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宋明理学中的道心人心问题——心学与朱熹的思想比较 被引量:11
1
作者 谢晓东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6-112,共7页
朱熹的道心人心统一论是心学道心人心思想的一个主要观照对象。王阳明和湛若水提出了道心人心对立论,要点在于把人心人欲化,从而与朱熹的观点形成明显对立。刘宗周则提出了道心人心一体论,要点在于认定道心是人心的本心,从而与朱学有更... 朱熹的道心人心统一论是心学道心人心思想的一个主要观照对象。王阳明和湛若水提出了道心人心对立论,要点在于把人心人欲化,从而与朱熹的观点形成明显对立。刘宗周则提出了道心人心一体论,要点在于认定道心是人心的本心,从而与朱学有更多相近之处。心学家的道心人心论述在其思想体系中总的来说没有独立意义,而这与朱熹对道心人心的高度关注颇为不同。这些分析和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对余英时的相关观点构成了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心 人心 朱熹 王阳明 刘宗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东亚儒学中人心道心问题的哲学意义 被引量:5
2
作者 谢晓东 全林强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4-134,共11页
人心道心问题是由"人心""道心"两大范畴及其相互关系而构成的。对于东亚儒学而言,大体上持有的是不信任人心的价值立场。在朱子及其追随者看来,人心不足以自恃,而是需要作为理性意识的道心去主导与控制之。因而,合... 人心道心问题是由"人心""道心"两大范畴及其相互关系而构成的。对于东亚儒学而言,大体上持有的是不信任人心的价值立场。在朱子及其追随者看来,人心不足以自恃,而是需要作为理性意识的道心去主导与控制之。因而,合理的道心人心之关系便是"道心为主人心听命"。从哲学角度而言,有四个难题颇为值得关注:"我欲仁"属于人心还是道心;道心和性理的真正关系是什么;自由意志与决定论之争;善的同质性与异质性问题。这些难题凸显了人心道心问题的哲学深度与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儒学 朱熹 人心 道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文论视域中的“赋、比、兴” 被引量:35
3
作者 叶嘉莹 《河北学刊》 CSSCI 2004年第3期116-122,共7页
"赋、比、兴"乃《诗经》和中国古代诗歌借物象与事象传达感动并引起读者感动的三种表达方式,是心物之间互动关系的反映。"兴"是由物及心,"比"是由心及物,"赋"是即物即心。它与西方在"形... "赋、比、兴"乃《诗经》和中国古代诗歌借物象与事象传达感动并引起读者感动的三种表达方式,是心物之间互动关系的反映。"兴"是由物及心,"比"是由心及物,"赋"是即物即心。它与西方在"形象与情志关系"上的最大不同在于,西方的诗歌创作多出于理性的安排,从而降低了"兴"在诗歌创作中的地位而成为不重要的一环,其八种"情志与形象之间的关系"仅类于中国诗歌创作中"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中的"比"的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比、兴” 中西文论 物象与事象 心物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韩南塘论道心人心之关系 被引量:3
4
作者 谢晓东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1-40,共10页
韩国大儒韩南塘持有四端七情同质论,认为四端是兼善恶的。在他看来,道心与人心不只是七情,同时也是四端的表现形态。在概念层面,韩南塘限定了主理主气这两种流行表述,进一步阐释了气用事/不用事这两个命题。他认为,道心人心有从一开始... 韩国大儒韩南塘持有四端七情同质论,认为四端是兼善恶的。在他看来,道心与人心不只是七情,同时也是四端的表现形态。在概念层面,韩南塘限定了主理主气这两种流行表述,进一步阐释了气用事/不用事这两个命题。他认为,道心人心有从一开始就截然一分为二的模式,以及道心人心继而合而为一的模式。在人心之善与道心的关系问题上,南塘不同于李栗谷的两种善的理路,而是善的一本论。南塘还批评道心人心道器说,认为它是一种对人心道心及其关系的错误理解。可以说,韩南塘揭穿了道心人心关系之谜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南塘 道心人心关系 道器说 朱子 李栗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化的精神气质——与天地合德 被引量:5
5
作者 孙利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9,共4页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表述的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而且传递出了一种“天人合德”的精神。天不仅是自然秩序的代表 ,也是人间的秩序与价值的根源 ,人的“仁德”源于天的“生德”,所以天人能够合一 ,合一的基础...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表述的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而且传递出了一种“天人合德”的精神。天不仅是自然秩序的代表 ,也是人间的秩序与价值的根源 ,人的“仁德”源于天的“生德”,所以天人能够合一 ,合一的基础是“德”,“合一”的标志是在对“天”的体认中 ,觉解“人”的精神生命 ,而“仁”就是人的精神生命的最高境界 ,所以通过对人的“仁性”的把握 ,就可以体认这一超越的价值源头 ,臻于天人合一之境。在中国哲学中 ,对“仁”的把握 ,离不开对人的心灵心性的探讨 ,而传统的心性之学所传达的基本精神就是天与人、宇宙与人生、心性与天道的相互贯通。“天人合德”的精神气质决定了中国哲学必然走向一条向内探求心性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 精神气质 天人合德 天人合一 心性 体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医生的宽容心 被引量:5
6
作者 李兆良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6-57,共2页
"心"在中国哲学中具有核心地位和重要价值,当代医生应从"心"出发来发现、把握、提升、完善自己的内在精神世界。医生宽容心是指医生允许或理解病患及同事有不同行动和判断自由的一种包容态度和豁达心理。宽容心可... "心"在中国哲学中具有核心地位和重要价值,当代医生应从"心"出发来发现、把握、提升、完善自己的内在精神世界。医生宽容心是指医生允许或理解病患及同事有不同行动和判断自由的一种包容态度和豁达心理。宽容心可以提升医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促进医德的养成,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和良好的医际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容 宽容心 医德 医患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文尚书》“十六字”真伪辨正——以朱熹对《中庸》首章道心—人心的诠释为核心
7
作者 赵玫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8-52,共5页
宋元以来,陆续有学者怀疑《古文尚书》"十六字"的真伪。清人阎若璩通过细致的辨伪工作,更使"十六字"系伪造之说成为定谳。朱熹视舜之"十六字"为"孔门传授心法",是为道统之传。通过朱熹将"... 宋元以来,陆续有学者怀疑《古文尚书》"十六字"的真伪。清人阎若璩通过细致的辨伪工作,更使"十六字"系伪造之说成为定谳。朱熹视舜之"十六字"为"孔门传授心法",是为道统之传。通过朱熹将"十六字"与《中庸》首章的对读,可以看到他为"十六字"不伪所提供的义理依据。这为我们提供了以下启示:疑经、辨经固然重要,但获得义理价值,把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意义全幅呈现,或许是更为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六字” 真伪 《中庸》 道心 人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人格与做人精神:陆象山心学的究极归向
8
作者 王星 丁为祥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2-58,共7页
在两宋理学家中,陆象山以其强烈的心学色彩独树一帜。心学当然代表着陆象山对其学说的一种基本自觉,但对于象山心学,学术界要么对其以哲学的即以所谓体系化、理论化的方式进行学理性分析;要么将其视为一种教育学理论,从而进行所谓知识... 在两宋理学家中,陆象山以其强烈的心学色彩独树一帜。心学当然代表着陆象山对其学说的一种基本自觉,但对于象山心学,学术界要么对其以哲学的即以所谓体系化、理论化的方式进行学理性分析;要么将其视为一种教育学理论,从而进行所谓知识传授学或道德知识传授学的比附。所有这些,固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象山心学的某些特征,就对象山心学的认识而言,也有一定程度的深入,但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切实际之处。从陆象山的相关论述及其深层关怀来看,如何培养人的道德人格与做人精神,代表着象山心学的究极归向,也是其学说之所以成立的根本依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象山 心学 道德人格 做人精神 究极归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评史心见》史论的倾向与得失
9
作者 于泳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58-164,共7页
明代郭大有所撰《评史心见》是一部评论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史论著作。这部书在方法论上有三个特色值得关注,一是撰述旨趣注重评论"可以为鉴者"与"不可以为鉴者"的史事;二是以"扶纲常、振风化"为论史目... 明代郭大有所撰《评史心见》是一部评论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史论著作。这部书在方法论上有三个特色值得关注,一是撰述旨趣注重评论"可以为鉴者"与"不可以为鉴者"的史事;二是以"扶纲常、振风化"为论史目标;三是主张评史当观"时"、"势"与"天命人心"。《评史心见》中存在不少相互矛盾之处,究其原因,是作者评史时过于强调理学式的道德评价,忽视了事实评价。郭大有的史论是明代前中期正统史论的代表之一,对其研究可以增进对明代史学的深入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大有 《评史心见》 理学 天命人心 道德评价 明代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己与由己——《论语集注》“克己复礼”章意蕴探析
10
作者 王亚中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82-192,共11页
朱子对《论语》“克己复礼”一章中“己”的理解包含了“克己”“由己”“仁”三个面向。明清以来的学者多从肯定“由己”之“己”的立场出发,反对朱子把“克己”之“己”解释为“身之私欲”。但实际上,朱注对“己”的理解更加全面,朱... 朱子对《论语》“克己复礼”一章中“己”的理解包含了“克己”“由己”“仁”三个面向。明清以来的学者多从肯定“由己”之“己”的立场出发,反对朱子把“克己”之“己”解释为“身之私欲”。但实际上,朱注对“己”的理解更加全面,朱子除了认识到“己”的积极意义一面外,对于“己”存在的私欲问题也有深刻的认识。朱子之所以能够认识到“己”存在私欲问题,一是从经典解释方面,意识到《论语》一书包括圣人之言、圣人之意、所以进于圣人之意三个层次。二是从义理理解方面,朱子基于性理与形气之私的区分而有了道心、人心和天理、人欲两组概念的区分。另外,“由己”工夫的关键在于心履行其思之职,心官之思本于仁而来,思只是思仁义。“由己”与“克己”二者皆统一于仁之中,仁是“克己”与“由己”的根本价值、根本动力、根本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理人欲 道心人心 求仁 工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山的性命与心:实践道德论
11
作者 金大烈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4期47-51,共5页
茶山试图建立一种与生活和行动不可分割的儒学世界观,在他关于人的本性的理论中,他对上帝的自然神论者的解释为人事中的道德和善提供了本体论的基础。他以天命赋予每个人的人性作为道德倾向,认为这种人性是人自我实现的必要动力。他用... 茶山试图建立一种与生活和行动不可分割的儒学世界观,在他关于人的本性的理论中,他对上帝的自然神论者的解释为人事中的道德和善提供了本体论的基础。他以天命赋予每个人的人性作为道德倾向,认为这种人性是人自我实现的必要动力。他用一种他认为可以指导行动,在实践和人伦中完成儒家理想的理论来取代理学,其目的在于理解和发展来自于宇宙和人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山 人性 实践道德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体育哲学的两对范畴——对“人天关系”及“身心关系”的认识
12
作者 惠蜀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21-25,93,共6页
本文从体育哲学的角度对体育中的“人天关系”和“身心关系”两对范畴作了历史和现状的理论分析。在人天关系中,包含着人与神、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规律三个具有逻辑联系的方面,这三方面与体育发展都有密切的联系。在身心关系中,文章从身... 本文从体育哲学的角度对体育中的“人天关系”和“身心关系”两对范畴作了历史和现状的理论分析。在人天关系中,包含着人与神、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规律三个具有逻辑联系的方面,这三方面与体育发展都有密切的联系。在身心关系中,文章从身心的各自存在形态、地位和相互作用方面进行了分析说明,并且着重从体育对精神的积极作用方面进行了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哲学 人天关系 身心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