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无磷无氮阻垢剂的阻磷酸钙垢及分散Fe(Ⅲ)性能 被引量:20
1
作者 符嫦娥 周钰明 +3 位作者 薛蒙伟 谢洪涛 吴文导 孙伟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25-531,共7页
以烯丙基聚乙二醇单醚、氯乙酸、氢氧化钠、马来酸酐等为原料制备了一种新型无磷无氮环保型阻垢剂马来酸酐/烯丙基聚乙二醇羧酸钠(MCn,n为聚乙二醇聚合度,n=5、9、13),用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1H-NMR)等对阻垢剂结构进行了表征,采... 以烯丙基聚乙二醇单醚、氯乙酸、氢氧化钠、马来酸酐等为原料制备了一种新型无磷无氮环保型阻垢剂马来酸酐/烯丙基聚乙二醇羧酸钠(MCn,n为聚乙二醇聚合度,n=5、9、13),用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1H-NMR)等对阻垢剂结构进行了表征,采取静态阻垢率和含Fe(Ⅲ)溶液透光率的方法考察了阻垢剂阻磷酸钙和分散Fe(Ⅲ)性能,用扫描电镜(SEM)观察了阻垢后形成的磷酸钙形貌。结果表明,随着MCn结构中聚乙二醇聚合度n从5增加到13,其阻磷酸钙垢性能和分散Fe(Ⅲ)效果也逐步提高,其中MC13在投加量为6mg·L-1时阻磷酸钙垢率达99%,在投加量为8mg·L-1时使含Fe(Ⅲ)溶液的透光率为22%。MCn的高效阻磷酸钙垢和分散Fe(Ⅲ)能力是源于其侧链上含有聚乙二醇单醚结构及存在大量的—COO-离子且易与循环水系统中存在的不同的无机金属离子发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磷阻垢剂 磷酸钙 分散f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原纤维固载Fe(Ⅲ)对磷酸根的吸附特性 被引量:12
2
作者 丁云 廖学品 石碧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225-1231,共7页
将Fe(Ⅲ)固载在胶原纤维上制备吸附材料,研究了该吸附材料对磷酸根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当温度为303K,溶液的初始浓度为62.0mg P·L^-1时,胶原纤维固载Fe(Ⅲ)(FeICF)对磷酸根的吸附容量为32.69mgP·g^-1。在pH为3... 将Fe(Ⅲ)固载在胶原纤维上制备吸附材料,研究了该吸附材料对磷酸根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当温度为303K,溶液的初始浓度为62.0mg P·L^-1时,胶原纤维固载Fe(Ⅲ)(FeICF)对磷酸根的吸附容量为32.69mgP·g^-1。在pH为3.0~6.0范围内平衡吸附量较大,即当磷酸根在溶液中以HzP04-的形式存在时有利于吸附。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方程,吸附容量随温度和Fe(Ⅲ)的固载量的增加而增加。FeICF对磷酸根的吸附动力学符合拟二级速度方程。溶液中存在的Cl^-、NO3^-、SO4^2-及CO3^2-对磷酸根的吸附没有影响,表明FeICF对磷酸根有较强的选择吸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纤维 fe() 固载 磷酸根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Fe(Ⅲ)还原过程与磷酸盐质量浓度的关系
3
作者 周醒 曲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27-135,共9页
【目的】探讨水稻土中微生物Fe(Ⅲ)还原过程与磷酸盐质量浓度之间的关系。【方法】以6种不同来源(吉林永吉、黑龙江东宁、天津宝坻、天津塘沽、四川邛崃和江西南昌)的水稻土为材料,对水稻土浸提液和泥浆进行厌氧培养试验,向培养体系中... 【目的】探讨水稻土中微生物Fe(Ⅲ)还原过程与磷酸盐质量浓度之间的关系。【方法】以6种不同来源(吉林永吉、黑龙江东宁、天津宝坻、天津塘沽、四川邛崃和江西南昌)的水稻土为材料,对水稻土浸提液和泥浆进行厌氧培养试验,向培养体系中添加磷酸盐后,使土壤浸提液中磷酸盐质量浓度分别为30.97,61.94,123.88,247.66和371.64mg/L,泥浆培养体系中最终磷含量分别为52,103,206,413和619mg/kg,均以不添加磷酸盐为对照,测定培养期间土壤浸提液和泥浆中Fe(Ⅱ)、有效磷含量的变化。【结果】在土壤浸提液培养试验中,添加30.97mg/L的磷酸盐对微生物Fe(Ⅲ)还原过程有明显促进作用,而高质量浓度(371.64mg/L)磷酸盐对Fe(Ⅲ)还原具有明显抑制作用;采自江西南昌和四川邛崃的水稻土浸提液中Fe(Ⅲ)还原比较迅速,而采自吉林永吉和天津塘沽的土壤浸提液中Fe(Ⅲ)还原较为缓慢;采自天津宝坻和四川邛崃的土壤浸提液中Fe(Ⅲ)还原微生物对磷酸盐质量浓度的适应范围较大,采自江西南昌、吉林永吉、黑龙江东宁的酸性水稻土浸提液中Fe(Ⅲ)还原微生物对磷酸盐质量浓度变化比较敏感;有效磷质量浓度在不同pH值的土样中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采自江西南昌、吉林永吉、黑龙江东宁的酸性土壤浸提液体系中有效磷质量浓度没有明显改变,而采自天津宝坻、四川邛崃、天津塘沽的石灰性土壤浸提液体系中有效磷质量浓度在培养初期呈降低趋势。在泥浆厌氧培养试验中,磷酸盐对Fe(Ⅲ)还原的影响程度与土壤浸提液的培养试验相比明显减弱,通过Fe(Ⅲ)还原特征参数可以看出,不同磷酸盐处理间仍然存在一定的显著性差异。在酸性水稻土中,被固持的有效磷随Fe(Ⅲ)还原过程的进行被不断释放,有效磷的增加幅度与Fe(Ⅲ)还原能力的排序一致;在碱性水稻土中,加入的磷酸盐在培养前期被大量固定,有效磷含量均明显降低。【结论】厌氧环境中的微生物Fe(Ⅲ)还原过程与磷酸盐质量浓度相互影响,高质量浓度磷酸盐对Fe(Ⅲ)还原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磷酸盐对Fe(Ⅲ)还原的影响与pH值有关,在酸性条件下,随着Fe(Ⅲ)被微生物还原成Fe(Ⅱ),被吸附的磷得以释放,有效磷质量浓度增加;在碱性条件下,有效磷质量浓度随Fe(Ⅲ)被还原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fe()还原 磷酸盐 水稻土 厌氧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寡糖铁(Ⅲ)配位产物的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4
4
作者 徐进云 贾辉 +1 位作者 杨俊玲 齐东来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5-30,共6页
为了探究壳寡糖铁(Ⅲ)的配位结构和最佳合成条件,通过自制壳寡糖(黏均相对分子质量<1 000)与FeCl_3溶液的反应,合成了壳寡糖铁(Ⅲ)配合物.采用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反应前后溶液中Fe^(3+)浓度的变化,探究溶液pH值、反应温度以及反应时... 为了探究壳寡糖铁(Ⅲ)的配位结构和最佳合成条件,通过自制壳寡糖(黏均相对分子质量<1 000)与FeCl_3溶液的反应,合成了壳寡糖铁(Ⅲ)配合物.采用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反应前后溶液中Fe^(3+)浓度的变化,探究溶液pH值、反应温度以及反应时间对Fe^(3+)与壳寡糖配位反应的影响.利用紫外光谱(UV)、红外光谱(IR)、差热与热重分析(TGA-DSC)、元素分析(EI)等方法对配合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Fe^(3+)参与反应的配位量随着pH增加而增大,当pH>3.5时Fe^(3+)形成沉淀导致配位反应无法进行;Fe^(3+)参与反应的配位量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和反应温度的提高而增大,直至配位反应趋于平衡,考虑到实际生产周期和能源消耗,选择最佳反应时间为60 min,最适宜反应温度为40℃;形成的配合物热稳定性较壳寡糖本身的热稳定性有所提高,配合物中壳寡糖与Fe^(3+)的摩尔配位比为3∶1,并由此确定了配合物的结构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寡糖铁()配合物 pH值影响 fe^3+浓度 表征 配位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盐浓度对微生物铁还原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易维洁 曲东 +1 位作者 朱超 杨冰 《天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938-944,共7页
微生物铁还原过程对淹水稻田中水体富营养化调控具有重要的作用,但高浓度磷酸盐对氧化铁的微生物过程是否产生抑制尚不清楚.为此采用土壤泥浆厌氧培养、接种水稻土浸提液混合培养和铁还原菌纯培养等方法,探讨了磷酸盐浓度对微生物铁还... 微生物铁还原过程对淹水稻田中水体富营养化调控具有重要的作用,但高浓度磷酸盐对氧化铁的微生物过程是否产生抑制尚不清楚.为此采用土壤泥浆厌氧培养、接种水稻土浸提液混合培养和铁还原菌纯培养等方法,探讨了磷酸盐浓度对微生物铁还原过程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在水稻土泥浆培养过程中,Fe(Ⅲ)还原速率随磷酸盐浓度增加而降低,淹水后期高浓度磷酸盐处理中的Fe(Ⅱ)累积量呈下降趋势;磷营养为4~16,mmol/L时,四川水稻土中的微生物群落能较好地利用葡萄糖和丙酮酸盐进行Fe(OH)3还原反应,江西水稻土中的铁还原微生物群落对葡萄糖的响应时间有所延迟,2种水稻土浸提液的微生物群落对乳酸盐的利用较差,反应40,d后才有明显的Fe(OH)3还原现象.在接种铁还原菌的纯培养试验中,磷酸盐浓度在小于1,mmol/L或大于16,mmol/L时均不能进行铁还原反应,表明铁还原过程对磷酸盐的调控存在浓度阈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淹水水稻土 微生物fe()还原 磷酸盐 碳源利用 铁还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磷硫酸铁水解特征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曾凯 刘峙嵘 +2 位作者 唐文英 韦鹏 赵炜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A09期3473-3475,共3页
由于缺乏理论支持,使聚合磷硫酸铁(PFPS)的生产应用受到限制。对吸光度进行拟合,得出磷酸二氢根与Fe(Ⅲ)络合比为3;提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广义碱化度BT;探讨了PFPS溶液pH弛豫规律,pH、BT与温度变化关系;得出PFPS溶液电导率... 由于缺乏理论支持,使聚合磷硫酸铁(PFPS)的生产应用受到限制。对吸光度进行拟合,得出磷酸二氢根与Fe(Ⅲ)络合比为3;提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广义碱化度BT;探讨了PFPS溶液pH弛豫规律,pH、BT与温度变化关系;得出PFPS溶液电导率随OH/Fe、熟化时间变化关系。初步获得PFPS水解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磷硫酸铁 水解特征 磷酸二氢钠 羟铁比 磷铁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源浓度对微生物发酵产氢及铁还原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游萍 贾蓉 +1 位作者 乔莎莎 曲东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22-727,共6页
为揭示碳源浓度对微生物发酵产氢及铁还原特征的影响,研究了发酵产氢型Fe(Ⅲ)还原菌JX1-25以不同浓度葡萄糖为唯一碳源时对Fe(Ⅲ)的还原特征、培养体系氢气分压及p H值,探讨了微生物产氢过程与Fe(Ⅲ)还原过程的关系,以及Fe(Ⅲ)还原过程... 为揭示碳源浓度对微生物发酵产氢及铁还原特征的影响,研究了发酵产氢型Fe(Ⅲ)还原菌JX1-25以不同浓度葡萄糖为唯一碳源时对Fe(Ⅲ)的还原特征、培养体系氢气分压及p H值,探讨了微生物产氢过程与Fe(Ⅲ)还原过程的关系,以及Fe(Ⅲ)还原过程对体系碳源电子消耗的贡献。结果表明:菌株JX1-25利用0.25、0.5、2、4、8、16 mmol·L-1葡萄糖为碳源还原Fe(Ⅲ)时,Fe(Ⅲ)还原率分别达到6.81%、12.47%、56.69%、97.71%、96.86%、99.77%;Fe(Ⅲ)还原潜势(a)、铁还原最大反应速率(Vmax)与氢气分压峰值(pp H2max)均随着体系葡萄糖浓度的升高而升高,而体系p H值随之降低;Fe(Ⅲ)还原过程消耗电子占体系葡萄糖提供电子的比例为2.02%~9.69%,产氢过程对体系葡萄糖提供电子的消耗比例为13.74%~19.45%。CCA分析发现菌株JX1-25利用不同浓度葡萄糖的Fe(Ⅲ)还原过程与产氢过程存在一定的相关性,pp H2max与a、Vmax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达到最大反应速率对应的时间(TVmax)和体系最低p H值(pHmin)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浓度 发酵产氢 fe()还原 电子消耗比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磷酸铵盐从N235中反萃取铁试验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李嘉 何德文 +4 位作者 张雪凯 赵堃祺 周康根 彭长宏 陈伟 《湿法冶金》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02-309,共8页
以溶剂萃取法从赤泥酸浸液中回收铁时,铁的反萃取较为困难。基于叔胺N235反萃取相对容易和铁离子与磷酸根之间的配位能力较强的特点,提出以N235+TBP+煤油作有机相萃取铁,用磷酸铵盐溶液为反萃取剂反萃取铁。研究了反萃取剂磷酸铵盐溶液... 以溶剂萃取法从赤泥酸浸液中回收铁时,铁的反萃取较为困难。基于叔胺N235反萃取相对容易和铁离子与磷酸根之间的配位能力较强的特点,提出以N235+TBP+煤油作有机相萃取铁,用磷酸铵盐溶液为反萃取剂反萃取铁。研究了反萃取剂磷酸铵盐溶液种类及浓度、反萃取温度和时间、反萃取相比对铁反萃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反萃取剂组成0.2 mol/L H3PO4+0.3 mol/L(NH4)2HPO4、温度25℃、相比Vo/Va=1/1、反萃取时间5 min条件下,Fe(Ⅲ)的单级反萃取率为95.2%;对于赤泥的实际浸出液,有机相经7次循环后,其萃取性能基本不变,所得反萃取液pH=0.02、杂质含量低,铁磷物质的量比约为0.8,可用于配制磷酸铁溶液。盐酸体系中,用N235+TBP+煤油溶液萃取Fe(Ⅲ),TBP先与N235以氢键形式组成协萃剂,再与铁配位交换实现铁的萃取,萃合物可能的组成为R3NH+…O=P(OC4H9)3·FeCl-4(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泥 酸浸液 N235 溶剂萃取 磷酸铵盐 反萃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