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凤尾竹硅酸体形态及其发生初探 被引量:3
1
作者 陈昌斌 倪兵 +1 位作者 徐寿彭 马庆海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24-428,T006-T008,共8页
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自然生长凤尾竹 (Bambusamultiplexvar.nana(Roxb .)Kengf.)营养体各部分及生长发育各时期叶片的硅酸体进行观察研究。凤尾竹营养体各部分硅酸体形态分别为 :叶片竹节形 ;叶鞘鞍形、钝方形 ;箨叶哑铃... 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自然生长凤尾竹 (Bambusamultiplexvar.nana(Roxb .)Kengf.)营养体各部分及生长发育各时期叶片的硅酸体进行观察研究。凤尾竹营养体各部分硅酸体形态分别为 :叶片竹节形 ;叶鞘鞍形、钝方形 ;箨叶哑铃形 ;箨叶鞘鞍形 ;杆的表皮部位有少量椭圆形硅酸体 ,而内部未见成形的硅酸体 ;地下茎及根皆未见成形硅酸体。成熟硅酸体均沿脉横向排列。硅酸体在叶片、叶鞘、箨叶和箨叶鞘中基本上是按生长发育顺序从不成形到成形 ,由小到大变化的 ,分布由不规则到沿脉横列。同一叶从叶鞘到叶片呈现出由鞍形→钝方形 (椭圆形 )→竹节形渐变的趋势。光镜下 ,硅酸体内一般有折光率不同于其它部位的 1到多个细小颗粒聚在一起形成的核状结构。凤尾竹不同生长发育期各部分硅酸体的晶核存在状况、硅酸体的形态和大小的演变趋势体现了硅质在植物器官表皮细胞上的连续沉积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尾竹 硅酸体 形态 生长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盾叶薯蓣类原球茎发育的形态解剖学观察 被引量:5
2
作者 彭晓英 周朴华 +2 位作者 张良波 蒋道松 周双德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29-232,238,共5页
为探讨盾叶薯蓣类原球茎形态建成的发育机理及植株移栽成活率高的原因,对盾叶薯蓣离体培养条件下形成类原球茎的形态发生过程进行形态学和石蜡切片组织学观察,并与不定芽的发生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类原球茎是由愈伤组织中致密的卵圆形... 为探讨盾叶薯蓣类原球茎形态建成的发育机理及植株移栽成活率高的原因,对盾叶薯蓣离体培养条件下形成类原球茎的形态发生过程进行形态学和石蜡切片组织学观察,并与不定芽的发生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类原球茎是由愈伤组织中致密的卵圆形胚性细胞团分化出芽原基和鳞片叶,随后出现初生增厚分生组织和原形成层(维管束原),其类原球茎形态建成。不定根的发生为内起源,其维管组织与类原球茎的维管组织相连接,故移栽成活率高。而不定芽为愈伤组织表面的胚性细胞分裂产生的分生细胞团分化而来,其不定根通常发生在茎基部形成的愈伤组织表面,故不易成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叶薯蓣 类原球茎 不定芽 形态发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苞鞘石斛种子萌发过程中形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陈娜 方炎明 程磊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3期1038-1040,共3页
[目的]对大苞鞘石斛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形态变化进行研究。[方法]以MS+0.5~1.0 mg/L 6-BA+0.1 mg/L NAA为培养基,进行大苞鞘石斛种子的萌发试验,并通过光电镜观察萌发过程中的形态变化。[结果]种子的萌发试验表明,大苞鞘石斛种子的萌发... [目的]对大苞鞘石斛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形态变化进行研究。[方法]以MS+0.5~1.0 mg/L 6-BA+0.1 mg/L NAA为培养基,进行大苞鞘石斛种子的萌发试验,并通过光电镜观察萌发过程中的形态变化。[结果]种子的萌发试验表明,大苞鞘石斛种子的萌发经历了由淡黄色转为淡绿色、胚开始膨大、胚胀破种皮、形成绿色圆球茎、产生第1叶原基、呈现明显的根端和形成小叶等一系列过程。通过光电镜观察发现,大苞鞘石斛的种子中间有一个小圆球形的胚;种皮有加厚的环纹。种胚发生过程有2种形式:①直接途径。种子萌发形成原球茎并进一步分化成试管苗;②间接途径。种子萌发形成低比例的愈伤组织,再分化形成原球茎或直接分化形成芽。成熟的原球茎具有明显的两极性,即膨大的生长点和伸长的胚根。[结论]试验对大苞鞘石斛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形态变化进行了研究,为大苞鞘石斛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苞鞘石斛(Dendrobiu mwardianum Warner ) 形态发生 种子 原球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心兰原球茎形态发生与可溶性物质及抗氧化酶的关系 被引量:4
4
作者 张超 王广东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607-1613,共7页
以文心兰切花品种‘南茜’无菌苗为材料,取其茎尖通过组织培养诱导形成原球茎和幼苗,观察并分析了原球茎各形态发生阶段的特征及其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抗氧化酶(POD、CAT和SOD)活性以及相关同功酶(POD、EST和SOD)的变化。结果显示:(1... 以文心兰切花品种‘南茜’无菌苗为材料,取其茎尖通过组织培养诱导形成原球茎和幼苗,观察并分析了原球茎各形态发生阶段的特征及其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抗氧化酶(POD、CAT和SOD)活性以及相关同功酶(POD、EST和SOD)的变化。结果显示:(1)文心兰原球茎形态发生可分为外植体期、外植体膨大期、愈伤组织期、原球茎形成期、原球茎成熟期、叶鞘伸展期、顶端腋芽发育期及幼苗期8个阶段。(2)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均在叶鞘伸展期出现最大峰值;POD活性在外植体膨大期、CAT和SOD活性在愈伤组织期分别出现最大峰值。SOD同工酶的2条酶带在愈伤组织期到幼苗期交替出现;EST同工酶在原球茎形成期有2条特异酶带。研究表明,可溶性糖和蛋白质的含量以及POD、CAT、SOD活性的特异变化与文心兰茎尖脱分化及原球茎再分化的实现密切相关,不同类型的同工酶在原球茎同一发生阶段表现出较大差异,EST同工酶的2条特异酶带可作为原球茎形成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兰 原球茎形态发生 可溶性物质 抗氧化酶 同工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心兰类原球茎形态建成及电子传递蛋白和凯氏带蛋白基因的极性表达模式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王雪晶 李蓉 +8 位作者 王姗姗 张婧 林玉玲 陈裕坤 林争春 陈青青 叶开温 赖钟雄 徐涵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387-2399,共13页
以文心兰‘柠檬绿’(Oncidium hybridum‘Honey Angel’)为材料进行类原球茎发育过程的形态和结构观察,对其离体形态建成进行分析,并对类原球茎(protocorm-like body,PLB)分化过程中的顶部和基部组织以及组培苗的根、茎、叶中的凯氏带... 以文心兰‘柠檬绿’(Oncidium hybridum‘Honey Angel’)为材料进行类原球茎发育过程的形态和结构观察,对其离体形态建成进行分析,并对类原球茎(protocorm-like body,PLB)分化过程中的顶部和基部组织以及组培苗的根、茎、叶中的凯氏带蛋白基因CASP和电子传递蛋白基因Fd(ferredoxin)、FNR(ferredoxin-NADP+oxidoreductase)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类原球茎在分化过程中逐步建立了两极性。随着类原球茎的发育,自顶端向基部形成维管形成层,继而形成维管束;之后有叶原基产生并形成单子叶式茎尖结构和出现类原球茎胚轴的伸长,无胚根形成。类原球茎形成幼苗后植株基部有侧根的产生。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在根中高表达和在茎中高表达的CASP、FNR和Fd基因在类原球茎不同发育阶段和组织中存在极性的差异表达,参与了无胚根体细胞胚胎的生长发育过程。综上所述,文心兰体细胞胚在发育过程中从弱分化器官向茎叶器官转变,形成兰花特有的非同步体细胞胚胎发育现象——类原球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兰 类原球茎 离体形态建成 体细胞胚胎发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多胺促进的霍山石斛类原球茎芽发生与H_2O_2代谢的关系 被引量:1
6
作者 杨光 罗建平 王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1期1-4,23,共5页
[目的]研究外源多胺促进霍山石斛类原球茎芽的发生与过氧化氢(H_2O_2)代谢酶活性的关系。[方法]主要测定了外源多胺处理后H_2O_2的动态变化和代谢酶的活性。[结果]外源多胺在有效促进芽发生的同时也能显著提高培养物中H_2O_2的含量,2.0 ... [目的]研究外源多胺促进霍山石斛类原球茎芽的发生与过氧化氢(H_2O_2)代谢酶活性的关系。[方法]主要测定了外源多胺处理后H_2O_2的动态变化和代谢酶的活性。[结果]外源多胺在有效促进芽发生的同时也能显著提高培养物中H_2O_2的含量,2.0 mmol/L亚精胺(Spd)或腐胺(Put)处理5 d的培养物中H_2O_2含量分别比对照组高175.6%和180.6%,添加H_2O_2淬灭剂二甲基硫脲(DMTU)可抑制类原球茎芽的发生,补充Spd或Put可部分解除DMTU的抑制作用。在外源多胺处理前期和中期,虽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无明显改变,但合成H_2O_2的多胺氧化酶(PAO)活性和分解H_2O_2的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与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明显增加。[结论]外源多胺作用的霍山石斛类原球茎芽的发生与H_2O_2积累和分解代谢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山石斛 外源多胺 类原球茎 芽发生 代谢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