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94
篇文章
<
1
2
…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斜入射高衍射效率双层衍射光学元件优化方法
1
作者
刘子龙
付跃刚
+2 位作者
胡源
周新雨
关禹聪
《电光与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0-85,共6页
针对双层衍射光学元件传统优化方法斜入射时衍射效率偏低的问题,基于双层衍射光学元件衍射效率与入射角度及波长的理论关系模型,提出了角度优化设计方法。通过分析设计过程中不同入射角和微结构高度对衍射效率的影响,优化选取微结构高度...
针对双层衍射光学元件传统优化方法斜入射时衍射效率偏低的问题,基于双层衍射光学元件衍射效率与入射角度及波长的理论关系模型,提出了角度优化设计方法。通过分析设计过程中不同入射角和微结构高度对衍射效率的影响,优化选取微结构高度,显著提高了大视场下的衍射效率。为了验证上述理论,采用长短波衍射效率相等法、带宽积分平均衍射效率最大法以及提出的角度优化设计方法,分别对可见光波段和红外波段的双层衍射光学元件进行设计。结果表明,角度优化设计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双层衍射光学元件的角度带宽积分平均衍射效率,进而提高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最后,基于角度优化设计方法设计了长焦折衍混合系统,实现了高衍射效率下的高像质折衍混合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层衍射光学元件
衍射效率
入射角度
折衍混合光学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混合型光波导场增强的高灵敏折射率传感器
2
作者
李正大
李辉
+4 位作者
邓成钊
林雪莹
鹿姚
肖莹
万洪丹
《光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1-113,共13页
提出并研究了混合型光波导高灵敏折射率(RI)传感器。通过光纤包层抛磨、化学腐蚀以及熔融拉锥三种方法压缩中间段光子晶体光纤(PCF)包层厚度,增强倏逝场强度,进一步提高单模-光子晶体-单模光纤(SMF-PCF-SMF)混合型光波导结构RI传感性能...
提出并研究了混合型光波导高灵敏折射率(RI)传感器。通过光纤包层抛磨、化学腐蚀以及熔融拉锥三种方法压缩中间段光子晶体光纤(PCF)包层厚度,增强倏逝场强度,进一步提高单模-光子晶体-单模光纤(SMF-PCF-SMF)混合型光波导结构RI传感性能。理论分析了其传感原理,结合微流控夹具封装传感器,实验测试和对比了三种压缩中间段PCF包层厚度方法实现的高灵敏度液态样本RI传感特性。实验结果证明,三种微纳加工方式均提高了RI传感的线性度,且通过熔融拉锥法压缩SMF-PCF-SMF中间段PCF包层厚度,获得的液态样本RI灵敏度最高,达1405.36 nm/RIU,提高了~24倍。该RI传感器具有体积小、便于集成、灵敏度高等优势,在RI传感、工业生产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型光波导
倏逝场增强
高灵敏
折射率传感
微纳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双包层光纤包层用低折射率表面涂层改性及应用研究
3
作者
沙伟华
魏超
+2 位作者
田永丰
谈珍
于丽
《涂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5-82,共8页
为解决双包层光纤包层用低折射率涂层在使用过程中机械强度低、体积收缩率高以及耐高温性能差的问题,以十三氟辛醇、甲基丙烯酸异氰基乙酯、聚己内酯三醇合成了氟改性聚己内酯改性剂,以羟基氟化铝纳米颗粒、含氟端巯基超支化丙烯酸酯等...
为解决双包层光纤包层用低折射率涂层在使用过程中机械强度低、体积收缩率高以及耐高温性能差的问题,以十三氟辛醇、甲基丙烯酸异氰基乙酯、聚己内酯三醇合成了氟改性聚己内酯改性剂,以羟基氟化铝纳米颗粒、含氟端巯基超支化丙烯酸酯等为主要原料,合成了超支化聚酯-氟化铝改性剂。使用红外光谱、凝胶渗透色谱、X射线衍射等对其结构、分散状态进行了表征。考察了2种改性剂对低折射率光纤涂层机械强度、体积收缩率、耐高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改性剂均成功合成,当氟改性聚己内酯质量分数为30%、超支化聚酯-氟化铝质量分数为4%时,涂层力学性能与耐高温性能增强,体积收缩率降低。通过改性提升了双包层光纤在复杂环境下的使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纤涂料
低折射率涂层
杂化
耐高温
机械强度
低收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折/衍混合光学系统在纳型星敏感器中的应用
被引量:
1
4
作者
邓骞
张国玉
+2 位作者
孟遥
孙高飞
杜宗育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51-263,共13页
微纳卫星是一种新兴的微小卫星,与之适配的纳型星敏感器的光学系统应在小型化的同时实现大相对孔径、高成像质量。针对这一需求,由星敏感器的系统设计精度和探测星等分配了光学系统设计参数及指标,设计了一种全视场17°、焦距25 mm...
微纳卫星是一种新兴的微小卫星,与之适配的纳型星敏感器的光学系统应在小型化的同时实现大相对孔径、高成像质量。针对这一需求,由星敏感器的系统设计精度和探测星等分配了光学系统设计参数及指标,设计了一种全视场17°、焦距25 mm、相对孔径1∶1.086、光学系统总长36.4 mm的七片式折衍混合结构的星敏感器光学系统。根据衍射元件的负色散特性,用折衍混合透镜代替常规材料正负透镜组合的方式减少了镜片数量,缩短了光学系统长度,并提高了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使点扩散函数趋于正态分布,有利于质心提取精度的提高。所设计的光学系统在3×3像元内的能量集中度超过90%;最大畸变仅0.013%;全视场垂轴色差小于0.6μm。通过标量衍射理论计算衍射元件在520~780 nm内衍射效率可以达80%以上,通过杂散光分析软件ASAP对系统进行了视场内鬼像分析,系统在多级衍射时探测目标成像光斑路径下的光通量与最亮鬼像光斑路径下的光通量之比大于3.17×10^(4),验证了在极限星等为6.5时满足信噪比大于8.1的结论。最后对所设计的系统进行了公差分析,结果表明加工后该光学系统可满足微纳卫星对星敏感器的使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型星敏感器
光学设计
折衍混合光学系统
大相对孔径
衍射面
鬼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多层衍射光学元件设计原理与衍射效率的研究
被引量:
14
5
作者
裴雪丹
崔庆丰
+1 位作者
冷家开
董辉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126-1131,共6页
叙述了多层衍射光学元件的设计原理.通过对多层衍射光学元件结构、位相延迟表达式、材料选择匹配的研究,使得优化最大光栅高度后的多层衍射光学元件能够实现大幅度提高宽光谱范围内衍射效率的作用.其衍射效率在从g谱线(435.8343nm)到C谱...
叙述了多层衍射光学元件的设计原理.通过对多层衍射光学元件结构、位相延迟表达式、材料选择匹配的研究,使得优化最大光栅高度后的多层衍射光学元件能够实现大幅度提高宽光谱范围内衍射效率的作用.其衍射效率在从g谱线(435.8343nm)到C谱线(656.2725nm)的可见光范围内的任何波长上的理论衍射效率均在99%以上,带宽积分平均衍射效率为99.7%,能够满足高质量成像光学系统应用的需要,并利用该元件设计了长焦距复消色差物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衍射光学
多层衍射光学元件
衍射效率
光学设计
折衍射混合光学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新型长波红外折衍混合消热差系统
被引量:
10
6
作者
郜洪云
陈梦苇
+2 位作者
杨应平
陈彻
郑盼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143-2146,共4页
为了提高大靶面高分辨率光学系统的性能,基于衍射元件独特的温度特性以及热补偿理论,设计了工作波段为8-12μm、视场角为16°、F/#为1.9、后工作距为133 mm的新型折衍混合消热差系统.系统采用三片式结构,使用锗和硒化锌两种常用的...
为了提高大靶面高分辨率光学系统的性能,基于衍射元件独特的温度特性以及热补偿理论,设计了工作波段为8-12μm、视场角为16°、F/#为1.9、后工作距为133 mm的新型折衍混合消热差系统.系统采用三片式结构,使用锗和硒化锌两种常用的红外材料,仅引入一个二次非球面和一个衍射面,使系统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等优点.实验结果表明:系统在较大视场内成像质量接近衍射极限,且在-30℃~70℃温度范围内性能稳定,适用于像元尺寸为35μm,像元数为640×480的现代非制冷型焦平面阵列探测器,从而实现了消热差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设计
消热差设计
折衍混合系统
红外光学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折反式中波红外双视场变焦系统无热化设计
被引量:
8
7
作者
姜凯
周泗忠
+3 位作者
李刚
杨晓许
赵睿
张恒金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03-407,共5页
利用折/衍混合透镜实现了宽温度范围双视场变焦系统的光学被动无热设计。系统工作波段为3~5μm,使用320×240红外制冷探测器,像元大小为30μm×30μm,焦距为400 mm和800 mm两档,F数分别为2和4。两系统通过机械结构改变冷光栏...
利用折/衍混合透镜实现了宽温度范围双视场变焦系统的光学被动无热设计。系统工作波段为3~5μm,使用320×240红外制冷探测器,像元大小为30μm×30μm,焦距为400 mm和800 mm两档,F数分别为2和4。两系统通过机械结构改变冷光栏大小分别实现100﹪冷光栏效率。在两档共用组份采用一片折衍混合透镜,对双视场系统两焦距位置消热差,实现了一个衍射面对两档系统的无热化设计,结构简单。设计结果表明:在-40~60℃温度范围内,空间频率18 lp/mm处系统MTF值接近衍射极限,成像质量良好,实现了双视场变焦系统的无热化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变焦系统
折
衍混合
无热化
光学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折/衍混合自由曲面式头戴显示器光学系统设计
被引量:
20
8
作者
姜洋
孙强
+3 位作者
谷立山
刘英
李淳
王健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08-514,共7页
为解决传统头戴式显示器大视场、大出瞳距与小型、轻量化之间的矛盾,设计了折/衍混合自由曲面式头戴显示器的光学系统。利用衍射元件的特殊色散特性校正系统色差;选取最佳的自由曲面面型组合校正系统的像散、彗差和畸变;由光学塑料(PMMA...
为解决传统头戴式显示器大视场、大出瞳距与小型、轻量化之间的矛盾,设计了折/衍混合自由曲面式头戴显示器的光学系统。利用衍射元件的特殊色散特性校正系统色差;选取最佳的自由曲面面型组合校正系统的像散、彗差和畸变;由光学塑料(PMMA)注塑成型的自由曲面棱镜形成离轴结构,使光学系统结构紧凑、便于装调。设计得到的光学系统出瞳距离为17.4 mm,出瞳直径为4 mm,对角线视场为55°,光学系统的点斑RMS半径小于30μm,各视场光学调制传递函数在30 lp/mm时大于0.1,系统畸变小于10%。实际分析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良好的成像质量,系统像差特性满足目镜系统的成像要求,可以满足虚拟现实各领域的实际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戴式显示器
虚拟现实
自由曲面
折/衍混合系统
光学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大视场红外导引头光学系统消热差设计
被引量:
13
9
作者
姜洋
孙强
+1 位作者
刘英
赵珑现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62-466,共5页
为消除温度变化对共形光学导引头像质的影响,利用光学被动消热差理论对具体设计方法进行实际分析.根据消热差条件选择合理的透镜材料组合,利用衍射元件特殊的光热特性采用折/衍混合结构进行消热差设计.采用椭球形共形整流罩结构减小空...
为消除温度变化对共形光学导引头像质的影响,利用光学被动消热差理论对具体设计方法进行实际分析.根据消热差条件选择合理的透镜材料组合,利用衍射元件特殊的光热特性采用折/衍混合结构进行消热差设计.采用椭球形共形整流罩结构减小空气阻力,降低导弹头部气动加热效应,利用三片式反远距结构实现短焦大视场系统设计.该系统工作波段为3~5μm,系统F/#为2,视场角为±90°;凝视结构的导引头光学系统后工作距达22.8mm,为制冷型探测器留有足够的空间;冷光阑效率为100%;在-40℃~60℃温度变化范围内,15lp/mm处全视场MTF值均大于0.4,满足高准确度定位导引头系统对成像质量的要求,保证了系统的轻小型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视场
消热差设计
折
衍混合
红外
共形光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折/衍混合大相对孔径星敏感器光学系统设计
被引量:
14
10
作者
闫佩佩
樊学武
何建伟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458-2464,共7页
将衍射光学元件用于星敏感器光学系统,设计了一种全新的大相对孔径、甚高精度星敏感器光学系统。系统焦距为90 mm,相对孔径为1/1.2,视场角为2ω=7°,光谱范围为0.45~0.85μm。系统结构简单,满足了星敏感器系统对弥散斑直径、能量...
将衍射光学元件用于星敏感器光学系统,设计了一种全新的大相对孔径、甚高精度星敏感器光学系统。系统焦距为90 mm,相对孔径为1/1.2,视场角为2ω=7°,光谱范围为0.45~0.85μm。系统结构简单,满足了星敏感器系统对弥散斑直径、能量集中度、畸变、垂轴色差等像差的特殊要求。此外,对系统进行了环境温度分析,结果表明:衍射光学元件的使用在实现小型化、轻量化设计的同时,增强了星敏感器光学系统消热差和抗离焦的性能,为星敏感器光学系统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设计
折/衍混合
星敏感器
消热差
抗离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多层衍射光学元件的特性分析
被引量:
15
11
作者
白剑
马韬
+1 位作者
沈亦兵
侯西云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z2期44-47,共4页
对采用不同材料多层衍射光学元件的衍射效率进行了分析。通过建立双层衍射光学元件的位相分布函数,实现了宽光谱范围内高衍射效率的多层结构设计.可见光波段设计结果表明多层衍射光学元件可在整个光谱范围内获得大于96%的衍射效率,克服...
对采用不同材料多层衍射光学元件的衍射效率进行了分析。通过建立双层衍射光学元件的位相分布函数,实现了宽光谱范围内高衍射效率的多层结构设计.可见光波段设计结果表明多层衍射光学元件可在整个光谱范围内获得大于96%的衍射效率,克服了传统单层衍射元件衍射效韭低的缺点,使衍射元件在混合光学系统中,特别是在可见光波段,充分发挥其校正色差、热差及提供非球面度的优势,从而实现体积小、重量轻、像质优越的光学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衍射元件
混合光学
衍射光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折衍混合车载红外镜头无热化设计
被引量:
11
12
作者
徐大维
向阳
+3 位作者
王健
康福增
刘殿双
许文斌
《红外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460-464,共5页
论述了利用衍射元件实现光学系统无热化的原理,并利用衍射光学元件特殊的消热差和色散特性,设计并研制了折衍混合无热化车载红外镜头,在仅使用一种红外材料的情况下完成了宽温度范围自调焦设计,且衍射面特征尺寸大,易于加工制作。系统...
论述了利用衍射元件实现光学系统无热化的原理,并利用衍射光学元件特殊的消热差和色散特性,设计并研制了折衍混合无热化车载红外镜头,在仅使用一种红外材料的情况下完成了宽温度范围自调焦设计,且衍射面特征尺寸大,易于加工制作。系统工作波段为8~12μm,视场为36°×27°,焦距为19 mm,F/#为1.1。该镜头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简单,非常适于在汽车辅助驾驶系统应用。镜头的测试结果表明,镜头成像质量好,且能在-40~80℃温度范围内保持像面稳定,无需手动调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衍射光学元件
无热化
车载红外光学系统
折衍混合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折/衍混合Petzval光电摄像物镜设计
被引量:
22
13
作者
王肇圻
张轶楠
+1 位作者
傅汝廉
孙强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4,共4页
以传统的5片可见光波段 Petzval物镜为基础, 设计了一个折/衍混合的可见光波段 Petzval物镜。该物镜的主要光学参数为f′=101.5 mm,F/#=1.60,HFOV=6.79°,仅由两种材料、三片元件组成,包含一个二元面和一个非球面,重量只是传统物镜...
以传统的5片可见光波段 Petzval物镜为基础, 设计了一个折/衍混合的可见光波段 Petzval物镜。该物镜的主要光学参数为f′=101.5 mm,F/#=1.60,HFOV=6.79°,仅由两种材料、三片元件组成,包含一个二元面和一个非球面,重量只是传统物镜的 30%,而且像差特性也有很大改善,系统中心视场的成像质量所对应的空间频率大于20 lp/mm,满足现代摄影和光电摄像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设计
Petzval物镜
折/衍混合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用于光束整形的衍射光学元件设计的混合算法
被引量:
18
14
作者
庞辉
应朝福
+2 位作者
范长江
林培秋
吴浩伟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77-981,共5页
提出了一种用于衍射光学元件优化设计的混合遗传迭代爬山算法,该算法将迭代量化傅里叶变换算法融入到遗传算法中,然后在整体遗传算法结束后,对找到的当前最优解再用爬山法进行局部寻优,从而得到最优的衍射光学元件表面相位分布.用该混...
提出了一种用于衍射光学元件优化设计的混合遗传迭代爬山算法,该算法将迭代量化傅里叶变换算法融入到遗传算法中,然后在整体遗传算法结束后,对找到的当前最优解再用爬山法进行局部寻优,从而得到最优的衍射光学元件表面相位分布.用该混合方法设计了衍射光学元件,可以将入射的高斯光束整形成方形的均匀光斑.模拟结果表明:该混合算法具有收敛速度快、设计准确度高等优点.相比于其它设计方法,本文提出的方法能较好地改善整形效果,特别适用于光束整形的衍射元件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衍射光学元件
遗传算法
混合算法
光束整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用于大截面传像光纤束的折衍混合光学系统设计
被引量:
6
15
作者
李东源
闫秀生
+2 位作者
张晓光
侯蓝田
周桂耀
《光电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36-140,共5页
在大截面传像束前置光学物镜设计中,采用“负-正”型式的像方远心光路结构,很好地解决了镜头轴外像差校正和像面照度均匀性问题,同时使镜头结构紧凑、小型化。给出了前置物镜设计实例:工作波长0.8~1.1μm,焦距5mm,相对孔径为1...
在大截面传像束前置光学物镜设计中,采用“负-正”型式的像方远心光路结构,很好地解决了镜头轴外像差校正和像面照度均匀性问题,同时使镜头结构紧凑、小型化。给出了前置物镜设计实例:工作波长0.8~1.1μm,焦距5mm,相对孔径为1:3.84,光学长度为47mm,视场角为60°。在光学耦接镜设计中采用物方远心光路结构,引入二元光学透镜,通过理论计算和ZEMAX光学软件优化,给出工作波长0.8~1.1μm,焦距33.6mm,光学长度为63.5mm,采用一个衍射面的耦接镜设计实例。该设计结果适用于单丝直径16μm,截面直径6mm的光纤传像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光学
传像光纤束
折衍混合
远心光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衍/折射光学元件二级光谱的校正
被引量:
5
16
作者
洪新华
陈立武
+3 位作者
郑黎
张向东
张淳民
赵葆常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27-28,共2页
采用衍射和折射光学元件结合的方法 ,对星载用长焦距望远物镜的二级光谱进行了复消色差设计。计算机模拟结果表明 :校正后的望远物镜满足了使用要求 ,并且设计方法简单可行。
关键词
衍射
折射
光学元件
复消色差
计算机模拟
二级光谱
望远物镜
校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用于头盔显示器的折/衍混合目镜设计(英文)
被引量:
12
17
作者
赵秋玲
王肇圻
+2 位作者
母国光
卢振武
陈波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1495-1498,共4页
设计了一个用于头盔显示器的 4 0°目镜 ,由两片镜组成 ,其中含有一个二元衍射面和一个非球面 该折 /衍目镜具有 10mm的出瞳直径和 2 5mm的出瞳距离 ,结构紧凑 ,总重量仅为 16 .6 g 像差特性优于传统的折射目镜 ,轴上视场传递函数...
设计了一个用于头盔显示器的 4 0°目镜 ,由两片镜组成 ,其中含有一个二元衍射面和一个非球面 该折 /衍目镜具有 10mm的出瞳直径和 2 5mm的出瞳距离 ,结构紧凑 ,总重量仅为 16 .6 g 像差特性优于传统的折射目镜 ,轴上视场传递函数良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盔显示
折/衍光学
非球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衍/折射光学系统校正二级光谱的研究(英文)
被引量:
6
18
作者
洪新华
杨建峰
+3 位作者
陈立武
郑黎
常凌颖
赵葆常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5,共5页
将衍射和折射光学元件结合,对星载用宽光谱(420.0~900.0nm)、长焦距(450mm)望远物镜的二级光谱进行了校正,计算了衍射透镜的结构尺寸和望远镜系统的像差。计算机模拟结果表明:采用衍/折射混合校正后的望远物镜的二级光谱不大于0.08mm,...
将衍射和折射光学元件结合,对星载用宽光谱(420.0~900.0nm)、长焦距(450mm)望远物镜的二级光谱进行了校正,计算了衍射透镜的结构尺寸和望远镜系统的像差。计算机模拟结果表明:采用衍/折射混合校正后的望远物镜的二级光谱不大于0.08mm,轴上点的位置色差也很小,实现了复消色差,光学传递函数也基本接近衍射极限。所设计的整个系统可以满足实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衍射光学系统
折射光学系统
望远镜
校正
二级光谱
光学元件
卫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折/衍混合远心消色差f-θ物镜系统设计
被引量:
9
19
作者
吴环宝
王肇圻
傅汝廉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818-1821,共4页
设计了一个折/衍混合远心消色差fθ物镜系统.该系统由一片折射/衍射透镜和三片折射透镜组成.入瞳位于系统前焦面,整个系统满足像方远心.与美国专利(专利号:4,925,279)相比较,垂轴色差由2.40mm降到0.23mm,降低了一个数量级;对于0°、...
设计了一个折/衍混合远心消色差fθ物镜系统.该系统由一片折射/衍射透镜和三片折射透镜组成.入瞳位于系统前焦面,整个系统满足像方远心.与美国专利(专利号:4,925,279)相比较,垂轴色差由2.40mm降到0.23mm,降低了一个数量级;对于0°、14°和20°视场,最大垂轴像差分别由260μm、1350μm、2090μm降低到5μm、250μm、318μm,最大场曲分别由8mm、10mm、13mm降低到0.5mm、1mm、6mm.该物镜不仅可用于彩色激光打印机、激光数码彩扩等多波长的扫描系统,也可用于能量要求较高的扫描系统.在高能量扫描系统中,通过引用折/衍混合远心消色差fθ物镜,可用小体积工作于多纵模状态的激光器代替大体积单波长的激光器,使整个扫描系统小型化,并且提高了扫描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θ物镜
远心
折/衍混合系统
光学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12μm波段折/衍混合反摄远系统消热差设计
被引量:
14
20
作者
韩莹
王肇圻
+1 位作者
杨新军
吴环宝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7-80,共4页
设计了工作于8~12μm波段的折/衍混合消热差红外反摄远系统.该系统全视场为14°,有效焦距为100mm,后工作距为113mm,F/#2.0.系统采用锗和硒化锌两种材料,为三片镜结构.引入二元面和高次非球面,使结构简化,重量减轻,提...
设计了工作于8~12μm波段的折/衍混合消热差红外反摄远系统.该系统全视场为14°,有效焦距为100mm,后工作距为113mm,F/#2.0.系统采用锗和硒化锌两种材料,为三片镜结构.引入二元面和高次非球面,使结构简化,重量减轻,提高了成像质量.系统在-40℃~100℃的温度范围内性能稳定,适用于像元尺寸40μm,像元数640×480的现代非致冷式面阵探测器.大视场、长后工作距以及超宽工作温度范围,决定了系统可满足军用和民用领域的多种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摄远
消热差设计
折衍混合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斜入射高衍射效率双层衍射光学元件优化方法
1
作者
刘子龙
付跃刚
胡源
周新雨
关禹聪
机构
长春理工大学光电工程学院
出处
《电光与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0-85,共6页
基金
吉林省教育厅科技基金(JJKH20210814KJ)。
文摘
针对双层衍射光学元件传统优化方法斜入射时衍射效率偏低的问题,基于双层衍射光学元件衍射效率与入射角度及波长的理论关系模型,提出了角度优化设计方法。通过分析设计过程中不同入射角和微结构高度对衍射效率的影响,优化选取微结构高度,显著提高了大视场下的衍射效率。为了验证上述理论,采用长短波衍射效率相等法、带宽积分平均衍射效率最大法以及提出的角度优化设计方法,分别对可见光波段和红外波段的双层衍射光学元件进行设计。结果表明,角度优化设计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双层衍射光学元件的角度带宽积分平均衍射效率,进而提高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最后,基于角度优化设计方法设计了长焦折衍混合系统,实现了高衍射效率下的高像质折衍混合系统。
关键词
双层衍射光学元件
衍射效率
入射角度
折衍混合光学系统
Keywords
double-layer
diffract
ion
optical
element
diffract
ion efficiency
incident angle
hybrid
optical
refract
ion-
diffract
ion system
分类号
O435 [机械工程—光学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混合型光波导场增强的高灵敏折射率传感器
2
作者
李正大
李辉
邓成钊
林雪莹
鹿姚
肖莹
万洪丹
机构
南京邮电大学电子与光学工程学院、柔性电子学院
南京春辉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出处
《光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1-113,共13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Nos.12174199,11704199)
中国博士后面上基金(No.2021M701765)
+1 种基金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o.BK20221330)
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计划,江苏省研究生实践创新计划项目,南京邮电大学STITP项目。
文摘
提出并研究了混合型光波导高灵敏折射率(RI)传感器。通过光纤包层抛磨、化学腐蚀以及熔融拉锥三种方法压缩中间段光子晶体光纤(PCF)包层厚度,增强倏逝场强度,进一步提高单模-光子晶体-单模光纤(SMF-PCF-SMF)混合型光波导结构RI传感性能。理论分析了其传感原理,结合微流控夹具封装传感器,实验测试和对比了三种压缩中间段PCF包层厚度方法实现的高灵敏度液态样本RI传感特性。实验结果证明,三种微纳加工方式均提高了RI传感的线性度,且通过熔融拉锥法压缩SMF-PCF-SMF中间段PCF包层厚度,获得的液态样本RI灵敏度最高,达1405.36 nm/RIU,提高了~24倍。该RI传感器具有体积小、便于集成、灵敏度高等优势,在RI传感、工业生产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关键词
混合型光波导
倏逝场增强
高灵敏
折射率传感
微纳加工
Keywords
hybrid
optical
waveguide
Enhanced evanescent field
High sensitivity
refractive
index sensing
Micro-nano processing
分类号
TN253 [电子电信—物理电子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双包层光纤包层用低折射率表面涂层改性及应用研究
3
作者
沙伟华
魏超
田永丰
谈珍
于丽
机构
中昊北方涂料工业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出处
《涂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5-82,共8页
文摘
为解决双包层光纤包层用低折射率涂层在使用过程中机械强度低、体积收缩率高以及耐高温性能差的问题,以十三氟辛醇、甲基丙烯酸异氰基乙酯、聚己内酯三醇合成了氟改性聚己内酯改性剂,以羟基氟化铝纳米颗粒、含氟端巯基超支化丙烯酸酯等为主要原料,合成了超支化聚酯-氟化铝改性剂。使用红外光谱、凝胶渗透色谱、X射线衍射等对其结构、分散状态进行了表征。考察了2种改性剂对低折射率光纤涂层机械强度、体积收缩率、耐高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改性剂均成功合成,当氟改性聚己内酯质量分数为30%、超支化聚酯-氟化铝质量分数为4%时,涂层力学性能与耐高温性能增强,体积收缩率降低。通过改性提升了双包层光纤在复杂环境下的使用性能。
关键词
光纤涂料
低折射率涂层
杂化
耐高温
机械强度
低收缩
Keywords
optical
fiber coating
low
refractive
index coating
hybrid
high temperature resistance
mechanical strength
low shrinkage
分类号
TQ637 [化学工程—精细化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折/衍混合光学系统在纳型星敏感器中的应用
被引量:
1
4
作者
邓骞
张国玉
孟遥
孙高飞
杜宗育
机构
长春理工大学光电工程学院
光电测控与光电信息传输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吉林省光电测控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出处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51-263,共13页
基金
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No.20220201094GX)
吉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No.JJKH20220754KJ)。
文摘
微纳卫星是一种新兴的微小卫星,与之适配的纳型星敏感器的光学系统应在小型化的同时实现大相对孔径、高成像质量。针对这一需求,由星敏感器的系统设计精度和探测星等分配了光学系统设计参数及指标,设计了一种全视场17°、焦距25 mm、相对孔径1∶1.086、光学系统总长36.4 mm的七片式折衍混合结构的星敏感器光学系统。根据衍射元件的负色散特性,用折衍混合透镜代替常规材料正负透镜组合的方式减少了镜片数量,缩短了光学系统长度,并提高了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使点扩散函数趋于正态分布,有利于质心提取精度的提高。所设计的光学系统在3×3像元内的能量集中度超过90%;最大畸变仅0.013%;全视场垂轴色差小于0.6μm。通过标量衍射理论计算衍射元件在520~780 nm内衍射效率可以达80%以上,通过杂散光分析软件ASAP对系统进行了视场内鬼像分析,系统在多级衍射时探测目标成像光斑路径下的光通量与最亮鬼像光斑路径下的光通量之比大于3.17×10^(4),验证了在极限星等为6.5时满足信噪比大于8.1的结论。最后对所设计的系统进行了公差分析,结果表明加工后该光学系统可满足微纳卫星对星敏感器的使用要求。
关键词
纳型星敏感器
光学设计
折衍混合光学系统
大相对孔径
衍射面
鬼像
Keywords
Nano star sensor
optical
design
refract
ion
diffract
ion
hybrid
optical
system
Large relative aperture
diffract
ion surface
Ghost image
分类号
O439 [机械工程—光学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多层衍射光学元件设计原理与衍射效率的研究
被引量:
14
5
作者
裴雪丹
崔庆丰
冷家开
董辉
机构
长春理工大学光电工程学院
出处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126-1131,共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0878030)
国防科工委"十一五"基础科研项目(B1020060365)资助
文摘
叙述了多层衍射光学元件的设计原理.通过对多层衍射光学元件结构、位相延迟表达式、材料选择匹配的研究,使得优化最大光栅高度后的多层衍射光学元件能够实现大幅度提高宽光谱范围内衍射效率的作用.其衍射效率在从g谱线(435.8343nm)到C谱线(656.2725nm)的可见光范围内的任何波长上的理论衍射效率均在99%以上,带宽积分平均衍射效率为99.7%,能够满足高质量成像光学系统应用的需要,并利用该元件设计了长焦距复消色差物镜.
关键词
衍射光学
多层衍射光学元件
衍射效率
光学设计
折衍射混合光学系统
Keywords
diffractive
optic
s
Multi layer
diffractive
element
diffract
ion efficiency
optical
design
diffractive
refractive
hybrid
optical
system
分类号
O436 [机械工程—光学工程]
TH74 [机械工程—光学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新型长波红外折衍混合消热差系统
被引量:
10
6
作者
郜洪云
陈梦苇
杨应平
陈彻
郑盼
机构
武汉理工大学理学院
出处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143-2146,共4页
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010-Ia-028)资助
文摘
为了提高大靶面高分辨率光学系统的性能,基于衍射元件独特的温度特性以及热补偿理论,设计了工作波段为8-12μm、视场角为16°、F/#为1.9、后工作距为133 mm的新型折衍混合消热差系统.系统采用三片式结构,使用锗和硒化锌两种常用的红外材料,仅引入一个二次非球面和一个衍射面,使系统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等优点.实验结果表明:系统在较大视场内成像质量接近衍射极限,且在-30℃~70℃温度范围内性能稳定,适用于像元尺寸为35μm,像元数为640×480的现代非制冷型焦平面阵列探测器,从而实现了消热差设计.
关键词
光学设计
消热差设计
折衍混合系统
红外光学系统
Keywords
optical
design
Athermalization
diffractive
/
refractive
hybrid
system
Infrared
optical
system
分类号
TN243 [电子电信—物理电子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折反式中波红外双视场变焦系统无热化设计
被引量:
8
7
作者
姜凯
周泗忠
李刚
杨晓许
赵睿
张恒金
机构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
出处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03-407,共5页
基金
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博士启动基金
文摘
利用折/衍混合透镜实现了宽温度范围双视场变焦系统的光学被动无热设计。系统工作波段为3~5μm,使用320×240红外制冷探测器,像元大小为30μm×30μm,焦距为400 mm和800 mm两档,F数分别为2和4。两系统通过机械结构改变冷光栏大小分别实现100﹪冷光栏效率。在两档共用组份采用一片折衍混合透镜,对双视场系统两焦距位置消热差,实现了一个衍射面对两档系统的无热化设计,结构简单。设计结果表明:在-40~60℃温度范围内,空间频率18 lp/mm处系统MTF值接近衍射极限,成像质量良好,实现了双视场变焦系统的无热化设计。
关键词
红外变焦系统
折
衍混合
无热化
光学设计
Keywords
infrared zoom
optical
system
hybrid
refractive
-
diffractive
athermalization
optical
design
分类号
TN216 [电子电信—物理电子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折/衍混合自由曲面式头戴显示器光学系统设计
被引量:
20
8
作者
姜洋
孙强
谷立山
刘英
李淳
王健
机构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出处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08-514,共7页
基金
国家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资助项目(No.2007AA1221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60977001)
文摘
为解决传统头戴式显示器大视场、大出瞳距与小型、轻量化之间的矛盾,设计了折/衍混合自由曲面式头戴显示器的光学系统。利用衍射元件的特殊色散特性校正系统色差;选取最佳的自由曲面面型组合校正系统的像散、彗差和畸变;由光学塑料(PMMA)注塑成型的自由曲面棱镜形成离轴结构,使光学系统结构紧凑、便于装调。设计得到的光学系统出瞳距离为17.4 mm,出瞳直径为4 mm,对角线视场为55°,光学系统的点斑RMS半径小于30μm,各视场光学调制传递函数在30 lp/mm时大于0.1,系统畸变小于10%。实际分析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良好的成像质量,系统像差特性满足目镜系统的成像要求,可以满足虚拟现实各领域的实际需求。
关键词
头戴式显示器
虚拟现实
自由曲面
折/衍混合系统
光学设计
Keywords
Head-mounted Displays(HMDs)
Virtual reality
Free-form-Surface (FFS)
hybrid
refractive
/diffractive
system
optical
design
分类号
TN141 [电子电信—物理电子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大视场红外导引头光学系统消热差设计
被引量:
13
9
作者
姜洋
孙强
刘英
赵珑现
机构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沈阳仪表科学研究院
出处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62-466,共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60977001)资助
文摘
为消除温度变化对共形光学导引头像质的影响,利用光学被动消热差理论对具体设计方法进行实际分析.根据消热差条件选择合理的透镜材料组合,利用衍射元件特殊的光热特性采用折/衍混合结构进行消热差设计.采用椭球形共形整流罩结构减小空气阻力,降低导弹头部气动加热效应,利用三片式反远距结构实现短焦大视场系统设计.该系统工作波段为3~5μm,系统F/#为2,视场角为±90°;凝视结构的导引头光学系统后工作距达22.8mm,为制冷型探测器留有足够的空间;冷光阑效率为100%;在-40℃~60℃温度变化范围内,15lp/mm处全视场MTF值均大于0.4,满足高准确度定位导引头系统对成像质量的要求,保证了系统的轻小型设计.
关键词
大视场
消热差设计
折
衍混合
红外
共形光学
Keywords
Wide FOV
Athermalization design
hybrid
refractive
/diffractive
IR
Conformal
optic
s
分类号
TN21 [电子电信—物理电子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折/衍混合大相对孔径星敏感器光学系统设计
被引量:
14
10
作者
闫佩佩
樊学武
何建伟
机构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空间光学研究室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出处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458-2464,共7页
文摘
将衍射光学元件用于星敏感器光学系统,设计了一种全新的大相对孔径、甚高精度星敏感器光学系统。系统焦距为90 mm,相对孔径为1/1.2,视场角为2ω=7°,光谱范围为0.45~0.85μm。系统结构简单,满足了星敏感器系统对弥散斑直径、能量集中度、畸变、垂轴色差等像差的特殊要求。此外,对系统进行了环境温度分析,结果表明:衍射光学元件的使用在实现小型化、轻量化设计的同时,增强了星敏感器光学系统消热差和抗离焦的性能,为星敏感器光学系统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
光学设计
折/衍混合
星敏感器
消热差
抗离焦
Keywords
optical
design
hybrid
refractive
-
diffractive
star sensor
athermal
anti-defocus
分类号
O439 [机械工程—光学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多层衍射光学元件的特性分析
被引量:
15
11
作者
白剑
马韬
沈亦兵
侯西云
机构
浙江大学现代光学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z2期44-47,共4页
文摘
对采用不同材料多层衍射光学元件的衍射效率进行了分析。通过建立双层衍射光学元件的位相分布函数,实现了宽光谱范围内高衍射效率的多层结构设计.可见光波段设计结果表明多层衍射光学元件可在整个光谱范围内获得大于96%的衍射效率,克服了传统单层衍射元件衍射效韭低的缺点,使衍射元件在混合光学系统中,特别是在可见光波段,充分发挥其校正色差、热差及提供非球面度的优势,从而实现体积小、重量轻、像质优越的光学系统.
关键词
多层衍射元件
混合光学
衍射光学
Keywords
Multi-layer
diffractive
elements
hybrid
optic
s
diffractive
optic
s
分类号
O43 [机械工程—光学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折衍混合车载红外镜头无热化设计
被引量:
11
12
作者
徐大维
向阳
王健
康福增
刘殿双
许文斌
机构
长春理工大学光电工程学院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出处
《红外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460-464,共5页
文摘
论述了利用衍射元件实现光学系统无热化的原理,并利用衍射光学元件特殊的消热差和色散特性,设计并研制了折衍混合无热化车载红外镜头,在仅使用一种红外材料的情况下完成了宽温度范围自调焦设计,且衍射面特征尺寸大,易于加工制作。系统工作波段为8~12μm,视场为36°×27°,焦距为19 mm,F/#为1.1。该镜头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简单,非常适于在汽车辅助驾驶系统应用。镜头的测试结果表明,镜头成像质量好,且能在-40~80℃温度范围内保持像面稳定,无需手动调焦。
关键词
衍射光学元件
无热化
车载红外光学系统
折衍混合系统
Keywords
diffractive
optical
elements, athermalization, vehicular infrared
optical
system,
hybrid
refractive
-
diffractive
system
分类号
TN216 [电子电信—物理电子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折/衍混合Petzval光电摄像物镜设计
被引量:
22
13
作者
王肇圻
张轶楠
傅汝廉
孙强
机构
南开大学现代光学研究所光电信息技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应用光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4,共4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60277021)资助项目
吉林省科技发展基金资助(No.20040540)
文摘
以传统的5片可见光波段 Petzval物镜为基础, 设计了一个折/衍混合的可见光波段 Petzval物镜。该物镜的主要光学参数为f′=101.5 mm,F/#=1.60,HFOV=6.79°,仅由两种材料、三片元件组成,包含一个二元面和一个非球面,重量只是传统物镜的 30%,而且像差特性也有很大改善,系统中心视场的成像质量所对应的空间频率大于20 lp/mm,满足现代摄影和光电摄像的要求。
关键词
光学设计
Petzval物镜
折/衍混合系统
Keywords
Aberrations
diffract
ion
Light
refract
ion
optical
instrument lenses
optic
s
Photoelectric devices
分类号
TH74 [机械工程—光学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用于光束整形的衍射光学元件设计的混合算法
被引量:
18
14
作者
庞辉
应朝福
范长江
林培秋
吴浩伟
机构
浙江师范大学信息光学研究所
出处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77-981,共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0877002)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Z1080030)资助
文摘
提出了一种用于衍射光学元件优化设计的混合遗传迭代爬山算法,该算法将迭代量化傅里叶变换算法融入到遗传算法中,然后在整体遗传算法结束后,对找到的当前最优解再用爬山法进行局部寻优,从而得到最优的衍射光学元件表面相位分布.用该混合方法设计了衍射光学元件,可以将入射的高斯光束整形成方形的均匀光斑.模拟结果表明:该混合算法具有收敛速度快、设计准确度高等优点.相比于其它设计方法,本文提出的方法能较好地改善整形效果,特别适用于光束整形的衍射元件设计.
关键词
衍射光学元件
遗传算法
混合算法
光束整形
Keywords
diffractive
optical
element
Genetic algorithm
hybrid
algorithm
Beam shaping
分类号
TN249 [电子电信—物理电子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用于大截面传像光纤束的折衍混合光学系统设计
被引量:
6
15
作者
李东源
闫秀生
张晓光
侯蓝田
周桂耀
机构
燕山大学红外光纤与传感研究所
东北电子技术研究所
出处
《光电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36-140,共5页
文摘
在大截面传像束前置光学物镜设计中,采用“负-正”型式的像方远心光路结构,很好地解决了镜头轴外像差校正和像面照度均匀性问题,同时使镜头结构紧凑、小型化。给出了前置物镜设计实例:工作波长0.8~1.1μm,焦距5mm,相对孔径为1:3.84,光学长度为47mm,视场角为60°。在光学耦接镜设计中采用物方远心光路结构,引入二元光学透镜,通过理论计算和ZEMAX光学软件优化,给出工作波长0.8~1.1μm,焦距33.6mm,光学长度为63.5mm,采用一个衍射面的耦接镜设计实例。该设计结果适用于单丝直径16μm,截面直径6mm的光纤传像束。
关键词
应用光学
传像光纤束
折衍混合
远心光路
Keywords
Applied
optic
s
Imaging fiber bundle
hybrid
refractive
-
diffractive
Telecentric structure
分类号
TH74 [机械工程—光学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衍/折射光学元件二级光谱的校正
被引量:
5
16
作者
洪新华
陈立武
郑黎
张向东
张淳民
赵葆常
机构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西安交通大学应用物理系
出处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27-28,共2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60 2 780 19)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 0 0 0X0 8)
文摘
采用衍射和折射光学元件结合的方法 ,对星载用长焦距望远物镜的二级光谱进行了复消色差设计。计算机模拟结果表明 :校正后的望远物镜满足了使用要求 ,并且设计方法简单可行。
关键词
衍射
折射
光学元件
复消色差
计算机模拟
二级光谱
望远物镜
校正
Keywords
diffractive
optic
s,
refractive
optic
s,correction,apochromats,telescope
分类号
O433.4 [机械工程—光学工程]
TH743 [机械工程—光学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用于头盔显示器的折/衍混合目镜设计(英文)
被引量:
12
17
作者
赵秋玲
王肇圻
母国光
卢振武
陈波
机构
南开大学现代光学研究所光电信息技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应用光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1495-1498,共4页
基金
SupportedbyNationalnatureScienceFoundationofChina(number 6 0 2 770 2 1)andtheStateKeyLab .ofAppliedOpticsinChangchunInstituteofOptics ,FineMechanicsandPhysics,ChineseAcademyofSciences
文摘
设计了一个用于头盔显示器的 4 0°目镜 ,由两片镜组成 ,其中含有一个二元衍射面和一个非球面 该折 /衍目镜具有 10mm的出瞳直径和 2 5mm的出瞳距离 ,结构紧凑 ,总重量仅为 16 .6 g 像差特性优于传统的折射目镜 ,轴上视场传递函数良好 。
关键词
头盔显示
折/衍光学
非球面
Keywords
Head-mounted display
refractive
/diffractive
optic
s
Aspheric surface
分类号
O439 [机械工程—光学工程]
TH703 [机械工程—精密仪器及机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衍/折射光学系统校正二级光谱的研究(英文)
被引量:
6
18
作者
洪新华
杨建峰
陈立武
郑黎
常凌颖
赵葆常
机构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出处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5,共5页
基金
国家"863"项目 (No . 2 0 0 2AA782 0 2 2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No . 60 2 780 1 9)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No . 2 0 0 0X0 8)
文摘
将衍射和折射光学元件结合,对星载用宽光谱(420.0~900.0nm)、长焦距(450mm)望远物镜的二级光谱进行了校正,计算了衍射透镜的结构尺寸和望远镜系统的像差。计算机模拟结果表明:采用衍/折射混合校正后的望远物镜的二级光谱不大于0.08mm,轴上点的位置色差也很小,实现了复消色差,光学传递函数也基本接近衍射极限。所设计的整个系统可以满足实用要求。
关键词
衍射光学系统
折射光学系统
望远镜
校正
二级光谱
光学元件
卫星
Keywords
diffractive
optical
system
refractive
optical
system
secondary spectrum
telescopes
correction
分类号
V447.1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飞行器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折/衍混合远心消色差f-θ物镜系统设计
被引量:
9
19
作者
吴环宝
王肇圻
傅汝廉
机构
南开大学现代光学研究所
出处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818-1821,共4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60277021)资助项目
文摘
设计了一个折/衍混合远心消色差fθ物镜系统.该系统由一片折射/衍射透镜和三片折射透镜组成.入瞳位于系统前焦面,整个系统满足像方远心.与美国专利(专利号:4,925,279)相比较,垂轴色差由2.40mm降到0.23mm,降低了一个数量级;对于0°、14°和20°视场,最大垂轴像差分别由260μm、1350μm、2090μm降低到5μm、250μm、318μm,最大场曲分别由8mm、10mm、13mm降低到0.5mm、1mm、6mm.该物镜不仅可用于彩色激光打印机、激光数码彩扩等多波长的扫描系统,也可用于能量要求较高的扫描系统.在高能量扫描系统中,通过引用折/衍混合远心消色差fθ物镜,可用小体积工作于多纵模状态的激光器代替大体积单波长的激光器,使整个扫描系统小型化,并且提高了扫描准确度.
关键词
f-θ物镜
远心
折/衍混合系统
光学设计
Keywords
F-θ lens
Telecentricity
hybrid
diffractive
/
refractive
system
optical
分类号
TH74 [机械工程—光学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8~12μm波段折/衍混合反摄远系统消热差设计
被引量:
14
20
作者
韩莹
王肇圻
杨新军
吴环宝
机构
南开大学现代光学研究所光电信息技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出处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7-80,共4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0277021)资助
文摘
设计了工作于8~12μm波段的折/衍混合消热差红外反摄远系统.该系统全视场为14°,有效焦距为100mm,后工作距为113mm,F/#2.0.系统采用锗和硒化锌两种材料,为三片镜结构.引入二元面和高次非球面,使结构简化,重量减轻,提高了成像质量.系统在-40℃~100℃的温度范围内性能稳定,适用于像元尺寸40μm,像元数640×480的现代非致冷式面阵探测器.大视场、长后工作距以及超宽工作温度范围,决定了系统可满足军用和民用领域的多种需求.
关键词
反摄远
消热差设计
折衍混合系统
Keywords
Inversed telephoto
Athermal design
diffractive
-
refractive
hybrid
system
分类号
TH74 [机械工程—光学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斜入射高衍射效率双层衍射光学元件优化方法
刘子龙
付跃刚
胡源
周新雨
关禹聪
《电光与控制》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基于混合型光波导场增强的高灵敏折射率传感器
李正大
李辉
邓成钊
林雪莹
鹿姚
肖莹
万洪丹
《光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双包层光纤包层用低折射率表面涂层改性及应用研究
沙伟华
魏超
田永丰
谈珍
于丽
《涂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折/衍混合光学系统在纳型星敏感器中的应用
邓骞
张国玉
孟遥
孙高飞
杜宗育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多层衍射光学元件设计原理与衍射效率的研究
裴雪丹
崔庆丰
冷家开
董辉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
1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新型长波红外折衍混合消热差系统
郜洪云
陈梦苇
杨应平
陈彻
郑盼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
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折反式中波红外双视场变焦系统无热化设计
姜凯
周泗忠
李刚
杨晓许
赵睿
张恒金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折/衍混合自由曲面式头戴显示器光学系统设计
姜洋
孙强
谷立山
刘英
李淳
王健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
2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大视场红外导引头光学系统消热差设计
姜洋
孙强
刘英
赵珑现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
1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折/衍混合大相对孔径星敏感器光学系统设计
闫佩佩
樊学武
何建伟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
1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多层衍射光学元件的特性分析
白剑
马韬
沈亦兵
侯西云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
1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折衍混合车载红外镜头无热化设计
徐大维
向阳
王健
康福增
刘殿双
许文斌
《红外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
1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折/衍混合Petzval光电摄像物镜设计
王肇圻
张轶楠
傅汝廉
孙强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
2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4
用于光束整形的衍射光学元件设计的混合算法
庞辉
应朝福
范长江
林培秋
吴浩伟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
1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5
用于大截面传像光纤束的折衍混合光学系统设计
李东源
闫秀生
张晓光
侯蓝田
周桂耀
《光电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6
基于衍/折射光学元件二级光谱的校正
洪新华
陈立武
郑黎
张向东
张淳民
赵葆常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7
用于头盔显示器的折/衍混合目镜设计(英文)
赵秋玲
王肇圻
母国光
卢振武
陈波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
1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8
衍/折射光学系统校正二级光谱的研究(英文)
洪新华
杨建峰
陈立武
郑黎
常凌颖
赵葆常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2004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9
折/衍混合远心消色差f-θ物镜系统设计
吴环宝
王肇圻
傅汝廉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
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
8~12μm波段折/衍混合反摄远系统消热差设计
韩莹
王肇圻
杨新军
吴环宝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
1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2
…
5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