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建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吕新 兰成忠 +1 位作者 李本金 陈庆河 《福建农业学报》 2008年第2期149-153,共5页
从150条RAPD随机引物中筛选出多态性引物12条,对分离自福建省10个不同市(县)的番茄或马铃薯晚疫病标样中的63个致病疫霉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共产生92条RAPD条带,其中85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检测率为92.4%。利用NTSYSpc Version 2.1... 从150条RAPD随机引物中筛选出多态性引物12条,对分离自福建省10个不同市(县)的番茄或马铃薯晚疫病标样中的63个致病疫霉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共产生92条RAPD条带,其中85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检测率为92.4%。利用NTSYSpc Version 2.1软件对供试菌株间的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并构建系统树状图,供试63个菌株被划分为6个遗传聚类组,RAPD分组与菌株的地理来源、寄主均无明显相关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不同地区的致病疫霉菌株整体亲缘关系相近,但各菌株间存在遗传差异,病原菌随病果运输迁移及A2交配型的存在可能是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病疫霉 晚疫病 RAPD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发现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A2交配型 被引量:4
2
作者 郭梅 César Vincent +5 位作者 闵凡祥 吕军 高云飞 杨帅 王晓丹 Rolot Jean-louis 《中国马铃薯》 2015年第3期171-174,共4页
对2005-2012年间采集自黑龙江省哈尔滨、望奎、漠河、塔河、呼玛、加格达奇、嫩江、克山、甘南、鹤岗、肇东、林口12个市县的133个马铃薯晚疫病菌株进行了交配型鉴定。结果表明,采集自2005-2010年间的51个菌株均为A1交配型,未发现A2交配... 对2005-2012年间采集自黑龙江省哈尔滨、望奎、漠河、塔河、呼玛、加格达奇、嫩江、克山、甘南、鹤岗、肇东、林口12个市县的133个马铃薯晚疫病菌株进行了交配型鉴定。结果表明,采集自2005-2010年间的51个菌株均为A1交配型,未发现A2交配型;采集自2011年的52个菌株中12个为A2交配型,占23.08%;2012年鉴定的30个菌株中9个为A2交配型,占30%。这是自2004年朱杰华报道发现一株A2交配型六年后,黑龙江省首次确认在甘南、哈尔滨、肇东发现马铃薯晚疫病菌A2交配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晚疫病 致病疫霉 A2交配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发生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thora infestans)A_2交配型 被引量:74
3
作者 张志铭 李玉琴 +3 位作者 田世民 朱杰华 王军 宋伯符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62-65,共4页
北京,内蒙古、山西和云南省等省区的10个菌株,在黑麦琼脂培养基和立马豆V—8琼脂培养基上进行交配型试验,发现其中3个菌株为A2交配型,7个菌株为A1交配型。A2交配型菌株采自内蒙古自治区和山西省。对卵孢子、藏卵器和雄... 北京,内蒙古、山西和云南省等省区的10个菌株,在黑麦琼脂培养基和立马豆V—8琼脂培养基上进行交配型试验,发现其中3个菌株为A2交配型,7个菌株为A1交配型。A2交配型菌株采自内蒙古自治区和山西省。对卵孢子、藏卵器和雄器的形态进行了描述。te,a*ffn.WhetherA,existsornotinChinahasneverbeenstudiedbefore.In1995webegantheillvestigationanddiscoveredA,inChina'Thepreliminaryresultsofthestudywerepresentasfollow.TheobjectivesofthisstudyistofindoutbysurveywhethertheA,matingtypeexistsinChina,andfurtherresearchontheimmigration,movement,reasonfordevelopmentandepidemiologyoftheA,wouldbecarriedoutlater.1Materialsandmethodsl'1COllectionofsam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晚疫病菌 A_2交配型 卵孢子 晚疫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病疫霉菌与多种病毒复合侵染马铃薯叶片的细胞病理研究
4
作者 廖珍凤 吕明芳 +3 位作者 王甄 宋西娇 沈梦梦 张恒木 《电子显微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7-316,共10页
近年来,湖北省恩施州天池山种植基地频繁发生一种马铃薯病害,其典型症状为叶片褪绿、黄化,严重的枯败坏死。为鉴定其病原,本研究采用显微镜观察表明其由卵菌和线状病毒复合侵染所致,RT-PCR检测显示其病原菌为马铃薯晚疫病(PLB)致病疫霉... 近年来,湖北省恩施州天池山种植基地频繁发生一种马铃薯病害,其典型症状为叶片褪绿、黄化,严重的枯败坏死。为鉴定其病原,本研究采用显微镜观察表明其由卵菌和线状病毒复合侵染所致,RT-PCR检测显示其病原菌为马铃薯晚疫病(PLB)致病疫霉菌,病毒为马铃薯Y病毒(PVY)、马铃薯S病毒(PVS)和马铃薯M病毒(PVM)。病理学观察显示马铃薯病叶和茎表面被疫霉菌丝覆盖,在孢囊梗上有分生孢子着生;菌丝通过气孔和表皮细胞侵入叶肉细胞和细胞间隙的现象尤为明显;菌丝与细胞壁接触处形成高电子密度沉积物,局部出现坏死,产生大量囊泡,叶绿体包膜消解,基质外流;马铃薯病株汁液负染后可观察到长600~900 nm,直径10~15 nm的线状病毒粒子;并在叶肉细胞细胞质中观察到大量分散的线状病毒粒子、成束状的病毒粒子以及风轮状内含体等病毒相关的特征性结构,进一步支持该病害由卵菌和病毒复合侵染所致,为深入理解马铃薯病毒与卵菌互作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晚疫病 疫霉菌 线状病毒 马铃薯病毒 复合侵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晚疫病病原物—寄主互作机制及病害防治方法
5
作者 高安琪 李欣悦 +3 位作者 栾昕豫 吕禹樨 王郡 张冬野 《中国马铃薯》 2024年第5期446-455,共10页
马铃薯晚疫病严重威胁马铃薯生产,其病原菌传播范围持续扩大,且易发生变异。马铃薯晚疫病的病原物—寄主互作机制较为复杂。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作为引发马铃薯晚疫病的病原菌,通过多种孢子传播和侵染,其卵孢子为主要初侵... 马铃薯晚疫病严重威胁马铃薯生产,其病原菌传播范围持续扩大,且易发生变异。马铃薯晚疫病的病原物—寄主互作机制较为复杂。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作为引发马铃薯晚疫病的病原菌,通过多种孢子传播和侵染,其卵孢子为主要初侵染源。植物防御遵循Zigzag模型,有病原相关分子模式触发免疫(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triggered immunity,PTI)和效应蛋白触发免疫(Effector-triggered immunity,ETI)两道防线。PTI和ETI相互影响,协同抵抗病原菌,共同调控植物对马铃薯晚疫病的抗性。未来研究可借助基因工程和组学技术,挖掘寻找新的抗病基因,培育具有对马铃薯晚疫病持久抗性的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晚疫病 致病疫霉 互作机制 防治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的组成与分布 被引量:15
6
作者 杨艳丽 胡先奇 +3 位作者 鲁绍凤 罗文富 RYU K Y 肖浪涛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97-301,共5页
利用11个分别含有单抗性基因R1~R11及1个不含抗性基因的1套鉴别寄主,对2003~2005年采自云南省10个县市26个采集点的117个马铃薯晚疫病菌的菌株进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共鉴定出26个菌株的生理小种,其中优势小种为3.4.6.8.10.11,... 利用11个分别含有单抗性基因R1~R11及1个不含抗性基因的1套鉴别寄主,对2003~2005年采自云南省10个县市26个采集点的117个马铃薯晚疫病菌的菌株进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共鉴定出26个菌株的生理小种,其中优势小种为3.4.6.8.10.11,占所测菌株的28.69%,主要分布在寻甸、丽江、昆明;其次是3.4.10,发生频率为13.11%,主要分布在镇雄;然后是3.10,发生频率为10.66%,主要分布在宣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病疫霉 马铃薯晚疫病 生理小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病疫霉对烯酰吗啉和双炔酰菌胺的敏感性动态监测及马铃薯晚疫病田间防治药剂筛选 被引量:6
7
作者 路粉 吴杰 +5 位作者 赵建江 毕秋艳 李洋 孟润杰 韩秀英 王文桥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79-1287,共9页
为明确马铃薯北方一季作区致病疫霉对烯酰吗啉和双炔酰菌胺的敏感性时空动态及常用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防效,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2011—2019年采自河北、内蒙古和吉林3省(区)马铃薯主产区的922个致病疫霉菌株对烯酰吗啉和双... 为明确马铃薯北方一季作区致病疫霉对烯酰吗啉和双炔酰菌胺的敏感性时空动态及常用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防效,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2011—2019年采自河北、内蒙古和吉林3省(区)马铃薯主产区的922个致病疫霉菌株对烯酰吗啉和双炔酰菌胺的敏感性,采用茎叶喷雾法于2018年和2019年评估了烯酰吗啉和双炔酰菌胺等7种杀菌剂在推荐剂量下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在时间上,不同年份采集的922株致病疫霉对烯酰吗啉的抗性频率和抗性指数分别为25.71%~100%和0.31~0.50;890株致病疫霉对双炔酰菌胺的抗性频率为0~1.43%,仅于2013年检测到抗性菌株,历年抗性指数均为0.25。在地域上,3省(区)致病疫霉菌株对烯酰吗啉的抗性频率和抗性指数分别为57.19%~66.56%和0.39~0.42;对双炔酰菌胺的抗性频率为0~0.36%,抗性指数均为0.25。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显示: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下同) 300.0 g/hm^(2)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83.3%~85.6%)高于23.4%双炔酰菌胺悬浮剂140.4 g/hm^(2)的防治效果(76.9%~78.6%)和50%氟醚菌酰胺水分散粒剂75.0 g/hm^(2)的防治效果(70.0%~71.4%)。20%霜脲氰悬浮剂162.0 g/hm^(2)、40%氟醚菌酰胺·烯酰吗啉悬浮剂240.0 g/hm^(2)、43%霜脲氰·双炔酰菌胺水分散粒剂290.3 g/hm^(2)和687.5 g/L氟吡菌胺·霜霉威盐酸盐悬浮剂773.4 g/hm^(2)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为79.8%~86.9%。为此,推荐烯酰吗啉单剂或混剂及双炔酰菌胺混剂在河北、内蒙古和吉林3省(区)继续用于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但是需密切监测致病疫霉对烯酰吗啉和双炔酰菌胺的敏感性变化并注意与不同作用机理的杀菌剂混用或者交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病疫霉 马铃薯晚疫病 烯酰吗啉 双炔酰菌胺 敏感性动态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几年我国马铃薯晚疫病流行特点分析与监测建议 被引量:67
8
作者 黄冲 刘万才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42-147,共6页
马铃薯晚疫病是马铃薯上的重要病害,是影响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本文系统总结了2008-2014年我国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概况及特点,分析了其影响因素。该病害年度间、地区间、品种间发生不平衡,北方产区受气候因素影响大,西南及... 马铃薯晚疫病是马铃薯上的重要病害,是影响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本文系统总结了2008-2014年我国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概况及特点,分析了其影响因素。该病害年度间、地区间、品种间发生不平衡,北方产区受气候因素影响大,西南及中原产区常年偏重发生。2012年、2013年马铃薯晚疫病在全国范围内偏重发生,局部大发生,发生范围广、流行扩展速度快、危害重。在气候、菌源量、品种抗性及防治因素中,气候是影响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的最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晚疫病 phytophthora infestans 发生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番茄幼苗对接种晚疫病菌的生理响应 被引量:8
9
作者 金兆辉 李从顺 +1 位作者 杨婷婷 朱海山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2461-2465,共5页
以番茄晚疫病抗病品系CLN2037E、感病品系5号自交系及其杂种一代F1为材料,人工接种番茄晚疫病菌生理小种T1、T2、T3,研究番茄苗期抵抗晚疫病的生理响应.结果显示:(1)感病品系的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与过氧化氢(H2O2)的含量增加幅... 以番茄晚疫病抗病品系CLN2037E、感病品系5号自交系及其杂种一代F1为材料,人工接种番茄晚疫病菌生理小种T1、T2、T3,研究番茄苗期抵抗晚疫病的生理响应.结果显示:(1)感病品系的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与过氧化氢(H2O2)的含量增加幅度较大,抗病品系的含量则相对稳定,F1代的变化趋势接近感病品系;(2)抗病品系和感病品系的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变化都呈先升高后下降,抗病品系的酶活性高峰出现早且峰值小于感病品系.研究发现,抗病番茄品系幼苗的多项生理指标在接种晚疫病菌后变化幅度小而稳定,并能在短时间内基本恢复到原来的正常状态,从而表现出较强的抗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抗番茄晚疫病 生理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结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0
作者 安康 李小波 +4 位作者 索海翠 刘晓津 方志伟 张小兰 王丽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3期99-106,共8页
马铃薯晚疫病是马铃薯生产上的一大障碍。对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群体结构的研究是防治该病害的关键。从马铃薯晚疫病菌的交配型类型及分布、生理小种组成及其变化趋势、病原菌对甲霜灵的抗性以及分子标记(如mtDNA,RF... 马铃薯晚疫病是马铃薯生产上的一大障碍。对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群体结构的研究是防治该病害的关键。从马铃薯晚疫病菌的交配型类型及分布、生理小种组成及其变化趋势、病原菌对甲霜灵的抗性以及分子标记(如mtDNA,RFLP,SSR等)在我国晚疫病群体基因型结构中的应用及研究等方面综述了我国马铃薯晚疫病群体结构研究进展,旨在了解我国马铃薯晚疫病群体结构,明确我国马铃薯晚疫病今后的研究方向及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晚疫病 群体结构 交配型 生理小种 甲霜灵抗性 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一种杀菌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适宜施用时期 被引量:6
11
作者 金飞跃 赵振杰 +2 位作者 任乐乐 曹克强 胡同乐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13-218,共6页
为了明确当前市场上具有代表性的11种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杀菌剂的适宜施用时期,采用人工接种马铃薯叶片的方法,测定了其中5种药剂在接种晚疫病菌前10 d内不同时间施用的预防效果和其中7种药剂在接种后24 h内不同时间施用的治疗效果。结果... 为了明确当前市场上具有代表性的11种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杀菌剂的适宜施用时期,采用人工接种马铃薯叶片的方法,测定了其中5种药剂在接种晚疫病菌前10 d内不同时间施用的预防效果和其中7种药剂在接种后24 h内不同时间施用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在保证良好防治效果的前提下,药剂在病原菌接种前保护性施用的适宜时期比在接种后治疗性施用的适宜时期要长。在测试浓度下,接种前5种供试药剂保持100%防治效果的适宜施用时期为接种前3~10 d;而接种后7种供试药剂保持相同防效的适宜施用时期仅为接种后6~12 h,在生产实际中难以操作。研究结果说明,在田间马铃薯晚疫病的化学防治中,为了取得良好防治效果,每次用药均应在病菌侵入之前采用保护性施用,尽量避免在病菌侵入之后进行治疗性施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晚疫病 致病疫霉 化学防治 杀菌剂施用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薯药剂处理防治大田马铃薯晚疫病试验 被引量:6
12
作者 马丽杰 杨海萍 +5 位作者 马云芳 王玲 朱玉斌 刘万喜 单卫星 权军利 《西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65-169,共5页
对利用药剂处理马铃薯种薯的方法进行研究,比较3种杀菌剂在2种含量水平上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效果,以期确立种薯处理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应用技术,评估其生产推广价值。用商业化广泛使用的克露、安克以及银法利3种药剂和2个含量分别处理种薯... 对利用药剂处理马铃薯种薯的方法进行研究,比较3种杀菌剂在2种含量水平上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效果,以期确立种薯处理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应用技术,评估其生产推广价值。用商业化广泛使用的克露、安克以及银法利3种药剂和2个含量分别处理种薯,从马铃薯生长后期植株的发病率、发病部位以及发病程度等方面,系统分析不同药剂浸种处理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控效果。结果表明,50%安克WP 350倍液的种薯处理,植株发病率最低,叶片发病数最少,发病级数最低,防治效果最好。可见,种薯处理作为马铃薯晚疫病防控环节中的一个重要措施,通过有效防控来自带菌种薯的初侵染及其初始菌源来控制病害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晚疫病 致病疫霉菌 浸种处理 化学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晚疫病CARAH预警模型在我国的应用及评价 被引量:17
13
作者 黄冲 刘万才 张斌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51-157,166,共8页
CARAH预警模型引入我国后,在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对目前各地CARAH模型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总结了模型在马铃薯晚疫病中心病株出现时间预测、发生程度风险评估、防治效果等方面的作用,分析了品种抗性、区... CARAH预警模型引入我国后,在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对目前各地CARAH模型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总结了模型在马铃薯晚疫病中心病株出现时间预测、发生程度风险评估、防治效果等方面的作用,分析了品种抗性、区域气候特征等因素对模型应用的影响,提出了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晚疫病 致病疫霉 CARAH模型 应用效果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番茄晚疫病菌的分离、扩繁及人工接种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吴涛 朱海山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5期655-658,661,共5页
研究了叶片诱导法、薯片诱导法分离番茄晚疫病菌及其在15%T-Rye,Oat,PDA这3种培养基上的扩繁效果,同时应用苗期接种、离体叶片接种两种方法,用生理小种T1,2,3的不同孢子囊悬浮液浓度对抗、感番茄品种进行人工接种研究。结果表明:(1)叶... 研究了叶片诱导法、薯片诱导法分离番茄晚疫病菌及其在15%T-Rye,Oat,PDA这3种培养基上的扩繁效果,同时应用苗期接种、离体叶片接种两种方法,用生理小种T1,2,3的不同孢子囊悬浮液浓度对抗、感番茄品种进行人工接种研究。结果表明:(1)叶片诱导法容易分离到菌株;(2)15%T-Rye培养基最适合做扩繁培养基,病原菌在其培养基上生长最好,产孢量最多;(3)以2 000个/mL的孢子囊悬浮液接种番茄离体叶片后,根据第5 d的发病情况即可鉴别品种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晚疫病菌 分离 扩繁 人工接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枯草芽孢杆菌EB-28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抑菌作用及防病效果 被引量:18
15
作者 李双东 曹克强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4期11376-11378,共3页
[目的]研究枯草芽孢杆菌EB-28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抑菌作用及防治效果。[方法]制备EB-28发酵液、菌悬液及无菌体培养液。研究EB-28对马铃薯晚疫病菌菌落生长的影响,EB-28无菌体培养液对马铃薯晚疫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EB-28菌悬液及无菌... [目的]研究枯草芽孢杆菌EB-28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抑菌作用及防治效果。[方法]制备EB-28发酵液、菌悬液及无菌体培养液。研究EB-28对马铃薯晚疫病菌菌落生长的影响,EB-28无菌体培养液对马铃薯晚疫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EB-28菌悬液及无菌体培养液对马铃薯晚疫病菌游动孢子释放的抑制作用,并通过离体叶片试验和盆栽试验研究EB-28菌株菌悬液及无菌体培养液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作用。[结果]EB-28无菌体培养液对马铃薯晚疫病菌游动孢子释放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抑制率达到了91.26%,但对晚疫病菌菌丝生长没有抑制作用。盆栽试验中,EB-28菌悬液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效达到74.22%,显著高于离体叶片试验中的55.68%;其无菌体培养液的防效分别为61.80%、60.54%。[结论]为EB-28在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方面的进一步研究与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草芽孢杆菌 马铃薯晚疫病 致病疫霉 抑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尔滨市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的类型 被引量:4
16
作者 高云飞 郭梅 +5 位作者 王晓丹 闵凡祥 杨帅 吕典秋 张必弦 陈磊 《中国马铃薯》 2013年第3期168-171,共4页
马铃薯晚疫病是由致病疫霉菌[Phytophtora infestans(Mont.)de Bary]引起的毁灭性病害,近年来,该病害在哈尔滨市连年发生,危害日趋严重。本研究对2010年从哈尔滨市采集62个马铃薯晚疫病菌分离物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在62个分... 马铃薯晚疫病是由致病疫霉菌[Phytophtora infestans(Mont.)de Bary]引起的毁灭性病害,近年来,该病害在哈尔滨市连年发生,危害日趋严重。本研究对2010年从哈尔滨市采集62个马铃薯晚疫病菌分离物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在62个分离物中,共有14个小种类型,以1.3.4.7.8.10.11小种为主,出现频率为33.87%,其次是小种1.3.4.7.8.和1.3.4.7,出现频率分别为14.52%和12.90%,没有鉴定出单基因小种。这充分说明,哈尔滨市致病疫霉菌毒力结构呈多样性,具有高度的复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晚疫病 致病疫霉菌 生理小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晚疫病菌卵孢子形成与萌发条件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铉哲 姜萌 +6 位作者 陈梅 周子豪 李媛媛 赵雪 任雪琦 徐浩然 陈苏慧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0-19,共10页
采用MTT染色法分别测定马铃薯晚疫病菌对峙培养时间、杂交菌株组合、保存温度及保存时间对卵孢子活力的影响,计算卵孢子活力率;通过不同温度处理、不同浓度H2O2溶液及混合培养时间处理、混合培养基质处理,探索卵孢子萌发条件。试验结果... 采用MTT染色法分别测定马铃薯晚疫病菌对峙培养时间、杂交菌株组合、保存温度及保存时间对卵孢子活力的影响,计算卵孢子活力率;通过不同温度处理、不同浓度H2O2溶液及混合培养时间处理、混合培养基质处理,探索卵孢子萌发条件。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菌株组合和自育型菌株产生卵孢子数量和活力均不同,随对峙培养时间延续,卵孢子数量逐渐增多,但卵孢子活力逐渐下降,杂交菌株组合对峙培养15 d或自育型菌株培养15 d后,卵孢子活力最高。不同温度对卵孢子活力影响不同,-20℃可以保持卵孢子活力,21℃培养促进卵孢子进入萌发期。H2O2溶液促进卵孢子进入萌发期,卵孢子进入萌发期比率随H2O2溶液浓度增加而提高,卵孢子经0.7%H2O2溶液处理后,卵孢子进入萌发期比率最高可达95.7%。土壤和组织浸出液配制而成的混合培养基均促进卵孢子萌发,其中土壤浸出液与黑麦培养基以1􀏑1混合而成的培养基促进卵孢子萌发效果最佳,卵孢子最高萌发率为19%,与杂交组合产生的卵孢子相比,自育型菌株产生的卵孢子萌发率相对较低。以上结果为马铃薯晚疫菌群体遗传和马铃薯晚疫病流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晚疫病 马铃薯晚疫病菌 卵孢子 MTT染色法 自育型菌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马铃薯晚疫病的研究进展和建议(英文) 被引量:19
18
作者 张志铭 王仁贵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4-10,共7页
轻微感染的种薯可以越冬 ,第二年播种后产生病苗 ,形成中心病株 ,再向周围蔓延 ,形成发病中心 ;1996年中国首次报道发生A2交配型 ,以后在马铃薯主产区陆续发现A2交配型 ,其发生频率北方高于南方 ;对人工培养基上卵孢子产生的条件 ,病菌... 轻微感染的种薯可以越冬 ,第二年播种后产生病苗 ,形成中心病株 ,再向周围蔓延 ,形成发病中心 ;1996年中国首次报道发生A2交配型 ,以后在马铃薯主产区陆续发现A2交配型 ,其发生频率北方高于南方 ;对人工培养基上卵孢子产生的条件 ,病菌的薯片培养法和液态氮的保存效果 ,也进行了初步研究 ;影响晚疫病开始流行的气候条件主要是温度和湿度 ,但是在我国复杂的地理气象条件下 ,温、湿度在各地的作用是不同的 ,在春旱地区 ,湿度是限制因素 ,在潮湿多雨的地区 ,温度是限制因素 ;经过多年试验 ,初步建立了宁夏南部山区马铃薯晚疫病流行的灰色预测模型 ,可以对当地晚疫病的流行进行长期预测 ,回测准确 ;抗病育种的研究 ,目前倾向于水平抗性的筛选 ,已评价出一批对晚疫病具有水平抗性的优良无性系 ,利用这些无性系 ,有希望培育出具有水平抗性的有推广价值的高产品种 ;对马铃薯块茎晚疫病鉴定方法 ,马铃薯抗晚疫病的遗传工程也开展了研究 ,并取得良好进展 ;室内菌株测定和田间试验 ,均证明抗瑞毒霉菌株的存在 ,导致瑞毒霉防效降低 ,但是它的复配药剂瑞毒霉锰锌仍保持很高的防效 ;中国在近几年已研究出一种新的杀菌剂氟吗啉 ,具有很好的保护和治疗效果 ,明显高于克露、普力克、瑞毒霉等目前常用的杀菌剂品种 ;嗜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晚疫病 致病疫霉 测报 综合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病疫霉两种交配型的致病性及对不同碳氮比例的反应 被引量:1
19
作者 苏海鹏 罗文富 +1 位作者 杨艳丽 肖霞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6期661-665,共5页
对云南省分离到的7个晚疫病菌A2交配型菌株的致病性及对不同碳氮比(C/N)的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单个的A2交配型菌株、A2+A1交配型菌株孢子囊接种致病性无显著差异,但均比对照的A1交配型菌株接种致病性强。在C/N比为4∶1,3∶1,2∶1... 对云南省分离到的7个晚疫病菌A2交配型菌株的致病性及对不同碳氮比(C/N)的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单个的A2交配型菌株、A2+A1交配型菌株孢子囊接种致病性无显著差异,但均比对照的A1交配型菌株接种致病性强。在C/N比为4∶1,3∶1,2∶1时,A2菌株的生长速率比A1菌株慢,C/N为1∶2,1∶3,1∶4时A2菌株比A1菌株生长快,在C/N为2∶1时,A1与A2菌株各自生长最快。在不同C/N条件下A2产孢量都比A1少,在C/N为2∶1时,A1与A2各自产孢最多;C/N对A2交配型菌株的游动孢子释放有影响,在碳氮比为3∶1时,A2的游动孢子释放率明显高于A1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疫病菌 交配型 致病性 马铃薯 晚疫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种杀菌剂对番茄晚疫病菌的室内毒力及田间防效 被引量:7
20
作者 赵建江 王文桥 +3 位作者 马志强 孟润杰 毕秋艳 韩秀英 《河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3期38-40,51,共4页
为了明确霜脲氰、烯酰吗啉、精甲霜灵、氟啶胺和双炔酰菌胺对番茄晚疫病菌的抑菌作用及其田间防效,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5种杀菌剂对番茄晚疫病菌的室内毒力,并进行了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5种杀菌剂均对番茄晚疫病菌表现出很强... 为了明确霜脲氰、烯酰吗啉、精甲霜灵、氟啶胺和双炔酰菌胺对番茄晚疫病菌的抑菌作用及其田间防效,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5种杀菌剂对番茄晚疫病菌的室内毒力,并进行了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5种杀菌剂均对番茄晚疫病菌表现出很强的抑菌活性;72%霜脲氰·锰锌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300 g/hm2、68%精甲霜灵·代森锰锌水分散粒剂1 224 g/hm2、500 g/L氟啶胺悬浮剂200 g/hm2和23.4%双炔酰菌胺悬浮剂150 g/hm2对番茄晚疫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均>80%。霜脲氰、烯酰吗啉、精甲霜灵、氟啶胺和双炔酰菌胺仍可用于番茄晚疫病的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晚疫病 致病疫霉 室内毒力 田间防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