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6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n the character of chitinase produced by Trichoderma spp. with measuring reducing sugar
1
作者 LIUKai-qi XIANGMei-mei +4 位作者 LIURen ZENGYong-san LIHua JIANGXin-yin ZHANGYue-li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30-430,共1页
A trusty and intuitionistic method for screening chitinase produced by Trichoderma spp. was developed. 38 isolates of Trichoderma spp. were cultured in liquid medium with chitin or colloidal chitin as the sole carbon ... A trusty and intuitionistic method for screening chitinase produced by Trichoderma spp. was developed. 38 isolates of Trichoderma spp. were cultured in liquid medium with chitin or colloidal chitin as the sole carbon source for 4 days. The supernatant of the fermented broth was mixed with colloidal chitin and heated in water-bath at 37℃ for 30 min, then 3,5-dinitrosalicylic acid reagent (DNS) was added to the mixture, and let them react for 10 min in water-bath.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colour of the mixture, the isolates of Trichoderma spp. which can produce chitinase could be scree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几丁酶 还原糖 木霉属 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响应面法优化高粱黍米黄酒的糖化工艺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婧靖 王启慧 +5 位作者 赵港国 赵梦珂 任超 王敏 张伟 贾丽艳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1-147,共7页
为提升先糖化后发酵工艺生产高粱黍米黄酒的原料利用率和出酒率,该研究以黍米和高粱为原料,以大曲为糖化剂,以还原糖含量和多酚含量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对高粱黍米黄酒的糖化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显示,当料液比为1∶... 为提升先糖化后发酵工艺生产高粱黍米黄酒的原料利用率和出酒率,该研究以黍米和高粱为原料,以大曲为糖化剂,以还原糖含量和多酚含量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对高粱黍米黄酒的糖化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显示,当料液比为1∶1.5、大曲添加量为10%、糖化温度为60℃、糖化时间为24 h时,糖化液中还原糖含量、多酚含量达到最高,分别为(36.90±0.03)g/100 mL和(6.90±0.05)mg/10 mL。以最佳糖化工艺条件获得的糖化液为发酵基质酿造的干型高粱黍米黄酒出酒率为260%。以上研究为高粱黍米黄酒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数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黍米 还原糖 多酚 糖化工艺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冬不同部位红外光谱分析及成分含量的测定
3
作者 李秀清 何江龙 +4 位作者 李盼盼 纪宝玉 裴莉昕 陈随清 董诚明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2-117,共6页
试验旨在探究麦冬不同部位的红外光谱及多种成分含量差异,进行质量评价,为麦冬植株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对麦冬块根、须根、叶片、花、果实、花葶不同部位进行快速鉴别,采用硝酸铝显色法、Folin-Cio... 试验旨在探究麦冬不同部位的红外光谱及多种成分含量差异,进行质量评价,为麦冬植株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对麦冬块根、须根、叶片、花、果实、花葶不同部位进行快速鉴别,采用硝酸铝显色法、Folin-Ciocalteu法、DNS法分别对麦冬不同部位的总黄酮、总酚、还原糖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麦冬不同部位的一阶红外光谱显示,麦冬花、花葶、叶、块根、果实、须根存在较大的相似性,3300、2930、2110、1420、1030 cm^(-1)等位置存在明显的共有特征峰,经二阶导数光谱分析可进一步区分麦冬不同部位;麦冬不同部位均含有还原糖、总黄酮、总酚,但含量存在差异,其中果实中的还原糖、总酚、总黄酮含量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冬 红外光谱 二阶导数谱 总黄酮 总酚 还原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压下乙醇钠-甘油解构对甘蔗渣酶解产糖及其结构的影响
4
作者 吕晓静 吴跃华 +2 位作者 程杏安 蒋旭红 李江涛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9-176,181,共9页
为建立常压下较优的乙醇钠-甘油解构甘蔗渣的预处理体系,在单因素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以乙醇钠浓度、预处理时间及预处理温度为响应变量,通过响应面分析得到其最优组合。结果表明,以总还原糖浓度(TRSC)为响应值时,在乙醇钠浓度1.29%(w/w)... 为建立常压下较优的乙醇钠-甘油解构甘蔗渣的预处理体系,在单因素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以乙醇钠浓度、预处理时间及预处理温度为响应变量,通过响应面分析得到其最优组合。结果表明,以总还原糖浓度(TRSC)为响应值时,在乙醇钠浓度1.29%(w/w),预处理时间100 min,预处理温度113.13℃下,TRSC为19.58 g/L;以总还原糖得率(TRSY)为响应值时,在乙醇钠浓度1.20%(w/w),预处理时间100 min,预处理温度112.81℃下,TRSY为55.72%;与未处理组相比,预处理后甘蔗渣的TRSC和TRSY分别提高了8.78倍和5.01倍,甘蔗渣表面变得粗糙蓬松,高度不规则,出现明显的蜂窝孔状结构,并且甘蔗渣中与木质素和半纤维素相关的基团振动峰明显减弱或几乎消失,甘蔗渣的相对结晶度均有所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渣 响应面法 总还原糖浓度 总还原糖得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酸对果脯糖煮液蔗糖转化的影响与降酸除胶方法分析
5
作者 谢淞名 张思远 +3 位作者 李世豪 孙敏敏 王志军 曹建康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00-108,共9页
本研究首先探究加热条件下苹果酸、柠檬酸单独及其共同存在时对模拟糖煮液中蔗糖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蔗糖转化生成的还原糖含量随有机酸及其等质量混合后含量的增加而升高。当柠檬酸与苹果酸质量比为2∶1时,蔗糖溶液中还原糖含量最高... 本研究首先探究加热条件下苹果酸、柠檬酸单独及其共同存在时对模拟糖煮液中蔗糖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蔗糖转化生成的还原糖含量随有机酸及其等质量混合后含量的增加而升高。当柠檬酸与苹果酸质量比为2∶1时,蔗糖溶液中还原糖含量最高。在圣女果果脯糖煮制过程中,随着煮制次数的增加,糖煮液中总糖和蔗糖含量不断减少,而还原糖和果糖、果胶、总酸含量不断增加。降酸除胶的结果表明,完成糖煮液降酸所需要消耗的物质质量依次为碳酸钙>碳酸氢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钙或明胶与硅藻土处理对糖煮液果胶的脱除率分别为42.4%和60.2%。加热时氢氧化钙的除胶效果比常温好;氢氧化钙的除胶效果随pH值增加而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离心有效地提高了糖煮液透光率,降低了其中的果胶含量,除胶率在24.0%~43.2%之间。经滤纸和滤膜过滤后果胶去除率在32.3%~34.0%之间。本研究结果可为明确圣女果脯糖煮液蔗糖转化规律提供理论依据,为糖煮液的降酸、澄清除胶和重复利用提供参考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煮液 蔗糖转化 还原糖 降酸 澄清除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酶固态酶解棉籽蛋白的条件优化
6
作者 宋晨歌 杨鸿海 +5 位作者 祖丽比娜·艾尼瓦尔 杨开伦 吕刚 院江 崔媛媛 王彩蝶 《饲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65-70,共6页
试验旨在优化复合酶固态酶解棉籽蛋白(CSP)的最佳条件,以提高CSP的酸溶蛋白和还原糖含量,降低游离棉酚(FG)含量。以CSP为原料,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得到最佳酶解温度、酶解时间、酶解pH值和液料比,并分析在最优条... 试验旨在优化复合酶固态酶解棉籽蛋白(CSP)的最佳条件,以提高CSP的酸溶蛋白和还原糖含量,降低游离棉酚(FG)含量。以CSP为原料,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得到最佳酶解温度、酶解时间、酶解pH值和液料比,并分析在最优条件下复合酶与单一酶酶解CSP的酸溶蛋白、还原糖以及FG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复合酶酶解CSP的最优条件为酶解温度50℃、酶解时间48 h、酶解pH值5.0、液料比1 mL/g。复合酶酶解组CSP蛋白水解度、酸溶蛋白含量和还原糖含量均极显著高于发酵对照组和单一酶发酵组(P<0.01)。与原料组相比,复合酶酶解CSP对FG含量的降解率达70.91%。研究表明,复合酶酶解提高了CSP的蛋白水解度、还原糖和酸溶蛋白含量,并降低了CSP中FG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籽蛋白 复合酶 蛋白水解度 游离棉酚 还原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柑橘皮酶解工艺及其对活性产物还原性糖与黄酮产出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陶安安 吴月娟 +4 位作者 顾品 罗哲 袁枫 邱浩 李国雷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712-718,共7页
为推动包括腐烂柑橘在内的废弃柑橘皮通过生物酶解转化实现高值资源化利用的目标,基于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添加量、复合酶配比、酶解温度、pH值、底物浓度、酶解时间等单因素变化,探究了纤维素酶和果胶酶组成的复合酶对柑橘皮的酶解及其活... 为推动包括腐烂柑橘在内的废弃柑橘皮通过生物酶解转化实现高值资源化利用的目标,基于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添加量、复合酶配比、酶解温度、pH值、底物浓度、酶解时间等单因素变化,探究了纤维素酶和果胶酶组成的复合酶对柑橘皮的酶解及其活性产物还原性糖与黄酮产出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体系内底物浓度(柑橘皮∶水)为1∶2、纤维素酶与果胶酶添加总量为0.10%(酶比1∶1)、pH值4.5、温度55℃和时间24 h是复合酶水解柑橘皮的优化工艺参数,在此条件下柑橘皮的降解率、溶液中还原性糖含量和黄酮提取量达到最大,分别为99.80%、10.14%和20.37 mg·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橘皮 酶解 还原性糖 黄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楚雄K326烟叶总糖、还原糖和两糖差稳定性及区划研究
8
作者 耿少武 丁以纾 +9 位作者 柴云霞 扶艳艳 张盛瑜 布云虹 王跃金 王文伦 汪华国 胡杨 林云红 鲁耀 《贵州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10-21,共12页
【目的】探明楚雄K326烟叶总糖、还原糖含量及两糖差的稳定性,为楚雄烟区K326种植制定针对性调控措施提供参考,以有效保障楚雄烟区K326烟叶风格特征和原料供应需求,促进楚雄烤烟生产可持续发展。【方法】对影响楚雄烟区主栽品种K326烟... 【目的】探明楚雄K326烟叶总糖、还原糖含量及两糖差的稳定性,为楚雄烟区K326种植制定针对性调控措施提供参考,以有效保障楚雄烟区K326烟叶风格特征和原料供应需求,促进楚雄烤烟生产可持续发展。【方法】对影响楚雄烟区主栽品种K326烟叶关键化学品质指标总糖、还原糖及两糖差,开展不同年度、不同部位的绝对稳定性、相对(工业)稳定性及波动性分析,并以乡镇为单位进行适宜性区划研究。【结果】2018—2022年K326上、中部烟叶总糖含量均达优质烟叶目标要求,下部叶总体低于优质烟叶目标要求;绝对稳定性变异程度表现为上、下部烟叶处于中等水平,中部叶处于较低水平;相对稳定性上、中部叶表现好,下部叶表现尚好;下部叶低于优质烟叶目标要求的乡镇数为41.67%。还原糖含量上部叶2019年、2021年、2022年低于优质烟叶目标要求下限,2018年和2020年度达优质烟叶目标要求,2018—2022年中部叶达优质烟叶目标要求,下部叶低于优质烟叶目标要求下限;绝对稳定性上、中部叶变异程度处于较小至中等水平,下部叶处于中等水平,年度之间波动较大;相对稳定性上部叶表现尚好至较好,中部叶表现好,下部叶表现差;下部叶、上部叶低于优质烟叶目标要求的乡镇数分别为100.00%、69.44%。两糖差上、中、下部叶均达优质烟叶目标要求,绝对稳定性上、中部叶变异程度处于中等水平,下部叶处于较大水平;相对稳定性上、下部叶表现好,中部叶表现差;上、中、下部叶高于优质烟叶目标要求的乡镇数分别为30.56%、75.00%、58.33%。【结论】楚雄烟区2018—2022年K326烟叶两糖差超过6%,绝对稳定性变异程度处于中等或较大水平;按照目前卷烟工业标准(≤8%或7%),上、中、下部烟叶达优质烟叶目标要求的样点占比分别为59.71%、34.86%、51.56%,高于优质烟叶目标的样点占比分别为40.29%、65.14%、48.44%;相对(工业)稳定性表现为上、下部叶总体表现好,中部叶表现差;上、中、下部叶高于优质烟叶目标要求的乡镇分别占总乡镇数30.56%、75.00%、58.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雄烟区 K326 两糖差 稳定性 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性玉米皮可溶性多糖提取及酶解还原糖的测定
9
作者 陈宇佳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5年第2期150-152,共3页
为更好地开发利用玉米资源,采用膜分离法提取了阿魏酸后的玉米皮渣为试验材料,通过对比分析来考察不同浸提时间、浸提温度对玉米皮多糖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温度100℃,浸提时间60 min,在这个条件下多糖提取率达6.... 为更好地开发利用玉米资源,采用膜分离法提取了阿魏酸后的玉米皮渣为试验材料,通过对比分析来考察不同浸提时间、浸提温度对玉米皮多糖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温度100℃,浸提时间60 min,在这个条件下多糖提取率达6.55%。并用质量分数为0.5%的木聚糖酶酶解剩下的玉米皮渣,使用DNS比色法分析在不同酶解时间条件下还原糖的浓度。试验中,酶解8 h时还原糖浓度最高,其质量分数为170.10 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皮 可溶性多糖 木聚糖 还原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姬松茸液体菌种培养过程的生理变化研究
10
作者 郝刘斌 高嘉泽 +2 位作者 盖赵鹏 王春霞 郑素月 《食药用菌》 2025年第1期52-55,共4页
为明确姬松茸栽培中液体菌种的最佳培养时间,以姬松茸固体菌种为材料,研究其液体菌种发酵培养过程中菌丝生物量、还原糖、可溶性蛋白、酸碱度、漆酶活性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菌丝生物量、pH、漆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呈先上升后下... 为明确姬松茸栽培中液体菌种的最佳培养时间,以姬松茸固体菌种为材料,研究其液体菌种发酵培养过程中菌丝生物量、还原糖、可溶性蛋白、酸碱度、漆酶活性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菌丝生物量、pH、漆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菌丝生物量在第10天达到最大值,漆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在第9天达到最大值,pH在第8天达到最大值;还原糖含量呈下降趋势,在第9~10天下降最明显。表明姬松茸液体菌种最佳培养终点在第9~10天。研究结果为姬松茸工厂化液体菌种生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姬松茸 液体培养 可溶性蛋白 还原糖 漆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酵玉米芯多糖、还原糖含量近红外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燕 王园 +5 位作者 杜涓 李施垚 郑越 王春媛 齐景伟 安晓萍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1-108,共8页
本实验旨在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NIRS)结合化学计量学法快速预测发酵玉米芯中多糖、还原糖含量,为定量检测发酵玉米芯多糖、还原糖含量提供理论依据以及为玉米芯深加工利用提供技术支持。以105份微生物发酵的玉米芯为供试材料,采用苯酚-... 本实验旨在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NIRS)结合化学计量学法快速预测发酵玉米芯中多糖、还原糖含量,为定量检测发酵玉米芯多糖、还原糖含量提供理论依据以及为玉米芯深加工利用提供技术支持。以105份微生物发酵的玉米芯为供试材料,采用苯酚-硫酸法和DNS法分别测定多糖和还原糖含量。利用偏最小二乘法(PLS),通过不同预处方式和不同波长建立发酵玉米芯多糖、还原糖含量的近红外分析模型。结果表明:多糖模型采用标准正态变量变换(SNV)+1阶导数的方法对全谱图进行预处理的效果较好,优化后的模型决定系数(R2)、校正均方根误差(RMSEC)、校准标准差(SEC)分别为0.82、9.28、9.34,其相对分析误差(PRD)为2.37;还原糖模型采用1阶导数+标准正态变量变换(SNV)+去趋势化(Detrend)的方法对全谱图进行预处理的效果较好,优化后的模型决定系数(R2)、校正均方根误差(RMSEC)、校准标准差(SEC)分别为0.84、4.03、4.04,其相对分析误差(PRD)为2.48;预测集决定系数分别为0.85、0.88。本研究构建的NIRS模型校正和交互验证决定系数均较大,相对分析误差均大于2,说明模型预测性能较好,建立的模型有助于发酵玉米芯多糖、还原糖含量活性成分的筛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芯 多糖 还原糖 近红外模型 偏最小二乘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期适宜复合肥用量促进马铃薯高产和优质的协同
12
作者 彭显龙 赵然 +2 位作者 张宇 刘智蕾 李鹏飞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3,共13页
东北马铃薯普遍存在块茎干物质累积量低、炸条品质不稳定等问题。调研显示,前期过量施用复合肥可能是炸条马铃薯高产和优质协同的限制因子。2020和2021年在黑龙江省甘南县开展马铃薯复合肥梯度试验,复合肥用量分别为250 kg·hm^(-2)... 东北马铃薯普遍存在块茎干物质累积量低、炸条品质不稳定等问题。调研显示,前期过量施用复合肥可能是炸条马铃薯高产和优质协同的限制因子。2020和2021年在黑龙江省甘南县开展马铃薯复合肥梯度试验,复合肥用量分别为250 kg·hm^(-2)(F1)、500 kg·hm^(-2)(F2)、750 kg·hm^(-2)(F3)和1 000 kg·hm^(-2)(F4);2021年在内蒙古西旗设5个处理,前4个处理用量与甘南相同,处理5复合肥用量为1 200 kg·hm^(-2)(F5),测定马铃薯养分、干物质、产量和炸条品质等指标。结果表明:前期复合肥用量和叶片氮、磷、钾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且对养分含量的影响存在年际间和区域间差异。随着前期复合肥用量增加,各处理马铃薯全株干物质积累量呈先增后降趋势。收获期全株干物质积累量表现为,2020年甘南其他处理较F1处理显著增加6.28%~11.14%,2021年甘南F3处理全株干物质积累量较其他处理增加3.57%~16.73%,西旗F3处理较其他处理增加4.48%~15.53%。氮、磷、钾积累量也存在年际间差异,甘南2020年F2处理氮、磷、钾积累量最高;2021年F3处理氮、磷、钾积累量最高,F3处理产量较其他处理增加9.59%~31.59%,经济效益提高87~240元·hm^(-2)。甘南F3、F4处理较其他处理炸条品质提高,炸条颜色指数降低4.98%~23.60%;马铃薯块茎干物质(淀粉含量)处理间具有差异,具体表现在F3处理淀粉含量较其他处理显著增加0.48%~3.97%,F3、F4处理较其他处理块茎还原糖含量降低10.11%~24.10%,商品薯率提高2%~4%;西旗F3处理炸条颜色指数较其他处理降低3.30%~24.30%,块茎淀粉含量增加0.45%~1.01%,还原糖含量较其他处理有所下降,炸条品质得到提高,商品薯率提高1%~4%。前期适宜的复合肥用量是实现马铃薯高产和优质的关键,在高肥力土壤上推荐复合肥用量为500 kg·hm^(-2),肥力较低土壤前期复合肥用量为750 kg·hm^(-2),前期施肥量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马铃薯高产和优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复合肥 产量 炸条品质 还原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海棠果加工过程中主要成分变化研究
13
作者 姬妍茹 李国巍 +7 位作者 张正海 杨庆丽 董艳 石杰 魏连会 潘静 肖湘 王月明 《农产品加工》 2024年第19期15-18,共4页
为了优化熟成黑海棠果的加工工艺,此次试验采用变温熟成技术加工海棠果,并跟踪分析水分、多酚、还原糖、总糖、总酸和粗蛋白在加工过程中的含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加工时间的延长,总糖含量逐渐降低,还原糖含量呈波动下降趋势,总酸... 为了优化熟成黑海棠果的加工工艺,此次试验采用变温熟成技术加工海棠果,并跟踪分析水分、多酚、还原糖、总糖、总酸和粗蛋白在加工过程中的含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加工时间的延长,总糖含量逐渐降低,还原糖含量呈波动下降趋势,总酸含量逐渐升高,粗蛋白含量呈波动升高趋势,多酚含量先升后降再升,之后趋于稳定。144 h时海棠果颜色完全变为黑褐色,还原糖、多酚和总酸含量与成品状态接近,确定144 h为变温熟成的终点时间,下一步将在此基础上调整温度和蔗糖添加量等参数进一步优化工艺,以期获得口感和营养俱佳的熟成黑海棠果制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海棠果 变温熟成工艺 还原糖 多酚 总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脂酰乙醇胺-还原糖美拉德产物的制备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可瑶 杜玥 +3 位作者 熊倩 张宁 蔡子哲 汪勇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5-71,76,共8页
为研究亚麻籽炒籽过程中形成的美拉德产物(MRPs)以及提高低温压榨亚麻籽油的氧化稳定性,将3种还原糖(葡萄糖、果糖和木糖)与磷脂酰乙醇胺(PE)进行模拟反应,探究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底物物质的量比对MRPs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利用质谱分析M... 为研究亚麻籽炒籽过程中形成的美拉德产物(MRPs)以及提高低温压榨亚麻籽油的氧化稳定性,将3种还原糖(葡萄糖、果糖和木糖)与磷脂酰乙醇胺(PE)进行模拟反应,探究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底物物质的量比对MRPs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利用质谱分析MRPs的主要成分,并考察MRPs对低温压榨亚麻籽油氧化稳定性和醛类化合物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PE-木糖体系的MRPs具有最高的体外抗氧化能力,其最适反应条件为PE与木糖物质的量比1∶1、反应温度160℃、反应时间60 min,在该条件下MRPs(2 mg/mL)DPPH自由基清除率达79.57%,铁离子还原抗氧化能力(FRAP)为43.65μmol/g,铁离子螯合能力为13.34%;通过质谱分析发现由一分子木糖和一分子PE反应形成的PE-吡咯-2-甲醛为MRPs中的主要成分;在190℃加速氧化实验中,PE-木糖体系的MRPs对低温压榨亚麻籽油过氧化值和p-茴香胺值的增长表现出与TBHQ相似的抑制作用,同时核磁共振氢谱分析结果表明MRPs可以减缓单烯醛和二烯醛的生成。综上,MRPs可以有效提高油脂的氧化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脂酰乙醇胺 还原糖 美拉德反应 抗氧化活性 脂质氧化 核磁共振氢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纤维素分解菌群HMC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 被引量:2
15
作者 高秀清 王琼 +9 位作者 罗轶伦 吕育财 崔明宇 陈永伦 张冬冬 肖园 范淄亭 王浩伟 王轶 郭鹏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13-223,共11页
为明确半纤维素分解菌群HMC(hemicellulolytic microbial consortium)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在半纤维素降解中的潜在功能;该研究测定了其在降解半纤维素主链木聚糖及玉米芯的典型理化指标,并利用16S rDNA测序技术及生物信息学手段对其微... 为明确半纤维素分解菌群HMC(hemicellulolytic microbial consortium)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在半纤维素降解中的潜在功能;该研究测定了其在降解半纤维素主链木聚糖及玉米芯的典型理化指标,并利用16S rDNA测序技术及生物信息学手段对其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注释进行了宏基因组学分析。结果表明,HMC在7 d内能高效降解木聚糖和玉米芯,降解率达80%,木聚糖降解产生的高值产物包括还原糖、甲酸、乳酸及乙酸,最高浓度分别为1.30、0.50、1.19与1.23 mg/mL,HMC降解玉米芯时可累积挥发性脂肪酸浓度高达3.54 mg/mL。HMC是由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多个属的微生物组成的复合微生物菌群,宏基因组分析揭示了HMC在木聚糖降解过程中的关键碳水化合物活性酶系;HMC的半纤维素降解酶系完整,包括19个木聚糖分解及下游产物代谢相关的酶;同时涵盖了乙酸、乳酸等半纤维素关键分解产物代谢相关的通路。HMC蕴含半纤维素及玉米芯高值生物转化的潜力,该研究为深入探究半纤维素在生物降解应用中的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有助于推动天然半纤维素生物降解技术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纤维素 微生物群 降解 微生物群落结构 宏基因组学 还原糖 挥发性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燥方式对烟花还原糖与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魏玉磊 许明磊 +5 位作者 张忠锋 宗浩 侯小东 王强 张豪洋 杜咏梅 《中国烟草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0-86,共7页
为开发大田废弃烟草花(简称烟花)在烟草香料方面的利用价值,研究了7种干燥方式对烟花还原糖、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干燥方式烟花还原糖及19种游离氨基酸总量范围分别为2.44%~15.2%、25.6~68.8 mg/g,天冬酰胺是含量最... 为开发大田废弃烟草花(简称烟花)在烟草香料方面的利用价值,研究了7种干燥方式对烟花还原糖、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干燥方式烟花还原糖及19种游离氨基酸总量范围分别为2.44%~15.2%、25.6~68.8 mg/g,天冬酰胺是含量最高的氨基酸,占33.9%~84.2%;(2)还原糖与天冬酰胺、天冬氨酸、组氨酸及总游离氨基酸显著负相关,与蛋氨酸、亮氨酸显著正相关;(3)综合方差、主成分及聚类分析结果,不同干燥方式烟花聚为4类:Ⅰ晾干,烟花天冬酰胺、天冬氨酸、组氨酸及氨基酸总量最高,但还原糖及除天冬酰胺外的18种氨基酸总量最低;Ⅱ冷冻干燥,还原糖含量最高,氨基酸总量最低;Ⅲ晒干、恒温(59℃、65℃)干燥,晒干烟花还原糖及氨基酸含量处于中等水平,恒温干燥烟花还原糖含量仅低于冷冻干燥,氨基酸总量仅高于冷冻干燥;Ⅳ程序升温(至59℃、65℃)干燥,除天冬酰胺外的18种氨基酸总量最高,还原糖含量显著高于晾干,低于其他干燥方式。59℃干燥烟花总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65℃,但还原糖含量差异不显著。综合考虑干燥成本及目标成分组成,建议选择晾干、晒干或程序升温(至59℃)干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燥方式 烟花 还原糖 游离氨基酸 方差分析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乳酸改性糯玉米淀粉酶解产物的结构解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任逸 周坤 +2 位作者 何宇鹏 姚利辉 仇丹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33-938,共6页
该文通过考察不同淀粉酶对聚乳酸改性糯玉米淀粉还原糖含量的影响,得到最优组合酶解方法:异淀粉酶酶解10 h+普鲁兰酶酶解10 h+α-淀粉酶酶解10 h+β-淀粉酶酶解12 h。将组合酶解产物以环己烷提取,核磁共振氢谱结果表明,含有乳酸基团的... 该文通过考察不同淀粉酶对聚乳酸改性糯玉米淀粉还原糖含量的影响,得到最优组合酶解方法:异淀粉酶酶解10 h+普鲁兰酶酶解10 h+α-淀粉酶酶解10 h+β-淀粉酶酶解12 h。将组合酶解产物以环己烷提取,核磁共振氢谱结果表明,含有乳酸基团的碳水化合物能被有效提取富集,且与未取代的碳水化合物实现分离;质谱分析证明,聚乳酸改性糯玉米淀粉主要由乳酸酯和二聚乳酸酯所构成。该研究探索建立了有效的分离和解析方法,促进了对淀粉酯精细结构的科学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改性糯玉米淀粉 酶解 还原糖含量 环己烷提取 乳酸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和还原糖对红葡萄酒总酚含量的影响及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旭辉 赫润天 +3 位作者 张溥天 廖祖宋 张军翔 宋育阳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3-79,共7页
发酵温度和还原糖含量等因素影响酚类物质在发酵过程中的浸出及稳定性。本研究旨在探讨温度及还原糖对总酚浸出及稳定性的影响并建立预测模型。采用10 L小规格(训练集)和5 t大规格(验证集)发酵试验相结合,设置不同发酵温度和还原糖含量... 发酵温度和还原糖含量等因素影响酚类物质在发酵过程中的浸出及稳定性。本研究旨在探讨温度及还原糖对总酚浸出及稳定性的影响并建立预测模型。采用10 L小规格(训练集)和5 t大规格(验证集)发酵试验相结合,设置不同发酵温度和还原糖含量,并检测葡萄酒的总酚含量。结果显示,适当升温有助于增加总酚含量,而温度过高会影响酚类物质的稳定性导致其含量下降。还原糖通过影响发酵温度和酒精生成等因素间接影响总酚含量。以小规格试验数据为基础,大规格试验数据为验证,基于决策树回归、随机森林回归、极端梯度提升模型算法构建总酚含量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极端梯度提升算法的模型表现最佳,R^(2)为0.88,RMSE为60.13,其对大规格发酵总酚预测误差为17.8%。本研究为红葡萄酒生产过程中总酚含量的预测和调控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葡萄酒 温度 还原糖 总酚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药多糖对减糖猪肉糜脯风味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肖燃 杜明静 +2 位作者 刘超峰 谢婷婷 陈从贵 《肉类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60,共10页
研究山药多糖添加量(0.0%、0.5%、1.0%、1.5%、2.0%和2.5%)对减糖猪肉糜脯(sugar-reduced dried mincedporkslice,SDMS)风味的影响,并分析SDMS中的风味物质、脂质和蛋白质氧化、美拉德反应及感官品质。结果表明:添加0.5%山药多糖能够通... 研究山药多糖添加量(0.0%、0.5%、1.0%、1.5%、2.0%和2.5%)对减糖猪肉糜脯(sugar-reduced dried mincedporkslice,SDMS)风味的影响,并分析SDMS中的风味物质、脂质和蛋白质氧化、美拉德反应及感官品质。结果表明:添加0.5%山药多糖能够通过促进SDMS中游离氨基酸的产生、美拉德反应和Strecker降解显著提高挥发性化合物中杂环化合物、酮类等的相对含量,并抑制SDMS中腥味物质三甲胺的生成,显著改善SDMS的风味(P<0.05);而添加过多的山药多糖(1.5%~2.5%)会阻碍SDMS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生成,导致其香气化合物含量减少和感官评分下降。因此,添加适量的山药多糖可有效提升SDMS的风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糖猪肉糜脯 山药多糖 风味 蛋白和脂质氧化 美拉德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性蛋白酶固态降解豆粕定向制备饲用功能性氨基酸 被引量:1
20
作者 范蝶 张思思 +3 位作者 钱薇 杨硕 王银江 唐湘华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9-44,共6页
为提升豆粕的营养价值实现豆粕的高值化利用,本试验基于固态法模式下,于50℃恒温箱中用酸性蛋白酶降解豆粕,以氨基酸态氮生产率为指标,通过控制变量法依次确定豆粕酶解的最佳工艺条件。试验结果表明:当酸性蛋白酶添加量为豆粕干粉重量的... 为提升豆粕的营养价值实现豆粕的高值化利用,本试验基于固态法模式下,于50℃恒温箱中用酸性蛋白酶降解豆粕,以氨基酸态氮生产率为指标,通过控制变量法依次确定豆粕酶解的最佳工艺条件。试验结果表明:当酸性蛋白酶添加量为豆粕干粉重量的0.5%,含水量为33.3%,酶解时间为72 h,氨基酸态氮生成率最高可达0.060 gN/g豆粕,对试验数据进行显著性分析,表明酶添加量对氨基酸态氮生成率有显著影响(P<0.05)。豆粕经酶解产生20种氨基酸,种类齐全,其中色氨酸、丙氨酸、异亮氨酸占比42.36%,饲用必需氨基酸占比68.27%,调节肠道功能的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20.22%。本试验对提高豆粕营养价值,实现豆粕的高效开发利用,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对动物蛋白源性饲料的依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法 豆粕 氨基酸态氮 还原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