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effect of seismic waves on dynamic response of Shiziping dam 被引量:7
1
作者 DING Xuan-ming LIU Han-long +1 位作者 YU Tao KONG Gang-qia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8期2323-2332,共10页
Many high earth-rockfill dams are constructed in the west of China. The seismic intensity at the dam site is usually very high, thus 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the dam in meizoseismal area. A 3D... Many high earth-rockfill dams are constructed in the west of China. The seismic intensity at the dam site is usually very high, thus 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the dam in meizoseismal area. A 3D FEM model is established to analyze the seismic responses of Shiziping earth-rockfill dam. The nonlinear elastic Duncan-Chang constitutive model and the equivalent viscoelastic constitutive model are used to simulate the static and dynamic stress strain relationships of the dam materials, respectively. Four groups of seismic waves are inputted from the top of the bedrock to analyze the dynamic responses of the dam. The nume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calculated dynamic magnification factors display a good consistency with the specification values. The site spectrum results in larger acceleration response than the specification spectrum. The analysis of relative dynamic displacement indicates that the displacement at the downstream side of the dam is larger than that at the upstream side. The displacement response reduces from the center of river valley to two banks. The displacement responses corresponding to the specification spectrum are a little smaller than those corresponding to the site spectrum. The analysis of shear stress indicates that a large shear stress area appears in the upstream overburden layer, where the shear stress caused by site waves is larger than that caused by specification waves. The analysis of dynamic principal stress indicates that the minimum dynamic stresses in corridor caused by specification and site waves have little difference. The maximum and minimum dynamic stresses are relatively large at two sides. The largest tensile stress occurs at two sides of the floor of grouting corridor, which may result in the crack near the corridor side. The numerical results present good consistency with the observation data of the grouting corridor in Wenchuan earthquak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nite element method earth-rockfill dam dynamic response acceleration response seismic wav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istribution of acceleration and empirical formula for calculating maximum acceleration of rockfill dams
2
作者 周晖 李俊杰 康飞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0年第3期642-647,共6页
To find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dynamic amplification coefficients for dams subjected to earthquake, 3D seismic responses of concrete-faced rockfill dams with different heights and different shapes of river valle... To find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dynamic amplification coefficients for dams subjected to earthquake, 3D seismic responses of concrete-faced rockfill dams with different heights and different shapes of river valley we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equivalent-linear model.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also made to the seismic coefficient, and an empirical formula for calculating the maximum acceleration was provid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 same dam height and the same base acceleration excitation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river valley width, the position of the maximum acceleration on the axis of the top of the dam moves from the center to the riversides symmetrically. For the narrow valleys, the maximum acceleration occurs in the middle of the axis at the top of the dam; for wide valleys the maximum acceleration appears near the riversides. The result negates the application of 2D dynamical computation for wide valleys, and shows that for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high concrete-faced rockfill dams, the seismic coefficient along the axis should be given, except for that along the dam height. Seismic stability analysis of rockfill dams using pseudo-static method can be modified according to the formul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crete-faced rockfill dam 3D dynamical response analysis equivalent-linear method acceleration seismic coefficient statistical 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通环境振动对质子重离子设备平台影响研究
3
作者 林彬 董洪力 +1 位作者 董华 黄镇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5-102,共8页
质子重离子设备因其高精度治疗能力近年来得到关注和应用。医院多位于城市交通繁忙区域,道路交通环境是否对拟建项目高精度设备性能正常工作产生影响,需要对项目的建设方案进行可行性评估。文中以实际工程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实测的方法... 质子重离子设备因其高精度治疗能力近年来得到关注和应用。医院多位于城市交通繁忙区域,道路交通环境是否对拟建项目高精度设备性能正常工作产生影响,需要对项目的建设方案进行可行性评估。文中以实际工程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实测的方法,研究道路交通荷载引起的场地振动频率特征和峰值加速度衰减模式,并构建实际结构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质子重离子设备平台受交通环境影响的动力响应。研究结果表明,道路交通产生的振动频率主要集中在5~20 Hz区域。随距离的增加,高频振动迅速衰减。距道路中心线不同距离下的交通荷载峰值加速度表现出多级放大现象,且在某些区域峰值加速度可能超过振源本身。通过1/3倍频程分析,质子重离子中心区域主要受到的环境振动频率范围为5~20 Hz和40~60 Hz。Z振级分析表明,设备平台环境振动动力响应满足预定的动力响应标准设计要求。研究可为对高精设备平台稳定性有要求的设施考虑交通环境影响的建设方案可行性论证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重离子医院 道路交通环境 加速度响应评价 Z振级和1/3倍频程分析 有限元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导加速模组水平测试平台真空泵站结构分析与优化
4
作者 赵凡 李菡 +3 位作者 尉伟 岳泰 李靖国 孙兴中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50-560,共11页
文章以超导加速模组水平测试平台的束流真空泵站为研究对象,开展结构仿真分析和多目标优化设计,以满足其安全性和轻量化要求。首先,基于静力学仿真和子模型技术,分析真空泵站的强度和刚度并提出优化方案。随后,通过中心复合设计(CCD)方... 文章以超导加速模组水平测试平台的束流真空泵站为研究对象,开展结构仿真分析和多目标优化设计,以满足其安全性和轻量化要求。首先,基于静力学仿真和子模型技术,分析真空泵站的强度和刚度并提出优化方案。随后,通过中心复合设计(CCD)方法和参数化仿真获得试验样本空间,建立克里金(Kriging)代理模型并进行响应面分析。最后,采用多目标遗传算法(MOGA)求得帕累托(Pareto)最优解,并对优选方案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优化后的真空泵站其最大等效应力为76.116 MPa,最大变形量为0.47151 mm,而泵站质量相比优化前仅增加了0.25%,优化结果满足多目标优化的设计要求,证明了所述多目标优化方法的可行性。研究内容可为加速器领域真空腔体的设计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导加速器 有限元分析 子模型技术 响应面法 多目标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区土洞对自由场地震动放大效应的影响
5
作者 兰景岩 史庆旗 +1 位作者 刘娟 邬俊杰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71-1778,共8页
岩溶区土洞的发育改变了自由场的地震工程地质条件,从而影响了地表地震动力响应结果。为探讨岩溶区土洞对地震动场地效应的影响,设计并构建典型岩溶区土洞自由场地,利用有限差分法开展了不同地震动输入条件下的含土洞场地的地震反应分... 岩溶区土洞的发育改变了自由场的地震工程地质条件,从而影响了地表地震动力响应结果。为探讨岩溶区土洞对地震动场地效应的影响,设计并构建典型岩溶区土洞自由场地,利用有限差分法开展了不同地震动输入条件下的含土洞场地的地震反应分析。通过与自由场地震反应分析结果对比可知:(1)土洞的存在阻碍了地震波的传播,从而使得地表中心点峰值加速度显著减小,随着输入地震动峰值增大,土洞的影响范围增大,土洞附近地表峰值加速度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最后逐渐趋向于自由场;(2)土洞的存在使场地的竖向位移增大,且随输入加速度峰值增大而增大、对水平向峰值位移影响较小;(3)加速度放大系数总体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随输入加速度峰值增大而减小;(4)土洞的存在使得反应谱的短周期幅值减小,这种减小幅度受输入地震动峰值的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区土洞 有限差分法 地震动场地效应 峰值加速度及反应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软弱夹层场地的一维等效线性化地震响应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唐俭政 张齐 +2 位作者 黄颖婷 崔如玉 彭刚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6-42,共7页
为了探明软弱夹层对场地的地震动响应影响,明确软弱夹层对地震场地的影响方式,基于等效线性化方法构建一维场地模型,对场地进行不同幅值的基岩地震动输入的响应计算,得到了多种地震工况下场地的PGA和地震波傅里叶谱.分析了地震波频谱在... 为了探明软弱夹层对场地的地震动响应影响,明确软弱夹层对地震场地的影响方式,基于等效线性化方法构建一维场地模型,对场地进行不同幅值的基岩地震动输入的响应计算,得到了多种地震工况下场地的PGA和地震波傅里叶谱.分析了地震波频谱在场地自然频率附近波段的谱值比曲线变化和软弱夹层对不同频率波段的消减情况,并根据滞回理论探明了地表加速度减小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在受到地震作用时,场地中的软弱夹层的剪切模量减小并且阻尼比增大,使得软弱夹层出现大应变并消耗了高频段的地震能量,使得传输到地表的地震波PGA减小;且当基岩输入地震强度增大时,地表PGA放大系数曲线呈现出逐渐减小并趋于平稳的规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弱夹层 等效线性化 地震响应 PG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喷涂过程中颗粒加速特性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
7
作者 董脉鸣 辛红敏 +4 位作者 李光平 代辉 程清思 姚倡锋 崔敏超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7-95,共9页
采用ANSYSFLUENT软件建立冷喷涂过程中颗粒沉积的有限元模型,通过颗粒撞击速度的估算公式进行了验证;采用有限元模型开展了载气压力(0.5,0.7,0.9,1.1,1.3MPa)、载气温度(400,500,600,700,800K)、喷涂距离(15,20,25,30,35mm)等工艺参数... 采用ANSYSFLUENT软件建立冷喷涂过程中颗粒沉积的有限元模型,通过颗粒撞击速度的估算公式进行了验证;采用有限元模型开展了载气压力(0.5,0.7,0.9,1.1,1.3MPa)、载气温度(400,500,600,700,800K)、喷涂距离(15,20,25,30,35mm)等工艺参数对颗粒加速特性的单因素影响研究,通过响应曲面法分析工艺参数对颗粒加速特性的交互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工艺参数下颗粒撞击速度模拟值与估算值的平均相对误差为5.37%,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可靠性。随着载气压力的增加,颗粒速度增大,相邻载气压力下颗粒撞击速度的平均增加幅度为50m·s^(-1),颗粒温度变化不明显;随着载气温度升高,颗粒温度升高,相邻载气温度下颗粒撞击温度的平均增加幅度为60K,颗粒速度变化不明显;随着喷涂距离的增加,颗粒速度和颗粒温度均变化不明显。载气压力对颗粒速度的影响最为显著,载气温度次之,喷涂距离的影响最不显著。载气压力与载气温度的交互作用对颗粒速度的影响最为显著,载气压力与喷涂距离次之,载气温度与喷涂距离交互作用的影响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喷涂 颗粒加速特性 工艺参数 响应曲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火绒草中总黄酮与总酚酸的提取工艺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意如乐 格根图 +3 位作者 王志军 胡日查 百岁 塞西雅拉图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35-944,共10页
为探究野生火绒草(Leontopodium leontopodioides(Wild.)Beauv)总黄酮与总酚酸最佳提取工艺及抗氧化活性,本试验采用快速溶剂萃取法探索萃取温度、循环次数、加热时间及萃取压力对火绒草总黄酮、总酚酸提取含量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和... 为探究野生火绒草(Leontopodium leontopodioides(Wild.)Beauv)总黄酮与总酚酸最佳提取工艺及抗氧化活性,本试验采用快速溶剂萃取法探索萃取温度、循环次数、加热时间及萃取压力对火绒草总黄酮、总酚酸提取含量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设计法确定了活性物质的最佳提取工艺。结果表明:当使用70%乙醇提取火绒草中总黄酮时最佳提取工艺为:萃取温度93℃,循环次数3次,加热时间20 min,萃取压力102 bar,提取含量为(45.45±0.36)mg·g^(-1);总酚酸最佳提取工艺为:萃取温度90℃,循环次数3次,加热时间19 min,萃取压力97 bar,提取含量为(23.52±0.34)mg·g^(-1)。火绒草总黄酮提取液对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IC_(50)为0.012 mg·mL^(-1)和0.356 mg·mL^(-1),具有一定的还原力。本研究可为火绒草活性物质的提取工艺及加工利用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和详实的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绒草 总黄酮 总酚酸 快速溶剂萃取 响应面法优化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同分析方法的设置分体柱地铁车站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9
作者 许紫刚 郑养宁 +2 位作者 庄海洋 张季 韩润波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59-1367,共9页
在水平和竖向双向地震作用下,浅埋地铁车站结构中柱易出现轴压比大、水平变形能力不足等特点。钢筋混凝土分体柱因其在高轴压作用下仍具有较好的延性性能,不仅在地面高层建筑结构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也逐渐在地下车站结构减震设计中受到... 在水平和竖向双向地震作用下,浅埋地铁车站结构中柱易出现轴压比大、水平变形能力不足等特点。钢筋混凝土分体柱因其在高轴压作用下仍具有较好的延性性能,不仅在地面高层建筑结构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也逐渐在地下车站结构减震设计中受到关注。采用科学合理的数值模型和分析方法对设置分体柱地铁车站结构进行抗震性能评价是其中一个关键问题。本研究以某设置分体柱的单层双跨地铁车站结构为例,分别建立了动力时程分析方法、反应加速度法和Pushover分析方法的三维和二维有限元分析模型,通过层间位移角评价了该设置分体柱地铁车站结构的抗震性能,并对比了不同分析方法在计算中柱变形和关键截面内力等方面的计算精度。结果表明:采用不同分析方法所计算的车站结构在不同地震作用下层间位移角远小于现行规范中1/550的规定,满足工程设计要求;折减分体柱中单元柱的弹性模量和密度、单元柱之间的摩擦系数保持不变,是建立带分体柱地铁车站结构二维分析模型的有效方法;综合考虑计算成本与计算效率,二维Pushover分析方法可获得与三维动力时程分析方法相近的计算结果,推荐在工程设计中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车站 分体柱 反应加速度法 PUSHOVER分析方法 抗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埋盾构隧道结构抗震设计方法评价 被引量:13
10
作者 董正方 王君杰 姚毅超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9期79-85,共7页
分析评价了反应位移法、反应加速度法应用于深埋盾构隧道结构抗震设计的差异。采用平面弹性理论的复变函数方法,提出了深埋结构的土体弹簧的解析解法,可以应用于反应位移法。设定某地质条件下的深埋典型盾构隧道结构为基准模型,用反应... 分析评价了反应位移法、反应加速度法应用于深埋盾构隧道结构抗震设计的差异。采用平面弹性理论的复变函数方法,提出了深埋结构的土体弹簧的解析解法,可以应用于反应位移法。设定某地质条件下的深埋典型盾构隧道结构为基准模型,用反应位移法、反应加速度法和动力时程法计算基准模型的结构刚度变化时的结构内力和变形,评价前两种方法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反应加速度法的结果一般比反应位移法更接近动力时程法;反应位移法的结果一般是偏于安全的;反应加速度法不适用于结构刚度较小时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深埋结构 抗震设计 反应位移法 反应加速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车站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适用性研究 被引量:22
11
作者 李新星 陈鸿 陈正杰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2期322-327,共6页
通过分析各种地下结构抗震设计简化方法的特点,认为其中的反应位移法和反应加速度法比较适合不同埋深、不同土层条件下地下车站结构的抗震设计。针对这两种方法,分别考虑匀质土层和不同土层条件两种情况,均采用一维土层地震反应分析的... 通过分析各种地下结构抗震设计简化方法的特点,认为其中的反应位移法和反应加速度法比较适合不同埋深、不同土层条件下地下车站结构的抗震设计。针对这两种方法,分别考虑匀质土层和不同土层条件两种情况,均采用一维土层地震反应分析的计算结果,作用于相应的计算模型并进行抗震计算,分析比较结构顶底板的水平位移和内力结果误差以及随结构埋深的变化趋势,从多个方面来探讨两种方法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对匀质土层,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变化趋势一致,相对误差小;在上海地区的土层条件下,反应加速度法计算结果的变化趋势比反应位移法较稳定。综合多方面因素,推荐反应加速度法作为地下车站结构的首选抗震设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车站 抗震设计 反应位移法 反应加速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景响应、共振响应定义及其相关性分析方法 被引量:15
12
作者 陈波 武岳 沈世钊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0-145,共6页
以模态加速度法为基础,推导了脉动风响应中背景响应和共振响应的严密数学定义;在此基础上,根据随机振动理论,推导了频域内的背景响应、共振响应,以及两者间相关性的分析方法;指出脉动风响应谱包括背景响应谱、共振响应谱和两者间... 以模态加速度法为基础,推导了脉动风响应中背景响应和共振响应的严密数学定义;在此基础上,根据随机振动理论,推导了频域内的背景响应、共振响应,以及两者间相关性的分析方法;指出脉动风响应谱包括背景响应谱、共振响应谱和两者间的耦合谱三部分,并给出了背景响应和共振响应的精确组合方法。将该方法用于一单层球面网壳,结果表明:对于该结构,背景响应和共振响应的相关系数在[-0.3,-0.1]之间,若忽略该相关性时,将高估该结构的实际响应,比例在3%~10%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振响应 背景响应 共振响应 相关性 模态加速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应谱法与时程分析法抗震分析对比 被引量:30
13
作者 杨璐 陈虹 +1 位作者 岳永志 李明飞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31-336,共6页
为了研究反应谱法与时程分析法的地震响应对比分析,采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多层钢框架结构中的一榀钢框架建立计算模型,比较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在多层钢框架下的结构顶层位移、最大层间位移、层间位移角和Mises应力值等地震响应.... 为了研究反应谱法与时程分析法的地震响应对比分析,采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多层钢框架结构中的一榀钢框架建立计算模型,比较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在多层钢框架下的结构顶层位移、最大层间位移、层间位移角和Mises应力值等地震响应.通过计算及模拟可知,由反应谱法得到的结构顶层位移是时程分析法的1.09倍,前者的最大层间位移及层间位移角是后者的1.07倍.结果表明,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在多层钢框架下的地震响应均符合规范要求,反应谱法计算的地震响应比时程分析法的地震响应大,反应谱法得到的地震响应偏于安全.分析结果为多层钢框架的抗震方法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钢框架 地震响应 反应谱法 时程分析法 地震波 加速度反应谱 有限元分析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相机支杆组件的随机振动分析与试验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邹艳 吴清文 +2 位作者 董得义 刘宏伟 贾海涛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6期5009-5012,5017,共5页
根据结构件随机振动的原理,利用MSC.NASTRAN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某空间相机碳化硅支杆组件进行了模态分析、随机激励下的加速度响应和峰值应力响应分析。研究了峰值等效原理在随机振动峰值应力预测上的应用,并进行了相关的地面振动试验。... 根据结构件随机振动的原理,利用MSC.NASTRAN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某空间相机碳化硅支杆组件进行了模态分析、随机激励下的加速度响应和峰值应力响应分析。研究了峰值等效原理在随机振动峰值应力预测上的应用,并进行了相关的地面振动试验。依据试验获得结构阻尼,修正有限元模型。将分析与试验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该工程分析方法和技术途径是合理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机振动 有限元法 加速度响应 应力响应 随机振动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响应面方法的轴承多应力加速模型建模与验证技术 被引量:9
15
作者 黄小凯 刘守文 +1 位作者 黄首清 姚泽民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28-134,共7页
针对轴承加速寿命试验中多应力加速模型欠缺、失效规律认识不到位等科学问题,首先,深入分析真空、温度、预紧力、转速、微重力环境下,液体润滑轴承的界面微观失效模式及机理;然后,推导和建立考虑上述多应力综合作用机理的微观接触统一... 针对轴承加速寿命试验中多应力加速模型欠缺、失效规律认识不到位等科学问题,首先,深入分析真空、温度、预紧力、转速、微重力环境下,液体润滑轴承的界面微观失效模式及机理;然后,推导和建立考虑上述多应力综合作用机理的微观接触统一润滑模型,研究给出基于改进牛顿-拉夫逊法的数值解算方法;其次,设计5因素5水平的正交仿真方案,开展真空、温度、预紧力、转速、微重力的失效规律仿真与分析,获得微观接触界面膜厚、压力峰值、摩擦系数、最大下表面应力随应力水平及接触区尺寸变化的失效响应值;最后,建立了基于响应面方法辨识真空、温度、预紧力、转速、微重力水平与失效响应值之间的多应力加速模型,并对其进行试验验证及工程应用,奠定了空间轴承加速寿命试验的模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轴承 多应力加速模型 响应面方法 加速寿命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结构抗震简化分析方法比较研究 被引量:58
16
作者 许成顺 许紫刚 +1 位作者 杜修力 李洋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5-80,共16页
地下结构抗震是当今地震工程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迄今,国内外学者在地下结构抗震分析中提出了解析方法、数值分析方法和简化分析方法等多种理论。本文系统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常见的地下结构抗震简化分析方法,包括地震系数法、自由场... 地下结构抗震是当今地震工程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迄今,国内外学者在地下结构抗震分析中提出了解析方法、数值分析方法和简化分析方法等多种理论。本文系统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常见的地下结构抗震简化分析方法,包括地震系数法、自由场变形法、柔度系数法、反应位移法、反应加速度法和地下结构Pushover分析方法。针对各分析方法的计算模型、关键参数、优缺点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评述,采用这些方法计算了日本阪神地震中损毁的大开地铁车站地震反应,并与严格的动力时程分析方法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各种方法的计算精度,可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现有的地下结构抗震简化分析方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结构 地震系数法 自由场变形法 柔度系数法 反应位移法 反应加速度法 PUSHOVER分析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应加速度法和反应位移法精度随结构埋深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董正方 蔡宝占 +2 位作者 姚毅超 李凤丽 朱红云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216-220,244,共6页
从理论方程上,看不出反应加速度法和反应位移法的精度会随地下结构埋深而变化,因此为确定其精度,设定不同场地条件下、不同埋深的城市轨道交通箱型地下结构为基准模型。使用反应加速度法、反应位移法、修正的反应位移法和时间历程法计... 从理论方程上,看不出反应加速度法和反应位移法的精度会随地下结构埋深而变化,因此为确定其精度,设定不同场地条件下、不同埋深的城市轨道交通箱型地下结构为基准模型。使用反应加速度法、反应位移法、修正的反应位移法和时间历程法计算基准模型的结构内力,评价前三种方法随埋深变化的精度。结果表明:前三种方法的精度会受到场地类型、土层厚度和结构埋深的影响;若以时间历程法为基准,反应位移法的精度要低于反应加速度法和修正的反应位移法;反应加速度法和修正反应位移法的精度受埋深影响较小,反应位移法在埋深较小时精度尚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加速度法 反应位移法 地下结构 抗震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结构抗震设计的改进等效反应加速度法 被引量:15
18
作者 禹海涛 张正伟 李攀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401-2410,共10页
对地下结构横向抗震分析中的等效反应加速度法进行综合分析。结合算例,以动力时程法为基准,全面评价了等效反应加速度法的适用性;进而深入分析其误差来源,并做针对性改进优化,通过引入动力响应调整系数β,提出了一种改进等效反应加速度... 对地下结构横向抗震分析中的等效反应加速度法进行综合分析。结合算例,以动力时程法为基准,全面评价了等效反应加速度法的适用性;进而深入分析其误差来源,并做针对性改进优化,通过引入动力响应调整系数β,提出了一种改进等效反应加速度法;结合算例分析,评价了改进等效反应加速度法对不同工况的适用性。结果表明:等效反应加速度法计算所得结构内力及变形均偏小;且计算精度随地层剪切波速的增大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几乎不受结构埋深的影响;同时,明确了等效反应加速度法的误差源自于其忽略了地下结构对其周围土体动力响应的干扰作用,改进优化后提出了改进等效反应加速度法;相比现有等效反应加速度法,改进等效反应加速度法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及更优的计算精度,可为地下结构抗震设计和分析提供新的计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结构 抗震设计 动力时程法 等效反应加速度法 改进等效反应加速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材料波纹板轴向压溃仿真及机身框段适坠性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牟浩蕾 邹田春 +1 位作者 杜月娟 解江 《航空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5-62,共8页
飞机结构适坠性是航空安全的重要关注点之一,通过材料性能试验和复合材料波纹板准静态压溃试验,获得了T700/3234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参数及波纹板压溃吸能结果;基于试验数据验证了复合材料波纹板有限元模型和材料模型的正确性;建立了机身... 飞机结构适坠性是航空安全的重要关注点之一,通过材料性能试验和复合材料波纹板准静态压溃试验,获得了T700/3234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参数及波纹板压溃吸能结果;基于试验数据验证了复合材料波纹板有限元模型和材料模型的正确性;建立了机身框段有限元模型,将复合材料波纹板用作机身下部吸能结构,分析机身框段有限元模型在7m/s时的坠撞动态响应。仿真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建立的复合材料波纹板模型可以准确模拟渐进失效过程;复合材料波纹板布局机身框段破坏过程较为稳定,其加速度值在人体耐受极限范围内,能够有效改善飞机结构的适坠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波纹板 适坠性 有限元法 破坏模式 加速度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夯土住宅结构性能分析及加固方法 被引量:12
20
作者 张琰鑫 童丽萍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72-78,共7页
以现存夯土住宅为研究对象,在获得实地调研数据的基础上,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通过静力分析、地震反应谱分析,探讨了夯土住宅的受力变形特点,结果表明檩-墙连接部位、山墙中部以及纵墙顶面部位是结构的薄弱部位。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分... 以现存夯土住宅为研究对象,在获得实地调研数据的基础上,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通过静力分析、地震反应谱分析,探讨了夯土住宅的受力变形特点,结果表明檩-墙连接部位、山墙中部以及纵墙顶面部位是结构的薄弱部位。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分别在檩条下设置弧形垫块、山墙外设置扶壁柱和纵墙顶面设置木圈梁的解决方法,并通过分析证明了其合理性,以供此类建筑的加固改造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夯土住宅 夯土墙 加固方法 有限元分析 地震反应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