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北南江地区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天然气成藏条件及模式
1
作者 邓剑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5-423,共9页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具有大面积含气特征,天然气勘探潜力大。川北南江地区须家河组勘探程度低,烃源岩发育条件和储层发育特征不清,需进一步开展天然气成藏条件评价。基于野外露头、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文中系统分析了南...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具有大面积含气特征,天然气勘探潜力大。川北南江地区须家河组勘探程度低,烃源岩发育条件和储层发育特征不清,需进一步开展天然气成藏条件评价。基于野外露头、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文中系统分析了南江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成因与来源、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和生烃潜力、沉积相与砂体展布特征及储集条件,建立了天然气成藏模式。研究表明:1)LB1井的天然气主要为须家河组Ⅲ型干酪根热裂解形成的煤型气,有少量下伏海相地层油型气的混入(约15%);2)主力烃源岩发育在须三段上部,烃源岩厚度为40~80 m,生烃强度为3×10^(8)~8×10^(8)m^(3)/km^(2),3)须二上亚段和须四段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和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储层均为特低孔、特低渗的岩屑砂岩;4)南江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具有近源聚集特征,有利的岩相带和局部裂缝发育带构成了天然气的甜点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天然气成藏条件 须家河组 南江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通江—南江—巴中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沉积模式 被引量:30
2
作者 牟传龙 马永生 +2 位作者 谭钦银 余谦 王瑞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20-826,共7页
有关通江—南江—巴中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沉积模式及其空间分布的研究较少,并且较为粗略。以前认为该区发育开阔台地、缓坡和盆地等沉积相沉积,但对缓坡相尚未进行详细的划分,是否存在台地边缘礁滩相带未能提出明确的认识。因此,利用... 有关通江—南江—巴中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沉积模式及其空间分布的研究较少,并且较为粗略。以前认为该区发育开阔台地、缓坡和盆地等沉积相沉积,但对缓坡相尚未进行详细的划分,是否存在台地边缘礁滩相带未能提出明确的认识。因此,利用新的资料,开展长兴组—飞仙关组沉积相研究对通南巴地区的油气勘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地表露头和地震资料,初步建立了通南巴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沉积模式,认为该区存在台地边缘礁滩相带,建议油气勘探部门给予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兴组-飞仙关组 台地边缘礁滩相 沉积模式 通江-南江-巴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江-南江-巴中构造河坝飞仙关组三段、嘉陵江组二段气藏形成特征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龙胜祥 郭彤楼 +2 位作者 刘彬 高波 汪新伟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38-345,435,共9页
通南巴(通江—南江—巴中)构造是一个ENE向展布的大型背斜构造,已发现河坝飞仙关组三段和嘉陵江组二段两个气藏。本文在区域构造-沉积演化、通南巴构造的形成期次与变形样式研究基础上,从构造与圈闭特征、储层特征与盖层条件、气藏流体... 通南巴(通江—南江—巴中)构造是一个ENE向展布的大型背斜构造,已发现河坝飞仙关组三段和嘉陵江组二段两个气藏。本文在区域构造-沉积演化、通南巴构造的形成期次与变形样式研究基础上,从构造与圈闭特征、储层特征与盖层条件、气藏流体性质、温压系统等方面开展气藏特征研究,最后分析烃源岩演化史及其与构造-圈闭演化史的匹配关系,总结成藏模式。研究认为河坝飞仙关组三段、嘉陵江组二段气藏的形成模式与前人总结的川东北成藏模式不尽相同,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在印支晚期-燕山早期,通南巴构造形成雏形,幅度小,两翼极平缓,故捕获早期油气的能力较差;燕山中晚期,形成幅度巨大的构造,且处于南倾斜坡,有利于源岩干酪根和早期液态烃的大量裂解气运聚,此乃成藏的主要阶段。进入喜马拉雅期,NW向断裂对通南巴构造主体的改造和叠加,对早期形成的气藏系统进行分割、调整,最终形成以高点为中心、气水界面有别的若干气藏。同时,构造整体大幅度抬升,由于封闭条件好,气藏压力不降,从而形成高压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南坝构造 河坝场 下三叠统 成藏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雨条件下低缓浅层土质滑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及耦合研究 被引量:38
4
作者 张群 许强 甯娜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0-94,117,共6页
四川南江红层地区在降雨期间往往发生大规模的群发性低缓浅层土质滑坡,滑坡上覆土层普遍在1~5m之间,以3m居多。针对该地区的浅层土质滑坡,根据相关资料及现场调查,概化得到了该类斜坡的地质剖面及岩土层性质,利用Geo-studio分析了土厚1... 四川南江红层地区在降雨期间往往发生大规模的群发性低缓浅层土质滑坡,滑坡上覆土层普遍在1~5m之间,以3m居多。针对该地区的浅层土质滑坡,根据相关资料及现场调查,概化得到了该类斜坡的地质剖面及岩土层性质,利用Geo-studio分析了土厚1~5m斜坡基覆界面处孔隙水压力的变化及土层中湿润线的动态变化,计算了斜坡的瞬态稳定性;试验取得不同含水率下的土体c、φ值,研究软化作用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层越厚,基覆界面处累积的孔隙水压力越大,斜坡稳定性系数越小,斜坡稳定性变化与基覆界面处孔隙水压力的发展变化关系密切;土层越薄,雨水入渗途径越短,基覆界面接受雨水软化的时间越长,土体抗剪强度衰减越多;c、φ值越低,斜坡稳定性系数越低。抗剪强度c、φ是影响该类斜坡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 低缓 残积土 浅层滑坡 南江红层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南江杨坝地区下寒武统烃源岩形成的地球生物学条件 被引量:17
5
作者 曹婷婷 徐思煌 +2 位作者 王约 周炼 吴夏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16,共6页
运用地球生物学方法评价烃源岩形成的条件,是对基于残余有机质分析的传统烃源岩评价方法的重要补充,对于高演化海相碳酸盐岩地区尤为重要。在实测野外露头剖面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分析四川盆地南江杨坝地区下寒武统各小层的沉积环境、古... 运用地球生物学方法评价烃源岩形成的条件,是对基于残余有机质分析的传统烃源岩评价方法的重要补充,对于高演化海相碳酸盐岩地区尤为重要。在实测野外露头剖面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分析四川盆地南江杨坝地区下寒武统各小层的沉积环境、古生物化石、岩石微量元素及总有机碳含量等特征,利用地球生物学基本原理,分析下寒武统烃源岩形成的生境型、海洋古生产力、古氧相及埋藏效率等条件。结果表明,筇竹寺组底部原始有机质数量多,发育于厌氧的沉积环境中,有机碳埋藏效率高,是优质烃源岩发育的有利层段。石龙洞组底部具备一般烃源岩发育的地球生物学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生物学 古生产力 古氧相 海相烃源岩 筇竹寺组 南江杨坝地区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江“9·16”群发性缓倾浅层土质滑坡特征与成因机制研究 被引量:17
6
作者 张群 许强 +2 位作者 李江 易靖松 王峰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04-111,共8页
2011年"9·16"特大暴雨在四川南江县诱发数以千计的群发性缓倾浅层土质滑坡,且滑坡集中发生区域往往都是稳定性较好的大片良田和村落聚集地,值得高度关注。在充分调查研究此类滑坡特征与形成条件的基础上,利用Geo-studio... 2011年"9·16"特大暴雨在四川南江县诱发数以千计的群发性缓倾浅层土质滑坡,且滑坡集中发生区域往往都是稳定性较好的大片良田和村落聚集地,值得高度关注。在充分调查研究此类滑坡特征与形成条件的基础上,利用Geo-studio数值分析手段及室内试验,系统地研究了强降雨条件下此类斜坡的入渗特征和稳定性状况。结果表明:这场暴雨在坡体内的入渗存在6m的最大入渗深度,湿润区所能涉及的范围有限;随着饱水浸润历时的增长,土体抗剪强度不断衰减,持续软化作用明显;土层越薄,基覆界面被浸润软化的时间越长,相应抗剪强度越低。降雨入渗特点和土体的饱水软化作用是导致滑坡呈现上述特点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16”暴雨 缓倾浅层土质滑坡 最大入渗深度 软化作用 成因机制 南江红层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江地区裂缝发育模式探讨 被引量:1
7
作者 范存辉 秦启荣 +3 位作者 赵玲 唐文华 杨扬 李文彬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42-444,460,共4页
南江地区处于秦岭东西向复杂构造带和龙门山构造的结合部,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主要发育北东向构造、东西向构造,不同的构造运动阶段形成了与之匹配的多组裂缝系统及断裂系统。文中运用构造解析法,详细研究了研究区的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 南江地区处于秦岭东西向复杂构造带和龙门山构造的结合部,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主要发育北东向构造、东西向构造,不同的构造运动阶段形成了与之匹配的多组裂缝系统及断裂系统。文中运用构造解析法,详细研究了研究区的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史,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不同构造运动阶段裂缝的成因机制,总结出南江地区裂缝的发育形成模式。对研究区构造、裂缝特征的分析,以及裂缝发育模式的研究,将有利地指导勘探开发工作的下步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特征 裂缝 构造运动 发育模式 南江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南江地区灯影组三段岩石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李雅楠 郑荣才 +1 位作者 庞艳春 孙红强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04-210,共7页
南江地区位于上扬子地台东北缘,该区灯影组三段发育了一套以白云岩为主的沉积岩层。通过对杨坝剖面岩石学特征及沉积相的研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该区灯影组三段可分为三个岩性段:下部以粉-微晶、泥微晶白云岩为主;中部以砂屑白云... 南江地区位于上扬子地台东北缘,该区灯影组三段发育了一套以白云岩为主的沉积岩层。通过对杨坝剖面岩石学特征及沉积相的研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该区灯影组三段可分为三个岩性段:下部以粉-微晶、泥微晶白云岩为主;中部以砂屑白云岩为主,局部可见角砾状泥微晶白云岩;上部以硅化细-粉晶白云岩、硅化叠层藻白云岩为主,部分层位发育角砾状粉微晶白云岩、中-细晶白云岩。岩层中主要发育纹层状、条带状、藻叠层及缝合线构造;并且认为研究区灯影组三段地层发育在碳酸盐台地-陆表海环境中,从底到顶可识别出泻湖、浅水碳酸盐砂滩、潮坪三种亚相的沉积。总体上为一海侵-海退的沉积旋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江地区 杨坝剖面 灯影组三段 岩石特征 沉积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边境昆玉市亚洲璃眼蜱形态及分子生物学鉴定 被引量:2
9
作者 周鹏 李正 +3 位作者 张生帅 李川 向郑琬琪 武军元 《现代畜牧兽医》 2022年第3期8-11,共4页
试验旨在了解新疆边境地区昆玉市的蜱种分布状况。从该地区骆驼体表采集寄生蜱虫,应用数码体视显微镜初步进行形态学鉴定,采用蜱种鉴定的特异性引物对总DNA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采用MEGA 10.0软件邻接法构建遗传进化树,确定蜱虫的进化生... 试验旨在了解新疆边境地区昆玉市的蜱种分布状况。从该地区骆驼体表采集寄生蜱虫,应用数码体视显微镜初步进行形态学鉴定,采用蜱种鉴定的特异性引物对总DNA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采用MEGA 10.0软件邻接法构建遗传进化树,确定蜱虫的进化生物学特征。结果表明,从昆玉市骆驼体表采集的蜱样符合亚洲璃眼蜱的形态学特征,线粒体16S rDNAPCR产物的测序结果表明,采集蜱虫为亚洲璃眼蜱;采集蜱在系统发育上与新疆南疆地区尉犁县采集的亚洲璃眼蜱亲缘关系较近,而与北疆石河子、福海以及疆外内蒙古鉴定株的亲缘关系较远。研究表明,昆玉市骆驼体表寄生的亚洲璃眼蜱初步呈现地域差异的进化规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疆地区 形态学 16S rDNA基因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