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al-Time Monitoring Method for Cow Rumination Behavior Based on Edge Computing and Improved MobileNet v3
1
作者 ZHANG Yu LI Xiangting +4 位作者 SUN Yalin XUE Aidi ZHANG Yi JIANG Hailong SHEN Weizheng 《智慧农业(中英文)》 CSCD 2024年第4期29-41,共13页
[Objective]Real-time monitoring of cow ruminant behavior is of paramount importance for promptly obtaining relevant information about cow health and predicting cow diseases.Currently,various strategies have been propo... [Objective]Real-time monitoring of cow ruminant behavior is of paramount importance for promptly obtaining relevant information about cow health and predicting cow diseases.Currently,various strategies have been proposed for monitoring cow ruminant behavior,including video surveillance,sound recognition,and sensor monitoring methods.How‐ever,the application of edge device gives rise to the issue of inadequate real-time performance.To reduce the volume of data transmission and cloud computing workload while achieving real-time monitoring of dairy cow rumination behavior,a real-time monitoring method was proposed for cow ruminant behavior based on edge computing.[Methods]Autono‐mously designed edge devices were utilized to collect and process six-axis acceleration signals from cows in real-time.Based on these six-axis data,two distinct strategies,federated edge intelligence and split edge intelligence,were investigat‐ed for the real-time recognition of cow ruminant behavior.Focused on the real-time recognition method for cow ruminant behavior leveraging federated edge intelligence,the CA-MobileNet v3 network was proposed by enhancing the MobileNet v3 network with a collaborative attention mechanism.Additionally,a federated edge intelligence model was designed uti‐lizing the CA-MobileNet v3 network and the FedAvg federated aggregation algorithm.In the study on split edge intelli‐gence,a split edge intelligence model named MobileNet-LSTM was designed by integrating the MobileNet v3 network with a fusion collaborative attention mechanism and the Bi-LSTM network.[Results and Discussions]Through compara‐tive experiments with MobileNet v3 and MobileNet-LSTM,the federated edge intelligence model based on CA-Mo‐bileNet v3 achieved an average Precision rate,Recall rate,F1-Score,Specificity,and Accuracy of 97.1%,97.9%,97.5%,98.3%,and 98.2%,respectively,yielding the best recognition performance.[Conclusions]It is provided a real-time and effective method for monitoring cow ruminant behavior,and the proposed federated edge intelligence model can be ap‐plied in practical settin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w rumination behavior real-time monitoring edge computing improved MobileNet v3 edge intelligence model Bi-LST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delling of internal ballistics of gun systems:A review 被引量:1
2
作者 F.Ongaro C.Robbe +2 位作者 A.Papy B.Stirbu A.Chabotier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1期35-58,共24页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rnal ballistic process and the factors affecting it is of primary importance to efficiently design a gun system and ensure its safe management. One of the main goals of internal ballist...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rnal ballistic process and the factors affecting it is of primary importance to efficiently design a gun system and ensure its safe management. One of the main goals of internal ballistics is to estimate the gas pressure into the combustion chamber and the projectile muzzle velocity in order to use the propellant to its higher efficiency while avoiding over-pressure phenomena. Dealing with the internal ballistic problem is a complex undertaking since it requires handl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different constituents during a transient time lapse with very steep rise of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Several approaches have been proposed in the literature, based on different assumptions and techniques. Generally, depending on the used mathematical framework, they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wo categories: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based models and lumped-parameter ones. By focusing on gun systems, this paper offers a review of the main contributions in the field by mentioning their advantages and drawbacks. An insight into the limitations of the currently available modelling strategies is provided,as well as some considerations on the choice of one model over another. Lumped-parameter models, for example, are a good candidate for performing parametric analysis and optimisation processes of gun systems, given their minimum requirements of computer resources. Conversely, CFD-based models have a better capacity to address more sophisticated phenomena like pressure waves and turbulent flow effects. The performed review also reveals that too 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given to small calibre guns since the majority of currently available models are conceived for medium and large calibre gun systems.Similarly, aspects like wear phenomena, bore deformations or projectile-barrel interactions still need to be adequately addressed and our suggestion is to dedicate more effort on i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nal ballistics Numerical modelling Lumped-parameter model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Gun syste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ew multi-DSP parallel computing architecture for real-time image processing 被引量:4
3
作者 Hu Junhong Zhang Tianxu Jiang Haoyang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2006年第4期883-889,共7页
The flexibility of traditional image processing system is limited because those system are design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In this paper, a new TMS320C64x-based multi-DSP parallel computing architecture is present... The flexibility of traditional image processing system is limited because those system are design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In this paper, a new TMS320C64x-based multi-DSP parallel computing architecture is presented. It has many promising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powerful computing capability, broad I/O bandwidth, topology flexibility, and expansibility. The parallel system performance is evaluated by practical experi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allel computing image processing real-time computer architectu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eneral-Service Ballistic Computer Programming Based on B-Method
4
作者 郑宇军 张子丘 +1 位作者 王金全 薛锦云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2006年第3期178-183,共6页
关键词 抽象机 精化 弹道 程序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alidation of the NATO Armaments Ballistic Kernel for use in small-arms fire control systems 被引量:4
5
作者 D.Corriveau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3期188-199,共12页
In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 new small-arm ballistic computer based on the NATO Armaments Ballistic Kernel(NABK) for the Canadian snipers, DRDC Valcartier Research Centre was asked to carry out high-fidelity 6 ... In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 new small-arm ballistic computer based on the NATO Armaments Ballistic Kernel(NABK) for the Canadian snipers, DRDC Valcartier Research Centre was asked to carry out high-fidelity 6 degree-of-freedom(6-DOF) trajectory simulations for a set of relevant vignettes for the snipers, and to compare the direct fire 6-DOF simulation results with those obtained with the 4-DOF NATO Armaments Ballistic Kernel(NABK) adapted to simulate small-arm ammunition trajectories. To conduct this study, DRDC Valcartier Research Centre used BALCO v1.0b. This paper presents(1) the process and the methodology employed to carry out the sniper direct fire solution study,(2) the modeling and the simulation of the sniper projectile, the approach used in calculating the firing solutions, and the results of direct fire simulations for the sniper vignettes, and(3) an analysis of firing solutions obtained with the BALCO engine versus those of NABK. The work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serves to validate the use of NABK for the new sniper ballistic compu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道计算机 武器火控系统 北约 验证 应用 DRDC 轨迹模拟 狙击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光学框架下的抗散射成像技术研究(特邀) 被引量:1
6
作者 程雪岷 罗烈玉 +1 位作者 张泽森 郝群 《红外与激光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44,共19页
抗散射成像一直是光学成像领域的一个挑战性问题。数十年来,研究人员对此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发展了多种方法和技术。文中综述了抗散射成像的基本原理、研究现状、不同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以及潜在的发展方向。文中从计算光... 抗散射成像一直是光学成像领域的一个挑战性问题。数十年来,研究人员对此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发展了多种方法和技术。文中综述了抗散射成像的基本原理、研究现状、不同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以及潜在的发展方向。文中从计算光学的视角出发,对散射成像系统中各个模块的功能进行了分类,并将现有的抗散射成像技术分为六类进行详细介绍:弹道光提取技术、散斑相关成像、光子计数成像、散射补偿技术、计算光学成像技术和深度学习技术。其中,弹道光提取技术是最早的研究方向,随后对于光信息的利用逐渐深入,散斑相关成像,以及光子计数成像进入人们视野。而随着光学元件的发展,基于空间光调制器的散射补偿技术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近年来,计算鬼成像技术因其独特的成像机制而成为新的研究焦点,并与深度学习技术一同推动了抗散射成像技术的进步。文中的内容旨在帮助研究人员理解各种抗散射成像技术的原理和最新进展,明确不同技术的特点和应用场景,以促进抗散射成像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散射成像 弹道光 光学相位共轭 计算鬼成像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体火箭发动机内弹道性能仿真 被引量:15
7
作者 何景轩 余贞勇 +2 位作者 孙利清 侯晓 赵金萍 《固体火箭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0-21,45,共3页
确定了影响发动机内弹道性能的独立随机变量。其中,发动机肉厚与燃面的关系是根据发动机的试车数据,按照无因次肉厚概念对实测压强 时间曲线反算而获得。根据固体发动机内弹道性能预示模型,采用Monte Carlo法进行内弹道性能的模拟计算... 确定了影响发动机内弹道性能的独立随机变量。其中,发动机肉厚与燃面的关系是根据发动机的试车数据,按照无因次肉厚概念对实测压强 时间曲线反算而获得。根据固体发动机内弹道性能预示模型,采用Monte Carlo法进行内弹道性能的模拟计算。通过对某发动机的内弹道性能仿真,说明该计算方法可行、数据可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火箭发动机 内弹道性能 仿真 导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弹道导弹诸元与弹道并行计算方法 被引量:7
8
作者 徐晓东 赵建亭 许春雷 《火力与指挥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6-168,172,共4页
变射点、动基座和机动发射是现代导弹武器系统发展的主要方向。为提高武器的快速反应能力,在现有硬件计算条件下降低弹道导弹诸元与弹道计算时间,结合弹道导弹诸元与弹道模型的特点,利用并行计算技术,建立了相应的并行计算模型,采用MPI... 变射点、动基座和机动发射是现代导弹武器系统发展的主要方向。为提高武器的快速反应能力,在现有硬件计算条件下降低弹道导弹诸元与弹道计算时间,结合弹道导弹诸元与弹道模型的特点,利用并行计算技术,建立了相应的并行计算模型,采用MPI设计研究了诸元和弹道并行计算的实现方法,通过仿真验证,证明该方法能有效提高弹道计算速度,得到较高的加速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诸元计算 并行计算 弹道导弹弹道 MPI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弹道导弹轨迹参数生成技术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曹敏 刘永祥 黎湘 《电光与控制》 2004年第2期35-37,共3页
 在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中,目标轨迹参数是重要的识别因素。本文基于最小能量弹道,推出弹道导弹在地心惯性坐标系中任一时刻的位置和速度,得到了弹道导弹从发射点到落点的轨迹参数,为研究弹道导弹的弹道特性分析提供了数据支持。
关键词 导弹防御 弹道 计算机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粒子群优化的弹道并行求解算法 被引量:7
10
作者 邓方 崔静 +2 位作者 方浩 李凤梅 郭素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91-396,共6页
弹道解算精度与解算时间直接影响了火控系统的整体性能,然而精度与时间往往是相互矛盾的两个因素,在不损失精度的情况下提高解算速度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改进粒子群优化的弹道并行求解算法,采用并行求解算法充分发挥多核计算机的性能,从... 弹道解算精度与解算时间直接影响了火控系统的整体性能,然而精度与时间往往是相互矛盾的两个因素,在不损失精度的情况下提高解算速度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改进粒子群优化的弹道并行求解算法,采用并行求解算法充分发挥多核计算机的性能,从而在不损失精度的前提下有效地提高了弹道解算的效率.该方法首先通过引入粒子群优化算法将弹道解算转化为一个寻优过程,利用周氏迭代修正公式计算得到的修正角度引导粒子群更新加快算法的收敛速度;然后通过将粒子分配到并行域的线程中将弹道解算方法并行化.数值实验表明本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弹道解算的收敛速度,将计算时间平均缩短为原有时间的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道解算 粒子群 并行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力管道受弹体侧向冲击破坏的实验研究及仿真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雷建平 路国运 +1 位作者 武勇忠 张善元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03年第1期1-4,共4页
对充液充压薄壁圆管侧向受平头及半球头弹体冲击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及计算机模拟 ,获得了薄壁圆管变形及破坏模态 ,实验观察到临界破坏速度随内充介质压力的增加而减小 ,而计算机的动画给出了圆管变形及破坏的发展过程。计算结果与实验... 对充液充压薄壁圆管侧向受平头及半球头弹体冲击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及计算机模拟 ,获得了薄壁圆管变形及破坏模态 ,实验观察到临界破坏速度随内充介质压力的增加而减小 ,而计算机的动画给出了圆管变形及破坏的发展过程。计算结果与实验测量结果相比较 ,其一致性是令人满意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管道 弹体 侧向冲击 破坏 实验研究 仿真 穿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决定电视侦察弹射击诸元弹道模型的建立与仿真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俊 邵显涛 +1 位作者 刘玉文 王虎 《火力与指挥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21-123,共3页
在分析电视侦察弹各阶段弹道特点的基础上,建立了求取弹道诸元和射击诸元的弹道数学模型,给出了简单、精确、快速逼近目标的方法,并利用该模型进行了弹道逼近和决定射击诸元的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在初始射角赋予非常简单的条件下,只用两... 在分析电视侦察弹各阶段弹道特点的基础上,建立了求取弹道诸元和射击诸元的弹道数学模型,给出了简单、精确、快速逼近目标的方法,并利用该模型进行了弹道逼近和决定射击诸元的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在初始射角赋予非常简单的条件下,只用两条弹道,再通过一次插值,即可逼近开舱点,获得射击开始(装定)诸元。此模型和方法可用于射表编制和指挥自动化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侦察弹 弹道特点 弹道模型 模拟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侵彻手枪弹入水侵彻性能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晓杰 姜力 +1 位作者 闫鸿浩 赵铮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19-324,共6页
利用ANSYS/LS-DYNA数值模拟技术,对国产φ9 mm手枪弹头进行了2种新的设计,使其具有了高杀伤、低侵彻的性能。这两种设计完成的新弹型分别为软尖弹和空尖弹。通过对3种弹型入水过程的数值模拟,获得了他们的速度衰减曲线、位移曲线、相对... 利用ANSYS/LS-DYNA数值模拟技术,对国产φ9 mm手枪弹头进行了2种新的设计,使其具有了高杀伤、低侵彻的性能。这两种设计完成的新弹型分别为软尖弹和空尖弹。通过对3种弹型入水过程的数值模拟,获得了他们的速度衰减曲线、位移曲线、相对动能曲线以及形成的瞬时空腔。其中,获得的正常手枪弹头的速度衰减曲线和实验速度衰减曲线相差很小。对获得的结果进行比较可以得出结论:在低侵彻性和高杀伤性方面空尖弹是优于软尖弹的。同时,通过对空尖弹斜入水进行计算可以得出结论:空尖弹在斜入水的过程中其弹道将会发生相应偏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力学 速度衰减 ANSYS/LS-DYNA 手枪弹 低侵彻 瞬时空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膨胀波枪炮发射原理数值建模与分析 被引量:10
14
作者 张帆 廖振强 +2 位作者 王涛 刘国鑫 陈杨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7-21,共5页
对于新近问世的膨胀波枪炮,提出了其发射过程的四阶段物理模型,采用准一维准两相流理论建立了其发射过程动力学模型,以14.5 mm膨胀波弹道枪为对象进行了数值仿真计算,将计算结果与普通闭膛枪炮的内弹道过程进行了对比,得出了膨胀波枪炮... 对于新近问世的膨胀波枪炮,提出了其发射过程的四阶段物理模型,采用准一维准两相流理论建立了其发射过程动力学模型,以14.5 mm膨胀波弹道枪为对象进行了数值仿真计算,将计算结果与普通闭膛枪炮的内弹道过程进行了对比,得出了膨胀波枪炮发射中的各种特征参量变化规律以及膛尾打开时刻等关键参数。计算表明:14.5 mm膨胀波弹道枪在基本不降低枪炮初速的前提下能减少59%的后坐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胀波枪炮 发射原理 准两相流 内弹道 数值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级助推段弹道导弹建模与弹道仿真 被引量:8
15
作者 张峰 田康生 息木林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2013年第10期247-252,共6页
建立多级助推段弹道导弹飞行轨迹模型,并按仿真时间步长推算导弹的位置状态,是构建弹道导弹预警探测仿真系统的首要任务。对弹道导弹进行了受力分析,建立了包含多级助推段弹道导弹的动力学模型。详细分析了三种不同地球模型对弹道导弹... 建立多级助推段弹道导弹飞行轨迹模型,并按仿真时间步长推算导弹的位置状态,是构建弹道导弹预警探测仿真系统的首要任务。对弹道导弹进行了受力分析,建立了包含多级助推段弹道导弹的动力学模型。详细分析了三种不同地球模型对弹道导弹飞行轨迹的影响,推导了包含多级助推段弹道导弹运动模型。仿真了两级助推段弹道导弹弹道,其中包含对第一级、第二级装燃料舱体飞行轨迹的仿真,分析了仿真结果。提出的建模仿真方法对研究多级助推段弹道导弹运动特性和跟踪问题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道导弹 多级助推 建模 计算机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层外弹道式目标红外辐射分布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杨华 宣益民 李强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3-176,共4页
论述了弹道式目标大气层外飞行过程中红外辐射分布的理论计算方法,并编制了相应的计算机程序。以某钝锥体外形弹道式目标为例,对夜间和午间条件下其发射和反射的红外辐射频谱分布和空间分布分别进行了数值计算,计算结果验证了理论方法... 论述了弹道式目标大气层外飞行过程中红外辐射分布的理论计算方法,并编制了相应的计算机程序。以某钝锥体外形弹道式目标为例,对夜间和午间条件下其发射和反射的红外辐射频谱分布和空间分布分别进行了数值计算,计算结果验证了理论方法和计算程序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道式目标 红外辐射 热辐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装药内弹道仿真及多参数符合计算 被引量:10
17
作者 刘林 樊成军 +1 位作者 胡敬坤 撒彦成 《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8-51,共4页
基于混合装药经典内弹道数学模型,建立了某榴弹炮内弹道Simulink仿真模型。以两种火药的燃速系数和燃速指数为符合参数,以最大膛压及初速的仿真值与表定值的平均相对误差为目标函数,编写了利用遗传算法进行符合计算的M文件,对内弹道参... 基于混合装药经典内弹道数学模型,建立了某榴弹炮内弹道Simulink仿真模型。以两种火药的燃速系数和燃速指数为符合参数,以最大膛压及初速的仿真值与表定值的平均相对误差为目标函数,编写了利用遗传算法进行符合计算的M文件,对内弹道参数进行了符合计算。结果表明,平均相对误差及各单项误差均可满足工程实际要求。该方法是对内弹道多参数符合计算的一种有益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仿真 内弹道 混合装药 符合计算 SIMULINK 遗传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蒙特卡洛法的水下火箭攻击弹道数学仿真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宁波 陈刚 陈卫东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z2期8-12,共5页
水下火箭是一种新型高速水中兵器,由于新武器技术跨越大相关型号信息缺乏等因素的制约,使得其超高速大变深的水下攻击弹道出现的一些现象、问题难以得到很好的解释和定位。基于蒙特卡洛法的数学思想,设计了一套数学仿真方法,并根据对模... 水下火箭是一种新型高速水中兵器,由于新武器技术跨越大相关型号信息缺乏等因素的制约,使得其超高速大变深的水下攻击弹道出现的一些现象、问题难以得到很好的解释和定位。基于蒙特卡洛法的数学思想,设计了一套数学仿真方法,并根据对模拟弹着点的统计学处理给出了相应的仿真效果评判办法。通过对某水下火箭典型攻击弹道的复现,验证了本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同时也对产品出现的问题给予了科学的解释及有效的定位,降低了产品研制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火箭 攻击弹道 蒙特卡洛法 计算机模拟打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膨胀波枪炮发射性能若干影响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张帆 廖振强 +1 位作者 刘国鑫 陈杨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3-27,共5页
膨胀波枪炮利用延时打开膛尾的方法实现了在不降低弹丸初速的前提下大幅度减小枪炮后坐的目的。提出了膨胀波枪炮发射过程的四阶段物理模型,采用准一维准两相流理论建立了膨胀波枪炮发射过程的动力学模型,以14.5 mm膨胀波弹道枪为例,计... 膨胀波枪炮利用延时打开膛尾的方法实现了在不降低弹丸初速的前提下大幅度减小枪炮后坐的目的。提出了膨胀波枪炮发射过程的四阶段物理模型,采用准一维准两相流理论建立了膨胀波枪炮发射过程的动力学模型,以14.5 mm膨胀波弹道枪为例,计算并分析了膛尾打开时间、装药量、药室容积、身管长度、弹丸质量以及尾喷管长度、张角等参数对膨胀波枪炮的减后坐效率、弹丸初速等发射性能的影响规律,并提出了一种崭新的利用调节开尾时间来控制膨胀波枪炮初速和射速的技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热物理 膨胀波枪炮 内弹道模型 数值计算 发射性能 两相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栖UAV动力学建模与仿真 被引量:4
20
作者 裴譞 张宇文 +1 位作者 袁绪龙 张博 《火力与指挥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13,共4页
两栖UAV是介于空气与水之间运动的新概念飞行器,由于同时受到空气动力,水动力的作用,动力学特征较巡航飞行器和水面滑行艇均有很大差别。基于空气动力学和二元平面滑行理论,建立了两栖UAV的飞行动力学模型和滑跳动力学模型,同时给出了... 两栖UAV是介于空气与水之间运动的新概念飞行器,由于同时受到空气动力,水动力的作用,动力学特征较巡航飞行器和水面滑行艇均有很大差别。基于空气动力学和二元平面滑行理论,建立了两栖UAV的飞行动力学模型和滑跳动力学模型,同时给出了仿真算例,并对两栖UAV的滑跳过程进行了弹道仿真研究。建模可以为两栖UAV的方案总体设计,滑水外形优化和弹道方案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计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栖UAV 水动力 滑跳弹道 动力学模型 仿真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