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峡库区消落带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reed))的光合生理响应和叶绿素荧光特性 被引量:47
1
作者 冯大兰 刘芸 +2 位作者 钟章成 杨娟 谢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013-2021,共9页
模拟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含水量变化特征,设置了T1(淹水超过土壤表面2cm)、T2(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0%~100%)、T3(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40%~60%)3个不同处理组,用嘉陵江江水灌溉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reed)),研究了三峡... 模拟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含水量变化特征,设置了T1(淹水超过土壤表面2cm)、T2(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0%~100%)、T3(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40%~60%)3个不同处理组,用嘉陵江江水灌溉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reed)),研究了三峡库区不同消落带带位土壤不同含水量条件下芦苇穗期的光合生理生态响应机理和适应对策。结果表明,土壤不同含水量对芦苇植株光合色素、叶片气体交换参数、资源利用效率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有不同影响。其中,T1的光合色素含量最低,T3的类胡萝卜素含量最高。在T1条件下,芦苇表现出较低的光能利用率(LUE)、CO2利用率(CUE)、净光合速率(Pn)、电子传递速率(ETR)和光化学荧光猝灭系数(qP),但与其它耐水淹植物相比,T1条件下的穗期芦苇仍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17.067μmol.m-.2s-1),说明芦苇具有较强的耐水淹能力。在T2和T3条件下,芦苇具有较高的光能利用率(LUE)、CO2利用率(CUE)、净光合速率(Pn)、电子传递速率(ETR)和光化学荧光猝灭系数(qP)。水分利用效率(WUE)大小顺序为T3>T1>T2。虽然T1的PSII有效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最高,T2的光化学荧光猝灭系数(qP)最大,而T3的电子传递效率(ETR)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最高,表明在高光强和高温条件下,T3具有较强的热耗散能力,能有效保护光合机构,因而光合速率最高(20.47μmol.m-.2s-1)。研究证实芦苇不仅具有耐水湿的特点,还具有耐旱性,芦苇适合作为三峡库区消落带植被恢复建设禾本科先锋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消落带 芦苇 穗期 土壤含水量 光合生理响应 叶绿素荧光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干湿交替频率对芦苇生长和生理的影响 被引量:10
2
作者 李晓宇 刘兴土 +2 位作者 李秀军 张继涛 文波龙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99-107,共9页
松嫩平原西部芦苇沼泽是集多种环境特征于一体的生态系统,少降雨、土壤盐碱化导致湿地大面积萎缩退化。水是湿地结构和功能发挥的最关键因子,影响着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植被以及其他生物种群。为了节约和有效利用水资源,本文将干湿交替(... 松嫩平原西部芦苇沼泽是集多种环境特征于一体的生态系统,少降雨、土壤盐碱化导致湿地大面积萎缩退化。水是湿地结构和功能发挥的最关键因子,影响着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植被以及其他生物种群。为了节约和有效利用水资源,本文将干湿交替(35%的田间持水量和10cm的淹水层分别界定为本文的干和湿状态)应用在芦苇的发育过程中,分析芦苇不同发育期对水分的需求特征,以及其生长和光合生理响应,地上和地下器官对无机离子的吸收和积累。通过在生长季末对芦苇株高、光合特征、地上地下器官生物量和离子含量的分析测试,结果表明与长期干旱和湿润条件相比,在芦苇适当的发育阶段实施1、2和4次干湿交替,可有效提高芦苇的生物量和光合速率,并积累较少的盐离子。随着干湿交替的频次增加,芦苇受干旱或者淹水单次胁迫的时间越少,不仅缓解了极端水分条件对芦苇的影响,而且促进了其生长发育。在芦苇生长发育前期补水(6、7和8月份),能显著促进芦苇的增长和生物量积累,光合能力显著增强,并且芦苇器官中含有较少的Na+。其中用水量较少的2次干湿交替(C2)和4次干湿交替(D2)有利于盐碱湿地芦苇的高产和高质培育。在芦苇生长后期补水的地上器官积累更多的Na+,因此可考虑在8、9月份向退化的盐碱芦苇草甸灌水,利用收割芦苇地上生物量,作为去除土壤钠盐离子的一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湿交替 芦苇 器官 光合作用 盐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水浇灌方式对芦苇地土壤水文生态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3
作者 夏江宝 谢文军 +2 位作者 陆兆华 贾琼 董立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5期4137-4143,共7页
为提高再生水资源在芦苇群落生态恢复中的高效利用,采用温室内模拟实验的方法,以未灌溉(CK)为对照,对再生水(FS)、再生水清水轮灌(QF)及清水灌溉(QS)等3种浇灌方式下的芦苇地盐碱含量及水文物理参数进行测定分析,以其阐明不同浇灌方式... 为提高再生水资源在芦苇群落生态恢复中的高效利用,采用温室内模拟实验的方法,以未灌溉(CK)为对照,对再生水(FS)、再生水清水轮灌(QF)及清水灌溉(QS)等3种浇灌方式下的芦苇地盐碱含量及水文物理参数进行测定分析,以其阐明不同浇灌方式下芦苇地的土壤水文生态效应。结果表明:清水灌溉、清废轮灌降盐压碱效果显著(P<0.001),而再生水灌溉后土壤含盐量增加12.8%。与未灌溉相比,3种浇灌方式均使土壤容重减小,孔隙度增大,改善土壤水文物理效果表现为清废轮灌>清水灌溉>再生水灌溉。Horton模型比较适合描述灌溉后芦苇地土壤水分入渗过程,清水灌溉、清废轮灌改善了土壤水分的渗透性能,初渗率和稳渗率均比未灌溉增加,而再生水灌溉后初渗率下降15.0%。3种浇灌方式均能增强芦苇地贮蓄和保持土壤水分的能力,清废轮灌、清水灌溉、再生水灌溉的饱和蓄水量分别比未灌溉增加11.5%、4.3%、2.4%,涵蓄降水和供植物生长有效水分贮存能力表现为清废轮灌最好,其次为清水灌溉,而再生水灌溉则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水 芦苇 水文物理性质 土壤入渗 土壤蓄水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消落带芦苇穗期光合生理特性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冯大兰 刘芸 +3 位作者 黄建国 杨娟 马菲 谢君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66-873,共8页
三峡水库运行时,在库区两岸将形成周期性变化的水陆交错地带即消落区,它是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的交错地带,具有生态脆弱性、生物多样性、水分变化周期性和人类活动的频繁性等特点,它对水、陆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同时,它也面临着严峻... 三峡水库运行时,在库区两岸将形成周期性变化的水陆交错地带即消落区,它是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的交错地带,具有生态脆弱性、生物多样性、水分变化周期性和人类活动的频繁性等特点,它对水、陆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同时,它也面临着严峻的生态与环境问题。以嘉陵江岸边的常见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reed)为研究对象,模拟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含水量变化特征,设置了T1(淹水超过土壤表面2 cm)、T2(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0%—100%)、T3(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40%—60%)3个不同处理组,用嘉陵江江水灌溉芦苇,研究三峡库区不同消落带带位土壤不同含水量条件下芦苇穗期的光合生理生态响应机理,为消落带植被恢复重建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结果表明:土壤不同含水量显著影响了芦苇穗期的叶片水分含量、表观光量子效率(AQY)、暗呼吸速率(Rd)和光补偿点(LCP),而最大净光合速率(Amax)和光饱和点(LSP)没有受到显著影响。T1、T2和T3的最大净光合速率Amax值分别为17.63、19.13和20.97μmol CO2/m2.s。T3的表观光量子效率AQY值为0.055μmol CO2/μmol hotons,且明显(P<0.05)高于T1(0.042μmol CO2/μmol Photons)和T2(0.046μmol CO2/μmol Photons)。这表明T3条件下芦苇的光能转化率高,光合能力强,并且T3的水分利用效率(WUE)和光量子利用效率(QUE)最高,自由水/束缚水比值最小,说明芦苇具有较强的抗干旱的能力。光补偿点LCP中T2的值为35.43μmol/m2.s,该值明显地(P<0.05)高于T1(14.55μmol/m2.s)和T3(12.79μmol/m2.s)。T1、T2和T3的光饱和点LSP分别为912.5、803.89和897.22μmol/m2.s,表明T1条件下芦苇对光的利用范围较宽,并且T1的Ci值最大,光合作用的源物质多,Rd值最小,暗呼吸所消耗的底物少。与其他耐水淹植物相比,T1条件下芦苇具有较高的Amax(17.63μmol/m2.s),说明芦苇具有较强的耐水淹能力。因此,研究表明芦苇不仅具有耐水湿的特点,还具有耐旱性,芦苇可以作为三峡库区消落带植被恢复重建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禾本科先锋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消落带 芦苇 穗期 土壤含水量 光合生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泥干化芦苇床芦苇中多环芳烃的含量分布 被引量:4
5
作者 崔玉波 孙红杰 冉春秋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3-18,共6页
通过现场试验,考查了多环芳烃(PAHs)从污泥向芦苇的转移以及PAHs在芦苇各部位的分布情况。受试芦苇植于污泥干化芦苇床内,芦苇床规格3m×1m×1.3m,其中高度含0.65m填料层和0.65m超高。试验进行了3a,包括2a的污泥负荷期和1a的闲... 通过现场试验,考查了多环芳烃(PAHs)从污泥向芦苇的转移以及PAHs在芦苇各部位的分布情况。受试芦苇植于污泥干化芦苇床内,芦苇床规格3m×1m×1.3m,其中高度含0.65m填料层和0.65m超高。试验进行了3a,包括2a的污泥负荷期和1a的闲置期。2a负荷期内共进泥8.4m(含水率99.14%),污泥PAHs含量平均5.69mg·kg-1。原生芦苇茎和叶中的PAHs含量相对较高,达到2.198和2.583mg·kg-1(DW),分别是芦苇根PAHs含量的2.44和2.87倍,且以低环PAHs为主。运行结果表明,受试芦苇对污泥中的PAHs产生了明显的富集作用。运行第2年9、10和11月取污泥干化芦苇床芦苇样品并进行检测,发现芦苇根茎叶内PAHs含量呈逐月升高趋势;第3年11月芦苇根茎叶所含PAHs总量分别为7.642、7.713、7.946mg·kg-1(DW),相对原生芦苇分别提高了8.50、3.52和3.08倍,且以低环PAHs为主,根茎叶低环PAHs含量占PAHs总量的55.14%、56.96%和44.59%。芦苇中PAHs的含量与植物含脂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芦苇的含水量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集 多环芳烃 芦苇 污泥干化芦苇床 污泥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消解-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芦苇笋中的镉 被引量:12
6
作者 严森 凌其聪 鲍征宇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5-26,共2页
采用密闭微波消解-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对洞庭湖区芦苇笋中的镉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密闭微波消解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植物样品前处理方法,对国家标准物质灌木枝叶的测定结果与推荐值吻合,表明该方法准确可靠。
关键词 微波消解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芦苇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野生植物资源——芦苇多用化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刘明智 努尔巴衣.阿布都沙力克 +1 位作者 江凌 潘晓玲 《农业科学研究》 2005年第1期76-79,共4页
芦苇是广布世界的水生植物,中国有卡开芦苇(南方大苇)等芦苇8种,新疆芦苇主要是普通芦苇,在长期适应干旱环境的过程中,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生态类型,即水生芦苇(水芦或大芦苇)、盐化草甸芦苇(盐芦或小芦苇)、沙丘芦苇(沙芦或中芦苇)、水生... 芦苇是广布世界的水生植物,中国有卡开芦苇(南方大苇)等芦苇8种,新疆芦苇主要是普通芦苇,在长期适应干旱环境的过程中,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生态类型,即水生芦苇(水芦或大芦苇)、盐化草甸芦苇(盐芦或小芦苇)、沙丘芦苇(沙芦或中芦苇)、水生向陆生的过渡芦(过渡芦或中芦苇)等.是可再生的生物资源,具有较高的经济和社会生态价值.干旱区的新疆芦苇资源丰富,在有水处生长着繁茂的株高3~5 m的大芦苇,无水或地下水位一般为2~5 m的较高处生长有株高1~2.5 m的过渡芦,甚至在沙丘上亦有株高1.5~2 m的沙芦生长,即使盐渍化极为严重、地表盐积壳厚达1~5 cm的地方,除偶有耐盐碱的柽柳生长外,茫茫盐碱滩生长最多的是成片株高0.2~1 m的盐芦.开发利用好这一资源,使这一资源多用化,既能带动新疆的经济腾飞,促进畜牧业发展,又能为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新的思路,更有利于生态脆弱的新疆的生态环境建设与生态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植物资源 多用化 新疆 生态环境建设 畜牧业发展 水生植物 干旱环境 生态类型 盐化草甸 沙丘芦苇 生物资源 资源丰富 生态价值 地下水位 开发利用 产业结构 生态恢复 生态脆弱 生长 株高 可再生 过渡 干旱区 耐盐碱 盐碱滩 经济 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蒸气爆破预处理芦苇酶解工艺优化及产物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朱作华 蔡霞 +4 位作者 严理 李智敏 谢纯良 胡镇修 彭源德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第21期5387-5390,共4页
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是一种有潜力的能源作物,为优化芦苇酶解糖化工艺,应用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筛选影响芦苇酶糖化的重要参数,通过Box-Behnken设计确定重要参数的最佳水平,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对糖化过程中的单糖... 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是一种有潜力的能源作物,为优化芦苇酶解糖化工艺,应用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筛选影响芦苇酶糖化的重要参数,通过Box-Behnken设计确定重要参数的最佳水平,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对糖化过程中的单糖种类及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影响芦苇酶糖化的重要参数是H2SO4浓度、Tween-80和MnSO4浓度,最佳工艺参数为H2SO4浓度0.88%、表面活性剂Tween-80添加量0.61%、MnSO4添加量0.26%,在此条件下,8~10 h可以完成糖化,总还原糖浓度达到45.68 mg/mL,同时验证了数学模型的有效性, 液相分析表明糖化液中主要的糖种类为葡萄糖和木糖, 其含量分别为21.36、16.62 mg/mL,阿拉伯糖、纤维二糖和半乳糖含量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 PLACKETT-BURMAN设计 BOX-BEHNKEN设计 酶解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处理方法对不同生育期新疆小芦苇发酵品质及营养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于山江·玉素浦 艾尼瓦尔·艾山 赵光伟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8年第6期1090-1094,共5页
以不同生育期(抽穗期、开花期、结实期)的新疆小芦苇为实验材料,同一生育期采用鲜贮、鲜草+糖蜜10和15 g/kg、鲜草+甲酸2和3 mL/kg等5种青贮处理,并对其相互间发酵品质和营养成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三个生育期中,以鲜贮的pH效果最差... 以不同生育期(抽穗期、开花期、结实期)的新疆小芦苇为实验材料,同一生育期采用鲜贮、鲜草+糖蜜10和15 g/kg、鲜草+甲酸2和3 mL/kg等5种青贮处理,并对其相互间发酵品质和营养成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三个生育期中,以鲜贮的pH效果最差、甲酸组效果最好;CP含量在同一生育期内各处理组与对照组(原料草)之间具有显著差异(P<0.01),特别是在抽穗期鲜草+15.0 g糖蜜组及2.0 mL甲酸组比原料草分别高2.05%、2.53%;NDF和ADF含量变化依生育期的推进其含量逐步增加,而同一生育期的各种处理组之间ADF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抽穗期里各种处理的NDF含量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添加甲酸可明显降低新疆小芦苇青贮pH值,最佳青贮时期是抽穗期,最佳青贮方式是鲜草+3.0 mL甲酸/kg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小芦苇 青贮 添加剂 发酵品质 营养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为补水对扎龙芦苇湿地甲烷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荐 关爱洁 +3 位作者 陈碧琪 王嘉伟 黄璞祎 于洪贤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22期7456-7458,共3页
为研究人为补水对芦苇湿地甲烷排放的影响,分别在补水前5 d、补水后10、20和30 d测定了扎龙芦苇湿地淹水区RH和未淹水区RA的甲烷排放通量。结果表明,补水后30 d RH水深由20 cm上升至120 cm,甲烷排放通量由3.13 mg/(m2·h)增至9.60 m... 为研究人为补水对芦苇湿地甲烷排放的影响,分别在补水前5 d、补水后10、20和30 d测定了扎龙芦苇湿地淹水区RH和未淹水区RA的甲烷排放通量。结果表明,补水后30 d RH水深由20 cm上升至120 cm,甲烷排放通量由3.13 mg/(m2·h)增至9.60 mg/(m2·h),是对照组CH的1.62倍;RA在补水后30 d水深达到10 cm,甲烷排放通量由2.80 mg/(m2·h)上升至18.96 mg/(m2·h),为对照组CA的5.31倍。补水期间,RH的水深增加刺激了芦苇生长,从而为甲烷产生提供了更多底物,并增强了厌氧条件,导致甲烷排放增大;RA淹水后,大量有机质分解为甲烷产生提供了碳源以及通气状况的改变是促进其甲烷大量排放的原因。研究表明人为补水过程促进了淹水区和非淹水区的甲烷排放,建议在评估湿地甲烷排放时应考虑人为补水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补水 芦苇湿地 甲烷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札达县青稞栽培与芦苇草防控协同技术
11
作者 降志兵 达娃卓玛 +1 位作者 达瓦桑姆 同坚 《西藏农业科技》 2025年第3期83-86,共4页
针对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中部河谷农区青稞生产中芦苇草危害导致的产量损失问题,采取以物理防控为辅、化学精准施药为主、栽培措施优化为基础的立体化防控策略,通过青稞生产农田轮换休耕或轮作倒茬下的化学防控、秋季深翻、播前化学防控... 针对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中部河谷农区青稞生产中芦苇草危害导致的产量损失问题,采取以物理防控为辅、化学精准施药为主、栽培措施优化为基础的立体化防控策略,通过青稞生产农田轮换休耕或轮作倒茬下的化学防控、秋季深翻、播前化学防控,结合品种选择、整地、施肥、田间管理等措施,实现了芦苇草防控—青稞产量提升的协同增效,为高寒农区的青稞生产提供了科学的种植技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稞 栽培 芦苇草 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