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背俞调节脾胃功能的“以俞调枢”理论的提出与构建 被引量:61
1
作者 谢胜 张越 周晓玲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876-1877,共2页
分析脾胃气机升降失常在消化系统疾病发病中的重要地位;总结在背俞穴处操作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理论观点及实践成果,从而构建以背俞调节脾胃功能的"以俞调枢"理论体系。
关键词 背俞穴 脾胃病 脾胃升降 “以俞调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揿针五脏背俞穴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李诗梦 王杰 +3 位作者 许璐凡 郑贤程 惠志远 王军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1期30-35,共6页
目的:观察揿针五脏背俞穴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的临床疗效,为背俞穴单穴应用提供临床思路。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双侧背俞穴组、单侧背俞穴组和背部非穴组,剔除脱落病例后每组均30例。双侧背俞穴组取双侧五... 目的:观察揿针五脏背俞穴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的临床疗效,为背俞穴单穴应用提供临床思路。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双侧背俞穴组、单侧背俞穴组和背部非穴组,剔除脱落病例后每组均30例。双侧背俞穴组取双侧五脏背俞穴;单侧背俞穴组取单侧五脏背俞穴,左右交替施治;背部非穴组于五脏背俞穴向外旁开取穴,左右交替施治。观察3组总有效率及疲劳量表-14(Fatigue Scale-14,FS-14)中疲劳总评分、躯体疲劳和脑力疲劳得分。结果:治疗8周后,双侧背俞穴组(83.33%)与单侧背俞穴组(76.67%)的总有效率均显著优于背部非穴组(50.00%)(P<0.01),双侧背俞穴组与单侧背俞穴组的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双侧背俞穴组与单侧背俞穴组总评分、躯体疲劳与脑力疲劳评分均降低(P<0.05);背部非穴组仅总评分与躯体疲劳评分有所改善(P<0.05)。结论:(1)揿针五脏背俞穴治疗CFS患者疲劳疗效理想,对躯体疲劳和脑力疲劳均有改善作用,具有形、神兼调的效果;(2)五脏背俞穴双侧与单侧取穴治疗CFS疗效相当,提示可取单侧五脏背俞穴减少揿针耗材使用数量,降低医疗成本;(3)两组背俞穴揿针治疗均较背部非穴组揿针治疗具有明显疗效优势,提示五脏背俞穴对五脏功能具有特异性调节作用,这可能是揿针治疗CFS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俞穴 慢性疲劳综合征 揿针 形神同调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俞调枢”法对胃肠动力障碍大鼠胃肠动力学及其任督二脉穴位皮温的影响 被引量:11
3
作者 陈峭 谢胜 +11 位作者 周晓玲 宋征福 马高峰 税典奎 覃婧 侯秋科 颜春艳 刘珊 覃凤传 刘礼剑 韦金秀 刘静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8年第12期2655-2658,共4页
目的:观察“以俞调枢”法干预治疗ICC缺失模型大鼠胃肠动力及任督二脉穴位皮温变化的影响,探索该疗法改善胃肠动力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选择ICC缺失模型大鼠60只,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和模型治疗组各30只,同时设空白组大鼠60只,随机分为... 目的:观察“以俞调枢”法干预治疗ICC缺失模型大鼠胃肠动力及任督二脉穴位皮温变化的影响,探索该疗法改善胃肠动力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选择ICC缺失模型大鼠60只,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和模型治疗组各30只,同时设空白组大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空白治疗组各30只。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每日固定22min,不实施背俞指针治疗;空白治疗组、模型治疗组每日固定22min,并实施背俞指针治疗,疗程均为14d。观察并比较4组大鼠胃内残留率、小肠推进比、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经络均温等指标。结果:(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其胃内残留率显著升高,小肠推进比率显著下降(P<0.01),其任脉和督脉的主要穴位均温、经络均温均降低(P<0.05);(2)空白治疗组、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在胃内残留率、小肠推进比、任督二脉主要穴位均温、经络均温等方面均无明显性差异(P>0.05);(3)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模型治疗组其胃内残留率显著降低,小肠推进比率显著升高(P<0.01),其任脉和督脉的主要穴位均温、经络均温均得以升高(P<0.05)。结论:“以俞调枢”法具有较好的改善胃肠动力的疗效,其机制可能与改善任督二脉经气的运行有关,值得临床推广及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动力障碍 “以俞调枢”法 任督二脉 红外皮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俞调枢”法对Cajal间质细胞缺失模型大鼠胃肠动力学主要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陈峭 谢胜 +9 位作者 周晓玲 税典奎 覃婧 侯秋科 颜春艳 刘珊 刘礼剑 覃凤传 刘莹 梁梦月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109-1113,共5页
目的观察"以俞调枢"法干预对Cajal间质细胞(ICC)缺失模型大鼠主要胃肠动力学主要指标的影响,探索其改善胃肠动力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2016年1—12月,将120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造模组60只和空白组60只。造模组再随机分为... 目的观察"以俞调枢"法干预对Cajal间质细胞(ICC)缺失模型大鼠主要胃肠动力学主要指标的影响,探索其改善胃肠动力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2016年1—12月,将120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造模组60只和空白组60只。造模组再随机分为模型对照亚组30只和模型治疗亚组30只,空白组再随机分为空白对照亚组30只和空白治疗亚组30只。造模组经腹腔隔天注射抗c-Kit单克隆抗体(ACK2)100μg制备ICC缺失模型;空白组经腹腔隔天注射等量0.9%氯化钠溶液,共5次。空白治疗亚组、模型治疗亚组每日固定22 min,并实施背俞指针治疗;空白对照亚组、模型对照亚组每日固定22 min,不实施背俞指针治疗,疗程均为14 d。观察并比较4组大鼠胃内残留率、小肠推进率、胃动素、胃泌素、血管活性肠肽和生长抑素。结果模型对照亚组胃内残留率高于空白对照亚组、模型治疗亚组,小肠推进率低于空白对照亚组、模型对照亚组(P<0.01)。模型对照亚组大鼠胃动素、胃泌素低于空白对照亚组、模型治疗亚组(P<0.01)。模型对照亚组血管活性肠肽、生长抑素高于空白对照亚组、模型治疗亚组(P<0.01)。空白对照亚组、空白治疗亚组胃内残留率、小肠推进率、胃动素、胃泌素、血管活性肠肽和生长抑素与模型治疗亚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俞调枢"法能够显著提高ICC缺失模型大鼠的胃肠动力,其机制可能与通过调节其体内胃肠激素(胃动素、胃泌素、血管活性肠肽、生长抑素)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活动 间质细胞 “以俞调枢”法 胃肠激素类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俞调枢”法对胃肠动力障碍模型大鼠消化道内Cajal间质细胞超微结构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4
5
作者 陈峭 谢胜 +1 位作者 周晓玲 韦金秀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959-2962,I0045,I0046,共6页
目的:通过观察"以俞调枢"法对胃肠动力障碍模型大鼠消化道内Cajal间质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该疗法对Cajal间质细胞的调控效应机制,揭示其改善胃肠动力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选择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空白治疗组、空白对照... 目的:通过观察"以俞调枢"法对胃肠动力障碍模型大鼠消化道内Cajal间质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该疗法对Cajal间质细胞的调控效应机制,揭示其改善胃肠动力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选择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空白治疗组、空白对照组、模型治疗组和模型对照组各30只,空白治疗组、模型治疗组每日固定22 min,实施背俞指针治疗;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每日固定22 min,不实施背俞指针治疗。疗程均为14 d。观察并比较4组大鼠胃内残留率、小肠推进比及Cajal间质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1)空白对照组、空白治疗组、模型治疗组在胃内残留率、小肠推进比等方面无明显差异性(P>0.05);(2)模型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空白治疗组、模型治疗组相比较,其胃内残留率显著升高,小肠推进比率显著降低(P<0.01);(3)空白对照组、空白治疗组、模型治疗组3组大鼠Cajal间质细胞的超微结构未见有明显差异性;(4)模型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空白治疗组、模型治疗组相比较,其Cajal间质细胞超微结构发生明显的改变。结论:对Cajal间质细胞超微结构表达的调控效应可能是"以俞调枢"法改善胃肠动力的作用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动力障碍 “以俞调枢”法 CAJAL间质细胞 细胞超微结构 内质网自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