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33篇文章
< 1 2 6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quilibrium Strategies in M/M/1 Retrial Queues with Variable Service Rate
1
作者 LIU Yuanyuan YAN Zhaozeng YANG Qin 《应用概率统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48-466,共19页
We consider a single server constant retrial queue,in which a state-dependent service policy is used to control the service rate.Customer arrival follows Poisson process,while service time and retrial time are exponen... We consider a single server constant retrial queue,in which a state-dependent service policy is used to control the service rate.Customer arrival follows Poisson process,while service time and retrial time are exponential distributions.Whenever the server is available,it admits the retrial customers into service based on a first-come first-served rule.The service rate adjusts in real-time based on the retrial queue length.An iterative algorithm is proposed to numerically solve the personal optimal problem in the fully observable scenario.Furthermore,we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parameters on the social optimal threshold.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results is illustrated by two examp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ariable service rate retrial queues real-time adaptability equilibrium strategies ALGORITH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mparison of burn rate and thermal decomposition of AP as oxidizer and PVC and HTPB as fuel binder based composite solid propellants 被引量:5
2
作者 A.Manash P.Kumar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2期227-232,共6页
In the present investigation an effort has been made to understand the thermal decomposition and burn rate characteristics of AP as oxidizer and PVC and HTPB as fuel binder in composite solid propellant. The burning r... In the present investigation an effort has been made to understand the thermal decomposition and burn rate characteristics of AP as oxidizer and PVC and HTPB as fuel binder in composite solid propellant. The burning rate study has been carried out at ambient and different pressures of 2.068 Mpa, 4.760 Mpa,6.895 Mpa. The mechanism of thermal decomposition of each composition have also been determined by NETZSCH simultaneous thermal analyser, comprising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er(DSC) and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er(TGA). An effort has been made to study the burn rate and decomposition of fuel binder and oxidizer in presence of Fe_2O_3 and also their overall impact on combustion of propella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rmal decomposition BURN rate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 AP PVC HTPB Fe2O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绝热涂层涂覆活塞耦合预燃室射流点火技术 被引量:2
3
作者 程章 黄昭明 +3 位作者 吕冬梅 田瑞娇 王浩 梁媛媛 《机械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4-411,共8页
基于一台研究型单缸汽油发动机,通过试验研究了绝热涂层涂覆活塞及无涂层活塞对发动机燃烧性能的影响,并结合预燃室高速射流点火技术进行了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搭载绝热活塞的发动机在所有负荷范围内,燃烧持续期缩短,CA50提前,传热损... 基于一台研究型单缸汽油发动机,通过试验研究了绝热涂层涂覆活塞及无涂层活塞对发动机燃烧性能的影响,并结合预燃室高速射流点火技术进行了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搭载绝热活塞的发动机在所有负荷范围内,燃烧持续期缩短,CA50提前,传热损失、THC、CO排放及未燃损失降低,但NOx排放增加,热效率提升且油耗率下降。进一步采用预燃室射流点火技术后,平均有效指示压力(Gross indicated mean effective pressure,GIMEP,记为p GIME)为11.5 bar(1 bar=100 kPa)以下时CA50提前,但平均有效指示压力p GIME为12 bar及以上时CA50推迟,且压力振荡加剧;未燃THC、CO排放及未燃损失增加,NOx排放更高。pGIME为10.5 bar及以下时,热效率和油耗率改善,而PGIME为11.5 bar及以上时恶化。在pGIME为7.5 bar时,搭载绝热活塞的发动机净指示热效率提升4.6%,净指示油耗率降低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热涂层涂覆活塞 预燃室 燃烧持续期 热效率 油耗率 平均有效指示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分析获取锅炉内煤着火特性—Part Ⅰ:比热容、着火温度和着火热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洋 石泽正 +7 位作者 陈朝帅 苟皓语 陶继业 徐世明 余波 赵培涛 傅培舫 周怀春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03-1314,共12页
现有热分析获取的煤/低温热解焦着火温度值比锅炉内煤着火温度低200~300 K,普遍观点认为热分析仪的升温速率β过低是导致上述结果的主因,但其本质原因应是以往的研究选择的样品反应性过高而导致煤/焦着火提前,同时常用的TG-DTG切线法求... 现有热分析获取的煤/低温热解焦着火温度值比锅炉内煤着火温度低200~300 K,普遍观点认为热分析仪的升温速率β过低是导致上述结果的主因,但其本质原因应是以往的研究选择的样品反应性过高而导致煤/焦着火提前,同时常用的TG-DTG切线法求着火温度不够准确。为解决上述问题,采用非等温TG-DSC获取了2种高温(1400℃)快速热解准东煤焦在不同β下的着火特性包括比热容、着火温度和着火热,考察了β对煤焦着火特性的影响。采用David Merrick模型获取了煤焦的比热容,发现其不受β的影响但与温度的变化相关;用指数函数描述了比热容与温度的关系,得到2种煤焦在0~1600℃的比热容为0.65~1.99 kJ/(kg·K)。采用基于Semenov热爆炸理论的DSC或DTG拐点法和TG-DTG切线法获取了煤焦的着火温度,发现DSC拐点法和DTG拐点法获取的着火温度相当,即两者具有等效性,且始终高于TG-DTG切线法获得的着火温度;着火温度随着β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加幅度逐渐减少,可用指数函数描述。将β设置为锅炉中常见的升温速率如105 K/s,可获得煤焦的极限着火温度。采用DSC拐点法和TG-DTG切线法获得的煤焦极限着火温度分别为673~680℃和644~659℃,前者与文献中在携带流反应器(类似锅炉环境)中获得的同类型煤样的着火温度值一致,而后者则会低估着火温度。结合高温热解焦比煤/低温热解焦的反应性低的事实,指出制取反应性合适的高温热解(类似锅炉环境温度)煤焦样品和采用DSC或DTG拐点法获取煤焦的极限着火温度可实现热分析对锅炉内煤着火温度的预测。根据极限着火温度获取了锅炉内2种煤焦的着火热q_(ig)为3414~3669 kJ/kg,并计算了风煤比为0.9~2.5下2种煤焦的理论着火热为1826~2811 kJ/kg。q_(ig)比相应煤焦的理论着火热值大,表明理论着火热可能高估煤在锅炉内的实际着火能力。对热分析获取锅炉内煤着火特性的合理性进行了全方位诠释,所提出的热分析方法论可为获取CFD模拟锅炉内煤着火特性所需的基础数据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分析 DSC拐点法 极限着火温度 着火热 比热容 升温速率 准东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恢复压力激光器激射腔仿真优化及试验
5
作者 李金雪 魏士杰 +1 位作者 邱雄飞 颜飞雪 《强激光与粒子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7,共4页
利用已有的激光器试车台进行了不同质量流率的DF激光器恢复压力试验。当质量流率达到2.475 g·s^(-1)·cm^(-2)时,注入副气流D_(2)及H_(e)后激射腔压力异常升高,激射腔内部存在热堵。建立DF激光器激射腔与扩压器仿真分析模型,结... 利用已有的激光器试车台进行了不同质量流率的DF激光器恢复压力试验。当质量流率达到2.475 g·s^(-1)·cm^(-2)时,注入副气流D_(2)及H_(e)后激射腔压力异常升高,激射腔内部存在热堵。建立DF激光器激射腔与扩压器仿真分析模型,结合DF激光器反应机理,对有无热反应的激射腔及扩压器通道的流场进行了仿真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不考虑热反应的激射腔内部流场通畅、考虑真实气体反应放热效应时,激射腔内静压迅速抬升,出现热堵,且热堵现象集中在激射腔入口段,与试验结果吻合。根据仿真分析结果,优化了激射腔设计,进行了DF激光器试验研究。结果显示,优化后的激射腔热堵问题得到解决,质量流率2.475 g·s^(-1)·cm^(-2)时,激光器实现了背压22 kPa直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射腔 质量流率 热堵 扩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蒸汽吞吐地层热量变化机理
6
作者 姚长江 贾新峰 +4 位作者 尚策 李可寒 焦滨海 高飞 林志强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4-70,共7页
加热地层以降低原油黏度是蒸汽吞吐的主要机理之一,构建考虑热对流和热传导的动态传热模型,通过耦合温度场和压力场,计算地层压力、地层温度和流体对流速度,进而分析地层热量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注汽阶段,周期注汽量相同的条件... 加热地层以降低原油黏度是蒸汽吞吐的主要机理之一,构建考虑热对流和热传导的动态传热模型,通过耦合温度场和压力场,计算地层压力、地层温度和流体对流速度,进而分析地层热量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注汽阶段,周期注汽量相同的条件下,注汽时间为6.0~10.0 d时,加热速度和地层净热量均较高;在焖井阶段,压力停止上升,热对流快速减弱,地层加热速度大幅下降,焖井4.0 d后降幅达88.3%,可以开井生产;在采油阶段,热传导起主要作用,地层热量缓慢稳步上升;经过1个吞吐周期,地层热量增量的57.7%随着产液被回收,42.3%保留在地层中。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蒸汽吞吐过程中的地层热量变化规律,为注采参数的优化和蒸汽热量的流向分析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汽吞吐 地层热量 原油黏度 热对流 热传导 温度场 加热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还原法回收某铅锌鼓风炉渣中铅锌的试验研究
7
作者 柳林 刘红召 +3 位作者 王威 方霖 曹耀华 王科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9-93,共5页
某铅锌鼓风炉渣以方铁矿、磁铁矿、斜硅钙石等含铁氧化物和硅酸盐类矿物为主,ZnO含量为12.30%,PbO含量为3.31%,铅、锌、铜、铁具有较高回收价值。为了高效、环保开发利用该二次资源,以焦煤为还原剂,采用高温还原法开展了铅、锌回收工艺... 某铅锌鼓风炉渣以方铁矿、磁铁矿、斜硅钙石等含铁氧化物和硅酸盐类矿物为主,ZnO含量为12.30%,PbO含量为3.31%,铅、锌、铜、铁具有较高回收价值。为了高效、环保开发利用该二次资源,以焦煤为还原剂,采用高温还原法开展了铅、锌回收工艺条件研究,考察了焙烧温度、焦煤用量、焙烧时间对铅、锌挥发率的影响,并结合试验现象推断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在试验确定的焙烧温度为1200℃,焦煤与矿样的质量比为30%,焙烧时间为1.5 h情况下,铅、锌挥发率分别达到97.12%和97.60%,且砷没有同步挥发,铅锌回收效果良好。焙烧渣中铁、铜的回收工艺条件确定将留待后续进行,拟采用磨矿—磁选工艺回收铁、浮选工艺回收铜,重金属含量大幅降低后的余渣将进行建材化利用,从而实现铅锌鼓风炉渣“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鼓风炉渣 碳热高温还原 铅锌挥发率 综合回收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燃烧特性研究
8
作者 王忠诚 朱杰 +2 位作者 邵家卫 张轩语 郭浩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09-1417,共9页
为了研究船舶双燃料发动机燃烧特性,使用发动机缸内Converge仿真分析软件对缸内直喷柴油引燃氨燃料发动机进行燃烧喷射混合和着火过程模拟,建立氨/柴油发动机燃烧室模型。分别在50%负荷和100%负荷条件下,通过分别增加缸内压缩比和进气... 为了研究船舶双燃料发动机燃烧特性,使用发动机缸内Converge仿真分析软件对缸内直喷柴油引燃氨燃料发动机进行燃烧喷射混合和着火过程模拟,建立氨/柴油发动机燃烧室模型。分别在50%负荷和100%负荷条件下,通过分别增加缸内压缩比和进气道压力,系统分析了氨替代率对氨/柴油双燃料燃烧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0%负荷和100%负荷条件下,随着氨替代率的增加,缸内压力与燃烧放热率出现先增后减的趋势;氨替代率为70%时达到缸内压力和燃烧放热率的最高值,接近纯柴油燃烧的44.9%,且100%负荷下燃烧效率与指示热效率均高于50%负荷;随着缸内压缩比的增大,不论100%负荷还是50%负荷下,氨替代率为90%时达到缸内压力和燃烧放热率的最高值,充分说明增大压缩比有利于提高燃烧放热率和指示热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燃料发动机 燃烧特性 氨燃料 指示热效率 氨替代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油引燃高压直喷甲醇燃烧与排放特性试验
9
作者 王天友 夏侯明昊 +3 位作者 张东明 卢天龙 刘浩业 孙凯 《内燃机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3-200,共8页
基于一台改造的柴油甲醇双直喷单缸机,研究了柴油引燃高压直喷甲醇燃烧和排放特性,并与甲醇预混合气柴油引燃燃烧方式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柴油引燃高压直喷甲醇燃烧能够在指示平均有效压力(IMEP)为0.4~1.4 MPa的宽负荷范围内实现90%~97... 基于一台改造的柴油甲醇双直喷单缸机,研究了柴油引燃高压直喷甲醇燃烧和排放特性,并与甲醇预混合气柴油引燃燃烧方式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柴油引燃高压直喷甲醇燃烧能够在指示平均有效压力(IMEP)为0.4~1.4 MPa的宽负荷范围内实现90%~97%甲醇替代率的稳定燃烧.在中高负荷下甲醇放热阶段呈现出显著的扩散燃烧特征,而且负荷增加过程中其后燃阶段的燃烧持续期基本保持不变.同时在全负荷范围内一氧化碳和碳氢排放都低于1 g/(kW·h),但NO_(x)排放则随负荷增加而显著升高;相比甲醇预混合气柴油引燃燃烧方式,柴油引燃高压直喷甲醇燃烧的放热率峰值仅为其一半,因而发动机燃烧相位可提前,指示热效率得以提高4%以上;在全负荷范围内柴油引燃高压直喷甲醇燃烧的碳烟、一氧化碳和碳氢排放均低至甲醇预混合气柴油引燃燃烧的10%以下,但NO_(x)排放在低负荷较低而在高负荷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引燃高压直喷甲醇燃烧 甲醇替代率 热效率 碳烟 氮氧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冻融对紫甘蓝脆片干燥特性的影响
10
作者 虎鑫 连敏 +6 位作者 刘世伟 肖自斌 王梦泽 曹玉丹 辛丹阳 任登成 张晓燕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0期286-296,共11页
本研究针对真空冷冻干燥紫甘蓝脆片干燥周期长和品质低等问题,探讨超声波、冻融及超声联合冻融预处理对紫甘蓝脆片干燥特性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预处理均能有效缩短冻干紫甘蓝脆片干燥时间、降低能耗,并改善样品理化品质与风味,且超... 本研究针对真空冷冻干燥紫甘蓝脆片干燥周期长和品质低等问题,探讨超声波、冻融及超声联合冻融预处理对紫甘蓝脆片干燥特性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预处理均能有效缩短冻干紫甘蓝脆片干燥时间、降低能耗,并改善样品理化品质与风味,且超声联合冻融作用效果最佳。与对照样品相比,超声联合冻融样品干燥时间缩短了20.04%,能耗降低了31.45%,硫苷含量降低了22.42%,VC含量增加了57.06%,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能力、总抗氧化能力分别增加了57.17%、51.33%,硬度和咀嚼性分别降低39.22%、77.98%,脆度增加66.13%,且活性成分保留与色泽最好;通过微观结构、低场核磁共振分析探明预处理使细胞组织结构破损是紫甘蓝脆片干燥时间缩短、能耗降低与品质改善的主要原因,样品初始水分分布改变是干燥时间缩短、能耗降低的次要原因;挥发性成分分析表明超声联合冻融促进了冻干紫甘蓝脆片异硫代氰酸酯等辛辣味物质的去除,且真空冷冻干燥能够将紫甘蓝的强烈芥子刺激性臭味、带有辣味的异硫氰酸烯丙酯和带有洋葱气味的硫氰酸甲酯去除,从而改善了样品的风味。本研究可为紫甘蓝休闲产品开发、高值化利用提供理论与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热处理 干燥速率 理化品质 微观结构 挥发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石墨烯旋转热管传热性能
11
作者 金志浩 牟嘉辉 陈艺帆 《化学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5-30,共6页
实验研究加热功率、充液率、转速和GO(氧化石墨烯)质量分数等参数对旋转热管传热性能的影响。充液率选择5%、15%、20%、25%,GO质量分数选取0.5%、0.2%、0.1%、0.05%、0.03%。实验结果表明:充液率对热阻有显著影响,需要控制在合适范围以... 实验研究加热功率、充液率、转速和GO(氧化石墨烯)质量分数等参数对旋转热管传热性能的影响。充液率选择5%、15%、20%、25%,GO质量分数选取0.5%、0.2%、0.1%、0.05%、0.03%。实验结果表明:充液率对热阻有显著影响,需要控制在合适范围以实现最佳传热效果。5%充液率时热管启动较快,但加热功率在30 W时热管发生失效现象。10%充液率热管热阻最低,25%充液率热管热阻最高。添加GO纳米流体的旋转热管在高加热功率下与纯水热管相比显著提升了传热性能,其中GO质量分数0.5%的热管热阻对功率变化敏感度最高,当热功率为25 W时,热管在5%、10%、15%3种充液率下热阻较纯水热管分别降低54.04%、25.99%、40.19%。同时,实验发现在一定范围内增加转速可以增强冷凝液回流、减小液膜厚度,从而降低热管整体热阻,充液率为10%,GO质量分数0.05%时降幅最大,当转速从300 r/min增至1200 r/min时其热阻降低了39.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 旋转热管 充液率 氧化石墨烯质量分数 热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浸没式冷却对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特性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袁新华 赵荣超 +2 位作者 查文龙 邓振华 李巍华 《电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94-805,共12页
研究了不同充电倍率(0.5 C、1 C、2 C)过充时,绝热环境和浸没式冷却对电池热失控的影响。绝热过充测试中,锂电池置于绝热加速量热仪中;浸没式冷却测试中,6个电池置于装有FS49氢氟醚的箱体中,并对首个电池进行过充。实验表明,绝热过充均... 研究了不同充电倍率(0.5 C、1 C、2 C)过充时,绝热环境和浸没式冷却对电池热失控的影响。绝热过充测试中,锂电池置于绝热加速量热仪中;浸没式冷却测试中,6个电池置于装有FS49氢氟醚的箱体中,并对首个电池进行过充。实验表明,绝热过充均导致电池发生了热失控,电池表面最高温度均超过500℃;而浸没式冷却有效抑制了电池热失控及蔓延风险,0.5 C和1 C过充均未导致热失控发生,电池失效前表面最高温度分别仅26.4和30.5℃,三次2 C过充重复测试中有两次发生了热失控,最高温度为388.8℃,但其余电池最高温度均在49℃以下,无热失控蔓延现象发生。因此,浸没式冷却能有效提高锂电池系统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充电倍率 浸没式冷却 热失控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INN的混凝土热学参数反演方法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如尧 张磊 +3 位作者 庞博 旦真旺加 郑磊 刘英杰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0-97,105,共9页
针对传统混凝土热学参数反演方法流程复杂、计算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物理信息神经网络(PINN)的反演方法,其中待反演混凝土热学参数优化时的学习率根据待反演参数的精度要求确定。基于PINN反演方法,通过仿真试验反演了无水管冷... 针对传统混凝土热学参数反演方法流程复杂、计算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物理信息神经网络(PINN)的反演方法,其中待反演混凝土热学参数优化时的学习率根据待反演参数的精度要求确定。基于PINN反演方法,通过仿真试验反演了无水管冷却和有水管冷却的混凝土热学参数,分析了反演结果的误差,并将PINN反演方法与传统有限元计算结合遗传算法的反演方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基于PINN进行混凝土热学参数反演分析具有良好的精度、鲁棒性和泛化能力;根据待反演参数的精度要求确定学习率,能够在保证反演精度的前提下有效提高计算效率;PINN反演方法相比传统的反演方法具备计算框架简单、计算效率高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温度场 热学参数 待反演参数 物理信息神经网络 学习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热循环对环氧树脂电气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远翔 徐景凡 +3 位作者 朱小倩 刘轩昊 卢毅 高岩峰 《绝缘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2-101,共10页
本文采用线性升降温的方式,探究冷热循环次数和变温速率对环氧树脂电气性能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环氧树脂的直流电气强度和体积电阻率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这种趋势随着变温速率的增大在循环前期上升幅度较小... 本文采用线性升降温的方式,探究冷热循环次数和变温速率对环氧树脂电气性能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环氧树脂的直流电气强度和体积电阻率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这种趋势随着变温速率的增大在循环前期上升幅度较小,而在循环后期下降幅度较为显著。分析认为,冷热交替环境会促进环氧树脂内部链段动态调整,使其结构更致密规整。尽管在循环前期,热胀冷缩作用会使环氧树脂表面出现少量微裂纹,但链段动态调整占主导作用,此时环氧树脂电气性能得到提升,而随着循环次数增加,长期热胀冷缩作用加剧了分子链段的断裂,微裂纹扩展,使环氧树脂电气性能逐渐下降。随着变温速率的增大,环氧树脂内部链段无法充分调整,且所受温度应力冲击增大,环氧树脂更容易发生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热循环 环氧树脂 线性升降温 变温速率 电气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烯/石蜡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热性能 被引量:1
15
作者 徐众 李宏 +2 位作者 吴恩辉 李军 侯静 《工程塑料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39,共9页
以高密度聚乙烯(PE-HD)、低密度聚乙烯(PE-LD)和线型低密度聚乙烯(PE-LLD)3种不同密度的聚乙烯(PE)作为封装材料,工业石蜡(PW)作为相变主材,采用熔融共混和压制成形制备不同复合相变材料,并采用热导率测试仪和红外热成像仪等对材料的泄... 以高密度聚乙烯(PE-HD)、低密度聚乙烯(PE-LD)和线型低密度聚乙烯(PE-LLD)3种不同密度的聚乙烯(PE)作为封装材料,工业石蜡(PW)作为相变主材,采用熔融共混和压制成形制备不同复合相变材料,并采用热导率测试仪和红外热成像仪等对材料的泄漏性能、导热性能、蓄-放热速率和表面温度分布情况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在PW中添加3种PE的质量分数不应过低,否则会造成PW明显泄漏,复合相变材料泄漏率随PE质量分数增加呈现指数减小关系;PE质量分数为45%时,60℃加热1 h,PE-HD/PW,PE-LD/PW和PE-LLD/PW的泄漏率分别为0.37%,2.05%和0.32%,而65℃加热1 h,这3种材料的泄漏率分别为1.70%,4.87%和0.50%,PE-LLD对PW的封装效果最佳;复合相变材料热导率随PE质量分数增加呈现增大趋势,PE质量分数为45%时,PE-HD/PW,PE-LD/PW和PE-LLD/PW的热导率分别比纯PW提升了31.94%,10.00%和18.71%,添加PE-HD的热导率提升幅度最大;复合相变材料蓄-放热速率分别为2.03~2.59℃/min和1.46~4.76℃/min,放热速率随成形厚度的增加而减小,添加PE-HD的材料放热速率最快;复合相变材料表面温差随加热时间增加呈现指数减小,且越来越均匀。实验结果和拟合计算式可以为不同PE/PW复合相变材料的工程应用或者其他实验研究提供理论和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聚乙烯 低密度聚乙烯 线型低密度聚乙烯 复合相变材料 泄漏率 热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蒸发因素对高密度焦平面铟凸点制备影响研究
16
作者 宝鹏飞 朱宪亮 +4 位作者 于春蕾 杨波 邵秀梅 李雪 刘大福 《红外与激光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7-145,共9页
高一致性、高深宽比凸点制备是高密度红外焦平面制造的关键技术之一。以10μm间距铟凸点阵列为研究对象,通过提取铟凸点高度、顶部直径、生长速率纵横比和铟膜粗糙度等参数,结合薄膜形核生长理论,深入分析热蒸发过程中关键因素对铟凸点... 高一致性、高深宽比凸点制备是高密度红外焦平面制造的关键技术之一。以10μm间距铟凸点阵列为研究对象,通过提取铟凸点高度、顶部直径、生长速率纵横比和铟膜粗糙度等参数,结合薄膜形核生长理论,深入分析热蒸发过程中关键因素对铟凸点生长的影响,为更小间距铟凸点制备提供理论与技术参考。实验结果表明,沉积速率和基底温度对铟凸点生长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高沉积速率和低基底温度会细化铟膜晶粒,有利于沉积高均匀性铟凸点阵列。基底温度下降了45 K,铟凸点高度非均匀性从15.4%降低到6.6%,铟凸点顶部直径范围差下降了0.9μm。沉积速率增加了21A/s后,铟凸点高度非均匀性从11.8%降低到6.6%,铟凸点顶部直径范围差下降了0.4μm。另一方面,高沉积速率下的动理学粗糙化影响比重增加,铟薄膜粗糙度随沉积速率变化趋缓。同时高沉积速率和低基底温度下的光刻孔缘铟向四周扩散的能力减弱,继续降温后铟层横向生长速率从3.4?/s升至4.1?/s,光刻孔加速闭合不利于高密度、高深宽比、高均匀性铟凸点的生长制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焦平面 铟凸点 热蒸发 基底温度 沉积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诱导合成聚羧酸减水剂的聚合动力学与热/非热效应研究
17
作者 王晓媛 张力冉 +3 位作者 王栋民 陈洋 张辰 翟馨玥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42-247,共6页
聚羧酸减水剂(PCE)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现代混凝土技术的发展。为了实现PCE分子结构的精准调控以及低耗能生产,其合成工艺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和推进中。本工作从聚合动力学、微波的热效应与非热效应角度出发开展研究,并以传统水浴合成工艺... 聚羧酸减水剂(PCE)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现代混凝土技术的发展。为了实现PCE分子结构的精准调控以及低耗能生产,其合成工艺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和推进中。本工作从聚合动力学、微波的热效应与非热效应角度出发开展研究,并以传统水浴合成工艺(热诱导法)作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热诱导法相比,微波诱导法可使聚合时长减少88.9%,转化率提高25.6%,使反应物溶液体系在高浓度、相对较低温度下具有较明显的微波热效应,同时还优化了产物PCE的分子结构(有利于较大分子量的分子生成)并使之具有优异的分散性能。因此,微波诱导法是一种清洁、高效的制备方法,可以实现产品精准合成,未来有望应用于连续化工业生产,大幅提升生产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诱导 聚合速率 微波热/非热效应 分子结构 分散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能量速率锻造的纯W的组织与性能研究
18
作者 石业政 王英敏 +9 位作者 羌建兵 魏明玉 赵婉彤 王子杰 赵晨曦 任颂家 练友运 封范 王建豹 刘翔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6-182,共7页
纯钨(W)的低温脆性限制了其加工和使用。报道一种高能量速率锻造(HERF)的纯W,该材料兼具低温拉伸塑性与高强度。通过高能球磨制备纯W粉末,采用热压烧结制备烧结块体,随后在1550℃下对烧结坯进行HERF加工,制造了两批样品,其塑性变形量分... 纯钨(W)的低温脆性限制了其加工和使用。报道一种高能量速率锻造(HERF)的纯W,该材料兼具低温拉伸塑性与高强度。通过高能球磨制备纯W粉末,采用热压烧结制备烧结块体,随后在1550℃下对烧结坯进行HERF加工,制造了两批样品,其塑性变形量分别为57%和84%。分析测试了HERF-W的微观组织、密度、硬度、力学性能和热冲击性能。经HERF处理后,烧结W致密度由96%升至接近全致密(>99%),样品晶粒呈薄饼状,沿锻造方向形成强的(111)织构。烧结W和HERF-W样品硬度分别为314 HV和480 HV。HERF-W在150°C时出现11%~14%的拉伸塑变;200℃时抗拉强度>1 GPa,拉伸塑变>12.5%,显著优于工业纯W和部分弥散强化W合金。利用60 k W电子束材料测试平台(EMS-60)在室温下对烧结W和HERF-W进行了瞬态热冲击性能的实验评估,高热负荷加载参数为加速电压120 k V,扫描面积4 mm×4 mm,脉冲宽度1 ms和100次脉冲循环。烧结W的裂纹阈值为220 MW·m^(-2),而HERF-W(84%)裂纹阈值达到330 MW·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纯W 热压烧结 高能量速率锻造 拉伸性能 抗热冲击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外载作用下聚乙烯燃气管道老化行为研究
19
作者 徐锋 李英杰 +2 位作者 杨居一 李旋 储成林 《中国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75-80,共6页
设计并搭建了模拟外部载荷工况的热氧老化实验装置用于研究聚乙烯燃气管道在外载作用下的老化行为。通过拉伸实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分析了高温外载作用下聚乙烯管材力学性能、微观组织... 设计并搭建了模拟外部载荷工况的热氧老化实验装置用于研究聚乙烯燃气管道在外载作用下的老化行为。通过拉伸实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分析了高温外载作用下聚乙烯管材力学性能、微观组织以及热学性能变化。结果表明,随着高温老化时间的增加,聚乙烯管材的断裂伸长率和氧化诱导期下降,羰基指数和结晶度增加;外部载荷作用会加速聚乙烯的老化,在1000 N外部载荷作用下,基于断裂伸长率、羰基指数和氧化诱导期所对应的老化速率分别是无外载作用时的1.82、1.17和1.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气管道 高密度聚乙烯 外部载荷 热氧老化 老化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粉改性对环氧胶7-2312固化收缩及力学特性的影响
20
作者 张福礼 孙洲豪 +3 位作者 张国锐 张秀敏 夏焕雄 刘检华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25-933,共9页
胶粘连接广泛应用于微小精密器件的装配环节,胶黏剂的固化收缩、松弛蠕变及热不匹配等产生的粘接应力是影响其产品精度及性能稳定性的关键因素.工程中常利用硅粉对胶黏剂进行改性处理,以实现高精度、高稳定的胶接装配,但缺乏对胶黏剂固... 胶粘连接广泛应用于微小精密器件的装配环节,胶黏剂的固化收缩、松弛蠕变及热不匹配等产生的粘接应力是影响其产品精度及性能稳定性的关键因素.工程中常利用硅粉对胶黏剂进行改性处理,以实现高精度、高稳定的胶接装配,但缺乏对胶黏剂固化收缩及力学特性等关键物性参数的量化表征,导致胶接装配应力分析缺乏关键参数.以某精密惯性器件用环氧胶7-2312为例,对胶黏剂的拉伸强度、弹性模量、松弛模量、热膨胀系数以及固化收缩率进行了实验测定,并探讨了硅粉改性对7-2312环氧胶固化收缩及力学特性等物性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胶黏剂的拉伸强度、弹性模量及松弛模量随硅粉含量的增大而增大,松弛模量变化率先减后增;胶黏剂松弛模量对环境温度的敏感程度随硅粉含量的增加先减后增;胶黏剂的热膨胀系数和固化收缩率随硅粉含量的增加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胶 硅粉改性 松弛模量 固化收缩率 热膨胀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