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质量时空格局与驱动力研究--以阜新市中心城区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范强 孙爽 孙虎虎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4-29,共6页
为评价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期的生态质量时空演变特征,本文以阜新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域,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SEI),以OSM数据和POI数据为基础识别城市功能区,借助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城市生态质量与城市功能区... 为评价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期的生态质量时空演变特征,本文以阜新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域,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SEI),以OSM数据和POI数据为基础识别城市功能区,借助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城市生态质量与城市功能区之间的复杂性关系。结果表明:①2004—2022年阜新市中心城区生态质量整体呈略微下降趋势、波动相对稳定,形成四周好、中间差的盆地状格局;②Hurst指数均值为0.67,强持续性最近邻指数值为146.53,生态质量未来变化趋势呈现均匀持续性,大部分区域变化趋势与过去相同,但局部地区有反持续性趋势;③识别出“31+1”类城市功能区,功能区生态质量由高到低依次为绿地、公共服务、工业、交通、居住、商业、矿区,且不同因子交互作用均会增强对生态质量的解释力。研究结果可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期针对不同功能区的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生态指数 时空格局 城市功能区 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 资源枯竭型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山东省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郭庆 邓凯文 《经济与管理评论》 2016年第6期148-154,共7页
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采用2005年到2014年面板数据,分析了山东省资源未枯竭城市—东营、泰安、莱芜、济宁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间动态关系。认为四个城市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全省增长份额和产业结构转移份额,而区域竞争力份额贡献较少;... 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采用2005年到2014年面板数据,分析了山东省资源未枯竭城市—东营、泰安、莱芜、济宁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间动态关系。认为四个城市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全省增长份额和产业结构转移份额,而区域竞争力份额贡献较少;山东省经济增长对四个城市经济的带动作用由高至低依次为东营、济宁、泰安、莱芜,全省经济增长波动对莱芜的影响最小;济宁和泰安第三产业对经济有较大推动作用,东营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第二、第三产业共同推动了莱芜经济增长。最后针对四个城市的产业结构特点,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未枯竭城市 偏离一份额分析 产业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以辽宁阜新为例 被引量:8
3
作者 杨利雅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3期226-232,共7页
大量"掠夺式"的开采导致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采空塌陷等人为地质灾害频发。由于资源枯竭型城市地方财政入不敷出,大量职工处于贫困状态,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总量小,煤炭资源逐渐萎缩等,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存在太... 大量"掠夺式"的开采导致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采空塌陷等人为地质灾害频发。由于资源枯竭型城市地方财政入不敷出,大量职工处于贫困状态,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总量小,煤炭资源逐渐萎缩等,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存在太多障碍。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不仅需要采用财政转移支付,矿山环境损害行政补偿,对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者实行征税、收费或罚款,发展替代产业等政府调控手段,还应当采用BOT融资,发行生态彩票,建立生态补偿基金、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培育和完善探矿权和采矿权市场等市场调节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枯竭型城市 生态补偿 政府调控 市场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源衰退型城市“城-棕-绿”空间格局研究——以湖北省黄石市为例 被引量:11
4
作者 郑晓笛 付泉川 吴熙 《风景园林》 2021年第2期28-33,共6页
在资源衰退型城市的转型过程中,大批工矿企业停产与外迁产生了大量棕地,这些场地面临被改造为城市其他功能用地的挑战。以绿色空间为改造目标的棕地再生,是风景园林学科重要的前沿研究与实践领域;以绿地为用途的棕地改造,也是城市绿色... 在资源衰退型城市的转型过程中,大批工矿企业停产与外迁产生了大量棕地,这些场地面临被改造为城市其他功能用地的挑战。以绿色空间为改造目标的棕地再生,是风景园林学科重要的前沿研究与实践领域;以绿地为用途的棕地改造,也是城市绿色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空间格局优化的压力下,有必要从区域视角认知城市棕地的空间特征及其与城市空间要素和城市绿色空间的关系。在棕地识别的基础上,总结黄石市不同类型的棕地的空间个体特征和空间区位特征,归纳黄石市"城-棕"空间格局的耦合性特征与演化过程。从棕地与重要生态斑块、生态廊道和规划绿地3个方面的空间关系分析"棕-绿"空间格局,发现有相当比例的棕地占据城市的多个关键生态节点。因此,若将棕地作为重要潜在空间纳入绿色空间系统规划,将有利于城市绿色空间网络的构建与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空间格局 资源衰退型城市 棕地再生 城市绿色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炭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下旅游发展战略研究:基于SWOT-AHP法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2
5
作者 李媛媛 陈龙乾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9-75,共7页
休闲消费时代背景下,旅游业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实现产业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亟待制定旅游发展战略。本文以徐州市旅游发展战略选择为目标层,以优势、劣势、机会、威胁为准则层,以区位优势明显、旅游资源丰富、淮海经济区中心城... 休闲消费时代背景下,旅游业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实现产业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亟待制定旅游发展战略。本文以徐州市旅游发展战略选择为目标层,以优势、劣势、机会、威胁为准则层,以区位优势明显、旅游资源丰富、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发展机遇等16个因素为指标层,运用SWOT-AHP法确定因子权重并将定性指标量化,明确徐州市旅游发展的战略定位。结果表明:徐州市旅游发展的总战略为SO,综合战略类型与态度,应采取积极的实力开拓型战略。依据战略定位提出发展思路:实施"1234"工程,即贯彻一个理念、主推两个特色、紧握三个抓手、突出四个重点,并提出具体对策,对徐州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与旅游业发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枯竭城市 旅游发展战略 SWOT-AHP法 煤炭资源 徐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政策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吗?--基于山东省枣庄市的“准自然实验” 被引量:4
6
作者 孙祥栋 尹彦辉 +1 位作者 李粉 刘学之 《现代城市研究》 CSSCI 2020年第9期109-115,共7页
以2009年被确定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的枣庄市为研究样本开展"准自然实验",基于合成控制分析方法,构建“合成枣庄”作为对照组进行量化评估。在稳健性检验、敏感性检验的基础上,实证结果显示:在转型试点政策的引导下... 以2009年被确定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的枣庄市为研究样本开展"准自然实验",基于合成控制分析方法,构建“合成枣庄”作为对照组进行量化评估。在稳健性检验、敏感性检验的基础上,实证结果显示:在转型试点政策的引导下,与“合成枣庄”相比,2009-2016年枣庄市经济增长保持基本稳定,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下降了3.1个百分点,采掘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下降了6.7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实现了优化完善,相关转型政策制定及实施具有较强的借鉴推广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枯竭城市 产业转型 枣庄市 合成控制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生理论视角下资源枯竭型城市区域协调研究--以铜川市为例 被引量:3
7
作者 施一峰 李娜 王兴平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6-31,共6页
在城市区域化、区域一体化背景下,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区域发展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协调困境及转型压力。本文立足共生理论和资源枯竭型城市区域协调的互适性分析,从共生联系度、单元同质度和功能外向度三个方面对铜川市及大西安都市圈构成的... 在城市区域化、区域一体化背景下,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区域发展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协调困境及转型压力。本文立足共生理论和资源枯竭型城市区域协调的互适性分析,从共生联系度、单元同质度和功能外向度三个方面对铜川市及大西安都市圈构成的区域共生系统进行了实证。结果显示,铜川市在区域共生系统内的共生联系度与要素流动不断弱化、共生单元间同质化现象严重、功能外向度和辐射腹地不足。最后,从再构区域发展格局拓宽共生界面、整合区域特色资源优化共生模式、融入区域分工体系提升共生单元能级三方面提出了区域协调策略,以期为同类城市优化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理论 资源枯竭型城市 区域协调 铜川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源枯竭城市“经济-社会-生态”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变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许进龙 谢凌凌 黄天能 《中国矿业》 2021年第6期57-64,共8页
经济、社会、生态三大系统的协调发展是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核心内涵。本文以我国24座资源枯竭城市为研究对象,测算2008—2017年各城市“经济-社会-生态”复合系统的综合指数及其耦合协调度。结果显示:①复合系统综合指数在中等水平,呈... 经济、社会、生态三大系统的协调发展是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核心内涵。本文以我国24座资源枯竭城市为研究对象,测算2008—2017年各城市“经济-社会-生态”复合系统的综合指数及其耦合协调度。结果显示:①复合系统综合指数在中等水平,呈缓慢上升趋势,并保持东部地区较高、中部地区次之、东北地区及西部地区较低的空间特征;②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在初级协调状态下呈缓慢上升趋势,其时空演变特征与复合系统综合指数高度一致;③复合系统整体水平良好,但系统内部运行状况较差,仍有较大改善空间,其中,东北地区部分城市经济子系统与社会子系统、中部地区部分城市社会子系统与生态子系统均呈恶化趋势,西部地区三大子系统呈改善趋势,但速度缓慢且各子系统水平偏低。研究结果表明,国家扶持政策的效力日渐彰显,但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之路任重道远,未来应针对各类城市发展特征及存在的问题因城施策,做到精准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枯竭城市 复合系统 耦合协调度 转型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识别:以徐州市贾汪区为例 被引量:5
9
作者 赵华 周舒恬 +4 位作者 徐嘉兴 马明宇 陈鉴安 裴基龙 张炜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9-130,共12页
科学构建生态安全格局、识别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是系统推进生态修复目标,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绿色转型发展和生态安全的基本保障与重要途径。本文以东部典型资源枯竭型城市徐州市贾汪区为例,通过定量评估土壤保持、碳存储、生境质量、产... 科学构建生态安全格局、识别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是系统推进生态修复目标,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绿色转型发展和生态安全的基本保障与重要途径。本文以东部典型资源枯竭型城市徐州市贾汪区为例,通过定量评估土壤保持、碳存储、生境质量、产水量和固碳释氧五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分析了绿色转型中的贾汪区生态修复治理成效。在此基础上,基于热点分析、最小累计阻力模型和电路理论等方法,识别了生态源地、生态廊道、生态“夹点”、障碍区等生态安全格局要素,分析了2000—2020年生态安全格局及其动态变化,并识别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域。研究结果表明:①2000—2020年贾汪区生态系统服务总体呈增加趋势,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生态源地斑块数量逐渐减少但总面积持续增加,廊道分布由“西多东少”转变为“较为均衡”的格局。②确定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包括重要生态源地10处,重要生态廊道39处,障碍修复关键区5.53 km^(2),廊道保护关键区1.70 km^(2),多位于主城区西南部和潘安湖南部生态流动强度高且廊道狭窄处,应加强重点修复和保护。③根据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覆被类型,建议重要生态源地树立红线观念、加强生态用地和非生态用地有效连接、拓宽生态廊道范围、增加廊道沿线植被恢复等保护修复策略。研究结果可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生态修复规划确定优先修复事项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系统服务 最小累计阻力模型 电路理论 资源枯竭型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时空动态变化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靳文娟 石水莲 +1 位作者 边振兴 钱凤魁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2-111,共10页
转型发展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明晰辽宁省15个资源枯竭城市在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关键期的转型发展时空动态演变特征,根据转型发展内涵,从经济发展、民生保障、环境污染治理三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计... 转型发展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明晰辽宁省15个资源枯竭城市在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关键期的转型发展时空动态演变特征,根据转型发展内涵,从经济发展、民生保障、环境污染治理三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计算2009—2019年的转型发展分值,ArcGIS 10.2进行空间分析。利用夜光遥感数据验证分析转型发展时空动态演变特征,并对两种方法的分析结果进行空间耦合。结果表明:(1)熵值法和夜光遥感分析结果的空间耦合性总体较好,空间耦合相一致区域占比为73.33%。(2)辽宁资源枯竭地区在10年间的转型发展动态变化率差异较大,葫芦岛市、盘锦市、北票市和葫芦岛南票区的转型发展提升率较高,抚顺市、调兵山市、义县和葫芦岛杨家杖子开发区的提升率较低。(3)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中的共性问题是产业转型力度不够,第三产业占比较少;民生发展受下岗职工安置和再就业问题制约;生态环境恢复时间较长,短期内难见明显成效。(4)辽宁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均以经济转型为主,民生转型次之,以生态环境转型为辅,多数地区存在发展短板,制约区域转型整体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枯竭城市 转型发展 熵值法 夜光遥感 辽宁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源枯竭型城市扶助政策能否推动工业企业污染减排? 被引量:1
11
作者 谌仁俊 吕光岗 +1 位作者 陶梦娇 潘瑞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9-133,共15页
基于2004—2012年中国工业企业污染排放数据,以SO_(2)排放为例,使用多期双重差分法探讨资源枯竭型城市扶助政策对工业企业污染减排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整体而言,资源枯竭型城市扶助政策通过推动企业强化源头防治与末端治理,特别是提升废... 基于2004—2012年中国工业企业污染排放数据,以SO_(2)排放为例,使用多期双重差分法探讨资源枯竭型城市扶助政策对工业企业污染减排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整体而言,资源枯竭型城市扶助政策通过推动企业强化源头防治与末端治理,特别是提升废气治理设施处理能力,能够显著降低SO_(2)排放量。该结果得到平行趋势检验,以及一系列安慰剂检验、稳健性检验的支持。尽管该政策未能使企业转变能源使用结构,但也没有以牺牲经济的方式迫使企业减产。进一步分析发现,该政策对不同产业链位置的企业影响各异,下游企业减排效果更显著,为城市厚植了产业升级的绿色底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枯竭型城市 可持续发展 扶助政策 企业减排 产业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源枯竭型城市多情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12
作者 陈怀志 《江苏林业科技》 2024年第3期30-38,共9页
以资源枯竭型城市徐州市为研究对象,基于5期土地利用数据,耦合MOP-PLUS模型预测2025年,2030年不同情景下的土地利用格局。基于土地利用预测数据,采用当量因子法量化徐州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间,总体ESV呈... 以资源枯竭型城市徐州市为研究对象,基于5期土地利用数据,耦合MOP-PLUS模型预测2025年,2030年不同情景下的土地利用格局。基于土地利用预测数据,采用当量因子法量化徐州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间,总体ESV呈下降趋势,由633.23亿元下降至584.81亿元,但ESV下降幅度逐渐减缓,呈现较好的生态保护态势。(2)空间ESV上呈现高低值交织分布,ESV最优区主要分布在河流、湖泊等水域附近,低值ESV集中在各区县中心,同时9项服务冷热点高度重叠,热点重叠区域主要在生态系统相对完整的山地丘陵和水域,冷点重叠区域主要在建成区。(3)生态系统服务在惯性情景(BAU)、经济优先情景(EP)、生态优先情景(ELP)和可持续发展情景(SDGs)4种情景下的价值从高到低依次为ELP>BAU>SDGs>EP。较EP、ELP情景,BAU情景下的未来ESV空间分布与SDGs情景最为相似,显示出在过去21 a间,徐州市采取了兼顾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政策。但城市建设趋于饱和,未来需要将建设用地面积限制在3135.83 km^(2)以内。(4)提出“两河、两湖、两横三纵、多节点”的生态修复与保护格局,可为未来城市合理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多情景模拟 资源枯竭型城市 徐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山市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被引量:25
13
作者 唐朝晖 刘楠 +1 位作者 柴波 周建伟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24-130,共7页
广西合山属于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正在经历的市域经济转型与大规模城市建设,使得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成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将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划分为两个层次,即采矿活动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和城市建设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评价。... 广西合山属于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正在经历的市域经济转型与大规模城市建设,使得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成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将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划分为两个层次,即采矿活动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和城市建设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评价。选取矿山地质环境条件、矿山开采状况、矿山地质环境问题3个地质环境要素,地形地貌、植被覆盖率、岩土体工程特征、矿山分布密度、煤层倾斜角度、煤层采深采厚比、土地资源破坏强度、水资源破坏强度、地质灾害发育强度9个评价指标,首先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进行了第一层次的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然后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模型进行了第二层次的地质环境影响评价,结果显示,影响严重区、较严重区、一般区分别为62.87,118.84,175.99km2,各占市域面积的17.6%、33.2%、49.2%。评价结果可作为合山市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枯竭城市 矿山地质环境 影响评价 评价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综合效益评价——以黄石市七约山矿区为例 被引量:16
14
作者 彭玉玲 林爱文 +2 位作者 王珂 李山勇 孙铖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61-166,共6页
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而言具有重要意义。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综合效益评价能够客观定量地反映土地资源的利用效果。采用2013年最新调查数据,将特尔斐法、层次分析法等传统经典方法与遥感、GIS等新方法... 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而言具有重要意义。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综合效益评价能够客观定量地反映土地资源的利用效果。采用2013年最新调查数据,将特尔斐法、层次分析法等传统经典方法与遥感、GIS等新方法相结合,针对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的特点,以黄石市七约山矿区为例,重点介绍了资源枯竭型城市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综合效益评价的研究思路和评价方法,客观定量地反映了研究区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前后综合效益总体指标和单项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该研究区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总体效果较好,但部分单项指标分值提高不明显,在今后的实践中应重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矿废弃地 复垦利用 综合效益 定量评价 资源枯竭型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实证研究——以枣庄为例 被引量:17
15
作者 李鹏飞 代合治 谈建生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7-72,共6页
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滞后已成为我国经济进步的制约因素之一。造成资源型城市衰弱的根本原因是城市本身在长期依赖资源的情况下导致的产业结构不合理。选取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枣庄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方法,对其产业结构... 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滞后已成为我国经济进步的制约因素之一。造成资源型城市衰弱的根本原因是城市本身在长期依赖资源的情况下导致的产业结构不合理。选取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枣庄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方法,对其产业结构和主导产业做出科学评价,由此提出转型方案,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转型提供典型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枯竭型城市 产业转型 枣庄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资源枯竭型矿业城市产业转型仿真分析——以吉林省辽源市为例 被引量:13
16
作者 卢万合 刘继生 那伟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77-583,共7页
伴随着矿产资源的逐步枯竭,资源枯竭型矿业城市的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产业转型已经迫在眉睫。吉林省辽源市的产业转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被誉为"辽源样本"。基于系统动力学研究方法,通过对系统结构的深入分析,构建辽源市... 伴随着矿产资源的逐步枯竭,资源枯竭型矿业城市的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产业转型已经迫在眉睫。吉林省辽源市的产业转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被誉为"辽源样本"。基于系统动力学研究方法,通过对系统结构的深入分析,构建辽源市经济系统的SD模型,将CD生产函数嵌入到模型当中,根据辽源市2005-2010年数据进行趋势外推仿真,得到2005-2030年经济系统的若干仿真曲线。结果表明:在2027年辽源市煤炭资源完全枯竭,煤炭产业产值降低为0,但这对其整体经济的扰动很小,辽源市GDP、第二产业产值、接续产业产值、第一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其它工业产业产值均呈现快速上升的态势,并且包括人均GDP在内的人均指标亦都将呈现上升的趋势,辽源经济将呈现整体繁荣的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动力学 CD生产函数 资源枯竭型矿业城市 仿真 辽源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枣庄市转型期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及制约因素分析 被引量:9
17
作者 费罗成 吴次芳 +1 位作者 罗文斌 张舟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5-130,共6页
分析资源型城市转型期间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变化规律和制约因素有利于优化配置土地资源。从经济因子、社会因子和生态因子3个方面构建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综合熵权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运用物元模型评价枣庄市土地利用综合效... 分析资源型城市转型期间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变化规律和制约因素有利于优化配置土地资源。从经济因子、社会因子和生态因子3个方面构建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综合熵权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运用物元模型评价枣庄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并揭示其变化规律与转型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总结相关制约因素。研究表明,转型政策对于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具有明显影响;通过单指标关联度归纳的6个制约因素为转型过程中提升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指明了方向;物元可拓模型可操作性强,可以有效评价土地利用综合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枯竭城市 土地利用综合效益 物元可拓 熵权法 枣庄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石嘴山采煤塌陷区地质环境治理模式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徐友宁 李玉武 +2 位作者 张江华 乔冈 孔德峰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15年第4期183-189,共7页
构建采煤塌陷区地质环境治理模式是矿山地质环境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资料收集、野外调查、对比研究等工作,力图总结干旱缺水少土的宁夏石嘴山惠农采煤塌陷区地质环境综合治理模式,丰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理论,为类似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提... 构建采煤塌陷区地质环境治理模式是矿山地质环境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资料收集、野外调查、对比研究等工作,力图总结干旱缺水少土的宁夏石嘴山惠农采煤塌陷区地质环境综合治理模式,丰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理论,为类似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提供借鉴。通过采煤塌陷区挖高垫低、研石清运等地貌重构,沙土、研石、有机质参混等土壤改良,修建滴水灌溉网植树绿化修复生态等。其矿区地质环境治理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缺土少水情况下实施的,是集先破坏后治理的补课式的集中根治、地质灾害治理、生态修复及矿业遗迹再利用的多元化治理经费投入的综合治理模式,其成功的采煤塌陷区治理为我国类似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提供了成功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煤塌陷区 矿山地质环境 资源枯竭型城市 治理模式 石嘴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路径选择——基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承载力视角的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汪晓文 潘剑虹 杨光宇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8-131,共4页
自然资源作为一种有限的稀缺性资源,自开采利用之日起就意味着终有枯竭的一天,而城市对发展的需求具有恒定性和无限性,这种资源有限供给与城市无限需求的矛盾,要求资源型城市在资源濒临枯竭之时谋求转型发展是必然的理性选择。本文尝试... 自然资源作为一种有限的稀缺性资源,自开采利用之日起就意味着终有枯竭的一天,而城市对发展的需求具有恒定性和无限性,这种资源有限供给与城市无限需求的矛盾,要求资源型城市在资源濒临枯竭之时谋求转型发展是必然的理性选择。本文尝试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承载力三个层面进行研究,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分别从三个视角提出了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最后针对三个层面对城市转型进行了综合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枯竭型城市 转型 经济 社会 资源环境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困境与中央政府的作为 被引量:22
20
作者 丁四保 孙淼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5,共5页
在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问题性质更主要的是社会问题而不是经济发展问题。文章阐述了以资源开采为主导部门的城市走向经济衰退的经济规律,细致分析了在我国发生这类问题的制度因素和历史背景。针对具体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分析了它们在... 在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问题性质更主要的是社会问题而不是经济发展问题。文章阐述了以资源开采为主导部门的城市走向经济衰退的经济规律,细致分析了在我国发生这类问题的制度因素和历史背景。针对具体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分析了它们在实践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作者认为,中央政府必须为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困难承担历史性和制度性的责任,并且提出了中央政府可以有所作为的工作领域、工作措施和措施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枯竭型城市 困境 中央政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