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8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胸超声心动图结合三维标测系统引导零射线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术的探索研究
1
作者 冯天捷 赵广智 +8 位作者 董靖 王城 张凤文 王首正 刘俊 牛国栋 唐闽 段福建 潘湘斌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4-379,共6页
目的:探索经胸超声心动图结合三维标测系统引导零射线心房颤动(房颤)射频导管消融术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共纳入2024年6月1日至2024年9月30日期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射频导管消融术的12例阵发... 目的:探索经胸超声心动图结合三维标测系统引导零射线心房颤动(房颤)射频导管消融术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共纳入2024年6月1日至2024年9月30日期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射频导管消融术的12例阵发性房颤患者。所有患者均在经胸超声心动图引导下完成经皮穿刺、房间隔穿刺,然后在超声心动图结合三维标测系统引导下完成左心房建模和放电消融等手术步骤,以消融手术完成后术中验证肺静脉电位消失作为消融终点和成功标志。观察患者的手术情况及1个月和3个月随访结果。结果:12例阵发性房颤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56.8±11.2)岁,阵发性房颤病史(4.2±2.3)年,左心房内径(36.5±2.5)mm,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47.8±4.1)mm,左心室射血分数55%~65%。患者的平均总手术时间为(102.25±14.51)min,超声心动图操作时间为(29.58±6.23)min,导管操作时间为(33.08±4.10)min。所有患者均完成环肺静脉隔离,术中未发生并发症。患者的住院时间为2~6 d。术后1个月随访时,所有患者的动态心电图均显示窦性心律,2例偶发房性早搏,无房颤复发;术后3个月随访时,2例患者仍偶发房性早搏,所有患者的心电图均未记录到房颤复发。结论:经胸超声心动图结合三维标测系统全程引导零射线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阵发性房颤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导管消融术 心房颤动 经胸超声心动图 零射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间手术模式下心律失常射频导管消融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初步探索研究
2
作者 夏雨 徐沁 +6 位作者 陈冠之 张念秦 胡志成 吴灵敏 郑黎晖 丁立刚 姚焰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46-652,共7页
目的:初步探讨当日出院的日间手术模式下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心律失常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连续入选2024年7月8日至2024年9月18日期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拟接受日间手术模式下心律失常射频导管消融术的50例患者。观察患者的手术... 目的:初步探讨当日出院的日间手术模式下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心律失常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连续入选2024年7月8日至2024年9月18日期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拟接受日间手术模式下心律失常射频导管消融术的50例患者。观察患者的手术即刻成功率,并随访患者术后30天内再住院/门急诊就诊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3个月内心律失常的复发情况。结果:50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7.2±16.1)岁,男性32例(64.0%)。47例(94.0%)患者接受射频导管消融术,其中18例(36.0%)为心房颤动患者;其余3例(6.0%)仅接受电生理检查。接受射频导管消融术的患者术中即刻成功率为100%(47/47),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血管穿刺并发症及消融相关并发症。患者的平均总住院时间和术后在院观察时间分别为(6.84±1.13)h和(3.40±1.12)h;术后30天内全因和因心律失常再住院/门急诊就诊率分别为12.0%(6/50)和2.0%(1/50);术后3个月内心律失常总复发率为4.0%(2/50),复发病例均为接受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术的患者。结论:日间手术模式下心律失常射频导管消融术安全、有效、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间手术 射频导管消融 心律失常 心房颤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肺静脉隔离射频导管消融术中发生迷走神经反应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和预后分析
3
作者 梁二鹏 宋卫锋 +4 位作者 周游 陈珂 王现青 高传玉 郑黎晖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75-479,共5页
目的:旨在分析环肺静脉隔离(PVI)射频导管消融术中发生迷走神经反应(VR)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和预后。方法:回顾性连续入选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就诊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行首次PVI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的702例药物难治性非瓣膜性心房... 目的:旨在分析环肺静脉隔离(PVI)射频导管消融术中发生迷走神经反应(VR)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和预后。方法:回顾性连续入选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就诊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行首次PVI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的702例药物难治性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VR定义为消融中出现心室停搏或RR间期延长超过50%。PVI先从右上肺静脉前壁开始消融,记录术中VR情况。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控制混杂因素,寻找出现VR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无心房颤动患者生存情况。结果:纳入的702例心房颤动患者中阵发性心房颤动380例(54.1%),持续性心房颤动322例(45.9%)。PVI射频导管消融术中有11.0%(77/702)患者发生了VR,共81次VR。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中VR发生率显著高于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中VR发生率[19.5%(74/380)vs.0.9%(3/322),P<0.001]。81次VR中,表现为窦性停搏51次(63.0%),窦性心动过缓26次(32.1%),房室阻滞4次(4.9%)。VR最常发生部位为左上肺静脉神经节丛(GP)区域(82.7%,67/8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年龄、性别等后显示,阵发性心房颤动(OR=18.667,95%CI:6.638~52.491,P<0.001)、体重指数(BMI)≥28.0 kg/m^(2)(OR=2.361,95%CI:1.376~4.051,P=0.002)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62.0%(OR=1.964,95%CI:1.119~3.447,P=0.019)是PVI射频导管消融术中发生VR的独立危险因素。经过(13.0±7.1)个月随访,阵发性心房颤动合并VR患者中有8.1%(6/74)复发心房颤动,未合并VR患者中有10.8%(33/306)复发心房颤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6)。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中,无房颤生存率在合并VR和未合并VR患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P=0.735)。结论:从右上肺静脉前壁开始的PVI最常发生VR的消融部位为左上肺静脉GP区域。阵发性心房颤动、BMI≥28.0 kg/m^(2)及LVEF≥62.0%是PVI射频导管消融术中发生VR的独立危险因素。VR与无心房颤动生存率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射频消融 迷走神经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法对Marshall静脉相关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4
作者 万琼 陶敏 +1 位作者 杨巧 王炎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04-713,共10页
目的通过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检索2000~2023年Marshall静脉(VOM)相关文献,对文献总结并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该领域的发展现状。方法以WOS中核心合集拓展数据库为数据来源,收录2000年至2023年相关文献并运用R软件执行描述性文献计... 目的通过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检索2000~2023年Marshall静脉(VOM)相关文献,对文献总结并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该领域的发展现状。方法以WOS中核心合集拓展数据库为数据来源,收录2000年至2023年相关文献并运用R软件执行描述性文献计量分析,以及利用CiteSpace,VOSviewer等软件工具进行可视化结果解释。结果检索获得共145篇文献,由来自17个国家227个研究机构的816位研究者在34种期刊上发表。从2000年开始发文量持续增加,特别是从2019年以来发文量呈现出爆发性增长。美国不仅在发文量以及文献被引数上均表现出主导地位,而且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以最多的总引用次数(587次)被认为是最活跃的研究机构,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ELECTROPHYSIOLOGY的年发表论文数量最高,且总本地引用次数也最多。研究者Duchateau是近年来在该领域最活跃的研究者之一,Hwang则是该领域最早,也是最有影响力的研究者之一。时间线研究发现“二尖瓣峡部消融”是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且近几年以持续性房颤和无水乙醇灌注消融为最热门的研究方向。结论应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分析VOM相关文献,全面且直观地展示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研究方向,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有效的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rshall静脉 文献计量分析 心房颤动 射频导管消融 乙醇灌注 可视化 心脏电生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衰减指数和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与射频导管消融术后心房颤动复发的相关性研究
5
作者 李晓乐 谢丽响 +4 位作者 王思怡 陈文苏 李承宗 王子硕 胡春峰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66-673,共8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冠脉)周围脂肪衰减指数(FAI)和甘油三酯-葡萄糖(TyG)指数与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后心房颤动(房颤)复发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2023年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成功行RFCA的348例房颤患者,定量测量冠脉周围FAI,...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冠脉)周围脂肪衰减指数(FAI)和甘油三酯-葡萄糖(TyG)指数与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后心房颤动(房颤)复发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2023年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成功行RFCA的348例房颤患者,定量测量冠脉周围FAI,计算TyG指数。根据TyG指数三分位数将患者分3组:T_(1)组(TyG指数<8.45,n=114);T_(2)组(8.45≤TyG指数≤8.93,n=114);T_(3)组(TyG指数>8.93,n=120)。采用线性回归分析评估TyG指数与冠脉三大分支近端FAI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冠脉周围FAI及TyG指数与RFCA术后房颤复发的关系,并绘制限制性立方样条(RCS)图,通过相加交互作用及中介分析探究冠脉周围FAI在TyG指数与RFCA术后房颤复发关系中的作用。通过亚组分析探索TyG指数对不同类型房颤患者术后房颤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线性回归分析校正混杂因素后,TyG指数每增加1个单位,左回旋支(LCX)-FAI增加5.389 HU(95%CI:3.874~6.904,P<0.001)。经过术后1年的随访,最终确诊房颤复发患者90例,复发率为25.86%。RCS分析显示,LCX-FAI及TyG指数与RFCA术后房颤复发之间均不存在显著非线性关系(P_(non-linear)=0.378,P_(non-linear)=0.469)。TyG指数>9.08且LCX-FAI>-83.65 HU的患者术后房颤复发率约为TyG指数≤9.08且LCX-FAI≤-83.65 HU患者的57.737倍(OR=57.737,95%CI:23.755~155.656,P<0.001)。TyG指数和LCX-FAI存在相加交互作用:相对超危险度比(RERI)为50.901(95%CI:0.215~101.587),归因比(AP)为0.882(95%CI:0.769~0.994),交互作用指数(S)为9.713(95%CI:3.380~27.910)。中介分析表明,LCX-FAI介导了TyG指数与房颤复发相关性的22%。亚组分析发现,房颤类型与TyG指数在复发风险上不存在相乘交互作用(P_(interaction)=0.562)。结论:房颤患者TyG指数与LCX-FAI呈正相关,TyG指数>9.08且LCX-FAI>-83.65 HU的患者RFCA术后房颤复发风险更大。LCX-FAI部分介导了TyG指数与术后房颤复发之间的关系。此外,TyG指数可有效预测持续性及阵发性房颤患者RFCA术后房颤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衰减指数 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 心房颤动 射频导管消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DOT MICRO^(TM)导管两种模式与传统导管功率控制模式对消融损伤灶影响的对比研究
6
作者 张念秦 李乐 +9 位作者 陈冠之 夏雨 孟旭 胡志成 刘立旻 吴灵敏 郑黎晖 王虹剑 丁立刚 姚焰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49-354,共6页
目的探讨QDOT MICRO^(TM)(QDOT)导管两种模式消融效果的安全性,以及与传统导管功率控制(PC)模式相比不同参数设置对消融创痕的影响。方法应用新鲜离体猪心,比较QDOT导管的温度/流速控制(TFC)模式与THERMOCOOL SMARTTOUCHTM SF(STSF)导管... 目的探讨QDOT MICRO^(TM)(QDOT)导管两种模式消融效果的安全性,以及与传统导管功率控制(PC)模式相比不同参数设置对消融创痕的影响。方法应用新鲜离体猪心,比较QDOT导管的温度/流速控制(TFC)模式与THERMOCOOL SMARTTOUCHTM SF(STSF)导管的PC模式在不同消融指数(AI,400、500)分组下的创痕大小和安全性。同时评估QDOT导管的超高功率短时程消融模式(vHPSD)和TFC模式在不同接触压力(5、15和30 g)和不同贴靠角度(0°、45°和90°)分组下的创痕大小和安全性,并对比两种模式在不同消融间距(4 mm和6 mm)分组下创痕的均匀性、连续性和安全性。结果在AI相同时,TFC与PC模式所产生的创痕的深度、表面宽度、最大横径以及体积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目标AI为400时TFC模式相比,vHPSD模式所产生创痕的表面宽度和最大横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vHPSD模式产生的创痕更浅[(1.95±0.38)mm比(2.72±0.31)mm,P<0.001]、体积更小[(30.35±11.34)mm^(3)比(48.78±19.82)mm^(3),P=0.040]。接触压力对创痕情况影响不显著,各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各组创痕表面宽度均在贴靠角度90°时最小,且在目标AI为500的TFC模式组不同贴靠角度导致的创痕表面宽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此外,消融间距为4 mm时,vHPSD模式和TFC模式均能产生均匀且连续的线状创痕;消融间距为6 mm时,vHPSD模式和目标AI为400的TFC模式组所产生的创痕均不连续,而目标AI为500的TFC模式组产生的创痕具有良好的连续性。应用QDOT导管和STSF导管消融均未产生气爆和焦痂。结论在AI相同时,QDOT导管的TFC模式与STSF导管的PC模式消融效果相似。与TFC模式相比,vHPSD模式产生的创痕深度更浅,体积更小。QDOT导管的TFC模式和vHPSD模式安全性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消融术 QDOT MICRO^(TM)导管 超高功率短时程 温度/流量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3例小儿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被引量:24
7
作者 叶赞凯 马坚 +6 位作者 张澍 张大伟 张凤文 葛怡 胡继强 廖自立 李守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3-36,共4页
目的:评价83例小儿心律失常患儿的射频消融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的研究2009-09-01至2012-06-30期间83例因心律失常在我院小儿心内科住院并接受心内电生理检查+射频消融手术治疗的患儿。83例患儿(男性59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 目的:评价83例小儿心律失常患儿的射频消融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的研究2009-09-01至2012-06-30期间83例因心律失常在我院小儿心内科住院并接受心内电生理检查+射频消融手术治疗的患儿。83例患儿(男性59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9.22岁(3.75岁~14岁),平均体重33.2公斤(15公斤~98公斤)。结果:83例患儿射频消融手术治疗后随访(18±12)月。83例患儿急性期消融成功76例,成功率91.56%(76/83);随访期复发8例,复发率为9.63%(8/8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54例,其中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23例;预激综合征13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18例;急性期均消融成功,成功率为100%。室性早搏21例,其中右心室流出道9例,右心室流入道7例,左心室流出道4例,两种形态早搏1例;急性期18例消融成功,3例消融不成功。4例室性心动过速,均消融成功;其中1例为室间隔缺损术后,其余3例为特发性的。心房扑动2例,均为心外科开胸手术治疗术后根治,随访期无复发。房性心动过速1例,未标测到理想的靶点未予消融。1例致心律失常型右心室型心肌病术后3天即出现复发。所有患儿术后均未出现明显的并发症(无死亡,无出血)。结论:在我们这个研究组中,射频消融手术被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儿科患儿中,我们还需要一个更长期的随访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消融 儿科 心律失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化阿托伐他汀联合胺碘酮对瓣膜置换同期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心房颤动早期复发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4
8
作者 曹炜 石开虎 +2 位作者 沙纪名 徐盛松 张珂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814-817,共4页
目的探讨围术期强化阿托伐他汀联合胺碘酮治疗对瓣膜置换同期行心房颤动(AF)射频消融术后AF早期复发及体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有症状的AF接受瓣膜置换同期行AF射频消融术患者71例,均同期实施改良Cox Mini-maze手术,根据随机区组... 目的探讨围术期强化阿托伐他汀联合胺碘酮治疗对瓣膜置换同期行心房颤动(AF)射频消融术后AF早期复发及体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有症状的AF接受瓣膜置换同期行AF射频消融术患者71例,均同期实施改良Cox Mini-maze手术,根据随机区组法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术后均常规给予胺碘酮治疗。干预组术前24、2 h分别口服阿托伐他汀80、40 mg,术后口服阿托伐他汀40 mg/d,1个月,之后再继续口服20 mg/d,3个月。对照组仅按常规口服胺碘酮。通过定期行心电图和24 h动态心电图,观察AF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率,并同时检测血浆炎症标志物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术后全部患者均随访3个月以上,干预组术后1、3个月时AF复发率均为10.8%,对照组分别为29.4%、3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s-CRP水平术后均即刻升高,术后7 d达到最高值,术后1个月时显著下降,术后3个月时基本降低至术前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术后即刻、7 d、1个月及3个月的hs-CRP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强化阿托伐他汀联合胺碘酮治疗可明显减轻瓣膜置换同期行AF射频消融术后炎症反应,并能降低术后早期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阿托伐他汀 胺碘酮 射频消融 超敏C反应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效果 被引量:13
9
作者 舒茂琴 宋治远 +9 位作者 冉擘力 仝识非 钟理 姚青 李永华 景涛 庄国强 刘建平 何国祥 胡厚源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41-443,共3页
目的评价导管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对特发性室速(idiopat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IVT)的治疗效果以及心电图对消融靶点的定位价值。方法对126例特发性室速患者的电生理资料及RFCA治疗效果进行回... 目的评价导管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对特发性室速(idiopat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IVT)的治疗效果以及心电图对消融靶点的定位价值。方法对126例特发性室速患者的电生理资料及RFCA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多数患者采用激动顺序标测,射频能量采用温控法(60~65℃)。结果126例患者中右室流出道(fight ventricular outtflow tract,RVOT)IVT62例、左后间隔IVT43例,其他部位IVT21例。本组RFCA的总成功率为87.3%,RVOT-IVT和左后间隔IVT的成功率显著高于其他部位IVT(96.8%和90.7%vs52.4%,P〈0.05)。本组8例患者存在发作性晕厥(发作的R-R间期230~260m8),其中4例合并房室结双径路、2例合并隐匿性房室旁道、2例合并多形性室速。随访6个月至10年,复发9例(复发率为8.2%),均再次RFCA成功。合并心动过速性心肌病者6例,术后3个月心脏大小与心功能均恢复正常。结论采用激动顺序标测法RFCA治疗IVT成功率高;室速发作时体表心电图对绝大多数室速起源具有定位价值;部分室速可能合并房室旁道或房室结双径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导管消融 室性心动过速 心脏电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3
10
作者 张晔 王玉堂 +3 位作者 单兆亮 时向民 苑洪涛 郭红阳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18-319,共2页
目的探讨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及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41例特发室性心动过速及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患者(男80例,女61例)采用激动顺序标测和(或)起搏标测方法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结果消融成功128例,成功... 目的探讨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及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41例特发室性心动过速及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患者(男80例,女61例)采用激动顺序标测和(或)起搏标测方法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结果消融成功128例,成功率为90.8%,起源于右室流出道的室性心动过速或室性期前收缩消融成功率为92.0%。20例患者行消融前后的Holter检查,术前平均(21 824±12 769)次/24 h,术后平均(1 548±2 926)次/24 h,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访3~36个月,10例复发并全部再次消融成功。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症状严重且药物治疗无效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或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是安全、有效、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射频消融 室性心动过速 室性期前收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频消融术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1000例的疗效 被引量:10
11
作者 吴立群 顾刚 +3 位作者 沈永初 沈卫峰 戚文航 龚兰生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2年第2期137-139,共3页
目的评价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10 0 0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患者接受射频消融术 ,术后平均随访 2 5± 19月 (1~ 110月 )。 结果射频消融术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总成功率为 98.9% (989/... 目的评价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10 0 0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患者接受射频消融术 ,术后平均随访 2 5± 19月 (1~ 110月 )。 结果射频消融术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总成功率为 98.9% (989/ 10 0 0 ) ,其中旁道参与的心动速度 5 90例 (5 98条旁道 ) ,阻断 5 88条 ,成功率 98.3%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4 10例 ,慢径消融成功率为 99.8%。 14例 (1.4 % )患者出现并发症。随访期间 ,16例 (1.6 % )患者复发 ,再次接受射频消融术均获成功。 结论射频消融术是目前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最为有效的手段 ,其成功率高 ,并发症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消融 射频电流 室上性心动过速 射频消融术 治疗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频消融治疗频发室性早搏对左室功能及其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2
12
作者 庄晓华 桂燕萍 +5 位作者 牛晓萍 张家友 顾兴建 赵亮 徐涛 廖德宁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95-398,共4页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治疗频发室性早搏(室早)对左室功能及其结构的影响。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成功行射频消融治疗的频发室早患者56例,同期随访未予射频消融治疗的频发室早患者42例。比较两组患者不同处理前、后的室早数和超声心...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治疗频发室性早搏(室早)对左室功能及其结构的影响。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成功行射频消融治疗的频发室早患者56例,同期随访未予射频消融治疗的频发室早患者42例。比较两组患者不同处理前、后的室早数和超声心动图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室间隔厚度(IVSd)、左室后壁厚度(LVPWd)等各参数的变化。结果 (1)与非消融组比较,消融组射频消融治疗后室早总数明显减少[(125±113)个/24 h vs(17 813±1 542)个/24 h,P<0.01];超声心动图的各项参数[LVEDD(44.1±4.0)mm vs(48.9±3.8)mm;LVESD(27.0±3.7)mm vs(30.1±4.2)mm;IVSd(7.5±0.8)mm vs(8.5±0.8)mm;LVPWd(7.5±0.8)mm vs(8.5±0.9)mm;LVEF(0.72±0.06)vs(0.64±0.08)]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治疗前比较,射频消融治疗后室早总数减少[(125±113)个/24 h vs(23 662±12 559)个/24 h,P<0.01],患者胸闷、心悸症状缓解,超声心动图参数LVEDD[(44.1±4.0)mm vs(50.6±5.4)mm]、LVESD[(27.0±3.7)mm vs(32.1±5.3)mm]、IVSd[(7.5±0.8)mm vs(8.8±1.1)mm]、LVPWd[(7.5±0.8)mm vs(8.7±1.1)mm]明显减小(P<0.05);LVEF[(0.72±0.06)vs(0.64±0.09)]显著提高(P<0.05)。结论射频消融可有效改善频发室早引起的心脏结构重构和功能减退,缓解患者不适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发室性早搏复合征 射频电流 导管消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穿刺射频消融治疗门静脉癌栓15例 被引量:15
13
作者 葛乃建 杨业发 +8 位作者 申淑群 于晓河 张一军 伍路 梁军 朱俊军 程树群 沈锋 吴孟超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883-886,共4页
目的:临床观察采用新型血管内射频消融(RFA)导管HabibTMVesOpen消融门静脉癌栓再通门静脉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15例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并出现血流阻塞的患者,先在B型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门静脉并置管;再在DSA引导下,将新型血管内... 目的:临床观察采用新型血管内射频消融(RFA)导管HabibTMVesOpen消融门静脉癌栓再通门静脉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15例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并出现血流阻塞的患者,先在B型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门静脉并置管;再在DSA引导下,将新型血管内RFA导管导引至门静脉癌栓处,连接射频发生器(RITA),设置功率10W消融治疗2-10min。评价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肝肾功能及血常规改变、门静脉通畅及癌栓消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发生如穿刺道出血、血管穿孔、胆汁瘘并发感染、肝脓肿、腹腔出血等并发症,RFA后直接门静脉造影显示局部门静脉再通;4周后复查肝功能、血常规无明显变化,超声多普勒检查提示原堵塞门静脉有血流通过,部分患者CT检查见门静脉癌栓缩小或消失。结论经皮穿刺门静脉RFA门静脉癌栓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可能是治疗肝癌门静脉癌栓的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射频消融 导管 经皮肝穿刺门静脉造影术 门静脉癌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频消融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病例分析 被引量:10
14
作者 吴书林 欧阳非凡 +4 位作者 郑祥生 李海杰 尹滔业 孙家珍 冯建章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1995年第1期15-17,共3页
80例行射频消融术(RFCA)的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中,52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有53条旁路,射频阻断49条,成功率92%。例1第2次RFCA后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1周后安装DDD起搏器;1例大头导管在升... 80例行射频消融术(RFCA)的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中,52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有53条旁路,射频阻断49条,成功率92%。例1第2次RFCA后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1周后安装DDD起搏器;1例大头导管在升主动脉打结;1例术后有左下肢静脉血栓形成;2例术后1个月复查B型超声示轻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26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射频全部成功,1例术后出现1度A-VB,1例出现左侧气胸。2例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射频成功。初步认为射频消融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有一定的并发症(包括Ⅲ度A-V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 室上性 射频消融术 病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冠状静脉窦射频导管消融房室旁路的疗效和安全性 被引量:6
15
作者 楚建民 马坚 +2 位作者 王方正 张奎俊 孙瑞龙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289-290,共2页
目的 :探讨经冠状静脉窦低能量射频导管消融房室旁路的适应证、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2 2例左侧房室旁路患者先经心内膜射频导管消融 ,不成功改由经冠状静脉窦标测途径。  结果 :2 2例患者全部成功 ,17例 (77.3% )成功靶点与冠状... 目的 :探讨经冠状静脉窦低能量射频导管消融房室旁路的适应证、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2 2例左侧房室旁路患者先经心内膜射频导管消融 ,不成功改由经冠状静脉窦标测途径。  结果 :2 2例患者全部成功 ,17例 (77.3% )成功靶点与冠状静脉分支或畸形有关。 15例有效靶点记录到振幅较大的房室旁路电位 ,其振幅于 A波和 V波之比大于 1,前传 V波和逆传 A波较心内膜标测分别提前 2 6 .1± 5 .1m s和 2 2 .5±9.2 m s。  结论 :低能量冠状静脉窦射频导管消融可以安全、有效的阻断房室旁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静脉窦 房室旁路 射频导管消融术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标测系统指导儿童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治疗 被引量:11
16
作者 叶钜亨 曾国洪 +3 位作者 曾少颖 石继军 李渝芬 谢颖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6-80,共5页
目的探讨Carto系统和Ensite系统标测指导儿童心律失常射频消融(RFCA)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22例心律失常患儿,包括9例房性心动过速(AT),4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5例右室室性早搏(PVC),4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在Carto系统或E... 目的探讨Carto系统和Ensite系统标测指导儿童心律失常射频消融(RFCA)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22例心律失常患儿,包括9例房性心动过速(AT),4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5例右室室性早搏(PVC),4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在Carto系统或Ensite系统三维标测导航下行RFCA治疗。结果所有病例均能准确找到消融靶点,消融完毕后心动过速均未能诱发,术中无发生严重并发症。所有病例平均随访6~24个月,Ensite Array系统组1例AT病例复发,可用药物控制。结论 Carto系统和Ensite系统标测指导儿童心律失常RFCA治疗安全可行,尤其适合于疑难复杂、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不持续的心律失常的RFCA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标测系统 心律失常 射频消融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治疗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卫华 张丽娟 +4 位作者 谢强 吴荣 王珏 马欲晓 腾志超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20-422,共3页
评价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和室性早搏)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临床疗效.10例患者(男4例,女6例),平均年龄42.5±17.3岁.其中频发室早5例,室速5例,采用激动标测法与起搏标测法相结合来确定起源点.4例心律失常位于右室流出道,... 评价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和室性早搏)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临床疗效.10例患者(男4例,女6例),平均年龄42.5±17.3岁.其中频发室早5例,室速5例,采用激动标测法与起搏标测法相结合来确定起源点.4例心律失常位于右室流出道,5例位于左室中后间隔区,1例左室流出道室早位于左冠窦内.10例患者均获得良好效果,即刻成功率100%.随访期间(2~30个月)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无心律失常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消融术 室性心动过速 室性早搏 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旧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心电图定位方法比较 被引量:8
18
作者 杜志君 王月刚 +2 位作者 蔡伟文 张文静 查道刚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3720-3723,共4页
目的:比较新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心电图定位方法与旧方法的准确性。方法:搜集2010-2013年南方医院202例消融手术成功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其移行区指数、V2移行指数、R波时限指数与振幅指数、Sv2/Rv3指数。结果:不考虑... 目的:比较新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心电图定位方法与旧方法的准确性。方法:搜集2010-2013年南方医院202例消融手术成功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其移行区指数、V2移行指数、R波时限指数与振幅指数、Sv2/Rv3指数。结果:不考虑心脏转位,V2移行指数敏感性最高(93.5%),Sv2/Rv3指数特异性最高(93.8%),ROC曲线下面积分析四者均>0.8,移行区指数最小(0.804),有统计学意义(P﹤0.001)。心脏转位病例中,V2移行指数敏感性最高(93.9%),Sv2/Rv3指数特异性最高(94.7%),ROC曲线下面积四者均>0.8,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论有无转位,Sv2/Rv3指数法均有较高的特异性及诊断价值,且和V2移行指数及R波时限指数与振幅指数诊断价值相当。Sv2/Rv3指数与其余方法相比,简洁明了,可互相补充用于指导射频消融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早搏 室性心动过速 心电图 导管消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频消融治疗心动过速型心肌病疗效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洪浪 王洪 +4 位作者 陈章强 赖珩莉 尹秋林 陆林祥 葛郁之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7-119,共3页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FCA)治疗心动过速型心肌病(TCM)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05-01至2008-12收治的TCM患者7(男5,女2)例,年龄21~76(39.9±20.5)岁。心动过速病程3个月~16年。主要症状为胸闷、心悸、气短。既往无器质性...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FCA)治疗心动过速型心肌病(TCM)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05-01至2008-12收治的TCM患者7(男5,女2)例,年龄21~76(39.9±20.5)岁。心动过速病程3个月~16年。主要症状为胸闷、心悸、气短。既往无器质性心脏病史,亦无饮酒嗜好和克山病高发区居住史。7例均经心腔内电生理检查证实并行三维标测系统(EnSite3000)指导下射频消融治疗。结果:7例患者心腔内电生理检查显示:3例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标测到最早激动点消融成功;1例右心房峡部依赖性心房扑动,行右心房峡部线性消融达到峡部双向阻滞,术中即刻转为窦性心律;3例左侧特发性无休止室性心动过速,用消融电极标测到P电位,且较体表心电图和冠状窦V波提前26~35ms,以此靶点试放电消融成功。其中1例消融成功后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心室静止,立即植入起搏器,术后一直靠起搏器维持心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未恢复。射频消融时间(3.6±0.5)h,暴光时间(1.9±0.4)h。术后随访3个月时左心房直径、左心室舒张末径、左心室收缩末径均较术前显著缩小(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术前显著增加(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随访6个月时再复查上述各指标均已恢复正常范围,未见心动过速复发。结论:心动过速可以诱导心肌病,如果及时采取射频消融治疗,可以消除心动过速发生的基质,心脏结构和功能是可以完全恢复。三维标测系统可清晰地揭示心律失常的机制,对房性或室性心动过速等复杂心律失常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提高消融的成功率及增加手术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型心肌病 快速型心律失常 射频消融 三维标测系统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血压犬经导管射频消融去肾交感神经术后血压及神经损伤因子的变化 被引量:8
20
作者 江凤林 王新国 +6 位作者 朱福音 曾丽雄 王晓艳 李慧 沈智洁 杨侃 张志辉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45-251,共7页
目的:对高血压犬采用经导管射频消融去肾交感神经术验证其降压疗效,并检测术后神经损伤因子血浆S-100B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以探讨其与肾交感神经损伤的关系。方法:12条比格犬随机分为手术组(n=6)和假手术组(n=6)。采用高脂... 目的:对高血压犬采用经导管射频消融去肾交感神经术验证其降压疗效,并检测术后神经损伤因子血浆S-100B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以探讨其与肾交感神经损伤的关系。方法:12条比格犬随机分为手术组(n=6)和假手术组(n=6)。采用高脂饮食建立高血压模型,手术组实施经导管射频消融去肾交感神经术,假手术组仅行肾动脉造影。观察血压变化,分别在术前和术后第3天、1周、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监测血压并检测血浆S-100B和NSE的浓度。结果:建模后,手术组及假手术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BP)较基线均有显著上升(P<0.05)。经导管射频消融去肾交感神经术后,手术组术后1个月及3个月较假手术组SBP,DBP,MBP均有显著下降(P<0.05);术后3个月复查血肌酐正常,复查肾动脉造影未发现肾动脉狭窄。经导管射频消融去肾交感神经术后第3天、1周及2周手术组较假手术组血浆S-100B或NSE的含量升高(P<0.05)。结论:经导管射频消融去肾交感神经术可以显著和持久地降低高血压犬的SBP,DBP及MBP。经导管射频消融去肾交感神经术后S-100B及NSE血浆含量可能作为评估高血压犬肾交感神经损伤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肾交感神经 导管射频消融 去神经支配 S-100B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