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n modeling approach for embedded real-time software simulation testing 被引量:6
1
作者 Yin Yongfeng Liu Bin Zhong Deming Jiang Tongmin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2009年第2期420-426,共7页
Modeling technology has been introduced into software testing field. However, how to carry through the testing modeling effectively is still a difficulty. Based on combination of simulation modeling technology and emb... Modeling technology has been introduced into software testing field. However, how to carry through the testing modeling effectively is still a difficulty. Based on combination of simulation modeling technology and embedded real-time software testing method, the process of simulation testing modeling is studied first. And then, the supporting environment of simulation testing modeling is put forward. Furthermore, an approach of embedded real-time software simulation testing modeling including modeling of cross-linked equipments of system under testing (SUT), test case, testing scheduling, and testing system service is brought forward. Finally, the formalized description and execution system of testing models are given, with which we can realize real-time, closed loop, mad automated system testing for embedded real-time softwa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mbedded real-time software software testing testing modeling SIMU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al-time embedded software testing method based on extended finite state machine 被引量:6
2
作者 Yongfeng Yin Bin Liu Hongying Ni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2012年第2期276-285,共10页
The reliability of real-time embedded software directly determines the reliability of the whole real-time embedded sys- tem, and the effective software testing is an important way to ensure software quality and reliab... The reliability of real-time embedded software directly determines the reliability of the whole real-time embedded sys- tem, and the effective software testing is an important way to ensure software quality and reliabilit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al-time embedded software, the formal method is introduced into the real-time embedded software testing field and the real-time extended finite state machine (RT-EFSM) model is studied firstly. Then, the time zone division method of real-time embedded system is presented and the definition and description methods of time-constrained transition equivalence class (timeCTEC) are presented. Furthermore, the approaches of the testing sequence and test case generation are put forward. Finally, the proposed method is applied to a typical avionics real- time embedded software testing practice and the examples of the timeCTEC, testing sequences and test cases are given.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testing result, the application verification shows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can effectively describe the real-time embedded software state transi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real-time requirements and play the advantages of the formal methods in accuracy, effectiveness and the automation supporting. Combined with the testing platform, the real-time, closed loop and automated simulation testing for real-time embedded software can be realized eff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al-time system real-time embedded software for- mal method extended finite state machine (EFSM) testing se- quence test cas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ro-failure process and failure mechanism of brittle rock under uniaxial compression using continuous real-time wave velocity measurement 被引量:4
3
作者 WU Zhi-jun WANG Zhi-yang +2 位作者 FAN Li-feng WENG Lei LIU Quan-she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2期556-571,共16页
In this study,the micro-failure process and failure mechanism of a typical brittle rock under uniaxial compression are investigated via continuous real-time measurement of wave velocities.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 In this study,the micro-failure process and failure mechanism of a typical brittle rock under uniaxial compression are investigated via continuous real-time measurement of wave velocities.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evolutions of wave velocities became progressively anisotropic under uniaxial loading due to the direction-dependent development of micro-damage.A wave velocity model considering the inner anisotropic crack evolution is proposed to accurately describe the variations of wave velocities during uniaxial compression testing.Based on which,the effective elastic parameters are inferred by a transverse isotropic constitutive model,and the evolutions of the crack density are inversed using a self-consistent damage model.It is found that the propagation of axial cracks dominates the failure process of brittle rock under uniaxial loading and oblique shear cracks develop with the appearance of macrocrac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astic wave velocity brittle rock failure uniaxial compression test continuous real-time measurement anisotropic damage evolution theory and modell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远程抗震试验技术的发展
4
作者 纪金豹 李绅 李倩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9-240,共12页
为丰富结构抗震试验技术、扩大结构实验室的影响力,结构远程抗震试验将异地分布的实验室通过互联网连接,形成网络化的实验室系统,是结构试验技术发展的方向。对结构远程抗震试验技术进行概述,分别从远程拟动力试验、远程实时混合试验和... 为丰富结构抗震试验技术、扩大结构实验室的影响力,结构远程抗震试验将异地分布的实验室通过互联网连接,形成网络化的实验室系统,是结构试验技术发展的方向。对结构远程抗震试验技术进行概述,分别从远程拟动力试验、远程实时混合试验和远程振动台试验3个方面进行综述,并基于远程试验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其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为结构远程抗震试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抗震试验 远程协同试验 远程实时混合试验 远程振动台试验 子结构技术 远程试验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金属飞机机身下部结构坠撞的吸能特性与吸能设计
5
作者 张欣玥 惠旭龙 +3 位作者 刘小川 白春玉 李肖成 牟让科 《爆炸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18,共16页
为研究飞机机身下部结构的坠撞吸能特性并进行吸能设计,以典型民机金属机身的下部结构为对象,首先开展了典型机身下部结构的坠撞实验,基于实验和仿真结果,对机身下部结构的吸能特性进行了评估;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机身下部结构的坠撞吸能... 为研究飞机机身下部结构的坠撞吸能特性并进行吸能设计,以典型民机金属机身的下部结构为对象,首先开展了典型机身下部结构的坠撞实验,基于实验和仿真结果,对机身下部结构的吸能特性进行了评估;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机身下部结构的坠撞吸能设计,并采用仿真手段研究了新型机身下部结构的布局参数对结构坠撞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坠撞过程中,原构型机身下部结构的立柱均在连接处附近弯折并断裂,而立柱的其他区域几乎未发生塑性变形;在机身结构总质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与原构型相比,新型机身下部结构变形更加充分,可显著降低飞机坠撞前期的载荷和加速度峰值,机身框和下部吸能结构的吸能占比明显增大;相较于原构型,优化后的新型机身结构的平均过载下降了30.8%,客舱地板上2个质量点的平均加速度分别下降了25.0%和3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身下部结构 适坠性 坠撞实验 吸能特性 坠撞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κ-test算法在星系团研究中的应用
6
作者 闫鹏飞 袁启荣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0年第23期5720-5723,共4页
介绍了κ-test算法基本原理,并将此算法运用于近邻星系团系统A399/A401。κ-test算法对该系统中215颗星系空间分布的成团现象进行了判定,证实确是真正物理意义上的成团。
关键词 κ-test算法 星系团 子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物理信息神经网络的实时混合试验方法
7
作者 龚建勋 杨格 沈晗瑞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8-167,共10页
实时混合试验是一种对含速度相关型构件的结构开展抗震性能研究的重要试验方法。然而,目前的实时混合试验面临着数值子结构计算效率难以满足实时性的挑战,限制了该方法在大型工程结构抗震试验中的应用。为了提高数值子结构的计算效率,... 实时混合试验是一种对含速度相关型构件的结构开展抗震性能研究的重要试验方法。然而,目前的实时混合试验面临着数值子结构计算效率难以满足实时性的挑战,限制了该方法在大型工程结构抗震试验中的应用。为了提高数值子结构的计算效率,提出了适用于实时混合试验的物理信息神经网络,实现了神经网络代理模型实时混合试验方法。首先,基于不同物理约束方程构建了神经网络模型;然后,通过有限元软件对2层含阻尼器框架结构进行了地震响应数值模拟,并利用这些模拟数据训练网络模型;最后,利用训练得到的物理信息神经网络开展了实时混合试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物理信息神经网络具备较高的预测精度,其中以恢复力作为损失函数的物理信息神经网络精度最高,基于物理信息神经网络代理模型的实时混合试验方法具备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混合试验 物理信息神经网络 损失函数 代理模型 子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Smith预估器的振动台子结构试验方法研究
8
作者 纪金豹 徐建琛 王东岳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14-21,共8页
振动台子结构试验是一种有效的实时结构混合试验方法,利用振动台和其他加载装置进行联合加载,可以提升振动台的加载能力。针对试验过程中受到干扰影响的振动台子结构试验控制系统,提出一种基于Smith预估器的控制方法。介绍了基于主动质... 振动台子结构试验是一种有效的实时结构混合试验方法,利用振动台和其他加载装置进行联合加载,可以提升振动台的加载能力。针对试验过程中受到干扰影响的振动台子结构试验控制系统,提出一种基于Smith预估器的控制方法。介绍了基于主动质量驱动器加载方法的振动台子结构试验装置和工作原理以及Smith预估器的实现方式。分析了时滞对控制系统的影响,当控制系统引入4 ms的时滞时,仿真结果发散,系统模型存在纯滞后环节,因此容易发生较严重的震荡。为解决此问题,引入Smith预估器与改进的Smith预估器并进行相应的数值仿真工作。仿真结果表明:基于传统Smith预估器的振动台子结构试验方法能够保证系统仿真结果不再发散,但其结果较为一般;而基于改进Smith预估器的振动台子结构试验方法结果更为理想,其峰值误差与均方根误差等相关评价指标都相对较小,说明所提方法可以有效解决时滞系统的稳定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台试验 子结构试验方法 实时混合试验 SMITH预估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船舶撞击内河桥梁下部结构力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宋成志 胡裕成 +5 位作者 张萌 李文斌 师晖军 张乔 李超 卞海丁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6-164,共9页
为研究内河桥梁下部结构在船舶撞击下的受力特性,依托安康市汉江一桥,开展水平冲击荷载作用下的单桩冲击力室内模型试验,在通过室内模型试验结果验证数值模型有效性的基础上,建立汉江一桥下部结构模型,研究分析其受船舶撞击下的船撞力... 为研究内河桥梁下部结构在船舶撞击下的受力特性,依托安康市汉江一桥,开展水平冲击荷载作用下的单桩冲击力室内模型试验,在通过室内模型试验结果验证数值模型有效性的基础上,建立汉江一桥下部结构模型,研究分析其受船舶撞击下的船撞力、位移及损伤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船桥碰撞产生的船撞力可分为直接撞击阶段与残余力撞击阶段,船桥碰撞问题的研究可仅采用直接撞击阶段;桥梁下部结构的刚度越大,船桥碰撞的接触时间越短、船撞力峰值越大;船舶撞击桥梁下部结构不同位置的最大位移变形主要出现在各部件的连接处,桩基的中性点主要出现在桩顶附近与桩身下半段;进行桥梁下部结构防撞设计时,应重点关注桥墩与承台连接处,承台与桩基连接处的强度问题。研究结果可为内河桥梁的防撞设计与相应的规范规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桥碰撞 内河 桥梁下部结构 模型试验 数值模拟 力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谐多液柱阻尼器对浮式风机基础的减摇特性研究
10
作者 窦朋 王志东 +1 位作者 凌宏杰 徐晓森 《船舶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3-526,共14页
建立调谐多液柱阻尼器(TLMCD)与浮式基础的缩尺模型,在水池内开展试验,研究规则波激励下TLMCD对浮式基础纵摇运动响应的控制效果;同时利用OpenFOAM建立数值模型并进行验证,从流场、水动力载荷、浮体运动姿态和阻尼力做功等方面,分析TLMC... 建立调谐多液柱阻尼器(TLMCD)与浮式基础的缩尺模型,在水池内开展试验,研究规则波激励下TLMCD对浮式基础纵摇运动响应的控制效果;同时利用OpenFOAM建立数值模型并进行验证,从流场、水动力载荷、浮体运动姿态和阻尼力做功等方面,分析TLMCD与浮式基础耦合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TLMCD在共振激励下的减摇效果最佳,2%质量比的液体可以降低浮体在共振激励下最大纵摇响应的10.84%~18.53%,在0.9<T/T0<1.1范围内TLMCD能实现至少7.32%以上的减摇效果;共振条件下液舱晃荡产生的水动力做正功的时间占比为89.52%,液柱内液体的晃荡周期性为浮体提供反向的阻尼力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LMCD 浮式风机基础 模型试验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结构法拟动力试验技术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李玉顺 单炜 李俊华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19-123,7,共6页
子结构法拟动力试验与传统意义上的全结构法拟动力试验相比具有操作灵活、试验成本低廉的优点。本文在阐述子结构法拟动力试验的原理及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典型的试验实例论述了分离式子结构法拟动力试验和整体式子结构法拟动力试验的实... 子结构法拟动力试验与传统意义上的全结构法拟动力试验相比具有操作灵活、试验成本低廉的优点。本文在阐述子结构法拟动力试验的原理及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典型的试验实例论述了分离式子结构法拟动力试验和整体式子结构法拟动力试验的实施方法及试验结果。对安装软钢阻尼器的单层单跨钢框架结构,以阻尼装置作为试验子结构实施了分离式子结构法拟动力试验,为软钢阻尼器的恢复力模型确定了合理的参数;对某一地震观测用的三层钢框架结构输入该结构在历年地震观测中采集到的地震波记录实施了整体式子结构法拟动力试验,其试验结果与地震反应观测结果吻合得较好。本文研究表明,进行子结构法拟动力试验时试验子结构的合理选取是试验成功的关键,文中所述的试验方案可为工程结构的子结构法拟动力试验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动力试验 分离式子结构法 整体式子结构法 试验子结构 计算子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屈曲钢支撑阻尼器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68
12
作者 李妍 吴斌 +1 位作者 王倩颖 欧进萍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9-14,共6页
对7个一字形内芯外包钢管的防屈曲钢支撑阻尼器进行静力往复试验和子结构拟动力试验研究。在静力往复试验中根据试件的破坏特征不断完善其构造措施以确定其合理构造,并研究合理构造的防屈曲钢支撑阻尼器的滞回性能。静力往复试验结果表... 对7个一字形内芯外包钢管的防屈曲钢支撑阻尼器进行静力往复试验和子结构拟动力试验研究。在静力往复试验中根据试件的破坏特征不断完善其构造措施以确定其合理构造,并研究合理构造的防屈曲钢支撑阻尼器的滞回性能。静力往复试验结果表明这类防屈曲钢支撑阻尼器具有很好的滞回特性和耗能性能。为研究装有防屈曲钢支撑阻尼器的框架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反应,对一个单自由度框架结构进行子结构拟动力试验。子结构拟动力试验表明地震作用下钢支撑阻尼器结构的抗震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有效地降低结构的最大位移。用ANSYS软件计算得到的和试验得到的钢支撑阻尼器结构的地震反应吻合得很好,说明ANSYS计算时所用的阻尼器恢复力模型及参数的确定是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屈曲钢支撑阻尼器 静力往复试验 滞回特性 子结构拟动力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海大型地下工程抗浮锚杆的设计与试验研究 被引量:102
13
作者 贾金青 宋二祥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69-771,共3页
抗浮锚杆是一项竖向锚固技术,可用于解决地下工程的抗浮问题,但抗浮锚杆的设计和施工还没有现行的规范可循。针对大连-滨海大型地下工程的实际,对工程抗浮锚杆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锚杆的破坏性试验,测试了锚杆在岩土中剪应力的分布规律... 抗浮锚杆是一项竖向锚固技术,可用于解决地下工程的抗浮问题,但抗浮锚杆的设计和施工还没有现行的规范可循。针对大连-滨海大型地下工程的实际,对工程抗浮锚杆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锚杆的破坏性试验,测试了锚杆在岩土中剪应力的分布规律,得出了抗浮锚杆的抗拔力,为抗浮工程的设计提供了依据。研究表明,注浆体与岩土体间的剪应力沿锚杆长度不是均匀分布的,在孔口附近最大,从孔口沿锚杆长度逐渐衰减。工程实践证明,抗浮锚杆用于解决大型地下工程抗浮问题是比较经济、合理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 大型地下工程 抗浮锚杆 设计 试验 抗拔力 岩土 结构荷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抗震试验方法的发展 被引量:36
14
作者 王进廷 金峰 张楚汉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7-43,共7页
地震荷载极大的破坏性,使得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成为一个被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为了提高结构抗震研究的试验能力和试验水平,近年来在传统结构抗震试验方法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些新的试验方式和方法。本文总结介绍了目前结构抗震试验方法... 地震荷载极大的破坏性,使得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成为一个被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为了提高结构抗震研究的试验能力和试验水平,近年来在传统结构抗震试验方法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些新的试验方式和方法。本文总结介绍了目前结构抗震试验方法的一些发展趋势,包括:(1)地震模拟振动台的大型化和多台化,以进行大比例模型甚至足尺模型试验或考虑大跨度结构地震动的非均匀性;(2)进行子结构试验的实时化,以实现数值子结构模型和试验子结构模型的实时结合;(3)进行试验设备的网络化,以提高试验设备的利用率,实现资源共享等,供有关研究者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抗震试验 振动台试验 子结构试验 实时试验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部减震层间隔震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 被引量:25
15
作者 金建敏 谭平 +3 位作者 周福霖 张颖 陈建秋 马玉宏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4-108,共5页
层间隔震体系是基础隔震体系的发展与延伸,作为一种复杂结构体系,以往的研究仅限于探讨隔震层参数对地震响应及减震效果的影响,首次进行了下部结构附加黏滞阻尼器的层间隔震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设计了1个四层的钢框架模型,首先进行了... 层间隔震体系是基础隔震体系的发展与延伸,作为一种复杂结构体系,以往的研究仅限于探讨隔震层参数对地震响应及减震效果的影响,首次进行了下部结构附加黏滞阻尼器的层间隔震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设计了1个四层的钢框架模型,首先进行了基础固接及1层顶隔震的振动台试验研究,其次,在1层顶隔震的基础上,在下部结构附加了黏滞阻尼器进行下部减震层间隔震结构的振动台试验研究,测定结构的加速度、层间位移及层剪力系数。试验结果表明,下部减震是在层间隔震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隔震减震效果,降低结构地震响应行之有效的策略。还建立了层间隔震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将有限元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间隔震 下部减震 振动台试验 黏滞阻尼器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动态特性快速求解的铣刀等效建模方法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俊 黄保华 +2 位作者 赵万华 刘春时 卢秉恒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51-356,共6页
刀具动态特性的求解是子结构方法获取机床整机动态特性的一个组成环节。为快速获取铣刀的频响特性,将其分成刀杆和刀齿两部分,分别基于等质量、等截面积以及等刚度的原则将刀齿等效为均匀直径梁,并与刀杆一起采用Timoshenko梁单元快速... 刀具动态特性的求解是子结构方法获取机床整机动态特性的一个组成环节。为快速获取铣刀的频响特性,将其分成刀杆和刀齿两部分,分别基于等质量、等截面积以及等刚度的原则将刀齿等效为均匀直径梁,并与刀杆一起采用Timoshenko梁单元快速求解出其频率响应分量,最后利用子结构方法将二者进行耦合得到铣刀整体的频响特性。分析了刀齿截面惯性矩、刀齿螺旋角、刀齿长度占总长百分比和铣刀长度与直径比值等4个因素对3种等效方法所引起的相对误差变化规律,并根据此规律解释了铣刀A,B,C采用等刚度法计算精度最高,而铣刀D采用等质量法计算精度最高的原因。与三维谐响应计算相比,铣刀的等效建模对于其频响特性的获取能节约数百倍时间,并具有较好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铣刀 动态特性 频响函数 子结构 锤击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DOF子结构拟动力方法在复杂高层结构抗震试验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黄靓 施楚贤 +1 位作者 刘桂秋 熊辉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23-32,共10页
研究了实验子结构、计算子结构均为多自由度(MDOF)的子结构拟动力试验方法,并采用该方法对一种新型复杂高层结构——框支配筋砌体剪力墙结构进行了抗震试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当全结构的实验子结构采用多自由度后,不仅使实验能够得到... 研究了实验子结构、计算子结构均为多自由度(MDOF)的子结构拟动力试验方法,并采用该方法对一种新型复杂高层结构——框支配筋砌体剪力墙结构进行了抗震试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当全结构的实验子结构采用多自由度后,不仅使实验能够得到全结构的地震反应,而且可以较好地反映实验子结构在真实地震作用下的力和位移的分布方式,并且可以得到不同性质楼层(如转换层结构的上部和下部楼层)在地震作用下的层位移-层剪力滞回耗能特性,而后两点是实验子结构采用单自由度的子结构拟动力试验做不到的。试验证明,采用实验子结构、计算子结构均为多自由度的子结构拟动力试验方法进行复杂高层结构的抗震试验能比目前常用的实验子结构采用单自由度的子结构拟动力试验获得更多有效而真实的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结构拟动力试验 多自由度 实验子结构 计算子结构 复杂高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局迭代的实时子结构试验方法及其验证 被引量:10
18
作者 郭进 赵维刚 +2 位作者 杜彦良 陈伟 徐瑞祥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498-1503,共6页
针对传统实时子结构试验方法存在数值积分稳定性和伺服加载时滞等问题,提出了全局迭代的实时子结构试验方法。该方法的数值计算和试验加载分别在动力荷载地震作用时间段内独立进行,它们之间传递整个时间段的位移计算结果或试验恢复力,... 针对传统实时子结构试验方法存在数值积分稳定性和伺服加载时滞等问题,提出了全局迭代的实时子结构试验方法。该方法的数值计算和试验加载分别在动力荷载地震作用时间段内独立进行,它们之间传递整个时间段的位移计算结果或试验恢复力,迭代进行;中间子时间步不存在数据交互,这就避免了对数值积分方法显式格式和稳定性及精度的苛刻要求,伺服加载的时滞效应也不存在。以高速铁路32 m常用跨径简支梁桥的简化模型为例,对所提试验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随着迭代的进行,试验趋于收敛。经过5次迭代之后,不同工况的收敛指标值均小于2%,满足工程精度要求。进一步分析了数值模型初始误差对迭代次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误差越小,迭代收敛的速度越快,达到误差限值所需的迭代次数越少。最后指出了本文方法的适用范围。本文所提全局迭代的实时子结构试验方法是可行和有效的,将为工程结构的试验提供新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局迭代 实时子结构 试验 稳定性 时滞 收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时子结构实验Chang算法的稳定性和精度 被引量:22
19
作者 吴斌 保海娥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1-48,共8页
与慢速拟动力子结构实验相比,实时子结构实验的优点在于它能真实地反映速度相关型试件的特性。实时子结构实验的逐步积分算法通常借用拟动力算法,但是目前液压伺服作动器很难实现速度反馈控制,因而试件速度不能实现原算法的假定值,这样... 与慢速拟动力子结构实验相比,实时子结构实验的优点在于它能真实地反映速度相关型试件的特性。实时子结构实验的逐步积分算法通常借用拟动力算法,但是目前液压伺服作动器很难实现速度反馈控制,因而试件速度不能实现原算法的假定值,这样一来算法的稳定性和计算精度将发生改变。台湾学者S.Y.Chang提出一种无条件稳定的显式拟动力算法,本文分析了这种方法应用于实时子结构实验时的稳定性和计算精度。研究发现在实时子结构实验中该方法由无条件稳定变成了有条件稳定的,精度也发生了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子结构实验 拟动力实验 逐步积分算法 稳定性 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位移控制的子结构地震模拟振动台混合试验方法 被引量:14
20
作者 王向英 田石柱 +1 位作者 张洪涛 宋坤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0-35,共6页
为了解决地震模拟振动台承载能力及台面尺寸对大型结构试验的限制,扩展振动台的功能,提出了位移控制子结构地震模拟振动台混合试验方法,包括试验原理、试验过程及数值积分方法,并给出了2种子结构边界条件的模拟形式。通过1个简单框架结... 为了解决地震模拟振动台承载能力及台面尺寸对大型结构试验的限制,扩展振动台的功能,提出了位移控制子结构地震模拟振动台混合试验方法,包括试验原理、试验过程及数值积分方法,并给出了2种子结构边界条件的模拟形式。通过1个简单框架结构的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和子结构混合加载试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并指出了该试验方法的主要技术问题。混合试验方法通过子结构技术和振动台试验相结合,解决了目前的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和拟动力试验在设备规模和加载速度上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结构 地震模拟振动台 混合试验 边界条件 数值积分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