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下肢缺血后处理保护再灌注心肌时效性及对线粒体通路调控的研究
1
作者 邢大一 张涌 +4 位作者 李毅 梁法禹 王志斌 郭林静 秦东泽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37-645,共9页
目的:观察双下肢缺血后处理(即远隔器官缺血后处理,remote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RIpostC)保护缺血再灌注小鼠心肌的时效性及对心肌线粒体依赖性凋亡和坏死通路的调控。方法:成年雄性C57BL/6J野生型小鼠被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 目的:观察双下肢缺血后处理(即远隔器官缺血后处理,remote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RIpostC)保护缺血再灌注小鼠心肌的时效性及对心肌线粒体依赖性凋亡和坏死通路的调控。方法:成年雄性C57BL/6J野生型小鼠被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心肌缺血再灌注(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MI/R)组、缺血后处理组、RIpostC组及RIpostC延迟1、5、10、15、30和60 min组。阻断左冠脉45 min,再灌注24 h,建立MI/R模型;气囊袖带阻断双下肢血流5 min,再灌注5 min,实施RIpostC。再灌注24 h后,Evans blue和TTC染色观察心肌梗死面积与血清心肌钙蛋白I变化。TUNEL和高迁移率族盒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protein 1,HMGB1)染色观察心肌凋亡和坏死;线粒体水肿实验观察心肌线粒体膜电位变化;Western blot观察心肌细胞凋亡和线粒体膜通透性转换孔(mitochondrial permeability transition pore,mPTP)相关蛋白表达。结果:与MI/R组比较,RIpostC及RIpostC延迟1、5、10和15 min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减少,RIpostC延迟30和60 min组则无明显改变。缺血后处理与RIpostC对缺血再灌注心肌有类似保护效应。RIpostC减少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和坏死发生。RIpostC降低缺血再灌注心肌亲环蛋白D(cyclophilin D,CypD)、Bax和Bak蛋白表达水平。结论:心肌再灌注后15 min内实施RIpostC能够减少心肌梗死面积,其保护作用与缺血后处理类似;RIpostC通过调控线粒体依赖性凋亡和坏死通路减轻MI/R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 再灌注损伤 远隔器官缺血后处理 细胞凋亡 坏死 线粒体膜通透性转换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端缺血预处理对肝脏切除术后肝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吴云 张野 +3 位作者 胡宪文 黄山 盛奎 程琛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472-1475,共4页
目的观察肢体远端缺血预处理(RIPC)对肝脏切除术患者术后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20例行肝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RIPC组:患者右上肢绑止血带,切皮即刻予以充气至压力达到26.6 kPa,维持5 min后放气至0 kPa,维持5 min,循环3次;对照组:切皮即刻右... 目的观察肢体远端缺血预处理(RIPC)对肝脏切除术患者术后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20例行肝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RIPC组:患者右上肢绑止血带,切皮即刻予以充气至压力达到26.6 kPa,维持5 min后放气至0 kPa,维持5 min,循环3次;对照组:切皮即刻右上肢绑止血带不予充气放气,维持30 min。结果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转氨酶升高及对照组中胆红素升高(P<0.05);术后第1天,RIPC组转氨酶与胆红素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IPC组肝组织病理学损伤减轻。结论肢体RIPC可改善肝脏切除术患者术后短期肝功能的恢复,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端缺血预处理 肝脏切除术 缺血再灌注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程缺血预处理-减轻心肌再灌注损伤的机制 被引量:14
3
作者 陈玲 胡阳 +1 位作者 王煜 邓洁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1-124,共4页
目前有关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I)的经典方法是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即通过对心脏进行反复多次短暂的缺血刺激,来提高心肌本身对随后较长时间的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耐受力。IPC已经应用... 目前有关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I)的经典方法是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即通过对心脏进行反复多次短暂的缺血刺激,来提高心肌本身对随后较长时间的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耐受力。IPC已经应用于如冠状动脉球囊血管成形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等一些临床情况中,通过多个简短的球囊起伏或冠状动脉结扎来实现缺血预处理,可是这些IPC操作创伤大、风险高,因此其临床应用受到了限制。1993年PRZYKLENK等提出远程缺血预处(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RIPC)的概念,即对某一器官进行短暂非致死性缺血预处理后,可对随后发生缺血事件的远隔器官产生保护作用的现象。RIPC较之IPC具有方便安全、临床操作简便易行、经济成本较低、对靶器官损伤小等优点,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将重点对RIPC减轻心肌IRI的相关机制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保护 缺血再灌注损伤 远程缺血预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肢体远隔缺血预处理对肝脏手术中血清 TNF-α和 HMGB1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李霞 龙小菊 +1 位作者 胡衍辉 徐国海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193-1195,共3页
目的:探讨肢体远隔缺血预处理对肝脏手术中血清 TNF-α和 HMGB1水平的影响。方法60例择期行肝部分切除手术的患者,ASA Ⅰ或Ⅱ级,随机分成两组:RIPC 组(R 组)接受右上肢缺血预处理,对照组(C 组)不进行预处理。分别于肝脏缺血前10 ... 目的:探讨肢体远隔缺血预处理对肝脏手术中血清 TNF-α和 HMGB1水平的影响。方法60例择期行肝部分切除手术的患者,ASA Ⅰ或Ⅱ级,随机分成两组:RIPC 组(R 组)接受右上肢缺血预处理,对照组(C 组)不进行预处理。分别于肝脏缺血前10 min(T0)、再灌注后1 h(T1)、6 h (T2)、24 h(T3)、48 h(T4)经中心静脉导管采集血样测定 TNF-α、高迁移率族蛋白 B1(HMGB1)及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水平。结果与 T0比较,T1~T4时两组血清 TNF-α、HMGB1及 AST、ALT 水平均明显升高(P 〈0.05)。与 C 组比较,T1~T4时 R 组 TNF-α、HMGB1及 AST、ALT 水平均明显降低(P 〈0.05)。结论肢体远隔缺血预处理用于肝脏部分切除术中,能够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可能与缓解肝脏缺血-再灌注时血清 TNF-α、HMGB1的释放,减轻全身炎症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 缺血-再灌注损伤 肢体远隔缺血预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隔肢体缺血预处理对兔单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吴芳 耿智隆 +2 位作者 曹虹 汪惠文 吴建魏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42-344,共3页
目的从细胞凋亡的角度探讨远隔肢体缺血预处理影响兔肺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 18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均分为三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肢体缺血预处理组(R组)、假手术组(S组)。建立兔在体左肺缺血-再灌注(I-R)损伤模型... 目的从细胞凋亡的角度探讨远隔肢体缺血预处理影响兔肺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 18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均分为三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肢体缺血预处理组(R组)、假手术组(S组)。建立兔在体左肺缺血-再灌注(I-R)损伤模型。通过采用脱氧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DNA原位末端缺口标记技术(TUNEL)检测再灌注3 h时凋亡指数(AI)的变化,予Westernblotting检测肺组织中Bcl-2、Bax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S组比较,I-R组肺组织细胞凋亡指数和Bax蛋白显著增高(P<0.01),而Bcl-2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1),Bcl-2/Bax比值降低(P<0.05)。R组细胞凋亡指数和Bcl-2蛋白表达明显高于I-R组(P<0.01),而Bax蛋白的含量明显低于I-R组(P<0.05),Bcl-2/Bax比值增高(P<0.05)。结论远隔肢体缺血预处理可上调肺组织Bcl-2蛋白,下调Bax蛋白表达,增加Bcl-2/Bax比值,抑制肺组织细胞凋亡,从而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再灌注损伤 远程缺血预处理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隔缺血预处理联合不同麻醉方式对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影响的Meta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张维 张辉 +2 位作者 王华 杭黎华 邵东华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014-1019,共6页
目的系统评价心血管手术中远隔缺血预处理(RIPC)联合不同麻醉方式对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IRI)的影响。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检出相关随机对照研究文献。采用RevMan 5.3及STATA 12.0软件进... 目的系统评价心血管手术中远隔缺血预处理(RIPC)联合不同麻醉方式对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IRI)的影响。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检出相关随机对照研究文献。采用RevMan 5.3及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研究10篇,共969例患者。RIPC可以减少术后肌钙蛋白峰值水平[SMD=-0.16,95%CI(-0.29,-0.03)]。单个协变量Meta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占比、年龄和β受体阻断药与研究间异质性有关,肌钙蛋白种类、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未对异质性造成影响。以麻醉维持期间药物使用分组:吸入性麻醉药组:SMD=-0.40,95%CI(-0.66,-0.14),吸入性麻醉药复合丙泊酚组:SMD=-0.04,95%CI(-0.20,0.12),丙泊酚组:SMD=-0.29,95%CI(-0.87,0.30)。术后转归(ICU时间、通气时间、强心药使用、房颤发生、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联合使用RIPC与吸入性麻醉药可以降低心血管术后肌钙蛋白释放峰值,但对术后转归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隔缺血预处理 吸入性麻醉药 缺血-再灌注 心肌损伤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距后处理对心肌缺血/复灌损伤中线粒体渗透性转换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于影 李正红 +3 位作者 胡杰 叶红伟 关宿东 高琴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48-552,共5页
目的研究远距后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复灌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对线粒体渗透性转换孔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60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成5组(n=12):假手术组(Sham)、缺血/复灌组(I/R)、远距后处理组(Rpost C)、远距后处理+Atr... 目的研究远距后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复灌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对线粒体渗透性转换孔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60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成5组(n=12):假手术组(Sham)、缺血/复灌组(I/R)、远距后处理组(Rpost C)、远距后处理+Atr组(Rpost C+Atr)、缺血/复灌+Atr组(I/R+Atr)。所有组大鼠开胸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下穿线。除Sham组之外,其余各组均LAD缺血45min复灌180 min。Rpost C组:LAD缺血15 min后,同时给予右侧股动脉结扎模拟缺血5 min,松开结扎线复灌5 min,重复循环3次;Rpost C+Atr组:同Rpost C组,并于复灌前30 s静脉注射线粒体渗透性转换孔开放剂苍术苷(Atr,5 mg.kg-1);I/R+Atr组:同I/R组,并于复灌前30 s静脉注射Atr。连续监测动脉血压和心率变化。实验结束后测定血浆乳酸脱氢酶(LDH)、磷酸肌酸激酶(CK)、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检测心肌梗死面积;心肌组织细胞caspase-3的活性;RT-PCR测定左心室前壁心尖组织Bax、Bcl-2 mRNA表达。结果与I/R组相比,Rpost C组LDH、CK、MDA含量均降低,SOD活性增加,心肌梗死面积减小,caspase-3活性减弱,Bcl-2/Bax mRNA比值增高。线粒体渗透性转换孔开放剂Atr减弱Rpost C的作用。结论远距后处理对心肌缺血/复灌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线粒体渗透性转换孔的开放和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距后处理 心肌保护 缺血/复灌损伤 凋亡 线粒体渗透性转换孔 苍术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创性延迟肢体缺血预适应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皮层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0
8
作者 袁恒杰 罗琼 +6 位作者 朱学慧 于培 李玉梅 吴艳娜 康毅 焦建杰 娄建石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9年第2期144-149,共6页
目的:研究无创性延迟肢体缺血预适应(NDLIP)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通过连续3d,每天1次3个循环左后肢无创性5min缺血、5min再灌注,建立NDLIP模型。实验分4组:假手术组(sham)、缺血再灌注组(I/R)、早期脑缺血预适应+I/R... 目的:研究无创性延迟肢体缺血预适应(NDLIP)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通过连续3d,每天1次3个循环左后肢无创性5min缺血、5min再灌注,建立NDLIP模型。实验分4组:假手术组(sham)、缺血再灌注组(I/R)、早期脑缺血预适应+I/R组(ECIP+I/R)、NDLIP+I/R组。观察其对脑缺血/再灌注的神经缺损症状,脑梗死范围,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黄嘌呤氧化酶活力(XOD),丙二醛(MDA)含量影响。结果:与I/R组相比,ECIP+I/R组及NDLIP+I/R组缺血1h,再灌注24h后评分有非常显著的降低;脑梗死范围显著减小。与I/R组比较,ECIP+I/R组和NDLIP+I/R组的T-SOD和Mn-SOD活力、GSH-PX活力均升高;XOD活力明显降低,MAD含量明显减少;ECIP+I/R组和NDLIP+I/R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NDLIP可降低I/R对神经的损伤、减小脑梗死范围、提高脑组织抗氧化能力,减少I/R对脑组织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端缺血预适应 脑缺血预适应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超氧化物歧化酶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隔后适应对大鼠脑组织中淀粉样前体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闫峰 刘向荣 +3 位作者 张营 张陈诚 吉训明 罗玉敏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89-493,共5页
目的研究远隔缺血后适应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存在于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中的淀粉样前体蛋白(β-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β-APP)的影响。方法应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缺血模型,缺血即刻和再灌注即刻分别给予肢体缺血... 目的研究远隔缺血后适应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存在于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中的淀粉样前体蛋白(β-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β-APP)的影响。方法应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缺血模型,缺血即刻和再灌注即刻分别给予肢体缺血后适应。应用双侧股动脉夹闭10 min/放开10 min,反复3次进行肢体缺血后适应。实验分为7组:假手术组,单纯缺血再灌注组(4 h、24 h组),缺血再灌注+缺血即刻远隔缺血后适应组(4、24 h组),缺血再灌注+再灌注即刻远隔缺血后适应组(4 h、24 h组),每组4只大鼠。采用免疫荧光方法观察β-APP蛋白表达的部位;采用免疫印迹方法研究β-APP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脑缺血组大鼠缺血脑组织β-APP蛋白表达在缺血后不同时间点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可以看出β-APP在大鼠缺血后4 h无升高,缺血后24 h开始升高。给予远隔缺血后适应组与单纯缺血组比较,24 h时缺血即刻给予远隔后适应组,β-APP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远隔缺血后适应可能会通过降低脑缺血后β-APP蛋白表达水平,从而减轻脑缺血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远隔缺血后适应 淀粉样前体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隔缺血预适应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闫峰 尹洁 +3 位作者 罗玉敏 李森 王玉兰 赵咏梅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3期315-319,共5页
目的研究远隔缺血预适应(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RIPC)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表达的影响,以探讨RIPC保护脑缺血损伤的相关机制。方法应用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栓塞(m... 目的研究远隔缺血预适应(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RIPC)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表达的影响,以探讨RIPC保护脑缺血损伤的相关机制。方法应用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将21只健康雄性SD大鼠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n=7),MCAO组(n=7),RIPC+MCAO组(n=7)。在MCAO手术前连续3 d,进行远隔肢体缺血预适应处理(双侧股动脉夹闭10 min/放开10 min,每天3次)。在缺血2 h-再灌注24 h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TTC染色检测脑梗死体积,采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梗死侧脑组织的iNOS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1)在MCAO手术过程中,3组实验动物的生理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sham组相比,MCAO组大鼠再灌注24 h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升高、脑梗死体积明显增大(P<0.05)。而RIPC+MCAO组大鼠神经功能较MCAO组大鼠得到明显改善、脑梗死体积显著减少(P<0.05)。2)再灌注24 h时,与sham组相比,MCAO组大鼠脑梗死侧iNOS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与MCAO组相比,RIPC+MCAO组大鼠脑梗死侧iNOS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 RIPC处理对大鼠脑缺血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降低脑缺血大鼠脑内iNOS蛋白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隔缺血预适应 脑缺血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程缺血后适应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脑屏障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4
11
作者 杨世亮 周晓明 +2 位作者 谭帅 黄欣怡 洪华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71-376,共6页
【目的】研究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模型中远程缺血后适应对血脑屏障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将SD大鼠96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单纯缺血再灌注组和远程缺血后适应组。利用线栓法制作大鼠脑IR模型,缺血1.5 h后恢复再通,再灌注... 【目的】研究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模型中远程缺血后适应对血脑屏障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将SD大鼠96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单纯缺血再灌注组和远程缺血后适应组。利用线栓法制作大鼠脑IR模型,缺血1.5 h后恢复再通,再灌注72 h后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染色检测脑梗死体积、梗死侧大脑半球脑组织伊文思蓝(EB)渗出量,再对紧密连接相关蛋白Claudin-5和Occludin的表达水平进行分析。【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单纯缺血再灌注组神经功能评分(9.9±2.0)、脑梗死体积(58.8±1.4)及EB的渗出量(5.7±0.6)均增加(P<0.01),同时Claudin-5和Occludin表达下降(P<0.01);与单纯缺血再灌注组比较,远程缺血后适应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7.5±1.7)降低(P<0.01),脑梗死体积(33±5)减少(P<0.01),EB渗出量(2.7±1.2)减少(P<0.01),相应地Claudin-5和Occludin表达增加(P<0.01)。【结论】远程缺血后适应可以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维持血脑屏障稳定性,可能与增加Claudin-5、Occludin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再灌注 远程缺血后适应 血脑屏障 紧密连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隔缺血后处理对猪心肌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宋书波 张伟华 +2 位作者 乔晨晖 廖秋明 Stig Steen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45-449,共5页
目的:探讨下肢远隔缺血后处理对猪心肌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10头猪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处理组(R组)2组,每组5头。2组都接受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闭塞30min然后再灌注6h的处理。R组在冠状动脉开始再灌注的同时对双侧股... 目的:探讨下肢远隔缺血后处理对猪心肌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10头猪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处理组(R组)2组,每组5头。2组都接受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闭塞30min然后再灌注6h的处理。R组在冠状动脉开始再灌注的同时对双侧股动脉实施4次缺血5min再灌注5min的远隔缺血后处理。实验过程中,连续监测猪的心率(fH)、平均动脉压(MAP)、心输出量(CO)、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血流(LADF)和心电图(对室性心律失常进行评分)。分别在缺血开始前后和再灌注后3和6h获取血浆标本,用于检测肌钙蛋白(cTnT)。利用cTnT总释放量曲线下面积量化评估心肌梗死面积。结果:2组间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fH=1.777,P=0.219;FMAP=1.118,P=0.321;FLADF=0.838,P=0.387;FCO=0.320,P=0.587);2组间缺血期和再灌注期室性心律失常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48,P=0.599)。与C组相比R组的心肌梗死面积减少29.5%;R组血浆cTnT水平较C组下降(F组间=6.213,F组间=173.657,F交互=5.900,P均<0.05)。结论:下肢远隔缺血后处理是一种简单、安全和有效地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隔缺血后处理 缺血/再灌注损伤 下肢 肌钙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远隔后适应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神经中丝200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闫峰 刘向荣 +4 位作者 赵海苹 王荣亮 吉训明 罗玫 罗玉敏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6期766-770,共5页
目的研究长期远隔缺血后适应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神经中丝200(NF200)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2 h再灌注损伤模型,再灌注即刻给予远端肢体缺血后适应,即双侧股动脉夹闭10 min/放开10 min,反复... 目的研究长期远隔缺血后适应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神经中丝200(NF200)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2 h再灌注损伤模型,再灌注即刻给予远端肢体缺血后适应,即双侧股动脉夹闭10 min/放开10 min,反复3次。此后每天给予一次远端肢体缺血后适应。实验分为4组:缺血再灌注7 d组(C7组);缺血再灌注后适应7d组(P7组);缺血再灌注28 d组(C28组);缺血再灌注后适应28 d组(P28组)。每组6只大鼠。采用免疫印迹法研究各组大鼠脑组织中NF200蛋白的表达水平,并采用免疫荧光法观察大鼠脑组织NF200蛋白的表达部位。结果 P7组大鼠脑组织内NF200表达比C7组明显增高(P<0.05),P28组大鼠脑组织内NF200表达比C28组及P7组明显增高(P均<0.05),而C28组大鼠与C7组相比脑组织内NF200表达无明显变化。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NF200在神经元胞体及轴突中均有表达。结论长期远隔缺血后适应可增加大鼠脑组织内NF200的表达,可能与减轻脑缺血损伤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灶性脑缺血 远隔缺血后适应 神经中丝20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肢体后适应对高糖状态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刚领 徐岚溪 +4 位作者 赵欢 吴晓莹 柴玲玲 曾冬琳 吴琪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80-784,共5页
目的探讨肢体后适应(limb remote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LRIP)对急性高糖状态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的保护作用,并初步阐明其机制。方法大鼠腹腔注射50%葡萄糖(6 m L·kg-1)造成急性高血... 目的探讨肢体后适应(limb remote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LRIP)对急性高糖状态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的保护作用,并初步阐明其机制。方法大鼠腹腔注射50%葡萄糖(6 m L·kg-1)造成急性高血糖模型,采用线栓法复制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将大脑中动脉栓塞1.5 h后再灌注,且同时刻给LRIP组大鼠LRIP操作,将大鼠左后肢股动脉夹闭5 min/再通5 min(此为1个循环),连续3个循环。再灌注2 h后,检测各组大鼠行为学指标,摘眼球取血,测定血清中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浓度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力;取全脑切片后氯化三苯基四氮唑(2,3,5-triphenyh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检测脑梗死面积。结果 LRIP能改善急性高血糖状态下脑IRI大鼠的行为学评分,升高血清中NO浓度及SOD活力,能减小脑梗死面积,以上指标LRIP组与IRI模型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LRIP对急性高血糖状态大鼠的脑IRI有保护作用,该作用部分通过升高血清SOD活力及NO水平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肢体后适应 急性高血糖 缺血/再灌注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一氧化氮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程缺血后适应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MIP-1α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荣亮 赵海苹 +4 位作者 罗玫 张营 陶真 闫峰 罗玉敏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13年第8期24-29,I0001,共7页
目的观察远程缺血后适应(remote ischemia postconditioning,RIPostC)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MIP-1α)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RIPostC对炎症反应的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MCAO模... 目的观察远程缺血后适应(remote ischemia postconditioning,RIPostC)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MIP-1α)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RIPostC对炎症反应的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MCAO模型,77只健康雄性Sprague Dawley(SD)大鼠(280-310 g)随机分为7组,每组11只:(1)假手术组(S);(2)8 h对照组(I8);(3)RIPostC 8 h组(R8);(4)24 h对照组(I24);(5)RIPostC 24 h组(R24);(6)72 h对照组(I72);(7)RIPostC 72 h组(R72)。远程缺血后适应的具体操作方法为在大鼠脑缺血即刻夹闭双侧股动脉10 min,放开10 min,如此共进行三个循环。分别应用荧光定量RT-PCR、免疫印迹法及免疫荧光法研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8 h、24 h和72 h时MIP-1αmRNA和蛋白质表达的变化。结果 (1)荧光定量RT-PCR结果显示:与S组相比,I组及R组大鼠缺血后MIP-1αmRNA的表达均有所增加,其中I8 h、R8 h和R24 h组MIP-1αmRNA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2)Western blot结果表明:与S组比较,I组及R组大鼠缺血后MIP-1α蛋白水平的表达均有所增加,其中I24 h和I72 h组MIP-1α蛋白表达显著增高(P<0.05)。与I组比较,R24 h和R72h组MIP-1α蛋白表达呈下降趋势,其中R72 h组下降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免疫荧光结果显示:MIP-1α的变化趋势同Western Blot结果相同。结论 MIP-1α参与了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炎症反应,而远程缺血后适应可能通过减轻炎症反应而发挥脑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炎症反应 远程缺血后适应 MIP-1Α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隔缺血后适应对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为明 徐鹏远 +5 位作者 岑云云 许青文 孙大力 李树民 戚宇星 李奕俊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49-551,共3页
目的探讨远隔缺血后适应是否对大鼠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起保护作用。方法健康雄性昆明种大鼠2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on组)、缺血再灌注组(ischemia reperfusion,IR组)和远隔缺血后适应组(remote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RIP组)共3组... 目的探讨远隔缺血后适应是否对大鼠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起保护作用。方法健康雄性昆明种大鼠2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on组)、缺血再灌注组(ischemia reperfusion,IR组)和远隔缺血后适应组(remote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RIP组)共3组,每组8只。Con组只给予解剖游离肠系膜上动脉;IR组解剖出肠系膜上动脉,在肠系膜上动脉缺血60min后再灌注120min;RIP组在肠系膜上动脉缺血20min后捆绑左下肢形成4个间隔5min的循环缺血再灌注(共40min),再进行再灌注2h。测定回肠组织中丙二醛(maleiedialdehyde,MDA)和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的含量;光镜下观察肠道组织形态学改变,对小肠黏膜损伤程度进行评分。结果光镜下观察IR和RIP组有明显的肠道损伤,RIP组肠道损伤程度明显较IR组轻。小肠损伤按Chiu氏评分,RIP组Chiu评分值(2.10±0.63)明显低于IR组(3.20±0.76)(P<0.05)。IR和RIP组回肠组织中MDA和MPO含量明显高于Con组(均P<0.05),而RIP组回肠组织中MDA及MPO含量明显低于IR组(均P<0.05)。结论远隔缺血后适应对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显著保护作用,这种远隔器官缺血后适应可能是通过减轻活性氧损伤及炎症反应来保护肠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隔缺血后适应 小肠 缺血再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创性延迟肢体缺血预适应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氧化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玉梅 朱学慧 +7 位作者 袁恒杰 罗琼 吴艳娜 康毅 焦建杰 高卫真 刘艳霞 娄建石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8年第11期1220-1225,共6页
目的:观察无创性延迟肢体缺血预适应(NDLIP)对糖尿病(DM)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尾静脉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制备DM大鼠模型。将DM大鼠随机分成心肌缺血再灌注(I/R)、心肌缺血预适应(MIP)、无创性延迟肢体缺血预适... 目的:观察无创性延迟肢体缺血预适应(NDLIP)对糖尿病(DM)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尾静脉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制备DM大鼠模型。将DM大鼠随机分成心肌缺血再灌注(I/R)、心肌缺血预适应(MIP)、无创性延迟肢体缺血预适应(NDLIP)组。通过3个循环的左后肢5 min缺血/5 min再灌注,每天1次,连续3 d,建立NDLIP模型。心肌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实施3次5 min缺血/5 min再灌注建立MIP模型。各组实施LAD 30 min缺血/120 min再灌注复制I/R模型。用BL-420E生物机能实验系统连续监测心电图(ECG),记录缺血期间室性心律失常(VA)的发生情况。TTC染色测定大鼠心肌I/R后梗死面积(IS)。检测心肌组织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与I/R组相比,MIP组和NDLIP组室性早搏(VPC)出现时间明显推迟(P<0.01),持续时间明显缩短(P<0.01),室性心动过速(VT)和心室纤颤(VF)发生率都明显降低(P<0.05),IS明显缩小,梗死面积/危险区(IS/AAR)重量比值显著降低(P<0.01),心肌组织MDA含量均明显下降(P<0.01),而T-SOD及Mn-SOD活性均明显升高(P<0.01)。结论:无创性延迟肢体缺血预适应可以改善DM大鼠的心肌抗氧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肢体 远端缺血预适应 糖尿病 缺血/再灌注损伤 抗氧化作用 心脏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端缺血后处理对兔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雷靖祎 常海霞 +1 位作者 廖菽丹 马锋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99-703,共5页
目的:观察远端肢体缺血后处理对兔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36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6组(每组6只):假手术组、缺血对照组、缺血后处理组(MPostC组)、远端肢体缺血后处理组(RPostC组)、缺血后处理+5-羟葵... 目的:观察远端肢体缺血后处理对兔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36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6组(每组6只):假手术组、缺血对照组、缺血后处理组(MPostC组)、远端肢体缺血后处理组(RPostC组)、缺血后处理+5-羟葵酸组(MPostC+5-HD组)、远端肢体缺血后处理+5-羟葵酸组(RPostC+5-HD)。结扎左冠状动脉左室支45 min,再灌注120 min造模,结扎双侧髂外动脉5 min骨骼肌短暂缺血。于缺血前、后及再灌注1 h、2 h观察心功能指标和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活力及心肌梗死范围。结果(:1)再灌注1 h、2 h后,MPostC组、RPostC组心功能指标较缺血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MPostC+5-HD组、RPostC+5-HD组分别较MPostC组、RPostC组改善不明显(P<0.05)(;2)再灌注2 h时,MPostC组、RPostC组的CK、LDH活力均显著低于缺血对照组(P均<0.05),MPostC+5-HD组、RPostC+5-HD组的CK、LDH活力分别较MPostC组、RPostC组明显增高(P均<0.05)(;3)缺血对照组的缺血范围[缺血区重量/左心室重量(AAR/LVg),缺血区面积/左心室面积(AAR/LVs)]与其他5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PostC组、RPostC组梗死范围[梗死区重量/缺血区重量(AN/AARg)、梗死区面积/缺血区面积(AN/AARs)]均较缺血对照组明显降低(P均<0.05),MPostC+5-HD组、RPostC+5-HD组分别与MPostC组、RPostC组比,梗死范围均增加(P均<0.05)。MPostC+5-HD组、RPostC+5-HD组、缺血对照组的梗死范围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典的缺血后处理和远端肢体缺血后处理对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均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共同的机制可能为线粒体ATP敏感钾通道(MitoKATP)的激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端缺血后处理 缺血/再灌注损伤 心脏保护 ATP敏感性钾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枢阿片受体在远端缺血预处理对在体大鼠缺血后心脏保护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陆姚 胡军 +2 位作者 张野 董春山 余骏马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707-1710,共4页
目的探讨脊髓中枢阿片受体在远端缺血预处理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建立鞘内置管和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随机分为10组,每组6只:对照组(CON组);远端缺血预处理组(RIPC组);NM组(naloxone methiodide,非特异... 目的探讨脊髓中枢阿片受体在远端缺血预处理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建立鞘内置管和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随机分为10组,每组6只:对照组(CON组);远端缺血预处理组(RIPC组);NM组(naloxone methiodide,非特异性阿片受体阻断剂,20μg·kg-1)、nor-BNI组(nor-binaltorphimine,κ阿片受体阻断剂,15nmol)、CTOP组(μ阿片受体阻断剂,15 nmol)和NTD组(naltrindole,δ阿片受体阻断剂,15 nmol);NM+RIPC组、nor-BNI+RIPC组、CTOP+RIPC组和NTD+RIPC组。远端缺血预处理是心脏缺血前经3个循环的左侧股动脉缺血5min和再灌注5 min。左冠状动脉缺血30 min,再灌注120min诱导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观察指标包括:血流动力学指标;心肌缺血危险区(AAR)、梗死区(IS)的体积、心肌梗死面积以IS/AAR表示。结果与CON组相比,RIPC组、nor-BNI+RIPC组和NTD+RIPC组的IS和IS/AAR均明显下降(P<0.01);与RIPC组比较,NM+RIPC组和CTOP+RIPC组的IS和IS/AAR均明显升高(P<0.01)。各组在各时点的MAP、HR和RP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髓中枢μ阿片受体可能参与介导远端缺血预处理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并不涉及κ和δ阿片受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片受体 脊髓 缺血 再灌注 远端预处理 心肌 股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程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钟敏 肖建斌 +1 位作者 周娜 招伟贤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107-1109,共3页
目的观察远程预处理对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心肌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3(STAT3)蛋白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8只,体重240~280g,随机均分为三组:对照组(N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远程预处理组(rIPC组)。N... 目的观察远程预处理对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心肌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3(STAT3)蛋白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8只,体重240~280g,随机均分为三组:对照组(N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远程预处理组(rIPC组)。N组仅穿线不结扎血管;IR组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30min,再灌注120min;rIPC组在LAD结扎前以止血带捆绑双下肢阻断血流5min,放松5min,反复4次。实验结束后用TTC染色法测定大鼠心肌梗死面积;取下腔静脉血3ml离心后测定血中磷酸肌酸酶(CK)及乳酸脱氢酶(LDH)含量;WesternBlot法测定总STAT3(t-STAT3)和磷酸化STAT3(p-STAT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rIPC组心肌梗死面积较IR组明显缩小(P<0.05),N组无心肌梗死;IR组CK及LDH含量较N组显著升高(P<0.01),rIPC组CK及LDH含量较IR组明显降低(P<0.01);三组之间t-STAT3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R组p-STAT3表达较N组显著降低(P<0.05),rIPC组p-STAT3表达较IR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远程预处理对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早期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增加心肌p-STAT3蛋白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程预处理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