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82篇文章
< 1 2 9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金融发展如何影响区域金融稳定?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敏 罗勇强 平卫英 《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2-64,共13页
筑牢区域金融稳定防线是建设金融强国的重要保障,在数字化转型和金融创新持续深化背景下,厘清数字金融发展与区域金融稳定的关系具有深刻现实意义。本文基于2011—2022年我国283个城市面板数据,系统考察数字金融发展对区域金融稳定的空... 筑牢区域金融稳定防线是建设金融强国的重要保障,在数字化转型和金融创新持续深化背景下,厘清数字金融发展与区域金融稳定的关系具有深刻现实意义。本文基于2011—2022年我国283个城市面板数据,系统考察数字金融发展对区域金融稳定的空间溢出效应、作用路径与门槛机制。研究发现:(1)数字金融发展不仅降低本地区金融稳定水平,也对周边地区金融稳定存在显著负向溢出效应。(2)数字金融发展对中西部地区金融稳定的冲击程度远大于东部地区。(3)数字金融发展通过促进金融机构信贷规模扩张和提升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冲击区域金融稳定,其冲击过程存在数字金融发展水平的双重门槛效应,即冲击力度随着数字金融发展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本文可为政府部门防范化解区域金融风险提供精准施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金融 区域金融稳定 空间溢出效应 中介效应 门槛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碳交易价格提高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分析——基于技术进步效应和要素资源配置效应视角 被引量:3
2
作者 孙玉环 许子易 董莹 《统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8-99,共12页
为实现新时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探索我国碳交易政策背景下碳交易价格提高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机制,对改善我国碳市场机制、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绿色经济增长框架中尝试引入碳交易,并基于2005—2... 为实现新时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探索我国碳交易政策背景下碳交易价格提高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机制,对改善我国碳市场机制、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绿色经济增长框架中尝试引入碳交易,并基于2005—2022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别构建基准回归模型、以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为中介变量的简单中介效应模型,以及将绿色生产率与行业间要素配置效率作为并行中介变量的多重中介效应模型。通过考察碳交易价格对地区生产总值的影响机制发现,提高碳交易价格能够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来实现地区经济增长;在进一步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之后,碳交易价格提高会产生绿色生产率提升效应和行业间要素配置效率优化效应,从而促进地区经济增长,以上结论均通过了稳健性检验。基于经济区层面的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碳交易价格提高对地区经济增长的有效性及作用机制在不同经济区的表现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交易价格 地区经济增长 中介效应模型 技术进步效应 要素资源配置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健康老龄化水平的动态演进及服务效能驱动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刘慧君 吴鹏 《人口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4-112,共19页
改善老年健康水平,实现健康老龄化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题中之意。在中国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准确把握中国健康老龄化的实现水平及其服务效能的驱动作用对于改善老年人福祉、推进健康老龄化的实践进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基于健... 改善老年健康水平,实现健康老龄化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题中之意。在中国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准确把握中国健康老龄化的实现水平及其服务效能的驱动作用对于改善老年人福祉、推进健康老龄化的实践进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基于健康老龄化概念内涵的演变历程并结合中国实际,将健康老龄化定义归纳为通过营造良好的环境和强化内在能力建设,使人们进入老年后能够维持各项功能的正常发挥,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并寻求自身再发展,从而推动整个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根据这一概念定义,本文从基础支撑、功能发挥、健康发展三个维度构建健康老龄化的测度指标体系,并在把握中国健康老龄化水平及其变动趋势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QAP方法探究健康老龄化服务对健康老龄化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014-2020年中国整体及三大地区的健康老龄化水平均呈现稳步增长态势,但整体水平仍然偏低、大部分省份得分低于整体均值,无论是健康老龄化水平还是增长幅度均呈现东高、西低的差序格局,省际绝对差异呈现扩大态势;中国健康老龄化水平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并呈现下降趋势,地区间差异成为主要来源且保持稳定,在地区内差异上,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均呈现下降趋势,中部地区则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中国健康老龄化水平空间分异明显,整体上东部地区发展较好,而东北、西南以及中部地区健康老龄化水平低;中国健康老龄化水平呈现显著的空间依赖关系,东部地区表现出明显的高-高集聚特征,而西北、西南地区则呈现连片低-低集聚演化态势;健康老龄化服务中的人力支持差异、物力支持差异、服务可及性差异、服务规范性差异以及服务效率差异对形成健康老龄化水平差异具有显著的正向驱动作用,且健康老龄化服务可及性对健康老龄化水平差异的作用强度最大。为此,强化健康老龄化建设投入(包括服务可及性建设、人财物投入等)并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和重点区域治理将有助于提升中国健康老龄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老龄化 积极老龄化 服务效能 区域差异 时空分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发展与地方财政可持续性 被引量:4
4
作者 许慧 王世杰 《财经问题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0-86,共17页
数字经济发展极大地提升了政府数字化治理水平,为实现地方财政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协调性均衡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本文基于2015—2021年中国278个地级市的平衡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探讨数字经济对地方财政可持续的影响及机制。研... 数字经济发展极大地提升了政府数字化治理水平,为实现地方财政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协调性均衡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本文基于2015—2021年中国278个地级市的平衡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探讨数字经济对地方财政可持续的影响及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增强地方财政可持续性,该结论在经过内生性处理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增强作用在财政透明度高、土地财政依赖度高、处于国家级城市群规划区域和国家重大战略规划区域的地级市中的效果更明显。机制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通过增加税收收入、缓解债务压力和提升财政支出效率增强地方财政可持续性。使用空间杜宾模型(SDM)的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其对相邻地区的地方财政可持续性也有增强作用。本文的研究为增强地方财政可持续性、实现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提升数智化政府治理水平提供了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地方财政可持续性 区域发展 空间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发展对旅游产业效率的影响机制及效应--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王兆峰 邹佳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8-60,共13页
数字经济作为新型产业驱动力,已成为提升旅游产业效率的关键力量,对中国旅游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基于2011—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熵权TOPSIS、超效率SBM模型分别测算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产业效率,综合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 数字经济作为新型产业驱动力,已成为提升旅游产业效率的关键力量,对中国旅游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基于2011—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熵权TOPSIS、超效率SBM模型分别测算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产业效率,综合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调节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考察数字经济发展对旅游产业效率的影响机制及效应。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能显著促进旅游产业效率提升,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调节效应分析表明,旅游业密集度和旅游产业结构在数字经济发展与旅游产业效率提升的影响关系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空间杜宾模型结果显示,本省份数字经济发展显著提升了自身旅游产业效率,对邻近省份旅游产业效率无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异质性分析发现,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旅游产业效率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旅游产业效率 影响机制 调节效应 区域分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与区域创新能力:突破式创新抑或渐进式创新——基于长三角41个地级市的考察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慧一 祝滨滨 张香宁 《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16,共12页
基于2013—2021年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并将区域创新能力细化为“突破式创新能力”和“渐进式创新能力”,分析数字经济对二者的异质性影响。结果表明,数字经济与区... 基于2013—2021年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并将区域创新能力细化为“突破式创新能力”和“渐进式创新能力”,分析数字经济对二者的异质性影响。结果表明,数字经济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带动本地和邻近地区创新能力提升;数字经济的创新效应具有显著的结构性特征,有利于突破式创新能力提升,但对渐进式创新能力的影响不显著;数字经济促进邻近地区突破式创新能力提升,却抑制邻近地区渐进式创新能力的发展。由此,应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对本地和邻近地区创新能力提升的双重正向效应,把握数字经济为突破式创新带来的“机会窗口”,克服数字经济在渐进式创新方面产生的“虹吸效应”,使数字经济真正成为驱动创新发展的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区域创新能力 突破式创新 渐进式创新 空间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对碳效率的多维空间效应及区域异质性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吕洁华 王明晖 +1 位作者 孙喆 蔡秀亭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9-547,共9页
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逐步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研究数字经济对碳效率的空间效应对于我国区域间协同治理以及“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0−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不包括西藏自治区和港澳台地... 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逐步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研究数字经济对碳效率的空间效应对于我国区域间协同治理以及“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0−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不包括西藏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数据),利用三阶段全局超效率SBM模型对碳效率进行测算,然后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数字经济对碳效率的多维空间效应,最后进行区域异质性和均等化效应分析。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我国整体碳效率水平较低,东部地区碳效率为0.580,比中部、西部地区分别高0.162和0.302,且各区域均呈逐年波动上升的趋势。②数字经济对碳效率具有显著正向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空间溢出效应占总效应的52.17%。在多维度视角下,数字科技创新、产业数字融合和数字产业规模对碳效率具有显著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数字基础环境对碳效率具有显著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③数字经济对碳效率的空间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相较于东部地区,中部、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对碳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更明显。数字经济可以缩小碳效率差距,这种影响不只局限于本地,对邻地的碳效率差距也有改善。据此,我国应继续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尤其数字科技创新、产业数字融合和数字产业规模的构建要增质提效,夯实数字经济提升碳效率的多维空间效应;同时根据地区的资源禀赋不同,政府应建立有助数字经济发展的差别化政策,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减碳作用,以期助力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碳效率 多维空间效应 区域异质性 均等化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对地区共同富裕的空间溢出效应 被引量:1
8
作者 盛明泉 鹿晓晴 胡中应 《华东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22,共10页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赋予共同富裕新动能,文章基于2012—2022年中国31个省份平衡面板数据,构建空间杜宾模型考察新质生产力与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新质生产力显著促进共同富裕,且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这一结论在经过稳健性...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赋予共同富裕新动能,文章基于2012—2022年中国31个省份平衡面板数据,构建空间杜宾模型考察新质生产力与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新质生产力显著促进共同富裕,且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这一结论在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区域和收入差距分析显示,新质生产力对中部地区及收入差距较大地区的共同富裕的空间溢出效应更显著。进一步检验表明,新质生产力通过提升劳动力水平、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和产业链现代化助力共同富裕,且无明显门槛效应。基于此,文章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优化资源配置与加强区域合作、提升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以促进共同富裕目标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共同富裕 区域差异 收入分配 空间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震动谱反演的我国场地效应经验模型
9
作者 温瑞智 李辉 +2 位作者 王宏伟 任叶飞 刘也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2-102,共11页
为探讨场地效应的区域差异特征,同时给出经验性场地效应经验模型,本文利用我国强震动观测台网在2007~2020年间收集的强震动观测记录,基于地震动广义谱反演方法,给出了南天山西部、龙门山断裂带、云南地区的211个强震动观测台站的场地效... 为探讨场地效应的区域差异特征,同时给出经验性场地效应经验模型,本文利用我国强震动观测台网在2007~2020年间收集的强震动观测记录,基于地震动广义谱反演方法,给出了南天山西部、龙门山断裂带、云南地区的211个强震动观测台站的场地效应,分别建立了场地类别、地表以下30 m深度内的平均剪切波速(VS30)相关的场地效应经验模型,并探讨了场地效应的区域相关以及场地分类指标(覆盖层厚度H和等效剪切波速VSe)与场地效应的相关性。研究表明:Ⅰ、Ⅱ、Ⅲ类场地的平均放大效应经验模型可以在整个频段上体现不同类别场地的场地效应的整体差异;同类别场地的场地效应区域性差异十分明显,尤其是南天山西部和云南地区III类场地表现出场地效应的显著差异;我国规范的场地分类指标(H和VSe)与场地效应的相关性并不明显,且可能存在区域性的差异;与VS30相关的场地效应的经验模型整体上能够体现场地条件的影响。本文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化地震动预测模型的构建、地震风险评估精度的提升提供依据,可指导区域场地放大效应的应用,并为探索更优场地分类指标、制定区域差异化场地分类标准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 谱反演 场地效应 经验模型 区域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欧班列的创新提升效应及区域异质性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尹虹潘 王洁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5-44,共10页
中欧班列如同“跨境钢铁驼队”,复兴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往来,提高了中国的对外开放水平和创新水平,促进了新质生产力发展。本文采用2001~2020年全国279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借助中欧班列开通的准自然实验,基于多期双重差分等... 中欧班列如同“跨境钢铁驼队”,复兴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往来,提高了中国的对外开放水平和创新水平,促进了新质生产力发展。本文采用2001~2020年全国279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借助中欧班列开通的准自然实验,基于多期双重差分等方法实证分析了中欧班列对区域创新的影响。研究表明:(1)中欧班列显著提升了班列开行城市的技术创新水平,包括工具变量回归、排除政策干扰在内的系列稳健性检验都支持前述结论,并通过了平行趋势检验和安慰剂检验;(2)中欧班列的创新效应具有区域异质性,良好的经济、产业、开放、人力等区域发展基础都有利于增强班列的创新促进效应,适宜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开放政策等体制环境也有助于更好释放班列的创新效应,但地方政府过度偏重数量型增长等经济目标导向也将制约班列对区域创新的促进作用。基于本文的研究结论,国家层面应进一步推动中欧班列发展,并引导不同区域结合自身“生产力-生产关系”特点,因地制宜促进班列创新提升效应更充分释放,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赋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欧班列 新质生产力 创新提升效应 多期双重差分 准自然实验 区域异质性 “一带一路” 体制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营商环境如何提升区域数字创业活跃度?——基于WSR框架的组态分析
11
作者 王婉 莫雪晶 罗均梅 《研究与发展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6-118,共13页
数字创业是推动数字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如何优化营商环境生态进而有效激发并提升区域数字创业活跃度是亟待深入研究的现实问题与理论课题。本文基于WSR(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构建理论模型,从物理层面(新型数字基础设... 数字创业是推动数字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如何优化营商环境生态进而有效激发并提升区域数字创业活跃度是亟待深入研究的现实问题与理论课题。本文基于WSR(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构建理论模型,从物理层面(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与数字市场规模)、事理层面(政府支持力度与平台应用水平)、人理层面(数字型人力资本)三个维度解构营商环境要素,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以我国30个省份为研究案例,深度挖掘营商环境与区域数字创业活跃度之间的组态效应。研究发现:单一营商环境要素无法构成区域数字创业高活跃度与非高活跃度的必要条件,但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普适驱动作用。存在四条高活跃度驱动路径,分别是:基建平台主导的全面驱动型、基建—平台协同驱动型、市场主导的基建驱动型、市场主导的平台—人才驱动型。营商环境要素之间存在跨层次替代效应,区域数字创业高活跃度与非高活跃度的驱动路径呈现非对称性关系。研究通过WSR框架的系统整合,揭示了数字创业的多元驱动机制,为区域差异化营商环境优化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商环境 区域数字创业活跃度 WSR方法论 fsQCA 协同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融集聚能有效提升区域经济韧性吗?——基于调节效应与门限效应的研究
12
作者 刘莉君 高晓杰 包一行 《财经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25,共9页
基于2009—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在实证检验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直接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政府干预的调节效应以及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门限效应。结果表明: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提升有着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政府干预... 基于2009—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在实证检验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直接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政府干预的调节效应以及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门限效应。结果表明: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提升有着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政府干预在金融集聚影响区域经济韧性的过程中存在负向调节效应,即政府干预程度的加深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提升作用;产业结构升级在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中存在双重门限效应,门限值分别为0.852和1.053;消费结构升级在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中存在单一门限效应,门限值为1.047。鉴于此,应加强区域间金融合作,深化金融市场化改革,着力促进产业与消费“双升级”,强化金融资源集聚拉动作用,以共建更具韧性的区域经济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集聚 区域经济韧性 调节效应 门限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薄层黑土区协调玉米产量和环境效应的氮肥一次性投入阈值
13
作者 孔丽丽 尹彩侠 +4 位作者 张磊 刘志全 侯云鹏 高洪军 徐新朋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56-666,共11页
为探寻东北黑土区兼顾玉米产量与环境效应的氮肥一次性投入阈值,在吉林省薄层黑土区(公主岭市刘房子村)开展了为期8年(2016—2023年)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氮肥(普通尿素与控释氮肥配施4:6)一次性施用条件下玉米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土壤N... 为探寻东北黑土区兼顾玉米产量与环境效应的氮肥一次性投入阈值,在吉林省薄层黑土区(公主岭市刘房子村)开展了为期8年(2016—2023年)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氮肥(普通尿素与控释氮肥配施4:6)一次性施用条件下玉米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土壤NO_(3)^(-)-N含量变化和氮素平衡对不同氮肥用量(0、70、140、210、280和350 kg·hm^(-2),以N计)的响应。结果表明,与不施氮肥处理相比,施氮处理玉米产量8年平均增幅为63.8%~188.8%,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增产原因是施氮增加了穗粒数和百粒重。随氮肥用量增加,玉米产量呈上升趋势,当氮肥用量增至210kg·hm^(-2)达产量平台,8年平均产量为11 668kg·hm^(-2)。氮素表观回收率、农学利用效率和偏肥生产力均随氮肥用量增加呈下降趋势。随氮肥用量的增加,0~100 cm土层土壤NO_(3)^(-)-N含量呈增加趋势;2023年玉米收获后,N210处理土壤NO_(3)^(-)-N含量与试验起始值相近。8年氮素平衡结果显示,土壤无机氮素残留量与表观损失量均随氮肥用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通过拟合氮肥用量与玉米产量、土壤氮素表观损失量和氮素表观回收率的关系得出,施氮范围在198~219 kg·hm^(-2)时,可获得较高的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且能保持玉米收获前后土壤氮库的基本稳定,同时也可将氮素表观损失量维持在较低水平,因此,可作为兼顾玉米产量和环境效益的氮肥一次性投入阈值。研究结果可为东北薄层黑土区玉米氮肥一次性施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区 玉米产量 环境效应 控释氮肥 氮素利用效率 氮素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动视野下的少数民族地区县域发展:就业与收入的健康效应研究
14
作者 郭未 马静 《思想战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4-89,共16页
健康是发展的根本,亦是发展的目的,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人的现代化,亦是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度耦合的现代化。本文在借鉴并超越既有研究对城乡人口流动健康效应关注的基础上,聚集少数民族地区县域流动人口迁移与就业的健康效应,通过对... 健康是发展的根本,亦是发展的目的,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人的现代化,亦是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度耦合的现代化。本文在借鉴并超越既有研究对城乡人口流动健康效应关注的基础上,聚集少数民族地区县域流动人口迁移与就业的健康效应,通过对全国代表性微观数据CMDS2018进行计量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相较于健康的流动人口,不健康的流动人口更多流入民族县域;第二,通过内生转换模型尽可能削弱内生性,将民族县域中正规就业群体与非正规就业群体“角色互换”后发现,非正规就业是民族县域的“主流与优势”,相对健康的民族县域流动人口主要选择非正规就业,且收入更高。本文为评估少数民族地区县域发展、增进流动人口福祉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繁荣提供了知识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 县域 健康效应 人口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实融合发展对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效应及异质性研究
15
作者 庄赟 林鑫城 +1 位作者 刘乃全 周闽军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4-98,共15页
利用数实融合发展契机推进创新资源流动,进而诱导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已成为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路径。基于国家统计局制定的《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选取衡量数实融合发展基础的核心产业指标... 利用数实融合发展契机推进创新资源流动,进而诱导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已成为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路径。基于国家统计局制定的《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选取衡量数实融合发展基础的核心产业指标和对衡量区域创新能力有理论关联的产业数字化指标,在此基础上运用规范的统计综合评价技术测算中国30个省(区、市)2012—2022年数实融合发展综合得分,构建空间杜宾模型(SDM)检验数实融合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数实融合发展总体上不仅对本地区创新能力具有较为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对周边地区创新能力也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而且这种溢出效应的程度显著高于对本地区创新能力所产生的直接效应;进一步分析表明,数实融合对东中西部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异质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实融合 区域创新能力 熵权法 空间杜宾模型 空间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审计信息化建设与区域绿色创新
16
作者 李晓慧 宝露日 《南京审计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21,共10页
国家审计信息化建设助力国家治理监督体系建设,不仅在事后系统化纠正偏误,更能够利用动态审计提升国家审计的预防机制效能,从根本上优化地方政府政策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区域绿色创新。因此,基于我国2016—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利用S... 国家审计信息化建设助力国家治理监督体系建设,不仅在事后系统化纠正偏误,更能够利用动态审计提升国家审计的预防机制效能,从根本上优化地方政府政策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区域绿色创新。因此,基于我国2016—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利用SBM-DEA模型构建区域绿色创新指标,探索了国家审计信息化建设对区域绿色创新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研究发现,国家审计信息化建设显著提升了区域绿色创新;机制分析发现,国家审计信息化建设主要通过提升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效率、优化地区产业结构两条路径来促进区域绿色创新;异质性分析表明,该作用在数字经济发展程度、法治水平、教育水平较高地区更加显著。研究有助于厘清“国家宏观治理—地方政府行为—区域绿色创新”这一从宏观治理到微观经济的作用路径,对地方政府基于国家审计视角探索区域绿色发展政策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审计信息化建设 地方政府行为 区域绿色创新 监督效应 激励效应 财政支出效率 产业结构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对旅游产业效率影响机制与效应研究
17
作者 王兆峰 彭雯 《旅游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1,共21页
科学研判数字经济对旅游产业效率的作用机理及内在影响,是释放数字经济价值、提升旅游生产力和推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基于2006—2021年长江经济带126个地市州的面板数据,采用Topsis法测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借助DEA模... 科学研判数字经济对旅游产业效率的作用机理及内在影响,是释放数字经济价值、提升旅游生产力和推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基于2006—2021年长江经济带126个地市州的面板数据,采用Topsis法测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借助DEA模型测定旅游产业效率,继而刻画两者的时空演进特征,揭示数字经济对旅游产业效率的影响机制与效应。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呈稳健增长态势,表现为“东部>中部>西部”的空间集聚特征。(2)旅游产业效率呈平稳上升趋向,表现为“东部>中部>西部”的空间分异特征。(3)数字经济对旅游产业效率具有正向影响,表现为“中部>西部>东部”,能通过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和科技创新提升旅游产业效率,且存在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单一门槛效应与科技创新的双重门槛效应。未来,充分释放数字经济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红利,须深化数字经济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旅游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推进城市数字经济差异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旅游产业效率 门槛效应 区域异质性 长江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有效衔接”到“有机衔接”: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实践逻辑
18
作者 巫达 杨天华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1-88,共8页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与“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是促进乡村振兴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衔接”旨在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先决条件,为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提供物质基础。...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与“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是促进乡村振兴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衔接”旨在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先决条件,为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提供物质基础。“有机衔接”则指明了我国在解决绝对贫困之后的发展路径,即如何基于我国“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并探求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效率与公平并举的方法。二者共同构成了现如今乡村振兴基层工作的主要命题。以原国家级贫困县大理州云龙县的团结彝族乡为案例,认为只有将长时段的两种衔接同时纳入中国式农业现代化这一命题下考量,才能洞悉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实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 乡村振兴 有效衔接 有机衔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创新网络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效应研究
19
作者 何雄浪 李月书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23,共10页
基于2006—2022年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7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社会网络分析、面板数据回归和空间面板回归等方法探究区域创新网络特征对新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之间已形成完整、稳定且“核心—边缘... 基于2006—2022年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7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社会网络分析、面板数据回归和空间面板回归等方法探究区域创新网络特征对新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之间已形成完整、稳定且“核心—边缘”结构明显的创新关联网络,但其网络扩张性较弱,城市的新质生产力水平逐年提高且区域差异逐渐缩小;度数中心性和网络稳定性对新质生产力的作用显著为正,在经过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成渝城市群的促进作用显著大于长江中游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进一步,空间溢出分析表明,城市度数中心性和网络稳定性存在空间“虹吸效应”,核心城市集聚创新资源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能力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创新网络 新质生产力 长江经济带 空间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创新环境与区域创新效率
20
作者 薄文广 严梁轲 刘佳丽 《当代经济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65,共16页
数字经济的崛起成为驱动中国经济迈向创新发展的“新引擎”。基于2014—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及异质性、非线性及空间溢出等特征,并在创新测算数据资产价值的基础上,对数据资产和人力资本的调... 数字经济的崛起成为驱动中国经济迈向创新发展的“新引擎”。基于2014—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及异质性、非线性及空间溢出等特征,并在创新测算数据资产价值的基础上,对数据资产和人力资本的调节效应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中国数字经济水平和区域创新效率均呈现增长态势,且东高西低的梯度分布特征明显;数字经济发展能显著提升中国区域创新效率,并呈现东部更为明显的地区异质性、边际影响递增的门槛效应以及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创新环境在数字经济与区域创新效率之间发挥正向调节作用,即在数据资产价值和人力资本水平较高的地区,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效率提升作用更为明显。据此提出应进一步强化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实施差异化的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积极搭建区域间创新交流与合作平台,并将发展数据资产和提升人力资本作为促进数字经济赋能区域创新的重要抓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创新环境 区域创新效率 数据资产 人力资本 空间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