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3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碱度和P_(2)O_(5)含量对CaO-SiO_(2)-Al_(2)O_(3)-La_(2)O_(3)-CeO_(2)渣系结晶行为影响研究
1
作者 曹祚君 辛文彬 +3 位作者 邓永春 姜银举 张婧 赵付恒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22,29,共9页
为了更好地选择性富集含稀土渣中的稀土,对CaO-SiO_(2)-Al_(2)O_(3)-La_(2)O_(3)-CeO_(2)渣系进行熔化-冷却实验,通过XRD、SEM-EDS、EPMA等手段研究了碱度(CaO/SiO_(2)质量比)和P_(2)O_(5)含量(质量分数)对该渣系结晶行为的影响规律。... 为了更好地选择性富集含稀土渣中的稀土,对CaO-SiO_(2)-Al_(2)O_(3)-La_(2)O_(3)-CeO_(2)渣系进行熔化-冷却实验,通过XRD、SEM-EDS、EPMA等手段研究了碱度(CaO/SiO_(2)质量比)和P_(2)O_(5)含量(质量分数)对该渣系结晶行为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P_(2)O_(5)含量不变时,随着碱度由0.86增加至1.20,渣系中的析出相由单一的富稀土相转变为富稀土相和钙铝黄长石相(Ca_(2)Al_(2)SiO_(7))两种物相共存;但碱度为1.20时,10%P_(2)O_(5)对Ca_(2)Al_(2)SiO_(7)相的析出具有抑制作用。另外,随着碱度的增加,富稀土相的面积分数和晶粒尺寸也随之增大,且其稀土含量变化不大。当碱度不变时,随着P_(2)O_(5)质量分数由0增加至10%,富稀土相的面积分数和平均晶体尺寸增大,但其稀土含量相对降低。综合考虑结晶相纯度和稀土富集程度,在较低碱度(R≤1.00)下加入5%~10%P_(2)O_(5)对CaO-SiO_(2)-Al_(2)O_(3)-La_(2)O_(3)-CeO_(2)渣系中的稀土富集和后续分离提取更为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O-SiO_(2)-Al_(2)O_(3)-La_(2)O_(3)-ceo_(2)渣系 碱度 P_(2)O_(5) 结晶行为 富稀土相 稀土富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纳米ZrB_(2)颗粒与稀土Sc协同增强7N01铝合金的微观组织与拉伸性能
2
作者 怯喜周 陈锐崐 +1 位作者 彭艳杰 赵玉涛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08-112,共5页
在7N01铝合金中同时引入原位纳米ZrB_(2)颗粒和稀土元素Sc,通过原位纳米颗粒和稀土元素的协同作用来提高材料的强塑性。研究表明,向铝合金中单独引入原位纳米ZrB_(2)颗粒的含量超过3wt%后,其团聚现象较严重,不利于复合材料性能的提高。... 在7N01铝合金中同时引入原位纳米ZrB_(2)颗粒和稀土元素Sc,通过原位纳米颗粒和稀土元素的协同作用来提高材料的强塑性。研究表明,向铝合金中单独引入原位纳米ZrB_(2)颗粒的含量超过3wt%后,其团聚现象较严重,不利于复合材料性能的提高。在此基础上引入稀土Sc后,原位ZrB_(2)纳米颗粒的团聚现象得到显著改善。同时,Sc的加入还可有效改善粗大的含铁析出相,细化基体晶粒;原位纳米ZrB_(2)颗粒和稀土Sc的协同引入使复合材料的强度和塑性较7N01基体的性能大幅提高,当ZrB_(2)和Sc的引入量分别为3wt%和0.2wt%时,复合材料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伸长率匹配最优,分别为447 MPa、481 MPa和9.6%,相比7N01铝合金基体的性能分别提高16.1%、11.3%和2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N01基复合材料 原位纳米ZrB_(2)颗粒 稀土Sc 微观组织 拉伸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掺杂CeO_(2)的合成及其CMP性能研究
3
作者 袁帅 方杨飞 +1 位作者 杨向光 张一波 《无机盐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5-41,158,共8页
CeO_(2)作为一种常用的稀土抛光粉,其抛光性能十分优异,但在现有的抛光研究中,平衡材料去除速率(MRR)和表面粗糙度(Ra)两者的关系一直是重点与难点。为探究这一问题,采用溶剂热法合成形貌规整、粒径较为均一、分散性良好的球形CeO_(2),... CeO_(2)作为一种常用的稀土抛光粉,其抛光性能十分优异,但在现有的抛光研究中,平衡材料去除速率(MRR)和表面粗糙度(Ra)两者的关系一直是重点与难点。为探究这一问题,采用溶剂热法合成形貌规整、粒径较为均一、分散性良好的球形CeO_(2),并对其进行Pr、Y等稀土元素的掺杂,研究稀土元素掺杂对氧空位形成的改变,以及引起的Ce^(3+)比例的变化对抛光性能的影响。根据材料表面Ce^(3+)的含量,与CMP抛光实验结合,结果显示Ce^(3+)含量较高的抛光磨料对硅片的抛光效果更好,其中Pr掺杂的CeO_(2)磨料,MRR高达445.71 nm/min,抛光后硅片的平均粗糙度(Ra)为1.23 nm,Pr元素的掺杂能够改变Ce基抛光粉表面的化学状态,进而影响抛光过程。通过对氧化铈形貌、粒径及表面Ce的化学状态的调控,稀土元素掺杂后的CeO_(2)抛光粉具有较快的材料去除速率和较好的表面粗糙度,该研究可为开发高性能氧化铈基抛光粉提供一定的理论及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o_(2) 溶剂热法 CMP 稀土元素掺杂 Ce表面化学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镨、钆离子掺杂改性纳米TiO_(2)的制备及光催化研究
4
作者 何雪薇 周晟戎 +5 位作者 李光照 贺攀 况文 任建 田德斌 韩锐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135-5142,5166,共9页
采用Pr(NO_(3))3·6H_(2)O、Gd(NO_(3))_(3)·6H_(2)O对纳米TiO_(2)进行稀土离子掺杂改性,制得Pr/TiO_(2)和Gd/TiO_(2)光催化剂,利用MB溶液模拟印染废水光催化降解实验,探讨了稀土掺杂改性纳米TiO_(2)对光催化活性的影响与最佳... 采用Pr(NO_(3))3·6H_(2)O、Gd(NO_(3))_(3)·6H_(2)O对纳米TiO_(2)进行稀土离子掺杂改性,制得Pr/TiO_(2)和Gd/TiO_(2)光催化剂,利用MB溶液模拟印染废水光催化降解实验,探讨了稀土掺杂改性纳米TiO_(2)对光催化活性的影响与最佳掺杂量。结果表明,掺杂Pr、Gd后,Pr/TiO_(2)和Gd/TiO_(2)的光吸收边带均出现红移现象,其能带宽度(E _(g))均接近3.0 eV,比未改性TiO_(2)的E_(g)降低了约7%,有效提高了光催化活性。在光催化降解实验中,当Pr和Gd掺杂量分别为1.0%和1.5%时,印染废水的降解效果最佳。Pr/TiO_(2)和Gd/TiO_(2)光催化剂在紫外光环境中的平衡降解率分别是未改性纳米TiO_(2)的1.45倍和1.64倍,在可见光环境中的平衡降解率分别是未改性纳米TiO_(2)的1.67倍和1.73倍,证明经稀土Pr、Gd离子掺杂改性纳米TiO_(2)的光催化活性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 离子掺杂 改性 纳米二氧化钛 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掺杂Bi_(2-x)Gd_(x)MoO_(6)的合成及近红外反射性能
5
作者 闫峻琳 李晓东 +2 位作者 刘东洋 李明哲 张粟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8-49,共12页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与城市热岛效应日益加剧的挑战,开发兼具高近红外反射性能与热调控能力的节能功能材料已成为研究热点.传统氧化物材料如Bi_(2)MoO_(6)在近红外波段的反射性能仍存在一定局限.近年来,稀土改性钼酸盐材料因其优异的光学...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与城市热岛效应日益加剧的挑战,开发兼具高近红外反射性能与热调控能力的节能功能材料已成为研究热点.传统氧化物材料如Bi_(2)MoO_(6)在近红外波段的反射性能仍存在一定局限.近年来,稀土改性钼酸盐材料因其优异的光学响应特性及结构稳定性,在近红外反射材料领域得以广泛关注.本文采用固相合成法制备了Gd^(3+)掺杂的近红外反射材料Bi_(2-x)Gd_(x)MoO_(6)(x=0,0.2,0.4,0.6,0.8,1.0);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分析(ED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拉曼光谱(Raman)、近红外(NIR)反射测试、热重-差热分析(TG-DSC)及隔热性能实验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合成的样品具有良好的结晶度.Gd^(3+)掺杂引起带隙收缩(2.87 eV至2.80 eV),导致吸收边红移,增强了样品对450~600 nm蓝绿光的吸收,使其呈现更明显的黄色调,从而实现了色彩调控.Bi_(2-x)Gd_(x)MoO_(6)系列样品皆表现出较高的近红外反射率,均高于87.68%,显著高于TiO_(2)(75.66%).尤其是x=0.4时,样品的近红外反射率达到90.11%,近红外太阳反射率为89.53%,分别比TiO_(2)高出14.45%和9.24%.红外线灯照射实验进一步验证了其优异的节能隔热性能.TG-DSC分析表明,Bi_(2-x)Gd_(x)MoO_(6)材料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可在高温环境下长期使用,为高效隔热材料提供了新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 Bi_(2)MoO_(6) 近红外反射性能 Gd^(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Ce对原位Al_(2)O_(3np)/7085复合材料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6
作者 李雯 陈刚 +3 位作者 赵玉涛 张振亚 李蒙蒙 李泽培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234-2252,共19页
本文利用Al-ZnO体系,通过高能超声高效处理制备原位Al_(2)O_(3np)/7085复合材料,并研究稀土Ce添加量对α-Al_(2)O_(3)颗粒形貌及Al_(2)O_(3np)/7085复合材料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e添加量由0%增加到0.4%(质量分数)时,α-Al... 本文利用Al-ZnO体系,通过高能超声高效处理制备原位Al_(2)O_(3np)/7085复合材料,并研究稀土Ce添加量对α-Al_(2)O_(3)颗粒形貌及Al_(2)O_(3np)/7085复合材料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e添加量由0%增加到0.4%(质量分数)时,α-Al_(2)O_(3)颗粒由碎片化尖角形转变为近球形,粗大的Al_(2)CuMg析出相得到细化。当Ce添加量由0.4%增加到0.8%时,α-Al_(2)O_(3)颗粒由近球形转变为四方块体,同时形成粗大的稀土析出相。当Ce添加量为0.4%时,近球形α-Al_(2)O_(3)颗粒与α(Al)晶体学匹配关系最好,1%Al_(2)O_(3np)(体积分数)/7085复合材料基体平均晶粒尺寸从199.00μm降至96.00μm;抗拉强度达到最高,为646.36 MPa,伸长率达到8.20%,较未添加稀土Ce的复合材料分别提高9.96%和54.72%,其拉伸断口的韧窝细小且均匀。当Ce添加量为0.8%时,复合材料拉伸性能变差,拉伸断口出现解离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纳米α-Al_(2)O_(3)颗粒 晶粒尺寸 7085基复合材料 稀土Ce 拉伸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ertSep ME-2螯合树脂固相萃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海水中稀土元素
7
作者 蔺栩 崔广颢 +4 位作者 曹阿翔 何倩 王继纲 张劲 刘茜 《海洋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2-124,共13页
稀土元素是示踪海洋中物质来源及演化过程的良好示踪剂,但在海水中浓度极低(在pmol/kg级别),且高盐度的海水基质导致其有较高的测量难度。本研究建立了一种新型螯合树脂(InertSep ME-2)富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测量海水中稀土元... 稀土元素是示踪海洋中物质来源及演化过程的良好示踪剂,但在海水中浓度极低(在pmol/kg级别),且高盐度的海水基质导致其有较高的测量难度。本研究建立了一种新型螯合树脂(InertSep ME-2)富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测量海水中稀土元素的方法,并对螯合树脂的材料进行结构表征,探究树脂富集稀土元素的机制。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显示InertSep ME-2树脂主要由C、O元素构成,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显示树脂吸附镥(Lu)后在657 cm^(-1)出现由羧酸根扭曲振动产生的特征峰,表明REEs以羧酸盐形态吸附于树脂中。条件实验结果表明,调节海水样品pH为5.0~5.1,使用12 mL 0.4 mol/L的NH4Ac去除盐质,使用2 mL 2 mol/L的HNO_(3)作为洗脱液,样品的进样速度为3~6 mL/min,样品的富集效果最佳。本方法对海水中稀土元素富集的回收率在92%~103%,检出限范围为2.5×10^(-4)~5.4×10^(-2) pmol/kg,分析的精密度均小于5%(n=6),使用标准海水(NASS-7)验证方法的准确性较高,测定的浓度与文献平均值的差值在1倍标准偏差范围内。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可以用于测定低盐度河水、河口盐度梯度区及高盐度海水样品中的稀土元素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 稀土元素 InertSep ME-2螯合树脂 ICP-MS 固相萃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稀土La_(2)O_(3)掺杂WCoB-TiC金属陶瓷组织及性能研究
8
作者 蔡子佳 潘应君 +1 位作者 柯德庆 朱星宇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9-66,共8页
为解决WCoB-TiC金属陶瓷韧性差的问题,采用真空液相烧结法制备了含稀土La_(2)O_(3)的WCoB-TiC金属陶瓷复合材料,用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添加不同含量稀土La_(2)O_(3)的WCoB-TiC金属陶瓷显微组织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添加适量的稀... 为解决WCoB-TiC金属陶瓷韧性差的问题,采用真空液相烧结法制备了含稀土La_(2)O_(3)的WCoB-TiC金属陶瓷复合材料,用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添加不同含量稀土La_(2)O_(3)的WCoB-TiC金属陶瓷显微组织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添加适量的稀土La_(2)O_(3)可以细化WCoB-TiC金属陶瓷颗粒,当稀土La_(2)O_(3)的质量分数为0.3%时,WCoB-TiC金属陶瓷颗粒最细小,为1.37μm,并且此时断裂韧性达到了9.72 MPa·m~(1/2),断裂韧性比未添加时提高了17.11%,起到较好的增韧效果。稀土La_(2)O_(3)对WCoB-TiC金属陶瓷的强韧化机理为细晶强化、弥散强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CoB-TiC 稀土La_(2)O_(3) 真空液相烧结 显微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Al/Al_(2)O_(3)阻氚涂层氧化膜相变的稀土效应研究
9
作者 冯凡 袁晓明 张建通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209-215,共7页
目的探究稀土掺杂对Fe-Al/Al_(2)O_(3)复合涂层的微观特征、氧化动力学以及相变过程的影响,提升阻氚性能。方法采用包埋渗铝法在基体上分别沉积稀土改性与未经稀土改性的Fe-Al涂层,随后原位氧化制备了Fe-Al/Al_(2)O_(3)复合涂层。开展... 目的探究稀土掺杂对Fe-Al/Al_(2)O_(3)复合涂层的微观特征、氧化动力学以及相变过程的影响,提升阻氚性能。方法采用包埋渗铝法在基体上分别沉积稀土改性与未经稀土改性的Fe-Al涂层,随后原位氧化制备了Fe-Al/Al_(2)O_(3)复合涂层。开展热重分析实验,通过掠入射X射线衍射(GI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观察氧化铝涂层结构和组织形貌在工艺温度下的演变规律。结果经稀土改性的Fe-Al/Al_(2)O_(3)复合涂层与基体结合良好,未出现孔洞和裂纹,Fe-Al层厚度约为17.0μm,氧化膜厚度约为200 nm;未经改性的涂层则出现明显裂纹,Fe-Al层厚度约为12.8μm。氧化动力学曲线表明,稀土改性Fe-Al层存在2个氧化阶段,Ⅰ阶段的氧化速率为3.78×10^(-14)g^(2)/(cm^(4)·s),Ⅱ阶段的氧化速率为2.72×10^(-15)g^(2)/(cm^(4)·s),二者均高于未经稀土改性Fe-Al层的氧化速率2.18×10^(-15) g^(2)/(cm^(4)·s)。改性样品经约180 min氧化后,氧化膜内开始形成α-Al_(2)O_(3)相;当氧化时间延长至4h,γ-Al_(2)O_(3)相已完全转化为单一α-Al_(2)O_(3)相。未改性样品氧化膜在同等氧化条件下,始终维持单一的γ-Al_(2)O_(3)相,未发生γ至α的相转变。结论稀土元素掺杂能够优化涂层与基体的结合特性,通过动态偏析、缺陷结构优化、电子态调制等机制协同提高Fe-Al层表面Al_(2)O_(3)的生长速率,在较低温条件下促进Al_(2)O_(3)发生相变,增加α-Al_(2)O_(3)相的比例,提高涂层阻氚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改性 Fe-Al/Al_(2)O_(3)复合涂层 阻氚涂层 α-Al_(2)O_(3) 氧化动力学 相变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噻二唑基稀土金属有机骨架高效催化CO_(2)环加成反应
10
作者 郭井鹏 张航川 +3 位作者 魏娜 王舒 姜宏波 赵震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55-63,共9页
利用含有噻二唑基团的四羧酸配体5,5′-(苯并噻二唑-4,7-二取代)-间苯二甲酸(H4BTDI)与稀土金属硝酸盐,通过溶剂热法合成了一系列异质同晶的新型三维稀土金属有机骨架(MOFs)材料[RE_(4)(BTDI)_(3)(DMF)_(4)]·solv(RE-BTDI,RE=Er,Dy... 利用含有噻二唑基团的四羧酸配体5,5′-(苯并噻二唑-4,7-二取代)-间苯二甲酸(H4BTDI)与稀土金属硝酸盐,通过溶剂热法合成了一系列异质同晶的新型三维稀土金属有机骨架(MOFs)材料[RE_(4)(BTDI)_(3)(DMF)_(4)]·solv(RE-BTDI,RE=Er,Dy,Y).通过Py-IR和NH_(3)-TPD测试证实了RE-BTDI结构的稀土金属节点可作为Lewis酸性位点,同时通过配体引入的噻二唑基团作为极性位点可提升材料的CO_(2)吸附性能,在二者的协同下,RE-BTDI对CO_(2)和系列环氧化物的环加成反应展示出良好的催化活性.在80℃,1MPa CO_(2)条件下,用0.1%(摩尔分数)的Er-BTDI催化CO_(2)与氧化苯乙烯的环加成反应,反应5 h后苯乙烯环状碳酸酯的产率均可达到90%,并且在循环催化5轮后,催化活性和催化剂结构均无明显改变.此外,对于其它环氧化物,在较温和的催化条件下使用RE-BTDI,相应环状碳酸酯产物的产率可达到92.5%~9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骨架 稀土 噻二唑 非均相催化 二氧化碳环加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稀土对α-Fe_(2)O_(3)晶体结构、形貌和耐蚀性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威 史培阳 +1 位作者 宁俊翔 郑力志 《有色金属(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1-238,共8页
研究采用水热法合成了混合稀土掺杂的α-Fe_(2)O_(3)纳米颗粒(La/Ce-dopedα-Fe_(2)O_(3)),并研究了La和Ce对α-Fe_(2)O_(3)的晶体结构、形貌和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的La/Ce-dopedα-Fe_(2)O_(3)具有多晶结构,La和Ce的掺杂引起... 研究采用水热法合成了混合稀土掺杂的α-Fe_(2)O_(3)纳米颗粒(La/Ce-dopedα-Fe_(2)O_(3)),并研究了La和Ce对α-Fe_(2)O_(3)的晶体结构、形貌和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的La/Ce-dopedα-Fe_(2)O_(3)具有多晶结构,La和Ce的掺杂引起α-Fe_(2)O_(3)晶体的晶格畸变,增强了晶体的稳定性。在3.5%NaCl溶液中,La/Ce-dopedα-Fe_(2)O_(3)的腐蚀电流密度为0.0005μA·cm^(-2),与α-Fe_(2)O_(3)(u)相比降低了10倍,腐蚀电位为-1.226 mV,且有钝化膜的生成,表现出更高的电化学稳定性。La/Ce-dopedα-Fe_(2)O_(3)在0.1 mol·L^(-1)NaNO_(3)溶液中表现出更好的酸碱缓冲能力,消耗氢离子总量[H^(+)]t=5.84 mmol·L^(-1)。这些结果表明,La和Ce共掺杂可以增强α-Fe_(2)O_(3)纳米颗粒的耐腐蚀性能。本研究结果对于稀土和氧化铁的高值化利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Fe_(2)O_(3)纳米颗粒 稀土改性 电化学稳定性 酸碱缓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氧化物在Al_(2)O_(3)耐磨陶瓷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12
作者 张巍 《矿业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60-774,共15页
在Al_(2)O_(3)陶瓷中掺杂稀土氧化物会影响其耐磨性能。为了拓宽稀土氧化物的应用范围,根据掺杂稀土氧化物影响Al_(2)O_(3)陶瓷耐磨性能的相关研究,总结了稀土氧化物在Al_(2)O_(3)耐磨陶瓷中的应用现状。首先,概述Al_(2)O_(3)陶瓷耐磨... 在Al_(2)O_(3)陶瓷中掺杂稀土氧化物会影响其耐磨性能。为了拓宽稀土氧化物的应用范围,根据掺杂稀土氧化物影响Al_(2)O_(3)陶瓷耐磨性能的相关研究,总结了稀土氧化物在Al_(2)O_(3)耐磨陶瓷中的应用现状。首先,概述Al_(2)O_(3)陶瓷耐磨性能的影响因素;其次,介绍稀土氧化物对Al_(2)O_(3)陶瓷耐磨性能的影响及作用机理;最后,展望稀土氧化物未来在Al_(2)O_(3)耐磨陶瓷中的研究与发展方向。结果表明:不同的稀土氧化物会对Al_(2)O_(3)陶瓷的耐磨性能产生不同的影响,但并非所有的稀土氧化物掺杂后都能提高Al_(2)O_(3)陶瓷的耐磨性能。掺杂Y2O_(3)、La_(2)O_(3)、CeO_(2)、Nd_(2)O_(3)、Sm_(2)O_(3)、Tb_(4)O_(7)、Yb_(2)O_(3)、Gd_(2)O_(3)、Er_(2)O_(3)和Lu_(2)O_(3)等一元或多元稀土氧化物会产生积极影响,其中Gd_(2)O_(3)、Er_(2)O_(3)和Lu_(2)O_(3)3种稀土氧化物在更低掺杂量时可使Al_(2)O_(3)陶瓷表现出最佳耐磨性能;相反,掺杂Eu_(2)O_(3)、Ho_(2)O_(3)和Tm_(2)O_(3)等稀土氧化物后会对Al_(2)O_(3)陶瓷的耐磨性能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Al_(2)O_(3)耐磨陶瓷的设计和生产中,选择合适的稀土氧化物对制备高耐磨产品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氧化物 Al_(2)O_(3)陶瓷 掺杂 耐磨性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量科技:Φ210 mm大尺寸Eu^(3+)∶CaF_(2)激光晶体生长
13
作者 周丽娜 刘建强 牛晓伟 《人工晶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8-359,共2页
采用一种基于布里奇曼晶体生长方法的晶体自动控制方法,生长了Eu^(3+)掺杂浓度分别为250×10^(-6)、1000×10^(-6)和2500×10^(-6)的Eu^(3+)∶CaF_(2)激光晶体,其毛坯尺寸均可达到Φ210 mm×80 mm,是目前该领域报道的... 采用一种基于布里奇曼晶体生长方法的晶体自动控制方法,生长了Eu^(3+)掺杂浓度分别为250×10^(-6)、1000×10^(-6)和2500×10^(-6)的Eu^(3+)∶CaF_(2)激光晶体,其毛坯尺寸均可达到Φ210 mm×80 mm,是目前该领域报道的尺寸最大的Eu^(3+)∶CaF_(2)激光晶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u^(3+)∶CaF_(2) 激光晶体 稀土掺杂 坩埚下降法 自动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TiO_(2)∶Sm^(3+)复合纤维的制备及可见光催化降解抗生素洛美沙星
14
作者 李跃军 曹铁平 孙大伟 《硅酸盐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918-1926,共9页
以静电纺丝技术制备TiO_(2)∶Sm^(3+)纳米纤维,结合原位水热法,在葡萄糖酸钠作用下,合成Bi/TiO_(2)∶Sm^(3+)复合纤维。利用XRD和XPS表征样品的物相和组成,利用SEM和TEM观察样品的微观形貌,利用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和瞬态光电流等分析... 以静电纺丝技术制备TiO_(2)∶Sm^(3+)纳米纤维,结合原位水热法,在葡萄糖酸钠作用下,合成Bi/TiO_(2)∶Sm^(3+)复合纤维。利用XRD和XPS表征样品的物相和组成,利用SEM和TEM观察样品的微观形貌,利用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和瞬态光电流等分析样品的光电性能。结果表明,Sm^(3)+进入TiO_(2)晶格,占据Ti^(4+)的位置,造成TiO_(2)晶格膨胀,引起晶格畸变。稀土掺杂引入的晶格缺陷能够提高TiO_(2)的费米能级,增加表面能量壁垒,使光生电子和空穴在表面的复合概率降低;金属Bi通过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结合稀土元素丰富的能级结构和4f电子跃迁特性,对TiO_(2)进行双重修饰改性,进一步提高了TiO_(2)的光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可见光照5 h,Bi/TiO_(2)∶Sm^(3+)复合纤维对洛美沙星的降解效果最佳,达到97.37%,分别是Sm^(3+)∶TiO_(2)和Bi/TiO_(2)的1.7和1.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TiO_(2)∶Sm^(3+)复合纤维 洛美沙星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稀土离子掺杂 可见光催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O2对激光熔覆TiCp/Ni基复合涂层的影响 被引量:12
15
作者 许伯藩 李安敏 +1 位作者 潘应君 张细菊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0-12,共3页
利用5kWCO2激光器在A3钢表面激光熔覆添加不同CeO2含量的TiCp/Ni复合涂层。研究了稀土氧化物对激光熔覆金属陶瓷复合涂层的组织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预涂覆复合合金粉末中添加0.4%CeO2能减少涂层的气孔、疏松,使涂层的组织致密... 利用5kWCO2激光器在A3钢表面激光熔覆添加不同CeO2含量的TiCp/Ni复合涂层。研究了稀土氧化物对激光熔覆金属陶瓷复合涂层的组织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预涂覆复合合金粉末中添加0.4%CeO2能减少涂层的气孔、疏松,使涂层的组织致密及涂层中TiC颗粒细小光滑,分布均匀,复合涂层的耐磨性与耐蚀性得到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熔覆 稀土氧化物ceo2 金属陶瓷涂层 耐磨性 耐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复合固体超强酸SO_4^(2-)/ZrO_2-CeO_2催化合成食用香料乳酸乙酯的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邓斌 余瑞金 +1 位作者 陈六平 俞秋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2-64,共3页
研究了以稀土复合固体超强酸SO_4^(2-)-/ZrO_2-CeO_2作催化剂,乳酸和乙醇为原料合成食用香料乳酸乙酯。通过正交实验考察了影响酯化反应的主要因素,确定的最佳合成条件为:乳酸用量为0.1 mol时,乙醇与乳酸物质的量之比为3.0:1,催化剂用... 研究了以稀土复合固体超强酸SO_4^(2-)-/ZrO_2-CeO_2作催化剂,乳酸和乙醇为原料合成食用香料乳酸乙酯。通过正交实验考察了影响酯化反应的主要因素,确定的最佳合成条件为:乳酸用量为0.1 mol时,乙醇与乳酸物质的量之比为3.0:1,催化剂用量为乳酸质量的2.5%,回流反应3.0 h,带水剂环已烷20 mL/0.1 mol乳酸条件下,酯化率可达90.3%。且该催化剂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再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复合固体超强酸 SO4^2-/ZrO2-ceo2 乳酸乙酯 催化 酯化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复合固体超强酸SO_4^(2-)/ZrO_2-CeO_2催化合成冰片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永根 吴良 李海霞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4期301-302,305,共3页
目的:研究一种合成冰片的新方法。方法:在纳米稀土复合固体超强酸SO42-/ZrO2-CeO2催化下,通过α-蒎烯与无水草酸酯化-皂化法合成冰片。结果:酯化反应能顺利进行生成草酸冰片酯,草酸冰片酯和NaOH发生皂化反应后得到冰片。当酯化反应的温... 目的:研究一种合成冰片的新方法。方法:在纳米稀土复合固体超强酸SO42-/ZrO2-CeO2催化下,通过α-蒎烯与无水草酸酯化-皂化法合成冰片。结果:酯化反应能顺利进行生成草酸冰片酯,草酸冰片酯和NaOH发生皂化反应后得到冰片。当酯化反应的温度为80℃,反应时间为6 h,催化剂的用量为α-蒎烯质量的6%时,冰片的产率为68.7%,产品中正、异冰片含量比约为5∶1。结论:该合成方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污染小,产率高,产品质量好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复合固体超强酸 SO42-/ZrO2-ceo2 酯化-皂化法 Α-蒎烯 冰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H_(3)SO_(3)改性稀土尾矿催化剂NH_(3)-SCR脱硝活性及SO_(2)/H_(2)O耐受性能研究
18
作者 焦坤灵 焦晓云 +3 位作者 刘佳杰 汪思瀛 李娜 武文斐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37,75,共7页
采用球磨、微波焙烧方法制备了不同质量分数NH_(3)SO_(3)改性稀土尾矿NH_(3)-SCR脱硝催化剂。通过BET、SEM-EDS、XRD、NH_(3)-TPD、H_(2)-TPR分析了催化剂脱硝活性及SO_(2)/H_(2)O耐受性能。结果表明:NH_(3)SO_(3)改性使催化剂脱硝活性... 采用球磨、微波焙烧方法制备了不同质量分数NH_(3)SO_(3)改性稀土尾矿NH_(3)-SCR脱硝催化剂。通过BET、SEM-EDS、XRD、NH_(3)-TPD、H_(2)-TPR分析了催化剂脱硝活性及SO_(2)/H_(2)O耐受性能。结果表明:NH_(3)SO_(3)改性使催化剂脱硝活性得到了显著提高,10%NH_(3)SO_(3)改性催化剂在300~350℃脱硝活性可达90%左右。SO_(2)/H_(2)O共同作用可将10%NH_(3)SO_(3)改性催化剂脱硝活性提高至97%,其促进作用保持了良好的稳定性,且具有可逆性。NH_(3)SO_(3)改性稀土尾矿后,催化剂比表面积、酸性位点及强度增加,表面活性物质分散度更高,弱化了尾矿矿物晶型,提高了催化剂吸附能力和氧化还原能力,从而提高催化脱硝活性,同时具备优良的SO_(2)/H_(2)O耐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H_(3)SO_(3)改性 稀土尾矿 催化剂 NH_(3)-SCR脱硝 SO_(2)/H_(2)O耐受性能 脱硝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元素改性CO_(2)加氢制甲醇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杨军 梁丽烨 +3 位作者 李华 徐彩玲 吴剑峰 丑凌军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1,共11页
化石燃料对人类社会具有重要作用,然而CO_(2)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产生了负面影响。CO_(2)加氢制甲醇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大气中CO_(2)浓度,还提供了高附加值化学品。非贵金属(Cu)基、贵金属(Pd)基和双金属氧化物等一系列催化剂已经被运用于C... 化石燃料对人类社会具有重要作用,然而CO_(2)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产生了负面影响。CO_(2)加氢制甲醇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大气中CO_(2)浓度,还提供了高附加值化学品。非贵金属(Cu)基、贵金属(Pd)基和双金属氧化物等一系列催化剂已经被运用于CO_(2)加氢制甲醇,然而传统Cu基催化剂存在反应条件苛刻、活性位点易烧结和团聚的问题,Pd基催化剂抗烧结性能较好且在低温下有优异的反应活性,但贵金属对CO_(2)的吸附较弱,CO_(2)在低温下很难被活化。双金属氧化物催化剂(以ln_(2)O_(3)基和ZrO_(2)基催化剂为主)具有优异的催化性能和良好的稳定性,其中单独的In2O3自身稳定性较差,且In_(2)O_(3)基催化剂的活性相In_(2)O_(3)-x容易被过度还原形成金属In而失活,需要掺杂其他改性元素进一步提高其稳定性和活性;单独的ZrO_(2)催化性能不理想,需要通过与其他金属或金属氧化物相互作用提升其催化性能。稀土元素(La、Ce和Y)作为改性元素或其氧化物作为催化剂载体,能有效调节催化剂的表面酸碱性、活性相分散度和比表面积以及金属-载体相互作用等,从而改善催化剂对CO_(2)的吸附和活化性能,增大产物选择性,并提高催化剂稳定性。综述了La、Ce和Y对Cu基、Pd基和双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改性作用,以期为稀土元素改性CO_(2)加氢制甲醇催化剂的研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加氢 甲醇 稀土元素 改性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修饰对Cu/Al_(2)O_(3)催化乙酰丙酸乙酯加氢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商宗玲 张弨 赵凤玉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0-348,共9页
生物质催化转化制大宗化学品符合低碳战略的重要研究方向,将纤维素衍生物乙酰丙酸乙酯转化为1,4-戊二醇是最具前景的技术路线之一。非贵金属铜基催化剂在该反应中表现出较好的活性,Cu/Al_(2)O_(3)在160℃、4 MPa H_(2)条件下催化乙酰丙... 生物质催化转化制大宗化学品符合低碳战略的重要研究方向,将纤维素衍生物乙酰丙酸乙酯转化为1,4-戊二醇是最具前景的技术路线之一。非贵金属铜基催化剂在该反应中表现出较好的活性,Cu/Al_(2)O_(3)在160℃、4 MPa H_(2)条件下催化乙酰丙酸乙酯氢解制1,4-戊二醇收率为50.8%,经稀土改性后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显著提升,其中CuNd0.25/Al_(2)O_(3)催化剂上获得1,4-戊二醇的收率高达92.7%。通过对催化剂性能以及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_(2)-TPR)、氢气程序升温脱附(NH3-TPD)和CO红外吸附(CO-DRIFT)等表征结果的分析发现,稀土元素的存在不仅改变了Cu活性中心的还原性质、分散度和电子结构,还改变了催化剂表面酸、碱性位点的分布。稀土元素的修饰既促进了催化剂表面反应物的吸附与活化,又抑制了目标产物1,4-戊二醇的脱水副反应,从而提高了活性和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Al_(2)O_(3)催化剂 稀土修饰 1 4-戊二醇 乙酰丙酸乙酯 氢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