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4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rthogonal genetic algorithm for solving quadratic bilevel programming problems 被引量:4
1
作者 Hong Li Yongchang Jiao Li Zhang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2010年第5期763-770,共8页
A quadratic bilevel programming problem is transformed into a single level complementarity slackness problem by applying Karush-Kuhn-Tucker(KKT) conditions.To cope with the complementarity constraints,a binary encod... A quadratic bilevel programming problem is transformed into a single level complementarity slackness problem by applying Karush-Kuhn-Tucker(KKT) conditions.To cope with the complementarity constraints,a binary encoding scheme is adopted for KKT multipliers,and then the complementarity slackness problem is simplified to successive quadratic programming problems,which can be solved by many algorithms available.Based on 0-1 binary encoding,an orthogonal genetic algorithm,in which the orthogonal experimental design with both two-level orthogonal array and factor analysis is used as crossover operator,is proposed.Numerical experiments on 10 benchmark examples show that the orthogonal genetic algorithm can find global optimal solutions of quadratic bilevel programming problems with high accuracy in a small number of iter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thogonal genetic algorithm quadratic bilevel programming problem Karush-Kuhn-Tucker conditions orthogonal experimental design global optimal solu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有限结荚习性鲜食大豆衢鲜8号高产栽培因子优化
2
作者 邵晓伟 雷俊 +4 位作者 许竹溦 姜欢 石子建 汪寿根 赵琳 《大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60,共10页
为优化亚有限结荚习性鲜食大豆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2022—2023年以衢鲜8号为材料,研究栽培因子播期(X_(1))、密度(X_(2))、烯效唑喷施时期(X_(3))及喷施浓度(X_(4))对鲜食大豆产量的影响,采用四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以播期、密度、... 为优化亚有限结荚习性鲜食大豆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2022—2023年以衢鲜8号为材料,研究栽培因子播期(X_(1))、密度(X_(2))、烯效唑喷施时期(X_(3))及喷施浓度(X_(4))对鲜食大豆产量的影响,采用四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以播期、密度、烯效唑喷施时期和喷施浓度为变量,研究各栽培因子对衢鲜8号产量的影响,建立鲜食大豆产量和试验因子的回归数学模型,采用主效应分析、单因素效应分析和交互项分析方法对数学模型进行模拟寻优,优化各栽培因子。结果表明:建立了鲜食大豆产量优化数学回归模型,Y_(1)=11 283.34-2 148.20X_(1)-169.16X_(2)+187.85X_(3)-172.63X_(4)-1 480.14X_(1)^(2)-546.93X_(2)^(2)-487.02X_(3)^(2)-495.44X_(4)^(2)-190.75X_(1)X_(3)和Y_(2)=10 834.23-1 231.55X_(1)+184.20X_(2)+221.27X_(3)-195.49X_(4)-1 091.78X_(1)^(2)-277.39X_(2)^(2)-285.70X_(3)^(2)-515.57X_(4)^(2)+268.54X_(1)X_(3)。各因素对衢鲜8号产量的影响主次顺序依次为:播期、喷施时期、喷施浓度、密度。其中播期、密度、烯效唑喷施时期和喷施浓度与鲜食大豆产量的关系均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说明播期、喷施时期过早或过晚,密度、喷施浓度过大或过小都会对鲜食大豆产量造成影响。播期与喷施时期交互作用对鲜食大豆产量有显著影响。研究表明鲜食大豆产量大于10 500 kg·hm^(-2)的优化栽培措施为播期7月26—30日,密度16万株·hm^(-2),烯效唑喷施时期4~5叶期,喷施浓度55.69~75.03 mg·kg^(-1)时,研究结果可为亚有限结荚习性鲜食大豆的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大豆 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 栽培因子 亚有限结荚习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度与肥料对泽泻产量的影响
3
作者 彭志芸 刘小波 +6 位作者 杜勇利 廖霏霏 熊湖 夏魁 李之兰 苟才明 张德银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20期52-55,64,共5页
[目的]探究密度和肥料的不同配比泽泻产量及其互作影响,筛选出科学的密肥水平,为泽泻规范化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方法]以川泽泻为试验材料,采用4因素5水平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进行大田试验,建立密度、氮肥、磷肥、钾肥与泽泻... [目的]探究密度和肥料的不同配比泽泻产量及其互作影响,筛选出科学的密肥水平,为泽泻规范化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方法]以川泽泻为试验材料,采用4因素5水平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进行大田试验,建立密度、氮肥、磷肥、钾肥与泽泻产量的效应函数。[结果]建立的二次回归方程R^(2)=0.9097,所建立的数学模型拟合程度较为可靠。各因素对泽泻产量的影响为密度>氮肥>钾肥>磷肥,其中密度和肥料的互作效应达显著水平。根据统计频数选优,得到泽泻目标产量大于3300 kg/hm^(2)的最优农艺措施为密度14.69万~15.08万株/hm^(2)、氮肥219.10~234.50 kg/hm^(2)、磷肥124.80~150.00 kg/hm^(2)、钾肥152.55~179.55 kg/hm^(2)。[结论]合理的密度和肥料施用量均能有效提高泽泻产量,以密度增产效果最佳,氮肥次之,钾肥和磷肥的增产效果较小,在保障密度和氮肥的基础上,配合合理的磷钾肥能达到泽泻高产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 肥料 泽泻 产量 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番茄综合营养品质指标构建及其对水肥供应的响应 被引量:70
4
作者 吴雪 王坤元 +1 位作者 牛晓丽 胡田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19-127,共9页
为构建番茄综合营养品质指标,分析其对水肥供应的响应,该文以灌水量和氮、磷、钾肥用量为试验因素,按照四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进行番茄盆栽试验,监测番茄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可滴定酸、糖酸比、番茄红素和维生素C 6项单一品质... 为构建番茄综合营养品质指标,分析其对水肥供应的响应,该文以灌水量和氮、磷、钾肥用量为试验因素,按照四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进行番茄盆栽试验,监测番茄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可滴定酸、糖酸比、番茄红素和维生素C 6项单一品质指标,根据主观层次分析法与客观熵权法和基于博弈论的组合赋权法,确定番茄单一营养品质评价指标权重,次序为:番茄红素>糖酸比>维生素C>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通过近似理想解法,构建番茄果实综合营养品质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通过回归分析建立番茄综合营养品质与水肥因子的数学模型,分析其对水肥因子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各水肥因子对番茄综合营养品质的主效应表现为:施磷量>施氮量>灌水量>施钾量。当其他因素为中间水平时,番茄营养品质随灌水量或施氮量的增加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型变化,随磷肥用量的增加线性增加,随施钾量的增加呈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型变化。交互作用表现为,灌水量与施氮量、磷与钾肥用量之间存在显著交互作用。表明灌水量、氮肥用量过高不利于番茄综合营养品质的提高,合理增施磷肥和钾肥可有效提高番茄营养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料 灌溉 层次分析法 番茄 综合营养品质评价 灌水量 四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气熏蒸降解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_1的条件优化 被引量:19
5
作者 陈志娟 刘阳 +2 位作者 邢福国 梁俊平 刘畅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33-37,共5页
为提高氨气对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1(AFB1)的降解效率,首先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氨熏温度、氨气浓度、氨熏时间及玉米含水量对黄曲霉毒素B1降解率的影响,然后通过二次回归正交试验设计及响应面分析确定主要影响因素的最优参数组合:温度37℃... 为提高氨气对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1(AFB1)的降解效率,首先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氨熏温度、氨气浓度、氨熏时间及玉米含水量对黄曲霉毒素B1降解率的影响,然后通过二次回归正交试验设计及响应面分析确定主要影响因素的最优参数组合:温度37℃、玉米含水量20%、氨气体积分数7.05%、氨熏时间96h,在此条件下玉米中AFB1降解率的模型预测值为90.4%,实测值为92%,两者较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黄曲霉毒素B1 氨气熏蒸法 二次回归正交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秆颗粒冷压成型工艺条件优化 被引量:13
6
作者 孙清 白红春 +3 位作者 谷士艳 张春梅 高微 易维明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00-104,共5页
以水稻秆颗粒为原料,以碱处理水稻秆颗粒为粘结剂,采用二次正交旋转设计,研究不同的成型压力、粘结剂添加比、含水率、原料粒径对成型燃料松弛密度以及落下强度的影响。利用SPSS 13.0的回归分析方法以及Matlab 7.1的响应面分析法,建立... 以水稻秆颗粒为原料,以碱处理水稻秆颗粒为粘结剂,采用二次正交旋转设计,研究不同的成型压力、粘结剂添加比、含水率、原料粒径对成型燃料松弛密度以及落下强度的影响。利用SPSS 13.0的回归分析方法以及Matlab 7.1的响应面分析法,建立并分析了4个因子对试验指标影响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所得回归方程显著,拟合情况良好;最佳成型压力为32 MPa,粘结剂的添加比4∶1,含水率为10%,原料粒径4 mm,在此条件下,成型物的松弛密度达到1.188 g/cm3,成型物落下强度达65.4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秆 冷压成型 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波辅助提取亚麻籽油的工艺条件优化 被引量:35
7
作者 许晖 孙兰萍 +1 位作者 李善菊 张斌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64-68,共5页
以亚麻籽为原料,利用超声波辅助提取亚麻籽油。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确定了超声波辅助提取亚麻籽油的较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各因素对亚麻籽油得率影响大小依次为提取时间>料液比>提取温度... 以亚麻籽为原料,利用超声波辅助提取亚麻籽油。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确定了超声波辅助提取亚麻籽油的较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各因素对亚麻籽油得率影响大小依次为提取时间>料液比>提取温度>超声波功率,以石油醚为溶剂提取亚麻籽油的较佳工艺参数为料液比10 mL/g,提取温度60℃,提取时间35 min,超声波功率60 W。在该条件下提取三次亚麻籽油得率45.75%,提取率达93.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麻籽油 超声波辅助提取 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相固体碱催化剂制备生物柴油的工艺优化 被引量:12
8
作者 孙广东 刘云 +1 位作者 翟龙霞 吴谋成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91-195,共5页
以菜籽油为原料,运用Mg/Al复合固体作为碱性催化剂制备生物柴油。采用五因子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醇油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搅拌强度五个因子对生物柴油得率的影响,利用SAS8.1中的响应面分析程序RSREG建立并分析了五... 以菜籽油为原料,运用Mg/Al复合固体作为碱性催化剂制备生物柴油。采用五因子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醇油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搅拌强度五个因子对生物柴油得率的影响,利用SAS8.1中的响应面分析程序RSREG建立并分析了五个因子对得率影响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所得回归方程达显著水平,拟合情况良好;五个因子对得率的影响大小依次是催化剂用量>醇油比>搅拌速度>反应时间>反应温度。最佳反应温度为70℃,催化剂用量为6%,醇油比5︰1,反应时间8 h,搅拌强度500 r/min,生物柴油的得率可达90%,其指标基本达到美国的ASTM标准和德国的DINE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柴油 酯交换 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纳米SiO_x复合膜的制备及机械性能 被引量:14
9
作者 王明力 司方 +1 位作者 张义明 赵德刚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36-41,共6页
采用二次回归旋转正交试验方法,探讨了制备壳聚糖/纳米SiOx复合膜的优化工艺条件,用流延法制得分散比较均匀的纳米复合膜,并对涂膜结构进行红外光谱(IR)、X射线衍射(XRD)及透射电镜(TEM)表征.结果表明:复合膜(CTS-SiOx)中壳聚糖与SiOx... 采用二次回归旋转正交试验方法,探讨了制备壳聚糖/纳米SiOx复合膜的优化工艺条件,用流延法制得分散比较均匀的纳米复合膜,并对涂膜结构进行红外光谱(IR)、X射线衍射(XRD)及透射电镜(TEM)表征.结果表明:复合膜(CTS-SiOx)中壳聚糖与SiOx粒子表面的大量羟基存在强烈的氢键作用;当配料为壳聚糖1.98 g、SiOx0.017 g、单甘酯0.04 g时,壳聚糖复合涂膜拉伸强度达到最优值、与纯壳聚糖单膜相比,复合膜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和直角撕裂强度分别提高了63.3%,45.4%和11.6%,透水率降低了73.1%.可见复合膜的性能优于单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复合膜 拉伸强度 二次回归旋转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法制取橙皮果胶的研究 被引量:18
10
作者 韩冬梅 廖小军 +2 位作者 李淑燕 胡小松 吴继红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83-186,共4页
纤维素酶酶系组成复杂,不同来源纤维素酶在果胶提取中表现出的作用不同。采取与前人研究不同的纤维素酶对橙皮果胶进行提取,对三种不同来源的纤维素酶比较分析,筛选出一种价格低廉、适合果胶提取的纤维素酶,并采用四元二次通用旋转组合... 纤维素酶酶系组成复杂,不同来源纤维素酶在果胶提取中表现出的作用不同。采取与前人研究不同的纤维素酶对橙皮果胶进行提取,对三种不同来源的纤维素酶比较分析,筛选出一种价格低廉、适合果胶提取的纤维素酶,并采用四元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了其提取果胶工艺中缓冲溶液的pH、提取时间、酶添加量、提取温度对果胶得率的影响;建立数学模型,寻求测定条件的最优组合;以DesignExpert软件进行分析,模型经检验差异显著,失拟检验不显著,具有良好的统计学意义,最优组合为:酶添加量3.38mL、时间6.66h、温度47.5℃、pH4.95,预测模型果胶得率为14.43%,验证实验得率为14.79%,大大提高了纤维素酶制取果胶的得率,远远高于文献报道,并且酶的价格低廉,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橙皮 果胶 纤维素酶 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对科宝肉鸡生产性能、屠宰性能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23
11
作者 曹赞 高振华 +5 位作者 陈广信 黎秋平 陈彩文 张少成 黄志鹏 丁志鹏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553-2564,共12页
本试验通过二因子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1~21日龄肉鸡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的最佳组合效应。试验选取1日龄健康、体重接近的科宝肉鸡480只,随机分为12个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公母各占1/2,其中1~8组为试验组,9~12... 本试验通过二因子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1~21日龄肉鸡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的最佳组合效应。试验选取1日龄健康、体重接近的科宝肉鸡480只,随机分为12个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公母各占1/2,其中1~8组为试验组,9~12组为中心组(即0水平组),试验期为21 d。分别以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为自变量,以生产性能和屠宰性能等各项指标作为因变量拟合回归方程。结果表明:饲粮中的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对1~21日龄肉鸡的平均日增重、料重比、胸肌率、腿肌率和腹脂率有显著影响(P〈0.05)。从响应面图和回归分析显示,当饲粮代谢能水平为10.05~12.40 MJ/kg时,随着粗蛋白质水平的上升,平均日增重逐渐增大,粗蛋白质水平进一步增加对于平均日增重影响逐渐变小,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分别为11.80 MJ/kg和22.85%时,可达到最大平均日采食量;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分别为12.15 MJ/kg和20.65%时,料重比最小为1.65;当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分别在12.05~12.15 MJ/kg和20.85%~21.25%时,可以获得较高的胸肌率和腿肌率,同时腹脂率较低。综上所述,饲粮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分别为12.05~12.45 MJ/kg和20.65%~21.25%,1~21日龄肉鸡生产性能和屠宰性能均达到较好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能 粗蛋白质 肉鸡 生产性能 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 3D响应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破碎苹果皮渣中多糖提取工艺优化及除杂方法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李锦运 郭玉蓉 +3 位作者 董守利 段亮亮 仇农学 牛鹏飞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274-277,共4页
采用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方法从冷破碎苹果皮渣中提取多糖,研究了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提取次数对多糖提取效果的影响,确定了冷破碎苹果皮渣多糖的最佳提取范围。实验结果表明,影响冷破碎苹果皮渣多糖提取率三因素的主次顺序为... 采用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方法从冷破碎苹果皮渣中提取多糖,研究了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提取次数对多糖提取效果的影响,确定了冷破碎苹果皮渣多糖的最佳提取范围。实验结果表明,影响冷破碎苹果皮渣多糖提取率三因素的主次顺序为: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优化后的回归方程为:Y=7.5966+0.5336X1+0.4946X2+0.2298X3+0.3611X21+0.1914X22。冷破碎苹果皮渣多糖最优提取工艺为:提取时间为5.7h、提取温度为95.2℃以及料液比为1∶93,在此条件下可得最大提取率11.28%。采用HCl法可将多糖中蛋白质脱除80.2%,多糖损失率为9.7%;透析法对多糖脱色效果最好,透析后透光率可达到65.9%,提高了23.5%,多糖损失率仅为3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多糖 提取 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 脱蛋白 脱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挤压模拟试验的苜蓿草颗粒成型工艺参数优化 被引量:19
13
作者 黄晓鹏 万芳新 +2 位作者 黄建龙 吴劲锋 张克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354-358,共5页
为了确定最佳的苜蓿草颗粒产品制粒成型工艺,以苜蓿草粉为制粒物料,通过环模制粒过程的模拟试验,利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试验设计,探讨了制粒密度与挤出力、物料含水率、草粉粒度的关系,建立了各因素与制粒密度之间的数学模型。试验数据... 为了确定最佳的苜蓿草颗粒产品制粒成型工艺,以苜蓿草粉为制粒物料,通过环模制粒过程的模拟试验,利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试验设计,探讨了制粒密度与挤出力、物料含水率、草粉粒度的关系,建立了各因素与制粒密度之间的数学模型。试验数据分析显示:建立的回归方程显著;3个因子对制粒密度影响大小顺序为挤出力、含水率、草粉粒度;通过方程模拟选优得出模拟试验条件下的最优参数组合为:挤出力5.47kN、含水率16.96%、草粉粒度6.34mm,即制粒密度为最大值1.241g/cm3。该研究可为提高草颗粒及其它颗粒物料产品的质量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艺控制 优化 回归分析 苜蓿草颗粒 制粒过程模拟 二次正交旋转回归组合设计 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处理水稻秆对成型工艺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1
14
作者 白红春 孙清 +3 位作者 周鹏 张春梅 谷士艳 高微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21-124,共4页
以水稻秆颗粒为原料,通过NaOH处理制成生物质成型燃料的粘结剂,采用三因子二次正交旋转试验设计,研究NaOH质量分数、碱处理温度和碱处理时间对成型燃料剪切粘结强度的影响。利用SPSS13.0的回归分析方法以及Matlab 7.1的响应面分析法,建... 以水稻秆颗粒为原料,通过NaOH处理制成生物质成型燃料的粘结剂,采用三因子二次正交旋转试验设计,研究NaOH质量分数、碱处理温度和碱处理时间对成型燃料剪切粘结强度的影响。利用SPSS13.0的回归分析方法以及Matlab 7.1的响应面分析法,建立并分析了3个因子对剪切粘结强度影响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所得回归方程显著,拟合情况良好;3个因子对剪切粘结强度的影响大小依次为:碱处理温度、NaOH质量分数、碱处理时间;最佳碱处理温度为95℃,NaOH质量分数为1.5%,碱处理时间为17 h,剪切粘结强度达到2.608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秆 粘结剂 碱处理 剪切粘结强度 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法优化酶法提取茶叶籽蛋白工艺 被引量:13
15
作者 冯磊 麻成金 +3 位作者 黄群 彭忠瑾 黄伟 向勇平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7期215-219,共5页
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实验优化碱性蛋白酶提取茶叶籽蛋白工艺。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选择碱性蛋白酶用量、pH、酶反应时间与温度为实验因素,以茶叶籽蛋白提取率为指标建立回归数学模型。对实验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及对数学模型进行优化... 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实验优化碱性蛋白酶提取茶叶籽蛋白工艺。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选择碱性蛋白酶用量、pH、酶反应时间与温度为实验因素,以茶叶籽蛋白提取率为指标建立回归数学模型。对实验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及对数学模型进行优化,获得了茶叶籽蛋白酶法提取的最佳条件为:料液比1:25、碱性蛋白酶用量200U/g、pH10.5、酶反应时间55min、酶反应温度45℃,在此条件下蛋白提取率可达75.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籽蛋白 酶法提取 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荞麦壳中原花青素的提取工艺 被引量:14
16
作者 查阳春 杨义听 +2 位作者 胡晓菡 李涛 刘睿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6期189-192,共4页
为充分提取中国苦荞麦壳中的活性多酚,以70%乙醇-水为提取剂,通过二次旋转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建立了提取得率的二次旋转回归方程,通过响应面分析及岭嵴分析得到了优化组合条件。结果表明,提取温度和时间对提取得率有显著影响(P<0.... 为充分提取中国苦荞麦壳中的活性多酚,以70%乙醇-水为提取剂,通过二次旋转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建立了提取得率的二次旋转回归方程,通过响应面分析及岭嵴分析得到了优化组合条件。结果表明,提取温度和时间对提取得率有显著影响(P<0.05),而料液比对提取得率的影响不显著,较优的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73℃、提取时间118.9min、料液比1:16.9,其提取得率0.56%,理论预测值为0.59%,提取得率达到理论预测值的9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荞麦壳 原花青素 提取工艺 旋转正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糯米藤多糖的提取工艺优化 被引量:4
17
作者 杨梅 王文兰 +3 位作者 吴昊 陈炼红 骆斌 王晓玲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50-54,共5页
目的:研究提取糯米藤多糖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以多糖提取率为考察指标,溶剂回流作为提取手段,利用单因素及正交试验确定影响提取的主要因素,然后使用回归正交组合设计优化提取工艺。结果:影响糯米藤多糖提取率的因素顺序为提取温度>... 目的:研究提取糯米藤多糖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以多糖提取率为考察指标,溶剂回流作为提取手段,利用单因素及正交试验确定影响提取的主要因素,然后使用回归正交组合设计优化提取工艺。结果:影响糯米藤多糖提取率的因素顺序为提取温度>液固比>提取时间>提取次数>浸泡时间;回流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在96.26℃水浴条件下,提取时间109.20min、提取次数2次、液固比27.28:1(mL/g)、浸泡时间90min,最优工艺条件下多糖提取率可达25.121%。结论:使用回归正交设计能合理地优化糯米藤多糖的提取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糯米藤 多糖 正交回归 提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麦全粉中β-葡聚糖提取工艺优化 被引量:20
18
作者 林伟静 吴广枫 +1 位作者 王强 周素梅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1-124,167,共5页
为充分提取燕麦籽粒中的β-葡聚糖,深入和全面的评价其结构与功能性质的关系,以燕麦全粉为原料,研究在较低提取温度下β-葡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筛选出生理功能更为突出的β-葡聚糖及燕麦品种提供试验依据。在单因素(提取温度、pH值、... 为充分提取燕麦籽粒中的β-葡聚糖,深入和全面的评价其结构与功能性质的关系,以燕麦全粉为原料,研究在较低提取温度下β-葡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筛选出生理功能更为突出的β-葡聚糖及燕麦品种提供试验依据。在单因素(提取温度、pH值、时间、料液比)试验的基础上,设计四因素五水平的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利用响应面分析确定各因素、水平对β-葡聚糖提取率的影响。经分析和验证,得到燕麦全粉中β-葡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温度40℃、pH12.5、时间3h、料液比1∶16(W∶V);在此条件下,燕麦全粉中β-葡聚糖提取率达到91.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全粉 Β-葡聚糖 低温提取工艺 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氧气调包装对新鲜香菇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6
19
作者 应丽莎 周晓庆 +1 位作者 赵东方 张敏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77-283,共7页
利用响应面法研究低氧气调包装系统中O2、CO2、顶隙空间及3者交互作用对新鲜香菇品质的影响。试验发现单因素中顶隙空间对香菇PPO活性、粗蛋白和总糖质量分数影响最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顶隙空间与O2的交互作用对PPO活性、粗蛋白及总... 利用响应面法研究低氧气调包装系统中O2、CO2、顶隙空间及3者交互作用对新鲜香菇品质的影响。试验发现单因素中顶隙空间对香菇PPO活性、粗蛋白和总糖质量分数影响最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顶隙空间与O2的交互作用对PPO活性、粗蛋白及总糖质量分数的影响也达到显著水平,但是顶隙空间与CO2的交互作用对香菇各指标影响均不显著。O2与CO2的交互作用对香菇总糖和PPO活性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但对粗蛋白的影响并不显著。综合3个指标的回归模型,得出新鲜香菇低氧气调贮藏保鲜的最佳条件为O24.59%、CO220.13%、顶隙空间0.67,在此条件下香菇PPO活性为5.00U,粗蛋白和总糖质量分数分别为0.54%和52.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菇 气调 旋转正交试验 响应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二次正交试验优化的隧道围岩稳定可靠度方法 被引量:17
20
作者 苏永华 李翔 +1 位作者 丁云 孙晓明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26-332,共7页
通过把二次回归正交组合试验设计和显著性检验结合起来,构建出了各类因素对结构特征值影响程度的判别方法。将该方法植入隧道围岩稳定响应面可靠性分析程序中,建立了具有识别基本因素重要性程度功能的状态函数优化方法,消除了序列响应... 通过把二次回归正交组合试验设计和显著性检验结合起来,构建出了各类因素对结构特征值影响程度的判别方法。将该方法植入隧道围岩稳定响应面可靠性分析程序中,建立了具有识别基本因素重要性程度功能的状态函数优化方法,消除了序列响应面状态函数建立时不能判断基本因素对结构状态重要性程度的缺陷。利用MATAB搜索技术求解基于状态函数优化方法改进的响应面可靠度指标,解决了分析结果失真问题。上述两者的结合形成了具有较高效率的复杂地层隧道围岩稳定可靠度响应面分析技术。通过某工程实例研究,演示了该技术的运行过程和操作程序,并在效率、分析结论的准确性等方面进行了对比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可靠度 二次正交组合试验 响应面 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