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9篇文章
< 1 2 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stimation of surface tension of organic compounds using quantitative structure-property relationship 被引量:2
1
作者 戴益民 刘又年 +3 位作者 李浔 曹忠 朱志平 杨道武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1期93-100,共8页
A novel quantitative structure-property relationship (QSPR) model for estimating the solution surface tension of 92 organic compounds at 20℃ was developed based on newly introduced atom-type topological indices. Th... A novel quantitative structure-property relationship (QSPR) model for estimating the solution surface tension of 92 organic compounds at 20℃ was developed based on newly introduced atom-type topological indices. The data set contained non-polar and polar liquids, and saturated and unsaturated compounds. The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s that excellent result is obtained with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The predictive power of the proposed model was discussed using the leave-one-out (LOO) cross-validated (CV) method.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R) and the leave-one-out cross-validati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Rcv) of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are 0.991 4 and 0.991 3, respectively. The new model gives the average absolute relative deviation of 1.81% for 92 substances. The result demonstrates that novel topological indices based on the equilibrium electro-negativity of atom and the relative bond length are useful model parameters for QSPR analysis of compoun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rface tension quantitative structure-property relationship (QSPR) topological indice organic compoun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mulation of ^(13)C NMR chemical shifts of carbinol carbon atoms using quantitative structure-spectrum relationships 被引量:2
2
作者 戴益民 黄可龙 +3 位作者 李浔 曹忠 朱志平 杨道武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1年第2期323-330,共8页
A quantitative structure-spectrum relationship (QSSR) model was developed to simulate 13C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spectra of carbinol carbon atoms for 55 alcohols. The proposed model,using multiple linear reg... A quantitative structure-spectrum relationship (QSSR) model was developed to simulate 13C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spectra of carbinol carbon atoms for 55 alcohols. The proposed model,using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contained four descriptors solely extracted from the molecular structure of compounds. The statistical results of the final model show that R2= 0.982 4 and S=0.869 8 (where R is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nd S is the standard deviation). To test its predictive ability,the model was further used to predict the 13C NMR spectra of the carbinol carbon atoms of other nine compounds which were not included in the developed model. The average relative errors are 0.94% and 1.70%,respectively,for the training set and the predictive set. The model i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nd shows good stability for data variation as tested by the leave-one-out (LOO) cross-validation. The comparison with other approaches also reveals good performance of this meth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inol carbon atom ^13C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chemical shift topological indices quantitative structure-spectroscopy relationshi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uantitative determination of PFC3D microscopic parameters 被引量:7
3
作者 LI Zhuo RAO Qiu-hua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3期911-925,共15页
It is important to calibrate micro-parameters for applying partied flow code(PFC)to study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failure mechanism of rock materials.Uniform design method is firstly adopted to determine the mi... It is important to calibrate micro-parameters for applying partied flow code(PFC)to study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failure mechanism of rock materials.Uniform design method is firstly adopted to determine the microscopic parameters of parallel-bonded particle model for three-dimensional discrete element particle flow code(PFC3D).Variation ranges of microscopic of the microscopic parameters are created by analyzing the effects of microscopic parameters on macroscopic parameters(elastic modulus E,Poisson ratio v,uniaxial compressive strengthσc,and ratio of crack initial stress to uniaxial compressive strengthσci/σc)in order to obtain the actual uniform design talbe.The calculation equations of the microscopic and macroscopic parameters of rock materials can be established by the actual uniform design table and the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thus the PFC3D microscopic parameters can be quantitatively determined.The PFC3D simulated results of the intact and pre-cracked rock specimens under uniaxial and triaxial compressions(including the macroscopic mechanical parameters,stress−strain curves and failure process)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experimental results,which can prove the validity of the calculation equations of microscopic and macroscopic paramet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of microscopic and macroscopic parameters uniform design method three-dimensional particle flow code(PFC3D) ROC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质辫状河沉积演化机制与沉积构型模式——定量化水槽沉积模拟实验研究
4
作者 冯文杰 曹荆楚 +4 位作者 张昌民 钱其豪 张涛 雷涛 周志成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82-796,I0006,共16页
【目的】砂质辫状河沉积过程中,辫状水道频繁、快速且持续变迁,导致辫状河沉积体内部最终保存的心滩和辫状水道均遭受严重侵蚀改造,表现为形态破碎、规模偏小且定量关系模型不明,传统的砂质辫状河沉积模式无法有效指导地下储层表征。为... 【目的】砂质辫状河沉积过程中,辫状水道频繁、快速且持续变迁,导致辫状河沉积体内部最终保存的心滩和辫状水道均遭受严重侵蚀改造,表现为形态破碎、规模偏小且定量关系模型不明,传统的砂质辫状河沉积模式无法有效指导地下储层表征。为明确砂质辫状河沉积演化机制,构建可靠的沉积构型模式与定量规模关系模型,采用水槽实验开展沉积过程模拟、测绘及定量化解剖。【方法】通过水槽实验,在固定边界条件限制下,模拟砂质辫状河形成与演化过程,利用激光扫描仪按固定时间间隔获取实验地貌形态数据并精确重构模拟辫状河三维沉积构型模型,进一步开展沉积演化机制分析、沉积构型解剖及构型单元定量规模与关系模型构建。【结果】(1)砂质辫状河沉积初期,沉积物顺流发生底床搬运并形成初始心滩,分散水流受阻汇集成水道并进一步形成朵状初始心滩,随后辫状水道改造初始心滩并逐步形成稳定的水道网络与心滩格局;(2)在辫状河形成后,辫状水道与心滩持续协同演化,主要存在三种演化机制,包括辫状水道侧积主导心滩侧向增生、辫状水道废弃充填并与心滩叠合、辫状水道汇水冲刷导致下游心滩重塑;(3)模拟过程中,心滩通常在1~6个模拟期次内形成并持续生长至最大规模,随后在3~8个模拟期次内遭受连续侵蚀而规模减小,最终仅约36%的区域得以保存;(4)模拟结束后,辫状河沉积体内部以辫状水道沉积为主,其占比约57.9%,可分为复杂叠切水道、下切水道、孤立水道,心滩多遭受水道侵蚀改造,其规模较小、形态破碎;(5)最终保存的沉积体内部,辫状水道平均宽厚比为14.1,其内部增生体宽厚比为13.7,心滩宽厚比为19.8,其内部增生体宽厚比为25.4。【结论】该研究明确了砂质辫状河沉积体在辫状水道网络持续、高强度侵蚀改造后形成的复杂沉积构型样式,建立了内部构型单元定量规模与关系模型,为地下储层表征提供了更贴近地质实际的定量化沉积构型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质辫状河 定量化水槽实验 沉积演化 沉积构型 定量规模与关系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C11合金显微组织特征参数与拉伸性能的定量关系
5
作者 王伟 侯妍 +3 位作者 辛社伟 罗炽铖 刘显昊 王成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327-2338,共12页
针对TC11钛合金显微组织特征参数与室温拉伸性能之间的定量关系尚未明确的问题,本文采用固溶时效热处理工艺调控锻态TC11钛合金的显微组织,结合ImageJ图像分析软件定量表征等轴α相含量、晶粒尺寸及片层α相厚度和长宽比,并采用多元非... 针对TC11钛合金显微组织特征参数与室温拉伸性能之间的定量关系尚未明确的问题,本文采用固溶时效热处理工艺调控锻态TC11钛合金的显微组织,结合ImageJ图像分析软件定量表征等轴α相含量、晶粒尺寸及片层α相厚度和长宽比,并采用多元非线性回归方法建立TC11显微组织特征参数与室温拉伸性能的定量关系模型。结果表明:同一时效温度下,固溶温度每升高10℃,等轴α相含量降低约14.8%,而等轴α相晶粒尺寸维持在4~6μm区间;同一固溶温度下,时效温度每升高10℃,片层α相长宽比平均能增加13.31。等轴α相含量和片层α相厚度是影响强度的关键因素,等轴α相含量增加或片层α相厚度减小均提高强度;而等轴α相晶粒尺寸与片层α相长宽比对塑性影响较深,增大等轴α晶粒尺寸或降低片层α相长宽比改善塑性。基于多元非线性回归建立的二次多项式呈现显著相关性(R^(2)>0.96),能准确表达TC11组织特征参数与拉伸性能的关系,对钛合金显微组织调控与力学性能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C11钛合金 显微组织 拉伸性能 定量关系 多元非线性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主三分”方法的中国农业地域空间定量评估与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张玉 沈能能 +1 位作者 刘亚群 王介勇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73-282,共10页
农业地域空间作为人类从事农业活动的重要载体,进行分级-分区-分类定量评估与分析有助于深化农业地域系统与土地系统科学认知,服务农业空间布局调整与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实践需求。研究基于地理学“三主三分”方法,集成多源空间数据和... 农业地域空间作为人类从事农业活动的重要载体,进行分级-分区-分类定量评估与分析有助于深化农业地域系统与土地系统科学认知,服务农业空间布局调整与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实践需求。研究基于地理学“三主三分”方法,集成多源空间数据和多种技术模型,揭示了中国农业地域空间作用强度等级与地类差异、主体功能分区与省际差异、地域类型分类与主导县域。结果表明:1)2020年中国农业地域空间面积685.91万km^(2),不同用途农业土地作用强度等级呈现自东向西递减趋势。从地类差异看,乡村居民点用地人类活动影响强度指数(HAI)最高,其次是耕地,林地和草地较低;2)主体功能分区面积从大到小为生产功能区、生态功能区、生活功能区。从省际差异看,不同省份主体功能分区差异显著。生产功能区面积较大的省份是内蒙古、四川、黑龙江,均在20万km^(2)以上。生活功能区面积较大的省份是山东、河南,分别为1.57万km^(2)和1.56万km^(2)。西藏和内蒙古的生态功能区面积较高;3)根据农业主导因素属性特征,识别出传统平原粮食种植区、山地丘陵粮食种植区、都市近郊非粮生产区、远离城镇非粮生产区和林牧渔业综合生产区等5种农业地域类型,据此探测出中国2828个县域农业主导类型,并分区分类提出差异化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地域空间 土地利用类型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定量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丝形态特性与细支卷烟填充密度均匀性关系研究
7
作者 游敏 付金存 +5 位作者 王远 王震 陈思蒙 李斌 邓国栋 吴恺 《轻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5-81,共7页
为研究烟丝形态特性与细支卷烟填充密度均匀性的关系,测定烟丝的结构分布(长丝率、中丝率、短丝率等)、形态参数(长度、宽度、卷曲度)等指标,并根据前述数值对烟丝总体形态进行表征,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烟丝形态特性与烟支填充密度... 为研究烟丝形态特性与细支卷烟填充密度均匀性的关系,测定烟丝的结构分布(长丝率、中丝率、短丝率等)、形态参数(长度、宽度、卷曲度)等指标,并根据前述数值对烟丝总体形态进行表征,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烟丝形态特性与烟支填充密度均匀性系数之间的定量关系模型,通过求取模型最优解以寻求烟丝结构的最佳调控方向,并进行生产验证。结果表明:再造梗丝宽度设定为0.8~1.0 mm时,与实际生产符合性较好,且中丝率、短丝率的提高有利于提升再造梗丝的宽度符合性;烟丝的总体长度、总体宽度、总体卷曲度、中丝率、短丝率与细支卷烟填充密度均匀性系数的回归方程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再造梗丝掺配比例为2%~8%时,模型的线性度较好;依据模型最优解对烟丝结构进行生产调控,烟丝总体长度降低了5.9%,总体卷曲度降低了4.4%,中短丝率上升了57.9%,烟支填充密度均匀性提高了4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支卷烟 填充密度均匀性 形态特性 烟丝结构分布 形态参数 定量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和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预测离子液体的声速
8
作者 季常征 万仁 +2 位作者 时兆翀 彭昌军 刘洪来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8-165,共8页
离子液体的声速可采用实验测定、半经验模型和理论研究方法获得,其中,定量结构-性质关系(QSPR)模型已受到广泛关注,但构造一个有效的QSPR模型取决于选择合适的分子描述符。本文采用片段活度系数类导体屏蔽模型(COSMO-SAC)获得离子液体... 离子液体的声速可采用实验测定、半经验模型和理论研究方法获得,其中,定量结构-性质关系(QSPR)模型已受到广泛关注,但构造一个有效的QSPR模型取决于选择合适的分子描述符。本文采用片段活度系数类导体屏蔽模型(COSMO-SAC)获得离子液体电荷密度分布片段面积(Sσ)和空穴体积(VCOSMO)两个描述符,并分别采用多元线性回归(MLR)和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BP-ANN)构建了用于描述离子液体声速的线性QSPR模型u-MLR和非线性QSPR模型u-ANN,模型中包含了温度和离子液体相对分子量,所涉及的数据集包括171种离子液体的5 114个数据点。在总的离子液体声速数据集中,u-MLR和u-ANN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70 6和0.999 5,平均绝对相对偏差(AARD)分别为1.59%和0.10%,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30.68 m/s和4.12 m/s。结果表明,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建立的u-ANN模型的预测效果明显优于基于线性回归方法建立的u-MLR模型的预测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速 离子液体 人工神经网络 多元线性回归 定量结构-性质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污染物诱导12种细胞核受体相关活性的机器学习预测模型
9
作者 李建青 王天勤 +3 位作者 滕跃发 郭磊 黄杨 李斐 《色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59-970,I0009,共13页
合成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被广泛使用,并不可避免地进入环境成为潜在的新污染物,进而与人类接触,危害人体健康。为了防治潜在新污染物的健康危害,需要全面评估已经和即将进入市场的化合物的毒性。基于实验的毒性评估速度远低于新化合物进... 合成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被广泛使用,并不可避免地进入环境成为潜在的新污染物,进而与人类接触,危害人体健康。为了防治潜在新污染物的健康危害,需要全面评估已经和即将进入市场的化合物的毒性。基于实验的毒性评估速度远低于新化合物进入市场的速度,且传统毒性实验不仅耗费时间与经济成本,还会在不同实验室的实验结果之间产生争议,使毒性筛查标准不一。因此,亟需开发基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标准的高通量毒性预测模型,以高效填补化合物毒性数据空缺。本研究基于机器学习方法对Tox21数据库中各种类别化合物进行毒性预测。化合物的结构数据使用简化分子线性输入规范(SMILES)格式表示,表征物理化学性质和实验条件的信息使用RDKit库和Mordred库编码为描述符。通过Python的Sklearn库与XGBoost库计算并筛选各变量的信息增益得到新的特征集,并依此建立毒性预测模型,实现对12类细胞核受体相关活性指标的精准预测。模型在12个数据集上的平均接收者操作特性曲线下面积(AUC)为0.84,所有训练和测试集数据均位于模型应用域内。外部验证结果表明,本研究所构建模型性能优于在Tox21挑战赛中的其他模型。通过SHAP算法对模型参数进行分析,解释了毒性机理,发现log P、分子拓扑结构、ZMIC、piPC等描述符是影响活性的主要原因。为了方便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人员和政策制定者使用该模型,将模型开发为可视化软件,允许以SMILES格式输入化合物结构并进行毒性预测。本研究开发的预测模型及其配套软件能够快速筛查新污染物的毒性,并为新化学品的安全设计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污染物 定量构效关系 机器学习 生物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中金属元素生态安全阈值预测模型的构建
10
作者 史婉阳 王学东 +2 位作者 卞建林 李梦佳 马义兵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3-264,共12页
通过文献收集了31种中国土壤中8个元素对5个物种和3个微生物过程的616个毒理学数据,尝试构建土壤中数据有限元素毒性预测的新模型—定量离子特征活性关系(s-QICAR)模型.首先基于土壤性质归一化方法获得酸性、中性、碱性3种土壤情景下8... 通过文献收集了31种中国土壤中8个元素对5个物种和3个微生物过程的616个毒理学数据,尝试构建土壤中数据有限元素毒性预测的新模型—定量离子特征活性关系(s-QICAR)模型.首先基于土壤性质归一化方法获得酸性、中性、碱性3种土壤情景下8个元素对5个物种和3个微生物的毒性值(logEC10;1.42~3.35),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元素23个结构特征参数与对应生物毒性值的关系,并利用元素共价半径(CR)建立了24个s-QICAR模型(R^(2)=0.70~0.98;P=0.001~0.023).进一步利用s-QICAR预测了V、As、Se和Sn对8个物种的logEC_(10)(1.44~3.20),结合物种敏感性分布曲线计算了3种情景下这4种元素保护95%生物的HC5值.经过校正,4种元素在酸性、中性、碱性土壤情景下的预测无效应浓度分别为V:13,16,17mg/kg;As:10,13,15mg/kg;Se:4.9,7.2,8.4mg/kg;Sn:42,44,45mg/kg,进而绘制了这4种元素的生态风险阈值地图.本研究建立了一种适用于中国土壤元素生态风险的新方法,为土壤环境风险评估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元素 定量离子特征活性关系模型 土壤生物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SPR中变量选择和建模算法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马倩 宋项宁 +5 位作者 苑媛 万可风 杜红岩 张宏哲 郭亚逢 张金梅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3-523,共11页
为满足大量化学品危险特性的评价需要,定量结构-性质关系(QSPR)在化学品安全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得到了迅猛发展。QSPR研究的发展侧重模型预测能力或注重机理解释,都要依靠计算方法的不断优化来提高模型的拟合能力、预测能力、稳定性或处... 为满足大量化学品危险特性的评价需要,定量结构-性质关系(QSPR)在化学品安全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得到了迅猛发展。QSPR研究的发展侧重模型预测能力或注重机理解释,都要依靠计算方法的不断优化来提高模型的拟合能力、预测能力、稳定性或处理复杂混合物的能力等。本文综述了QSPR研究在化学品危险特性评价中的发展,特别是特征描述符选择算法、建模算法和基于图神经网络的深度QSPR的技术原理与应用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结构-性质关系 化学品安全 特征选择 机器学习 图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品及个人护理品废水中臭氧反应速率预测模型研究
12
作者 赵文琛 张冰 +6 位作者 邢维龙 汪贞 王蕾 石利利 纪剑 周建中 范德玲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70-976,共7页
药品及个人护理品(PPCPs)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一类新兴污染物,废水中臭氧反应速率(kO3)对于PPCPs的环境风险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量子化学方法对50种PPCPs类化合物进行结构优化,基于因子分析法筛选Dragon分子结构描述符,运用... 药品及个人护理品(PPCPs)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一类新兴污染物,废水中臭氧反应速率(kO3)对于PPCPs的环境风险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量子化学方法对50种PPCPs类化合物进行结构优化,基于因子分析法筛选Dragon分子结构描述符,运用遗传算法-多元线性回归法构建废水中PPCPs与臭氧反应速率的定量结构-活性关系(QSAR)模型,从分子描述符结构上解释影响臭氧反应速率的关键因素,并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关于QSAR模型构建与验证导则对模型进行表征。结果显示,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优度、稳健性和较好的预测能力。基于Williams图定义的模型应用域(AD)结果表明,模型有1个X离群点和2个Y离群点。因此,所构建的QSAR模型可用于预测应用域内其他PPCPs废水中臭氧反应速率,对提升污水处理厂PPCPs的去除工艺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及个人护理品 臭氧反应速率 定量结构-活性关系(QS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s)对水生生物急性毒性机制的理论计算研究
13
作者 卢鸿泽 艾玥洁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27,共18页
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PFASs)是水环境中普遍存在的持久性化合物,具有生物累积性和生物毒性,对动植物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尽管近年来已有大量关于PFASs毒性的研究,但对其水生毒性的关键影响因素仍缺乏深入探讨.除生物实验外,计算模型... 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PFASs)是水环境中普遍存在的持久性化合物,具有生物累积性和生物毒性,对动植物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尽管近年来已有大量关于PFASs毒性的研究,但对其水生毒性的关键影响因素仍缺乏深入探讨.除生物实验外,计算模型在获取PFASs的毒理学数据和信息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构建PFASs单一水生生物急性毒性和食物链联合毒性2D-QSAR模型,研究了PFASs对水生生物毒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和毒性机理.结果表明,PFASs分子的水生急性毒性与其得失电子能力、静电相互作用能力、疏水性和生物累积性密切相关.通过分子对接技术发现,PFASs主要通过范德华力和静电相互作用与水生生物的靶蛋白结合,从而导致毒性效应.此外,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不同环境条件对PFASs水生生物毒性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溶剂化效应对PFASs的水生毒性具有显著影响,同时温度和离子强度条件对不同的水生生物表现出不同的影响.本研究从计算模型的角度揭示了PFASs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机制,为未来研究新型PFASs的毒性特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 水生生物 急性毒性 定量构效关系 分子对接 分子动力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查尔酮衍生物抗乳腺癌活性的3D-QSAR模型构建及分子设计
14
作者 陈艳 冯惠 +1 位作者 冯长君 堵锡华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8-252,共5页
为了获得较高抗乳腺癌活性的新型化合物,对18个新型查尔酮衍生物抗乳腺癌活性(pIC_(50))进行了三维定量构效关系(3D-QSAR)研究。其中14个化合物作为训练集用于构建3D-QSAR模型,其余化合物(含模板分子)作为测试集对所建模型进行验证。所... 为了获得较高抗乳腺癌活性的新型化合物,对18个新型查尔酮衍生物抗乳腺癌活性(pIC_(50))进行了三维定量构效关系(3D-QSAR)研究。其中14个化合物作为训练集用于构建3D-QSAR模型,其余化合物(含模板分子)作为测试集对所建模型进行验证。所建3D-QSAR模型的交叉验证系数R^(2)_(CV)为0.569,非交叉验证系数R^(2)为0.974,说明所建模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预测能力。该模型中立体场、静电场对pIC_(50)的贡献分别为58.8%和41.2%,表明影响该类化合物抗肿瘤活性的主要因素是取代基的疏水性、空间位阻和电荷分布。通过对模型的分析,设计了5个具有较高pIC_(50)的新化合物,有待通过后续医学实验加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查尔酮衍生物 抗乳腺癌活性 三维定量构效关系 分子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位键指数用于含氧多环芳烃对斑马鱼胚胎的急性毒性预测
15
作者 堵锡华 李靖 陈艳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98-1506,共9页
含氧多环芳烃化合物是一种在多环芳烃苯环上,含有一个或数个羰基氧原子的持久性污染物,它具有比亲代多环芳烃更强的毒性、致癌、致畸和致突变性,因此探究高效的研究方法来建立毒性数据库非常重要.为研究含氧多环芳烃对斑马鱼胚胎的急性... 含氧多环芳烃化合物是一种在多环芳烃苯环上,含有一个或数个羰基氧原子的持久性污染物,它具有比亲代多环芳烃更强的毒性、致癌、致畸和致突变性,因此探究高效的研究方法来建立毒性数据库非常重要.为研究含氧多环芳烃对斑马鱼胚胎的急性毒性与其分子结构之间的定量结构-毒性关系,根据含氧多环芳烃分子中原子空间拓扑结构,提出了一种新的结构指数–定位键指数L,并分别计算了32个含氧多环芳烃化合物分子的电性拓扑态指数Em、电性距离矢量M_(n),分析优化筛选了电性拓扑态指数其中的E16、电性距离矢量其中的M_(14)、M_(21)和M_(32)作为结构描述符,将它们与定位键指数L有机结合,与含氧多环芳烃化合物对斑马鱼胚胎的生物毒性进行回归分析,以5种结构参数为输入变量点价值,神经网络结构采用5-3-1,建构了一种预测含氧多环芳烃急性毒性lgEC_(50)的神经网络模型,该预测模型的总相关系数R_(T)值达到较高的0.9826,对毒性的预测值与实验值两者之间的平均误差仅为0.112;结果表明,含氧多环芳烃的急性毒性与定位键指数、电性拓扑态指数、电性距离矢量等结构参数有良好的非线性关系.研究可为含氧多环芳烃的环境污染及生态风险评估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氧多环芳烃 定位键指数 斑马鱼胚胎 定量结构-毒性关系 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辫状河—曲流河河型转换前后砂体差异性研究——以东营凹陷东辛地区东二段为例
16
作者 王跃刚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61-569,共9页
不同河流相砂体形态特征和分布规律差异较大,河型的转换主控了不同时期砂体平面分布特征、几何参数及纵向叠置关系,进而决定了不同河流相类型储层的油气勘探与开发策略。基于东营凹陷东辛地区东二段岩心、测井曲线、三维地震等资料,借... 不同河流相砂体形态特征和分布规律差异较大,河型的转换主控了不同时期砂体平面分布特征、几何参数及纵向叠置关系,进而决定了不同河流相类型储层的油气勘探与开发策略。基于东营凹陷东辛地区东二段岩心、测井曲线、三维地震等资料,借助定量岩心沉积构造、定量地震地貌等方法,得出以下结论:1)东二段4,3,2砂组主要发育辫状河沉积,1砂组主要发育曲流河沉积。2)东二段4,3,2砂组辫状河平均河道深度分别为17~52,20~59,19~52 m,平均河道宽度分别为1589~11602,2154~14597,1862~11923 m,定量地震地貌分析指示河道带宽度介于1000~7000 m;1砂组曲流河平均河道深度为11~30 m,平均河道宽度为665~4221 m,定量地震地貌分析指示河道带宽度介于700~3000 m。3)东二段4,3,2砂组辫状河砂体垂向以接触叠置式、下切叠置式为主,横向以独立接触式、侧切接触式、对接接触式为主;1砂组曲流河砂体垂向以分隔叠置式为主,横向以独立接触式为主。明确砂体几何形态及时空切叠方式,为东辛地区东二段河流相砂岩储层的勘探与开发提供了实际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辫状河 曲流河 定量沉积构造 砂体接触关系 东二段 东营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辅助含能分子设计的应用与展望 被引量:5
17
作者 刘锐 刘建 +3 位作者 唐岳川 张朝阳 黄静 黄鑫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08-421,共14页
含能分子研发面临多重挑战,传统“试错法”效率低下,计算机辅助分子设计的出现改变了研发模式。本综述回顾了含能分子设计的发展历程,介绍了计算机辅助含能分子设计的研究现状,并概述了人工智能技术(AI)在性质预测、分子生成、合成路线... 含能分子研发面临多重挑战,传统“试错法”效率低下,计算机辅助分子设计的出现改变了研发模式。本综述回顾了含能分子设计的发展历程,介绍了计算机辅助含能分子设计的研究现状,并概述了人工智能技术(AI)在性质预测、分子生成、合成路线和反应条件预测等多个设计环节的最新进展,讨论了当前含能分子设计模式与其他材料设计方法的差距,思考差距产生的原因,并对未来AI辅助含能分子设计的发展方向提出展望。研究发现,AI在含能分子性能预测和分子生成等方面已经有了应用,但在合成路径规划和反应条件优化等环节的应用仍有待进一步探索,应用前景巨大。通过数据增强、迁移学习或高通量计算有望能够解决含能分子数据薄弱的问题;加强AI辅助含能分子合成路线与反应条件探索有望贯通“设计→评估→制备→验证”全流程自动化分子设计模式。AI辅助含能分子设计为提升含能分子设计水平提供新的可能性,有助提升含能分子研发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能分子 分子设计 人工智能 机器学习 定量构效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石多尺度损伤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何风贞 李桂臣 +3 位作者 阚甲广 许兴亮 冯晓巍 孙元田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3-53,共21页
岩石损伤破裂是一个从微观到细观到宏观的多尺度链动损伤破裂过程。明确岩石不同尺度损伤特征并建立多尺度损伤的定量化关系对复杂环境下岩石多尺度损伤劣化机理研究至关重要。近年来,研究人员针对复杂环境下岩石多尺度损伤机理开展大... 岩石损伤破裂是一个从微观到细观到宏观的多尺度链动损伤破裂过程。明确岩石不同尺度损伤特征并建立多尺度损伤的定量化关系对复杂环境下岩石多尺度损伤劣化机理研究至关重要。近年来,研究人员针对复杂环境下岩石多尺度损伤机理开展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本文从岩石多尺度损伤特征、不同尺度损伤识别与定量化表征、多尺度损伤量效关系3个方面系统评述了岩石多尺度损伤研究进展。首先,总结了岩石微观、细观、宏观损伤特征,分析了岩石多尺度累积损伤破裂过程;其次,基于岩石多尺度损伤特征,系统评述岩石微观、细观和宏观损伤的识别方法以及不同尺度损伤的定量化表征方法,分析了岩石微观-细观-宏观损伤量效关系确定方法;最后,从多尺度损伤识别、定量化表征、量效关系确定方面分析了岩石多尺度损伤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从:开发适用于多场耦合环境的岩石微细观损伤实时识别设备,建立岩石三维空间多尺度损伤协同智能化定量表征方法,构建完善的岩石微-细-宏观多尺度损伤量效关系研究体系,丰富创新岩石多尺度损伤理论几方面开展岩石多尺度损伤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多尺度 损伤识别 定量化表征 量效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量有害结局路径的构建方法及在毒理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旻涛 陈佳辉 +9 位作者 姜蓓蓓 高杰 邹家丽 周倩如 严晓峰 罗书全 张华东 陈锦瑶 练雪梅 霍娇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73-480,共8页
美国国家研究咨询委员会提出的“21世纪毒性测试——愿景与策略”对毒性评价和风险评估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愿景,推动了新一代毒性测试方法和新一代风险评估方法学的发展。有害结局路径(AOP)作为一种先进的方法,具有较大应用潜力,近年来逐... 美国国家研究咨询委员会提出的“21世纪毒性测试——愿景与策略”对毒性评价和风险评估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愿景,推动了新一代毒性测试方法和新一代风险评估方法学的发展。有害结局路径(AOP)作为一种先进的方法,具有较大应用潜力,近年来逐渐成为毒理学家关注的重点和新兴研究热点。定量AOP(qAOP)是在AOP理论上发展的新策略,其将定性AOP作为初始概念模型,通过数理模型描述剂量-响应和(或)响应-响应关系,提供了一种可定量预测体内毒性和风险的策略。本文就qAOP的概念和进展进行综述,介绍了2种构建qAOP的常用方法,贝叶斯网络模型和回归模型,并以实际案例展示qAOP在毒理学中的不同应用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有害结局路径 毒性预测 风险评估 剂量响应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氨基酸描述符对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五肽定量构效关系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郭星晨 李玉豪 +5 位作者 马金璞 张钰璇 李华鑫 杨具田 樊佩如 高丹丹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38-48,共11页
本研究收集近些年报道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抑制五肽的氨基酸序列及抑制活性(半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_(50))),建立ACE抑制五肽肽库,并将其氨基酸残基用Z-scales、VHSE和... 本研究收集近些年报道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抑制五肽的氨基酸序列及抑制活性(半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_(50))),建立ACE抑制五肽肽库,并将其氨基酸残基用Z-scales、VHSE和SVHEHS氨基酸描述符分别进行表述,以氨基酸残基的疏水性、立体性以及电性参数作为自变量,ACE抑制五肽的lg IC_(50)作为因变量,利用Matlab软件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ACE抑制肽定量构效关系(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QSAR)模型,结果发现基于Z-scales描述符构建的ACE抑制五肽QSAR模型R2为0.6411,Q^(2)为0.5369,模型预测五肽Gln-Arg-Pro-Asn-Met具有较高的ACE抑制活性,预测IC_(50)为0.0517μmol/L,实测IC_(50)为(0.0400±0.0083)μmol/L,预测值与实测值误差为0.0117μmol/L;基于VHSE描述符构建的QSAR模型R2为0.7636,Q^(2)为0.5081,模型预测五肽Leu-Arg-Ala-Phe-Gln具有较高的ACE抑制活性,预测IC_(50)为0.0438μmol/L,实测值为(0.0273±0.0053)μmol/L,误差为0.0165μmol/L;基于SVHEHS描述符构建的QSAR模型R2为0.8405,Q^(2)为0.4005μmol/L,模型预测五肽Tyr-Phe-Pro-Phe-Gln具有较高的ACE抑制活性,预测值为0.0055μmol/L,实测值为(0.0312±0.0042)μmol/L,误差为0.0257μmol/L。3种建模方法对比发现,基于SVHEHS描述符构建的模型拟合能力最强,但是其预测能力较弱,而Z-scales和VHSE描述符所建模型能很好地对五肽进行QSAR分析,通过模型分析发现ACE抑制肽活性与其氨基酸的疏水特征呈负相关,与立体特征呈正相关。将3种ACE抑制肽与ACE蛋白(2X8J)进行分子对接,结果表明3种ACE抑制肽均可与ACE蛋白进行结合。本研究可为开发ACE抑制肽药物提供新手段,为开发和利用食源性ACE抑制肽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偏最小二乘 定量构效关系 氨基酸描述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