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方丘陵山地油菜和小麦播种机械化发展现状与趋势 被引量:4
1
作者 廖宜涛 施彬彬 +3 位作者 王传奇 廖庆喜 武安阳 欧耀徽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6,共15页
中国南方丘陵山地油菜和小麦的机械化生产是解决南方地区冬闲田难题的有效途径,也是保障国内粮油安全的重要措施,但受地形条件和种植模式影响,目前南方丘陵山地油菜、小麦机械化播种水平较低且发展缓慢,仍处于“无机可用”或“无好机可... 中国南方丘陵山地油菜和小麦的机械化生产是解决南方地区冬闲田难题的有效途径,也是保障国内粮油安全的重要措施,但受地形条件和种植模式影响,目前南方丘陵山地油菜、小麦机械化播种水平较低且发展缓慢,仍处于“无机可用”或“无好机可用”状态。该文从生产区划、应用场景、技术装备3个方面分析了南方丘陵山地油菜小麦机械化生产现状,通过梳理油菜和小麦典型生产场景与实际应用机具之间的矛盾,明确了湿黏稻茬土壤、复杂丘坡地形、油菜和小麦种植农艺要求、区域经济落后、经营主体倾向和技术市场空缺等是影响南方丘陵山地各油麦产区机械化播种发展水平不充分的主要因素;通过分析现阶段油菜小麦机械化播种装备应用、技术发展及南方丘陵山地油麦机械化播种的技术卡点和装备发展需求,提出了研发适应南方丘陵山地黏重湿烂土壤条件、丘坡地形和小地块播种的智能化油麦兼用联合直播机是提高油麦机播水平的装备基础,并明确黏重与湿烂土壤种床整备、丘陵山地起伏地表播深控制、油麦兼用精量排种、智能化播种控制等关键技术是研究重点。研究可为南方丘陵山地油菜、小麦机械化播种水平提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丘陵山地 油菜 小麦 机械化播种 发展现状 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低山丘陵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技术与示范
2
作者 姜春前 任引 +4 位作者 张旭东 张伟东 齐实 白彦锋 曾素平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932-2937,共6页
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及其系统治理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南方低山丘陵区是我国“三区四带”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在该区的生态修复理论与实践探索虽多,但往往忽视不同生态系统间的复杂互作关系,限制... 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及其系统治理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南方低山丘陵区是我国“三区四带”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在该区的生态修复理论与实践探索虽多,但往往忽视不同生态系统间的复杂互作关系,限制了治理效果的全面提升。为突破这一瓶颈,亟需一种更系统、全面的治理策略,以应对该区域独特的生态环境挑战。“南方低山丘陵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技术与示范”项目(2022YFF1303000)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典型脆弱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专项支持。本项目依托生态站、长期科研基地及“十三五”研究示范区,融合多源数据,在南方低山丘陵区识别生态系统时空分布格局和功能演变机制,诊断其退化程度和驱动因素。重点阐明南方低山丘陵区山水林田湖草沙多要素-多过程耦合机理,量化多种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机制;以经果林、低质低效林及坡沟路渠为重点,研发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系统服务协同提升的技术体系;揭示关键社会-生态过程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和治理需求,在小流域、流域和区域尺度,提出多目标多功能协调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方案,并在巢湖、鄱阳湖、洞庭湖等选择典型小流域开展集成示范。项目将促进南方低山丘陵区生态环境建设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旨在为南方低山丘陵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支持,对推动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低山丘陵区 系统治理 生态系统服务 水文连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红壤丘陵区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现状、成因及防治 被引量:79
3
作者 何圣嘉 谢锦升 +3 位作者 杨智杰 尹云锋 李德成 杨玉盛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1年第6期65-70,共6页
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已经成为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治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分析南方红壤丘陵区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现状及特点的基础上,从马尾松林下植被状况、人为干扰、地形、降雨侵蚀力、土壤性状等方面综合探讨了马尾松林下水... 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已经成为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治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分析南方红壤丘陵区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现状及特点的基础上,从马尾松林下植被状况、人为干扰、地形、降雨侵蚀力、土壤性状等方面综合探讨了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的成因。认为:林下植被匮乏是造成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原因;掠夺性人为干扰是造成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破碎的地形、较高的降雨侵蚀力和土壤可蚀性则为林下水土流失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总结了诸如微地形改造、林下补植、封禁保护等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治理的成功经验,以期为今后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水土流失 林下植被 南方红壤丘陵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现状与综合治理对策 被引量:141
4
作者 梁音 张斌 +1 位作者 潘贤章 史德明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8年第1期22-27,共6页
在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的基础上,分析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现状、特点、成因、危害以及近50年来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南方红壤考察区目前有水土流失面积13.12万km2,占红壤考察区土地面积的15.06%。近50年来,南... 在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的基础上,分析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现状、特点、成因、危害以及近50年来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南方红壤考察区目前有水土流失面积13.12万km2,占红壤考察区土地面积的15.06%。近50年来,南方8省的水土流失面积在1985年前呈增加趋势,1985年以后呈现递减趋势。针对水土流失的特点与危害,提出水土流失治理的综合治理对策。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是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根本保证;科学规划、分区治理、实施战略性推进是综合治理的前提,推行生态补偿机制、实施重大工程是综合治理的契机;水土保持科技进步是综合防治水土流失的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综合治理对策 南方红壤丘陵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对红壤旱地土壤理化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8
5
作者 李明德 刘琼峰 +2 位作者 吴海勇 汤睿 戴子武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522-1526,共5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免耕(T1)、翻耕(T2)、免耕+秸秆覆盖(T3)、翻耕+秸秆覆盖(T4)、翻耕+秸秆深埋(T5)5种耕作方式下土壤理化状况及玉米(ZeamaysL)产量。结果表明,使用了秸秆的耕作方式(T3、T4、T5)有利于改良土壤的理化性状、提高玉米...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免耕(T1)、翻耕(T2)、免耕+秸秆覆盖(T3)、翻耕+秸秆覆盖(T4)、翻耕+秸秆深埋(T5)5种耕作方式下土壤理化状况及玉米(ZeamaysL)产量。结果表明,使用了秸秆的耕作方式(T3、T4、T5)有利于改良土壤的理化性状、提高玉米产量;翻耕与免耕相比,翻耕能改良土壤物理性状、提高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含量、提高玉米产量,但翻耕土壤中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比免耕土壤中低。T5对降低耕层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含水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有机质和氮素含量及提高玉米产量有最好的效果;T3对提高耕层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最明显,对改善土壤结构也表现出较好的效果。因此,丘陵区红壤旱地采用翻耕+秸秆深埋的耕作方式,对改良土壤理化性状,提高经济效益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丘陵区 红壤 旱地 耕作方式 土壤理化性状 玉米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用于地形复杂地区水土流失评价的高分辨率DEM建立方法 被引量:6
6
作者 郭伟玲 杨勤科 +1 位作者 汪翠英 李文凤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46-252,共7页
选择地形复杂、水土流失严重的东北黑土漫岗区和南方红壤丘陵区为研究区,利用AUNDEM软件和1∶1万数字地形图,对两地区高分辨率水文地貌关系正确DEM的建立方法进行研究,并对所建DEM的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利用ANUDEM和1∶1万地形图... 选择地形复杂、水土流失严重的东北黑土漫岗区和南方红壤丘陵区为研究区,利用AUNDEM软件和1∶1万数字地形图,对两地区高分辨率水文地貌关系正确DEM的建立方法进行研究,并对所建DEM的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利用ANUDEM和1∶1万地形图插值建立的两个样区DEM三个主要参数分别为:东北黑土漫岗区分辨率1 m,迭代次数40,第二糙度系数0.5;南方红壤丘陵区分辨率5 m,迭代次数40,第二糙度系数0.6。通过与基础数据比较、DEM对地形的表现能力及水系网络分析三个方面对DEM的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所建DEM能正确表现地形的形态及其与水系网络的关系,其派生等高线与原等高线符合度高。利用ANUDEM和数字地形图,可建立两类型区水文地貌关系正确的DEM,为水文和土壤侵蚀模拟分析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高程模型 ANUDEM 分辨率 东北黑土漫岗区 南方红壤丘陵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丘陵山地水土保持与循环农业发展策略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黄颖 罗旭辉 +2 位作者 钟珍梅 曾玉荣 翁伯琦 《福建农业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817-824,共8页
从南方丘陵山地水土流失现状分析入手,阐述南方丘陵红壤侵蚀退化地的水土流失特征与主要防控成效,总结4种具有示范推广意义的治理型循环农业开发模式:(1)以合理统筹兼顾为主线的特色农业开发模式;(2)以资源合理配置为核心的立体农业开... 从南方丘陵山地水土流失现状分析入手,阐述南方丘陵红壤侵蚀退化地的水土流失特征与主要防控成效,总结4种具有示范推广意义的治理型循环农业开发模式:(1)以合理统筹兼顾为主线的特色农业开发模式;(2)以资源合理配置为核心的立体农业开发模式;(3)以沼气综合利用为纽带的循环农业开发模式;(4)以拓展生态旅游为特色的观光农业开发模式,并据此提出与南方山区农村社会、经济、生态的实际情况相适应的乡村循环农业发展对策:一是结合区域实际,制定山区科学发展规划;二是优化产业结构,引领乡村循环农业开发;三是科技创新驱动,实施科企工农有机结合;四是创新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投入要素作用;五是加强培训工作,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循环农业 南方丘陵山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标准》解读 被引量:11
8
作者 张平仓 程冬兵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8-34,共7页
南方红壤丘陵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由于自然条件独特复杂,水土流失特点与其它区域有很大差异,采取的治理措施也存在很大差异,国家颁布实施水土保持技术标准中,缺少针对南方红壤丘陵区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难以完全满足指导... 南方红壤丘陵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由于自然条件独特复杂,水土流失特点与其它区域有很大差异,采取的治理措施也存在很大差异,国家颁布实施水土保持技术标准中,缺少针对南方红壤丘陵区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难以完全满足指导该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标准》的颁布实施,对规范和指导该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标准作为指导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规范性文件,总结了该区二十多条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践经验,内容全面扼要,条款清晰,科学实用,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红壤丘陵区 水土流失 综合治理 技术标准 解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方亚热带丘陵地区草地植被重建
9
作者 欧阳克蕙 王堃 《草地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4期395-396,共2页
Measures taken according to experimental ecology and ecological engineering to modify environment of the subtropical hilly regions of southern China, cultivated grasslands of Chinese lespedeza (Lespedeza cuneata) and ... Measures taken according to experimental ecology and ecological engineering to modify environment of the subtropical hilly regions of southern China, cultivated grasslands of Chinese lespedeza (Lespedeza cuneata) and broadleaf paspalum (Paspalum wettsteinii) were raised. The sown pastures replaced the degraded grasslands of shrub-herb and herb growths of low-productivit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degenerated ecosystem of the region. Some early stag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measures and processes to ensure the grassland reconstruction were adopted.Results show that the soil productivity could be raised to provide yield of Chinese lespedeza to 12160 kg/hm^2 and of broadleaf paspalum to 17690 kg/hm^2 in the first year of cultivation, and to 13400 kg/hm^2 of the former, 20750 kg/hm^2 of the latter in the second year, an increase of 2.61~5.16 times of the yield of the previous degraded pastures. The solar energy utilization efficiency increased from 0.14% to 0.64% with the Chinese lespedeza grassland and to 0.93% with the broadleaf paspalum in the first year, then to 0.68% with the former and 1.01% with the latter in the second year. The output of energy,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were manifold of those of the degraded grassland. Effects in the second year were still better. The cultivated grassland prevented soil erosion efficiently by restoring vegetation, thickening the vegetation coverage, and establishing better above- and under-ground vegetation construction. The amount of soil erosion in the first year was deducted by about three quarters of that of the previous half-barren grassland. Soil erosion in the second year was cut by 51.77% in the Chinese lespedeza plot and 61.47% in the broadleaf paspalum grassland compared to the extent of soil erosion in the previous year.Compared to the former grassland, the newly cultivated pastures boasted higher soil pH value, richer amount of organic matter, total N, total P and available nutrients of the soil, as well as increased activities of catalase, acid phosphatase and urease, though the soil total K content and the activity of polyphenol oxidase were not regularly effected. Intensive cultivation and management ensures the soil qualities of the grassland. More organic carbon was fixed in the pasture with the increased vegetative cover. The soil organic carbon increased by 23% in the Chinese lespedeza pasture and 27% in the broadleaf paspalum one due to more organic matter input into the soil and the friendly environment conditions.Much more economic benefits have been gained in the reconstructed pasture. There is a payoff of RMB 5015.73 yuan/hm^2 with the Chinese lespedeza grassland and 5755.80 yuan/hm^2 with the broadleaf paspalum one in the first year, and RMB 8940.07 yuan/hm^2 of the former, and 9330.36 yuan/hm^2 of the latter in the second year. The input/output is 2.09 and 2.60 in the first year, and 7.15 and 7.39 in the second year,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南方 亚热带丘陵地区 草地植被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稀疏样点的南方丘陵地区耕地土壤有效磷制图 被引量:10
10
作者 曹佳萍 张黎明 +2 位作者 邱龙霞 邢世和 马丹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90-301,共12页
绘制耕地表层土壤有效磷空间分布图对精准农业管理和土壤环境评估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土壤磷数字制图研究大多面向充足土壤样点的平坦地区,基于稀疏样点的南方丘陵地区耕地土壤有效磷制图效果尚不清楚。本文以典型南方丘陵地区福建省建... 绘制耕地表层土壤有效磷空间分布图对精准农业管理和土壤环境评估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土壤磷数字制图研究大多面向充足土壤样点的平坦地区,基于稀疏样点的南方丘陵地区耕地土壤有效磷制图效果尚不清楚。本文以典型南方丘陵地区福建省建瓯市为研究对象,基于96个稀疏土壤实测样点,利用空间分辨率为10 m的Sentinel-2遥感影像获取的遥感变量,联合气象变量和地形变量建立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 RF)模型预测建瓯市耕地表层土壤(0~20 cm)有效磷含量,并对比5种不同环境变量组合下的RF模型精度。结果表明,加入遥感变量后,地形、气象和pH组合的RF模型预测有效磷含量的精度显著提升[决定系数(R;)从0.36提升至0.59],联合全部变量(遥感、地形、气象和土壤pH)的RF模型预测精度最佳。遥感变量、气象变量、地形变量和土壤pH分别可以解释土壤有效磷含量的22.87%、30.64%、30.38%和16.11%,其中年均温、pH、地形湿度指数和高程是影响南方丘陵地区耕地土壤有效磷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因此,利用遥感、气象、地形和土壤pH组合的RF模型是样点数量有限情况下预测南方丘陵地区县市域耕地土壤有效磷含量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丘陵地区 土壤有效磷 遥感变量 环境变量 随机森林 数字土壤制图 Sentinel-2影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来气候变化对粤港澳地区杜鹃花适生区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颜佳滢 吴志峰 +2 位作者 申健 张意岑 俞方圆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3期5481-5492,共12页
位于我国南方丘陵的粤港澳地区拥有丰富杜鹃花资源,长期以来受杜鹃花不适宜在高温低海拔地区进行开发利用等思想的影响,该区域野生杜鹃花的开发、保护与利用研究寥寥无几,但低海拔野生杜鹃花在气候变化下正面临较高灭绝风险。基于粤港... 位于我国南方丘陵的粤港澳地区拥有丰富杜鹃花资源,长期以来受杜鹃花不适宜在高温低海拔地区进行开发利用等思想的影响,该区域野生杜鹃花的开发、保护与利用研究寥寥无几,但低海拔野生杜鹃花在气候变化下正面临较高灭绝风险。基于粤港澳地区杜鹃花属(Rhododendron)14个筛选后的野生物种229个标本点位数据,利用最大熵模型(Maxent)模拟粤港澳地区野生杜鹃花在2070年低、中、高3种温室气体排放模式(RCP2.6、RCP4.5、RCP8.5)下的适生区范围大小与方向的变化及其主导环境变量。研究发现未来粤港澳地区野生杜鹃花的适生区范围整体呈缩小趋势,且随着温室气体排放浓度的增加,即从RCP2.6到RCP8.5,越来越多杜鹃花物种适生区呈现向高纬度、高海拔方向迁移的趋势;对杜鹃花分布影响最大的变量为最冷月的最低温、温度季节性和最干月降水量。本研究通过探究气候变化对野生杜鹃花适生区范围的影响,以期为粤港澳地区野生杜鹃花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大熵模型 栖息地变化 南方丘陵区 生物多样性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节芒等植物水土保持效果试验研究
12
作者 谢金波 王敬贵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1-53,57,共4页
选取香根草、象草和五节芒3种植物在中国南方红壤丘陵区山坡进行水土保持成效试验。对不同试验小区的土壤理化性状、径流量与水土流失量等指标进行了近3a的观测,结果表明,3种植物均有较好的水土保持效果。与香根草和象草相比,五节芒在... 选取香根草、象草和五节芒3种植物在中国南方红壤丘陵区山坡进行水土保持成效试验。对不同试验小区的土壤理化性状、径流量与水土流失量等指标进行了近3a的观测,结果表明,3种植物均有较好的水土保持效果。与香根草和象草相比,五节芒在增加地表覆盖,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拦蓄径流泥沙,改良微地貌,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且分布广,种源多,种植成本低,是一种优良的水土保持草种。在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治理生物措施中,可以优先选用五节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节芒 香根草 象草 南方红壤丘陵区 水土保持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