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跨断层长大隧道型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监测台站布设位置研究
1
作者 杨长卫 龚新明 +1 位作者 王强 王峰 《铁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07-214,共8页
针对穿越活动断裂带的长大铁路隧道地震预警系统监测台站布设难题,以1∶50缩尺比开展铁路隧道正交穿越活动逆断层室内模型试验,设计断层倾角70°与80°两种工况,对逆断层黏滑错动过程中隧道衬砌变形破坏范围及高铁地震预警系统... 针对穿越活动断裂带的长大铁路隧道地震预警系统监测台站布设难题,以1∶50缩尺比开展铁路隧道正交穿越活动逆断层室内模型试验,设计断层倾角70°与80°两种工况,对逆断层黏滑错动过程中隧道衬砌变形破坏范围及高铁地震预警系统监测台站布设位置等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研究结果:衬砌弯曲变形最剧烈位置为断层下盘靠近断裂带处,断层倾角越大该位置越靠近断裂带,高铁地震预警系统监测台站应布设在逆断层上盘;隧道衬砌拱顶与仰拱变形大致相当,拱腰受压侧变形显著大于受拉侧;断层上盘及断裂带附近衬砌围岩压力增大较明显,随着断层倾角的减小,断层上盘的抬升作用更易于传播至下盘使下盘处衬砌围岩压力增大;以仰拱变形倾角曲线外推,得到逆断层作用下仰拱发生倾转的范围,建议逆断层错动下穿越活动断裂隧道工况下测震井距离活动断裂的最小距离取值为3.5D(D为隧道洞径),以规避断层活动对强震仪的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警 高速铁路 监测台站 跨断层 隧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典型小概率法-LSTM的大坝预警技术研究
2
作者 栗铭阳 邓宇 +1 位作者 张宝森 郭进军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8-83,共6页
三门峡水库的运行状态对黄河下游城市的供水安全与防洪减灾具有重大影响。然而,传统监测手段依赖传感器网络与人工观测,存在实时性不足、精细化程度低等问题。为此,提出一种融合多源数据与动态响应的预警模型。首先,基于典型小概率法计... 三门峡水库的运行状态对黄河下游城市的供水安全与防洪减灾具有重大影响。然而,传统监测手段依赖传感器网络与人工观测,存在实时性不足、精细化程度低等问题。为此,提出一种融合多源数据与动态响应的预警模型。首先,基于典型小概率法计算大坝位移、渗透压力等关键指标的预警阈值;其次,构建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预测模型,结合阈值对比实现高效预警。以三门峡水库为例验证表明,模型预测精度显著优于传统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坝安全 典型小概率法 LSTM 监测预警 三门峡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叶斯概率统计预测模型在三峡工程水库地震重点监视区地震预测中的应用与检验
3
作者 凌江筑 廖欣 +4 位作者 姚运生 石云 钱建秀 胡陈悦 秦维秉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01-910,共10页
水库地震是由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地震活动,具有群发性、高频次和大烈度的特点,对其进行预测研究有助于评估水库地震灾害风险。将三峡工程水库地震重点监视区划分为若干个1 km×1 km的预测单元,运用贝叶斯概率统计预测模型,依据库水... 水库地震是由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地震活动,具有群发性、高频次和大烈度的特点,对其进行预测研究有助于评估水库地震灾害风险。将三峡工程水库地震重点监视区划分为若干个1 km×1 km的预测单元,运用贝叶斯概率统计预测模型,依据库水深度、岩体类型、区域构造应力状态、断层活动性、岩溶发育程度、库水透水深度、与库水沟通关系、地震活动背景8个诱震因素,预测诱发震级的概率。结果表明:在重点监视区,以碳酸盐岩为主的库岸附近区域,诱发地震概率较高;仙女山断裂北端、高桥断裂近库岸段及牛口断裂近库岸段,存在诱发中强震(6.0>M3≥4.5)的可能;而三峡坝址区和远离库岸区域,不发震或诱发微震的概率较高。使用三峡水库175 m蓄水以来的实际地震情况对预测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实际地震的发生地点及震级与预测结果存在明显的一致性,采用精细划分方式的贝叶斯概率统计预测方法在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评定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研究的概率预测结果对于确定地震风险区域、制定地震预警和防范策略,以及保障水库工程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地震 贝叶斯统计预测法 三峡工程水库重点监视区 诱震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台输入的图注意力网络震级估计研究
4
作者 余仲黎 朱景宝 +1 位作者 李山有 宋晋东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32,共11页
震级估计是地震预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准确的震级估计对于地震影响范围的快速判断和地震预警信息的及时发布至关重要。现有的方法通常基于单个台站的加速度时程提取特征信息进行震级估计,再通过多台平均的方法得到结果。文中利用多台... 震级估计是地震预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准确的震级估计对于地震影响范围的快速判断和地震预警信息的及时发布至关重要。现有的方法通常基于单个台站的加速度时程提取特征信息进行震级估计,再通过多台平均的方法得到结果。文中利用多台输入的图注意力网络算法构建端到端的震级估计模型(GAT_M),作为GAT_M模型输入的是首台P波触发后3 s内的多台站地震加速度时程。本研究利用日本防灾科学技术研究所K-NET强震观测台网的强震资料进行模型训练和测试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首台P波触发后3 s,震级估计的平均误差和标准差分别为-0.077和0.40,R2为0.72。本研究还分析了震级、时间窗和台站数量对GAT_M模型性能的影响。同时,在首台P波触发后3 s,与传统Pd方法相比,GAT_M模型有更小的震级估计误差,在复杂样本数据的情况下,GAT_M模型有较大的优势且能够更好地应用于地震预警震级估计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注意力网络 地震监测预警 震级 多台输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地震预警站网监测效能评估
5
作者 朱杰 钟玉盛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2-431,共10页
选取2023年每个月中没有地震记录、人工干扰较小且记录完整的某一天的地震背景噪声数据,计算得出云南地震预警站网包含的3类地震仪器的噪声最大概率峰值位移(PGD)分布,并选择这3类地震仪器噪声最大的一个月(2月)对云南地震预警站网效能... 选取2023年每个月中没有地震记录、人工干扰较小且记录完整的某一天的地震背景噪声数据,计算得出云南地震预警站网包含的3类地震仪器的噪声最大概率峰值位移(PGD)分布,并选择这3类地震仪器噪声最大的一个月(2月)对云南地震预警站网效能进行全面评估。利用考虑时效性的传统测震站网监测能力评估方法和混淆矩阵方法对云南地震预警站网3类地震仪器单独组网和融合组网的预警最小震级、预警首报时间和预警系统触发阈值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测震仪、强震仪和烈度仪的PGD范围分别为0.004~0.048μm、0.04~2.85μm和7.5~26.9μm。云南地震预警站网监测能力下限由测震仪单独组网决定,平均值为M_(L)1.3,三网融合预警最小震级平均值为M_(L)2.7,云南55%的地区的预警最小震级小于M_(L)3.0,95%的地区小于M_(L)3.4。预警首报时间平均值为5.2 s,55%的地区小于5.1 s,95%的地区小于5.8 s。对于云南地震预警系统,提高其站点分布密度,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预警最小震级下限和减少预警首报时间。云南地震预警系统的触发阈值为M_(L)3.0,能满足实际站网监测工作需求,系统准确度为0.7797,精确度为0.8955,灵敏度为0.7595,特异性为0.8205,F1分数为0.82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噪声水平 地震预警 监测能力 时效性 混淆矩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监测系统动态检测技术难点与优化建议
6
作者 杨宏图 孙文韬 魏亚辉 《中国铁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2-128,共7页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监测系统正在逐步向全国推广。由于地震影响是区域性的,在新建地震预警监测系统的动态检测过程中,会对周边已建地震预警监测系统的线路产生处置信息。总结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监测...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监测系统正在逐步向全国推广。由于地震影响是区域性的,在新建地震预警监测系统的动态检测过程中,会对周边已建地震预警监测系统的线路产生处置信息。总结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监测系统的技术特点,根据动态检测过程中实际出现的3类问题,通过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对难点进行梳理和归纳,研究提出减小动态测试风险的可行性建议。结果表明,该研究可进一步完善、改进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监测系统的动态检测流程,加强风险把控、提高动态检测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地震预警监测系统 动态检测 线路隔离 测试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虚幻引擎5的尾矿库大气污染扩散模拟研究
7
作者 陈菁 聂闻 董林旺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9-186,共8页
为实时掌握尾矿库周边环境信息,弥补现有大气污染扩散模拟的不足,提出使用虚幻引擎5实现大气污染扩散模拟,引入长短期记忆—改进经验模式分解—长短期记忆(LSTM-IEMD-LSTM)模型进行PM_(2.5)的预测:在虚幻引擎5中设置场景和相应功能逻辑... 为实时掌握尾矿库周边环境信息,弥补现有大气污染扩散模拟的不足,提出使用虚幻引擎5实现大气污染扩散模拟,引入长短期记忆—改进经验模式分解—长短期记忆(LSTM-IEMD-LSTM)模型进行PM_(2.5)的预测:在虚幻引擎5中设置场景和相应功能逻辑;结合高斯模型和流体模拟理论完成大气污染扩散在场景的模拟;通过像素流技术实现场景和模拟在系统前端的实时交互;接入LSTM-IEMD-LSTM模型进一步监测尾矿库气体污染。研究结果表明:系统能提供更简便、可视化效果更好、交互性更高同时兼具专业性的气体污染动态扩散和精度更高的PM_(2.5)预测模型,为监测尾矿库周边污染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矿库 大气污染扩散 虚幻引擎5 监测预警系统 PM_(2.5)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地震监测现状综述 被引量:4
8
作者 吕帅 房立华 +1 位作者 任华育 周本伟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31-448,共18页
美国的地震监测工作起步较早,在台网设计、设备研制、软件研发、标准制定、数据管理和新技术应用等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及强震动观测、地震预警和大规模流动台阵等项目的推进,美国的地震数据产品实现了从... 美国的地震监测工作起步较早,在台网设计、设备研制、软件研发、标准制定、数据管理和新技术应用等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及强震动观测、地震预警和大规模流动台阵等项目的推进,美国的地震数据产品实现了从单一向多元化、定制化的跨越。我国的地震监测工作虽起步较晚,但随着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一带一路”地震监测台网和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等一系列重大项目的实施,地震站网密度、监测预警能力、地震数据智能处理、服务水平和新技术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为更好地了解国际地震监测现状,文章从地震监测架构、地震台网布局、数据处理系统、地震预警系统和数据产品五个方面介绍了美国的地震监测工作进展,并与我国地震监测进行对比分析,可为我国地震监测预警事业规划和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地震监测 区域地震台网 地震预警 地震数据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EMDAN-LSTM框架下的天然地震与矿震区分技术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闫昭阳 朱景宝 +2 位作者 刘赫奕 宋晋东 李山有 《煤炭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2期731-745,共15页
准确识别矿震和天然地震有着重要意义。一方面,使用纯粹的天然地震目录进行活断层划分、强震预测、应力场计算等更深层的地震学研究。另一方面,确定完善的矿震目录有助于开采部门对相关行为进行监管。从矿震和天然地震的频谱特征入手,... 准确识别矿震和天然地震有着重要意义。一方面,使用纯粹的天然地震目录进行活断层划分、强震预测、应力场计算等更深层的地震学研究。另一方面,确定完善的矿震目录有助于开采部门对相关行为进行监管。从矿震和天然地震的频谱特征入手,通过对数据的短周期面波进行识别,利用改进的完全集成经验模态分解法(CEEMDAN),结合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对辽宁地区和日本的矿震与地震事件进行了区分研究。首先对矿震和天然地震的波形数据进行基线矫正、P波到时等预处理;然后使用CEEMDAN分解出不同的固有模态函数(IMFs),并通过提取IMFs的方差贡献率作为特征来识别矿震的短周期面波成分;之后将其输入LSTM模型进行分类训练,最终形成准确的分类模型。结果表明,CEEMDAN-LSTM模型能有效解决模态中噪声与短周期面波的混叠问题,提高分类的准确性,分类成功率显著提高。此外,还探讨了不同分类特征和不同分类模型的优势与局限,为未来地震事件的自动识别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和新思路。这不仅增强了对矿震与天然地震特征的理解,也为地震预警与灾害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并指出未来研究可以更进一步从速度上优化该模型,同样也可以以此模型为基础进行更多的非天然地震事件的分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震 完全集成经验模态分解法 地震预警 长短期记忆网络 信号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华滑坡变形演化规律与预警判据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钰 陈明亮 +3 位作者 黄会宝 蒋楠 吕鹏飞 周家文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7-239,共13页
为揭示四川省泸定县新华滑坡在水库蓄水、库水位波动以及季节性降雨综合作用下的变形演化规律,探讨其在多因素耦合作用下滑坡岩土体强度劣化的渐进累积效应。基于对水电工程库区新华滑坡的现场调查及多源长序列监测数据分析,并结合滑坡... 为揭示四川省泸定县新华滑坡在水库蓄水、库水位波动以及季节性降雨综合作用下的变形演化规律,探讨其在多因素耦合作用下滑坡岩土体强度劣化的渐进累积效应。基于对水电工程库区新华滑坡的现场调查及多源长序列监测数据分析,并结合滑坡累计位移-时间(S-t)曲线3阶段演化特征与新华滑坡实测S-t曲线,对该滑坡3个阶跃性变形周期的演化阶段进行了判识与划分,同时采用改进的切线角方法进行了计算与分析,构建了以改进切线角预警阈值为依据的新华滑坡分级预警定量划分标准。研究结果表明,水库蓄水初期水位的短期大幅度上升、水库运行期的水位快速下降及季节性强降雨影响是新华滑坡变形加速的主要诱因。根据分析与探讨,改进切线角预警阈值能在一定程度上为辨别新华滑坡现阶段的稳定状态与潜在风险提供指导,但仍应考虑多重预警指标并综合滑坡体宏观变形破坏迹象进行判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区滑坡 水位波动 变形监测 演化规律 预警判据 四川新华滑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震机理及其次生灾害监测技术研究进展
11
作者 孟上九 秦艺峰 +2 位作者 王淼 孙志远 穆海龙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3-118,共16页
矿震是一种深部矿井开采必然出现的动力现象,随着煤矿开采深度增加,发生频率和影响范围呈现上升趋势,复合煤岩动力灾害频发,严重威胁煤矿安全开采,对“双碳”目标的实现造成恶劣的影响。安全、精准和可靠的监测手段是矿震灾害防治的基... 矿震是一种深部矿井开采必然出现的动力现象,随着煤矿开采深度增加,发生频率和影响范围呈现上升趋势,复合煤岩动力灾害频发,严重威胁煤矿安全开采,对“双碳”目标的实现造成恶劣的影响。安全、精准和可靠的监测手段是矿震灾害防治的基础与前提,微震监测系统依靠矿震波信号能够准确反映煤岩状态并且提前进行风险评价,已被广泛应用于井下矿震监测。本文围绕矿震识别、微震监测以及次生灾害预警三个方面进行综述。回顾了矿震机理与识别分类的发展过程,分析了微震监测技术的特征信号、影响因素以及制约瓶颈,按照监测目的、信号采集方式和频带区间等分类标准对微震监测技术进行了简要介绍和评述。在此基础上,通过现场案例以及实验研究分析,详细阐述了矿震作为煤岩动力灾害前兆预警信息的理论依据与初步探索。总结了当前微震监测系统覆盖区域小和矿震监测尺度需求大之间的矛盾。结合地震监测台网宏观尺度验证与微震监测的微观定位分析优势,提出了远距离非接触式矿震监测台网的想法。为未来矿震机理与前兆信息预警的发展和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震 微震监测 次生灾害 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地下水库安全监测及预警关键技术研究
12
作者 王健 屈世甲 +1 位作者 于振 张羽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71-82,共12页
针对煤矿地下水库缺少完善的安全监测手段的现状,分析了地下水库调配水过程中工作面终采区域人工坝体和挡水煤柱主要安全影响因素和受力情况,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人工坝体和挡水煤柱的安全监测传感器布置方案,配合水位、水量监测形成了地... 针对煤矿地下水库缺少完善的安全监测手段的现状,分析了地下水库调配水过程中工作面终采区域人工坝体和挡水煤柱主要安全影响因素和受力情况,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人工坝体和挡水煤柱的安全监测传感器布置方案,配合水位、水量监测形成了地下水库的整体安全监测方案。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对安全监测参数气体浓度、水位、水量、表面应变、钻孔应力和渗压等提出了监测预警的方法,重点对钻孔应力监测数据和渗压监测数据建立了单一传感器分级报警方法,针对人工坝体和挡水煤柱整体安全状态分别建立了分级预警方法。设计了煤矿地下水库安全监测系统,构建了系统及数据流架构,建立了关键点数据流程,实现了地下水库关键参数实时监测、单一传感器实时分析预警、人工坝体及挡水煤柱实时分析预警。以柳塔煤矿为例,对设计的监测方案、分析预警方法和安全监测系统进行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该监测手段及预警方法能够提前发现挡水煤柱及人工坝体的异常,分析结果和现场显现出来的渗水、漏水等现象吻合度高。设计的监测方案、分析方法和监测系统的部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煤矿地下水库的储水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库 挡水煤柱 人工坝体 安全监测 分级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动力型滑坡形成运动机理与防控减灾技术 被引量:41
13
作者 周家文 陈明亮 +5 位作者 李海波 徐奴文 肖明砾 杨兴国 孙海龙 戚顺超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31-1145,共15页
水动力型滑坡是指在冰川融雪、降雨、水位变动、地表径流及地下水活动等水动力因素驱动下而发生的斜坡岩土体失稳灾害。西南地区是水动力型滑坡尤其是库区滑坡的高发区,其失稳破坏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基础设施的安全,且有可能造... 水动力型滑坡是指在冰川融雪、降雨、水位变动、地表径流及地下水活动等水动力因素驱动下而发生的斜坡岩土体失稳灾害。西南地区是水动力型滑坡尤其是库区滑坡的高发区,其失稳破坏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基础设施的安全,且有可能造成深远的次生灾害,提升水动力型滑坡灾害的监测预警、综合防控与应急处置水平极为迫切。水动力型滑坡易发于松散堆积层、破碎岩体、软岩以及含有软弱夹层的斜坡等地层,地质环境、水文活动以及人类活动干扰等因素的长期作用在水动力型滑坡的孕育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斜坡在各种不利因素的持续交替作用下,逐渐产生变形破坏,稳定性不断降低并趋于极限失稳状态,最终在短期水文条件的改变下而导致整体失稳破坏。斜坡失稳后的滑坡动力过程非常复杂,尤其是特大型高位滑坡,在运动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强烈的冲击破碎和沿程侵蚀铲刮现象,导致滑坡运动性态的改变和堆积方量的增大,水的存在会加剧滑坡沿程侵蚀铲刮作用以及导致运动性态向流态化转变而造成更远的运动距离和更广的致灾范围。水动力型滑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不同地质结构和水动力条件的滑坡变形破坏过程存在很大差异,远距离非接触式滑坡早期识别与监测技术以及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且具备自主学习的滑坡预报预警方法是未来重要发展方向。水动力型滑坡防治涉及到工程建设、经济民生、社会等多方面因素,需要综合运用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在未来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应重视库区滑坡的危害性,复建设施的修建应尽可能远离库区滑坡影响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动力型滑坡 形成机理 破坏模式 动力过程 监测预警 防控减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库诱发地震研究进展与思考 被引量:23
14
作者 李碧雄 田明武 莫思特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80-386,412,共8页
目前对于水库诱发地震机理的认识仍存在很多盲区,水库地震事件不断引发社会的广泛争议。我国西部水能资源的大力开发面临一定水库诱发地震风险,需要对此有更为科学的认识和判断。本文介绍了利用现代监测手段,结合地球物理学、地质学、... 目前对于水库诱发地震机理的认识仍存在很多盲区,水库地震事件不断引发社会的广泛争议。我国西部水能资源的大力开发面临一定水库诱发地震风险,需要对此有更为科学的认识和判断。本文介绍了利用现代监测手段,结合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地震学、岩石力学等相关学科开展水库诱发地震研究的最新成果。认为深入开展水库地震监测和监测资料分析,以科学地探索水库诱震机理,提炼水库诱震因素,揭示水库地震规律以及预测和识别水库诱发地震,为指导水库正确运行和灾后救援提供决策依据,是水电工程建设中急需开展的攻关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诱发地震 地震监测 诱震机理 地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新干线地震监测与预警系统 被引量:23
15
作者 宋晋东 李山有 马强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0,共10页
地震是一种对高速铁路行车安全危害极大的自然灾害,为了减轻地震对高速铁路造成的灾害,建设高速铁路地震监测与预警系统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手段。详细介绍了较为成熟的日本新干线地震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发展历史、系统组成、紧急处置流程、... 地震是一种对高速铁路行车安全危害极大的自然灾害,为了减轻地震对高速铁路造成的灾害,建设高速铁路地震监测与预警系统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手段。详细介绍了较为成熟的日本新干线地震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发展历史、系统组成、紧急处置流程、报警方式、震源参数与紧急处置范围的确定方法,以及该系统在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大地震中的紧急处置过程,旨在为中国高速铁路地震监测与预警系统的研究与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干线 高速铁路 地震监测 预警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树坪滑坡自动监测曲线分析滑坡诱因与预警判据 被引量:15
16
作者 苑谊 马霄汉 +2 位作者 李庆岳 杜琦 吕家华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5-122,128,共9页
以三峡库区秭归县树坪滑坡为研究对象,通过远程全自动变形监测系统获取的滑坡监测曲线,结合历年专业监测和库水位、降雨等资料,分析了该滑坡的变形特征,找出了滑坡变形的主要诱发因素,并通过分析滑坡位移曲线、计算实测数据,得出了以变... 以三峡库区秭归县树坪滑坡为研究对象,通过远程全自动变形监测系统获取的滑坡监测曲线,结合历年专业监测和库水位、降雨等资料,分析了该滑坡的变形特征,找出了滑坡变形的主要诱发因素,并通过分析滑坡位移曲线、计算实测数据,得出了以变形位移速率和切线角为预警阀值的该滑坡四级预警定量划分标准。研究结果表明:库水位下降是诱发树坪滑坡变形的主要因素,降雨等仅起到雪上加霜的辅助作用;库水位下降速率大,树坪滑坡的变形速率也相应增大;引起树坪滑坡变形加速的关键因素实际上是地下水与库水位间的水位差形成向外的动水压力引起;切线角和变形位移速率的预警阀值仅为定量判定树坪滑坡的预警级别提供了依据,滑坡发展演化阶段的判定还应结合其宏观变形破坏迹象等综合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坪滑坡 自动监测 滑坡诱因 预警判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铁路地震本地监测预警时延特性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习年生 王澜 +2 位作者 马莉 杨林 温瑞智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4-103,共10页
地震监测预警过程中产生的时延是我国高速铁路地震监测预警系统时效性评价的关键性能指标。通过分析高速铁路地震监测预警系统架构,对信息处理及传输的环节进行了分项研究,分析了本地监测预警时延的构成、估算了每个环节的时延参数,通... 地震监测预警过程中产生的时延是我国高速铁路地震监测预警系统时效性评价的关键性能指标。通过分析高速铁路地震监测预警系统架构,对信息处理及传输的环节进行了分项研究,分析了本地监测预警时延的构成、估算了每个环节的时延参数,通过在高速铁路现场搭建地震监测预警时延测试环境,测试得到了各个环节的时延特性。结果表明:高速铁路地震本地监测预警时延主要取决于地震仪、监控单元和铁路局中心系统等3个信息处理环节;在当前技术水平下,这3个信息处理环节以及传输环节的最小时延分别为0.3s、0.1s、0.05s和0.03s;S波报警判别时延仍有改进缩小的可能;P波预警判别时延基本满足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地震 监测预警 时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地震台网预警能力评估 被引量:17
18
作者 游秀珍 林彬华 +3 位作者 李军 郭阳 于伟恒 李水龙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6-141,共16页
由于常用的均方根值法和噪声功率谱法不能消除不同传感器记录的噪声干扰,为提高噪声水平计算的准确度,本文选用最大概率峰值位移作为背景噪声评估指标。基于可靠的噪声数据,借鉴震级-最大距离监测能力法并考虑预警时效,提出了地震预警... 由于常用的均方根值法和噪声功率谱法不能消除不同传感器记录的噪声干扰,为提高噪声水平计算的准确度,本文选用最大概率峰值位移作为背景噪声评估指标。基于可靠的噪声数据,借鉴震级-最大距离监测能力法并考虑预警时效,提出了地震预警最小震级评估方法,系统评估福建三类传感器网及其融合网的地震预警最小震级和预警首报时间。结果表明:测震强震融合网的地震预警最小震级高于单测震网,但明显低于强震网;强震烈度计融合网与单烈度计网的结果相近;三网融合后95%区域的地震预警最小震级约为M_(L)3.2。由于烈度计网比测震和强震网密集,其预警首报时间最短;三网融合相对于单测震网或单强震网,其震后地震预警首报时间得到了明显缩短,预计95%区域的首报时间为4—6 s。本文研究为福建省的台网布局的优化和重点区域监测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噪声水平 烈度计 地震预警 监测能力 时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物联网的地震监测台网应急调度平台设计与应用 被引量:7
19
作者 马文娟 金伟祖 +1 位作者 许文俊 刘坚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04-211,共8页
本文以地震信息采集为应用背景,围绕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关键技术展开研究。介绍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特点和关键技术,讨论了无线网络在地震信息采集方面的系统构成方案,设计实现了一种基于物联网架构的集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处理和数据... 本文以地震信息采集为应用背景,围绕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关键技术展开研究。介绍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特点和关键技术,讨论了无线网络在地震信息采集方面的系统构成方案,设计实现了一种基于物联网架构的集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决策为一体的地震监测及应急调度系统。将XML用于数据交换,能够较好地克服传统数据交换技术具有的格式不灵活、成本高以及交互性差等缺点,实现不同数据库系统跨平台间模式转换和数据交换。在采集环节,针对监测环境恶劣,面积大、监测点多、监测时段长而人手严重不足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在有线网络为主体的前提下,添加无线传感网络作为补充,以弥补有线网络无法全覆盖的缺陷,大量传感器节点按一定布点规则分布于地震监测区域内,通过自组织方式构成多跳的组织网络,并选用了ZigBee技术予以实施。对加强地震监测、强震动地震预警等灾情信息的监测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联网 地震监测台网 无线传感器 XML 应急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系统现状综述 被引量:29
20
作者 孙利 钟红 林皋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9-96,共8页
地震是对高速列车安全运营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在目前地震预报技术还很不成熟的情况下,发展地震预警技术是当前减轻或避免地震对高速铁路危害的重要措施。文中阐述了地震预警技术的原理及其在铁路方面的应用。对国内外已有的高速铁路... 地震是对高速列车安全运营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在目前地震预报技术还很不成熟的情况下,发展地震预警技术是当前减轻或避免地震对高速铁路危害的重要措施。文中阐述了地震预警技术的原理及其在铁路方面的应用。对国内外已有的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系统的发展和现状进行了介绍。结合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和京沪高速铁路对地震预警系统的实际需求,对我国高速铁路的地震预警系统进行了探讨。主要针对高速铁路预警系统的报警阈值,监测点的布置,列车控制方式和预警系统的基本组成等关键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和探讨。对我国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系统的建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警 高速铁路 报警阈值 监测点 列车控制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