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榆阳矿区覆岩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赵兵朝 王守印 +4 位作者 刘晋波 贺铜章 鱼智让 刘浪 张杰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43-348,共6页
为了准确地预计榆阳矿区覆岩导水裂缝带的发育高度,从而达到该区域保水开采的目的,以榆阳矿区煤层赋存条件较为典型的薛庙滩煤矿开采为背景,理论分析了主关键层位置、基载比、基采比等开采参数对覆岩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的影响,并采用相... 为了准确地预计榆阳矿区覆岩导水裂缝带的发育高度,从而达到该区域保水开采的目的,以榆阳矿区煤层赋存条件较为典型的薛庙滩煤矿开采为背景,理论分析了主关键层位置、基载比、基采比等开采参数对覆岩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的影响,并采用相似材料模拟实验模拟了薛庙滩煤矿开采时上覆岩层的移动变形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覆岩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与主关键层在"三带"中的位置有着密切的关系,主关键层位置可通过基载比和基采比进行判断,结合岩层断裂与其自身拉伸变形的关系,可以确定出覆岩导水裂缝带的发育高度;计算出薛庙滩煤矿煤层开采后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为167.21 m,即发育至地表。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研究榆阳矿区"保水开采"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水裂缝带 关键层 拉伸变形 基载比 基采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生态脆弱区地表开采损害特征 被引量:17
2
作者 赵兵朝 同超 +2 位作者 刘樟荣 刘浪 余学义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991-2998,共8页
为进一步揭示西部生态脆弱区地表开采损害特征形成的机理,在分析影响生态脆弱区地表开采损害特征主要因素(开采深度、开采高度、基岩厚度、载荷层厚度以及坡体自身稳定性)的基础上,研究生态脆弱区厚松散层薄基岩、黄土沟壑及山区丘陵下... 为进一步揭示西部生态脆弱区地表开采损害特征形成的机理,在分析影响生态脆弱区地表开采损害特征主要因素(开采深度、开采高度、基岩厚度、载荷层厚度以及坡体自身稳定性)的基础上,研究生态脆弱区厚松散层薄基岩、黄土沟壑及山区丘陵下煤层开采的地表损害特征,并以基采比(基岩厚度与开采高度之比,JC)和基载比(基岩厚度与载荷层厚度之比,JZ)为关键参数,揭示生态脆弱区煤层开采损害特征形成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以基采比和基载比为基础,结合坡体稳定性引起的附加量,能够有效地分析西部生态脆弱区的开采损害特征,为进一步揭示该区域煤层开采地表损害特征的形成机理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脆弱区 开采损害 基采比 基载比 坡体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厚冲积层薄基岩采场围岩三维力学特征 被引量:14
3
作者 侯俊领 谢广祥 +4 位作者 唐永志 李俊斌 黄新 张继兵 汪敏华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113-2118,共6页
采用相似条件采场类比、现场实测和数值分析综合研究方法,研究了厚冲积层薄基岩采场围岩三维力学特征,研究表明:厚冲积层薄基岩采场矿压显现与基采比密切相关,随着基采比增大,采场矿压趋于缓和。按基采比大小可将采场划分为"有板有... 采用相似条件采场类比、现场实测和数值分析综合研究方法,研究了厚冲积层薄基岩采场围岩三维力学特征,研究表明:厚冲积层薄基岩采场矿压显现与基采比密切相关,随着基采比增大,采场矿压趋于缓和。按基采比大小可将采场划分为"有板有壳"、"有板无壳"和"无板无壳"3种类型。"有板有壳"类型采场,应力壳为采场第1掩体,其下位的断裂带板(梁)结构为第2掩体,采场矿压显现缓和;"有板无壳"类型采场,断裂带板(梁)结构为采场惟一掩体,其上位无"应力壳"承载,板(梁)结构失稳后采场矿压显现剧烈;"无板无壳"类型采场,无板(梁)结构和"应力壳"的掩护,冲积层荷载直接传递在液压支架上,该类采场易发生压架事故。"无板无壳"类型采场的覆岩结构沿竖向划分为两带,即"垮落带"和"弯曲下沉带"。并对形成3种类型采场的力学机理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冲积层 薄基岩 基采比 应力 破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村煤矿薄基岩区提高综放面开采上限试验 被引量:10
4
作者 秦忠诚 赵枝业 路光秋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9-22,共4页
通过采用钻孔注(放)水法探测了杨村煤矿综放面采后覆岩采动破坏高度;同时,探明了305工作面浅部顶板基岩柱厚度;采用无线电波坑道透视方法,查明了工作面内的隐伏小断层及其延展情况。在此基础上,设计了305综放面安全防砂煤柱为30 m,并制... 通过采用钻孔注(放)水法探测了杨村煤矿综放面采后覆岩采动破坏高度;同时,探明了305工作面浅部顶板基岩柱厚度;采用无线电波坑道透视方法,查明了工作面内的隐伏小断层及其延展情况。在此基础上,设计了305综放面安全防砂煤柱为30 m,并制定了相应安全试采方案。通过试验取得了在该矿3煤层综放面提高开采上限试采的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采上限 垮落带高度 防砂煤柱 基岩柱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沟壑区煤层开采损害特征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赵兵朝 同超 +1 位作者 王文彬 冯文生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8-111,共4页
为进一步分析和揭示黄土沟壑区煤层开采损害特征形成的机理,在分析影响黄土沟壑区的采矿、地质条件及开采损害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黄土沟壑区开采损害特征的3个关键因素:黄土沟壑区坡体稳定性、基采比和基载比,并以其为关键参数,分... 为进一步分析和揭示黄土沟壑区煤层开采损害特征形成的机理,在分析影响黄土沟壑区的采矿、地质条件及开采损害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黄土沟壑区开采损害特征的3个关键因素:黄土沟壑区坡体稳定性、基采比和基载比,并以其为关键参数,分析了不同基采比和基载比条件下的覆岩破坏形态,揭示了黄土沟壑区煤层开采损害特征形成的机理。通过工程实例,验证了以基采比、基载比和坡体自身稳定性为关键参数进行分析的黄土沟壑区煤层开采地表损害特征的可靠性,可为进一步研究黄土沟壑区条件下煤层开采地表损害特征的形成机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沟壑区 坡体稳定性 基采比 基载比 地表损害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焦作矿区薄基岩厚松散层工作面微震响应特征 被引量:1
6
作者 宛志红 郑顺元 +4 位作者 李磊 郭前坤 刘峥 苗葳 许延春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9-68,共10页
为探究不同基岩厚度对薄基岩厚松散层工作面微震响应特征的影响,以焦作某矿14030工作面为例,依据基采比划分8.8~9.5,12.7~17.8两个阶段,对不同阶段的微震事件数量和能量的时空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结合工作面地质条件资料,阐明了工作面基... 为探究不同基岩厚度对薄基岩厚松散层工作面微震响应特征的影响,以焦作某矿14030工作面为例,依据基采比划分8.8~9.5,12.7~17.8两个阶段,对不同阶段的微震事件数量和能量的时空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结合工作面地质条件资料,阐明了工作面基岩厚度与微震活动特性的对应关系:微震事件呈现低位岩层聚集、高位岩层离散分布的特征;基岩厚度较小时,微震事件在基岩段均有分布,微震事件影响范围并未突破基岩顶界面;微震事件数量与每日推进距离近似成正比;随着基采比的增大,周期来压步距增加,基采比为12.7~17.8阶段较8.8~9.5阶段的周期来压步距增加了2.29m,底板破坏深度减少了35.2%,且日均微震事件数量在日均推进距离增加的条件下亦显著减少。研究成果可为分析厚松散层薄基岩矿井微震活动、覆岩破坏和矿压显现特征的相互关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基岩 基采比 微震事件 矿压显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厚冲积层下综放开采导水裂隙带高度实测 被引量:7
7
作者 鲁建国 李飞帆 +2 位作者 张新国 李飞 庞振忠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60-63,68,共5页
为确定厚冲积层下深部厚煤层综放开采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以新巨龙煤矿1302N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井下仰孔双端封堵分段注水测漏观测方法,对深部厚冲积层下厚煤层综放工作面导水裂隙带高度进行了现场实测。观测结果表明:采前孔受采动... 为确定厚冲积层下深部厚煤层综放开采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以新巨龙煤矿1302N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井下仰孔双端封堵分段注水测漏观测方法,对深部厚冲积层下厚煤层综放工作面导水裂隙带高度进行了现场实测。观测结果表明:采前孔受采动影响小裂隙发育较弱,钻孔漏损量变化不明显;采后孔受采动影响裂隙发育显著,钻孔漏损量变化呈现稳定—突然增大—稳定—突然减小—稳定的过程;钻孔漏损量结果表明,导水裂隙带发育呈现"马鞍形"状态,最大发育高度94.65m,裂采比为1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厚冲积层下 综放开采 双端封堵测漏 导水裂隙带 裂采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震监测的厚松散层大采高工作面围岩破坏规律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衡培国 翟常治 +2 位作者 辛崇伟 王延路 陈洋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31-139,共9页
针对厚松散层薄基岩条件下的围岩运移规律研究大多采用建立力学模型、数值计算等理论研究手段,缺乏基于现场动态实测的研究。微震监测技术近年来在矿井动力灾害监测预警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但基于微震监测技术的厚松散层薄基岩条件下的围... 针对厚松散层薄基岩条件下的围岩运移规律研究大多采用建立力学模型、数值计算等理论研究手段,缺乏基于现场动态实测的研究。微震监测技术近年来在矿井动力灾害监测预警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但基于微震监测技术的厚松散层薄基岩条件下的围岩破坏规律研究较少。针对上述问题,以焦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赵固一矿16001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选用孔−巷联合台网布置方式,构建高精度微震监测系统,基于微震监测结果对厚松散层薄基岩条件下大采高工作面围岩动态破坏规律进行研究。根据围岩累计释放能量,采用核密度分析法分析微震事件的能量密度,以达到研究围岩裂隙发育状况的目的。分析结果表明:顶板最大破坏高度达87.8 m,底板最大采动破坏深度达21.7 m,最大值均出现在工作面回采见方阶段,该阶段顶板突水危险性最高;见方阶段顶板承载岩梁破坏,出现异常来压,顶底板及超前破坏程度加剧,验证了应力击穿效应的存在;距工作面顶板48.3 m处的砂质泥岩为顶板隔水关键层,距顶板67.7 m的粉砂岩为击穿控制层,距底板26.6 m的砂质泥岩为底板隔水关键层。通过底板钻孔窥视对微震监测分析结果进行验证,结果显示,见方区域底板破坏深度大于18 m,其他区域底板破坏深度为12~18 m,与微震监测结果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松散层大采高工作面 厚松散层薄基岩 围岩破坏规律 微震监测 台网布置 能量密度 核密度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