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33篇文章
< 1 2 9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ynthesis of γ-Al_2O_3 nanoparticles by chemical precipitation method 被引量:1
1
作者 宋晓岚 曲鹏 +2 位作者 杨海平 何希 邱冠周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I 2005年第5期536-541,共6页
Highly pure active γ-Al2O3 nanoparticles were synthesized from aluminum nitrate and ammonium carbonate with a little surfactant by chemical precipitation method.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synthesis process were studi... Highly pure active γ-Al2O3 nanoparticles were synthesized from aluminum nitrate and ammonium carbonate with a little surfactant by chemical precipitation method.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synthesis process were studied. The properties of γ-Al2O3 nanoparticl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DTA, XRD, BET, TEM, laser granularity analysis and impurity content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morphous precursor AI(OH)3 sols are produced by using 0.1 mol/L Al(NO3)3·9H2O and 0.16 mol/L (NH4)2CO3·H2O reaction solutions, according to the volume ratio 1.33, adding 0.024%(volume fraction) surfactant PEG600, and reacting at 40℃, 1000 r/min stirring rate for 15min. Then, after stabilizing for 24 h, the precursors were extracted and filtrated by vacuum, washed thoroughly with deionized water and dehydrated ethanol, dried in vacuum at 80℃ for 8h, final calcined at 800℃ for 1h in the air, and high purity active γ-Al2O3 nanoparticles can be prepared with cubic in crystal system, OH^7-FD3M in space group, about 9 nm in crystal grain size, about 20 nm in particle size and uniform size distribution, 131.35 m^2/g in BET specific surface area, 7 - 11 nm in pore diameter, and not lower than 99.93% in pur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emical precipitation method γ-Al2O3 nanoparticles characterization of properti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O2 preparation by improved homogeneous precipitation and application in SCR catalyst 被引量:3
2
作者 YAO Jie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9期2139-2145,共7页
Ultrasonic treatment and hydrothermal method were applied in the traditional homogeneous precipitation for nano-TiO_2 preparation, which was used as carrier material for the production of honeycomb selective catalytic... Ultrasonic treatment and hydrothermal method were applied in the traditional homogeneous precipitation for nano-TiO_2 preparation, which was used as carrier material for the production of honeycomb 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 catalyst. The influence rules of the two improved methods on characterization of TiO_2 samples, denitration activity and mechanical strength of honeycomb SCR catalyst samples were mainly focused o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pecific surface area, particle size and uniformity of TiO_2 samples a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by both of the ultrasonic and hydrothermal treatments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homogeneous precipitation. Also, the denitration activities of catalyst samples are enhanced by the two improved methods(the NO_x reduction ratio increases from 88.89% to 95.45% by ultrasonic homogeneous precipitation process, and to 94.12% by hydrothermal homogeneous precipitation process). On the other hand, because of good spherical shape and high particle distribution of TiO_2 sample from hydrothermal homogeneous precipitation process, the corresponding honeycomb catalyst samples get the best mechanical strength, which is even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reference sample from commercial nano-TiO_2. So,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hydrothermal homogeneous precipitation can be a feasible and effective preparation method of TiO_2 carrier for the honeycomb SCR catalyst prod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TIO2 honeycomb SCR catalyst homogeneous precipitation ultrasonic treatment hydrothermal meth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体沉淀分离富集-二甲酚橙光度法测定氧化锌中微量铅
3
作者 王惠英 周娟 +4 位作者 张涛 朱祎文 江明月 陈丁龙 次立杰 《无机盐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8-113,共6页
针对目前直接法生产的氧化锌中铅的测定需要复杂的仪器、操作人员要求高等问题,提出了一种简单的载体沉淀分离富集-二甲酚橙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铅的方法。利用在硫酸介质中,氯化锶为载体沉淀分离铅,再用碳酸钾将硫酸铅转化为碳酸铅,然... 针对目前直接法生产的氧化锌中铅的测定需要复杂的仪器、操作人员要求高等问题,提出了一种简单的载体沉淀分离富集-二甲酚橙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铅的方法。利用在硫酸介质中,氯化锶为载体沉淀分离铅,再用碳酸钾将硫酸铅转化为碳酸铅,然后用硝酸将碳酸铅溶解为铅离子,最后铅离子与二甲酚橙生成紫红色的配合物,建立了一种测定微量铅的分光光度法。研究了溶液pH、显色剂浓度和干扰离子等因素对该方法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成配合物的吸光度值与铅离子浓度呈线性关系,线性浓度为1.45~14.49µmol/L,线性方程ΔA=0.05924c-0.01715,相关系数R2为0.9903。该方法对直接法氧化锌中铅的测定值与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值进行了比较,相对偏差为-1.7%~-1.2%。相较于现行GB/T 4372.2—2014《直接法氧化锌化学分析方法第2部分:氧化铅量的测定》中规定的原子吸收光谱法,该方法具有仪器简单、操作简便等优点,可用于工业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锌 载体沉淀 二甲酚橙 分光光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重精度降雨数据的北京市极端降雨事件研究
4
作者 张伟 王璇 +1 位作者 孙慧超 李俊奇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3-132,157,共11页
基于北京基本站1987—2016年逐分钟精度降雨数据,利用Kruskal-Wallis检验对1 min、1 h、3 h、6 h等不同精度数据获取的极端降雨事件样本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短历时极端降雨(SEP)、长历时极端降雨(LEP)、持续性极端降雨(PEP)3类极端降雨事... 基于北京基本站1987—2016年逐分钟精度降雨数据,利用Kruskal-Wallis检验对1 min、1 h、3 h、6 h等不同精度数据获取的极端降雨事件样本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短历时极端降雨(SEP)、长历时极端降雨(LEP)、持续性极端降雨(PEP)3类极端降雨事件降雨特征指标的差异,并利用Sen’s斜率、Mann-Kendall检验、有序聚类等方法探究了极端降雨事件的时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北京市极端降雨以LEP事件为主,降雨数据精度会显著影响降水量和降雨历时的统计结果,1 h精度降雨数据可基本反映极端降雨事件的主要时间特征;数据精度差异会造成极端降雨事件的降雨集中度和降雨集中期识别出现偏差,北京市极端降雨多分布于6—10月,并主要集中在7—8月,但9—10月仍存在PEP事件出现的可能;SEP和LEP事件多出现在夜间,而PEP事件在7—12时更易形成降雨峰值,对居民紧急避险和内涝应急响应造成更高潜在风险;在统计年限内,数据精度差异对降水量和降雨频率趋势预测结果的影响并不显著,但会使得降雨历时预测不确定性增加,降雨特征指标突变年份产生“跳跃”;PEP事件的降水量、降雨频率、降雨历时和降雨集中度受数据精度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雨事件 多重精度降雨数据 Kruskal-Wallis检验 Sen’s斜率法 MANN-KENDALL检验 有序聚类法 北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低排放燃煤电厂烟气中可凝结颗粒物的迁移变化规律研究
5
作者 续鹏 马京华 +3 位作者 杜谨宏 刘妍 张皓 薛志钢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6-192,共7页
超低排放燃煤电厂排放的总颗粒物(TPM)既包含可过滤颗粒物(FPM)也包含可凝结颗粒物(CPM)。为探究国内超低排放燃煤电厂CPM的排放特征及其水溶性离子在废气治理设施中的迁移变化规律,利用稀释冷凝法对5家超低排放燃煤电厂湿法脱硫系统(WF... 超低排放燃煤电厂排放的总颗粒物(TPM)既包含可过滤颗粒物(FPM)也包含可凝结颗粒物(CPM)。为探究国内超低排放燃煤电厂CPM的排放特征及其水溶性离子在废气治理设施中的迁移变化规律,利用稀释冷凝法对5家超低排放燃煤电厂湿法脱硫系统(WFGD)进口、出口和湿式静电除尘(WESP)出口进行CPM平行取样,并分析其质量浓度和水溶性离子浓度。结果表明,烟气中的CPM质量浓度显著高于FPM,WFGD进口、出口和WESP出口CPM质量浓度分别是FPM的5.30、4.19、9.13倍,WFGD和WESP对CPM的去除率分别为8.3%~45.3%和30.9%~45.0%。其中SO_(4)^(2-)是WFGD进口、出口和WESP出口CPM中主要的水溶性离子,占全部水溶性离子的比例分别为42.8%、60.5%和42.6%。WFGD和WESP对水溶性离子也具有协同去除作用,去除率分别为28.10%~63.50%和78.96%。因此,建议未来强化固定源CPM排放管控,考虑制定相应的检测方法和排放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排放 稀释冷凝法 可凝结颗粒物(CPM) 湿法脱硫(WFGD) 湿式电除尘(WES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动振杆密实法处理疏浚粉土地基对比试验研究
6
作者 杜广印 朱哲宇 +3 位作者 韩时捷 庄仲旬 吴恺一 吴恺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22-130,共9页
为了提高疏浚粉土地基密实度并消除其液化风险,开展了气动振杆密实法处理疏浚粉土地基的现场试验。根据施工全过程的孔隙水压力监测结果,计算出单个振点的有效加固范围,确定了采用正三角形布置时的振点间距。研究结果表明,气动振杆密实... 为了提高疏浚粉土地基密实度并消除其液化风险,开展了气动振杆密实法处理疏浚粉土地基的现场试验。根据施工全过程的孔隙水压力监测结果,计算出单个振点的有效加固范围,确定了采用正三角形布置时的振点间距。研究结果表明,气动振杆密实法处理后土层含水率降低了5.9%~25.7%;孔隙比降低了6.1%~23.9%,各土层标准贯入试验击数提升1倍左右,CPT锥尖阻力提升39%~75%,面波波速提高18%左右。此外,与无填料振冲法和降水强夯法对比可知,气动振杆密实法的处理效果是无填料振冲法的1.5倍左右;降水强夯法在8 m深度以浅处理效果较好,但在其他土层,气动振杆密实法的处理效果约是降水强夯法的2~5倍。综上所述,气动振杆密实法可有效加固疏浚粉土地基,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浚粉土 气动振杆密实法 降水强夯法 孔压比 原位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化沉淀法处理铜砷多金属酸性废水研究进展
7
作者 洪凯 樊欢 +1 位作者 田佳 张荥斐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5301-5314,共14页
有色冶炼和二次资源回收中会产生大量铜砷多金属酸性废水,其中有价金属与砷之间难以高效分离是制约其资源化利用的关键。本文从废水来源、操作因素以及硫源类型等方面对金属离子的选择性硫化沉淀进行了全面的综述。首先介绍铜砷多金属... 有色冶炼和二次资源回收中会产生大量铜砷多金属酸性废水,其中有价金属与砷之间难以高效分离是制约其资源化利用的关键。本文从废水来源、操作因素以及硫源类型等方面对金属离子的选择性硫化沉淀进行了全面的综述。首先介绍铜砷多金属酸性废水的来源,阐明了不同工艺下废水的产生方式;围绕硫化沉淀法在铜砷多金属分离中的运用现状,着重介绍和分析了硫化沉淀法的原理及影响硫化分离效果的主要因素,揭示了选择性硫化分离中的内在规律;最后讨论并梳理了不同硫化药剂的开发及应用情况,重点讨论了铁硫化物在铜砷多金属硫化沉淀过程中的应用及其机理研究的现状,并对不同废水体系下药剂开发和硫化过程的调控手段提出了建议和展望。本文初步建立了硫化沉淀与金属离子选择性分离间的内在联系,为处理铜砷多金属酸性废水提供了更精准的参数指导和策略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砷多金属酸性废水 硫化沉淀法 硫化剂 铜砷分离 资源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省主汛期5—8月降水过程延伸期智能预报 被引量:1
8
作者 曾玲玲 谭桂容 +3 位作者 赵辉 张祎 黄超 费麒铭 《大气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6-498,共13页
延伸期预报(提前10~30 d的天气预报)是目前尚未解决而又亟需解决的预报问题之一。本文利用2005—2022年湖南省97站逐日降水资料以及次季节至季节(subseasonal-to-seasonal,S2S)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 延伸期预报(提前10~30 d的天气预报)是目前尚未解决而又亟需解决的预报问题之一。本文利用2005—2022年湖南省97站逐日降水资料以及次季节至季节(subseasonal-to-seasonal,S2S)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两种模式预报产品,并分别以2005—2018年和2019—2022年为训练验证和独立预测年。基于模式的降水与环流预报产品,首先采用分级累积概率匹配和低频阈值法,对模式降水预报进行订正;然后通过分析大尺度环流特征与降水场的耦合关系,结合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技术,分别构建基于ECMWF和NCEP动态预报产品的降水预测模型;最后对多种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集成,优化预测结果。试验结果表明,经过订正的两种模式延伸期降水预报的准确性均有显著提升,其中NCEP模式预报技巧的改进大于ECMWF模式。具体而言,订正后的NCEP模式单站降水预报TS评分提升38.5%,区域降水评分提升43.9%;ECMWF模式的TS评分提升14.0%,区域降水评分提升24.2%。独立预测表明,ECMWF模式预报的准确性要优于NCEP模式,特别是15 d预报时效前。CNN模型在15~30 d预报中展现出超越单一数值模式的预测能力,基于动力模式和CNN模型优势的集成预测在整个延伸期预报时效内均展现出较高的预报技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差订正 卷积神经网络 延伸期预报 最优集成方法 降水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相似预报方法在陇东南短期强降水预报中的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黄晓远 李旭 +2 位作者 杜梦莹 叶培龙 李艳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4-223,共10页
基于逐步过滤相似法和自组织映射(SOM)神经网络方法,提出了一种融合相似预报方法。利用ECMWF模式预报产品、ERA5再分析资料和地面气象台站观测数据,使用该方法对2021-2022年陇东南地区开展了时效为72 h的强降水预报试验,并对预报效果进... 基于逐步过滤相似法和自组织映射(SOM)神经网络方法,提出了一种融合相似预报方法。利用ECMWF模式预报产品、ERA5再分析资料和地面气象台站观测数据,使用该方法对2021-2022年陇东南地区开展了时效为72 h的强降水预报试验,并对预报效果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1)融合相似预报方法的TS评分处于4.5%~9.1%之间,与ECMWF模式预报结果相比表现出一定的优势。随着预报时效的增长,强降水预报的TS评分呈现减小的趋势,其在08:00(北京时,下同)起报的TS评分相对较高。(2)相比于单独使用逐步过滤相似预报,融合相似预报方法的准确性有所提升,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空报率。其中08:00起报和20:00起报的TS评分提高了1.31%和0.63%,而FAR同时下降了2.39%和1.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水 短期预报 相似预报 逐步过滤相似 自组织映射(SO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模式集成的降水空间结构预报改进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吉璐莹 智协飞 +2 位作者 季焱 朱寿鹏 罗其祥 《大气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7-278,共22页
分别从“点对点”雨量检验和降水空间结构特征检验两方面对多个数值模式东亚夏季中短期逐日降水集合预报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不同模式对降水的不同方面存在不一样的预报能力。借助基于对象的诊断评估方法(method for object-based diagnos... 分别从“点对点”雨量检验和降水空间结构特征检验两方面对多个数值模式东亚夏季中短期逐日降水集合预报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不同模式对降水的不同方面存在不一样的预报能力。借助基于对象的诊断评估方法(method for object-based diagnostic evaluation,简称MODE)提出了基于降水对象的超级集合(Object-based Superensemble,简称OBJSUP)模型,采用观测场和预报场中降水对象空间结构的相似度来分配各个成员模式的权重,有别于利用传统“点对点”误差分析来计算权重的超级集合(Gridpoint-based Superensemble,简称GPSUP)。相比于最优单模式,两种多模式集成预报均有效地提高了中短期降水预报技巧,且OBJSUP模型整体优于GPSUP模型,主要原因在于OBJSUP模型可以较好地改进降水对象的质心位置预报。为进一步检验多模式集成模型对强降水空间结构特征的预报能力,针对2018年夏季广东一次极端强降水事件,多模式集成预报与高分辨率区域模式动力降尺度预报对比表明,多模式集成对强降水的预报不足,但对广东省逐日大雨量级降水和过程累积降水量空间分布预报较好。高分辨率区域模式对此个例中粤东地区发生的强降水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但对广东省其他地区降水量预报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对象的诊断评估方法 多模式集成 动力降尺度 极端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铌酸镁粉体低温合成方法研究进展
11
作者 童亚琦 张微 +3 位作者 李辉 郑彧 张杰 石爽爽 《硅酸盐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5-311,共7页
铌酸镁微波介质陶瓷因优异的介电性能而备受关注。作为制备高性能铌酸镁陶瓷的关键原料,铌酸镁粉体的质量对最终产品的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当前国内外铌酸镁粉体的低温制备方法进行了总结,系统分析了固相反应法、湿化学法、... 铌酸镁微波介质陶瓷因优异的介电性能而备受关注。作为制备高性能铌酸镁陶瓷的关键原料,铌酸镁粉体的质量对最终产品的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当前国内外铌酸镁粉体的低温制备方法进行了总结,系统分析了固相反应法、湿化学法、共沉淀法和溶胶凝胶法工艺的优势和局限性,并展望了铌酸镁粉体制备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为高性能铌酸镁粉体材料的研发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铌酸镁粉体 低温合成方法 固相反应法 湿化学法 共沉淀法 溶胶凝胶法 微波介质陶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ARIMA方法与GMS模拟洋河流域地下水水位 被引量:1
12
作者 孙福宝 童菊秀 +1 位作者 梁畅 仝锦威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28,共11页
传统地下水数值模型在预测未来地下水水位时,常受限于难以获取的降水与蒸发数据。为解决这一问题,基于ARIMA模型预测降水与蒸发时间序列数据,并结合GMS地下水流模型,模拟洋河流域地下水水位变化过程,提出一种改进的地下水水位预测方法... 传统地下水数值模型在预测未来地下水水位时,常受限于难以获取的降水与蒸发数据。为解决这一问题,基于ARIMA模型预测降水与蒸发时间序列数据,并结合GMS地下水流模型,模拟洋河流域地下水水位变化过程,提出一种改进的地下水水位预测方法。通过分析洋河流域2000—2020年的历史气象数据,使用ARIMA模型预测2021年的降水与蒸发量,将预测结果输入GMS模型,开展地下水水位模拟实验。结果表明:GMS模型对洋河流域地下水水位的模拟效果较好,大多数NSE值分布在0.71~0.96之间,RMSE值均在0.05~0.45 m之间,整体精度较高;ARIMA模型对气象数据的预测精度较高,蒸发数据的预测效果优于降水;结合ARIMA模型与GMS模型的研究方法在精度和适用性上表现良好,为区域地下水资源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提出的方法克服了传统模型对未来数据依赖性强的局限性,可为类似区域预测地下水水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水位 降水与蒸发数据 时间序列分析ARIMA方法 GMS 洋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东部典型稠油油藏沥青质沉积对开发效果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涂乙 戴建文 +3 位作者 杨娇 王亚会 缪云 钟旭临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5-153,共9页
南海东部稠油油藏开发过程中沥青质沉积会造成储层喉道、井筒和管线堵塞,从而导致油井产能降低。选取番禺PL油田高、中、低沥青质含量的9个典型稠油油藏样品,采用黏度法和透光率法进行沥青质析出临界压力实验,分析不同样品与储层渗透率... 南海东部稠油油藏开发过程中沥青质沉积会造成储层喉道、井筒和管线堵塞,从而导致油井产能降低。选取番禺PL油田高、中、低沥青质含量的9个典型稠油油藏样品,采用黏度法和透光率法进行沥青质析出临界压力实验,分析不同样品与储层渗透率损失率之间的定量关系,同时运用数值模拟手段,模拟并计算不同储层渗透率模型、不同沥青质损害对生产井开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番禺PL油田稠油越稠,沥青质含量越高,析出压差越小,生产过程中沥青质越容易析出沉积,油藏地层压力与沥青质析出压力之差(析出压差)为1.55~6.25 MPa;当地层压力降低至沥青质析出压力以下时,原油中的沥青质分子通过岩心时析出,首先堵塞小孔隙和喉道,随后会堵塞大喉道和中-大孔隙,沥青质含量越高,储层渗透率损失率越大,渗透率为3000×10^(-3)μm^(2)样品的渗透率损失率为20%~60%,5000×10^(-3)μm^(2)样品的渗透率损失率为20%~40%,储层渗透率越高,在同等条件下,沥青质析出后会快速通过大喉道和孔隙,大部分不会在喉道和孔隙沉淀下来,整体对储层渗透率伤害越小。稠油开采过程中应保持沥青质析出压力低于地层压力,可有效避免近井地带由于压力下降导致沥青质沉积伤害储层现象的发生,减少对油井生产能力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质析出 黏度法 透光率法 渗透率损失率 析出压力 生产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u^(3+)掺杂的ZnO/ZnS荧光粉的制备与发光性能
14
作者 张岚 王喜贵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77-1282,共6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和沉淀法相结合制得了Eu^(3+)掺杂ZnO/ZnS的红色荧光粉。利用XRD、FTIR、TEM和EDS等设备对所得系列红色荧光粉样品进行实测。测试结果表明红色荧光粉含有ZnO和ZnS,它们属于六方相结构。利用荧光光谱仪测试,探讨了红色荧... 采用溶胶-凝胶法和沉淀法相结合制得了Eu^(3+)掺杂ZnO/ZnS的红色荧光粉。利用XRD、FTIR、TEM和EDS等设备对所得系列红色荧光粉样品进行实测。测试结果表明红色荧光粉含有ZnO和ZnS,它们属于六方相结构。利用荧光光谱仪测试,探讨了红色荧光粉的发光性能和发光机理。结果表明,ZnO和ZnS结合可形成新能带结构和增大复合概率,从而提高了红色荧光粉的发光性能。荧光粉中Eu^(3+)位于无反演中心格位,以电偶极跃迁(^(5)D_(0)-^(7)F_(2))为主。荧光粉的最佳Eu^(3+)掺杂量0.1(摩尔分数),最佳退火温度8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凝胶-沉淀法 ZnO/ZnS:Eu^(3+) 发光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淀法提取硫氰酸亚铜的实验过程研究
15
作者 徐相栋 丁欣 +3 位作者 武喜明 郝然 牛艳霞 郭蜜蜜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87-1391,1398,共6页
硫氰酸根广泛存在于炼焦等工业废水中,直接排放会造成严重的污染,严重危及人类健康。CuSCN沉淀法是处理脱硫废液的有效方法,以SCN^(-)模拟水样为基础研究对象并逐步引入S_(2)O_(3)^(2-)和SO_(4)^(2-),利用沉淀法将SCN^(-)以CuSCN沉淀析... 硫氰酸根广泛存在于炼焦等工业废水中,直接排放会造成严重的污染,严重危及人类健康。CuSCN沉淀法是处理脱硫废液的有效方法,以SCN^(-)模拟水样为基础研究对象并逐步引入S_(2)O_(3)^(2-)和SO_(4)^(2-),利用沉淀法将SCN^(-)以CuSCN沉淀析出,探究了有利于沉淀结晶的条件。结果表明通过对单组分体系的研究,可以发现Cu^(2+)与SCN^(-)的摩尔比为0.7时去除率达到最大,二者的最佳反应时间为1 h,且pH并不改变CuSCN的晶型;双组分体系研究结果表明,加入不同量的S_(2)O_(3)^(2-)不会改变沉淀物晶型,而且S_(2)O_(3)^(2-)的加入量越少CuSCN结晶程度更好;SO_(4)^(2-)的加入不利于CuSCN的结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硫废液 沉淀法 硫氰酸亚铜 结晶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沉淀法制备青花色料的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胡紫 吴浪 +2 位作者 张君良 王文冲 刘羽飞 《中国陶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2-66,共5页
以CoCl_(3)·6H_(2)O、AlCl_(3)·6H_(2)O为钴源和铝源,以Fe(NO_(3))_(3)·9H_(2)O、MnCl_(2)·4H_(2)O为掺杂剂,采用共沉淀法制备青花色料。运用XRD、色度测试等表征手段,研究了铁离子掺杂量、锰离子掺杂量、前驱体浓... 以CoCl_(3)·6H_(2)O、AlCl_(3)·6H_(2)O为钴源和铝源,以Fe(NO_(3))_(3)·9H_(2)O、MnCl_(2)·4H_(2)O为掺杂剂,采用共沉淀法制备青花色料。运用XRD、色度测试等表征手段,研究了铁离子掺杂量、锰离子掺杂量、前驱体浓度、煅烧温度等工艺参数对共沉淀法制备青花色料呈色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铁、锰离子的掺杂能改变青花色料的发色,且随着铁、锰离子掺杂量增加,青花色料的发色会由明蓝向暗蓝和灰青色方向转变。当铁离子掺杂量超过0.3及锰离子掺杂量超过0.6时,样品中出现了刚玉相。采用共沉淀法经850℃煅烧后可制备出发色沉稳的D 50为0.573μm的青花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花色料 共沉淀法 超细色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_(0.8)(Sm_(1-x)Sr_(x))_(0.2)O_(2-δ)电解质的制备及其性能
17
作者 张庆彪 周芬 +2 位作者 郜建全 宋希文 武泽栋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0-75,共6页
采用沉淀法制备了Sr和Sm共掺杂的Ce_(0.8)(Sm_(1-x)Sr_(x))_(0.2)O_(2-δ)电解质粉体。焙烧后的粉体经过成型后,在空气中,1500℃烧结5 h得到陶瓷试样。通过热重分析(TG-DSC)对前驱体的热分解过程进行研究。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 采用沉淀法制备了Sr和Sm共掺杂的Ce_(0.8)(Sm_(1-x)Sr_(x))_(0.2)O_(2-δ)电解质粉体。焙烧后的粉体经过成型后,在空气中,1500℃烧结5 h得到陶瓷试样。通过热重分析(TG-DSC)对前驱体的热分解过程进行研究。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交流阻抗谱(AC)、热膨胀仪等分别对样品的晶体结构、微观形貌、电性能、热膨胀系数(TEC)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由TG-DSC分析确定Ce_(0.8)(Sm_(1-x)Sr_(x))_(0.2)O_(2-δ)前躯体的焙烧温度为650℃。经650℃焙烧2 h后的Ce_(0.8)(Sm_(1-x)Sr_(x))_(0.2)O_(2-δ)粉体具有单一的立方萤石结构。试样经1500℃烧结后较致密,样品表面有少量气孔并有过烧现象,其相对密度均大于92%。组成为Ce_(0.8)(Sm_(0.8)Sr_(0.2))_(0.2)O_(2-δ)的样品在700℃时电导率最大为5.4×10^(-2)S/cm。随Sr^(2+)掺杂量的增加,样品的热膨胀系数先增大后减小,热膨胀系数为(10.16^11.38)×10^(-6)K^(-1)。Ce_(0.8)(Sm_(0.8)Sr_(0.2))_(0.2)O_(2-δ)有望用作中温SOFC的电解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掺杂的氧化铈 共掺杂 沉淀法 电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田卤水提锂技术研究进展
18
作者 刘保磊 张雪玲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81-97,共17页
随着新能源领域对锂需求的迅猛增长,油气田卤水因丰富的锂含量而成为一种潜在资源。系统评述了油气田卤水提锂的主要技术及其研究进展,重点分析了沉淀法、吸附法、膜分离法、萃取法和直接提锂技术(DLE)的技术原理、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随着新能源领域对锂需求的迅猛增长,油气田卤水因丰富的锂含量而成为一种潜在资源。系统评述了油气田卤水提锂的主要技术及其研究进展,重点分析了沉淀法、吸附法、膜分离法、萃取法和直接提锂技术(DLE)的技术原理、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沉淀法操作简单但效率较低,且易受卤水中杂质离子的干扰;吸附法对高镁锂比卤水具有较好的选择性,但现有吸附材料的吸附容量有限;膜分离法具有较高的分离精度,但膜污染问题制约其长期运行稳定性;萃取法提取效率较高,但有机溶剂挥发可能引发环境风险;DLE技术兼具高效性和环境友好性,但其工业化应用仍受限于技术成熟度不足。基于当前技术瓶颈,未来研究应重点开发高选择性、大容量的新型吸附材料,研制抗污染、长寿命的分离膜材料,优化萃取体系以提高选择性和环境安全性,并加强DLE技术的工程化验证;同时,建议推动“油气+锂”资源协同开发模式,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提锂成本,促进油气田卤水提锂技术的工业化应用,为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和低碳化发展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卤水提锂 沉淀法 吸附法 膜分离法 直接提锂技术(DL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_(0.8)Sm_(0.15-x)Nd_(x)Bi_(0.05)O_(2-δ)电解质的制备及性能
19
作者 武泽栋 周芬 +3 位作者 郜建全 宋希文 陈霞 张庆彪 《电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6-402,共7页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Ce_(0.8)Sm_(0.15-x)Nd_(x)Bi_(0.05)O_(2-δ)(x=0,0.05,0.10,0.15)系列电解质粉体。使用热分析仪、X射线衍射仪(XRD)、拉曼光谱仪、紫外-可见光光谱仪(UV-Vis)分别对前驱体的分解过程、粉体的结构、表面化学状态及...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Ce_(0.8)Sm_(0.15-x)Nd_(x)Bi_(0.05)O_(2-δ)(x=0,0.05,0.10,0.15)系列电解质粉体。使用热分析仪、X射线衍射仪(XRD)、拉曼光谱仪、紫外-可见光光谱仪(UV-Vis)分别对前驱体的分解过程、粉体的结构、表面化学状态及禁带宽度进行表征;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电化学交流阻抗频谱(EIS)技术分别对试样的断面形貌及电性能进行了测试。由热重-差示扫描量热法(TG-DSC)分析可知,前驱体的热分解温度约为291.4℃,XRD结果表明共沉淀法制备的Ce_(0.8)Sm_(0.15-x)Nd_(x)Bi_(0.05)O_(2-δ)电解质粉体呈单一的立方萤石结构。由拉曼光谱分析可知,Ce_(0.8)Sm_(0.1)Nd_(0.05)Bi_(0.05)O_(1.5)的氧空位浓度最高。各试样的禁带宽度为1.86~2.59 eV。电解质经1300℃烧结5 h后,晶粒大小均匀、致密度良好。在500~700℃,电导率随测试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700℃时,Ce_(0.8)Sm_(0.1)Nd_(0.05)Bi_(0.05)O_(1.5)的电导率最大,其值为2.84×10^(-2)S/cm,而且随着Nd3+掺杂量的增加,不同组分电解质的电导率先升高后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铈基电解质 共沉淀法 共掺杂 电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Mn/γ-Al_(2)O_(3)催化剂制备及催化降解乙酸乙酯性能
20
作者 孙哲恺 张智宏 杜晓刚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59-1365,共7页
以硝酸铈和硝酸锰为原料、NaOH为沉淀剂,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Ce_(1)Mn_(3)前驱体粉末,将其与纳米氧化铝胶干粉通过混捏煅烧制备了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剂Ce_(1)Mn_(3-x)/γ-Al_(2)O_(3)(x为Ce_(1)Mn_(3)前驱体粉末质量,分别为1、3、5、7、9... 以硝酸铈和硝酸锰为原料、NaOH为沉淀剂,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Ce_(1)Mn_(3)前驱体粉末,将其与纳米氧化铝胶干粉通过混捏煅烧制备了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剂Ce_(1)Mn_(3-x)/γ-Al_(2)O_(3)(x为Ce_(1)Mn_(3)前驱体粉末质量,分别为1、3、5、7、9 g,原料总质量10 g)。采用XRD、BET和SEM对Ce_(1)Mn_(3-x)/γ-Al_(2)O_(3)进行了表征,通过固定床反应器考察其对气态低含量乙酸乙酯(体积分数0.1%)的催化降解性能,并探究了水蒸气对反应的影响和48 h催化稳定性。结果表明,γ-Al_(2)O_(3)的引入并没有改变Ce_(1)Mn_(3)物相。与Ce_(1)Mn_(3)相比,Ce_(1)Mn_(3-x)/γ-Al_(2)O_(3)的比表面积增大(由38.55 m^(2)/g增至60.03~204.79 m^(2)/g),介孔数量明显增加。Ce_(1)Mn_(3)氧化物结合在γ-Al_(2)O_(3)表面,暴露出的Ce_(1)Mn_(3)氧化物颗粒更加细小且分散。制备的Ce_(1)Mn_(3)-7/γ-Al_(2)O_(3)催化活性最高,在空速(GHSV)15000 mL/(g·h)条件下,乙酸乙酯降解率达到90%时的温度(T_(90))为164.5℃。载体γ-Al_(2)O_(3)和水蒸气的引入均有利于乙酸乙酯在低温下(<120℃)的降解,促进中间体乙酸和乙醇生成,导致最终T_(90)降低。在180℃、48 h、不含水蒸气的反应条件下,Ce_(1)Mn_(3)-7/γ-Al_(2)O_(3)催化剂能始终保持99%以上的乙酸乙酯降解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沉淀法 混捏技术 γ-Al_(2)O_(3) 催化氧化 乙酸乙酯 环境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