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延安三角洲长4+5和长6油气聚集模式 被引量:16
1
作者 李爱荣 王维喜 +2 位作者 武富礼 赵靖舟 张惠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67-671,共5页
延安三角洲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东南部,该三角洲之上发育多个油藏,主力产油层为长4+5和长6。根据沉积相带、储盖条件和距油源距离等差异,建立了不同的油气聚集模式。三角洲沉积背景下河道主砂体的叠置发育区为油气主运移通道,油气... 延安三角洲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东南部,该三角洲之上发育多个油藏,主力产油层为长4+5和长6。根据沉积相带、储盖条件和距油源距离等差异,建立了不同的油气聚集模式。三角洲沉积背景下河道主砂体的叠置发育区为油气主运移通道,油气可以远距离地垂向、侧向运移。根据油藏距油源的相对位置和油气的聚集能力,油藏可分为近源聚集区、近源逸散区和远源聚集区3种。近源聚集区和远源聚集区由于油气运移或遮挡条件有利,具有较好的油气富集条件;近源逸散区尽管距油源最近,但由于油气具有向构造高部位运移的特点,油气聚集的能力有限,往往仅具备油气运移通道的功能。综合油气运移通道的优劣与油藏所处区带位置的不同,将延安三角洲油气聚集模式分为主运移通道近源聚集、主运移通道远源聚集、次运移通道近源聚集、次运移通道远源聚集、近源逸散5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运移 油气聚集模式 延安三角洲 鄂尔多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坳陷致密砂岩气藏勘探开发实践新认识 被引量:58
2
作者 谢刚平 叶素娟 田苗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4-53,共10页
经过数十年的勘探开发,四川盆地川西坳陷正向构造带主体油气已经基本探明,勘探难度日益增大,凹陷、斜坡等负向构造带成为寻找岩性地层油气藏的重要领域。为此,通过对该区烃源、沉积、储层特征的系统研究,重新认识了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 经过数十年的勘探开发,四川盆地川西坳陷正向构造带主体油气已经基本探明,勘探难度日益增大,凹陷、斜坡等负向构造带成为寻找岩性地层油气藏的重要领域。为此,通过对该区烃源、沉积、储层特征的系统研究,重新认识了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下侏罗统烃源岩的地化特征及其生烃潜力。结果表明:①川西坳陷须家河组与下侏罗统暗色含煤泥页岩烃源条件极佳,具备形成大中型油气田的物质基础;②侏罗系具有多个物源方向,具备形成大型坳陷湖盆浅水三角洲沉积的地质条件,具有"满盆富砂"的特点;③碎屑岩储层砂岩致密化程度虽较高,但储层非均质性强,不同地区、不同层段均发育相对优质储层;④深层和中浅层普遍发生超压,源储压差是天然气运移、聚集的关键动力条件;⑤致密砂岩气藏存在网状和面状两种供烃方式;⑥中浅层气藏具有"源、相、位"三元控藏的特点。结论认为:川西坳陷负向构造带不仅砂体发育,而且具备良好的天然气成藏条件,蕴藏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川西坳陷 负向构造 致密砂岩气藏 运聚模式 成藏模式 岩性地层气藏 生储盖组合 天然气资源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胜坨地区油源及其成藏特征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王圣柱 金强 田义民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5年第4期24-27,i0008,共5页
根据油砂及烃源岩样品的色谱、色质等多种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胜坨地区存在3种类型的原油:第Ⅰ类原油来源于胜坨地区南侧、民丰洼陷沙四上亚段烃源岩;第Ⅱ类原油来源于胜坨地区北侧和利津洼陷沙三下亚段烃源岩;第Ⅲ类原油为沙四上、沙三... 根据油砂及烃源岩样品的色谱、色质等多种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胜坨地区存在3种类型的原油:第Ⅰ类原油来源于胜坨地区南侧、民丰洼陷沙四上亚段烃源岩;第Ⅱ类原油来源于胜坨地区北侧和利津洼陷沙三下亚段烃源岩;第Ⅲ类原油为沙四上、沙三下亚段烃源岩混合来源,其主要分布在断裂发育区,说明断裂对混源的作用较大。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不同类型原油运移、成藏特征研究,建立了该区的复式油气成藏模式。其结果为该区下步开发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源对比 油气运移 生物标志物 成藏模式 胜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歧口凹陷斜坡区岩性油气藏成藏机制与富集规律 被引量:9
4
作者 李洪香 董越崎 +2 位作者 王国华 董德国 王莉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9-22,151,共4页
歧口凹陷是渤海湾盆地重要的富油气凹陷之一,具有凸少坡广的特点,斜坡区是岩性地层油气富集的主要场所。根据湖盆结构特点,可将斜坡进一步划分为阶状断裂斜坡、多阶挠曲斜坡、旋转掀斜斜坡和简单斜坡4类。通过开展斜坡特征、控砂机制、... 歧口凹陷是渤海湾盆地重要的富油气凹陷之一,具有凸少坡广的特点,斜坡区是岩性地层油气富集的主要场所。根据湖盆结构特点,可将斜坡进一步划分为阶状断裂斜坡、多阶挠曲斜坡、旋转掀斜斜坡和简单斜坡4类。通过开展斜坡特征、控砂机制、油气输导体系等研究,建立了不同类型斜坡区油气成藏模式,提出了斜坡区岩性地层油气藏具有"高油低气、复式叠加连片成藏、优势相富集"的成藏规律,有效地指导了斜坡区油气勘探,并发现了埕海断坡、歧北斜坡等规模储量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歧口凹陷 斜坡区 岩性地层油气藏 控砂模式 势相 富集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陆碰撞对南亚地区油气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4
5
作者 吴义平 潘校华 +3 位作者 田作基 法贵方 李富恒 候平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36-241,共6页
南亚地区主体为印度板块,裂谷期(4 570~166 Ma)时为东冈瓦纳大陆的一部分,自晚侏罗世(166 Ma)经过从南向北的长距离漂移,从始新世(49 Ma)开始,该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早-中中新世(16 Ma)至今喜马拉雅山脉和印度-缅甸山脉快速隆升,形成了... 南亚地区主体为印度板块,裂谷期(4 570~166 Ma)时为东冈瓦纳大陆的一部分,自晚侏罗世(166 Ma)经过从南向北的长距离漂移,从始新世(49 Ma)开始,该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早-中中新世(16 Ma)至今喜马拉雅山脉和印度-缅甸山脉快速隆升,形成了5个构造单元。前晚白垩世板块北部被动边缘型沉积被破坏,而东、西两侧和南缘沉积遭受抬升剥蚀程度较小,油气保存条件较好,板块内部在裂谷期仅发生微弱的沉降,晚碰撞期烃源岩未成熟。油气主要富集在沿着印度板块边缘分布的被动大陆边缘、前陆盆地、弧前-弧后盆地和夭折裂谷系中,以中、新生代沉积为主,典型的油气运聚模式依次为复合砂体运聚模式、构造褶皱-冲断运聚模式、断-坳垂向运聚模式和断裂-岩性运聚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陆碰撞 构造演化 构造单元 运聚模式 油气富集规律 印度板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超剥带油气运聚特征与成藏模式 被引量:15
6
作者 沈扬 林会喜 +4 位作者 赵乐强 曾治平 宫亚军 郭瑞超 闵飞琼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05-509,共5页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超剥带地层超覆剥蚀频繁,远离油源,油气运聚过程复杂。结合地质研究、测试分析、盆地模拟认识,剖析了油气成藏要素及其时空匹配关系,揭示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超剥带具有"三源供烃、三期充注、断层-毯砂-淋滤层输导...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超剥带地层超覆剥蚀频繁,远离油源,油气运聚过程复杂。结合地质研究、测试分析、盆地模拟认识,剖析了油气成藏要素及其时空匹配关系,揭示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超剥带具有"三源供烃、三期充注、断层-毯砂-淋滤层输导、毯砂边缘-壳下聚集"的成藏特征。超剥带主要有"断层-毯砂"、"断层-淋滤层"、"淋滤层-毯砂"等3种油气输导样式。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超剥带总体具有"远源供烃,断层-毯砂-淋滤层输导、输导效能主控成藏与富集"的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西北缘 超剥带 断层-毯砂-淋滤层输导 油气运聚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长岭断陷深层天然气输导体系研究 被引量:16
7
作者 张彦霞 李海华 +1 位作者 王保华 陆建林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82-586,共5页
长岭断陷深层输导体分为断层、砂层、裂缝和不整合面4种类型,断层是天然气垂向穿层运移输导的主要通道,与烃源岩互层的砂层可作为天然气侧向输导通道,裂缝为火山岩储层天然气输导提供良好通道,是火山岩层能作为有效储层的关键。长岭断... 长岭断陷深层输导体分为断层、砂层、裂缝和不整合面4种类型,断层是天然气垂向穿层运移输导的主要通道,与烃源岩互层的砂层可作为天然气侧向输导通道,裂缝为火山岩储层天然气输导提供良好通道,是火山岩层能作为有效储层的关键。长岭断陷深层输导体系的有效性受烃源灶位置与生排烃期、天然气运移路径与输导体匹配等因素影响,在烃源岩生排烃期及优势运移路径上呈连通状态的输导体系对天然气聚集至关重要。天然气平面分布的广泛性和垂向上的多层系与输导体系的时空配置关系密切,近烃源断裂输导是长岭深层火山岩气藏最主要的输导方式,控制了深层天然气的运聚规律,天然气沿断裂运移输导并在其附近聚集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导特征 天然气成藏 深层 长岭断陷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西南坳陷麦盖提斜坡油气成藏模式 被引量:8
8
作者 崔海峰 田雷 +1 位作者 刘军 张年春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4-42,共9页
塔西南坳陷麦盖提斜坡发现的奥陶系、泥盆系和石炭系油气藏,其成藏模式一直存在不同认识。开展塔西南坳陷和巴楚隆起构造及演化特征分析,结合储层发育和烃源岩分布特征,认为油气主要分布在断裂带,不同时期定型的构造圈闭所含油气的性质... 塔西南坳陷麦盖提斜坡发现的奥陶系、泥盆系和石炭系油气藏,其成藏模式一直存在不同认识。开展塔西南坳陷和巴楚隆起构造及演化特征分析,结合储层发育和烃源岩分布特征,认为油气主要分布在断裂带,不同时期定型的构造圈闭所含油气的性质不同,如晚海西期定型的巴什托普断裂带和玉北断裂带含油,而喜马拉雅期定型的色力布亚断裂带和玛扎塔格断裂带富气,具有"南油北气"的分布特点。研究认为,麦盖提斜坡西段石炭系、泥盆系和东段的石炭系、奥陶系成藏模式一致,油气来自寒武系烃源岩,早海西期油气在寒武系—奥陶系大规模成藏,喜马拉雅晚期巴楚隆起抬升,早期油藏达到裂解条件,油气垂向运移形成亚松迪气田和和田河气田;寒武系盐下白云岩是下一步勘探的重点层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盖提斜坡 成藏模式 断裂带 垂向运移 寒武系盐下白云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断裂特征与油气运聚研究 被引量:17
9
作者 李振宏 张军 郑聪斌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5年第3期246-250,共5页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断裂复杂的特征,采用地震剖面解释方法,总结归纳出3种主要的构造样式.即逆冲推覆、扭动构造及反转构造。不同构造样式在平面上的分布各异,其中,逆冲推覆构造的下盘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断裂对沉积体系控制作用的...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断裂复杂的特征,采用地震剖面解释方法,总结归纳出3种主要的构造样式.即逆冲推覆、扭动构造及反转构造。不同构造样式在平面上的分布各异,其中,逆冲推覆构造的下盘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断裂对沉积体系控制作用的分析表明,在海相和湖相沉积体系中,单一断裂以及断裂组合的坡折带位置都是油气富集的主要区域;断裂的多期活动性,不仅改善了断裂附近储层的储集性能,而且造成了储盖组合的横向差异和纵向叠加,油气运聚受断裂活动差异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断裂 构造样式 沉积体系 储盖组合 油气运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定量颗粒荧光技术研究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油气运聚规律 被引量:6
10
作者 周勇水 邱楠生 +1 位作者 曹环宇 贾京坤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3866-3876,共11页
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油气运聚规律不明,导致油气勘探受阻。为揭示油气在侏罗系内的运聚规律,在储层岩心含油包裹体观察及丰度统计的基础上,利用定量颗粒荧光技术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腹部J1s22和J1s212泥岩隔夹层发育层... 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油气运聚规律不明,导致油气勘探受阻。为揭示油气在侏罗系内的运聚规律,在储层岩心含油包裹体观察及丰度统计的基础上,利用定量颗粒荧光技术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腹部J1s22和J1s212泥岩隔夹层发育层段的样品具有高的GOI值和强烈的轻质油QGF及QGF-E荧光响应特征,达到油藏标准值;随着深度增加,各指标逐渐降低,至J1s211大套板状砂岩发育层段,样品的各项指标只达到油气运移通道值或水层值;侏罗系早期经受过较大规模轻质油充注,但之后发生泄漏;油气进入J1s储层后,首先在浮力作用下快速垂向运移至有泥岩封隔层封堵的J1s22和J1s212,然后沿着泥岩隔层底面往低势区侧向运移,直至遇到侧向封堵性好的砂体才能成藏,这表明识别有效的侧向封闭对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油气勘探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腹部 侏罗系储层 定量颗粒荧光技术 包裹体 油气运聚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南部西斜坡层序格架内油气成藏特征 被引量:5
11
作者 董艳蕾 朱筱敏 +1 位作者 成克男 杨海风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9-38,共10页
松辽盆地南部西斜坡泉四段—嫩一段可划分为6个三级层序、18个体系域。通过对烃源岩、储层、盖层、圈闭类型和油气输导与运移等成藏要素的综合分析,指出油气主要来自于中央凹陷区烃源岩,并具有厚度大,丰度高的特点;储层以辫状河三角洲... 松辽盆地南部西斜坡泉四段—嫩一段可划分为6个三级层序、18个体系域。通过对烃源岩、储层、盖层、圈闭类型和油气输导与运移等成藏要素的综合分析,指出油气主要来自于中央凹陷区烃源岩,并具有厚度大,丰度高的特点;储层以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相砂体为主,厚度大、物性好,属于中孔—中渗、高孔—高渗型储层;广泛发育的SQn1泥岩是西斜坡的区域盖层;圈闭以构造圈闭、复合圈闭和地层—岩性圈闭为主;西斜坡油气分布具有明显的油气运移转折带,油气在转折带以西以侧向运移为主,而在转折带以东以阶梯式运移为主。依据西斜坡地质条件差异与油气成藏特点,划分出3个有利区带,并总结了各自的成藏模式,分别为以"近源供烃、断层垂向输导、阶梯式成藏"模式为主的SQy三角洲前缘带与SQqn3坡折带,及以"远源供烃、砂体侧向输导、有效圈闭成藏"模式为主的SQy盆缘超覆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格架 成藏要素 油气运移转折带 成藏模式 西斜坡 松辽盆地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鲁盆地陆西凹陷低渗层油气运聚条件和运聚模式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晓冬 徐景祯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1996年第2期1-6,共6页
通过对开鲁盆地陆西凹陷低渗层油气生成、储集、封盖及运聚条件的研究,结合油水分布特征及油气运移实例的分析,总结出陆西凹陷三种油气运聚模式,即包日温都断裂构造带运聚模式、马家铺高垒带运聚模式和马北斜坡带(预测)运聚模式,... 通过对开鲁盆地陆西凹陷低渗层油气生成、储集、封盖及运聚条件的研究,结合油水分布特征及油气运移实例的分析,总结出陆西凹陷三种油气运聚模式,即包日温都断裂构造带运聚模式、马家铺高垒带运聚模式和马北斜坡带(预测)运聚模式,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有利的油气聚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 储集层 流体势能场 油气运移 运聚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音查干凹陷油气成藏条件及油气分布规律 被引量:12
13
作者 谢利华 周彤 杨建成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08年第3期16-20,共5页
白音查干凹陷以西部次凹的西部洼陷带为该凹陷的唯一生油洼陷,有阿尔善组的上部、腾格尔组的下部和都一段三套有效烃源岩。流体势分析结果表明,该区油气的主要运移方向有5个,长期活动的断层是油气垂向运移的通道,不整合面和渗透砂体是... 白音查干凹陷以西部次凹的西部洼陷带为该凹陷的唯一生油洼陷,有阿尔善组的上部、腾格尔组的下部和都一段三套有效烃源岩。流体势分析结果表明,该区油气的主要运移方向有5个,长期活动的断层是油气垂向运移的通道,不整合面和渗透砂体是油气侧向运移的通道;油气围绕生油洼陷分布,断裂带继承性发育的构造圈闭为主、洼陷带岩性圈闲为主以及流体势的指向控制油气横向分布,区域性生储盖组合及岩性控制油气的纵向分布,不同的地区油气分布层位不同;在断裂带找油要考虑断层两侧岩性配置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运移务件 聚集条件 油气成藏条件 油气分布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油田开发资料重新认识油气成藏——以渤海湾盆地南堡35-2油田馆陶组为例 被引量:5
14
作者 全洪慧 陈建波 +2 位作者 别旭伟 张章 张振杰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92-599,共8页
针对渤海湾盆地南堡35-2油田投产后实际生产特点与初始地质认识存在较大差异的问题,综合利用钻井、录井、测井并结合生产动态等资料对其古构造、沉积特征、成藏模式进行了重新认识,并对其资源潜力进行了重新评估。研究表明:馆陶组油气... 针对渤海湾盆地南堡35-2油田投产后实际生产特点与初始地质认识存在较大差异的问题,综合利用钻井、录井、测井并结合生产动态等资料对其古构造、沉积特征、成藏模式进行了重新认识,并对其资源潜力进行了重新评估。研究表明:馆陶组油气聚集具有"古构造控制沉积相带、古构造控制油气聚集"的特点,具体为(1)南堡35-2油田潜山的古构造格局控制了沉积相带的分布规律,控制了油气的整体运聚特征,该结论不同于前人得出的油藏主要受控于岩性而不受控于构造的结论;(2)馆陶组沉积相类型为辫状河沉积,油藏主体分布于主河道叠合连片区,砂体的空间展布对油气的再次分配起着一定作用;(3)南堡35-2油田的成藏模式表现为"断裂控藏,深聚浅调"的特点,边界大断层及潜山不整合面为深层"油源网",使原油在深层馆陶组储层聚集,后期浅层次级断层活动强烈,部分原油被调整到浅层明化镇组形成次生油藏。南堡35-2油田馆陶组资源潜力十分可观,储量规模可能为之前预测的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模式 油气富集规律 辫状河沉积 石臼坨凸起 馆陶组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东凹陷走滑构造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4
15
作者 杨贵丽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8-21,26,共5页
受郯庐断裂带走滑活动的影响,青东凹陷内部构造表现出明显的走滑特征。在识别了研究区内典型走滑构造样式的基础上,分析了走滑构造对油气成藏的作用。郯庐断裂带营潍段的西支断裂带为青东凹陷的东部边界断层,受区域构造应力场和郯庐断... 受郯庐断裂带走滑活动的影响,青东凹陷内部构造表现出明显的走滑特征。在识别了研究区内典型走滑构造样式的基础上,分析了走滑构造对油气成藏的作用。郯庐断裂带营潍段的西支断裂带为青东凹陷的东部边界断层,受区域构造应力场和郯庐断裂带多期走滑活动的影响,凹陷经历了3期断拗、2期反转的构造演化过程,形成了大型边界走滑断层、背形负花状构造和走滑压扭褶皱构造等多种具显著走滑特征的构造样式。走滑构造对烃源岩热演化、构造圈闭发育以及油气运移聚集都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形成张扭断层立体运聚、压扭断层走向运聚和凹中隆近源运聚等3种油气成藏模式,控制着青东凹陷油气的富集与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层 构造样式 烃源岩 热演化 构造圈闭 油气运聚 油气藏分布 青东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裂构造与油气运聚关系研究——以沾化凹陷垦利断裂带为例 被引量:10
16
作者 褚庆忠 张雪勇 王长江 《河南石油》 2003年第1期9-13,共5页
在含油气盆地中 ,断裂构造是决定油气分布的重要因素。在详细研究垦利断裂带构造演化及断裂构造特征的基础上 ,探讨了该地区断裂构造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 ,并根据在垦利断裂带已发现的油田 (藏 )总结出了同层成藏、潜山成藏、跨断层成... 在含油气盆地中 ,断裂构造是决定油气分布的重要因素。在详细研究垦利断裂带构造演化及断裂构造特征的基础上 ,探讨了该地区断裂构造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 ,并根据在垦利断裂带已发现的油田 (藏 )总结出了同层成藏、潜山成藏、跨断层成藏和沿断层成藏 4种成藏模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沾化凹陷 垦利断裂带 构造演化 断层 成藏模式 油气运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庄复杂小断块稠油油藏成藏规律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陈志刚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0年第4期29-31,共3页
新庄油田构造破碎、含油宽度窄、面积小、原油粘度高、水油体积比大,系典型的复杂小断块稠油油藏。根据成藏要素及空间、成藏作用及时间等匹配关系研究,对该油田的成藏过程和成藏模式进行了分析,认为新庄储层砂体以扇状或指状从凹陷边... 新庄油田构造破碎、含油宽度窄、面积小、原油粘度高、水油体积比大,系典型的复杂小断块稠油油藏。根据成藏要素及空间、成藏作用及时间等匹配关系研究,对该油田的成藏过程和成藏模式进行了分析,认为新庄储层砂体以扇状或指状从凹陷边缘伸入生、盖区,与生、盖层大面积接触,为油气运移、聚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油气主要来自其南部深凹区的核三段烃源岩,在廖庄末期达到生排烃高峰;鼻状构造形成的圈闭不晚于油气的主要生成期;由于断层的活动,油气沿断层垂向运移,遇高孔渗砂层沿砂层继续侧向运移,断层形成遮挡在高部位油气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庄油田 复杂小断块 稠油 成藏规律 生排烃期 圈闭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民屯凹陷前中生界基岩石油运聚模式探讨 被引量:2
18
作者 马志宏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6年第2期21-24,147-148,共4页
大民屯凹陷前中生界基岩探明石油地质储量占总探明石油地质储量的一半以上,是大民屯凹陷最主要的含油层。为探讨影响基岩整体石油运聚模式的类型、建立各类型的石油运聚模式图、指导前中生界基岩的进一步勘探,从已知基岩油藏出发,通过... 大民屯凹陷前中生界基岩探明石油地质储量占总探明石油地质储量的一半以上,是大民屯凹陷最主要的含油层。为探讨影响基岩整体石油运聚模式的类型、建立各类型的石油运聚模式图、指导前中生界基岩的进一步勘探,从已知基岩油藏出发,通过开展原油性质、油藏剖面、构造演化、声波时差与埋深关系图分析法,搞清了基岩原油类型、油藏类型及其分布特征,详细分析了前中生界基岩石油运聚条件,明确了前中生界基岩发育侧向直接、垂向间接、倒灌式三种石油运聚模式。三种运聚模式图的构建,对在大民屯凹陷南部韩三家子断阶部署两口预探井和西部斜坡带的基岩勘探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民屯凹陷 基岩 整体含油 石油运聚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轮南油田三叠系隐蔽油藏综合地质研究
19
作者 杨彦东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1-55,共5页
针对轮南油田3井区非主力层T2^0小层砂体薄、井控程度低、油水关系矛盾、砂体展布不明等问题,采用精细地层对比、高分辨率储层反演、低阻油层识别等技术,多学科多角度有机结合,提出"鞍桥"(相邻2个正向构造之间最高连接部位)... 针对轮南油田3井区非主力层T2^0小层砂体薄、井控程度低、油水关系矛盾、砂体展布不明等问题,采用精细地层对比、高分辨率储层反演、低阻油层识别等技术,多学科多角度有机结合,提出"鞍桥"(相邻2个正向构造之间最高连接部位)是油气调整运移通道的概念,突破了原有T20砂体分布零散、不连续、不成规模的判断。研究结果表明:T2^0小层为一个具有统一油水界面的隐蔽型油藏,实现了该油田滚动增储190×10^4t,运用该项成果成功实现了老油田增储建产目的,原油产量达到5×10^4t/a。该研究可为其他类似隐蔽油藏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蔽油藏 薄砂层 低阻油层 鞍桥 运移通道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滑断裂不同结构单元输导、运聚特性及其差异控藏模式——以准噶尔盆地乌尔禾沥青矿地区为例 被引量:8
20
作者 张子隆 杨威 +6 位作者 王千军 商丰凯 周健 宋健 陈林 王耀华 罗群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24-433,共10页
走滑断裂的控藏作用是当前石油地质学研究的热点,但其内部不同结构单元的油气输导、运聚特性和差异控藏作用目前研究较少。文中通过野外地质表征、物性特征测试和二维油气运移物理模拟实验,以准噶尔盆地乌尔禾沥青矿地区走滑断裂为研究... 走滑断裂的控藏作用是当前石油地质学研究的热点,但其内部不同结构单元的油气输导、运聚特性和差异控藏作用目前研究较少。文中通过野外地质表征、物性特征测试和二维油气运移物理模拟实验,以准噶尔盆地乌尔禾沥青矿地区走滑断裂为研究对象,结合理论分析、数理统计,明确了走滑断裂体系不同结构单元特征,厘清了走滑断裂不同结构单元的油气输导、运聚特性,构建了走滑断裂不同结构单元的差异控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乌尔禾沥青矿地区走滑断裂为“核部-滑动破碎带-诱导裂缝带”三元结构型,走滑断裂主动盘滑动破碎带岩石裂缝最发育,其次为被动盘滑动破碎带和主动盘诱导裂缝带;油气在垂向上主要沿张扭性走滑断裂核部和主动盘运移,侧向上走滑断裂被动盘对油气的封闭性较好,以遮挡成藏为主,主动盘对油气的侧向封闭性差,油气可运聚到主动盘裂缝中,总体上走滑断裂以垂向输导为主,侧向上兼具输导和遮挡。“核部-滑动破碎带-诱导裂缝带”三元结构型走滑断裂输导体系及控藏模式的确立,对准噶尔盆地走滑断裂控藏规律认识的进一步完善及油气勘探开发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裂 垂向输导 侧向输导 输导体系 差异控藏模式 乌尔禾沥青矿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