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藤黄微球菌rpf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结构预测 被引量:2
1
作者 张秀敏 景凤霞 +2 位作者 王海强 赵若玮 张艳芬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02-411,共10页
为了了解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 luteus)复苏促进因子(resuscitation-promoting factor,Rpf)的性质,用自行设计的引物,以藤黄微球菌ACCC41016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rpf基因.随后,构建pET-28a(+)-rpf表达载体,在Escherichia coli BL21(D... 为了了解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 luteus)复苏促进因子(resuscitation-promoting factor,Rpf)的性质,用自行设计的引物,以藤黄微球菌ACCC41016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rpf基因.随后,构建pET-28a(+)-rpf表达载体,在Escherichia coli BL21(DE3)中进行IPTG诱导表达,并以克隆测得的rpf基因核酸序列为基础,对Rpf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疏水性、信号肽、磷酸化位点、三级结构以及结构功能域进行生物信息学预测分析.结果表明:该rpf基因与文献报道的藤黄微球菌IAM 14879 rpf基因核苷酸序列一致性为69.72%;该rpf基因所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与文献报道的Rpf蛋白氨基酸序列一致性为63.44%.在E.coli BL21(DE3)中成功表达了Rpf目的蛋白.初步了解了Rpf蛋白的理化性质及生物学功能.解释了Rpf蛋白能够使细菌复苏并促进其生长的理论,为进一步探讨Rpf蛋白的作用机理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藤黄微球菌 复苏促进因子(rpf) 克隆 表达 结构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色放线动孢菌DSM 45114^(T)rpf基因的克隆表达及结构预测
2
作者 张宇帆 刘菁菁 +3 位作者 曹敏 刘彤彤 陈雪 张秀敏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11-420,共10页
复苏促进因子(Rpf)广泛存在于高G+C含量的革兰氏阳性细菌中,与休眠细胞的复苏有关,且不同细菌Rpf的种类和数量有一定差异.为了解不同物种中rpf基因的差别,对白色放线动孢菌(Actinokineospora alba)DSM 45114 T的3个Rpf蛋白的氨基酸序列... 复苏促进因子(Rpf)广泛存在于高G+C含量的革兰氏阳性细菌中,与休眠细胞的复苏有关,且不同细菌Rpf的种类和数量有一定差异.为了解不同物种中rpf基因的差别,对白色放线动孢菌(Actinokineospora alba)DSM 45114 T的3个Rpf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疏水性、信号肽、磷酸化位点、三级结构以及结构功能域进行生物信息学预测分析.设计了白色放线动孢菌(A.alba)DSM 45114^(T)rpf基因的特异性引物,从其基因组中扩增出了3个不同的rpf基因,随后构建pET-28a(+)-rpf表达载体,在Escherichia coli BL21(DE3)中进行诱导表达,成功表达了Rpf-2蛋白.将重组Rpf-2蛋白加入到活的非可培养(viable but non culturable,VBNC)状态的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 luteus)和滨海红球菌(Rhodococcus marinonascens)中,结果表明,重组Rpf-2蛋白可以促进其复苏,添加量在体积分数为10%时复苏效果最好.本研究为后续探讨白色放线动孢菌(A.alba)Rpf蛋白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色放线动孢菌 复苏促进因子 异源表达 结构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菌群产絮凝剂MAC37的特征及其在黏合剂废水中的应用 被引量:9
3
作者 苏晓梅 张慧芳 +2 位作者 申秀英 丁林贤 横田明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40-345,共6页
以利用复活促进因子(Rpf)从土壤和污水处理系统中分离得到的菌种作为筛选絮凝剂产生菌的菌源,采用高岭土悬浊液为活性评价体系,筛选出4株絮凝率高于50%的菌株.经两两菌株复配,构建出产高效絮凝剂的复合菌群M3+M7,该菌群经优化培养后,絮... 以利用复活促进因子(Rpf)从土壤和污水处理系统中分离得到的菌种作为筛选絮凝剂产生菌的菌源,采用高岭土悬浊液为活性评价体系,筛选出4株絮凝率高于50%的菌株.经两两菌株复配,构建出产高效絮凝剂的复合菌群M3+M7,该菌群经优化培养后,絮凝率达96.27%.将其产生的絮凝剂进行提纯固化得絮凝剂粗品MAC37,对其主要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将复合菌群的发酵液应用于黏合剂废水的处理.结果表明:MAC37的主要成分为多糖和蛋白质,含量分别为74.5%和20.4%;黏合剂废水经复合菌群发酵液絮凝处理后,浊度、色度及CODCr的去除率分别为92.57%、94.73%和92.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活促进因子 复合菌群 MAC37 主要成分 黏合剂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絮凝剂复合菌群的培养基及培养条件优化 被引量:4
4
作者 苏晓梅 张慧芳 +2 位作者 丁林贤 申秀英 横田明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50-455,共6页
以利用复活促进因子(Rpf)从土壤和污水处理系统中分离得到的菌种作为筛选絮凝剂产生菌的菌源,构建出产絮凝剂的复合菌群M3和M7.通过单因素实验,以絮凝率(FE)和菌体生长(OD660)为评价指标,对培养基的组成及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 以利用复活促进因子(Rpf)从土壤和污水处理系统中分离得到的菌种作为筛选絮凝剂产生菌的菌源,构建出产絮凝剂的复合菌群M3和M7.通过单因素实验,以絮凝率(FE)和菌体生长(OD660)为评价指标,对培养基的组成及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该复合菌群M3和M7在组分为淀粉1.5%,(NH4)2SO40.3%,FeCl20.1%,pH 7.0的发酵培养基上,经预发酵,以复配比(M3∶M7)为0.6∶0.4,6%(V/V)的总接种量,28℃,160r/min发酵培养72h后,其产生的高效絮凝剂对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率达96.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絮凝剂 复合菌群 复活促进因子 培养基 培养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结核脓液中结核杆菌的复苏培养 被引量:9
5
作者 刘忠泉 张宗德 +7 位作者 邢爱英 马俊 陈曦 李自慧 古淑香 贾红艳 杜博平 马玙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9期710-714,I0009,共6页
目的:探讨结核杆菌复苏因子(rpf)对脊柱结核脓液中结核杆菌生长的影响。方法:由宁夏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提供的临床诊断为脊柱结核的住院患者手术获取的脓液标本25份,氢氧化钠溶液常规处理后,每份标本分为低浓度培养组、高浓度培养... 目的:探讨结核杆菌复苏因子(rpf)对脊柱结核脓液中结核杆菌生长的影响。方法:由宁夏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提供的临床诊断为脊柱结核的住院患者手术获取的脓液标本25份,氢氧化钠溶液常规处理后,每份标本分为低浓度培养组、高浓度培养组和对照组。高浓度和低浓度组各设6管,分别含高、低两种浓度的rpfA、B、C、D、E及各种复苏因子组合,每管中加入7ml7H9液体培养基,并加入处理后的标本和相应的rpf;对照组1管,不加rpf。37℃培养,分别在第6天、第11天、第16天、第30天检测培养物600nm处的吸光度(OD值),同时于上述各时间点每管取10!l培养物涂7H11平板培养,取第30天培养物行抗酸染色检查,以证实培养物为结核杆菌。同时将处理后的脓液标本进行集菌法涂片抗酸染色和改良罗氏培养检测结核杆菌。结果:结核杆菌复苏培养阳性率(84%)显著高于涂片阳性率(60%)和改良罗氏培养阳性率(44%)(P<0.05或0.01)。复苏培养低浓度各组与高浓度各组在培养第11天、第16天和第30天时培养物OD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复苏培养同一组内第11天、第16天和第30天时培养物OD值均显著高于第6天(P<0.01),而第16天和第30天与第11天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第11天、第16天和第30天培养物OD值与第6天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同一时间、同一浓度时,5种复苏因子单独应用与联合应用之间两两比较,除高浓度rpfA、B在培养第30天时分别与同一浓度、同一时间的rpfC、D、E和组合组之间及rpfA与B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外,其余均无显著性差异;同一种复苏培养,在同一时间高、低浓度比较,第30天时高浓度rpfA、B的OD值高于低浓度rpfA、B(P<0.05),低浓度rpfD高于高浓度rpfD(P<0.05),其余均无显著性差异。11例改良罗氏培养阳性和21例复苏培养阳性者的培养生长物抗酸染色检查均为抗酸杆菌,复苏培养生长物7H11平板培养第20d时可见淡黄色菜花状菌落,证实为结核杆菌。结论:结核杆菌复苏因子能有效促进脊柱结核脓液中结核杆菌的迅速生长,复苏培养法能提高脊柱结核脓液中结核杆菌的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结核杆菌 培养 复苏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核分枝杆菌复苏因子对结核性胸腔积液中结核分枝杆菌生长促进作用的探索 被引量:2
6
作者 邢爱英 刘忠泉 +9 位作者 杜博平 孙琦 贾红彦 魏荣荣 刘洋 曹廷明 杜凤娇 古淑香 马玙 张宗德 《中国防痨杂志》 CAS 2014年第5期369-374,共6页
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复苏因子(resuscitationpromotingfactor,Rpf)对结核性胸腔积液中病原菌生长的促进作用,以期提高临床标本体外培养阳性率,缩短培养时间。方法选择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期间北京胸科医院62例结核性胸膜炎患... 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复苏因子(resuscitationpromotingfactor,Rpf)对结核性胸腔积液中病原菌生长的促进作用,以期提高临床标本体外培养阳性率,缩短培养时间。方法选择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期间北京胸科医院62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抽取胸腔积液经过离心处理后分别接种于改良罗氏培养基,以及含高、低浓度Rpf的MiddleBrook7H11固体培养基(简称“7H11培养基”)和生理盐水7H11培养基(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中,每隔3d观察菌落形成情况,阳性者行抗酸染色(AFB)、PCR扩增试验及DNA测序进行菌种鉴定,观察比较高、低浓度Rpf对Mtb的促进生长作用。利用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Rpf培养组与改良罗氏培养组,以及Rpf培养组与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Mtb培养阳性率比较采用配对计数资料的x2检验;不同浓度Rpf培养组与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可视菌落平均时间(d)和阳性菌落数量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结核性胸腔积液改良罗氏培养组中的Mtb培养阳性率为16.1%(10/62),含Rpf的7H11培养基中的Mtb培养阳性率为43.5%(27/62),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2.84,P〈0.01);(2)含高、低浓度Rpf7H11培养基的可视菌落形成时间各为(20.92±0.58)d和(21.69±0.50)d,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85,P〉0.05),但显著快于生理盐水对照组(不含Rpf)的(38.08±0.94)d(t值分别为10.19、9.91,P值均GO.001);(3)含高、低浓度Rpf的7H11培养基菌落形成单位数各为(34.12±4.06)×10^2和(37.27±5.63)×10^2,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5,P〉0.05),但显著多于生理盐水对照组(3.77±0.88)×10^2(t值分别为5.88、7.30,P值均〈0.001)。结论接种结核性胸腔积液后,含Rpf的7H11培养基较改良罗氏培养基可提高Mtb的培养阳性率,并缩短培养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分枝杆菌 复苏因子 培养 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核分枝杆菌休眠菌的复苏培养与初始菌量的关系 被引量:1
7
作者 刘忠泉 邢爱英 +2 位作者 古淑香 贾红彦 张宗德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23-426,共4页
目的探讨复苏因子对结核分枝杆菌休眠菌复苏作用与初始菌量的关系。方法取培养100d的陈旧结核分枝杆菌(休眠菌),用7H9稀释成麦氏比浊1mg/ml,之后倍比稀释成0.5、0.25、0.125、0.0625、0.03125mg/ml。取12支无菌培养管,加入5ml7H9培养基... 目的探讨复苏因子对结核分枝杆菌休眠菌复苏作用与初始菌量的关系。方法取培养100d的陈旧结核分枝杆菌(休眠菌),用7H9稀释成麦氏比浊1mg/ml,之后倍比稀释成0.5、0.25、0.125、0.0625、0.03125mg/ml。取12支无菌培养管,加入5ml7H9培养基并分为2组,每组依次加入上述各浓度结核分枝杆菌,第1组加入复苏因子蛋白质,第2组作为对照加入等体积7H9,37℃培养,分别在15、25、30、35d检测光密度值,并取1μl培养液涂7H11平板培养,进行菌落计数。重复上述实验。结果0、15、25、30、35d分光光度计检测光密度(OD)值结果显示:各浓度组间细菌增殖呈直线正相关性(P<0.05,P<0.01),即复苏因子对不同稀释浓度的复苏作用相同。7H11培养结果和OD值检测结果显示:各组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呈直线相关性(P<0.05,P<0.01),即两种方法检测结果有一致性。结论复苏因子对结核分枝杆菌休眠菌的复苏作用与初始菌量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分枝杆菌 复苏因子 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副溶血弧菌一种糖蛋白酶(复苏促进因子)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性质 被引量:1
8
作者 赵明君 贾俊涛 陈吉祥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7-63,共7页
用PCR方法从副溶血弧菌8621.4基因组中扩增出1种细胞复苏促进因子家族的糖蛋白酶(Glycoprotease,Gcp)基因,核酸序列分析表明其含有完整的gcp基因开放阅读框,编码233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核酸序列与副溶血弧菌糖蛋白酶家族基因的序列... 用PCR方法从副溶血弧菌8621.4基因组中扩增出1种细胞复苏促进因子家族的糖蛋白酶(Glycoprotease,Gcp)基因,核酸序列分析表明其含有完整的gcp基因开放阅读框,编码233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核酸序列与副溶血弧菌糖蛋白酶家族基因的序列相似性为100%。其氨基酸序列与哈维氏弧菌HY01、弧菌Ex25、溶珊瑚弧菌、拟态弧菌和杀鲑弧菌LFI1238等糖蛋白酶的序列相似性为67%~92%。将该基因克隆到表达载体pET28a,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诱导表达,用Ni琼脂糖亲和柱层析纯化的蛋白为单一条带,利用纯化的Gcp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特异性抗体,Western-Blotting分析发现正常生长及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BNC)诱导过程中的副溶血弧菌细胞内表达的Gcp蛋白为1条带,分子量约为27kDa,而在VBNC状态的菌体中检测到2条蛋白带。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索海洋弧菌活VBNC的形成和复苏机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弧菌 复苏促进因子 糖蛋白酶 表达 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苏因子薄层琼脂快速培养法诊断结核性胸膜炎的应用研究
9
作者 邢爱英 杜凤娇 +6 位作者 李自慧 杜博平 孙琦 贾红彦 魏荣荣 潘丽萍 刘忠泉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802-806,共5页
目的建立胸腔积液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复苏因子薄层琼脂(Rpfs-TLA)快速培养法并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7月至2018年11月北京胸科医院103例结核性胸膜炎和34例其他胸膜疾病患者的胸腔积液,经过离... 目的建立胸腔积液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复苏因子薄层琼脂(Rpfs-TLA)快速培养法并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7月至2018年11月北京胸科医院103例结核性胸膜炎和34例其他胸膜疾病患者的胸腔积液,经过离心、消化处理后进行M.tb复苏因子薄层琼脂和普通薄层琼脂培养,比较Rpfs-TLA与普通TLA培养M.tb的阳性率、平均报阳时间、菌落形成单位数的组间差异。结果胸腔积液Rpfs-TLA培养组和普通TLA对照组M.tb的阳性率分别为43.7%和2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4.56,P<0.001)。Rpfs-TLA培养显微镜下微菌落与肉眼可视菌落平均报告时间为11.87 d和18.13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82,P<0.001)。Rpfs-TLA与普通TLA培养显微镜下微菌落的平均报告时间为11.87 d和20.60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62,P<0.001)。Rpfs-TLA诊断结核性胸膜炎的灵敏度为43.7%,特异度为100%,准确度为57.7%。结论Rpfs-TLA是一种准确、快速、廉价且易于培养的方法,可为结核性胸膜炎诊断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分枝杆菌 复苏促进因子 薄层琼脂 胸膜积液 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菌复苏促进因子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伦 李元 +1 位作者 白婧 许崇波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3-106,共4页
复苏促进因子(Rpf)是存在于原核生物中的一类因子,该因子能够在皮摩尔水平以自分泌/旁分泌形式促进休眠菌的复苏和生长,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参与了细胞间的信号转导,类似于真核生物的生长因子。Rpf广泛存在于高GC含量的革兰阳性菌中,最近在... 复苏促进因子(Rpf)是存在于原核生物中的一类因子,该因子能够在皮摩尔水平以自分泌/旁分泌形式促进休眠菌的复苏和生长,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参与了细胞间的信号转导,类似于真核生物的生长因子。Rpf广泛存在于高GC含量的革兰阳性菌中,最近在低GC含量的革兰阳性菌中也发现了复苏促进因子。国内外研究表明,如果能够揭开该因子的作用方式,有可能破解休眠菌的复苏机制,因此,有必要对该类因子研究进展做系统的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苏促进因子 革兰阳性菌 rpfB rpf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菌非可培养状态复苏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马晓茜 张旭光 +1 位作者 封永辉 产正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13期5644-5645,5652,共3页
细菌在不良环境胁迫下仍保持新陈代谢活性和毒性,但会失去在常规培养基上生长繁殖能力而进入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isablebut nonculturable state,VBNC)。处于VBNC状态下的细菌,包括很多病原菌,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复苏并重新获得可培养能力... 细菌在不良环境胁迫下仍保持新陈代谢活性和毒性,但会失去在常规培养基上生长繁殖能力而进入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isablebut nonculturable state,VBNC)。处于VBNC状态下的细菌,包括很多病原菌,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复苏并重新获得可培养能力。这为人类对未知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新的方向,同时对公共健康安全和食品安全的监督与防控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文中综述了VBNC细菌的复苏方法,并分析了其潜在的复苏机制,旨在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更多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可培养状态 复苏 细胞复苏促进因子(rp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体消毒过程中活的不可培养细菌的形成与复苏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桂英 刘建莹 安太成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333-1343,共11页
在传统水体消毒技术刺激下,细菌会进入活的不可培养(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状态来提高自身存活率。在撤去外部压力时,未被消毒技术完全去除的VBNC细菌可在水储存和分配期间发生一定程度的复苏,而这些复苏的细菌很可能进入人体... 在传统水体消毒技术刺激下,细菌会进入活的不可培养(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状态来提高自身存活率。在撤去外部压力时,未被消毒技术完全去除的VBNC细菌可在水储存和分配期间发生一定程度的复苏,而这些复苏的细菌很可能进入人体并导致严重疾病。然而,目前仍不清楚水体消毒过程中活的不可培养细菌的形成与复苏机制。该文通过检索了95篇相关文献并结合课题组在抗生素耐药菌方面的消毒控制和细菌休眠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系统分析。首先,介绍了在不同水消毒技术下VBNC细菌的形成并阐述了其潜在的形成机制,其主要包括了严谨反应、能量代谢、一般应激反应系统和毒素-抗毒素系统。其次,介绍了VBNC致病菌复苏的风险和总结了13种复苏方法。该文还综述了自然复苏、复苏促进因子(Rpf)与自诱导剂复苏等3种复苏机制的不同。在修复了细胞损伤并恢复氧化还原平衡和代谢活性之后,VBNC细菌才能发生自然复苏。Rpf能够帮助VBNC细菌重塑细胞壁,这有助于VBNC细菌恢复可培养能力。自诱导剂-2能够促进微生物种群中的细胞间通讯并增加katG的表达来降低过氧化氢毒性,从而促进VBNC细菌的复苏。最后,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介绍了微流控技术、稳定同位素示踪代谢活性分析方法、单细胞重水标记拉曼光谱方法和荧光能量共振转移技术等可以用于研究VBNC细菌复苏机制的前沿技术。该综述能为回答“多大剂量的消毒技术能够灭活VBNC细菌并避免其复苏”和“复苏的VBNC细菌生理特性是否都恢复到正常水平”等问题提供参考,为水处理过程中微生物安全性评估和制定更有效的消毒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耐药菌 活的不可培养状态 复苏机制 复苏促进因子 群体感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活的但非可培养细菌降解毒死蜱的研究
13
作者 吴咚咚 王强 +5 位作者 蔡慧慧 施洁莹 付惠玲 王新全 周育 丁林贤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33期11711-11714,共4页
[目的]探索降解毒死蜱的新的微生物资源。[方法]应用最大或然数(MPN)法,通过添加适量复苏促进因子(Rpf)从多种土壤及污水生物处理系统中分离活的非可培养(VBNC)资源菌种,根据文献报道的已知毒死蜱降解菌株的系统关系综合分析,初步筛选... [目的]探索降解毒死蜱的新的微生物资源。[方法]应用最大或然数(MPN)法,通过添加适量复苏促进因子(Rpf)从多种土壤及污水生物处理系统中分离活的非可培养(VBNC)资源菌种,根据文献报道的已知毒死蜱降解菌株的系统关系综合分析,初步筛选出与已知降解毒死蜱菌种近缘的VBNC菌株并进行降解试验。[结果]共筛选出6株具有毒死蜱降解能力的菌株,其中菌株CHZYR63对毒死蜱的生物降解能力最强,经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后降解率可达70.15%。[结论]可培养化VBNC菌种资源在残留农药降解方面有较大的利用价值,为揭示受染环境中VBNC微生物的形成及其活性化、环境污染物质的共代谢等微生物群体的相互作用机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pf VBNC 毒死蜱 生物降解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苏促进因子增效PACT处理印染废水
14
作者 战晓慧 周高燕 +3 位作者 周尚平 章静 方荣业 史惠祥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41-248,共8页
利用复苏促进因子(resuscitation-promoting factor,Rpf)促进活的但不可培养(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的细菌复苏和生长的特性,通过序列间歇式活性污泥法(SBR)实验,探究用Rpf增效粉末活性炭活性污泥工艺(powder activated carbon... 利用复苏促进因子(resuscitation-promoting factor,Rpf)促进活的但不可培养(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的细菌复苏和生长的特性,通过序列间歇式活性污泥法(SBR)实验,探究用Rpf增效粉末活性炭活性污泥工艺(powder activated carbon treatmeat,PACT)处理印染废水的最佳工况,同时研究了Rpf对活性污泥的强化机理和对微生物的影响。实验选用302型木质粉末活性炭(PAC),得到最佳投加条件为PAC 30 mg·L^(-1)·d^(-1),Rpf 6 mg·L^(-1)·(3 d)^(-1)。实验表明,PAC和Rpf具有协同作用,可改善污泥的沉降性能,增强传统PACT的生化处理能力,提高活性污泥微生物的多样性,增大种群丰度,使系统稳定高效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末活性炭 复苏促进因子 复合投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