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清史《儒林传》扬州学人记载的形成
1
作者 戚学民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1-135,共15页
扬州学派被视为清代儒学的一个重要派别,研究成果较多。但学界未曾注意到,清史《儒林传》对扬州学人有系统的记载,且形成过程复杂,是该学派研究史的重要一页。本文依据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史《儒林传》相关档册,从纂修层面揭示清史《儒... 扬州学派被视为清代儒学的一个重要派别,研究成果较多。但学界未曾注意到,清史《儒林传》对扬州学人有系统的记载,且形成过程复杂,是该学派研究史的重要一页。本文依据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史《儒林传》相关档册,从纂修层面揭示清史《儒林传》第一次稿和第四次稿对扬州学人的记载情况。清史《儒林传》第一次稿中,阮元将任大椿为代表的扬州学人群体载入,但该传被删除。光绪年间,清史《儒林传》第四次稿中有八位扬州学人立为正传。这些传记在扬州府呈送的《儒林刘宝楠刘文淇朱士端王念孙汪喜苟焦循凌曙江藩(江苏咨送采访册)》的同名传记基础上删改而成。国史馆纂修官重点改写并表彰了扬州诸儒在《易》《春秋左传》《礼记》《论语》《孟子》等专经研究上的成就,彰显了扬州诸人的“汉学”宗风,突出了他们的地域联系和家族特色。清史《儒林传》虽未用“扬州学派”之名,但已经记载了扬州学派的学风和地缘特色等要素,在正史中确立了扬州学派的史料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史《儒林传》第四次稿 扬州学派 汉学 阮元 缪荃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学与史学之间:宋代义理史学的生成逻辑与内在结构 被引量:1
2
作者 刘依平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51,共14页
宋代理学家基于“体用一源”“理事体用”的理学观念,创成了义理史学,明确了“经经史纬,故分体用;经史不离,是为一源”的经史关系,彰显出“由体贯用,以理统事,义理为先,不废史传”的内在精神。按照理学“即天视人”和“即人视天”两种... 宋代理学家基于“体用一源”“理事体用”的理学观念,创成了义理史学,明确了“经经史纬,故分体用;经史不离,是为一源”的经史关系,彰显出“由体贯用,以理统事,义理为先,不废史传”的内在精神。按照理学“即天视人”和“即人视天”两种理论模式,义理史学形成了两种著作类型。一种是以胡宏《皇王大纪》为代表的叙述型史学,运用理学中的宇宙发生论和天道运行论,采取“化经为史”的方式,建构出整体性的上古三代史。另一种是以胡寅《读史管见》为代表的评骘型史学,依据理学中的心性工夫论和政治社会论,采取“以经断史”的方式,对战国以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合理性作出评价。湖湘学派的主要学术贡献之一,就是推动宋代义理史学真正发展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学 史学 义理史学 经史关系 湖湘学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拓展中国史学史研究的思考 被引量:5
3
作者 陈其泰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12,共8页
为了推进学术研究和中国史学史学科建设,我们应当着力探讨中国史学演进中带有关键性的问题,要努力总结和阐释那些显示出中国史学的民族特色,彰显民族文化伟大创造力,具有当代价值,具有中西融通学理意义的内容、思想、命题和方法,并力求... 为了推进学术研究和中国史学史学科建设,我们应当着力探讨中国史学演进中带有关键性的问题,要努力总结和阐释那些显示出中国史学的民族特色,彰显民族文化伟大创造力,具有当代价值,具有中西融通学理意义的内容、思想、命题和方法,并力求作出新概括、新表述,以展示传统史学和近现代史学的成就和独具魅力,促进中国学术向世界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史学史 经史关系 20世纪中国史学 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尚书》辨伪与清今文经学——《尚书》辨伪与清今文经学及近代疑古思潮研究(上) 被引量:5
4
作者 邱志诚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261-271,共11页
清今文经学的复兴及近代疑古思潮的蔚成大国是由历代学者《尚书》辨伪研究所催发的。由疑文献之伪进到疑史实之伪,至康有为乃谓尧舜、三代历史不可信。近代胡适、顾颉刚援实验主义方法而承其绪,更以全部古史皆伪。由于《尚书》辨伪的影... 清今文经学的复兴及近代疑古思潮的蔚成大国是由历代学者《尚书》辨伪研究所催发的。由疑文献之伪进到疑史实之伪,至康有为乃谓尧舜、三代历史不可信。近代胡适、顾颉刚援实验主义方法而承其绪,更以全部古史皆伪。由于《尚书》辨伪的影响,适会近代中国中西思想交汇,中国传统史学自疑古开始了现代化的转型,而这一过程是以科学化为实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尚书辨伪 今文经学 古文经学 疑古思潮 史学的现代转型 史学科学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化教育传统的百年回响——唐文治和“无锡国专”论略 被引量:3
5
作者 陈国安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年第1期114-128,共15页
唐文治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经学家和理学家.作为理学家底色的教育家,他所任校长的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即交通大学)和无锡国专都成为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传奇.集工业教育先驱和国学大师于一身的唐先生在近现代学术史上以《四书... 唐文治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经学家和理学家.作为理学家底色的教育家,他所任校长的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即交通大学)和无锡国专都成为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传奇.集工业教育先驱和国学大师于一身的唐先生在近现代学术史上以《四书大义》和《十三经提纲》为代表,有独树一帜的经学成就,是晚近新“实学”的代表.《十三经读本》是他经学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无锡国专三十多年的探索是唐先生最辉煌的事业,在今天仍然有着值得深思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文治 无锡国专 十三经读本 经学教育 近现代教育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顾颉刚史学通识视域中的经学认知探析 被引量:1
6
作者 王红霞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7-64,共8页
在20世纪中国通史编纂的热潮中,顾颉刚对经学在中国通史中地位的认知与他的"疑古先锋"形象既有吻合之处,也存在较大反差。他以经书辨伪为前提,批评传统经学研究中的家派之争和以圣贤为中心的思想,反映了其对真通史的执着追求... 在20世纪中国通史编纂的热潮中,顾颉刚对经学在中国通史中地位的认知与他的"疑古先锋"形象既有吻合之处,也存在较大反差。他以经书辨伪为前提,批评传统经学研究中的家派之争和以圣贤为中心的思想,反映了其对真通史的执着追求。同时,他肯定经学在中国通史编纂中的史料价值、文化价值,欣赏传统经学研究中的疑古精神与考据精神,强调现代经学研究是撰写中国通史的根本,体现了化经为史的时代精神。顾颉刚对经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与惟真惟实的学术品格,有助于我们理解现代经学研究和中国通史编纂之间的互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颉刚 史学通识 中国通史 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牟润孙经学史研究述评
7
作者 吴仰湘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3-119,共7页
牟润孙博通经史,在海内外享有盛誉,可惜学界重其史学而略其经学。他不仅对《论语》、《大学》、《公羊传》等经书的文句与义意有独到的解说,也对汉魏以来的经学变迁作了别致的探讨,各种具体研究成果引人瞩目,但最值得指出的是,他根据经... 牟润孙博通经史,在海内外享有盛誉,可惜学界重其史学而略其经学。他不仅对《论语》、《大学》、《公羊传》等经书的文句与义意有独到的解说,也对汉魏以来的经学变迁作了别致的探讨,各种具体研究成果引人瞩目,但最值得指出的是,他根据经史同源的原理,作出"经学皆史学"的论断,再反思两汉以来经史分合的利弊得失,提出"经史合一的史学"说,堪称晚年定论。牟润孙在其学术臻于精熟之际,针对现代中国经学消亡、史学西化,力矫时弊,从经学史的苦心探求中,彰明中国古代经史合一的优良传统,期望恢复"经史合一的史学",融经学入史学,为中国现代史学发展指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牟润孙 经学史 经史关系 “经史合一的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语世界直接译介中国高等教育的早期努力
8
作者 邓联健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4-80,F0003,共8页
西方以英语为媒介对中国教育进行的直接译介始于19世纪上半叶。这场以来华新教传教士为主体的较大规模译介活动,系统介绍中国各层次教育情况,分析其优劣,并着重指出其内容偏狭、目的不纯、方式单一等问题,其中高等教育考试制度和教学内... 西方以英语为媒介对中国教育进行的直接译介始于19世纪上半叶。这场以来华新教传教士为主体的较大规模译介活动,系统介绍中国各层次教育情况,分析其优劣,并着重指出其内容偏狭、目的不纯、方式单一等问题,其中高等教育考试制度和教学内容是其译介的重要方面。对科举制度,相关专文和译介评论都看到两面性:科举考试是一项保障社会公平、推进教育普及、维护政权稳定的重要创举,同时有忽视实用知识的弊端;四书五经具有优秀的实践智慧,发挥了极为重要的教化功能,但存在缺乏宗教信仰的重大"缺陷";以四书五经为教材的高等教育,存在内容过于偏狭、妨碍思维发展和科学进步等弊病。这场早期译介活动成为西方了解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信息来源,其观察和分析对中国而言具有"旁观者清"的特殊价值。但是,因译介主体囿于宗教偏见、限于解读能力,其对中国高等教育的译介存在矮化、扭曲、浅化等弊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译介 儒学 科举 四书五经 新教传教士 中国丛报 教育交流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易》古经在中国哲学史论著中的出场
9
作者 秦洁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5期34-41,共8页
在百余年来的中国哲学史论著中,《周易》古经历经了由缺席到出场的过程。这一前后差异,出于撰写者对《周易》古经性质的不同认识,亦出于哲学流行趣味的变化,反思百余年来的相关讨论,应充分确认《周易》古经的哲学性,尤其应确认易卦符号... 在百余年来的中国哲学史论著中,《周易》古经历经了由缺席到出场的过程。这一前后差异,出于撰写者对《周易》古经性质的不同认识,亦出于哲学流行趣味的变化,反思百余年来的相关讨论,应充分确认《周易》古经的哲学性,尤其应确认易卦符号系统的整体意义及卦爻辞所彰显的价值取向,这些内容早已超越了卜筮,而深具人文性、思想性、哲学性。《周易》古经与商周之际的思想变革紧密相关,是周文化的重要典籍代表;同时,《周易》古经对儒、道等诸子哲学影响深刻,与《易传》哲学有连续性,是前诸子时代的主要哲学典籍,就现存早期典籍而言,应该确认《周易》古经之于中国哲学的大本大源地位,乃至确认《周易》古经在中国哲学史撰写中的开篇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古经 中国哲学史 《周易》性质 经传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