷层序地层格架及沉积体系分布 被引量:7
19
作者 陈贤良 纪友亮 +3 位作者 樊太亮 王宏语 闫宁 陈晓艳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2-130,共9页
在层序地层学原理和方法的指导下,综合利用地震、测井、钻井及岩心等资料,结合盆地构造演化特征,建立了梨树断陷断陷层(晚侏罗世火石岭组及早侏罗世沙河子组、营城组和登娄库组)层序地层格架。将梨树断陷断陷层划分为1个一级层序(TSq1)... 在层序地层学原理和方法的指导下,综合利用地震、测井、钻井及岩心等资料,结合盆地构造演化特征,建立了梨树断陷断陷层(晚侏罗世火石岭组及早侏罗世沙河子组、营城组和登娄库组)层序地层格架。将梨树断陷断陷层划分为1个一级层序(TSq1)、3个二级层序(I—III)、7个三级层序(SQ1—SQ7),并在层序格架内进行沉积相划分和沉积体系研究,明确研究区主要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近岸水下扇和湖泊等沉积体系。冲积扇沉积体系主要分布在早期SQ2层序中;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分布在SQ3和SQ4层序中;SQ5,SQ6和SQ7层序则以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为主;近岸水下扇沉积体系主要发育在SQ4、SQ5和SQ6各层序的陡坡带。沉积体系在平面与纵向上的演化受古构造与古地貌的双重控制,提出梨树断陷SQ4和SQ5层序沉积砂体为较有利的勘探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树断陷 断陷层 层序地层 沉积体系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仓山澄江期基性侵入杂岩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被引量:10
20
作者 肖渊甫 马润则 +2 位作者 魏显贵 何政伟 李佑国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SCD 1998年第4期537-542,共6页
通过米仓山地区岩浆杂岩的综合调查研究,采用同源岩浆演化序列理论,首次确认了区内澄江期侵入杂岩的存在。云雾山超单元即为该期早期基性岩浆作用的产物,同位素年龄介于776.5~766.7Ma之间,由四个单元组成,具富Ti,... 通过米仓山地区岩浆杂岩的综合调查研究,采用同源岩浆演化序列理论,首次确认了区内澄江期侵入杂岩的存在。云雾山超单元即为该期早期基性岩浆作用的产物,同位素年龄介于776.5~766.7Ma之间,由四个单元组成,具富Ti,Al,Fe的特征,其SI=40~15,DI=11~56,σ=1.8~3.7;稀土及微量元素特征均显示具良好的同源岩浆演化特点。原始岩浆温度850~1125℃,成岩压力约0.710~0.756GPa,fO2≥10-11,具幔源为主及壳幔混合源的特征,为早震旦世龙门山—米仓山大陆裂谷作用中期阶段地幔底劈上隆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仓山 基性侵入杂岩 裂谷作用 澄江期 杂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