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6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稻油轮作无人化农场农机作业路径规划算法与移动端软件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黄小毛 王绍帅 +3 位作者 石逸泽 黄希亚 马永生 罗承铭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3-82,共10页
稻油轮作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和油菜两种作物种植的主要模式。为发展稻油轮作无人化农场,进一步降低该地区水稻和油菜种植用工成本、提高种植效益及竞争力,本文通过分析稻油轮作无人化农场的生产模式、机具类型和作业路径规划要求... 稻油轮作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和油菜两种作物种植的主要模式。为发展稻油轮作无人化农场,进一步降低该地区水稻和油菜种植用工成本、提高种植效益及竞争力,本文通过分析稻油轮作无人化农场的生产模式、机具类型和作业路径规划要求,针对稻油轮作无人化农场典型作业环节农机具田间自动导航作业过程的路径需求,结合Android软件开发、Java-Python混合编程、云服务器和数据库等多项技术,设计了基于Android应用框架的无人化农场智能农机具作业运维软件,包括地块管理、机具属性管理、路径规划及仿真模拟和路径导出等模块。在已有联合收获机收获作业路径规划算法、播种机播种作业路径规划算法和无人机植保及飞防作业路径规划算法的基础上,重点设计了稻收油播和水田耕整地2个典型作业环节的路径规划算法,并通过Chaquopy插件混合编程调用前期Python编码实现的田间作业路径规划算法。通过基于Google Earth软件选取的典型实际田块多算例仿真测试和基于稻收油播一体机的实机田间试验联合调试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移动端软件及路径规划算法运行稳定可靠,软件人机交互性好,算法能够针对不同机具及常见四边形地块提供有效的自动导航自主作业路径,单个田块作业路径规划算法在小米5 Pro平板计算机等4种典型Android移动终端上的运行耗时为29~1898 ms,计算效率及路径合理性均满足实际应用中典型作业环节无人化生产的需要。所提出的算法及软件框架,为长江中下游区域稻油轮作无人化农场的建设提供了作业路径规划理论及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化农场 稻油轮作 路径规划 自动导航 ANDROID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藕-稻轮作对土壤肥力及后茬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
作者 王志刚 周佳燕 +7 位作者 周建霞 陈惠哲 张玉屏 向境 张义凯 徐逸文 黄颂迪 王亚梁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0-102,107,共4页
浙江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仅200 m2左右,粮食自给率不高。为稳定当地水稻种植面积并提高农民收入,开展了藕-稻轮作模式和麦-稻轮作模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水稻种植前,藕-稻轮作模式的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极显著高于... 浙江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仅200 m2左右,粮食自给率不高。为稳定当地水稻种植面积并提高农民收入,开展了藕-稻轮作模式和麦-稻轮作模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水稻种植前,藕-稻轮作模式的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极显著高于麦-稻模式,分别高21.52%、45.28%、274.57%和56.50%,而有机质含量和pH值与麦-稻模式相近;水稻收获后,藕-稻轮作模式下的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较麦-稻模式显著降低,分别低13.90%和33.47%,而pH值、有效磷和有机质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麦-稻模式,分别高9.23%、333.78%和58.13%;藕-稻轮作模式水稻产量低于麦-稻模式,其中,每穗实粒数显著高于麦-稻模式,而有效穗数和千粒重显著或极显著低于麦-稻模式;藕-稻轮作模式稻米品质总体上优于麦-稻模式,其中,糙米率和蛋白质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麦-稻模式。在实际生产中,为了协调穗粒结构从而提高水稻产量,建议在藕-稻轮作模式下采取适当增加水稻种植密度、后期少量施用穗肥或者喷施叶面肥等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种植模式 藕-稻轮作 麦-稻模式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江中游流域秸秆还田和优化施肥对稻麦轮作模式氮磷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陆文龙 夏颖 +9 位作者 黄敏 范先鹏 唐拥军 浦克军 吴茂前 倪承凡 谢媛圆 刘岚 谭勇 严昶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0-348,共9页
为探讨稻麦轮作秸秆还田和优化施肥对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的影响,本研究于2014—2022年在湖北汉江流域开展了连续8年的野外径流小区监测试验。在自然降雨条件下设置秸秆离田+常规施肥对照(CK)、秸秆还田+常规施肥(KF)、秸秆还田配合优化施... 为探讨稻麦轮作秸秆还田和优化施肥对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的影响,本研究于2014—2022年在湖北汉江流域开展了连续8年的野外径流小区监测试验。在自然降雨条件下设置秸秆离田+常规施肥对照(CK)、秸秆还田+常规施肥(KF)、秸秆还田配合优化施肥(BMP)3个处理,研究了秸秆还田配合优化施肥措施对地表径流和氮磷养分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汉江流域稻麦轮作模式氮磷流失风险期为6—9月,地表径流年均总氮(TN)流失量为4.28 kg·hm^(-2),其表观流失率为0.86%;地表径流年均总磷(TP)流失量为0.22kg·hm^(-2),其表观流失率为0.05%。秸秆还田和优化施肥均能降低氮磷流失量,与CK处理相比,KF处理的TN流失量降低8.9%,TP流失量显著下降18.2%(P<0.05),BMP处理的TN、TP流失量均显著降低27.3%(P<0.05)。降雨量是影响氮磷流失的关键因素,在施肥与暴雨的耦合期(6—7月),减量施肥起到了主要作用。大暴雨主要集中在6—8月,这段时间内,47.6%的降雨量贡献了34.0%的TN流失量和85.9%的TP流失量。在施肥与暴雨的耦合期(6—7月)内,相比于常规处理,单独使用秸秆覆盖使TN流失量增加了4.3%,但TP流失量降低了14.3%。当秸秆覆盖与优化施肥结合使用时,TN和TP流失量分别减少了19.1%和24.4%。研究表明,秸秆覆盖和优化施肥在氮磷流失风险期和施肥与暴雨耦合期(6—7月)可以有效减少稻麦轮作模式地表径流氮磷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江流域 稻麦轮作 氮磷流失 秸秆还田 优化施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油复种不同措施下土壤有机碳组分积累及其稳定性特征 被引量:1
4
作者 舒业勤 彭复细 +5 位作者 雷文硕 姜彤彤 陈玉梅 刘伟民 张振华 夏银行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95-503,共9页
复种油菜是南方稻区促进稳粮增油的重要种植模式,研究秸秆全量还田下,稻油复种不同种植措施对土壤有机碳积累及其稳定性特征的影响,对深入解析稻田土壤碳循环、充分利用冬闲田种植油菜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田间定位试验(8年),以水稻-水稻... 复种油菜是南方稻区促进稳粮增油的重要种植模式,研究秸秆全量还田下,稻油复种不同种植措施对土壤有机碳积累及其稳定性特征的影响,对深入解析稻田土壤碳循环、充分利用冬闲田种植油菜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田间定位试验(8年),以水稻-水稻-冬闲(稻稻闲)为对照,探究水稻-水稻-油菜(稻稻油)、水稻-油菜翻耕(稻油翻)和水稻-油菜免耕(稻油免)三种稻油复种处理下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积累特征。结果表明:相对稻稻闲,稻油复种各处理使有机碳含量在0~20 cm土层增加5.28%~25.13%,尤其稻稻油处理,在20~40cm土层增幅为18.48%~43.97%,其中稻油翻和稻油免处理达到显著水平;稻油复种均显著提高了不同层次土壤中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ineral-associated organic carbon,MAOC)含量。同时,在0~20 cm和20~40 cm土层中,稻油复种各处理均显著降低了有机碳中颗粒态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的比例,提高了其MAOC的占比,且在两个土层中提高比例分别为2.31%~7.49%和1.56%~2.66%。其原因可能是稻油复种不同程度地提高了0~20 cm土层中有机碳转化相关酶(β-葡萄糖苷酶、β-1,4-葡聚糖酶和漆酶)活性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进而促进土壤颗粒有机碳向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转化。综上,秸秆全量还田下冬季复种油菜促进了稻田土壤有机碳的积累,且提高了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占比,增强了土壤碳库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油复种 有机碳 有机碳组分 酶活性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养分管理措施对稻田和旱地油菜产量的影响及其对冻害的响应
5
作者 盛倩男 方娅婷 +6 位作者 赵剑 杜思垚 胡行珍 余秋华 朱俊 任涛 鲁剑巍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86-1298,共13页
蕾薹期冻害是限制冬油菜产量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优化养分管理措施可有效缓解油菜冻害胁迫。在2023/2024年,我国长江流域经历了2轮寒潮天气,油菜生产均受到不同程度减产。为探究不同养分管理措施对稻田油菜(水稻-油菜)和旱地油菜(玉米-... 蕾薹期冻害是限制冬油菜产量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优化养分管理措施可有效缓解油菜冻害胁迫。在2023/2024年,我国长江流域经历了2轮寒潮天气,油菜生产均受到不同程度减产。为探究不同养分管理措施对稻田油菜(水稻-油菜)和旱地油菜(玉米-油菜)生长的影响及其对冻害的响应,利用湖北省沙洋县田间长期定位试验,结合2022/2023和2023/2024年2个油菜生长季的气象因子,以稻田油菜(水稻-油菜轮作)和旱地油菜(玉米-油菜轮作) 2种油菜种植方式为主处理,以不施肥(CK)、习惯施肥(CF)、优化施肥(NPK)和优化施肥+秸秆+有机肥(NPK+S+M)4个处理作为副处理,分析油菜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和地上部生物量,并进一步得出2种轮作模式下油菜对冻害胁迫的响应差异。研究表明, 2022/2023年(对照年)旱地油菜产量较稻田油菜高(CK处理除外),而在2023/2024年(冻害年)稻田油菜产量均高于旱地油菜。在CK、CF、NPK和NPK+S+M处理,稻田油菜的冻害减产率分别为74.9%、54.6%、61.1%、68.1%,旱地油菜的冻害减产率分别为70.8%、71.7%、69.0%、71.6%。冻害对稻田和旱地油菜的单株角果数影响最大,分别平均减少28.3%和29.7%;其次是千粒重,分别平均降低16.5%和38.8%,且冻害后增加了千粒重对油菜产量的贡献度。油菜地上部生物量对不同养分管理和冻害的响应程度与产量趋势一致。进一步对油菜生长指标和气象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油菜产量与受冻害时期的平均最高气温呈显著正相关,与≤0℃天数、≤–3℃天数和总降雨量呈负相关。综上,旱地油菜和稻田油菜产量对适应低温胁迫的敏感程度存在差异并受到养分管理的影响,稻田油菜的抗冻效果优于旱地油菜,油菜生长应该提供充足的养分条件,以习惯施肥处理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分管理 水稻-油菜轮作 玉米-油菜轮作 冻害 油菜籽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秸秆集中还田配施腐秆剂对稻麦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6
作者 李若林 王世辰 +5 位作者 靳鹏辉 张广斌 马静 祝贞科 闫志英 徐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658-1666,共9页
秸秆不合理还田显著促进稻田甲烷(CH_(4))排放,为减少CH_(4)排放,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新型稻季秸秆还田方式——秸秆集中还田并配施腐秆剂。试验设置秸秆常规均匀混施还田(CK)、秸秆集中2倍还田配施腐秆剂(S2)以及秸秆集中4倍还田配施腐秆... 秸秆不合理还田显著促进稻田甲烷(CH_(4))排放,为减少CH_(4)排放,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新型稻季秸秆还田方式——秸秆集中还田并配施腐秆剂。试验设置秸秆常规均匀混施还田(CK)、秸秆集中2倍还田配施腐秆剂(S2)以及秸秆集中4倍还田配施腐秆剂(S4)3个处理,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监测了2022—2023年稻麦轮作系统CH_(4)和N_(2)O的排放通量,测定了土壤氧化还原电位+-(Eh)及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土壤铵态氮(NH_(4)^(+)-N)和硝态氮(NO_(3)^(-)-N)含量。结果显示:CK处理周年CH_(4)和N_(2)O排放量分别为120.1 kg·hm^(-2)和5.08 kg·hm^(-2)(以N计);与CK相比,S2和S4分别显著降低稻季41%和28%的CH_(4)排放,但增加10%和26%的N_(2)O排放;小麦季,各处理CH_(4)均呈吸收状态,N_(2)O排放无显著差异;S2和S4水稻季CH_(4)的显著减排抵消了N_(2)O增加的增温效应,使得周年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较CK处理分别显著降低25%和12%;各处理间作物产量(水稻为5.50~5.59 t·hm^(-2),小麦为3.18~3.24 t·hm^(-2))均无显著性差异,故S2和S4的全年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显著低于CK。研究表明,稻季秸秆集中还田配施腐秆剂可在不减少稻麦产量的同时显著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轮作 秸秆还田 腐秆剂 温室气体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油轮作补贴对职业粮农油菜产量的影响——以江西省为例
7
作者 张予涵 翁贞林 +1 位作者 林竹雨 高雪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78-589,共12页
油菜是我国第一大油料作物,推广水稻-油菜轮作(稻油轮作)是促进油菜扩面增产、提高食用油自给水平的重要途径。稻油轮作补贴作为政府的关键政策工具,是否对油菜产量产生激励作用值得深入探讨。本文基于粮油生产核心主体职业粮农的视角,... 油菜是我国第一大油料作物,推广水稻-油菜轮作(稻油轮作)是促进油菜扩面增产、提高食用油自给水平的重要途径。稻油轮作补贴作为政府的关键政策工具,是否对油菜产量产生激励作用值得深入探讨。本文基于粮油生产核心主体职业粮农的视角,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江西省303份职业粮农的调研数据,运用OLS线性回归、分位数回归、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等方法,探讨稻油轮作补贴对油菜产量的影响及机理。研究表明:第一,稻油轮作补贴对油菜产量有促进作用,补贴金额每提升10%,油菜产量会增加2.38%。这一结论在稳健性检验及考虑内生性问题后依然成立。第二,稻油轮作补贴对油菜产量的影响在不同职业粮农中有较大差异,补贴政策对二熟制轮作模式和稻油轮作规模适中的职业粮农油菜产量的提升作用更显著。第三,中介效应结果表明,劳动力农内配置水平在稻油轮作补贴影响油菜产量的路径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贡献了34.88%的权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结果显示,社会网络正向调节劳动力农内配置水平与油菜产量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稻油轮作补贴对油菜产量的促进作用。因此,各级政府应当优化油菜种植补贴政策,加强补贴的动态调整,培育油菜生产的经营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油轮作补贴 油菜产量 劳动力农内配置水平 社会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麦轮作系统作物水足迹效率及其驱动力研究
8
作者 吴梦洋 崔思梦 +3 位作者 李玥瑶 肖剑峰 操信春 ELBELTAGI Ahmed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43-551,共9页
水足迹视角下的农业绿色高效用水能为区域粮食安全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本文以稻麦轮作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水足迹理论构建了稻麦轮作系统作物水足迹计算模型,并在此基础上量化了1960—2019年涟水灌区稻麦轮作系统水足迹效率... 水足迹视角下的农业绿色高效用水能为区域粮食安全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本文以稻麦轮作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水足迹理论构建了稻麦轮作系统作物水足迹计算模型,并在此基础上量化了1960—2019年涟水灌区稻麦轮作系统水足迹效率指标(广义水系数和作物生产水足迹),进一步分析了稻麦轮作系统作物水足迹效率的时间演变规律和驱动力,结果表明:1960—2019年稻麦轮作系统广义水系数变化范围为0.50~0.76,多年平均值为0.65,整体变化趋势不显著;而作物生产水足迹年均值为58.4 m^(3)/GJ,年际间呈显著下降趋势;其中作物生产绿水足迹年均值为35.8 m^(3)/GJ,占作物生产水足迹的40.6%~80.4%,而蓝水足迹多年均值为22.6 m^(3)/GJ。广义水系数和作物生产水足迹与气象因素密切相关,其中降水量对二者的影响最为显著。作物生产水足迹与农业生产资料投入量和区域灌溉水平呈负相关,农业机械化动力、节水灌溉面积占比是人类活动对作物生产水足迹间接表达作用的主要驱动因子。基于作物水足迹效率及其驱动力研究,提高降水利用率、改善区域农业机械化和灌溉水平,是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有效途径。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农业节水标准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用水效率 稻麦轮作 蓝绿水 作物水足迹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六种粮棉油作物发育期人工观测图像数据集
9
作者 张全军 宋善俊 吴东丽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2025年第2期378-385,共8页
作物发育期观测是监测作物长势和评估作物产量的重要依据。本研究依托全国642个国家级农业气象观测站的历史图像数据和观测员补拍的图像数据,从数以万计的发育期图像中遴选出2891张高质量图像,其中水稻661张、小麦853张、玉米698张、棉... 作物发育期观测是监测作物长势和评估作物产量的重要依据。本研究依托全国642个国家级农业气象观测站的历史图像数据和观测员补拍的图像数据,从数以万计的发育期图像中遴选出2891张高质量图像,其中水稻661张、小麦853张、玉米698张、棉花204张、油菜237张、大豆284张。通过分类、筛选、专家人工鉴定等质量控制和评估环节,严格按照《农业气象观测规范(主要作物卷)》中规定的作物发育期标准,遴选出668张作物发育期图像构建成本数据集,包括6个子文件夹,分别存放水稻、小麦、玉米、棉花、油菜、大豆关键发育期图像数据,其大小合计为2.05 GB。本数据集依照作物观测对象分类,系统展示六种粮棉油作物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不同阶段的生理结构和形态特征,是开展六种粮棉油作物发育期观测的基准参考,能够帮助观测人员在短期内,快速、准确、全面掌握作物发育期观测技术,进而整体提升农业气象观测业务能力、水平和质量,对农业气象人工观测技术研究与培训、作物发育期科普教育等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小麦 玉米 棉花 油菜 大豆 发育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麦轮作区稻麦高产栽培与病虫草害全程防控技术模式
10
作者 毛玉帅 朱春华 +6 位作者 任富豪 王克春 梁文怡 蔡义强 李俊 周明国 段亚冰 《农药科学与管理》 2025年第7期57-62,共6页
水稻和小麦是我国最重要的两大粮食作物。在我国,水稻与小麦种植以秦岭—淮河一线为分界线,南方地区主要种植水稻,北方地区主要种植小麦,但在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广泛实行稻麦轮作,极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保障着我国粮食生产安全... 水稻和小麦是我国最重要的两大粮食作物。在我国,水稻与小麦种植以秦岭—淮河一线为分界线,南方地区主要种植水稻,北方地区主要种植小麦,但在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广泛实行稻麦轮作,极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保障着我国粮食生产安全和品质安全。本文以南京市六合区春华家庭农场在稻麦轮作中多年种植经验为基础,结合南京农业大学与南京市六合区春华家庭农场在稻麦高产栽培和病虫草害防控方面的合作研究经历,总结了该地区稻麦轮作的全程技术方案,涵盖了稻麦轮作全程的高产栽培措施和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方案,以飨读者,以期为新型职业农民、农场主和种植户提供技术支撑,保障我国粮食提质增产与农民增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轮作 全程防控 高产栽培 病虫草害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池区稻麦精耕细作高产栽培技术及示范成效
11
作者 胡先进 杨孟池 王高林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11期22-24,共3页
为进一步提升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于安徽池州贵池区开展了稻麦精耕细作示范种植,本文总结了其高产栽培技术及示范成效。稻麦精耕细作高产栽培技术包括因地制宜选择适宜当地种植的高产、稳产、熟期较早的水稻、小麦种子,以确保稻麦茬口衔接... 为进一步提升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于安徽池州贵池区开展了稻麦精耕细作示范种植,本文总结了其高产栽培技术及示范成效。稻麦精耕细作高产栽培技术包括因地制宜选择适宜当地种植的高产、稳产、熟期较早的水稻、小麦种子,以确保稻麦茬口衔接;采取晒种、选种、药剂浸种、拌种等种子处理措施,以提高种子发芽率,预防苗期病虫害;水稻采取叠盘暗化育秧,带药移栽,小麦采取无人机飞播,适时喷施多效唑,以提高秧苗质量;合理密植,以协调群体生长;采取测土配方施肥方式,水稻田间水分采取干湿交替管理;适时开展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以防治水稻稻瘟病、稻曲病、二化螟以及小麦赤霉病等病虫害。2023—2024年,选取玮两优8612水稻品种,扬麦25小麦品种,在研究区开展稻麦精耕细作示范种植,获得了较高的水稻(12631.5 kg/hm^(2))和小麦(8685.45 kg/hm^(2))产量,分别较上年增产11.65%和26.25%,种植效益明显提高。本文为相关地区推广稻麦精耕细作种植模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耕细作 稻麦轮作 品种选择 种植密度 水肥管理 绿色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暖背景下江西省稻油轮作模式中的水稻种植结构变化
12
作者 刘丹 田俊 段里成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82-693,共12页
为解决江西省在大力发展油菜过程中出现的稻油争地问题,利用江西省85个气象站1961—2022年气象资料,研究了气候变暖背景下稻油轮作模式中水稻种植结构和双季稻熟性搭配的变化特征,重点关注了2011—2022年水稻种植结构和双季稻熟性搭配... 为解决江西省在大力发展油菜过程中出现的稻油争地问题,利用江西省85个气象站1961—2022年气象资料,研究了气候变暖背景下稻油轮作模式中水稻种植结构和双季稻熟性搭配的变化特征,重点关注了2011—2022年水稻种植结构和双季稻熟性搭配。研究结果表明:在保证油菜正常生长的情况下, 1)油菜收获日期(水稻移栽)南北差异大,南部收获(水稻移栽)早,北部收获(水稻移栽)晚。在气候变暖条件下,油菜收获日期(水稻移栽)整体呈提前的趋势, 2011—2022年较20世纪60年代提前13 d,赣南地区(即赣州)油菜收获时间为4月上旬,九江为5月上旬,其他地区为4月中下旬;赣南大部分地区水稻移栽时间为4月中旬,赣北赣中大部为4月下旬—5月上旬。2) 1961—1990年,一季稻、再生稻和双季稻种植区域变化不大;1991年开始,再生稻和双季稻种植北界向北推进,江西省一季稻种植范围逐渐缩小,再生稻和双季稻种植范围逐渐扩大;2011—2022年,吉安南部和赣南可种植双季稻,赣北南部和赣中大部可种植再生稻,其余地区可种植一季稻。3) 1991年开始,双季稻各熟性搭配的北界一直向北推移, 2011—2022年,早熟+早熟品种搭配种植区域分布在吉安南部和抚州南部边缘,早熟+中熟品种搭配区域分布在赣南北部,早熟+晚熟或中熟+中熟品种搭配区域分布在赣南中南部。本研究结论可为江西省水稻和油菜的均衡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同时也利于气象部门针对性地做好稻油轮作生产模式下的气象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油轮作 种植结构 水稻 气候变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钝’土壤调理剂对稻麦轮作体系的镉钝化效果研究
13
作者 和君强 熊孜 +3 位作者 邓林 戴青云 刘代欢 熊键桓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8-185,共8页
为探究‘金钝’土壤调理剂在长江流域不同气候、土壤条件下对稻麦轮作的镉(Cd)钝化效果,在新沂市、常熟市开展了两年4季连续稻麦轮作的大田试验,研究其对作物产量、籽粒Cd含量、土壤有效Cd含量和pH值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不施用调理剂... 为探究‘金钝’土壤调理剂在长江流域不同气候、土壤条件下对稻麦轮作的镉(Cd)钝化效果,在新沂市、常熟市开展了两年4季连续稻麦轮作的大田试验,研究其对作物产量、籽粒Cd含量、土壤有效Cd含量和pH值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不施用调理剂(对照)处理相比,施用调理剂使两地水稻糙米Cd含量降低48.13%~69.57%,小麦籽粒Cd含量降低26.92%~37.04%,且其中6季差异显著。(2)施加土壤调理剂可使水稻产量提高-4.07%~22.00%,小麦产量提高-0.84%~30.45%。(3)与试验前初始值相比,4季试验后调理剂处理土壤有效Cd含量降低0.116~0.148 mg·kg^(-1)(降幅为31.22%~81.12%),土壤pH提高0.87~1.30,对照处理土壤pH降低0.28~0.80,且差异显著,施加调理剂改善了土壤酸化。(4)相关性分析表明,籽粒Cd含量与土壤有效Cd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H值呈显著负相关。综上所述,‘金钝’土壤调理剂施加在稻麦轮作区农用地Cd污染风险管控大田应用效果明显,有利于保障农产品产量和品质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调理剂 稻麦轮作 钝化 大田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地方标准《水稻、小麦、油菜区域施肥用量要求》解读
14
作者 陈钰佩 单英杰 +2 位作者 陆若辉 朱伟锋 孔海民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801-804,共4页
化肥施用标准的制定是顺利推进化肥减量增效行动的前提,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浙江省耕地质量与肥料管理总站牵头制定了浙江省地方标准《水稻、小麦、油菜区域施肥用量要求》,该标准主要规范了术语和定义、施肥区域划分、施肥量确... 化肥施用标准的制定是顺利推进化肥减量增效行动的前提,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浙江省耕地质量与肥料管理总站牵头制定了浙江省地方标准《水稻、小麦、油菜区域施肥用量要求》,该标准主要规范了术语和定义、施肥区域划分、施肥量确定原则、施肥用量、施肥技术、肥料施用管理等技术要求,为浙江省全面推进水稻、小麦、油菜化肥定额制落地提供理论依据。文章分别对标准制定的必要性、相关技术内容、具体指标的确定依据等进行解读,以期增加标准的可读性及可操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小麦 油菜 区域施肥 用量 解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化稻麦轮作农机装备技术集成建设要求与问题分析
15
作者 陈传奇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25年第1期86-89,共4页
智能化稻麦轮作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其发展能够带动农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该文探讨了智能化稻麦轮作农业机械装备集成技术的必要性、建设要求、存在的问题及推广应用的策略,分析了目前智能化稻麦轮作农机装备集成技术存在的主要... 智能化稻麦轮作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其发展能够带动农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该文探讨了智能化稻麦轮作农业机械装备集成技术的必要性、建设要求、存在的问题及推广应用的策略,分析了目前智能化稻麦轮作农机装备集成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农机农艺融合不够紧密、缺少专业技术人才、农机装备不适配不实用等),提出了加大资金投入、培养一批新型农民和以合作社社员为主的操作能手、以政府为主导、优化招标环境、邀请行业专家进行装备选型等对策建议。大力建设智能化稻麦轮作农机装备技术集成示范有助于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助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机械 智能化稻麦轮作 新型农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汉平原典型种植模式稻田土壤中农药残留特征 被引量:1
16
作者 常向前 张舒 +5 位作者 刘冬碧 赵越 王佐乾 杨小林 夏颖 吕亮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95-301,共7页
在江汉平原中稻-油菜/小麦轮作田、一季中稻田及再生稻田3种种植模式稻田采集土壤样品86个。调查了土壤样品中滴滴涕(DDTs,包括o,p′-DDT、p,p′-DDT、p,p′-DDE、p,p′-DDD)、六六六(HCHs,包括α-HCH、β-HCH、γ-HCH、δ-HCH)、甲胺... 在江汉平原中稻-油菜/小麦轮作田、一季中稻田及再生稻田3种种植模式稻田采集土壤样品86个。调查了土壤样品中滴滴涕(DDTs,包括o,p′-DDT、p,p′-DDT、p,p′-DDE、p,p′-DDD)、六六六(HCHs,包括α-HCH、β-HCH、γ-HCH、δ-HCH)、甲胺磷、甲基对硫磷、氧乐果、乐果、敌敌畏、乙酰甲胺磷、毒死蜱、氯虫苯甲酰胺、吡蚜酮、吡虫啉、啶虫脒、三环唑、戊唑醇、氰氟草酯、二氯喹啉酸、乙草胺及异丙甲草胺等25种农药及其代谢产物的残留。结果表明,检出率最高的3种农药为当前常用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87.21%),杀菌剂三环唑(91.86%)及戊唑醇(72.09%),其残留均值分别为0.0397、0.0734 mg/kg及0.0276 mg/kg;已经禁用的有机氯农药滴滴涕(o,p′-DDT、p,p′-DDT、p,p′-DDE、p,p′-DDD)仍能检出,检出率为36.05%~66.28%。3种模式田块中检出的滴滴涕主要来源于历史上滴滴涕的使用。杀虫剂吡蚜酮及杀菌剂三环唑在再生稻田的残留量均值显著高于中稻-油菜/小麦轮作田及一季中稻田;但其他农药在不同种植模式稻田中的残留没有显著差异。本研究为江汉平原农药残留的治理及农药的合理使用提供了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汉平原 中稻-油菜/小麦轮作 一季中稻 再生稻 稻田 农药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麦轮作高标准农田控制排水对排水与氮素输出削减效果模拟 被引量:5
17
作者 罗纨 王嘉诚 +6 位作者 贾忠华 刘文龙 卫同辉 邹家荣 朱梦妍 吴慧 彭佳雯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72-279,311,共9页
稻麦轮作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通过加深排水沟提高麦作期农田排水降渍能力的同时,加大稻作期农田排水输出,不仅降低了水资源利用效率,而且加重了接纳水体的污染。本文基于江苏省扬州市沿运灌区稻麦轮作农田排水水文水质过程的监测结果,... 稻麦轮作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通过加深排水沟提高麦作期农田排水降渍能力的同时,加大稻作期农田排水输出,不仅降低了水资源利用效率,而且加重了接纳水体的污染。本文基于江苏省扬州市沿运灌区稻麦轮作农田排水水文水质过程的监测结果,利用田间水文模型(DRAINMOD)模拟了长序列气象条件下,灌区提高农田降渍能力对稻田排水、氮素流失及灌溉需求的负面影响以及控制排水措施的积极效果。结果表明,在节水灌溉模式下,研究区排水沟深度由现状的60 cm加深至120 cm,排水间距由120 m加密至20 m时,稻作期排水量与总氮(TN)输出负荷增加9.0%~22.2%、氨氮(NH_(3)-N)输出负荷增加4.0%~16.8%、灌溉用水量增加9.6%~23.4%。若结合田间管理要求,实施控制排水则可有效缓解提高农田降渍能力造成的负面影响;当排水沟深为120 cm,间距为120~20 m时,稻作期控制排水可使排水量和TN输出负荷减少19.3%~35.3%、NH_(3)-N输出负荷减少7.6%~27.2%、灌溉用水量减少22.9%~40.0%。由于控制排水降低了地下排水梯度,相较于传统排水,农沟从60 cm加深至120 cm时,地下排水平均占比降至50.7%,灌溉用水量相应减少。综上,稻麦轮作农田控制排水具有显著的节水减排作用,可有效降低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提高降渍能力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研究成果可为稻麦轮作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水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制排水 氮素 灌溉 高标准农田 DRAINMOD模型 稻麦轮作农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翻耕-起高垄对镉污染酸紫泥田修复效果的研究
18
作者 张丽娜 盛浩 +1 位作者 何雨茹 苏国荟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4年第10期21-26,34,共7页
通过大田配对试验,研究了常规耕作和深翻耕—起高垄耕作对土壤—作物的降Cd效果。结果表明:与常规耕作相比,深翻耕—起高垄处理的油菜生物量、Cd富集量和植株Cd的移除率分别提高了22%~39%、28%~180%和56%,后茬水稻茎叶、根的Cd含量和富... 通过大田配对试验,研究了常规耕作和深翻耕—起高垄耕作对土壤—作物的降Cd效果。结果表明:与常规耕作相比,深翻耕—起高垄处理的油菜生物量、Cd富集量和植株Cd的移除率分别提高了22%~39%、28%~180%和56%,后茬水稻茎叶、根的Cd含量和富集系数也分别提高了28%~57%、27%~50%,糙米Cd含量显著降低了42%。此外,深翻耕—起高垄处理0~30 cm土壤中的总Cd含量降低了11%~56%,15~30 cm土壤二乙烯三胺五乙酸提取态Cd(DTPA-Cd)含量也显著降低了59%。糙米Cd含量与土壤DTPA-Cd含量、植株Cd富集转运系数呈显著相关。水田旱作季应用深翻耕—起高垄耕作措施,可能通过提高油菜Cd的移除率,降低了土壤总Cd、Cd生物有效性和水稻Cd转运,从而降低糙米Cd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糙米Cd 油菜—水稻轮作 耕层重构 Cd移除率 富集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沼液替代化肥对稻油轮作周年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19
作者 潘志军 吴小文 +5 位作者 吴晨阳 陈龙 胡志刚 王慧敏 廖霞 李帆 《湖南农业科学》 2024年第12期49-53,共5页
为探究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比例沼液替代化肥对稻油轮作周年产量效益及土壤养分的影响,以油稻周年轮作栽培模式为研究对象,在2个稻油轮作典型生产区(L1、L2),分别设置常规施肥(B0)、沼液替代15%(B15)、30%(B30)和45%(B45)处理,对比不同... 为探究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比例沼液替代化肥对稻油轮作周年产量效益及土壤养分的影响,以油稻周年轮作栽培模式为研究对象,在2个稻油轮作典型生产区(L1、L2),分别设置常规施肥(B0)、沼液替代15%(B15)、30%(B30)和45%(B45)处理,对比不同施肥处理作物下产量构成、耕层土壤养分和周年产量效益等差异。结果表明:B15和B30周年产量(15.03~15.10 t/hm^(2))和周年效益(5.12万~5.24万元/hm^(2))高于其他处理;B15和B30单株有效角果数(467.1~515.7个)、每角粒数(15.6~17.4粒)和有效穗(314.1万~357.1万穗/hm^(2))均较B0显著提升;沼液替代化肥改善耕层土壤酸碱度,pH值增加2.2%~8.1%,对耕层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无显著影响。由此可知,稻油轮作油菜季适宜沼液替代化肥比例为15%~30%,长期替代的影响效应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油轮作 有机肥 沼液 产量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用量对玉米-油菜和水稻-油菜轮作模式下油菜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刘陈 王昆昆 +5 位作者 廖世鹏 杨佳群 丛日环 任涛 李小坤 鲁剑巍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067-2077,共11页
旱-旱和水-旱轮作是我国长江流域冬油菜的典型种植模式,氮养分缺乏是油菜产量主要限制因子。利用2016—2023年在湖北省武汉市布置的裂区同田对比定位试验,探究氮肥用量对不同轮作模式下油菜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差异,为科学施氮提... 旱-旱和水-旱轮作是我国长江流域冬油菜的典型种植模式,氮养分缺乏是油菜产量主要限制因子。利用2016—2023年在湖北省武汉市布置的裂区同田对比定位试验,探究氮肥用量对不同轮作模式下油菜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差异,为科学施氮提供依据。试验设计的主处理为旱地油菜(玉米-油菜)和水田油菜(水稻-油菜)2种轮作模式,副处理为4个氮肥用量(0 kg N hm^(-2)、75 kg N hm^(-2)、150 kg N hm^(-2)、225 kg N hm^(-2)),分析了油菜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和氮素积累量等相关指标。7年试验结果表明,旱地和水田油菜的产量和氮素吸收在不同氮肥投入下的响应存在差异。当不施氮或低施氮(75 kg N hm^(-2))时,水田油菜产量显著高于旱地油菜,分别高出53.9%和20.8%,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分别高出57.8%和18.3%;当施氮量为150 kg N hm^(-2)时,2种轮作无显著差异;在高施氮(225 kg N hm^(-2))时,旱地油菜产量和氮素积累量较水田分别增加11.2%和16.0%。旱地油菜的氮肥农学利用效率、贡献率和表观利用率较水田油菜分别平均增加16.5%、20.5%和22.0%,氮肥对旱地油菜的增产潜力更大,但水田油菜季土壤基础氮素供应量较旱地高61.5%,对氮肥的依赖性更小。综上,增加氮肥用量显著提高了油菜产量和氮素积累,水田油菜在低氮投入下表现出较高的稳产性,而旱地油菜在较高氮投入下丰产潜力更高。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不同轮作模式调整油菜施氮量,旱地油菜可以适当增加氮肥用量以获得高产,水田油菜要充分利用土壤供氮能力适当控制氮肥用量,以达到油菜高产高效生产和氮肥高效利用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油菜轮作 水稻-油菜轮作 氮肥用量 油菜产量 氮素积累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