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校园景观感知下心理亚健康中学生的缓压效果
1
作者 刘新航 张培 +1 位作者 王潇 温静 《中国城市林业》 2025年第3期34-41,共8页
【目的】探究以景观缓压为目的的中学校园疗愈环境特点,为构建能够诱发使用者达到最佳自我疗愈效果的校园视听景观提供实证与理论参考。【方法】采用视频音频模拟真实环境的方式,以两种自然声和4种植物围合空间形式为变量,通过主观偏好... 【目的】探究以景观缓压为目的的中学校园疗愈环境特点,为构建能够诱发使用者达到最佳自我疗愈效果的校园视听景观提供实证与理论参考。【方法】采用视频音频模拟真实环境的方式,以两种自然声和4种植物围合空间形式为变量,通过主观偏好问卷与客观生理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景观缓压刺激前后初中生个体的脑电β波、血压、心率及情绪纷乱总值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判断不同景观感知下心理亚健康中学生的恢复效果。【结果】1)视觉景观刺激下半开敞型植物空间对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学生的缓压效果最佳,流水声与鸟叫声组的恢复效益相近;2)并非所有感官交互刺激组的缓压效果都优于对应的单感官刺激组,其中半开敞型空间与自然声的组合对于各生理指标及心理指标的变化作用效果最显著,对被试者积极情绪增加及压力纾解效果最佳;3)感官交互刺激下,视听景观对于心理指标变化的影响较生理信号更为显著;4)相比中学生,由于空间需求各异,不同人群对植物空间围合类型的偏好存在差异。【结论】建议校园疗愈景观设计注重半开敞空间营造,在构建疗愈景观时,需审慎考虑植物空间的开合度与声环境的和谐性,以达到最佳疗愈效果。由于本试验样本量限制可能影响结论普适性,未来仍需扩大样本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亚健康 初中生 校园景观 景观缓压 视听感官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中生校园欺凌与心理亚健康的关系 被引量:5
2
作者 卢丹丹 李芳 +5 位作者 王慧豪 官越 格桑曲珍 袁靓 燕虹 俞斌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4-108,共5页
目的:探究初中生校园欺凌与心理亚健康的关系及心理韧性在其中的调节作用。方法:以武汉市2所初中10~14岁79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中文版Olweus欺凌问卷、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及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来测量学生的校园欺凌、心理亚... 目的:探究初中生校园欺凌与心理亚健康的关系及心理韧性在其中的调节作用。方法:以武汉市2所初中10~14岁79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中文版Olweus欺凌问卷、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及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来测量学生的校园欺凌、心理亚健康和心理韧性水平。结果:受欺凌得分与心理亚健康得分正向关联(β=1.88);心理韧性得分在受欺凌得分与心理亚健康得分之间的调节作用有统计学意义(β=-0.07)。结论:初中生心理亚健康问题可能与受欺凌经历有关,心理韧性在受欺凌与心理亚健康的关系间可能有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校园欺凌 心理亚健康 心理韧性 调节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庭与生活环境对青少年心理亚健康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吴迪 刘琴 +3 位作者 吴文懿 席璇 周源柯 张琴 《中国健康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1-265,共5页
目的 探讨家庭与生活环境因素对青少年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影响,为制定青少年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21年5—6月,对重庆市主城某区的667名青少年进行心理亚健康调查。采用χ^(2)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 目的 探讨家庭与生活环境因素对青少年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影响,为制定青少年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21年5—6月,对重庆市主城某区的667名青少年进行心理亚健康调查。采用χ^(2)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家庭与生活环境因素对青少年心理亚健康状态及其各维度的影响。结果青少年心理亚健康状态的检出率为10.9%,情绪问题、品行问题和社会适应困难各维度的检出率分别为15.3%、23.2%和8.2%。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生心理亚健康状态、情绪问题维度和品行问题维度检出率均高于男生,OR值分别为1.792(95%CI:1.037~3.095)、2.175(95%CI:1.331~3.554)和2.013(95%CI:1.297~3.125);自觉父母间关系不太好/很不好的青少年心理亚健康状态、情绪问题维度、品行问题维度和社会适应困难维度检出率均高于自觉父母间关系很好的青少年,OR值分别为4.706(95%CI:1.594~13.890)、3.642(95%CI:1.341~9.892)、3.436(95%CI:1.353~8.728)和4.103(95%CI:1.354~12.437);自觉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很差的青少年品行问题维度检出率高于自觉家庭经济条件很好/比较好的青少年,OR值为2.923(95%CI:1.111~7.692);母亲在本地工作的青少年心理亚健康状态和情绪问题维度检出率低于母亲在外地工作的青少年,OR值为0.252(95%CI:0.081~0.779)和0.305(95%CI:0.101~0.921)。结论 性别、自觉父母间关系、自觉家庭经济情况和母亲是否外出务工是影响青少年心理亚健康状态及其各维度的重要因素。因此,应注重家庭环境对于保护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 生活环境 青少年 心理亚健康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学生视屏时间、心理亚健康与自伤行为 被引量:36
4
作者 付继玲 万宇辉 +5 位作者 孙莹 陶舒曼 祖萍 安静 王熙 陶芳标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68-472,共5页
目的:调查我国中学生视屏时间及自伤行为现状,探讨在不同心理亚健康状态下视屏时间与自伤行为的关联。方法:选取沈阳、新乡、广州和重庆4个城市的中学生13817名,使用自伤行为及久坐行为调查问卷调查自伤行为和视屏时间,用青少年亚健康... 目的:调查我国中学生视屏时间及自伤行为现状,探讨在不同心理亚健康状态下视屏时间与自伤行为的关联。方法:选取沈阳、新乡、广州和重庆4个城市的中学生13817名,使用自伤行为及久坐行为调查问卷调查自伤行为和视屏时间,用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评价心理亚健康状态。结果:学习日和周末视屏时间>2 h/d者分别为2085人(15.1%)、8077人(58.5%),心理亚健康状态者2997人(21.7%),有自伤行为者3899人(28.2%)。调整地区、性别、年级、吸烟、饮酒和年龄等混杂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学习日视屏时间>2 h/d在非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学生中与自伤行为无统计学关联,而在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学生中,学习日视屏时间>2 h/d是自伤行为的危险因素(OR=1.27);无论中学生是否存在心理亚健康状态,周末视屏时间>2 h/d均是自伤行的危险因素(OR=1.37、1.39)。结论:较长视屏时间在中学生中普遍存在,且视屏时间较长、心理亚健康状态可能和自伤行为存在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屏时间 自伤 少年 心理亚健康 横断面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医务工作者心理健康现状及分析 被引量:49
5
作者 涂玲 张新庆 +1 位作者 任南 彭红 《医学与哲学(A)》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44-46,共3页
对3665位医务人员的调查结果揭示,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一直和经常感觉到身体不适的已经占整个调研人群的大多数,而经常处于精神应急状态的抑郁、强迫以及焦虑、烦躁等现象的个体,已经占到医务人群的1/3以上。这种状况可能... 对3665位医务人员的调查结果揭示,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一直和经常感觉到身体不适的已经占整个调研人群的大多数,而经常处于精神应急状态的抑郁、强迫以及焦虑、烦躁等现象的个体,已经占到医务人群的1/3以上。这种状况可能直接干扰他们正常的临床思维,影响医患关系,影响诊疗全过程,造成误诊误治,最终导致医疗质量的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健康 亚健康 医患关系 医疗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敏灸干预高校教师心理亚健康效果观察: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熊俊 常晓波 +4 位作者 万赖思琪 方芳 胡丹 谢洪武 叶文国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74-1076,共3页
目的:观察热敏灸对高校教师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设计,纳入100例合格受试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试验组(n=50):艾灸探查心俞、百会、风池、命门、关元等穴位灸感,选取有热敏灸感的穴位施灸,艾灸时间以... 目的:观察热敏灸对高校教师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设计,纳入100例合格受试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试验组(n=50):艾灸探查心俞、百会、风池、命门、关元等穴位灸感,选取有热敏灸感的穴位施灸,艾灸时间以热敏灸感现象消失为度,每日1次,10次1疗程;对照组(n=50):常规心理健康教育,每周2次,每次2学时。两组干预周期均为4周。观察指标为简易CMI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结果:两组CMI总分、M^R总分、SCL-90总分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项心理因子比较,两组在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紧张、精神病性、其他等方面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焦虑、紧张等方面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心理教育比较,热敏灸能有效改善高校教师心理亚健康状态,尤其是缓解抑郁、焦虑、紧张等不良心理状态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敏灸 心理亚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 随机对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育舞蹈锻炼对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影响:应对方式的中介效应 被引量:23
7
作者 杨惠 车广伟 +1 位作者 冯玉娟 陈洪鑫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60-565,共6页
目的:探讨体育舞蹈锻炼改善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的途径和心理机制。方法:选取体育舞蹈锻炼组和久坐少动组大学生432人,使用《体育锻炼等级量表-3》《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和《大学生应对方式量表》进行测量,使用协方差分析检验... 目的:探讨体育舞蹈锻炼改善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的途径和心理机制。方法:选取体育舞蹈锻炼组和久坐少动组大学生432人,使用《体育锻炼等级量表-3》《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和《大学生应对方式量表》进行测量,使用协方差分析检验组间差异,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及sobel检验分析中介效应。结果:(1)体育舞蹈组和久坐少动组在问题取向、情绪取向、回避取向上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育舞蹈组和久坐少动组在心理亚健康情绪问题和社会适应问题维度上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应对方式的问题取向维度在“是否参与体育舞蹈锻炼”和心理亚健康情绪问题维度之间充当了中介变量,且是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参与体育舞蹈锻炼,能够使大学生具有更积极的应对方式和更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行系统性的体育舞蹈训练,能够使大学生采取积极的问题应对方式,进而促使大学生产生更积极的情绪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亚健康 应对方式 中介效应 体育舞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健康的心理危险因素:模型与进展 被引量:8
8
作者 王文丽 周明洁 张建新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722-1733,共12页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亚健康的研究热潮已经持续了二十多年,亚健康的概念在我国已经被广泛认知和使用,然而人们对亚健康的概念、诊断、病理的认识仍然模糊,在国际学术界也始终没有出现被普遍使用的对应的专业名词,在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亚健康的研究热潮已经持续了二十多年,亚健康的概念在我国已经被广泛认知和使用,然而人们对亚健康的概念、诊断、病理的认识仍然模糊,在国际学术界也始终没有出现被普遍使用的对应的专业名词,在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识别和应用危险因素以服务于临床的预防、筛查、干预。本文从"危险因素"的概念入手,借鉴"素质-应激"模型,区分了"危险信号"与其他因素,将亚健康的心理危险因素纳入"易感素质-危险诱因-心理危险信号"模型中,在此理论架构下,详细回顾了亚健康在心理易感素质、应激、心理危险信号方面的研究进展,阐述了亚健康的心理病理机制,支持了在亚健康的预防、干预中重视心理因素的价值。最后,文章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健康 心理危险因素 易感素质 应激 危险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原市国师街社区亚健康人群社会心理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胡先明 白丽霞 +9 位作者 陆素琴 王丽燕 郭晓燕 王苓 张雪娟 李朝阳 李祥生 刘晶 梁渊 卢祖洵 《中国健康教育》 2006年第12期887-889,共3页
目的了解太原市国师街社区居民亚健康状态的分布情况,分析其社会心理影响因素,为亚健康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太原市国师街社区居民200人,采用亚健康状态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排除疾病患者,73.2%的居民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中... 目的了解太原市国师街社区居民亚健康状态的分布情况,分析其社会心理影响因素,为亚健康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太原市国师街社区居民200人,采用亚健康状态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排除疾病患者,73.2%的居民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中女性亚健康发生率(82.1%)高于男性(60.9%)(χ2=9.182,P=0.002,OR=2.950)。社会影响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显示,生活场所(OR=0.065)、工作喜欢程度(OR=1.524)、体育锻炼(OR=2.772)与亚健康相关;心理影响因素显示,开心(OR=4.482)、精神集中(OR=2.589)、充分利用时间(OR=2.832)、对未来充满希望(OR=3.211)是亚健康的保护因素,而闷闷不乐(OR=0.038)、心神不安(OR=0.073)、精神压力(OR=0.385)、神经紧张(OR=0.327)是亚健康的危险因素;社会支持因素相关分析显示社会支持是亚健康的保护因素;个人应对方式非条件Logistic回归显示,积极应对方式是亚健康的保护因素。结论社区应该多组织健康教育活动,做好卫生宣传,提高人们对亚健康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健康 社会心理因素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教师“亚健康状态”防治探析 被引量:11
10
作者 王凤妹 杨翼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1-43,共3页
探讨高校教师发生"亚健康状态"的特点及有效的防治方法。结果显示高校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人群,"亚健康状态"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发病年龄遍布20~60岁各年龄段,且发病者与其自身的学历程度、心理承受能力、工作能力... 探讨高校教师发生"亚健康状态"的特点及有效的防治方法。结果显示高校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人群,"亚健康状态"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发病年龄遍布20~60岁各年龄段,且发病者与其自身的学历程度、心理承受能力、工作能力等因素密切相关。在治疗上应因人制宜,提倡自我防治的自然疗法,治疗中强调以心理疏导为主、以药物治疗为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健康状态 心理治疗 因人制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市中学生心理亚健康状况及与欺凌的关系 被引量:9
11
作者 刘素 严亚琼 +2 位作者 李长风 柯思思 李芳 《中国健康教育》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606-610,共5页
目的了解武汉市中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检出情况,及与传统欺凌和网络欺凌的关系,为防治中学生心理亚健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19年在武汉市抽取1674名中学生,采用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和自制欺凌问卷进... 目的了解武汉市中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检出情况,及与传统欺凌和网络欺凌的关系,为防治中学生心理亚健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19年在武汉市抽取1674名中学生,采用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和自制欺凌问卷进行调查。结果武汉市中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检出率为18.02%。女生、高年级、父母教育管理方式比较强制或漠不关心、父母关系紧张或分居离异或其他、成绩较差、不与父母同住的中学生较易检出心理亚健康。中学生传统欺凌检出率为27.81%,网络欺凌检出率为18.64%。卷入传统欺凌和网络欺凌均是心理亚健康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武汉市中学生心理亚健康检出率较高,且参与传统欺凌和网络欺凌均能增加中学生心理亚健康的检出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亚健康 欺凌 中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父母教养方式、校园欺凌和心理韧性影响青少年心理亚健康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被引量:27
12
作者 姚婷 李会茹 +3 位作者 付玺行 赵思琪 李芳 吴静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92-197,共6页
目的了解青少年心理亚健康的现状,探讨青少年心理亚健康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及校园欺凌和心理韧性在其中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在武汉市随机抽取2所中学,在初一年级中抽取20个班级,以抽中班级的全部学生(900名)为调查对象... 目的了解青少年心理亚健康的现状,探讨青少年心理亚健康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及校园欺凌和心理韧性在其中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在武汉市随机抽取2所中学,在初一年级中抽取20个班级,以抽中班级的全部学生(900名)为调查对象。使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青少年心理亚健康评定量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和校园欺凌量表对中学生进行现场调查。结果回收有效问卷867份,其中心理亚健康检出率为16.1%。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父母积极教养对心理亚健康具有负向预测作用,消极教养具有正向预测作用;校园欺凌和心理韧性在父母积极教养方式和心理亚健康之间存在完全中介作用,在父母消极教养方式和心理亚健康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结论父母教养方式既可直接也可间接通过校园欺凌和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对青少年心理亚健康的发生发展产生较大影响。可通过改善父母不良教养方式、加强校园欺凌防治、提升青少年心理韧性水平等方式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正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心理亚健康 父母教养方式 校园欺凌 心理韧性 结构方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灸联合心理干预对社区亚健康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2
13
作者 袁庆辉 《世界中医药》 CAS 2018年第10期2568-2571,共4页
目的:分析社区医院采用针灸联合心理干预亚健康失眠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2月医院亚健康失眠患者9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西药治疗,艾司唑仑口服,观察组采用针灸... 目的:分析社区医院采用针灸联合心理干预亚健康失眠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2月医院亚健康失眠患者9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西药治疗,艾司唑仑口服,观察组采用针灸联合心理治疗,2组的观察疗程均为4周,干预前和疗程结束后对2组的睡眠质量进行比较分析,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评分量表(PSQI)、阿森斯失眠评分量表(AIS)进行评价,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命质量测定简表(WHOQOL-BREF)对生命质量进行评价,并对2组进行为期半年的随访工作,比较干预后2组的总体疗效。结果:干预前2组失眠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通过4周的干预治疗之后,2组PSQI评分、AIS评分明显降低,观察组的各个指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治疗后生命质量、健康状况、自我感觉、日常活动的总体评价均高于对照组(P <0. 05);通过半年随访,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针灸联合心理治疗使社区亚健康失眠患者在睡眠效率方面大大提高,且因不需要内服药物,不良反应小,患者更易接受,并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健康失眠 针灸 心理 生命质量测定简表 阿森斯失眠量表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生命质量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