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04篇文章
< 1 2 17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f damage behavior and repair effectiveness of patch repaired carbon fiber laminate under quasi-static indentation loading
1
作者 Alok Kumar Chinmaya Kumar Sahoo A.Arockiarajan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4期29-41,共13页
Damage caused due to low-velocity impacts in composites leads to substantial deterioration in their residual strength and eventually provokes structural failure.This work presents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the ... Damage caused due to low-velocity impacts in composites leads to substantial deterioration in their residual strength and eventually provokes structural failure.This work presents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patch and parent laminate stacking sequences on the enhancement of impact strength of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s(CFRP)composites by utilising the adhesively bonded external patch repair technique.Damage evolution study is also performed with the aid of Acoustic Emission(AE).Two different quasi-isotropic configurations were selected for the parent laminate,viz.,[45°/45°/0°/0°]s and[45°/0°/45°/0°]s.Quasi Static Indentation(QSI)test was performed on both the pristine laminates,and damage areas were detected by using the C-scan inspection technique.Damaged laminates were repaired by using a single-sided patch of two different configurations,viz.,[45°/45°/45°/45°]and[45°/0°/0°/45°],and employing a circular plug to fill the damaged hole.Four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repaired laminates with two configurations of each parent and patch laminate were produced,which were further subjected to the QSI test.The results reveal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repair method,as all the repaired laminates show higher impact resistance compared to the respective pristine laminates.Patches of[45°/0°/0°/45°]configuration when repaired by taking[45°/45°/0°/0°]s and[45°/0°/45°/0°]s as parents exhibited 68%and 73%higher peak loads,respectively,than the respective pristine laminates.Furthermore,parent and patch of configuration[45°/0°/45°/0°]s and[45°/0°/0°/45°],respectively,attain the highest peak load,whereas[45°/45°/0°/0°]s and[45°/45°/45°/45°]combinations possess the most gradual decrease in the loa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s(CFRP) quasi-isotropic laminate quasi static indentation(QSI) Acoustic emission(AE) Composite repai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atic and free vibration analyses of functionally graded porous variable-thickness plates using an edge-based smoothed finite element method 被引量:3
2
作者 Trung Thanh Tran Quoc-Hoa Pham Trung Nguyen-Thoi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3期971-986,共16页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present numerical results of static bending and free vibration of functionally graded porous(FGP) variable-thickness plates by using an edge-based smoothed finite element method(ES...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present numerical results of static bending and free vibration of functionally graded porous(FGP) variable-thickness plates by using an edge-based smoothed finite element method(ES-FEM) associate with the mixed interpolation of tensorial components technique for the three-node triangular element(MITC3), so-called ES-MITC3. This ES-MITC3 element is performed to eliminate the shear locking problem and to enhance the accuracy of the existing MITC3 element. In the ES-MITC3 element, the stiffness matrices are obtained by using the strain smoothing technique over the smoothing domains formed by two adjacent MITC3 triangular elements sharing an edge. Materials of the plate are FGP with a power-law index(k) and maximum porosity distributions(U) in the forms of cosine functions. The influences of some geometric parameters, material properties on static bending, and natural frequency of the FGP variable-thickness plates are examined in deta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nctionally graded porous(FGP)plates Edge-based smoothed finite element method(ES-FEM) Mixed interpolation of tensorial components(MITC) static bending Free vibr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极化电磁测深法在胶东大尹格庄后疃矿区深部找矿中的应用
3
作者 李刚 孙涛 +3 位作者 席振铢 段磊 向胤合 杨斌 《黄金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9-247,共9页
胶东大尹格庄金矿1500 m深度以浅矿体基本查明,开展1500~3000 m深度的找矿探索既是矿山进一步开发的现实需要,也是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必然要求。通过在大尹格庄后疃矿区外围实施长度为4000 m的大深度多极化电磁测深法勘探剖面,采... 胶东大尹格庄金矿1500 m深度以浅矿体基本查明,开展1500~3000 m深度的找矿探索既是矿山进一步开发的现实需要,也是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必然要求。通过在大尹格庄后疃矿区外围实施长度为4000 m的大深度多极化电磁测深法勘探剖面,采集1~1×10^(5) Hz天然场电磁信号,反演计算得到3000 m以浅电阻率和磁化率剖面。结合已有地质找矿模型,根据新太古代TTG和胶东岩群变质岩低阻高磁化率和晚侏罗世花岗岩体高阻低磁化率的电磁特性,推断低阻高磁化向高阻低磁化过渡带为控矿的招平断裂带,推测断裂带倾角变缓的扩容空间为有利赋矿部位。经80ZK2101钻孔验证,在2943.18~3108.41 m区间发现黄铁绢英岩化蚀变带,其中3100.06~3101.06 m深度为金矿体,钻孔验证结果与多极化电磁测深推断成果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极化电磁测深法 深部找矿 准静态磁化率测深 大尹格庄后疃矿区 胶东 招平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HPC预制管混凝土组合柱抗震性能 被引量:1
4
作者 欧智菁 陈伟隆 曹磊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3-71,共9页
为研究在低周反复荷载下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预制管混凝土组合柱的抗震性能,进行共计3根UHPC预制管混凝土组合柱和1根钢筋混凝土柱的拟静力试验,分析在不同UHPC强度和核心混凝土有无配筋情况下,各组合柱试件的破坏模式、位移延性、耗... 为研究在低周反复荷载下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预制管混凝土组合柱的抗震性能,进行共计3根UHPC预制管混凝土组合柱和1根钢筋混凝土柱的拟静力试验,分析在不同UHPC强度和核心混凝土有无配筋情况下,各组合柱试件的破坏模式、位移延性、耗能能力、刚度退化等方面抗震性能.分析结果表明:UHPC预制管混凝土组合柱试件的滞回曲线较为饱满,破坏形态基本相同,均为整体压弯破坏;与传统钢筋混凝土(RC)柱相比,UHPC预制管混凝土组合柱刚度、屈服荷载、延性性能均有提升;随着UHPC强度增大,组合柱试件的滞回曲线更为饱满,耗能能力增强,残余位移小,水平峰值荷载和位移延性系数分别提高了20.60%和6.40%,表现出良好的整体抗震性能;采用ABAQUS程序建立组合柱的有限元分析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轴压比、长细比、UHPC强度是影响UHPC预制管混凝土组合柱抗震性能的重要参数,可为同类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 组合柱 抗震性能 拟静力试验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粘结预应力连接装配式桥墩大比例缩尺模型拟静力试验研究
5
作者 肖海珠 陈留剑 +1 位作者 别业山 高立强 《桥梁建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32,共9页
为研究有粘结预应力连接装配式桥墩的抗震性能,以通苏嘉甬铁路杭州湾跨海大桥引桥为背景,进行装配式桥墩和相应现浇墩大比例缩尺模型拟静力试验,研究装配式桥墩破坏模式、滞回特性、耗能、残余位移和曲率分布,并与现浇墩进行对比分析;采... 为研究有粘结预应力连接装配式桥墩的抗震性能,以通苏嘉甬铁路杭州湾跨海大桥引桥为背景,进行装配式桥墩和相应现浇墩大比例缩尺模型拟静力试验,研究装配式桥墩破坏模式、滞回特性、耗能、残余位移和曲率分布,并与现浇墩进行对比分析;采用OpenSees软件建立试验墩数值模型,对预应力轴压比、预应力筋初张力、预应力筋位置和恒载轴压比与预应力轴压比的比值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有粘结预应力连接装配式桥墩破坏集中于墩台接缝处,主要表现为墩台接缝的张开闭合,墩身基本处于弹性状态;其承载力和延性均大于现浇墩,耗能和残余变形均小于现浇墩,曲率变化集中于墩台接缝处。预应力钢束采用分散边缘布置时,当恒载轴压比为0.1,为了避免混凝土过早被压碎,预应力轴压比不应超过0.3;改变预应力筋初张力,承载力基本没有变化,但会改变峰值荷载对应的位移;桥墩边缘布置预应力筋,有利于提高承载力,桥墩中心布置预应力筋,有利于减小残余位移;为了降低恒载P-Δ效应,恒载轴压比与预应力轴压比的比值不应大于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式桥墩 有粘结预应力 滞回特性 预应力轴压比 参数分析 拟静力试验 有限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脆性岩石断裂问题的准键有限元法
6
作者 朱其志 刘武 +2 位作者 赵星光 张仁杰 周廷昱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8-87,106,共11页
为解决全域准键方法(QBM)结构分析计算和内存开销较大的问题,将QBM与有限元法(FEM)相结合,提出新的准键有限元法(QBFEM)。QBFEM采用统一的线性单元进行空间离散,将初始裂隙区和潜在损伤区设置为准键区域,进行连续不连续数值分析,在材料... 为解决全域准键方法(QBM)结构分析计算和内存开销较大的问题,将QBM与有限元法(FEM)相结合,提出新的准键有限元法(QBFEM)。QBFEM采用统一的线性单元进行空间离散,将初始裂隙区和潜在损伤区设置为准键区域,进行连续不连续数值分析,在材料无损区域采用有限元分析,且过渡区无需设置耦合区域。利用QBM和QBFEM对不同数量级网格结构进行刚度矩阵组装运算,验证了QBFEM的数值高效性和计算准确性。单孔平板拉伸、预制单裂缝平板剪切和静水压力下无损重力坝分析表明,QBFEM能够准确捕捉固体材料I型裂缝的萌生与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键方法 准键有限元耦合 准脆性材料 裂隙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置翼墙法加固弱节点型RC框架试验研究
7
作者 李曰兵 王航 +2 位作者 严琪 单良 邢爽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889-1899,共11页
国内外震害表明,大量钢筋混凝土(RC)框架建筑梁-柱节点或柱发生严重破坏,未能形成设计期望的梁端铰破坏机制。在柱内侧增设RC翼墙,能够同时加固既有框架的柱和节点,促进梁铰机构形成,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加固方式。本文制作两个1/2缩尺的... 国内外震害表明,大量钢筋混凝土(RC)框架建筑梁-柱节点或柱发生严重破坏,未能形成设计期望的梁端铰破坏机制。在柱内侧增设RC翼墙,能够同时加固既有框架的柱和节点,促进梁铰机构形成,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加固方式。本文制作两个1/2缩尺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并对其中一个采用后置翼墙法进行抗震加固。通过拟静力试验,研究了两试件的滞回性能、变形能力、耗能能力及破坏模式等抗震性能。结果表明,加固后框架的的刚度、承载力和耗能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试件由节点剪切破坏转变为理想的梁屈服破坏,验证了在节点抗剪承载力严重不足的极端情况下,通过增设翼墙加固既有钢筋混凝土框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 框架结构 抗震加固 后置翼墙 梁-柱节点 拟静力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可更换耗能节点的人字形支撑钢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8
作者 马宏伟 李明 +3 位作者 熊伟 黄忠海 许嘉鑫 何文辉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6-138,共13页
为实现结构震后快速修复,基于损伤可控和耗能元件可更换的设计理念,提出了一种带可更换耗能节点的人字形支撑钢框架结构,其中可更换耗能节点由两个双U型金属耗能器、节点板、支撑端板、高强螺栓组成。为研究该结构的抗震性能和震后修复... 为实现结构震后快速修复,基于损伤可控和耗能元件可更换的设计理念,提出了一种带可更换耗能节点的人字形支撑钢框架结构,其中可更换耗能节点由两个双U型金属耗能器、节点板、支撑端板、高强螺栓组成。为研究该结构的抗震性能和震后修复性能,对1/2缩尺的单层单跨的子结构试件进行拟静力试验及修复后的拟静力试验,研究并对比了首次和修复后加载试验中试件的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应力应变曲线和延性等性能指标。结果表明:首次和修复后加载试验中,试件滞回曲线饱满,具有理想的耗能能力;试件的塑性损伤主要集中在可更换耗能节点处,主体结构基本保持弹性;首次试验加载至0.83%层间位移角后结束加载,结构残余位移角为0.28%,更换耗能节点后的结构与修复前的结构力学性能相似,其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和刚度退化曲线吻合较好。建立了带可更换耗能节点的人字形支撑钢框架简化的分析计算模型,基于变形协调关系推导了结构弹性抗侧刚度计算公式,提出了双U型金属耗能器屈服时结构的承载力计算公式,结构弹性抗侧刚度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最大相差为3.72%,双U型金属耗能器屈服时结构的水平承载力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最大相差为9.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更换耗能节点 人字形支撑钢框架 拟静力试验 抗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X构型的负刚度NES抗震性能研究
9
作者 杨海旭 刘可宁 +1 位作者 张茂花 王海飙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1-182,共12页
为拓宽非线性能量阱(NES)的控制频率范围,提出一种引入负刚度的NES,由附加质量通过X型环绕弹簧产生非线性恢复力,增加准零刚度特性,同时调整控制动力参数,降低系统固有频率,能够有效提高NES的非线性和鲁棒性。采用拟静力试验方法,对所... 为拓宽非线性能量阱(NES)的控制频率范围,提出一种引入负刚度的NES,由附加质量通过X型环绕弹簧产生非线性恢复力,增加准零刚度特性,同时调整控制动力参数,降低系统固有频率,能够有效提高NES的非线性和鲁棒性。采用拟静力试验方法,对所提出的负刚度NES模型进行低周往复加载,同时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完成负刚度NES的数值模拟,系统分析弹簧运动行程长宽比、预压缩量和刚度3种参数对负刚度NES抗震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这种X构型负刚度NES比常规NES表现出更宽的频率范围;调整弹簧刚度、长宽比和弹簧预压缩量都能拓宽NES的负刚度和频率变化范围,提高NES的耗能能力和抗震性能,有助于推广非线性结构控制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被动控制 非线性能量阱 负刚度 拟静力试验 抗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部采用高强高延性PE-ECC的RC板-柱节点拟静力试验研究
10
作者 张耀庭 万一凡 +3 位作者 朱大壮 武建辉 黄冰峰 杨锐 《土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26,共13页
为提高钢筋混凝土(RC)板-柱节点的抗冲切承载力,课题组采用自主开发的高强高延性PE-ECC材料,提出一种在节点核心及柱边区域内局部替换普通混凝土的新型板-柱节点。为研究此类节点的抗震性能,针对某实际工程板-柱结构的中柱节点,采用1∶... 为提高钢筋混凝土(RC)板-柱节点的抗冲切承载力,课题组采用自主开发的高强高延性PE-ECC材料,提出一种在节点核心及柱边区域内局部替换普通混凝土的新型板-柱节点。为研究此类节点的抗震性能,针对某实际工程板-柱结构的中柱节点,采用1∶2.5缩尺,主要考虑板纵筋配筋率的影响,设计制作4个板-柱节点试件,其中3个为节点核心及柱边2倍板厚区域采用PE-ECC替换的新型板-柱节点,1个为RC板-柱节点,并对其进行拟静力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与RC板-柱节点相比,新型板-柱节点的抗震性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在板底纵筋配筋率相同的情况下,新型板-柱节点的极限荷载提升约29%,延性提升约94%,耗能能力提升约39%;RC节点发生的是局部冲切破坏,其他3个新型板-柱节点发生的是弯曲破坏;随着新型板-柱节点试件纵筋配筋率的提高,试件的极限荷载提高,但其耗能能力及延性均有所降低;根据试验得到的力-位移曲线,建立适用于新型板-柱节点的恢复力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用水泥基复合材料 板-柱节点 抗震性能 拟静力试验 恢复力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环境温度的钢管约束混凝土柱拟静力试验研究
11
作者 王力 潘启仁 +3 位作者 顾皓玮 胡琦 虞庐松 李子奇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5-168,共14页
为研究不同环境温度下钢管约束混凝土(steel tube confined concrete,STCC)柱的抗震性能,开展了9根不同温度工况下的STCC柱拟静力试验,分析各试件在不同温度下的试验现象及破坏形态,揭示环境温度对STCC柱抗震性能的影响机理。针对现行S... 为研究不同环境温度下钢管约束混凝土(steel tube confined concrete,STCC)柱的抗震性能,开展了9根不同温度工况下的STCC柱拟静力试验,分析各试件在不同温度下的试验现象及破坏形态,揭示环境温度对STCC柱抗震性能的影响机理。针对现行STCC骨架曲线模型计算方法中未考虑环境影响的不足,基于试验和有限元计算结果,提出了考虑环境温度影响的STCC理论骨架曲线特征点温度修正计算公式。结果表明:环境温度变化引起的STCC材料变异和温度附加套箍效应对试件水平承载力和延性影响显著,环境高温(60℃)会使核心混凝土强度降低,且在钢-混凝土界面易发生脱粘脱空,导致试件承载力和延性分别下降9.4%、12.2%;低温(-40℃)工况下,由于核心混凝土强度提高,同时外壁钢管对核心混凝土的约束作用加强,使试件承载力提升18.7%,但其延性最大降低47.2%,对抗震产生不利影响;所提考虑环境温度影响的STCC理论骨架曲线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精度,可为高寒大温差地区该类型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必要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管约束混凝土(STCC) 环境温度 拟静力试验 理论骨架曲线 温度附加套箍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蝶形钢板阻尼器力学性能与几何参数优化研究
12
作者 徐略勤 刘杰 +2 位作者 岳克锋 潘锐华 范磊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9-80,共12页
为了提升新型蝶形钢板阻尼器的耗能效率并优化其几何参数,首先推导了新型阻尼器的初始刚度和屈服力计算公式,然后采用拟静力试验对8个阻尼器试件的失效模式、力学参数和滞回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最后通过67个模型的数值模拟分析,探讨了... 为了提升新型蝶形钢板阻尼器的耗能效率并优化其几何参数,首先推导了新型阻尼器的初始刚度和屈服力计算公式,然后采用拟静力试验对8个阻尼器试件的失效模式、力学参数和滞回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最后通过67个模型的数值模拟分析,探讨了耗能肋宽度比a/b、高厚比H/t、耗能肋条数n、钢板片数N等参数对阻尼器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新型阻尼器力学性能稳定,滞回曲线饱满,极限位移角大于10%,最大等效黏滞阻尼比超过0.4,其力学性能与耗能肋条数n和钢板片数N成比例,便于标准化设计,且初始刚度、屈服力和等效屈服位移均具有良好的理论解析性,理论公式的平均计算误差分别为14.0%、8.4%、-10.9%;通过合理设计耗能肋的尺寸,可实现其全截面屈服的变形状态,使得钢材单位体积耗能量最大达0.217 J/mm^(3),当耗能肋几何参数满足a/b=0.25~0.50、H/t=20~30时,新型阻尼器可实现最优的耗能经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蝶形钢板阻尼器 耗能效率 几何参数 拟静力试验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Ti纤维对Ti/Al层状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13
作者 果春焕 井旭日 +2 位作者 王树邦 时浩程 姜风春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23-1031,共9页
针对NiTi纤维对于Ti/Al层状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问题,本文采用真空热压烧结方法制备Ti/(Al3Ti+Al3Ni)层状复合材料,并制备2组对比试样,采用准静态压缩实验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应力应变曲线和断裂形貌判断机理。结果表明:随着NiTi纤维... 针对NiTi纤维对于Ti/Al层状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问题,本文采用真空热压烧结方法制备Ti/(Al3Ti+Al3Ni)层状复合材料,并制备2组对比试样,采用准静态压缩实验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应力应变曲线和断裂形貌判断机理。结果表明:随着NiTi纤维的完全反应,Ti/(Al3Ti+Al3Ni)层状复合材料相较于Ti/Al3Ti层状复合材料和NiTi纤维增强Ti/Al3Ti层状复合材料拥有更为优异的韧性和能量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Ti纤维 层状复合材料 准静态压缩 应变率敏感性 断裂形貌 能量吸收 抗压强度 断裂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C双柱式桥墩横桥向抗震性能及塑性铰区高度的试验研究
14
作者 董慧慧 郑子成 +2 位作者 封文昊 韩强 杜修力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218-229,共12页
为研究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RC)双柱式桥墩横桥向的抗震性能及塑性铰区高度,设计了4个不同墩高的RC双柱式桥墩,对其开展了恒定轴力作用下的水平循环往复拟静力加载试验。系统地分析了RC双柱式桥墩的损伤状态、失效机理、滞... 为研究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RC)双柱式桥墩横桥向的抗震性能及塑性铰区高度,设计了4个不同墩高的RC双柱式桥墩,对其开展了恒定轴力作用下的水平循环往复拟静力加载试验。系统地分析了RC双柱式桥墩的损伤状态、失效机理、滞回性能和塑性铰区高度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墩高的增加,RC双柱式桥墩破坏模式由剪切破坏转为弯剪以及弯曲破坏;桥墩的墩顶和墩底均产生明显的塑性损伤区域,特别的,墩顶和墩底的塑性损伤状态出现明显的不对称现象,同时,每个塑性损伤区域的受拉和受压两侧的损伤状态也明显的不同。RC双柱式桥墩的滞回曲线饱满,但是展现出了明显的刚度和强度退化现象。随着墩高的增加,RC双柱式桥墩的刚度和强度明显降低,但是耗能能力、残余侧移率和延性系数没有一致的变化规律。RC双柱式桥墩的临界塑性铰区高度与墩高基本呈正相关的变化规律,且基于现有的反弯点假定以及等效塑性铰模型计算结果远低于RC双柱式桥墩的塑性铰区长度实测值。该研究结果可为RC双柱式桥墩进一步损伤、失效机理的研究以及其抗震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RC)双柱式桥墩 损伤状态 失效机理 滞回性能 塑性铰区长度 循环往复拟静力加载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面波准静态磁化率测深方法与应用
15
作者 席振铢 钟明峰 +4 位作者 王亮 周胜 龙霞 王金海 刘威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0-268,共9页
磁化率是探测磁性介质关键参数,但是静态磁法勘探物理上不具备测深能力,本文提出了基于平面电磁波趋肤效应的准静态磁化率测深方法,具体是在测区内同时观测基站和测点的准静态平面电磁波水平正交方向的磁场,然后计算测点与基站不同趋肤... 磁化率是探测磁性介质关键参数,但是静态磁法勘探物理上不具备测深能力,本文提出了基于平面电磁波趋肤效应的准静态磁化率测深方法,具体是在测区内同时观测基站和测点的准静态平面电磁波水平正交方向的磁场,然后计算测点与基站不同趋肤深度的磁场差,并用基站的磁场归一,得到不同深度的磁化率.为此,基于安培定律,从准静态磁极化理论出发,推导出准静态磁化率测深的基本公式,计算了水平和倾斜薄层磁性介质的水平磁场和视磁化率的响应规律,并在青海野马泉矿区开展准静态磁化率测深法试验研究,通过与地质剖面、静态磁法反演剖面对比分析,表明准静态磁化率信息反映了不同深度矽卡岩磁铁矿化带空间展布,实现了磁化率的频率测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静态磁化率测深 平面电磁波 趋肤深度 磁法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装配式智能调平锚桩静载试验设备研发与应用
16
作者 吴跃东 毛伟 +1 位作者 刘坚 刘辉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1-77,共7页
针对堆载法碎石桩承载力检测方法的局限性,通过引入智能调平系统,研发了一种适用于碎石桩承载力检测的装配式智能调平锚桩静载试验设备。该设备将锚索埋设于试桩周围的锚桩中,可提供锚桩法试验过程中所需的抗拔力;智能调平系统能自动调... 针对堆载法碎石桩承载力检测方法的局限性,通过引入智能调平系统,研发了一种适用于碎石桩承载力检测的装配式智能调平锚桩静载试验设备。该设备将锚索埋设于试桩周围的锚桩中,可提供锚桩法试验过程中所需的抗拔力;智能调平系统能自动调整反力梁角度,可有效防止其发生倾斜。工程现场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该设备进行的锚桩法静载试验与传统堆载法静载试验得到的试桩沉降变化规律一致,误差合理,试桩承载力满足工程设计要求;经锚索拉拔后的锚桩密实度并未大幅下降,其承载力仍满足工程设计要求;采用该设备进行锚桩法静载试验能缩短设备搭设时间,减少试验所需场地,可有效提高试验的安全性及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冲碎石桩 承载力 静载试验 锚桩法 堆载法 智能调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C接头连接的T型全预制剪力墙抗震试验
17
作者 余琼 袁越 +3 位作者 程浩 唐子鸣 郭霖 谢青海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0-113,共14页
为研究套筒灌浆搭接接头(简称APC接头)连接的T型全预制剪力墙的抗震性能,在Ⅰ、Ⅱ型APC接头的基础上,对1片现浇墙和2片预制墙进行拟静力试验。结果表明:现浇墙初始水平裂缝出现在基础顶面,由于套筒对混凝土的约束,预制墙的初始水平裂缝... 为研究套筒灌浆搭接接头(简称APC接头)连接的T型全预制剪力墙的抗震性能,在Ⅰ、Ⅱ型APC接头的基础上,对1片现浇墙和2片预制墙进行拟静力试验。结果表明:现浇墙初始水平裂缝出现在基础顶面,由于套筒对混凝土的约束,预制墙的初始水平裂缝出现在套筒上方;极限状态下,试件均为弯剪破坏,现浇墙墙脚边缘混凝土压碎、钢筋压屈,预制墙为套筒上方钢筋压屈、混凝土压碎、套筒外混凝土剥落;在开裂、屈服、峰值荷载,刚度、延性和耗能能力方面,采用Ⅰ型套筒的预制墙与现浇墙相当,而采用Ⅱ型套筒的预制墙大于现浇墙;两种套筒在预制剪力墙的受力过程中保持弹性状态,均能有效传递钢筋应力;预制试件平面外位移在加载过程中出现负向累积,但相同加载级时预制墙与现浇墙平面外位移绝对值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型全预制剪力墙 套筒灌浆搭接接头 搭接连接 拟静力试验 抗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跨度槽形钢箱梁-混凝土桥面板组合梁斜拉桥整体受力特性与截面刚度分配
18
作者 李晓斌 宋汶灵 +4 位作者 谢明志 张勇 杨灯 包杰 曾甲华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13,共7页
泉州湾跨海大桥主桥全联主梁采用槽形钢箱梁-混凝土桥面板组合结构,在高速铁路大跨度跨海斜拉桥中系首次采用。为探明槽形钢箱梁-混凝土桥面板组合主梁沿纵桥向的静力受力特点,建立主桥结构有限元分析模型,开展主桥在不同荷载组合作用... 泉州湾跨海大桥主桥全联主梁采用槽形钢箱梁-混凝土桥面板组合结构,在高速铁路大跨度跨海斜拉桥中系首次采用。为探明槽形钢箱梁-混凝土桥面板组合主梁沿纵桥向的静力受力特点,建立主桥结构有限元分析模型,开展主桥在不同荷载组合作用下的静力响应分析,揭示刚度分配和一期压重对主梁受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不同荷载组合作用下,截面应力峰值均出现在主墩及辅助墩处;主墩处主梁截面承受的轴向压力及负弯矩最大,辅助墩处主梁截面承受的竖向剪力最大,负弯矩较大,该处钢箱梁截面的正应力水平最高,尤其是钢箱梁顶缘的正应力水平远高于主墩处。综合分析主梁截面刚度及其分布情况、内力和应力分布情况,以及一期压重混凝土板对主梁受力的影响,辅助墩处主梁截面为最不利受力位置,其受力状态更加需要关注。与普通组合梁相比,槽形钢箱梁-混凝土桥面板组合梁的构件在工厂预制,可以在海湾深水区装配化实现快速建造,在工程经济性、抗风性能、海湾深水施工条件、高速列车行车性能适应性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应用前景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槽形钢-混组合梁 斜拉桥 有限元法 静力行为 刚度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作用下土石坝单元失效概率研究
19
作者 李泽 陆志明 +2 位作者 张小艳 彭普 郭兴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4-143,共10页
土石坝的失稳与众多随机参数相关,传统的稳定性分析方法通常忽略了库水位、土体抗剪强度和地震的随机性对土石坝的影响。为了全面分析土石坝的失效概率和破坏模式,以某抽水蓄能电站土石坝为对象,结合拟静力法、塑性极限分析法、有限元... 土石坝的失稳与众多随机参数相关,传统的稳定性分析方法通常忽略了库水位、土体抗剪强度和地震的随机性对土石坝的影响。为了全面分析土石坝的失效概率和破坏模式,以某抽水蓄能电站土石坝为对象,结合拟静力法、塑性极限分析法、有限元离散思想、随机规划理论和蒙特卡洛模拟法,提出了一种考虑土体抗剪强度参数变异性的土石坝可靠度分析新算法。基于单元失效概率理论,计算了坝体不同部位的失效概率,从而全面评估土石坝的可靠度。结果表明:对坝坡下游进行抗滑桩支护后,在正常蓄水位和地震工况下的土石坝失效概率分别降低了1.90%和17.56%,表明抗滑桩在地震作用下具有明显的加固效果;相较于传统方法(有限单元法和毕肖普法),新算法计算得到的安全系数平均相对误差仅为3.32%,且计算效率提高了98.31%,表明该算法能够精确、高效地预测土石坝的失效概率和失效区域,为工程设计和安全评估提供了可靠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石坝 稳定性分析 单元失效概率 地震作用 拟静力法 蒙特卡洛模拟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圆仓地震侧压力计算公式推导与分析
20
作者 张国祥 曾荣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40,共8页
仓壁侧压力是浅圆仓抗震设计的重要参数,在规范中没有给出确切的浅圆仓仓壁地震侧压力的理论计算公式。对此,基于极限平衡法,将浅圆仓看作特殊的曲线挡墙,取单位弧长的滑动楔体为研究对象,采用拟静力法与旋转地震角法简化地震力以进行... 仓壁侧压力是浅圆仓抗震设计的重要参数,在规范中没有给出确切的浅圆仓仓壁地震侧压力的理论计算公式。对此,基于极限平衡法,将浅圆仓看作特殊的曲线挡墙,取单位弧长的滑动楔体为研究对象,采用拟静力法与旋转地震角法简化地震力以进行极限平衡分析,并推导出浅圆仓锥堆与平堆工况下的地震侧压力计算公式。通过算例分析,比较满仓状态下地震侧压力的实测数据值及理论计算值,初步验证公式的正确性。对地震侧压力进行数值模拟与参数分析,结果表明模型拟合效果良好,仓壁摩擦力影响较大,在计算中不可忽视;在平堆工况下半径取值对大直径浅圆仓地震侧压力的影响较小,可将其简化为直线挡墙计算。研究成果可为完善筒仓规范中地震侧压力的计算推导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圆仓 极限平衡法 滑动楔体 地震侧压力 拟静力法 旋转地震角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