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型露天金属矿山深部开采技术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王进学 王家臣 +1 位作者 董卫军 吉兆宁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4-16,共3页
通过系统研究,提出了眼前山铁矿深部矿体的合理开采方式,并对露天转地下开采过程中生产能力的衔接,开采方式的平稳过渡,地下开采首采区的选择,矿山生产规模的确定,采矿方法的选择以及边坡下压帮矿量的回采进行了论证,得到了眼前山铁矿... 通过系统研究,提出了眼前山铁矿深部矿体的合理开采方式,并对露天转地下开采过程中生产能力的衔接,开采方式的平稳过渡,地下开采首采区的选择,矿山生产规模的确定,采矿方法的选择以及边坡下压帮矿量的回采进行了论证,得到了眼前山铁矿深部矿体开采的系统优化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采技术 金属矿山 开采方式 露天转地下 系统研究 深部矿体 生产能力 开采过程 平稳过渡 地下开采 生产规模 采矿方法 优化方案 矿体开采 首采区 铁矿 回采 压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露天-地下联合开采保安矿柱稳定性 被引量:14
2
作者 程海勇 吴爱祥 +2 位作者 韩斌 李红 侯春来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3183-3192,共10页
通过对矿柱力学模型的分析,得到不考虑平面应变问题的矿柱厚度计算公式,对回采前后矿柱的受力形态及破坏模式进行分析。利用统计学原理计算矿柱厚度影响因素(跨度、容重、强度、动载荷等)的变异系数,并进行权重分析,利用FLAC3D进行了矿... 通过对矿柱力学模型的分析,得到不考虑平面应变问题的矿柱厚度计算公式,对回采前后矿柱的受力形态及破坏模式进行分析。利用统计学原理计算矿柱厚度影响因素(跨度、容重、强度、动载荷等)的变异系数,并进行权重分析,利用FLAC3D进行了矿柱厚度三维数值模拟,研究矿柱厚度为15,20和25 m时的最大主应力分布、剪应变率变化规律、矿柱沉降规律和塑性区分布规律,同时利用FISH语言编写安全系数计算程序。研究结果表明:贵州某矿保安矿柱厚度在20 m左右时既能满足稳定性要求又能兼顾有效回采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地下 联合开采 保安矿柱 稳定性 FLAC3D 安全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凹露天转地下开采错动界限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杜建华 宋卫东 +1 位作者 匡忠祥 尹小鹏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8-22,共5页
针对大冶铁矿深凹露天转地下开采的实际情况,考虑岩性、断层和破碎带的影响,建立了错动界限计算模型。利用极限平衡理论和FLAC软件对转地下开采前的边坡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分别分析了不同开采水平,塌陷区回填与不回填两种条件下的应力变... 针对大冶铁矿深凹露天转地下开采的实际情况,考虑岩性、断层和破碎带的影响,建立了错动界限计算模型。利用极限平衡理论和FLAC软件对转地下开采前的边坡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分别分析了不同开采水平,塌陷区回填与不回填两种条件下的应力变化、塑性区分布和位移变化规律,并以地表水平变形为标准来圈定不同开采水平的地表错动范围。结果表明,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错动角逐渐提高,开挖至-120m水平时,不回填条件下,上盘平均错动角为60.9°,下盘平均错动角为63.1°,回填可使下盘错动角提高1°,上盘错动角提高0.3°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凹露天矿 露天转地下 边坡 错动角 数值模拟 露天转地下开采 数值模拟研究 错动 界限 FLAC软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家塔露天煤矿露天—井工联合开采方案 被引量:7
4
作者 宋子岭 刘仲田 +1 位作者 王文 白润才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13,共4页
为了改善露天矿经济效果,发挥规模效益,根据地质条件、煤炭市场需求等条件,确定该矿合理的生产能力应扩大为300万t/a,因此,需要对该矿后续开采方案进行研究,针对该矿1-2#和2-2#两个可采煤层,为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减少基建工程量和外排... 为了改善露天矿经济效果,发挥规模效益,根据地质条件、煤炭市场需求等条件,确定该矿合理的生产能力应扩大为300万t/a,因此,需要对该矿后续开采方案进行研究,针对该矿1-2#和2-2#两个可采煤层,为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减少基建工程量和外排量,采用多种可行方案优选法,提出了在露天矿坑的坑底打斜,用井工开采2-2#煤层的开采方案,并对井工开采工艺、井巷掘进工程量、工作面布置、坑下斜井合理移动步距进行了确定。论述了在武家塔露天煤矿采用露天与井工开采并存的可行性、必要性和理论意义。联合开采方案在技术上是可行的、经济上是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家塔露天煤矿 露天-井工联合开采 坑底斜井 移设步距 开采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峨口铁矿露天转地下开采产能平稳过渡技术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代碧波 陈顺育 +1 位作者 孙丽军 李何林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7,共7页
过渡期的产量衔接是矿山露天转地下开采关键技术难题之一。以峨口铁矿为研究对象,在综合分析了矿山资源、露天生产现状、露天采剥进度计划以及地下开采分区的基础上,提出了地下产能配合露天产能生产衔接和露天产能配合地下产能生产衔接... 过渡期的产量衔接是矿山露天转地下开采关键技术难题之一。以峨口铁矿为研究对象,在综合分析了矿山资源、露天生产现状、露天采剥进度计划以及地下开采分区的基础上,提出了地下产能配合露天产能生产衔接和露天产能配合地下产能生产衔接两大过渡方案,并将其应用到矿山得出了最符合实际情况的产能平稳过渡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转地下 露天采剥进度 地下分区 产能衔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前山铁矿主采区露天转地下诱导冒落法开采方案研究 被引量:16
6
作者 任凤玉 李楠 +3 位作者 常帅 姜科 肖景辉 刘显峰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2-45,共4页
眼前山铁矿主采区为节理裂隙比较发育的急倾斜厚大矿体,矿岩具有良好的可冒性。结合露天开采的边界条件与露天转地下开拓系统条件,提出诱导冒落法高效开采方案。分析表明,该方案可实现露天转地下增产衔接,并可使矿石损失率与贫化率分别... 眼前山铁矿主采区为节理裂隙比较发育的急倾斜厚大矿体,矿岩具有良好的可冒性。结合露天开采的边界条件与露天转地下开拓系统条件,提出诱导冒落法高效开采方案。分析表明,该方案可实现露天转地下增产衔接,并可使矿石损失率与贫化率分别降低到8%和10%以下,生产能力提高30%以上,直接生产成本比同类矿山降低2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转地下 诱导冒落法 采场结构 措施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硐室爆破在火区煤矿井采转露采中的应用(上) 被引量:2
7
作者 邢光武 郑炳旭 +2 位作者 傅建秋 李战军 肖文雄 《爆破》 CSCD 2008年第4期28-31,35,共5页
我国95%的煤矿属井工开采,煤炭平均回采率不足40%,大量的煤炭丢弃使得我国煤炭资源日益紧张。为了解决能源日益短缺的局面,神华宁煤大峰矿对该矿回采率极低的井工开采方法首次尝试采用露采方式来提高回采率。通过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解... 我国95%的煤矿属井工开采,煤炭平均回采率不足40%,大量的煤炭丢弃使得我国煤炭资源日益紧张。为了解决能源日益短缺的局面,神华宁煤大峰矿对该矿回采率极低的井工开采方法首次尝试采用露采方式来提高回采率。通过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解决了高温火区煤矿的爆破施工难题,对高温火区的大峰矿羊齿采区上部水平山体顺利实施硐室大爆破。实践证明:硐室爆破是实现井工开采转露采的科学施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 井工开采 露采 硐室爆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露天-井工联合开采下关键层模型的应用 被引量:3
8
作者 朱建明 侯跃华 吴剑平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30-33,53,共5页
依据先露采后井工联合开采的特点,确定煤层顶板中某一坚硬的岩层为关键层,并将关键层看作弹性地基上的梁,利用组合梁原理计算关键层梁的上部荷载,通过对关键层梁应力和变形的计算,得到其关键岩梁断裂在下部煤层中的应力分布规律,提出以... 依据先露采后井工联合开采的特点,确定煤层顶板中某一坚硬的岩层为关键层,并将关键层看作弹性地基上的梁,利用组合梁原理计算关键层梁的上部荷载,通过对关键层梁应力和变形的计算,得到其关键岩梁断裂在下部煤层中的应力分布规律,提出以边坡下巷道稳定为判断准则,确定井工开采工作面合理的停采线位置。利用该方法成功地解决了平朔矿区边坡下大巷稳定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井联采 关键层 边坡下巷道 停采线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铁矿露天转地下开采灾害预警信息化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朱殿柱 张子刚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13,共4页
结合中国铁矿深凹露天转地下开采的特点 ,论述了灾害预警信息化方向 ,阐述了灾害预警机制、灾害预警信息源、灾害预警方法的最优决策等信息化关键问题。提出了深化灾害主控因素、宏观破坏特征、灾变规律与失稳分析方法、监测体系配置、... 结合中国铁矿深凹露天转地下开采的特点 ,论述了灾害预警信息化方向 ,阐述了灾害预警机制、灾害预警信息源、灾害预警方法的最优决策等信息化关键问题。提出了深化灾害主控因素、宏观破坏特征、灾变规律与失稳分析方法、监测体系配置、监测与反分析共轭互补、决策支持系统、分类分区系统网络、对策体系与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转地下开采 灾害预警 信息化 预警机制 预警信息源 决策支持系统 网络技术 铁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etri网的煤矿井下工程全生命周期过程建模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志强 安景文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42-144,148,共4页
针对煤矿井下工程管理过程不清的状况,依据Petri网和项目生命周期的理论和方法,创造性地对煤矿井下工程管理全生命周期进行过程识别与Petri网建模。首先,构建了煤矿井下工程全生命周期过程体系;然后,根据全生命周期的各个过程以及子过... 针对煤矿井下工程管理过程不清的状况,依据Petri网和项目生命周期的理论和方法,创造性地对煤矿井下工程管理全生命周期进行过程识别与Petri网建模。首先,构建了煤矿井下工程全生命周期过程体系;然后,根据全生命周期的各个过程以及子过程组成的逻辑关系,选用Visual Object Net++软件对煤矿井下工程的全生命周期、设计与计划阶段、施工与控制阶段、考核与结算阶段进行Petri网过程建模。为基于工作流的煤矿井下工程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提供了过程模型基础,对实现煤矿井下工程管理过程的协同管理和信息化管理具有基础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井下工程 全生命周期 PETRI网 过程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监督局部映射的煤矿井下人员身份鉴别方法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善文 黄文准 张传雷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01-106,共6页
为提高煤矿井下人员身份识别率,在局部保持投影(LPP)算法的基础上,提出监督局部映射(SLP)算法。该方法充分利用数据的局部和非局部信息及类别信息,对数据进行维数约简,使特征空间同类数据间的距离更小,不同类数据间的距离更大。该方法... 为提高煤矿井下人员身份识别率,在局部保持投影(LPP)算法的基础上,提出监督局部映射(SLP)算法。该方法充分利用数据的局部和非局部信息及类别信息,对数据进行维数约简,使特征空间同类数据间的距离更小,不同类数据间的距离更大。该方法能够克服煤矿井下艰苦、空间受限环境中人脸、虹膜和指纹识别率不高的问题。在真实步态数据库上的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步态的煤矿井下人员身份鉴别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井下 身份鉴别 步态识别 局部保持投影(LPP) 监督局部映射(SL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露天-地下联合开采露天矿合理境界的确定 被引量:1
12
作者 甘德清 郭志芳 赵广山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0期14-16,53,共4页
对于在露天矿底部与地下矿顶部设置联合采矿层的露天-地下联合开采,依据露天-地下联合采矿的综合成本不超过地下开采成本原则,推导出露天开采极限深度计算公式,分析表明,设置联合采矿层的露天开采深度大于按传统方法确定的露天开... 对于在露天矿底部与地下矿顶部设置联合采矿层的露天-地下联合开采,依据露天-地下联合采矿的综合成本不超过地下开采成本原则,推导出露天开采极限深度计算公式,分析表明,设置联合采矿层的露天开采深度大于按传统方法确定的露天开采极限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地下 联合采矿 开采境界 露天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发展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349
13
作者 洪开荣 《隧道建设》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5-107,共13页
分析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的现状,包括铁路隧道、公路隧道、地铁隧道、水工隧洞、市政隧道和地下能源洞库等。总结近年来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在各个方面的技术发展与创新,包括:勘测与地质预报、设计方面、施工方面、防灾救灾与通风照明、... 分析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的现状,包括铁路隧道、公路隧道、地铁隧道、水工隧洞、市政隧道和地下能源洞库等。总结近年来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在各个方面的技术发展与创新,包括:勘测与地质预报、设计方面、施工方面、防灾救灾与通风照明、风险控制与运营管理、防水排水新材料与新工艺应用等方面。重点对施工技术方面的技术发展与创新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包括:浅埋暗挖技术,盾构、TBM装备与施工技术,单护盾TBM,敞开式TBM,矩形顶管技术,盾构始发、到达零覆土技术,岩溶隧道处理技术,高地应力隧道变形控制及岩爆处理技术,钻爆法机械化作业线,瓦斯隧道问题,沉管隧道技术等。最后,对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的发展进行展望,认为:特长隧道将成为我国隧道建设的"新常态",地铁工程将持续发展,城市铁路将逐步地下化,城市地下公路会悄然兴起,城市排蓄水工程深层隧道方案值得推广,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地下管廊工程将由原来的"单点建设、单一功能、单独运转"转化为"统一规划、多功能集成、规模化建设"的新模式,地下能源洞库将成为必然,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值得期待,三大海峡通道的建设势在必行,互联互通的国际通道建设其隧道工程将会很多,也会遇到诸多挑战。总之,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事业将会有更大的进步和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及地下工程 铁路隧道 公路隧道 地铁隧道 水工隧洞 地下能源洞库 浅埋暗挖法 盾构法 TBM法 沉管隧道 矩形顶管技术 岩溶隧道 钻爆法机械化作业线 防灾救灾 通风照明 防水排水 南水北调工程 三大海峡通道 国际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井三维立体图自动绘制系统的开发
14
作者 汪家琪 余北平 荣健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1996年第8期32-34,共3页
阐述了轴测投影的原理和消除巷道隐藏线的方法,扼要描述了开发的系统,介绍了原始数据输入、重新组织、管理以及巷道特征点坐标变换和消除巷道隐藏线的过程,以及图形文件的生成和图形的输出。
关键词 矿井 CAD 投影图 立体图 自动绘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井下工程界面识别与管理研究
15
作者 张志强 朱伟 +2 位作者 僧俐洋 王玮 上官单彬 《矿业科学学报》 2017年第2期199-208,共10页
针对井下工程管理协同问题,将地面工程项目管理中的界面理论应用到特殊的煤矿井下工程管理中,系统性地提出了煤矿井下工程界面管理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在构建煤矿井下工程系统框架的基础上,将煤矿井下工程的界面分为目标、过程和组... 针对井下工程管理协同问题,将地面工程项目管理中的界面理论应用到特殊的煤矿井下工程管理中,系统性地提出了煤矿井下工程界面管理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在构建煤矿井下工程系统框架的基础上,将煤矿井下工程的界面分为目标、过程和组织这三类界面,按照给出的界面分析流程,分别对这三类界面进行识别和管理,以实现各界面的有效控制和各要素关系的有效协调,达到井下工程地面化的目的。以开滦集团的工程界面管理具体实践为例,说明界面管理对于提高生产效率的显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 井下工程 工程界面 界面识别 界面管理 协同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深凹露天转井下深部开采技术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龑明 任凤玉 张永亮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57-59,共3页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大量露天转井下开采矿山的普遍性及特殊性的研究,阐述了受民采严重破坏的厂坝铅锌矿的现状及开采技术条件的巨大转变,以及厂坝深凹露天开采转井下深部开采技术研究的特点和创新,即高陡边坡、空区破坏及空区集水条件下...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大量露天转井下开采矿山的普遍性及特殊性的研究,阐述了受民采严重破坏的厂坝铅锌矿的现状及开采技术条件的巨大转变,以及厂坝深凹露天开采转井下深部开采技术研究的特点和创新,即高陡边坡、空区破坏及空区集水条件下的高效采矿工艺技术以及岩体移动规律和诱导技术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转井下 深部开采 诱导技术 集水空区 空区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露天转地采人工境界矿柱法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路峰 尤春安 +3 位作者 栾武臣 杜文 赵坤 吕孝鹏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4期40-44,共5页
通过ANSYS数值模拟强度折减法,分析了归来庄金矿采用人工境界矿柱法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对比了在人工境界矿柱构建之前、构建过程中和构建之后的边坡稳定性,表明人工境界矿柱具有良好的支撑作用,对归来庄金矿边坡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边坡 稳定性 人工境界矿柱 露天转地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监督局部保持映射算法的井下人员定位技术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传雷 张善文 田子建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7-70,共4页
针对人脸、指纹和手写签名等人员身份鉴定方法不能很好地满足煤矿井下人员管理系统需要的现状,基于局部保持映射(LPP)算法,提出一种监督LPP算法(SLPP),并应用于煤矿井下人员步态识别中。利用该方法对步态数据进行映射,得到步态数据在低... 针对人脸、指纹和手写签名等人员身份鉴定方法不能很好地满足煤矿井下人员管理系统需要的现状,基于局部保持映射(LPP)算法,提出一种监督LPP算法(SLPP),并应用于煤矿井下人员步态识别中。利用该方法对步态数据进行映射,得到步态数据在低维空间中的表示方法,再利用最近邻分类器对低维步态数据进行识别。在2个步态数据库中进行一系列步态识别试验,并与经典维数约简算法LDA、监督流形学习算法DLPP、判别映射嵌入(DPE)流形学习算法以及其他步态识别方法分别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同等试验条件下,SLPP识别率最高,从而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步态识别 井下人员定位 监督局部保持投影 井下人员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露井同期联采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孙世国 邵树森 +1 位作者 江俊 权建源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5-18,共4页
结合某露井联合开采工程实例,采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三维模型并通过有限差分法计算边坡体的位移与应力,研究了多阶段露井联采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特点及其边坡位移应力分布状况,结果表明,联采过程中采空区两侧在上覆岩体连续下落时边坡中上... 结合某露井联合开采工程实例,采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三维模型并通过有限差分法计算边坡体的位移与应力,研究了多阶段露井联采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特点及其边坡位移应力分布状况,结果表明,联采过程中采空区两侧在上覆岩体连续下落时边坡中上部岩体一方面向井工区方向下沉,另一方面朝临空自由面方向位移,边坡下部岩体表现出“倾倒”的位移特征;随着井工开采不断推进,整个露天矿边坡都处于井采沉陷区,边坡岩土体强度在节理裂隙面逐渐发育张开的过程中逐步减弱,最终导致边坡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稳定性 露井联采 边坡岩体 有限元 变形规律 有限差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暗挖隧道内纵向墙梁体系托换桩基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8
20
作者 涂智溢 陈焘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2期398-407,共10页
厦门轨道交通3号线厦门火车站站暗挖隧道宽34.5 m,高11.7 m,整体下穿梧村商业地下街,左右线分别侧穿BRT桥墩。针对复杂穿越条件下的地下街桩基托换、既有桥梁桩基保护等技术难题,提出如下措施:1)采用纵向墙梁托换方案,将地下街的荷载传... 厦门轨道交通3号线厦门火车站站暗挖隧道宽34.5 m,高11.7 m,整体下穿梧村商业地下街,左右线分别侧穿BRT桥墩。针对复杂穿越条件下的地下街桩基托换、既有桥梁桩基保护等技术难题,提出如下措施:1)采用纵向墙梁托换方案,将地下街的荷载传递至已完成的暗挖隧道结构和墙梁基础上;2)对托换梁与旧桩的特殊节点进行处理,在桩身植筋、设置企口;3)隧道采用锚杆支护,针对侧壁软弱土层进行注浆加固;4)处理既有抗浮锚杆,在隧道进出洞范围内设置管棚。以上措施有效降低了施工对地下街的影响,确保了隧道施工和既有结构的安全。最后,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所采用的纵向墙梁托换方案是合理、可行且安全的,现场监测数据也与之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挖隧道 穿越工程 地下街 桩基托换 纵向墙梁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