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由附庸而邦国:清代“词教”论的发生与展开
1
作者 傅宇斌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0-160,共11页
“词教”观念长期以“诗教”之附庸存在。从清代起,“词教”观念经历了依附、独立、升华的过程。依附阶段,阐发“温柔敦厚”宗旨为主,发掘出“词教”之离合性特征;独立阶段,张惠言确立“词教”宗旨为“意内言外”,包世臣继之正名并强化... “词教”观念长期以“诗教”之附庸存在。从清代起,“词教”观念经历了依附、独立、升华的过程。依附阶段,阐发“温柔敦厚”宗旨为主,发掘出“词教”之离合性特征;独立阶段,张惠言确立“词教”宗旨为“意内言外”,包世臣继之正名并强化,周济则扩展其思想内涵与表现方法;升华阶段,谭献发现了“词教”的“乐教”内涵。“词教”独立化过程交织着“政教批评”与“文体秩序”的演进理路。从前者来看,“词教”先后受清代文化政策、今文经学、“乐以节情”观念影响;从后者来看,“词教”独立性的发展体现了“词”在“文体秩序”中的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教” “诗教” “乐教” 政教批评 文体秩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词”概念及其文体演变发覆
2
作者 魏宏远 吴冬莉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6-185,共10页
青词初为道教奏章祝文,因太清宫斋醮停祝版而产生。“青词”取自书写纸张的颜色,“清词”则与斋醮场所太清宫有关,且由于音乐性,初定名为“词”而非“辞”。青词虽产生于玄门,但撰写者与体例都打上了世俗文书烙印,撰写者为翰林学士,格... 青词初为道教奏章祝文,因太清宫斋醮停祝版而产生。“青词”取自书写纸张的颜色,“清词”则与斋醮场所太清宫有关,且由于音乐性,初定名为“词”而非“辞”。青词虽产生于玄门,但撰写者与体例都打上了世俗文书烙印,撰写者为翰林学士,格式上则仿唐代表章。自晚唐杜光庭之后,青词逐渐脱离太清宫,向普通斋醮词过渡,至宋程式化书写减少,抒情成分增加,进而分化出宫廷斋醮青词与民间斋醮青词不同类型。这也使“青词”由最初的文体概念向文类概念转变,后世更将绿章、对联、绝句等醮词视为青词,青词逐渐向纯文学靠拢,成为融合宗教学、文体学和民俗学的特殊文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词 绿章 文体概念 文类概念 文体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音情之悲与词体之尊——李清照《词论》新探 被引量:12
3
作者 彭玉平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4-30,共7页
李清照《词论》梳理词史,从本质上说,并非要做一种文学史层面的学术考察,而是为她提出词“别是一家”的尊体观念蓄势。音律问题只是李清照勘察唐五代北宋词史的学术基础,而在音乐和歌词中抒发悲哀情感和张扬凄美意识,才是李清照心目中... 李清照《词论》梳理词史,从本质上说,并非要做一种文学史层面的学术考察,而是为她提出词“别是一家”的尊体观念蓄势。音律问题只是李清照勘察唐五代北宋词史的学术基础,而在音乐和歌词中抒发悲哀情感和张扬凄美意识,才是李清照心目中的填词高境,而李清照自己的词也是以带有文人气质的悲音悲情和深意远韵为主导的,以此可见李清照理论与创作的一致性。李清照强烈的女性意识和尊体观念,决定了她的批评只能是以否定为基本方式。李清照不取传统文学批评“摘句”的批评模式,而注重在清理词史的过程中来论定词人得失,更具理论的涵盖力。她的著述视野既有创作者的理论自审,也有接受者的审美需求和研究者的条贯分析,其中更融入了女性的冷静细密和恢复词体本原之尊的使命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清照 词论 词史 别是一家 尊体 悲音悲情 女性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唐宋应制词 被引量:2
4
作者 刘荣平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8-64,共7页
帝王或朝廷往往以命人应制的方式直接推动词的创作。唐宋应制词长盛不衰的原因首在于帝王需要娱乐,其次是颂升平、美风俗的政治导向。早期应制词表现出由诗向词演进的轨迹,对词体的正式确立有特殊意义。唐五代应制词较为集中地描写宫廷... 帝王或朝廷往往以命人应制的方式直接推动词的创作。唐宋应制词长盛不衰的原因首在于帝王需要娱乐,其次是颂升平、美风俗的政治导向。早期应制词表现出由诗向词演进的轨迹,对词体的正式确立有特殊意义。唐五代应制词较为集中地描写宫廷生活以及塑造宫廷女性形象,对词的香艳本色特征具有凝定作用;徽宗朝为主体的北宋应制词以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为主,在词风上主要向俗与谑的方向发展;孝宗朝为主体的南宋应制词,仍以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为主,在词风上显现出雅俗共赏、避俗趋雅的追求。这一特殊的词体与宫廷文化环境息息相关,随之而变。富艳精工是历朝应制词人的艺术追求。应制词在具体技法上显得单调程式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制词 词体 词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邹祗谟的词学思想 被引量:1
5
作者 陈丽丽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5-131,共7页
词体是词学重要命题,"推尊词体"是邹祗谟词学思想的主要内容。邹氏对词体的认识主要体现在:注重词韵、词调的规范,强调词的言情功能,提倡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追求寄托。其"不以倚声为卑格"之说,为清代词学的词体推... 词体是词学重要命题,"推尊词体"是邹祗谟词学思想的主要内容。邹氏对词体的认识主要体现在:注重词韵、词调的规范,强调词的言情功能,提倡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追求寄托。其"不以倚声为卑格"之说,为清代词学的词体推尊喊出了先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邹祗谟 词韵 寄托 尊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词体声律学的建构及其意义 被引量:3
6
作者 昝圣骞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7-133,共7页
词体声律既受词乐的制约、包含音律的映射,又继承、发展了诗文格律而富于汉语言的内在音乐性。词体声律学即有关词体声律的学问或学科,包括词乐、词调、词律、词韵、词唱法研究等版块。与词律、格律、声调等习用概念相比,词体声律更符... 词体声律既受词乐的制约、包含音律的映射,又继承、发展了诗文格律而富于汉语言的内在音乐性。词体声律学即有关词体声律的学问或学科,包括词乐、词调、词律、词韵、词唱法研究等版块。与词律、格律、声调等习用概念相比,词体声律更符合词体体制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也更符合词体发展的历史轨迹。词体声律学的建构,具有修正词体学理论体系,统合词体研究文献,推动词学研究回归文本、面向当代等多方面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体 声律 格律 词学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鹿潭词的感伤特质 被引量:2
7
作者 朱惠国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65-69,共5页
浓郁的感伤气息是蒋鹿潭词的基本特征。通过对鹿潭词中常用意象和词语的量化分析,可以看到时代气息的感染、作者自身经历的凄凉和个人性格的孤介寡合是构成这种感伤特质的根本要素。
关键词 蒋春霖 意象 蒋鹿潭 艺术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代春秋学的黄泽、赵汸学派 被引量:1
8
作者 姜广辉 高擎擎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2-39,共8页
元代学者黄泽、赵汸于春秋学卓有建树,自成一派。自汉代以来,治《春秋》之学者,动言"微言大义",众说纷纭。黄泽力排众议,认为治《春秋》当先弄清史实,然后再作价值判断。要弄清史实,就要回归《左传》。他认为《左传》首先由... 元代学者黄泽、赵汸于春秋学卓有建树,自成一派。自汉代以来,治《春秋》之学者,动言"微言大义",众说纷纭。黄泽力排众议,认为治《春秋》当先弄清史实,然后再作价值判断。要弄清史实,就要回归《左传》。他认为《左传》首先由史官左丘明撰写,而由其子孙续成之。这种说法与现代学者认为《春秋》为战国人所撰的观点不同,似更合理。赵汸师承黄泽,他不赞同孟子、董仲舒、朱熹等人"尊王贱霸"的思想,主张"尊王"亦"尊霸"。并提出孔子当年要得志,会先"修桓、文之业",由霸道而致王道。以往治《春秋》者或认为《春秋》字字寓褒贬之意,或认为《春秋》只是"实录"。赵汸的观点是,《春秋》一经中既有实录部分,也有孔子所寓褒贬之意。其所著《春秋属辞》一书就是要将此二者区分清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泽 赵汸 回归《左传》 “尊王”亦“尊霸” 《春秋属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词学批评中尊体论的承衍
9
作者 胡建次 李国伟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9-103,共5页
我国传统词学批评中尊体论的承衍,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从创作实践之难角度对词体的推尊,二是从诗词同源或同旨角度对词体的推尊,三是从有补于诗歌情感表现角度对词体的推尊。上述几条线索,从主体层面上展开了对词之体制的推尚,将传... 我国传统词学批评中尊体论的承衍,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从创作实践之难角度对词体的推尊,二是从诗词同源或同旨角度对词体的推尊,三是从有补于诗歌情感表现角度对词体的推尊。上述几条线索,从主体层面上展开了对词之体制的推尚,将传统词学批评中尊体论的基本面目清晰地呈现了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词学 批评视野 尊体论 维面展开 线索承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全宋词》的缺失局限与重编的可行性
10
作者 刘荣平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7-97,共11页
《全宋词》取得的巨大成就,世所瞩目。从总集编纂求全、求真、求善、求精的角度衡量,《全宋词》尚有不全、失真、欠善、欠精之处。重编《全宋词》基础层面的工作,如补辑、小传、存目、断句、词调、版本、校勘,依照今天的学术条件是可以... 《全宋词》取得的巨大成就,世所瞩目。从总集编纂求全、求真、求善、求精的角度衡量,《全宋词》尚有不全、失真、欠善、欠精之处。重编《全宋词》基础层面的工作,如补辑、小传、存目、断句、词调、版本、校勘,依照今天的学术条件是可以很好地完成的;今人已在词体韵律观念、总集经验积累、文献取资便利三个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为重编《全宋词》提供了足够的借鉴,重编完全具备了可行性。重编《全宋词》无疑要反映出今人重视词体与诗体、曲体之区别,韵律研究应符合历史实际之学术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宋词》 版本 词体 韵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兴”在词学理论中的传承与拓展
11
作者 刘荣平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22-128,共7页
传统诗学关于"兴"的理论,既在词论中得到传承,又得到进一步的开拓。在兴感有寄的两个层面上,词论多承诗论立说。词论家认为:由于词之体性不同于诗,其兴发感动的功能有胜于诗之处,审美空间因此得到拓展,但解读词作也应受到是... 传统诗学关于"兴"的理论,既在词论中得到传承,又得到进一步的开拓。在兴感有寄的两个层面上,词论多承诗论立说。词论家认为:由于词之体性不同于诗,其兴发感动的功能有胜于诗之处,审美空间因此得到拓展,但解读词作也应受到是否有明确事实前提的制约。由于词的寄托情感的审美状态的不确定性与模糊性,导致寄兴深微,应以隐含身世之感、君国之忧为至境。词论家对兴的探索,不属意于兴的作法意义,而着意建立兴的审美标准。对比的评说,也是用兴的审美眼光去观照。从作法意义上看,唐宋词大致经历了赋—兴—赋三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北文化融合与词体的确立
12
作者 赵山林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8,共6页
词体是在南北文化融合的过程申确立的。从词与音乐的关系来看,由胡夷、里巷之曲演变而来的词调存在着南北两方面的来源;从词的产地来看,可以说是南北兼有,而以城市特别是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大城市为中心;从作家的创作道路来看,早... 词体是在南北文化融合的过程申确立的。从词与音乐的关系来看,由胡夷、里巷之曲演变而来的词调存在着南北两方面的来源;从词的产地来看,可以说是南北兼有,而以城市特别是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大城市为中心;从作家的创作道路来看,早期词人是北人、南人兼有,他们大多曾经南北漫游,吸收了南北文化特别是音乐的滋养,这对他们词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融合 词体 音乐 词史 南方文化 北方文化 词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旧体词曲与新文学诗歌创作的关系
13
作者 赵山林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59-66,共8页
词曲与新诗创作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是胡适、陈独秀等人通过词曲价值的重新评估,为文学革命树立了样本;二是胡适、沈尹默、刘大白、刘半农等人的新诗创作,在体裁、语言乃至题材、意境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借鉴了词曲,推动了自己的艺术创造。... 词曲与新诗创作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是胡适、陈独秀等人通过词曲价值的重新评估,为文学革命树立了样本;二是胡适、沈尹默、刘大白、刘半农等人的新诗创作,在体裁、语言乃至题材、意境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借鉴了词曲,推动了自己的艺术创造。从新诗发展的历程来看,词曲的影响因时因人而异,而且与民歌、外国诗歌的影响交替或共同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曲 新诗 体裁 语言 题材 意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传统与柳词的“俗”
14
作者 梁必彪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1期128-133,共6页
柳永作品中的"俗"的特质有其崇俗的生命姿态的因素,但更是文学传统中"俗"的因子综合影响的结果。词体初创时期的娱乐性和民间性、晚唐五代时期的文人词中的"俗"情以及宋初诗坛上的"香山体"的风... 柳永作品中的"俗"的特质有其崇俗的生命姿态的因素,但更是文学传统中"俗"的因子综合影响的结果。词体初创时期的娱乐性和民间性、晚唐五代时期的文人词中的"俗"情以及宋初诗坛上的"香山体"的风气,共同影响了柳词对"俗"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传统 柳词 词体肇端 花间集 香山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榆生《两宋词风转变论》研究方法刍议
15
作者 岳淑珍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37-141,共5页
龙榆生《两宋词风转变论》一文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其中诸多词学观点影响至今。此文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价值,除了作者涉猎广泛、学养丰厚之外,所用之超越前贤的文学方法论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作者在文中灵活运用社会学分析... 龙榆生《两宋词风转变论》一文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其中诸多词学观点影响至今。此文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价值,除了作者涉猎广泛、学养丰厚之外,所用之超越前贤的文学方法论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作者在文中灵活运用社会学分析法、系统论分析法、实证主义分析法等时新的文学研究方法,比较详赡地论述了北宋、南宋词风在不同的社会风俗、文化环境以及社会政治的复杂变化中的演变轨迹,解决了时人因"先存门户之见"、"拘于一曲"而不能解决的一些词学问题。由此启示文学研究者,不仅要转益多师,学养丰厚,而且还要及时接受新方法论,做到多种研究方法的有机交融,才能有所创新,推动学术研究不断向前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榆生 《两宋词风转变论》 方法论 学术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宋词籍序跋研究的现状、问题、意义与方法
16
作者 张晓宁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6期118-123,共6页
对唐宋词籍序跋做系统全面的研究很有必要且正当其时。唐宋词籍序跋的整理汇编著作从20世纪90年代已经出现,但其研究现状比较滞后:整体研究不多;个案研究局限于《花间集序》等有限作品中;副文本研究稍有触及。相对于小说戏剧等文体的序... 对唐宋词籍序跋做系统全面的研究很有必要且正当其时。唐宋词籍序跋的整理汇编著作从20世纪90年代已经出现,但其研究现状比较滞后:整体研究不多;个案研究局限于《花间集序》等有限作品中;副文本研究稍有触及。相对于小说戏剧等文体的序跋,相对于唐宋词的其他批评文体,相对于现当代文学的副文本视角研究,都还比较落后,另外还可以大力挖掘其作为文化载体和文学作品的价值意义。对唐宋词籍序跋进行系统研究,有利于唐宋词研究的深入;有利于古代序跋研究的深入;有利于中国文学研究中“副文本”研究的深入;有利于对当下的诗词创作、文学批评提供启示;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国内继承与海外传播提供借鉴。研究方法上,首先态度上应将唐宋词籍序跋视为独立研究对象,要重视个案研究,重视文献爬梳与分析,将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重视多种研究方法和手段的交叉综合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词籍序跋 整体研究 个案研究 批评文体 副文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诗到词:明清《江南春》唱和与文体误读 被引量:2
17
作者 汤志波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0-89,共10页
元末倪瓒作七言古诗《江南曲》与《江南春》,又将二者和钞称"《江南春》三首"赠友人。明弘治间以沈周为首的吴中文人开始追和《江南春》,按其音调视为两首整体追和,至嘉靖中期已有五十人参与并编刻成集。倪瓒原唱及沈周、文... 元末倪瓒作七言古诗《江南曲》与《江南春》,又将二者和钞称"《江南春》三首"赠友人。明弘治间以沈周为首的吴中文人开始追和《江南春》,按其音调视为两首整体追和,至嘉靖中期已有五十人参与并编刻成集。倪瓒原唱及沈周、文徵明等人的追和是诗非词,但嘉靖后明人对《江南春》的文体认识出现分歧,或入诗集,或入词集,情况不一。随着唱和过程中题材范围不断扩大,不再严格步韵以及题目与"词牌"的分离,清康熙间《江南春》已多被视为词一阕,而《倚声初集》《瑶华集》等词集编纂收录《江南春》,则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光绪间刊刻的《江南春词集》从书名与理论上巩固了其词体地位,民国间《明词汇刊》又据此收录,《江南春》被误认为词的过程至此完成。《江南春》的唱和与文体误读与明清词史、词学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春》 倪瓒 沈周 诗词辩体 自度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宋词论雅词-俗词体系的建构与柳词的标靶作用
18
作者 徐俪成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5-102,共8页
词在北宋之前只是一种曲艺,多为遣兴所作,属于低俗文学。北宋士大夫被词的艺术潜力所吸引,力图使它登堂入室,变成适合士大夫创作的文体。在这个将词高雅化、合法化的过程中,柳永的词起到了奇特的作用。北宋士大夫通过词学评论,将本属于... 词在北宋之前只是一种曲艺,多为遣兴所作,属于低俗文学。北宋士大夫被词的艺术潜力所吸引,力图使它登堂入室,变成适合士大夫创作的文体。在这个将词高雅化、合法化的过程中,柳永的词起到了奇特的作用。北宋士大夫通过词学评论,将本属于词体本身的"媚俗"的特征变成了以柳永词为代表的"俗词"的特征,并借助与柳永词作的对比,建构出适合士大夫创作的"雅词"概念。经此过程,进入了词作领域的士大夫阶层便不需再时时为这一文体"俗"的特征而苦恼,对柳永词"俗"的评价,反倒成为了让词逐渐脱离"俗"的标签,变为高雅艺术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永 士大夫 雅词-俗词体系 词体地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彝尊“宗南宋”“尚清雅”新论
19
作者 陈晓红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0-53,共4页
朱彝尊填词受到曹溶的影响,其宗南宋的词学主张是对曹溶思想的发扬,同时也顺应了当时很多怀有故国之思却又无以言表的汉族士人心理,而张炎所提倡的"清空"说正中他的下怀,传达了他之心中所想,于是张炎的"清空"美学... 朱彝尊填词受到曹溶的影响,其宗南宋的词学主张是对曹溶思想的发扬,同时也顺应了当时很多怀有故国之思却又无以言表的汉族士人心理,而张炎所提倡的"清空"说正中他的下怀,传达了他之心中所想,于是张炎的"清空"美学便进入了他的审美视域,他所倡导的"清空"之美恰恰在于"可望而不可即"的思念与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彝尊 宗南宋 清空 雅正 审美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冯延巳对词的抒情模式的建构及其影响
20
作者 陈明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0年第3期103-109,共7页
词的雅化与文人化最关键的一步是精神与品格的雅化与文人化。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原本内容浮泛、娱人为主的词中注入士大夫知识分子的“情”,并使之纳入符合士大夫知识分子审美情趣的抒情模式和风格中。这个变革工作是由冯延巳来首... 词的雅化与文人化最关键的一步是精神与品格的雅化与文人化。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原本内容浮泛、娱人为主的词中注入士大夫知识分子的“情”,并使之纳入符合士大夫知识分子审美情趣的抒情模式和风格中。这个变革工作是由冯延巳来首倡和推行的。冯延已最大的成就就是在词中引入了诗歌赋比兴的传统手法,使词有了意境,并因之确立了词思深语丽、含蓄蕴藉的婉约派抒情风格,从而开了北宋一代词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延巳 抒情模式 心理基础 形式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