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GIS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分布研究 被引量:82
1
作者 周自翔 李晶 任志远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951-957,共7页
地形起伏度作为影响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人居环境自然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小尺度人居环境自然评价方面也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实际应用价值。基于关中-天水经济区栅格数字高程模型,采用窗口分析等方法,利用ArcGIS软件空间分析模... 地形起伏度作为影响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人居环境自然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小尺度人居环境自然评价方面也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实际应用价值。基于关中-天水经济区栅格数字高程模型,采用窗口分析等方法,利用ArcGIS软件空间分析模块中的邻域分析,提取了基于栅格尺度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地形起伏度,并从比例结构、空间分布和高度特征3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地形起伏度的分布规律及其与人口分布的相关性。研究结果为:①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地形起伏度以中低值为主,地形起伏度小于2.4的区域占总面积的96.66%,其中平地比例占总体的32.4%;地形起伏度越高的地区,平地比例越低,反之亦然。②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地形起伏度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空间格局,最高值为宝鸡市太白县,最低值为关中平原;经度上的变化规律不是很明显,纬度上的地形起伏度无论从南到北还是从北到南都是先下降后增高的。③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地形起伏度呈现逐渐升高趋势,但变化幅度不大。④地形起伏度对区域人口分布有较强的影响,关中-天水经济区近90%的人口居住在地形起伏度小于1.5的地区,人口密度与地形起伏度的曲线拟合度非常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关中-天水经济区 地形起伏度 人口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和遥感的中国城市分布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定量研究 被引量:21
2
作者 刘沁萍 田洪阵 杨永春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86-693,共8页
利用ArcGIS10、ENVI4.5、Visual FoxPro6.0等软件,采用空间分析技术手段,定量分析了中国655个建制城市的空间分布与河流、植被、地形起伏度、高程4种自然环境因素的关系,结论如下:①城市对水的依赖程度高,城市等级越高,依赖程度越强;②... 利用ArcGIS10、ENVI4.5、Visual FoxPro6.0等软件,采用空间分析技术手段,定量分析了中国655个建制城市的空间分布与河流、植被、地形起伏度、高程4种自然环境因素的关系,结论如下:①城市对水的依赖程度高,城市等级越高,依赖程度越强;②总体趋势上,植被状况越好,城市分布数目越多;城市对植被的依赖程度高,城市等级越高,依赖程度越强;③总体趋势上,地形起伏度越大,城市分布数目越少;地形起伏度对城市分布有较大影响,城市等级越高,影响程度越大;④高程对城市分布有较大影响,城市等级越高,影响程度越大。综合评价全国不同区域的城市发展适宜度,分析了适合城市发展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分布 自然环境 河流 植被 地形起伏度 高程 适宜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栅格尺度的云南省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胡志丁 骆华松 +1 位作者 唐郑宁 李树梅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1-94,99,共5页
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根本上制约着区域人口的集聚和发展。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居环境适宜性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相关研究也越来越深入,牵涉的方面也更加广泛。采用地形起伏度、地被指数、水文指数、气... 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根本上制约着区域人口的集聚和发展。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居环境适宜性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相关研究也越来越深入,牵涉的方面也更加广泛。采用地形起伏度、地被指数、水文指数、气候适宜度四类指标加权求和的方法计算了云南省不同区域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研究结果将为云南省未来人口发展功能分区,人口空间优化分布,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起伏度 地被指数 水文指数 气候适宜度 人居环境 自然适宜性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形起伏度的山区人口密度修正——以岷江上游为例 被引量:29
4
作者 刘颖 邓伟 +1 位作者 宋雪茜 周俊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64-470,共7页
山区人口承载能力评价是山区国土空间管理的基础之一,而准确的人口密度数据是正确评价人口承载能力的基础。传统的人口密度算法并未考虑地形起伏度对人口分布带来的影响,不能客观反映山区人口聚集程度。引入地形起伏度、海拔高度因子,... 山区人口承载能力评价是山区国土空间管理的基础之一,而准确的人口密度数据是正确评价人口承载能力的基础。传统的人口密度算法并未考虑地形起伏度对人口分布带来的影响,不能客观反映山区人口聚集程度。引入地形起伏度、海拔高度因子,选择岷江上游作为研究区,首先运用GIS技术提取地形起伏度,再运用SPSS软件对人口密度与地形起伏度相关性进行分析,确定县域不同地形起伏度与海拔人居适宜标准,剔除阈值以外不适宜人口聚居的面积,对人口密度进行修正。研究结果表明:1岷江上游人口分布受地形起伏度的影响显著,二者的对数曲线拟合度为0.89,汶川县、茂县、理县、黑水县与松潘县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分布的相关性分别为:0.841、0.773、0.643、0.696和0.730;2应用地形起伏度对岷江上游人口密度修正,为真实反映山区人口密度提供了新的考量依据,剔除了人口密度空间噪音,5县地形起伏度与海拔适宜标准分别为:汶川3.2°和3 693 m,茂县4°和4 033 m,理县4.3°和3 790 m,黑水4.4°和3 853 m、松潘4.2°和3 966 m;地形起伏度高值区面积越大,修正前后的人口密度偏差越大,地形起伏度较大的理县和黑水县修正后的人口密度分别提高了7.8倍和5.6倍;地形起伏度较低的汶川县与茂县修正后人口密度仅分别提高2.3倍与2.4倍;3岷江上游人口潜在压力大,不同区域应因地制宜,汶川和茂县采取重点集约发展战略,理县和黑水县采取适度开发战略,松潘县应采取恢复与保护生态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 人口密度 地形起伏度 海拔高度 岷江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STERGDEM数据的湖北省地形起伏度及其与人口和经济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蔡道明 李柏 +2 位作者 许文盛 张平仓 惠波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7年第5期231-234,240,共5页
[目的]探讨湖北省地形起伏度及其与人口和经济的定量关系,为制定合理的人口经济政策、引导人口经济合理布局和治理生态环境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邻域分析法、均值变点法等方法,确定湖北省地形起伏度最佳统计单元,根据分级标... [目的]探讨湖北省地形起伏度及其与人口和经济的定量关系,为制定合理的人口经济政策、引导人口经济合理布局和治理生态环境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邻域分析法、均值变点法等方法,确定湖北省地形起伏度最佳统计单元,根据分级标准绘制湖北省地形起伏度分级图,并分析地形起伏度对研究区人口和经济分布的影响。[结果]湖北省地势整体上以平原、丘陵为主,平原地貌类型主要分布在江汉平原,丘陵主要分布在黄冈北部、咸宁、黄石南部、鄂西北和鄂西南大部,两者占湖北省面积的70%。随着地形起伏度的增加,县域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逐渐降低,呈显著负相关,而且县域地形起伏度越小,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在垂直方向越分散。[结论]地形起伏度与县域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有负相关性,对区域人口和经济分布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起伏度 湖北省 人口 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巢湖流域地形起伏度及其与人口分布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陈慧玲 肖武 +3 位作者 王铮 李素萃 付亚洁 吕雪娇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7期108-112,144,共6页
地形起伏度描述了某一范围内地形的起伏状况,是影响人口分布的重要因子之一。以Arcgis 10.0为数据处理平台,以分辨率为90 m×90 m的SRTM DEM为基础数据,采用邻域统计分析法,提取了巢湖流域不同分析窗口下的地形起伏度;然后运用均值... 地形起伏度描述了某一范围内地形的起伏状况,是影响人口分布的重要因子之一。以Arcgis 10.0为数据处理平台,以分辨率为90 m×90 m的SRTM DEM为基础数据,采用邻域统计分析法,提取了巢湖流域不同分析窗口下的地形起伏度;然后运用均值变点法确定巢湖流域的最佳分析窗口,分析了巢湖流域最佳分析窗口下的地形起伏度的分布特点;并探讨了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分布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以90 m×90 m的SRTM DEM为基础数据下的巢湖流域地形起伏度的最佳分析窗口为11×11窗口单元;2巢湖流域地形起伏度介于0"701之间,整体趋势为以平坦为主,西高东低、南高北低,中部巢湖区域较低;3巢湖流域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其幂数拟合曲线拟合度为0.68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巢湖流域 地形起伏度 人口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高程标准差表达地形起伏程度的数据分析 被引量:35
7
作者 隋刚 郝兵元 彭林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81-384,401,共5页
应用高程标准差为衡量参数,采用窗口递增的方法,对朔州市1∶10万和太原市阳曲县1∶5万DEM数据进行了高程标准差计算,并对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用高程标准差表达地形起伏程度能够灵敏地反应地形起伏变化;并且当统计计算窗口为1 ... 应用高程标准差为衡量参数,采用窗口递增的方法,对朔州市1∶10万和太原市阳曲县1∶5万DEM数据进行了高程标准差计算,并对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用高程标准差表达地形起伏程度能够灵敏地反应地形起伏变化;并且当统计计算窗口为1 km×1 km左右时,高程标准差的值对地形的分级能力较强,分级的结果与土地利用状况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起伏程度 高程差 标准差 DEM 邻域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表起伏度对农业生产条件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彭熙 车家骧 +1 位作者 苏维词 赵卫权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86-188,193,共4页
以全国各省(市、区)地表起伏度的计算结果及农业数据为基础,研究地表起伏度对农业生产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地表起伏度的增加,1)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比例增加;2)耕地占国土面积的比例减少,水田比例减小,人均耕地减小;3)农业机械化... 以全国各省(市、区)地表起伏度的计算结果及农业数据为基础,研究地表起伏度对农业生产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地表起伏度的增加,1)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比例增加;2)耕地占国土面积的比例减少,水田比例减小,人均耕地减小;3)农业机械化程度降低;4)农业灌溉条件变差;5)化肥施用量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起伏度 农业生产条件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形起伏度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以云南省为例 被引量:13
9
作者 王智勇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77-92,共16页
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依托一定的空间,因而有可能会受到地形和地貌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利用GIS对数字高程数据(DEM)进行提取计算,获得县域层面的地形起伏度,采用2005-2014年云南省县域面板数据,通过系统GMM回归和面板分位数回归分析,估算地... 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依托一定的空间,因而有可能会受到地形和地貌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利用GIS对数字高程数据(DEM)进行提取计算,获得县域层面的地形起伏度,采用2005-2014年云南省县域面板数据,通过系统GMM回归和面板分位数回归分析,估算地形起伏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形起伏度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县市经济发展有较大影响。此外,分析还表明,气温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均有显著负影响,降雨量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均有显著负影响。交通路网密度有助于促进第二产业发展并推动城镇化发展。因而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县市经济发展,应充分重视地形起伏度在不同阶段的作用,应加大交通网络建设以降低运输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起伏度 经济增长 云南省 面板数据分位数回归 系统GM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各市州公共服务供给空间的自相关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宋雪茜 刘颖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3-29,共7页
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模型对2012年四川省各市州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及空间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偏基本公共服务支出空间差异相对较小,但仍呈现出以成都市为中心向东部溢出的扇形扩散趋势;偏高级公共服务支出聚集程度过高,具有"中心... 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模型对2012年四川省各市州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及空间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偏基本公共服务支出空间差异相对较小,但仍呈现出以成都市为中心向东部溢出的扇形扩散趋势;偏高级公共服务支出聚集程度过高,具有"中心-外围"空间溢出特征;灾后重建支出聚集在"5·12汶川大地震"灾区且对东部城市有一定的外溢;川西山区各类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均较低,且呈现"低-低"相关的空间特点。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及空间相关性受经济、政策和地理条件等综合因素影响。基于分析结果,建议针对不同类型公共服务应实施差异化空间供给策略,并针对山区实施特殊的公共服务供给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服务 空间自相关性 Moran’s 指数 地势起伏度 山区 四川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地形起伏特征与人口和经济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航 林鹏辉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0-91,共12页
为了探讨地形条件对广东省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运用均值变点分析法进行最佳计算单元的计算分析,提取广东省地形起伏度;利用土地利用/覆被数据进行人口和经济空间化建模,生成人口和经济密度图;在系统分析地形起伏度、人口密度、经... 为了探讨地形条件对广东省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运用均值变点分析法进行最佳计算单元的计算分析,提取广东省地形起伏度;利用土地利用/覆被数据进行人口和经济空间化建模,生成人口和经济密度图;在系统分析地形起伏度、人口密度、经济密度空间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借助于统计分析方法定量揭示广东省地形起伏度与人口、经济的空间关系。结果表明:(1)广东省地形起伏度总体呈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其空间分布与海拔、坡度2个地形因子呈较强正相关,地形起伏度区域面积占比呈现较强的地形梯度效应。(2)采用自然间断点法划分人口稀疏区与密集区,进行土地利用/覆被数据的人口空间化建模,其模拟精度更高。(3)与其他地形因子相比,地形起伏度对人口、经济的影响更强,与人口密度、经济密度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且对经济密度的影响更大。(4)人口和经济均呈现向地形起伏度低值区集聚的现象,经济发展的空间集聚效应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起伏度 人口和经济 空间化 广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重心模型的丘陵山地区耕地利用转换时空特征研究 被引量:25
12
作者 吴凯 顾晋饴 +1 位作者 何宏谋 党素珍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47-254,共8页
地形起伏是决定山地丘陵区土地利用类型时空格局的关键因素,是耕地利用的耕地利用时空转换的控制因子之一。为分析丘陵区耕地利用转换时空特征,选取位于山地丘陵区的赣州市为典型区。基于均值变点法对赣州的起伏度进行定量分析,将赣州... 地形起伏是决定山地丘陵区土地利用类型时空格局的关键因素,是耕地利用的耕地利用时空转换的控制因子之一。为分析丘陵区耕地利用转换时空特征,选取位于山地丘陵区的赣州市为典型区。基于均值变点法对赣州的起伏度进行定量分析,将赣州市划分为平坦(12.4%)、微起伏(11.3%)、小起伏(43.6%)和中起伏(32.7%)4个等级。利用重心模型计算得到,1990、1995、2000、2004、2009和2014年5个时期耕地重心的移动角度分别为63.4°、330.5°、201.4°、203.4°和106.4°,与森林、灌草、裸地、水体和人造表面重心移动角度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44、0.94、0.02、0.36和0.85。灌草、人造地表两种类型是与耕地重心的移动角度Pearson相关性最高,耕地与人造地表最为密切,但其形态变化并不具有一致性。1990-2014年平坦、微起伏、小起伏和中起伏区域承载耕地面积比例平均为34%:19%:35%:12%,区域承载的耕地利用强度与耕地发生转换的强度大小随着起伏度等级增加而减小。从数量来说森林与耕地变化最密切。从空间位置上,耕地与草地变化最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模型 耕地 地形起伏度 时空变化 丘陵山地 赣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形起伏度的南川区人居环境地形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14
13
作者 查瑞生 陈梦琳 赵晓雪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50-156,共7页
基于重庆市南川区 DEM ,采用窗口分析和 ARCGIS 空间分析模块中的邻域分析,提取了南川区地形起伏度,从海拔高度、平地比例和面积比例方面分析了南川区地形起伏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利用回归分析法对南川区各乡镇平均人口密度与平均... 基于重庆市南川区 DEM ,采用窗口分析和 ARCGIS 空间分析模块中的邻域分析,提取了南川区地形起伏度,从海拔高度、平地比例和面积比例方面分析了南川区地形起伏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利用回归分析法对南川区各乡镇平均人口密度与平均地形起伏度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南川区人居环境地形适宜性做出了评价和分级.研究表明:①南川区的地形起伏度介于0.35~2.84之间,地形起伏度小于2的区域占总面积的94.45%,其中平地比例占总体的98.7%;②南川区地形起伏度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空间特征,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大娄山地区,低值区主要分布在川东平行岭谷区等地;③南川区各乡镇平均人口密度与平均地形起伏度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南川区人居环境地形适宜程度整体表现为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的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高程模型 地形起伏度 人口密度 南川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形起伏度的江西省人口-经济格局变化分析 被引量:20
14
作者 肖池伟 刘影 李鹏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6年第2期222-227,共6页
[目的]对江西省人口-经济格局变化进行分析,为新常态下区域层面的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提供量化依据。[方法]基于江西省数字高程数据,运用ArcGIS技术,采用窗口分析法,提取江西省地形起伏度,系统分析地形起伏度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与人... [目的]对江西省人口-经济格局变化进行分析,为新常态下区域层面的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提供量化依据。[方法]基于江西省数字高程数据,运用ArcGIS技术,采用窗口分析法,提取江西省地形起伏度,系统分析地形起伏度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与人口、经济的相关性。[结果](1)江西省的地形度以低值为主,88%的县域地形起伏度小于0.5,东、南、西部3面高,中部和北部低,在空间分布上呈现U形特征;(2)江西省人口、经济集中度总体上北高南低,人口向地势较为平坦的北部区域集聚明显,经济整体向北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集聚;(3)江西省2000—2010年10a间,受地形起伏度影响,起伏度小于0.25的区域人口集中度的比重由2000年的59.23%增加到60.47%,相应地经济集中度所占比重由2000年的72.80%增加到75.49%。[结论]江西省地形起伏度与人口、经济存在较强的负相关性,区域人口、经济表现出随地形起伏度下降而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 经济 格局变化 地形起伏度 江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东南石漠化地区地形起伏度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田湘云 张超 +2 位作者 陈棋 史小蓉 王妍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62-170,共9页
分析石漠化地区的水土流失地理分布格局,探究地形起伏度对其分布规律的影响,为滇东南石漠化地区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提供合理且全面的依据。以滇东南石漠化地区马关县、西畴县和麻栗坡县为研究区,基于30 m空间分辨率的DEM数据计算地形起... 分析石漠化地区的水土流失地理分布格局,探究地形起伏度对其分布规律的影响,为滇东南石漠化地区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提供合理且全面的依据。以滇东南石漠化地区马关县、西畴县和麻栗坡县为研究区,基于30 m空间分辨率的DEM数据计算地形起伏度,利用10 m空间分辨率的Sentinel-2数据提取土地利用类型。研究表明,根据均值变点法确定研究区地形起伏度最佳像元分析窗口为24×24,地形起伏度在0~2.41;水土流失强度主要为极强烈等级,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6.85%;水土流失强度区域多集中在0.05~0.35等级范围内,地形起伏度在0.15~0.25等级范围达到水土流失强度峰值。研究区的地形起伏度与水土流失强度等级分布具有高度相关性,充分说明地形起伏度是石漠化地区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起伏度 水土流失 最佳分析窗口 均值变点法 石漠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沙市人口空间分布与地形起伏度关系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马宇 李德平 +3 位作者 周亮 周梦杰 张栋 张道泉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20,共9页
人口空间分布受到地形起伏度的显著影响,分析二者的关系对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POI、夜间灯光、土地利用、道路河网、DEM等多源数据,构建随机森林模型模拟2018年长沙市100 m格网人口分布;然后使用移动窗口法和均... 人口空间分布受到地形起伏度的显著影响,分析二者的关系对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POI、夜间灯光、土地利用、道路河网、DEM等多源数据,构建随机森林模型模拟2018年长沙市100 m格网人口分布;然后使用移动窗口法和均值变点法确定最佳统计单元,在此基础上提取地形起伏度;最后利用统计方法和GeoDa软件分析地形起伏度对人口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人口空间化结果能够反映人口分布的实际情况,相对误差绝对值小于40%的村(社区)有92个,所占比例为65%,而WorldPop数据集仅为49%,精度明显较低。(2)长沙市地形起伏度整体呈现“中部低、东西高”的空间分布格局,均值约为0.29,超过3/5的地区地形起伏度低于0.3。(3)长沙市人口空间分布与地形起伏度呈负相关关系,且集聚特征明显,92.84%的人口分布在地形起伏度不超过0.3的地区,土地面积占比仅为66.80%。但这种关系也因地而异,岳麓区部分乡镇(街道)表现为“高-高”型,望城区、长沙县、宁乡市部分乡镇(街道)表现为“低-低”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空间化 随机森林模型 地形起伏度 最佳统计单元 空间自相关 长沙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表起伏度对耕地生产潜力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迅 司泽宽 彭熙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97-199,共3页
为探索地表起伏状况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全国各省(市、区)1∶200 000DEM数据为基础,计算地表起伏度值,研究不同地表起伏度地区主要作物的成本与利润率,揭示耕地生产潜力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全国地表起伏最大的区域为西南地区,最平... 为探索地表起伏状况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全国各省(市、区)1∶200 000DEM数据为基础,计算地表起伏度值,研究不同地表起伏度地区主要作物的成本与利润率,揭示耕地生产潜力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全国地表起伏最大的区域为西南地区,最平整的区域为东部发达省份;2)地表起伏度标准值每增加10%,粮食单产减少0.12t/hm2,人工成本增加约12元/667m2,总成本增加18元/667m2,成本利润率降低5%;3)地表起伏度主要通过影响耕地面积、耕地生产条件、农业灾害、生产成本与产出等影响耕地生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起伏度 耕地生产潜力 生产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