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由附庸而邦国:清代“词教”论的发生与展开 |
傅宇斌
|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2
|
“青词”概念及其文体演变发覆 |
魏宏远
吴冬莉
|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
3
|
音情之悲与词体之尊——李清照《词论》新探 |
彭玉平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12
|
|
|
4
|
论唐宋应制词 |
刘荣平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2
|
|
|
5
|
论邹祗谟的词学思想 |
陈丽丽
|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
|
|
|
6
|
论词体声律学的建构及其意义 |
昝圣骞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3
|
|
|
7
|
论鹿潭词的感伤特质 |
朱惠国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2
|
|
|
8
|
元代春秋学的黄泽、赵汸学派 |
姜广辉
高擎擎
|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1
|
|
|
9
|
中国传统词学批评中尊体论的承衍 |
胡建次
李国伟
|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0 |
|
|
10
|
论《全宋词》的缺失局限与重编的可行性 |
刘荣平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0 |
|
|
11
|
论“兴”在词学理论中的传承与拓展 |
刘荣平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0 |
|
|
12
|
南北文化融合与词体的确立 |
赵山林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0 |
|
|
13
|
试论旧体词曲与新文学诗歌创作的关系 |
赵山林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0 |
|
|
14
|
文学传统与柳词的“俗” |
梁必彪
|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2 |
0 |
|
|
15
|
龙榆生《两宋词风转变论》研究方法刍议 |
岳淑珍
|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0 |
|
|
16
|
唐宋词籍序跋研究的现状、问题、意义与方法 |
张晓宁
|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20 |
0 |
|
|
17
|
由诗到词:明清《江南春》唱和与文体误读 |
汤志波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2
|
|
|
18
|
北宋词论雅词-俗词体系的建构与柳词的标靶作用 |
徐俪成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0 |
|
|
19
|
朱彝尊“宗南宋”“尚清雅”新论 |
陈晓红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7 |
0 |
|
|
20
|
冯延巳对词的抒情模式的建构及其影响 |
陈明
|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0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