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1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七切片设备振动特性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学军 李厚旭 韩鹏剑 《机械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8-85,共8页
文中针对一种新型旋转式三七切片设备运行状态不稳定、振动较大等问题,对切片设备进行振动特性分析。首先,对切片设备开展整机模态仿真分析,得到切片设备的固有频率和振型;其次,采用锤击法对切片设备进行整机模态试验,对比仿真结果和试... 文中针对一种新型旋转式三七切片设备运行状态不稳定、振动较大等问题,对切片设备进行振动特性分析。首先,对切片设备开展整机模态仿真分析,得到切片设备的固有频率和振型;其次,采用锤击法对切片设备进行整机模态试验,对比仿真结果和试验结果,验证了模态仿真的准确性。结合模态分析结果对切片设备不同部件振动特性进行分析,确定了切片设备的薄弱环节是支撑柱。通过更改支撑柱的材料及直径对切片设备进行减振优化并仿真验证,结果表明:随着支撑柱直径的增大,其工作振幅显著减小;优化后切片设备的3阶固有频率由74.38 Hz提高到113.57 Hz,避开切片设备最高工作频率,避免设备发生共振;支撑柱最大变形量减小了14.985 mm,提高了切片设备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切片设备 旋转机械 振动特性 结构优化 固有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耗能支撑-钢框架-剪力墙多重抗侧力混合结构地震破坏全过程拟动力试验及数值分析
2
作者 李亮 牛飞宇 +4 位作者 李昀泽 毛孜 周天华 陈军武 何瑶 《土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4-56,共13页
为研究装配屈曲约束支撑的钢框架-剪力墙混合结构的抗震性能及耗能机理,文章对一个10层1/8缩尺混合结构试件进行拟动力试验,得到23个工况下结构的位移、加速度响应、剪力墙裂纹发展过程及破坏模式。通过ABAQUS模拟分析进一步研究耗能支... 为研究装配屈曲约束支撑的钢框架-剪力墙混合结构的抗震性能及耗能机理,文章对一个10层1/8缩尺混合结构试件进行拟动力试验,得到23个工况下结构的位移、加速度响应、剪力墙裂纹发展过程及破坏模式。通过ABAQUS模拟分析进一步研究耗能支撑-框架、钢框架及剪力墙三部分之间的能量分配、耗能支撑的塑性耗能和剪力墙的塑性损伤情况。研究表明:(1)屈曲约束支撑(Buckling Restrained Brace,BRB)耗能占结构总耗能的69.9%,其破坏模式主要表现为BRB端部节点板与钢柱之间的焊缝被拉断和BRB端部过渡段面外压弯失稳;钢框架耗能仅占结构总耗能的3.1%,基本处于弹性状态;剪力墙耗能占结构总耗能的16.7%,内部损伤主要集中在混凝土材料上,钢筋与钢骨基本处于弹性状态;(2)剪力墙裂缝首先出现在2~3层,并逐渐扩散至整个剪力墙,裂缝始终为微裂缝且分布较为均匀;(3)BRB显著改善了钢框架-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的内力分配、变形特征及破坏模式,剪力墙的整体损伤程度较轻,并未出现局部严重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曲约束支撑 混合结构 拟动力试验 剪力墙 破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二帽pseudo-Keggin结构簇合物[HN(C_2H_5)_3]_3[N(C_2H_5)_3]_2[Mo_8~ⅣMo_4~ⅤV_2~ⅣO_(38)(PO_4)]的水热合成、结构和性质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崔小兵 林之恩 杨国昱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6-90,共5页
The novel polyoxometalate, 32[Mo8ⅣMo4ⅤV2ⅣO38(PO4)], was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ary analysis, EPR, IR spectra and X ray diffraction. The compoundcrystallizes in triclinic system, space group with a=... The novel polyoxometalate, 32[Mo8ⅣMo4ⅤV2ⅣO38(PO4)], was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ary analysis, EPR, IR spectra and X ray diffraction. The compoundcrystallizes in triclinic system, space group with a= 1.41999(2)nm, b=1.43467(2)nm, c=1.694610(10)nm, α=95.7250(10)°, β=92.2110(10)°, γ=92.6060(10)°, V=3.42829(7)nm3, Z=2, Dc=2.388g·cm-3, Mr=2465.10g·mol-1, μ=2.489mm-1, F(000)=2388, R1=0.0584, wR2=0.1461, S=1.164. The heteropolyanion is a bi capped pseudo Keggin complex. CCDC: 1866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帽pseudo-Keggin结构 簇合物 [HN(C2H5)3]3[N(C2H5)3]2[Mo^Ⅳ8Mo^Ⅴ4V^Ⅳ2O38(PO4)] 性质 金属氧簇 水热合成 晶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340 GHz返波管的梯形双脊波导慢波结构
4
作者 石惠芬 岳玲娜 +6 位作者 高博宁 徐进 蔡金赤 殷海荣 王文祥 徐勇 魏彦玉 《强激光与粒子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9-44,共6页
为进一步提高返波管的耦合阻抗和输出功率,提出了一种梯形双脊波导慢波结构。与正弦双脊波导和平顶型正弦双脊波导相比,在归一化相速度基本一致时,梯形双脊波导的电子注通道中心轴线耦合阻抗和截面平均耦合阻抗都得到了显著提升。仿真... 为进一步提高返波管的耦合阻抗和输出功率,提出了一种梯形双脊波导慢波结构。与正弦双脊波导和平顶型正弦双脊波导相比,在归一化相速度基本一致时,梯形双脊波导的电子注通道中心轴线耦合阻抗和截面平均耦合阻抗都得到了显著提升。仿真结果显示,在320~360 GHz频带范围内,其平均耦合阻抗较正弦双脊波导提升78.33%~86.97%,较平顶型正弦双脊波导提升至少46.65%。在相同工作条件及频带范围内,梯形双脊波导返波管在340 GHz频段的输出功率为5.55~8.03 W,比正弦双脊波导返波管提升26.97%~73.44%,比平顶型正弦双脊波导返波管提升33.65%~52.47%。此时三种返波管均为最佳管长,梯形双脊波导返波管可比另两种结构缩短至少1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赫兹返波管 梯形双脊波导 慢波结构 耦合阻抗提升 仿真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弱化连接构造的全现浇混凝土外墙拟静力试验研究
5
作者 马梓翔 种迅 +3 位作者 沈毅 蒋庆 史佩然 周安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96-1000,1008,共6页
针对填充外墙与剪力墙全现浇结构刚度过大问题,文章研究弱化连接构造对全现浇混凝土外墙抗震性能的影响,并开展了3个缩尺试件的拟静力试验,其中2个分别采用PVC拉缝和挤塑板条弱化连接、1个为纯剪力墙对比试件。研究表明:2种弱化连接构... 针对填充外墙与剪力墙全现浇结构刚度过大问题,文章研究弱化连接构造对全现浇混凝土外墙抗震性能的影响,并开展了3个缩尺试件的拟静力试验,其中2个分别采用PVC拉缝和挤塑板条弱化连接、1个为纯剪力墙对比试件。研究表明:2种弱化连接构造均不同程度地改变剪力墙结构的破坏形态,其中PVC拉缝弱化连接的延性性能要优于挤塑板条的试件;内含挤塑板的现浇填充墙增加了试件的峰值承载力,其中PVC拉缝和挤塑板条弱化连接试件的峰值荷载是纯剪力墙的2.6、3.6倍;内含挤塑板的现浇填充墙降低了试件的变形性能;内含挤塑板的现浇填充墙增大了试件的初始刚度,其中PVC拉缝试件的初始刚度最大,且刚度退化也最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力墙结构 现浇填充墙 弱化连接 拟静力试验 抗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体酸催化离子液体预处理芦竹过程中假木素的形成及结构研究
6
作者 韦江龙 马克 +2 位作者 裴昕斐然 游婷婷 许凤 《可再生能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53-860,共8页
文章采用固体酸催化离子液体对芦竹综纤维素进行预处理,通过化学组成分析研究了假木素的形成过程,利用酶法分离出假木素后,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表征探究了假木素的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预处理强度的增加,原料中半纤维素含量呈下... 文章采用固体酸催化离子液体对芦竹综纤维素进行预处理,通过化学组成分析研究了假木素的形成过程,利用酶法分离出假木素后,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表征探究了假木素的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预处理强度的增加,原料中半纤维素含量呈下降趋势,羰基吸收峰强度、假木素含量则均呈上升趋势,推测假木素的形成主要与半纤维素降解有关,且假木素可能含有羰基结构;固体酸催化离子液体预处理芦竹过程中形成的假木素呈微球状,且微球粒径大小、表面形貌与预处理强度有关;与稀酸预处理不同,高强度固体酸催化离子液体预处理过程中形成的假木素微球尺寸较小,微球表面更为粗糙并伴有孔隙产生;酶解法分离获得了84.6%的假木素,对其进行凝胶渗透色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分析,发现假木素的重均分子量为1 550 g/mol,数均分子量为1 340 g/mol,多分散性为1.16,且含有芳香环、羧基、羟基以及羰基基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酸催化离子液体预处理 假木素 形成过程 化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地埂间距对土壤物理性质空间分布特征影响
7
作者 邵帅 刘滨辉 +1 位作者 魏思雨 付玉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6-494,共9页
明确不同地埂植物带间距的坡耕地土壤持水能力和土壤结构的空间分布特征,为东北黑土区地埂植物带及坡耕地水土保持措施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选取修筑地埂植物带的坡耕地(地埂1为埂带间距为12.5 m;地埂2为埂带间距为19.5 m)为研究对象,... 明确不同地埂植物带间距的坡耕地土壤持水能力和土壤结构的空间分布特征,为东北黑土区地埂植物带及坡耕地水土保持措施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选取修筑地埂植物带的坡耕地(地埂1为埂带间距为12.5 m;地埂2为埂带间距为19.5 m)为研究对象,以坡耕地为对照,采用空间均匀布点取样法获取表层(0~15 cm)土壤的基本物理性质指标,量化不同地埂植物带间距的坡耕地土壤持水能力和土壤结构的空间分布特征差异。结果表明,在坡耕地修筑地埂后,土壤的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饱和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均显著增加,且在整个坡面上分布相对均匀。此外,地埂1土壤的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饱和持水量、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是地埂2的0.96~1.11、1.21~1.31、1.03~1.25、1.22~1.78、1.33~1.52倍。地埂样地机械稳定团聚体质量分数、平均重量直径、水稳性团聚体质量分数、几何平均直径在所有4个田面都有显著性提高,是无措施坡耕地的1.01~1.15、0.94~1.61、1~1.17、1.05~1.55倍,表明修筑地埂后的坡耕地较无措施的对照样地能够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地埂1土壤机械稳定团聚体质量分数、平均重量直径、水稳性团聚体质量分数、几何平均直径是地埂2的1.08~1.14、0.95~1.28、1.07~1.15、1.14~1.40倍。修筑地埂可以改善土壤持水能力和土壤结构特征,较小的地埂间距改善作用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区 地埂植物带 空间变化 土壤持水能力 土壤结构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角度滤波与转换量测的主动声呐跟踪研究
8
作者 杜扬凡 张文 +2 位作者 赵宣植 刘增力 刘康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25-1634,共10页
针对主动声呐跟踪中多普勒量测与目标运动状态间非线性关系复杂、自由度不匹配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角度滤波与4变量转换量测的主动声呐跟踪方法。首先,设计线性结构角度滤波器,通过最小方差准则融合角度量测与状态预测,提供高精度... 针对主动声呐跟踪中多普勒量测与目标运动状态间非线性关系复杂、自由度不匹配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角度滤波与4变量转换量测的主动声呐跟踪方法。首先,设计线性结构角度滤波器,通过最小方差准则融合角度量测与状态预测,提供高精度的角速度伪量测;其次,结合声呐原始量测(距离、方位角、径向速度)与角速度伪量测,构建4维增广量测向量,提出4变量多普勒转换量测方法,将极坐标系量测无偏转换至笛卡尔坐标系,解决自由度不足问题;最后,利用线性卡尔曼滤波实现状态更新,形成角度滤波与状态滤波的双重交互结构。仿真结果表明,相比现有算法,所提方法在目标慢速机动或转弯时具有更高的估计精度和一致性,有效降低了非线性近似误差,提升了多普勒信息利用率。所提方法为同时保证量测转换的无偏性和协方差的准确性提供了思路,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声呐跟踪 多普勒量测 角度滤波 量测转换 卡尔曼滤波 双重交互滤波结构 角速度伪量测 多普勒频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类伪Jacobi矩阵的保结构构造算法
9
作者 徐伟孺 蒲会 +1 位作者 彭欢 沈芮西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27,共8页
研究了一类伪Jacobi矩阵的逆特征值问题.通过探讨该伪Jacobi矩阵的谱分布性质,提出了该问题的一种新的表述形式.随后,研究了该问题解的唯一性,给出了有解的充要条件和具体的保结构构造算法.最后,通过数值算例验证了该问题解的唯一性及... 研究了一类伪Jacobi矩阵的逆特征值问题.通过探讨该伪Jacobi矩阵的谱分布性质,提出了该问题的一种新的表述形式.随后,研究了该问题解的唯一性,给出了有解的充要条件和具体的保结构构造算法.最后,通过数值算例验证了该问题解的唯一性及算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伪Jacobi矩阵 保结构算法 逆特征值问题 谱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虚拟激励法的人⁃桥⁃MTMD竖向耦合振动分析及其减振优化设计
10
作者 温金龙 李阳 +2 位作者 汪志昊 陈爱玖 胡明祎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94-802,共9页
为建立考虑人⁃结构竖向相互作用的人行桥MTMD减振优化设计方法,通过模拟行人单自由度质量⁃弹簧⁃阻尼(MSD)模型参数的随机性,基于虚拟激励法求解了随机人群⁃人行桥⁃MTMD耦合系统的竖向振动响应;分析了人⁃结构竖向相互作用对人行桥TMD减... 为建立考虑人⁃结构竖向相互作用的人行桥MTMD减振优化设计方法,通过模拟行人单自由度质量⁃弹簧⁃阻尼(MSD)模型参数的随机性,基于虚拟激励法求解了随机人群⁃人行桥⁃MTMD耦合系统的竖向振动响应;分析了人⁃结构竖向相互作用对人行桥TMD减振效果的影响规律;基于随机人群⁃人行桥⁃MTMD耦合系统的加速度传递函数H2范数与响应面优化,建立了考虑人⁃结构竖向相互作用的人行桥MTMD减振优化设计方法。结果表明:本文计算方法避免了大量非线性时程分析,可高效获得耦合系统振动响应的功率谱和均方根值;人⁃结构竖向相互作用使得TMD失谐效应显著,人群密度由0.25人/m^(2)增至1.25人/m^(2),TMD(质量比为3%)减振率下降37.19%;考虑人⁃结构竖向相互作用的人行桥MTMD优化设计方法对人行桥加速度响应减振率均值达到7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结构竖向相互作用 人行桥 随机人群 MTMD减振 虚拟激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ovel pseudo-divergence of Gaussian mixture models based speaker clustering method
11
作者 Wang Bo Xu Yiqiong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z1期712-714,732,共4页
Serial structure is applied to speaker recognition to reduce the algorithm delay and computational complexity.The speech is first classified into speaker class,and then searches the most likely one inside the class.Di... Serial structure is applied to speaker recognition to reduce the algorithm delay and computational complexity.The speech is first classified into speaker class,and then searches the most likely one inside the class.Difference between Gaussian Mixture Models(GMMs) is widely applied in speaker classification.The paper proposes a novel mean of pseudo-divergence,the ratio of Inter-Model dispersion to Intra-Model dispersion,to presen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GMMs,to perform speaker cluster.Weight,mean and variance,GMM’s components,are involved in the dispersion.Experiments indicate that the measurement can well present the difference of GMMs and has improved performance of speaker cluster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rial structure Speaker recognition pseudo-divergence GM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性能化设计的RC框架结构破坏机制试验研究
12
作者 凌育洪 黄倩仪 +1 位作者 周靖 吴珊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20,共12页
为验证广东省标准DBJ/T 15-92—202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二水准、二阶段”抗震性能化设计方法的合理性、可靠性和容错性,设计两批相同的3榀抗震构造等级分别为一级、二级、三级的1∶4缩尺平面RC框架结构试件,加载时各层楼... 为验证广东省标准DBJ/T 15-92—202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二水准、二阶段”抗震性能化设计方法的合理性、可靠性和容错性,设计两批相同的3榀抗震构造等级分别为一级、二级、三级的1∶4缩尺平面RC框架结构试件,加载时各层楼板上布置铁质配重模拟分布荷载,考虑楼板及楼板荷载对框架结构破坏机制的影响。试验采用位移控制单点加载,加载点位于三层楼面梁标高处,在柱纵向钢筋达到屈服应变前为单循环加载,屈服后采用三循环加载。通过拟静力试验,考察结构的抗震破坏形态和破坏机制,分析滞回曲线、延性、刚度、耗能等抗震性能指标的演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试件损伤破坏的塑性铰发展路径基本相同,符合梁端塑性铰延性机构的破坏机制;试件没有明显剪切破坏特征,承载力利用系数ξ能实现“强剪弱弯”抗震设计要求;6榀框架结构试件的滞回曲线饱满,抗震延性系数范围为4.36~6.10,等效粘滞阻尼系数最大值范围为0.125~0.165,展现了良好的抗震耗能性能;楼板提高框架梁的刚度和承载力,对试件抗震破坏机制有明显影响,试件保持了“强柱弱梁”抗震破坏特征,构件重要性系数η能保证“强柱弱梁”的抗震设计要求;试件破坏特征有随机性,但破坏机制整体规律性较强,不同抗震构造等级试件的梯度特征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框架 抗震设计 破坏机制 拟静力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筋混凝土加强墙的底层大开洞砌体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13
作者 闫凯 魏瑞祥 +3 位作者 任鹏飞 张倩 刘政 赵考重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36-1347,1367,共13页
针对砌体结构为满足底层功能需求而扩大洞口导致其抗震性能削弱、安全性降低的问题,按1∶4比例设计制作了一栋四层砖混结构缩尺模型,并基于刚度等效的原则在底层大开洞一侧以钢筋混凝土加强墙置换部分传统砌体墙,对其进行低周往复加载试... 针对砌体结构为满足底层功能需求而扩大洞口导致其抗震性能削弱、安全性降低的问题,按1∶4比例设计制作了一栋四层砖混结构缩尺模型,并基于刚度等效的原则在底层大开洞一侧以钢筋混凝土加强墙置换部分传统砌体墙,对其进行低周往复加载试验,得到结构各层的破坏形态、位移变化、滞回曲线、骨架曲线以及刚度退化等抗震性能指标。结果表明:砌体结构与钢筋混凝土加强墙紧密联结,结构整体具有延性特征;结构未发生承载力突变,保持较好的抗震耗能性能;结构二层位移显著,设计时应着重关注其刚度,避免形成薄弱层;设钢筋混凝土加强墙可避免地震中底层大开洞砌体结构的扭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砌体结构 底层大开洞 钢筋混凝土加强墙 拟静力试验 抗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假泥裂:上扬子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灰岩薄层中的网纹沉积构造
14
作者 时志强 彭深远 +1 位作者 王美玲 乔丹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00-1211,共12页
【目的】上扬子地区西北缘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二段薄层灰岩中发育类似泥裂的沉积构造,由于前人对其成因和沉积环境存在误解,因此订正该沉积构造的特征及其环境意义很有必要。【方法和结果】通过野外调查及显微薄片观察发现该套灰岩单层厚... 【目的】上扬子地区西北缘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二段薄层灰岩中发育类似泥裂的沉积构造,由于前人对其成因和沉积环境存在误解,因此订正该沉积构造的特征及其环境意义很有必要。【方法和结果】通过野外调查及显微薄片观察发现该套灰岩单层厚度一般介于2~10 cm,呈薄板状或者渠槽状,显微薄片显示其为微晶颗粒灰岩,含大量腹足类、介形类、双壳类化石和粪球粒。槽模及渠模构造显示灰岩为频繁的风暴所致,薄板状灰岩中发育的假泥裂沉积构造在岩层顶底面呈不规则四边形或五边形,实为压溶作用形成的方解石脉分割所致,成岩期压实作用及构造作用是假泥裂构造形成的动力学诱因。【结论】飞仙关组中网纹构造的普遍存在预示着灰岩沉积于较深水环境,假泥裂的识别对奥陶系宝塔组网纹灰岩的成因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泥裂 下三叠统 风暴沉积 沉积构造 介壳灰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训练半监督神经网络的结构损伤识别
15
作者 秦世强 杨睿 苏晟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49,共12页
为解决结构损伤识别中标签样本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自训练半监督神经网络(self-training semi-supervised neural networks,SSNN)的结构损伤识别框架,该框架利用自训练半监督方法对多层感知机(multilayer perceptron,MLP)神经网络... 为解决结构损伤识别中标签样本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自训练半监督神经网络(self-training semi-supervised neural networks,SSNN)的结构损伤识别框架,该框架利用自训练半监督方法对多层感知机(multilayer perceptron,MLP)神经网络进行训练,从无标签样本中挑选置信度高的样本标注伪标签,扩大样本训练集,并采用归一化频率变化率和损伤特征指数作为输入特征,用于识别结构损伤。首先,介绍自训练半监督学习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其次,从神经网络构建、损伤特征提取、分类器评估等方面,给出结构损伤识别流程;最后,通过空间桁架的数值案例及3层框架的试验数据,验证所提出的损伤识别方法。结果表明:自训练半监督学习能够从无标签样本中选取置信度较高的样本,为损伤识别提供更充足的有标签样本;在标记样本不足的条件下,SSNN比MLP神经网络的损伤识别效果更好;相较于MLP神经网络,SSNN在单一位置损伤工况下,识别准确率提升约4%,2个位置损伤识别准确率提升约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损伤识别 半监督学习 自训练 伪标签 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样本下岭PLS-SEM与岭CB-SEM的比较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新芸 袁克海 +1 位作者 唐加山 温勇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6-51,共6页
目前主要有两种结构方程模型(SEM):CB-SEM和PLS-SEM。当样本量较小时,CB-SEM常常会出现不收敛的情况,使用岭方法可以改善这个问题。文章主要研究将岭方法运用到PLS-SEM中,对比岭方法下PLS-SEM与CB-SEM的表现。研究表明,岭CB-SEM和岭PLS-... 目前主要有两种结构方程模型(SEM):CB-SEM和PLS-SEM。当样本量较小时,CB-SEM常常会出现不收敛的情况,使用岭方法可以改善这个问题。文章主要研究将岭方法运用到PLS-SEM中,对比岭方法下PLS-SEM与CB-SEM的表现。研究表明,岭CB-SEM和岭PLS-SEM估计量总体上比常规的CB-SEM和PLS-SEM估计量更精确,但偏差没有明显改善;当样本量较小时,PLS-SEM、岭PLS-SEM估计的精确性都优于CB-SEM、岭CB-SEM;对于受到中介变量影响的内生潜变量来说,岭PLS-SEM在估计其他潜变量对它的影响(路径系数)时最精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方程模型 岭方法 岭CB-SEM PLS-SEM 蒙特卡洛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山国家公园脊线森林群落乔木层的种群特征 被引量:2
17
作者 范敦锦 洪子辰 +4 位作者 曹祖宁 周建广 高亮 陈世品 林文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49-653,共5页
【目的】探究武夷山国家公园脊线森林群落乔木层的种群特征,旨在保护脊线针阔混交林乔木层的生物多样性。【方法】通过对武夷山国家公园脊线森林群落固定样地的调查,从重要值(important value,IV)、物种多度、Shannon-Wiener指数(H)、... 【目的】探究武夷山国家公园脊线森林群落乔木层的种群特征,旨在保护脊线针阔混交林乔木层的生物多样性。【方法】通过对武夷山国家公园脊线森林群落固定样地的调查,从重要值(important value,IV)、物种多度、Shannon-Wiener指数(H)、种间相遇概率(probability of interspecific encounter,PIE)、Gleason丰富度指数(G)、Pielou均匀度指数(J)、生物量和坡向等方面分析了森林群落乔木层的种群特征。【结果】与2018年相比,2023年武夷山国家公园脊线样地乔木层的物种减少1个属[珍珠花属(Lyonia)],增加1个新属[厚皮香属(Ternstroemia)],种数保持不变(17科31属52种);生物量分配表现为树干>树根>树枝>树叶,总生物量呈上升趋势;物种多样性无显著差异,但东南坡与西北坡乔木层的J存在极显著差异。【结论】武夷山国家公园脊线群落内乔木层更新速率较快,胸径较小的乔木层植物死亡率高。样地内优势物种均为鹿角杜鹃(Rhododendron latoucheae)、马银花(R.ovatum)、疏齿木荷(Schima remotiserrata)和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群落结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群更新 物种组成 群落结构 脊线 武夷山国家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模型结构不确定性的面平均降水动态系统响应曲线实时校正方法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旭旻 瞿思敏 +6 位作者 陈颖冰 孙逸群 石朋 李永坤 卢亚静 周星 薛志春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04-916,共13页
水文模型结构不确定性是影响水文预报精度的重要因素,如何量化并降低其影响是当前的研究热点问题.基于动态系统响应曲线方法(dynamic system response curve,DSRC),假设水文模型系统的误差仅来源于模型结构误差,推导模型结构误差与输入... 水文模型结构不确定性是影响水文预报精度的重要因素,如何量化并降低其影响是当前的研究热点问题.基于动态系统响应曲线方法(dynamic system response curve,DSRC),假设水文模型系统的误差仅来源于模型结构误差,推导模型结构误差与输入量的变化量之间的数学关系,结合经典概率论,提出了能够分辨模型结构不确定性来源的考虑模型结构不确定性的动态系统响应曲线校正方法(dynamic system response curve method considering the model structure uncertainty,UNDSRC).将该方法应用于大坡岭流域与富水流域检验UNDSRC方法的综合表现,并与DSRC方法进行比较.研究表明:1)在实际流域检验中,UNDSRC方法相较于DSRC方法具有更好的校正效果,校正效果评价系数分别为0.82与0.60;2)DSRC方法在2个实际流域均可以对新安江模型进行有效校正,且校正效果相似;3)UNDSRC方法校正效果优异且稳定,能够适应更复杂的流域下垫面情况,方法对洪峰流量的校正优于对径流深的校正;4)校正精度相同的情况下,UNDSRC方法相较于DSRC方法具有更小的岭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系统响应曲线 模型结构不确定性 误差校正 岭回归 新安江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能源结构转型:碳减排效应、驱动因素及碳达峰探索 被引量:6
19
作者 金都 刘新平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908-4916,共9页
为了分析能源消费结构转型的碳减排效应、驱动因素及探索能源结构转型的碳达峰实现路径,基于中国能源消费数据,利用清单算法估算中国2001—2022年能源消费结构转型的碳减排效应,并借助岭回归分析中国能源消费结构转型的驱动因素,进而数... 为了分析能源消费结构转型的碳减排效应、驱动因素及探索能源结构转型的碳达峰实现路径,基于中国能源消费数据,利用清单算法估算中国2001—2022年能源消费结构转型的碳减排效应,并借助岭回归分析中国能源消费结构转型的驱动因素,进而数学论证能源消费碳达峰的实现条件。结果显示: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由期初的10.12亿t增至期末的30.76亿t,其碳排放增速分3阶段逐步减缓,分别对应能源结构高碳化减缓阶段、低碳化不稳定阶段、逐年低碳化阶段;期间能源综合碳排放系数下降了0.082 tC/tce,能源结构转型产生的碳减排效应达31.05亿t且逐年碳减排效应增加趋势明显;能源结构转型受经济规模、能源效率、科技投入、环境规制的正向驱动影响,其中科技投入与环境规制的交互作用强于单因素,碳排放强度对能源结构转型具有负向阻碍影响;地方相关部门应增加对能源结构转型有正向驱动影响因素的投入以促进能源结构转型,加快构建以能源结构转型为核心的能源消费碳达峰实现路径。研究成果为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及碳减排效应核算和实现能源消费碳达峰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能源结构转型 碳减排效应 驱动因素 碳达峰 岭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地埂坡耕地土壤物理性质的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4
20
作者 魏思雨 张延玲 +1 位作者 刘滨辉 付玉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5-144,共10页
[目的]揭示东北黑土区有、无地埂措施土壤物理性质空间分布的差异,为黑土区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及坡耕地土壤恢复效果的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东北黑土区修筑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地埂)的坡耕地为研究对象,以无措施坡耕地作为对照,采用... [目的]揭示东北黑土区有、无地埂措施土壤物理性质空间分布的差异,为黑土区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及坡耕地土壤恢复效果的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东北黑土区修筑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地埂)的坡耕地为研究对象,以无措施坡耕地作为对照,采用空间均匀布点取样法,获取了表层(0—15 cm)土壤物理性质基本指标,量化有、无地埂措施坡耕地土壤持水能力和土壤结构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1)修筑地埂后,土壤含水率、饱和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分别提高7.89%,30.15%,17.83%,19.41%;(2)在坡上、坡中及坡下位置修筑地埂样地的土壤持水能力均高于无措施对照样地,且随坡位的下降,土壤的持水能力也在逐渐增大;(3)修筑地埂后,土壤容重和分形维数分别降低12.04%,0.58%,而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WR>0.25、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分别增大14.02%,17.83%,17.74%,28.48%,21.31%;(4)在坡上、坡中及坡下位置修筑地埂样地的土壤结构较无措施对照样地更好,尤其是坡上位置主要影响土壤总孔隙度、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和分形维数(D);坡中和坡下位置主要影响WR>0.25,较无措施对照样地增大18.5%,17.89%。[结论]坡耕地修筑水土保持措施后,能有效提高土壤持水能力,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尤其在坡下位置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区 地埂 空间变化特征 土壤持水能力 土壤结构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