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半量替罗非班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被引量:57
1
作者 任琳 王文广 +5 位作者 王倩 张晶 汤秀英 冯建双 杨红梅 王庆胜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2-35,共4页
目的 探讨半量替罗非班对老年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PC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入选STEMI行急诊PCI老年患者114例,随机分为标准剂量组56例和半量组58例.标准剂量组给予替罗非班0.10~0.15 μg/(kg·min)静脉滴注48 h... 目的 探讨半量替罗非班对老年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PC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入选STEMI行急诊PCI老年患者114例,随机分为标准剂量组56例和半量组58例.标准剂量组给予替罗非班0.10~0.15 μg/(kg·min)静脉滴注48 h,半量组给予0.05~0.075 μg/(kg·min)静脉滴注24 h.比较2组TIMI及心肌染色分级(MBG)2~3级血流率,术后90 min的ST段回落百分比(sumSTR)、LVEF、左心室舒张末和收缩末内径变化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出血、消化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标准剂量组TIMI及MBG 2~3级血流率较半量组虽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90 min的sumSTR〉50%比例及患者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半量组出血发生率低于标准剂量组(3.45% vs 16.07%,P〈0.05).结论 半量替罗非班在预防缺血方面的疗效与标准剂量相当,但在出血风险方面的安全性明显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血小板糖蛋白GPb-ⅲa复合物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超声心动描记术 多普勒 彩色 心肌再灌注 替罗非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急诊介入治疗中慢血流现象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4
2
作者 吴焱贤 吴赛珠 +5 位作者 钟建开 陈玉映 霍燕嫦 黎文生 陈盈文 麦林琳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9-142,共4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注射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治疗急诊PCI中出现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CSF)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入选99例急诊PCI中出现CSF的患者,根据是否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分为替罗非班组44例和对照组55例;比...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注射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治疗急诊PCI中出现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CSF)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入选99例急诊PCI中出现CSF的患者,根据是否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分为替罗非班组44例和对照组55例;比较2组PCI术后即刻TIMI血流,术后90min完全ST段回落率、住院期间以及3个月随访LVEF、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和出血事件。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替罗非班组术后ST段回落率明显增加(84.1%vs 65.5%,P=0.036),LVEF改善情况明显提高[(7.74±4.21)%vs(5.17±3.63)%,P=0.002],2组术后3个月MACE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466);出血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2)。结论急诊PCI中出现CSF情况时,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可改善心肌灌注,加快LVEF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血小板糖蛋白GPbⅲa复合物 冠状血管造影术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慢血流现象 替罗非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应用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被引量:26
3
作者 段小春 高海 +1 位作者 李南 张宏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82-585,共4页
目的评价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在老年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合并糖尿病患者中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随机将168例NSTEMI合并糖尿病的高危患者分为替罗非班组(80例)和常规治疗组(88例)。比较2组患者PCI术后TIMI血... 目的评价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在老年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合并糖尿病患者中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随机将168例NSTEMI合并糖尿病的高危患者分为替罗非班组(80例)和常规治疗组(88例)。比较2组患者PCI术后TIMI血流分级及B型钠尿肽(BNP)水平,观察术后7d及30d的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和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的变化;术后30d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及出血发生率。结果 2组TIMI血流分级(计帧法)比较,替罗非班组优于常规治疗组[(34.2±5.9)帧vs(38.9±8.1)帧,P=0.014]。替罗非班组7d及30d的BNP水平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237±192)ng/L vs(282±210)ng/L,P=0.034;(172±85)ng/L vs(218±105)ng/L,P=0.017]。替罗非班组术后7d的LVEF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P=0.026)。2组术后30d的LVEF、LVEDD、LVES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P=0.021,P=0.028);替罗非班组24h及30d的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2组术后出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高危NSTEMI合并糖尿病患者应用替罗非班治疗是安全和有效的,疗效优于常规治疗,并未增加出血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糖尿病 血小板膜糖蛋白b 替罗非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联合应用替罗非班的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杨新春 徐立 +6 位作者 王乐丰 葛永贵 王红石 李惟铭 倪祝华 刘宇 崔亮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656-658,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联合应用替罗非班的安全性。方法150例AMI患者行急诊PCI时联合应用替罗非班。按年龄≥65岁和<65岁将患者分为老年组(40例)和非老年组(110例),分析两组患者出血并发...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联合应用替罗非班的安全性。方法150例AMI患者行急诊PCI时联合应用替罗非班。按年龄≥65岁和<65岁将患者分为老年组(40例)和非老年组(110例),分析两组患者出血并发症和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情况。并根据是否达到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出血标准将患者分为TIMI出血组(10例)和非TIMI出血组(140例),分析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老年组达到TIMI出血标准的发生率有高于非老年组的趋势(12.5%vs4.5%,P=0.132)。logistic多因素分析提示仅有术后即刻的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值是发生TIMI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3,OR=1.458)。两组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0vs2.7%,P=0.565)。结论在≥65岁的老年AMI患者中,急诊PCI联合应用替罗非班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血小板膜糖蛋白b 血小板减少 替罗非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房颤动患者血小板活化与左心房血栓形成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王志荣 张超群 +5 位作者 程仁力 吴建东 徐晤 杨煜 夏勇 李东野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53-255,共3页
目的:探讨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小板活化与左心房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选择持续性房颤患者(房颤组)84例,窦性心律(窦律组)和正常对照组各20例,其中房颤组39例患者通过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又分为血栓阳性者(22例)和血栓阴性者(17... 目的:探讨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小板活化与左心房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选择持续性房颤患者(房颤组)84例,窦性心律(窦律组)和正常对照组各20例,其中房颤组39例患者通过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又分为血栓阳性者(22例)和血栓阴性者(17例)。所有对象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全血中血小板膜活化糖蛋白(GP)Ⅱb/Ⅲa水平。结果:左心房内径和血中 GPⅡb/Ⅲa水平比较:与正常对照组、窦律组比较,房颤组的左心房内径、GPⅡb/Ⅲa活化阳性血小板的百分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析结果发现,与正常对照组、窦律组比较,血栓阴性者和血栓阳性者的左心房内径、GPⅡb/Ⅲa活化阳性血小板的百分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血栓阳性者的左心房内径、GPⅡb/Ⅲa活化阳性血小板的百分率明显高于血栓阴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 GPⅡb/Ⅲa活化阳性血小板的百分率(t=4.07,P=0.000)是房颤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左心房内径无明确的预测价值(t=1.78,P=0.084)。相关性分析:使用直线相关分析方法,分析房颤患者血中 GPⅡb/Ⅲa水平同左心房内径的关系,发现 GPⅡb/Ⅲa水平同左心房内径两者具有相关性(r=0.57,R^2=0.33,P<0.01)。结论:持续性房颤患者存在血小板活化程度增加,且同左心房血栓形成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血栓 血小板膜活化糖蛋白b/ⅲ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