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论述对中华传统自然观的继承与创新 被引量:1
1
作者 陈红娟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2,F0002,共9页
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与特色内容之一,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继承发展,也是对中华传统自然观的创新发展。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论述主要从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三个层面实现了... 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与特色内容之一,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继承发展,也是对中华传统自然观的创新发展。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论述主要从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三个层面实现了对中华传统自然观的创新发展。第一,建构人与自然共同体,重塑“人-自然”互生逻辑,从本体论层面实现对传统自然观的创新;第二,强化“人”的主观能动性,重构“人-自然”平等格局,从认识论层面实现对传统自然观的创新;第三,扬弃“天”的内在价值,深化“人-自然”价值统一,从价值论层面实现对传统自然观的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传统自然观 本体论 认识论 价值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域下绿色乡村发展探析 被引量:2
2
作者 程淑媛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24期91-94,共4页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坚持“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的有机统一,对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进行深入的论证,与“人与自然”的内在要求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当前,我国的绿色发展已取得一些成绩,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乡村地区还存在着许多生态方面...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坚持“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的有机统一,对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进行深入的论证,与“人与自然”的内在要求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当前,我国的绿色发展已取得一些成绩,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乡村地区还存在着许多生态方面的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导,大力推进绿色乡村发展,对促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十分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绿色乡村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可持续发展 生命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在自然、人化自然与历史自然——马克思哲学的唯物主义基础概念发生逻辑研究 被引量:25
3
作者 姚顺良 刘怀玉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11,共6页
马克思哲学因坚持"自在自然"存在的客观性、第一性,而与一切哲学唯物主义相联系(同时也与一切唯心主义相区别),这是马克思哲学不可动摇的唯物主义前提;马克思哲学因发展出以实践为中介的"人化自然"概念而超越旧唯... 马克思哲学因坚持"自在自然"存在的客观性、第一性,而与一切哲学唯物主义相联系(同时也与一切唯心主义相区别),这是马克思哲学不可动摇的唯物主义前提;马克思哲学因发展出以实践为中介的"人化自然"概念而超越旧唯物主义,从而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重大飞跃;马克思哲学因提出并阐述了"历史自然"的概念,而超越了近代人类中心论和整个资产阶级的自然主义意识形态,因此具有重要的当代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的自然观 以实践为中介 人化自然 历史自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山水园林的自然观 被引量:4
4
作者 汪洋 徐萱春 《浙江林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08-412,共5页
中国古典园林以自然山水园为主要类型。古代中国人基于"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产生了人与自然万物可以融为一体,内在性灵与外界自然之间无绝对界限的意识,并且把人与自然合一当作一种最高的境界来追求,从而促使山水文化的产生和... 中国古典园林以自然山水园为主要类型。古代中国人基于"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产生了人与自然万物可以融为一体,内在性灵与外界自然之间无绝对界限的意识,并且把人与自然合一当作一种最高的境界来追求,从而促使山水文化的产生和繁荣。在山水文化的哺育下,中国园林把崇尚自然、乐山悦水作为造园的指导思想。对自然朴素美的意识,导致中国园林把对追求山林原野自然形态的"真趣""野趣"作为最高的审美境界;而对于山林原野自然形态美的追求,在园林艺术实践上又必然以利用自然、模拟自然和妙造自然作为造园手法,从而使得园林艺术出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达到情景交融、逸味无穷的艺术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园林 山水园林 山水文化 自然观 人与自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认知与情感之间──略论西方近代自然哲学 被引量:4
5
作者 刘李伟 李萍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8-13,共6页
西方近代哲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把握,是古希腊自然哲学对人与自然矛盾关系 的观念的进一步发展。培根和笛卡尔开创了机械论自然观的先河,在这种自然观中,人作为主体 上升为人与自然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但自然却沦为被动的存在。... 西方近代哲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把握,是古希腊自然哲学对人与自然矛盾关系 的观念的进一步发展。培根和笛卡尔开创了机械论自然观的先河,在这种自然观中,人作为主体 上升为人与自然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但自然却沦为被动的存在。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则带有原始 的浪漫主义色彩,德国古典哲学家意图重新融合入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寻求一种完美的普遍性、 统一性。然而由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矛盾本质理解的偏差,德国古典哲学从浪漫主义经由思辩主义 走向了自我终结。自然哲学中人对自然的认知需求与情感需求的矛盾,以新的方式延续在当代西 方哲学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国家 近代 自然哲学 理性主义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绿色意蕴 被引量:2
6
作者 黄志斌 范思贤 张才国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62-169,共8页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流派之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核心在于围绕"人与自然关系"的自然观阐释。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将"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从物理层面延伸至文化、社会和价值层面,强调自然概念的历史性、生态...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流派之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核心在于围绕"人与自然关系"的自然观阐释。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将"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从物理层面延伸至文化、社会和价值层面,强调自然概念的历史性、生态性和社会性内涵,对"控制自然"观念予以生态解读,并试图从重塑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生态性、重新回归"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统一的马克思的思想、确立生态伦理的价值观和构建"生态社会主义"的绿色设想这四个方面构建和谐统一、共生共进的"人与自然关系",彰显出丰富而深刻的绿色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自然观 绿色意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视域下的宗教自然观辩证厘析 被引量:2
7
作者 贾凤姿 胡莹莹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1-94,共4页
生态环境问题不单是一个经济和技术问题,更重要的还是一个文化问题,而宗教文化中蕴含有丰富的生态智慧。基督教凸显人类中心论,伊斯兰教强调人类代治论,佛教强调主客交融、天人合一论。要解决当今的生态环境危机,不仅需要从技术上拯救自... 生态环境问题不单是一个经济和技术问题,更重要的还是一个文化问题,而宗教文化中蕴含有丰富的生态智慧。基督教凸显人类中心论,伊斯兰教强调人类代治论,佛教强调主客交融、天人合一论。要解决当今的生态环境危机,不仅需要从技术上拯救自然,更为重要的是培育人类敬重自然热爱自然的意识。鉴于此,在生态环境语境下辩证厘清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自然观,挖掘宗教自然观中的生态智慧,有益于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 宗教自然观 辩证厘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发展与生态文明 被引量:19
8
作者 冯之浚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10,共10页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资源环境压力,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为此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和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世界上多种发展理论的借...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资源环境压力,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为此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和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世界上多种发展理论的借鉴和提升,同时也与我国当前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国内产业结构的特点以及工业化与城镇化并举战略密不可分。而建设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这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调谐思想和生态伦理智慧中吸取丰富的营养,要求我们必须重估自然资源的价值,整合生态伦理观念,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发展 发展观 天人调谐 生态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恩格斯与生态审美观 被引量:18
9
作者 曾繁仁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2-69,共8页
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9世纪中后期就对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有所论述。他们的共同课题是创立具有浓郁生态审美意识的唯物实践观,即人们不仅要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按照美的规律改变世界。马克思有力地批判了导致自然与人异化的资本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9世纪中后期就对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有所论述。他们的共同课题是创立具有浓郁生态审美意识的唯物实践观,即人们不仅要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按照美的规律改变世界。马克思有力地批判了导致自然与人异化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力主"异化的扬弃",重建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恩格斯则以其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论述批判"人类高于动物"的观点,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恩格斯 生态审美观 主客二分 唯物实践观 异化的扬弃 人与自然的统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接“道”与“人”的桥梁——老子“天德观”思想及其德育价值 被引量:11
10
作者 刘峻杉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7-105,共9页
老子思想中,与"道"最密切的概念是"德"。"德"是"道"化生万物过程中的最初产物,是纯朴未散、有质无形的"炁",也是畜养万物、决定万物发展方向的支配性力量。明确了"道"与&q... 老子思想中,与"道"最密切的概念是"德"。"德"是"道"化生万物过程中的最初产物,是纯朴未散、有质无形的"炁",也是畜养万物、决定万物发展方向的支配性力量。明确了"道"与"无"、"德"与"一"在老子哲学体系中的对应关系之后,老子思想中"天德"的意义和地位才能突显出来。"天德"是人德的内在决定力量,人在婴儿阶段都曾丰厚地拥有过,而随着人的成长,"天德"不断消耗,人也愈难与之相应。"天德"支配善恶又超越善恶。"德"的系统性和"道法自然"的总原则决定了"天德观"视野下道德的开放性。老子"天德观"有助于重树道德信仰,呼唤德育"修身"范式的实质性回归,并指向了德育生活化的灵魂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道经 道德信仰 天德观 人德 天人合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战国社会思想与墨子宗教观的内在矛盾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晓虎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25-129,共5页
战国是周礼乐文化彻底崩溃的时期。墨子批判了西周宗法等级化宗教,力图创建适应平民需要的宗教形态。战国时期地域国家形成,广阔的地域交往需要更普遍化的理论学说。在诸子们建构的各种学说里,墨家尤其具有普遍主义形态和工具化特色。... 战国是周礼乐文化彻底崩溃的时期。墨子批判了西周宗法等级化宗教,力图创建适应平民需要的宗教形态。战国时期地域国家形成,广阔的地域交往需要更普遍化的理论学说。在诸子们建构的各种学说里,墨家尤其具有普遍主义形态和工具化特色。这也深深地影响到墨子的宗教创建,使墨子的宗教思想渗透了理性与信仰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乐文化 地域国家 普遍主义宗教观 价值 工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人与道德人——论贺麟的儒者型个人观 被引量:2
12
作者 顾红亮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3期68-73,共6页
在现代个人话语的设计上,贺麟提出儒者型的个人观。这是一种颇有新意、很有价值的现代个人观。从道德行为的角度看,儒者是“合理性”、“合时代”和“合人情”的现代个人。从道德理想的角度看,儒者是有使命感的个人。从自我观的角度看,... 在现代个人话语的设计上,贺麟提出儒者型的个人观。这是一种颇有新意、很有价值的现代个人观。从道德行为的角度看,儒者是“合理性”、“合时代”和“合人情”的现代个人。从道德理想的角度看,儒者是有使命感的个人。从自我观的角度看,儒者是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统一。从总体上说,贺麟把儒者看作“技术人”和“道德人”的结合体。这一个人观与犹太思想家索罗维齐克的个人观比较接近,索罗维齐克把个人看作“技术人”和“宗教人”的结合。这种“接近”至少说明贺麟的儒者型的个人观具有普世性意义与当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者 个人观 技术人 道德人 宗教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秋末年以前宗教天人观的形成 被引量:3
13
作者 吾淳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1-7,共7页
原始社会时期宗教天人观的萌芽,其主要表现为一种敬畏意识;夏商时期的宗教天人观延续了原始社会形成的敬畏意识,但一个更重要的变化则是以天命观为核心的天人之间"授"、"受"关系的产生,这一宗教天人观确立或规定了... 原始社会时期宗教天人观的萌芽,其主要表现为一种敬畏意识;夏商时期的宗教天人观延续了原始社会形成的敬畏意识,但一个更重要的变化则是以天命观为核心的天人之间"授"、"受"关系的产生,这一宗教天人观确立或规定了中国宗教天人观的基本方向;西周时期的宗教天人观除保持"敬"、"受"观念外,又在夏商二代的基础上提供了遵天命、顺天命、知天命等新的观念,中国古代的宗教天人观念或天人关系的格局在西周时期基本确立;春秋时期的宗教天人观则在顺天、知天、安天以及疑天等观念方面有新的延伸和发展,影响了后世宗教天人理论的若干重要思想的形成,其中包括天人相应、天人感应以及警告、征象、灾异等种种思想的萌芽。中国古代的宗教天人观念已经在春秋末年以前具备了基本的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末年以前 宗教天人观 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的城邦和城邦的自然——亚里士多德政治观中的张力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金林南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36-41,57,共7页
亚里士多德通过目的论路径和自然主义的演进方式塑造了具有内在紧张关系的政治观,这种紧张关系主要表现为:目的论路径展示了城邦超越、自足、理想的自然,而自然主义方式蕴涵着城邦现实性、多样化和变动性特征。好人和好公民之间的不一... 亚里士多德通过目的论路径和自然主义的演进方式塑造了具有内在紧张关系的政治观,这种紧张关系主要表现为:目的论路径展示了城邦超越、自足、理想的自然,而自然主义方式蕴涵着城邦现实性、多样化和变动性特征。好人和好公民之间的不一致是亚氏政治观紧张关系的深层体现,哲学沉思是好人(哲学家)最优良的生活方式,而城邦政治是好公民获得幸福生活的根本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政治观 城邦的自然 自然的城邦 好人 好公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图景的人学意旨及生态重建——“我们需要怎样的自然观”的一种思考 被引量:1
15
作者 熊小青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2期1-7,共7页
秉承知识论思维而对自然的认识构成自然图景。然而自然观念作为人对自然的抽象,总是人基于现实生存的自然经验和体悟,是人的主体性明晰的表现。自然观念的主体性必定通过生存于现实的具体人的体验,即一种个性化得以表现,因此自然图景蕴... 秉承知识论思维而对自然的认识构成自然图景。然而自然观念作为人对自然的抽象,总是人基于现实生存的自然经验和体悟,是人的主体性明晰的表现。自然观念的主体性必定通过生存于现实的具体人的体验,即一种个性化得以表现,因此自然图景蕴涵着对人性的眷顾和人性的理解。人的主体性的全面发展将使人对自然界的认识有着更多的人类内涵,并表现为一种生态自然观念确立和实践时,自然图景才真正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图景 自然与人 神秘自然观 神圣自然观 机械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顺天应人”的生态自然观与中国古典建筑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婉华 《伦理学研究》 2007年第1期34-38,共5页
“顺天应人”是中国古代生态自然观的主要内容,一方面指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另一方面指人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环境,使之适应人的生存和生活。“顺天应人”的生态自然观对中国古典建筑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虽由人... “顺天应人”是中国古代生态自然观的主要内容,一方面指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另一方面指人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环境,使之适应人的生存和生活。“顺天应人”的生态自然观对中国古典建筑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建筑观和“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建筑观方面。无论是顺天还是应人,目的都是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相得益彰,这对于现代生态伦理学和现代生态建筑学都是具有启发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天应人 生态自然观 中国古典建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观的价值及其现实启示 被引量:2
17
作者 吕洪涛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103-105,共3页
儒家的"天人合一"生态伦理观把人与自然看作是和谐的整体,把社会道德推及至生态领域,不仅要对人进行关怀,还应关爱万物。为当代社会解决生态危机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 儒家 天人合一 生态伦理观 和谐统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论张载“天亲合一”的和谐思想
18
作者 李宝玉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5-27,共3页
张载在本体论上提出了"气"说,认为天人一气,天人同质,打破了天人异质学说中的等级界限。在此基础上他又提出了天人同性的"太虚"说,认为"太虚"是天地和人的精神意识的本原,由此人就具有了天地的健顺之德... 张载在本体论上提出了"气"说,认为天人一气,天人同质,打破了天人异质学说中的等级界限。在此基础上他又提出了天人同性的"太虚"说,认为"太虚"是天地和人的精神意识的本原,由此人就具有了天地的健顺之德。他强调人的自我道德修养,并提出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同时还从生死观方面论述了人心之和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天人同本 天人同性 天亲合一 和谐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自然观与生态小康家园建设
19
作者 马西林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5-17,共3页
分析了不同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人类从事物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方向、内容和规模对自然观形成和发展所起的作用。着重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形成的历史背景、科学性及其重大意义,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坚持... 分析了不同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人类从事物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方向、内容和规模对自然观形成和发展所起的作用。着重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形成的历史背景、科学性及其重大意义,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坚持科学自然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自然观 人与自然 和谐 生态家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易》环境观对现代的启示
20
作者 史少博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67-69,共3页
《周易》的环境观 ,既非环境决定论 ,又非主体决定论 ,它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给现代人以很多启示。《周易》“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有益于医治现代社会发展的病症 ,使人正确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周易 环境观 人与自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