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Wx^mp基因背景下可溶性淀粉合成酶基因SSⅡa和去分支酶基因PUL对水稻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4
1
作者 姚姝 张亚东 +7 位作者 刘燕清 赵春芳 周丽慧 陈涛 赵庆勇 朱镇 Balakrishna PILLAY 王才林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17-227,共11页
【目的】分析在同一主效基因(Wx^mp)背景下可溶性淀粉合成酶基因SSⅡa和去分支酶基因PUL对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以期为水稻品质遗传改良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在SSⅡa和PUL存在多态性而其他淀粉合成酶相关基因没有多态性的半糯品系... 【目的】分析在同一主效基因(Wx^mp)背景下可溶性淀粉合成酶基因SSⅡa和去分支酶基因PUL对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以期为水稻品质遗传改良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在SSⅡa和PUL存在多态性而其他淀粉合成酶相关基因没有多态性的半糯品系宁0145和粳稻品种武运粳21进行杂交,获得F2群体与F3株系。利用分子标记,选择含有Wx^mp基因的F2单株与F3株系,将这些F2单株与F3株系分成SSⅡa^nPUL^n、SSⅡa^nPUL^w、SSⅡa^wPUL^n和SSⅡa^wPUL^w4种基因型(n和w分别表示该基因来源于宁0145和武运粳21),分析不同基因型蒸煮食味品质性状的差异,探讨同一Wxmp基因背景下不同SSⅡa和PUL等位基因对蒸煮食味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不同基因型间蒸煮食味品质性状均存在显著差异,来源于武运粳21的SSⅡa^w基因和PUL^w基因分别使直链淀粉含量增加0.29%~1.00%和0.62%~1.18%,且PUL的效应大于SSⅡa,两者间存在互作效应。SSⅡa^w基因和PUL^w基因降低胶稠度和崩解值,提高了热浆黏度、冷胶黏度、消减值和回复值,对糊化温度、峰值黏度和峰值时间的作用较小。【结论】明确了Wx^mp背景下SSⅡa和PUL基因对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遗传效应,该研究结果为SSⅡa和PUL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稻米品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糯基因 蒸煮食味品质 可溶性淀粉合成酶基因 极限糊精酶基因 等位基因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淀粉脱分支酶基因PUL对稻米理化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0
2
作者 严长杰 房玉伟 +4 位作者 李敏 彭军成 刘巧泉 汤述翥 顾铭洪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28-735,共8页
为了研究PUL基因的变异对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分别以籼稻品种桂朝2号和粳型糯稻品种苏御糯互为供体和轮回亲本,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经过多代回交构建了PUL基因的近等基因系,分析了各近等基因系和轮回亲本的蒸煮品质指标。结果表明... 为了研究PUL基因的变异对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分别以籼稻品种桂朝2号和粳型糯稻品种苏御糯互为供体和轮回亲本,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经过多代回交构建了PUL基因的近等基因系,分析了各近等基因系和轮回亲本的蒸煮品质指标。结果表明,近等基因系与轮回亲本在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淀粉晶体结构等指标上没有显著差异,而淀粉的热力学特性和淀粉黏滞性等指标存在显著的变化。说明PUL基因是影响稻米蒸煮品质的重要基因之一。来源于籼稻桂朝2号和粳稻苏御糯的PUL等位基因在功能上已经发生明显的分化。本研究中基于PUL基因序列差异设计的分子标记可以直接用于水稻品质的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蒸煮食味品质 pul基因 近等基因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交重组自交系中SSⅢ-1、SBE3和PUL基因对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许顺菊 向珣朝 +4 位作者 康翠芳 龙小林 苏文丽 杨博文 吴家富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978-1988,共11页
该研究利用颗粒结合淀粉合成酶基因(Wxb)与可溶性淀粉合成酶Ⅱa基因(SSⅡ-3)均相同的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广占63S’和潜力恢复系CG173R为亲本,经过回交和多代自交,以构建的回交重组自交系(BILs)BC1F10代株系为供试材料,分析各株系的基... 该研究利用颗粒结合淀粉合成酶基因(Wxb)与可溶性淀粉合成酶Ⅱa基因(SSⅡ-3)均相同的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广占63S’和潜力恢复系CG173R为亲本,经过回交和多代自交,以构建的回交重组自交系(BILs)BC1F10代株系为供试材料,分析各株系的基因型组成及其蒸煮食味品质(ECQs)和RVA谱,以解析与品质相关微效基因的遗传效应。结果显示:(1)双亲在焦磷酸化酶大亚基基因(AGPlar)、分支酶基因Ⅲ(SBE3)、脱分支酶基因(PUL)、可溶性淀粉合成酶Ⅰ基因(SSⅠ)和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Ⅲ-1基因(SSⅢ-1)的基因位点存在差异。(2)SSⅢ-1、SBE3和PUL基因分别在BC1F10代株系中存在单基因分离,SSⅢ-1和SBE3基因、SSⅢ-1和PUL基因在BC1F10代株系中均存在双基因的分离。(3)不同基因型及其互作与蒸煮食味品质(ECQs)中的表观直链淀粉含量(AAC)、胶稠度(GC)以及RVA谱的部分特征值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效应。(4)SSⅢ-1单基因只对AAC有极显著影响;SBE3基因和SSⅢ-1基因互作对AAC有极显著影响,对峰值时间(PeT)、成糊温度(PaT)、GC有显著性影响;PUL基因和SSⅢ-1基因互作对PeT、PaT和回复值(CSV)有极显著影响,对最高粘度(PKV)、热浆粘度(HPV)、崩解值(BDV)、冷浆粘度(CPV)、消减值(SBV)、AAC和GC有显著影响。研究表明,在Wxb和SSⅡ-3基因背景下,参与淀粉合成的微效基因SSⅢ-1与SBE3和SSⅢ-1的互作效应极显著影响水稻AAC,SBE3和SSⅢ-1的互作效应与PUL和SSⅢ-1的互作效应显著影响GC,PUL和SSⅢ-1的互作效应极显著影响PaT,这些发现将对改良稻米品质和加快水稻优质育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回交重组自交系(BILs) SSⅢ-1基因 SBE3基因 pul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rmococcus siculi HJ21高温普鲁兰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热稳定性保护剂研究
4
作者 倪豪 郝悦 +4 位作者 于轶群 薛陆州 郝青芳 亢新鑫 王淑军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4-161,共8页
普鲁兰酶是水解α-1,6糖苷键的淀粉脱支酶,可提高淀粉制糖的糖化率。该研究将古菌Thermococcus siculi HJ21的超嗜热普鲁兰酶Pul-HJΔ782基因克隆在冷休克启动子cspA的质粒pColdⅠ,在宿主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BL21中诱导表达,研... 普鲁兰酶是水解α-1,6糖苷键的淀粉脱支酶,可提高淀粉制糖的糖化率。该研究将古菌Thermococcus siculi HJ21的超嗜热普鲁兰酶Pul-HJΔ782基因克隆在冷休克启动子cspA的质粒pColdⅠ,在宿主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BL21中诱导表达,研究其酶学性质,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优化该酶的热稳定性保护剂,并考察保护剂对酶水解马铃薯淀粉的影响。结果表明,该酶的最适作用温度和pH分别为90℃和6.5,在温度80~100℃及pH 4.0~9.0范围稳定性良好。最佳热稳定性保护剂配方为Ca^(2+)添加量0.15 mol/L、甘油添加量5.4%、Tween 20添加量3.8 mL/L、明胶添加量4.0 g/L。在该优化条件下,90℃保温12 h后,酶活保留率为97.43%,比对照组提高了34.94%。该酶的糖化率显著提高,对马铃薯淀粉糖化40 h葡萄糖当量(DE)值为58.35%,比对照组比提高了11.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rmococcus siculi HJ21 普鲁兰酶 基因克隆表达 热稳定性 保护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海古菌Thermococcus siculi HJ21高温普鲁兰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 被引量:5
5
作者 王淑军 吕明生 +4 位作者 李华钟 徐金利 焦豫良 房耀维 刘姝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9期309-312,共4页
根据NCBI上公布的普鲁兰酶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简并引物,以Thermococcus siculi HJ21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得到T.siculi HJ21普鲁兰酶的基因,测序后通过Blast(NCBI)数据库比对和分析表明扩增基因有一个4056bp、编码1351个氨基酸的开... 根据NCBI上公布的普鲁兰酶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简并引物,以Thermococcus siculi HJ21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得到T.siculi HJ21普鲁兰酶的基因,测序后通过Blast(NCBI)数据库比对和分析表明扩增基因有一个4056bp、编码1351个氨基酸的开放阅读框,为一新的普鲁兰酶基因。将该基因插入表达载体pET28a,并转化Escherichia coli BL21(DE3),经IPTG诱导,测定普鲁兰酶比活力。重组转化子的细胞破碎液有高温普鲁兰酶活性,SDS-PAGE电泳结果显示出分子质量约为150kD的特异性条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RMOCOCCUS siculi HJ21 普鲁兰酶 基因 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产耐热普鲁兰酶菌株Anoxybacillus sp. LM14-2分离鉴定及酶学性质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孙劭靖 路福平 +4 位作者 姜楠 李丽 徐健勇 曹慕琛 宋诙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36-141,共6页
从云南轮马热泉下游淤泥中筛选得到了一株产耐热普鲁兰酶菌株LM14-2。根据形态特征及16S rRNA序列同源性分析,初步判定为Anoxybacillus sp.LM14-2。该菌株发酵上清液中有耐热普鲁兰酶积累,其反应最适pH值为6.0,最适温度为70℃。利用染... 从云南轮马热泉下游淤泥中筛选得到了一株产耐热普鲁兰酶菌株LM14-2。根据形态特征及16S rRNA序列同源性分析,初步判定为Anoxybacillus sp.LM14-2。该菌株发酵上清液中有耐热普鲁兰酶积累,其反应最适pH值为6.0,最适温度为70℃。利用染色体步移技术获得了完整的普鲁兰酶编码基因(HQ660582),经序列相似性进一步分析,确定该蛋白与I型普鲁兰酶保守区b相吻合。通常的普鲁兰酶在高温下很快失活,难以满足淀粉加工,洗涤剂等相关工业的需求,而该新型的耐热普鲁兰酶的作用温度广泛,热稳定性较好,65℃保温55 h后达到其半衰期,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鲁兰酶 筛选 16S RRNA 基因步移 ANOXYBACILLUS s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普鲁兰酶克雷伯氏菌的分离鉴定及酶学性质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谢能中 王青艳 +6 位作者 米慧芝 朱绮霞 秦艳 曹薇 朱婧 陆雁 黄日波 《广西科学》 CAS 2013年第1期35-39,共5页
利用曲里苯蓝法从淀粉加工厂废水氧化池酸性污泥样品中筛选普鲁兰酶产生菌,对筛选到的GXAS-38菌株进行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分析、16SrDNA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和普鲁兰酶酶学性质研究,并用PCR方法克隆GXAS-38菌株的普鲁兰酶基因。结果表... 利用曲里苯蓝法从淀粉加工厂废水氧化池酸性污泥样品中筛选普鲁兰酶产生菌,对筛选到的GXAS-38菌株进行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分析、16SrDNA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和普鲁兰酶酶学性质研究,并用PCR方法克隆GXAS-38菌株的普鲁兰酶基因。结果表明,GXAS-38菌株属于肺炎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e),其产普鲁兰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60℃,在温度35~50℃时酶活较稳定;最适反应pH值5.5,在pH值5.0~7.5时酶活较稳定。Ca2+、Na+和Li+对GXAS-38菌株的普鲁兰酶活性有激活作用;Cu2+、Zn2+、Co2+、Mn2+、Fe2+、Fe3+和Ba2+对GXAS-38菌株的普鲁兰酶活性有抑制作用;螯合剂EDTA能够强烈地抑制GXAS-38菌株的普鲁兰酶活性,GXAS-38菌株的普鲁兰酶反应需要金属离子参与。GXAS-38菌株完整的普鲁兰酶编码基因全长3291bp,编码1096个氨基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鲁兰酶 肺炎克雷伯氏菌 分离 鉴定 酶学性质 基因克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肌萎缩蛋白基因YAC克隆的筛选和鉴定
8
作者 张成 柴建华 +1 位作者 刘焯霖 顾杨洪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4年第4期249-252,共4页
应用完整的DMDcDNA探针,从人YAC基因文库中筛选并Southern杂交鉴定5个YAC-DMD克隆,其分子量分别为900kb,800kb,650kb,450kb和450kb。这些克隆是抗肌萎缩蛋白基因特定区域DN... 应用完整的DMDcDNA探针,从人YAC基因文库中筛选并Southern杂交鉴定5个YAC-DMD克隆,其分子量分别为900kb,800kb,650kb,450kb和450kb。这些克隆是抗肌萎缩蛋白基因特定区域DNA用之不竭的源泉,为抗肌萎缩蛋白基因结构和发病机制的研究创造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营养不良症 抗肌萎缩蛋白 基因 克隆 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启动子替代构建克雷伯氏菌普鲁兰酶高产菌株
9
作者 许苗苗 焦国宝 +3 位作者 王明道 孙利鹏 刘仲敏 邱立友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6,共6页
应用启动子替代技术将普鲁兰酶产生菌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sp.)HN9的普鲁兰酶基因的启动子替换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的P43启动子,构建高产酶菌株。通过融合PCR,将由3个DNA片段融合得到启动子替代同源重组片段,该3... 应用启动子替代技术将普鲁兰酶产生菌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sp.)HN9的普鲁兰酶基因的启动子替换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的P43启动子,构建高产酶菌株。通过融合PCR,将由3个DNA片段融合得到启动子替代同源重组片段,该3个DNA片段分别是带有克雷伯氏菌普鲁兰酶基因启动子上游部分同源序列的四环素抗性基因(Tet)的上游片段Tet1、带有枯草芽孢杆菌P43启动子部分上游同源序列的Tet下游片段Tet2和带有克雷伯氏菌普鲁兰酶基因上游同源序列的P43启动子部分序列的Pro。经电转化将同源重组片段导入克雷伯氏菌中,转化子的普鲁兰酶基因表达水平比出发菌株提高10.23~11.45倍,摇瓶发酵酶活力提高8.97~10.52倍。结果表明,应用高效组成型启动子P43替代原始菌株的普鲁兰酶基因的启动子能够显著提高普鲁兰酶基因的表达量和发酵酶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雷伯氏菌 普鲁兰酶 启动子替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