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35篇文章
< 1 2 8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earch on the Casting-forging Precision Forming Process of Alternator Poles 被引量:6
1
作者 CHEN Hui-qin, WANG Quan-cong, GUO Hui-guang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epartment, Taiyuan Heavy Machinery Institute, Taiyuan 030024, China)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4-5,共2页
The casting-forging combined technique and the closed die forging without flash-less are both new developed material working methods. The former can not only decrease forming operations of forgings, but also increase ... The casting-forging combined technique and the closed die forging without flash-less are both new developed material working methods. The former can not only decrease forming operations of forgings, but also increase the material utilization ratio. Therefore, it is applied to produce more complex forgings. The latter is required for forging precise parts without burrs. The alternator pole is a complex forging, which was usually produced by hot forging, upsetting-extrusion or upsetting-extrusion and bending processes. During these processes, not only the forming force is higher, but the material of burrs accounts for 30 percent or so of total required material. And burrs are difficult to remove in the sequential machining process. In accordance with defects exiting in current manufacturing of alternator poles by upsetting-extruding process, such as more material demand, higher forming force and difficulty of next machining, a casting-forging precision process of alternator poles was developed and investigated in this paper. In the process, the pole was formed by two operations. One is the pre-forming operation by casting. The other is the final forming operation by the closed precision forging process. This can not only shorten processes, decrease material and power demand, but also increase precision of forgings. First, the casting blocker was designed considering the casting process and the forging ratio and the mode of deformation. Then the die structure for closed precision forging was designed, and the closing device for forging dies with spring assemblies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necessary closing force was also designed. Finally the forming processes was investigated by test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 to optimum process parameters and die structure design parameters. The result can provide basis for applying the process to manufacture poles in pract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ternator pole casting-forging precision forming proces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Design of a Graphical User Environment for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Powder Forming Processes
2
作者 A R Khoei S Keshavarz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共2页
As computer simulation increasingly supports engine er ing design and manufacture, the requirement for a computer software environment providing an integration platform for computational engineering software increas e... As computer simulation increasingly supports engine er ing design and manufacture, the requirement for a computer software environment providing an integration platform for computational engineering software increas es. A key component of an integrated environment is the use of computational eng ineering to assist and support solutions for complex design. Computer methods fo r structural, flow and thermal analysis are well developed and have been used in design for many years. Many software packages are now available which provi de an advanced capability. However, they are not designed for modelling of powde r forming processe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powder compaction software (PCS_SU T), which is designed for pre- and post-processing for computational simulatio n of the process compaction of powder. In the PCS_SUT software, the adaptive analysis of transient metal powder forming process is simulated by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based on deformation theories . The error estimates and adaptive remeshing schemes are applied for updated co -ordinate analysis. A generalized Newmark scheme is used for the time domain di scretization and the final nonlinear equations are solved by a Newton-Raphson p rocedure. An incremental elasto-plastic material model is used to simulate the compaction process. To describe the constitutive model of nonlinear behaviour of powder materials, a combination of Mohr-Coulomb and elliptical yield cap model is applied. This model reflects the yielding, frictional and densification char acteristics of powder along with strain and geometrical hardening which occurs d uring the compaction process. A hardening rule is used to define the dependence of the yield surface on the degree of plastic straining. A plasticity theory for friction is employed in the treatment of the powder-tooling interface. The inv olvement of two different materials, which have contact and relative movement in relation to each other, must be considered. A special formulation for friction modelling is coupled with a material formulation. The interface behaviour betwee n the die and the powder is modelled by using an interface element mesh. In the present paper, we have demonstrated pre- and post-processor finite elem ent software, written in Visual Basic, to generate the graphical model and visua lly display the computed results. The software consist of three main part: · Pre-processor: It is used to create the model, generate an app ropriate finite element grid, apply the appropriate boundary conditions, and vie w the total model. The geometric model can be used to associate the mesh with th e physical attributes such as element properties, material properties, or loads and boundary conditions. · Analysis: It can deal with two-dimensional and axi-symmetric applications for linear and non-linear behaviour of material in static and dyna mic analyses. Both triangular and quadrilateral elements are available in the e lement library, including 3-noded, 6-noded and 7-noded (T6B1) triangles and 4 -noded, 8-noded and 9-noded quadrilaterals. The direct implicit algorithm bas ed on the generalized Newmark scheme is used for the time integration and an aut omatic time step control facility is provided. For non-linear iteration, choice s among fully or modified Newton-Raphson method and quasi-Newton method, using the initial stiffness method, Davidon inverse method or BFGS inverse method, ar e possible. · Post-processor: It provides visualization of the computed resu lts, when the finite element model and analysis have been completed. Post-proce ssing is vital to allow the appropriat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mpleted results of th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It provides the visual means to interpret the va st amounts of computed results generated. Finally, the powder behaviour during the compaction of a multi-level component is numerically simulated by the PCS_SUT software, as shown in Fig.1. The predict ive compaction forces at different displacements are comput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available experiment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Design of a Graphical User Environment for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Powder forming process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apid Forming Process and Device of Small-size Booster Explosive Pellet
3
作者 马贵春 张树生 +1 位作者 张景林 支海波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2006年第3期191-193,共3页
关键词 调压器 炸药 压制过程 成型工艺 火工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lexforming技术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
4
作者 单忠德 颜永年 +1 位作者 费小琛 张人佶 《汽车技术》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29-31,共3页
Flexforming技术是一种汽车车身快速试制技术。详细论述了Flexforming技术的成形原理、成形工艺过程及工艺特点。分析了Flexforming技术在国内外汽车工业中的应用,为汽车的车型设计、样车生产和小批量制造提供了有利的技术保证。指出... Flexforming技术是一种汽车车身快速试制技术。详细论述了Flexforming技术的成形原理、成形工艺过程及工艺特点。分析了Flexforming技术在国内外汽车工业中的应用,为汽车的车型设计、样车生产和小批量制造提供了有利的技术保证。指出该技术不仅从成形方式上是柔性制造,而且从制造方式上也是柔性制造,实现了车身冲压件的低成本、高精度、高质量和周期短的柔性制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材 成形 工艺过程 柔性制造系统 汽车工业 车身 Flexforming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ISUAL OBSERBATION OF HCFC141b GAS HYDRATE FORMATION/DECOMPOSITION PROCESS OUTSIDE OF A TUBE 被引量:3
5
作者 谢应明 郭开华 +2 位作者 樊栓狮 梁德青 顾建明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z1期91-97,共7页
In order to design a kind of heat exchanger suitable to the indirect-touched gas hydrate cool storage vessel, a visual observation of HCFC141b gas hydrate formation/decomposition process was presented through a self-d... In order to design a kind of heat exchanger suitable to the indirect-touched gas hydrate cool storage vessel, a visual observation of HCFC141b gas hydrate formation/decomposition process was presented through a self-designed small-scale visualization apparatus of gas hydrate cool storage. Based on the shooted photos and recorded temperatures, the formation/decomposition process of HCFC141b are described, some characteristics are concluded, and some suggestions of designing heat exchanger are indicated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of HCFC141b gas hydrate formation/decomposition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o or form as it on HCFC VISUAL OBSERBATION OF HCFC141b GAS HYDRATE formATION/DECOMPOSITION process OUTSIDE OF A TUBE of heat that 化工学报 from be down rat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热液成矿系统中构造体系控矿作用 被引量:4
6
作者 韩润生 刘飞 张艳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1-389,共19页
构造体系是李四光先生创立的地质力学理论和方法的灵魂。针对目前相关文献中对构造体系的各种表述和用法,本文从构造体系基本概念出发正本清源,深刻理解构造体系的内涵,发展和应用地质力学理论和方法,为揭示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的规律、... 构造体系是李四光先生创立的地质力学理论和方法的灵魂。针对目前相关文献中对构造体系的各种表述和用法,本文从构造体系基本概念出发正本清源,深刻理解构造体系的内涵,发展和应用地质力学理论和方法,为揭示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的规律、深入研究构造与成岩成矿(藏)的关系,以及指导矿产资源探测和评价提供依据。本文讨论了主压应力作用、力偶持续作用下发生序次转化形成的构造体系的力学机制,总结了构造体系具有统一性、区域性、层次性、复合性(继承性)和复杂性的特点;研究提出构造型式具有层次性,成矿构造体系具有一致性、阶段性、差异性、多样性和转换性的特点,并总结揭示了其控岩控矿规律;基于成矿构造体系(控矿构造型式)与成矿系统的成生联系,从矿集区、矿田和矿床分布的规律性,构造变形作用、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的同时性,以及含矿构造和矿石中物质组成特征的一致性等方面,厘定成矿构造体系,进而提出成矿构造体系研究方法,为矿床(体)找矿预测和深部勘探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以非岩浆热液型多金属成矿系统(川滇黔成矿区富锗铅锌矿床)和岩浆热液型多金属成矿系统(湘南坪宝铜锡多金属矿田)为例,论证了构造体系控矿作用及其研究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构造体系 控矿构造型式 控矿作用 矿田地质力学 热液成矿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弧齿锥齿轮铸锻复合成型特性研究
7
作者 卢秋霞 刘洁 +1 位作者 赵训茶 王志鹏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79-81,88,共4页
分析了弧齿锥齿轮铸锻复合成型工艺,对弧齿锥齿轮铸件及铸锻复合成型件微观组织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研究了不同锻造工艺参数对弧齿锥齿轮铸锻复合成型件微观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弧齿锥齿轮铸件无再结晶组织,铸锻复合成型件出现细小均匀... 分析了弧齿锥齿轮铸锻复合成型工艺,对弧齿锥齿轮铸件及铸锻复合成型件微观组织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研究了不同锻造工艺参数对弧齿锥齿轮铸锻复合成型件微观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弧齿锥齿轮铸件无再结晶组织,铸锻复合成型件出现细小均匀的再结晶组织;随着锻造变形量增大,成形件的晶粒由粗变细;随着锻造温度的增加和锻造速度的减小,成型件的晶粒由粗变细再变得稍微大些,且再结晶的新晶核均出现在晶界处或高位错密度处;弧齿锥齿轮最优铸锻复合成型工艺参数为:铸造温度1520℃、浇注时间518 s,锻造变形量40%,锻造速度20 mm/s,锻造温度1050℃,环境温度25℃,模具预热温度200℃,摩擦系数0.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弧齿锥齿轮 铸锻复合成型 微观组织 锻造工艺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截面变化率铝合金异形管整体液力成形工艺设计与优化
8
作者 陈明 刘鑫 +5 位作者 徐勇 解文龙 黄新越 王晟诚 赵长坚 张士宏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3-50,共8页
目的针对某大截面变化率空心构件成形难的问题,采用液力成形的方法进行成形并对其生产工艺进行优化。方法首先针对目标零件,通过压扁截面处对称及圆截面处对称2种不同的对称方式设计了A型结构和B型结构,通过有限元模拟对比了同一加载路... 目的针对某大截面变化率空心构件成形难的问题,采用液力成形的方法进行成形并对其生产工艺进行优化。方法首先针对目标零件,通过压扁截面处对称及圆截面处对称2种不同的对称方式设计了A型结构和B型结构,通过有限元模拟对比了同一加载路径下2种不同结构的成形特点,选取了成形效果较好的A型结构进行成形工艺研究,建立了A型结构的成形分区图,继而根据成形分区图进行了正交试验设计。结果在同一种加载路径下,A型结构成形的目标零件最大减薄率明显小于B型结构成形的目标零件最大减薄率,且在成形过程中,B型结构压扁特征处易出现褶皱或起皱趋势,而A型结构压扁特征处壁厚分布更加均匀,A型结构成形效果优于B型结构成形效果。优化后的工艺参数如下:压制压力为2 MPa、初始压力为7 MPa、成形压力为15 MPa、轴向进给为13 mm,成形零件最大减薄率为15.9%。结论经成形分区图指导设计的正交成形试验结果均符合设计要求,成形分区图的设立对成形试验的设计具有指导作用;采用优化后的工艺参数获得了较好的试验效果,可为工业生产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截面变化率 管材液力成形 结构设计 正交试验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激光预置铜层钛钢接头成形与组织
9
作者 朱明 祁先刚 +1 位作者 张宗智 石玗 《焊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26,88,共10页
钛钢复合板在爆炸成形过程中会产生局部未熔合等缺陷,目前采用电弧焊修复时精度、质量与自动化程度相对较低,主要难点集中在钢表面铜过渡层的高质量制备方面.为此提出采用半导体激光同轴送粉的方法精确成形铜过渡层,并在铜层表面TIG熔... 钛钢复合板在爆炸成形过程中会产生局部未熔合等缺陷,目前采用电弧焊修复时精度、质量与自动化程度相对较低,主要难点集中在钢表面铜过渡层的高质量制备方面.为此提出采用半导体激光同轴送粉的方法精确成形铜过渡层,并在铜层表面TIG熔覆钛层实现复合板的局部修复,采用半导体激光熔覆试验系统,分析了激光功率、送粉速率、扫描速度对铜层熔覆成形参数及微观组织的影响,并在铜层表面继续TIG熔覆钛层,工艺优化后得到了成形良好的Ti-Cu-Fe接头并对接头进行了微观组织测试与性能评价.结果表明,采用半导体激光可以实现铜层熔覆厚度的精确控制,厚度范围为0.236~0.462 mm;从Cu-Fe接头能谱仪(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meter,EDS)可以发现,通过铜层厚度的控制,上表面区域的Fe元素含量明显减小,有利于减少脆硬的Fe-Ti金属间化合物生成;TIG堆焊钛层后,接头主要以CuTi2金属间化合物为主,接头平均抗剪强度为194MPa,接头断裂方式为脆性断裂.创新点:(1)通过半导体激光熔覆可以在钢基材表面实现铜熔覆层成形的精确控制(2)激光熔覆的Cu层厚度能满足TIG堆焊钛层对熔深的要求,接头以CuTi2金属间化合物为主,性能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钢复合板 Cu过渡层 激光熔覆 同轴送粉 熔覆成形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料聚丙烯电容膜的研发进展
10
作者 王柯 刘刚 +3 位作者 孟森 谢紫龙 姚露露 魏琪 《高电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234-2245,共12页
聚丙烯薄膜电容器广泛应用于输变电工程、民用家电和新能源设备等领域。随着特高压智能电网等新兴行业的发展,对高性能薄膜电容器的需求日益增加,但目前聚丙烯电容膜涉及的超净聚丙烯粒料完全依赖国外进口。尽管国内开发了国产替代的聚... 聚丙烯薄膜电容器广泛应用于输变电工程、民用家电和新能源设备等领域。随着特高压智能电网等新兴行业的发展,对高性能薄膜电容器的需求日益增加,但目前聚丙烯电容膜涉及的超净聚丙烯粒料完全依赖国外进口。尽管国内开发了国产替代的聚丙烯树脂,其结构与进口料仍存在差异,沿用进口料配套工艺生产电容膜时会出现加工不稳定和性能不理想的问题。该文介绍了基于中原石化聚丙烯粒料开展电容膜配套成膜加工技术的攻关历程。首先总结了聚丙烯电容膜的发展现状,其次论述了不同国产料电容膜的开发及其与进口料薄膜的对比,最后总结了拉伸温度对电容膜取向晶体结构的影响、不同拉伸方式薄膜的结构演变与电气性能关系等基础问题。总之,通过优化拉伸工艺、链结构调控和结晶结构调控,国产粗化膜在空隙率、粗糙度、介电强度等方面可达到或超过同类进口产品水平,金属化膜则在损耗、击穿场强等性能上表现更优,这些经验为国产聚丙烯电容膜的工业化制备和性能优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容器薄膜 国产聚丙烯 粗化膜 金属化膜 成膜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接民主和直接民主的融合: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的新超越
11
作者 汪仕凯 许墨 《江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80,I0003,共11页
现代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主权,现代民主政治的高级形态应该是将人民主权落实为人民治权即人民当家作主,而要落实人民治权就必须保障民众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以代议制为核心的间接民主将民主局限在选举上,导致了虚化人民主权的后... 现代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主权,现代民主政治的高级形态应该是将人民主权落实为人民治权即人民当家作主,而要落实人民治权就必须保障民众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以代议制为核心的间接民主将民主局限在选举上,导致了虚化人民主权的后果。全过程人民民主以协商为基本技术程序,将直接民主嵌入间接民主之中从而实现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的结合,改变了西方国家民主政治实践中的间接民主取代直接民主的趋势,在落实人民治权、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上开创了新局面。间接民主和直接民主的融合是通过协商实现的,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必须扎实推进广泛多层制度化协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过程人民民主 民主实践形式 间接民主 直接民主 协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群众路线: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善治之道
12
作者 肖滨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3,共9页
作为一个理论概念,群众路线产生的动力根源于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革命,其内涵演变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共革命领袖的经典阐述为群众路线表述的定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不同的理论解释下,群众路线展现出不同面孔的运作形态,贯彻... 作为一个理论概念,群众路线产生的动力根源于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革命,其内涵演变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共革命领袖的经典阐述为群众路线表述的定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不同的理论解释下,群众路线展现出不同面孔的运作形态,贯彻于当代中国治国理政全过程中的一条红线是群众路线新的运作形态。群众路线是中国版本善治方案的核心元素,也是中国善治理论的概念基石。作为一种创新性的学理解释,中国善治论对群众路线的学理建构具有独特的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众路线 概念演变 运作形态 治国理政全过程 中国善治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丝杆单元加工成形方法研究与实现
13
作者 门全胜 刘达列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2-188,共7页
【目的】提出一种立体网格式循序解剖法,改进现有人造板等木质重组类材料组成单元共同缺陷,为木材加工、人造板单元制备提供新的理论方法以及新型木质重组材料研发提供基础原料。【方法】基于木材显微构造主要特征,按照原木立体网格设... 【目的】提出一种立体网格式循序解剖法,改进现有人造板等木质重组类材料组成单元共同缺陷,为木材加工、人造板单元制备提供新的理论方法以及新型木质重组材料研发提供基础原料。【方法】基于木材显微构造主要特征,按照原木立体网格设立以及原木纵向先划切后刨切的技术方案,结合组合刀具结构设计与刀具各零件及其结构的功能作用,阐述木丝杆单元加工成形过程。以小径木为研究对象,建立小径木立体网格三维直角坐标系,进行刀具切削主运动和木段进料进给运动设计;结合小径木加工区域划分与组合刀具在传输链上的布局以及与小径木加工区域的对应分配,提出一种新型人造板单元制备方法——立体网格式循序解剖法。分析立体网格式循序解剖法刀具与木料在速度、时间、距离三者之间的关系,推导主运动和进给运动运动速度关系式。依据立体网格式循序解剖法,应用研制的木丝杆单元加工试验机进行加工试验验证。【结果】主运动和进给运动运动速度关系式为v=[(N×H)/S]×V(N为每个加工区域组合刀具数量,S为传输链周长);主运动速度V=2.49 m·s^(−1)、进给运动速度v=0.0053或0.0057 m·s^(−1),可成功实现木丝杆单元连续自动加工成形,单元互相不黏连、无损伤、形态相同,尺寸为长(L)×宽(B)×高(H)=90.0 mm×1.5 mm×(1.1~1.5)mm。【结论】1)首创性提出一种新型人造板单元制备方法——立体网格式循序解剖法,具有技术可行性;2)主运动和进给运动运动速度关系式为v=[(N×H)/S]×V,为单元加工试验和选择单元制备机的相关运动参数提供理论计算依据;3)验证主运动和进给运动运动速度关系式的合理性;木丝杆单元高度(或厚度)(H)取决于主运动和进给运动传动系统及其运动速度配比,木丝杆长度(L)等于原木截取长度,宽度(B)由组合刀具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丝杆单元 加工成形 立体网格式循序解剖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精颗粒成型工艺研究
14
作者 谷仿丽 刘俊杰 +2 位作者 李俊 徐晓雨 刘丽莉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3期159-162,共4页
[目的]优化黄精颗粒的成型工艺。[方法]制备黄精浸膏粉,采用湿法制粒,以颗粒成型率、休止角、溶解率、吸湿率综合评分为质量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筛选黄精颗粒最佳成型工艺,并探讨颗粒的解酒作用。[结果]正交试验优选的黄... [目的]优化黄精颗粒的成型工艺。[方法]制备黄精浸膏粉,采用湿法制粒,以颗粒成型率、休止角、溶解率、吸湿率综合评分为质量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筛选黄精颗粒最佳成型工艺,并探讨颗粒的解酒作用。[结果]正交试验优选的黄精颗粒成型工艺为:浸膏和辅料比例为1∶4,乳糖与糊精比例为1∶1,润湿剂为体积分数90%乙醇溶液,此工艺制备的黄精颗粒可延长醉酒小鼠的醉酒潜伏期、醉酒时间,与黄精水提物解酒作用一致。[结论]该成型工艺操作简便、科学可行,可为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精颗粒 成型工艺 正交试验 解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坡向对高寒草甸植被特征和群落构建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郭倩 王博 +4 位作者 王平芳 樊勇明 卢培培 张魁 王喜龙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52-1161,共10页
在局域尺度上,坡向变化引起微环境异质性,从而影响植物群落构建过程、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通过对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阴坡和阳坡的植被调查,探讨了坡向对高寒草甸植被特征(功能群、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组成)和群落构建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局域尺度上,坡向变化引起微环境异质性,从而影响植物群落构建过程、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通过对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阴坡和阳坡的植被调查,探讨了坡向对高寒草甸植被特征(功能群、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组成)和群落构建的影响。结果表明:1)该地植物以杂类草、直立型和地面芽植物为主。杂类草、莲座型、匍匐型、地上芽和一/二年生植物的物种数比例均表现为阴坡<阳坡(P<0.05),菊科、直立型、丛生型、地面芽和地下芽植物的物种数比例均表现为阴坡>阳坡(P<0.05);2)物种多样性表现为阴坡>阳坡(P<0.01);3)坡向显著影响植物群落组成(P=0.001),相似性百分比分析表明坡向对植物群落组成差异的解释比例超过40%;4)Raup-Crick相异指数表明阴坡植物群落构建主要由随机过程驱动,而阳坡植物群落构建主要受到确定性过程影响。上述结果为当地高寒草甸管理和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群 植物群落组成 物种多样性 生活型 生长型 随机过程 确定性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土环境、发生学性质和土壤类型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16
作者 周萍 肖华翠 +3 位作者 梁万栋 罗飞雪 谢敏 盛浩 《农学学报》 2025年第3期45-50,共6页
高强度土地转换及持续的土地利用活动对土壤的发育方向具有双重作用,显著影响土壤多样性。本研究首先概述了土地利用方式对母质来源、局地小气候、微地形、植被类型、管理措施和成土时间的作用;其次,在系统归纳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 高强度土地转换及持续的土地利用活动对土壤的发育方向具有双重作用,显著影响土壤多样性。本研究首先概述了土地利用方式对母质来源、局地小气候、微地形、植被类型、管理措施和成土时间的作用;其次,在系统归纳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对土地利用变化响应规律的基础上,总结了土地变更对土壤发生学属性、形态学特征和诊断特性的影响,进一步综述了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后,不同等级土壤类型演变规律。最后,指出应加强研究多样化土地利用活动对成土过程、土壤属性的影响,重视土壤发生学性质对土地转换与渐变的动态响应规律,并应用新技术准确高效辨识土地利用方式变更引起的土壤类型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分类 高强度人类活动 土地转换与渐变 土壤发生学性质 成土因素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多样性 成土过程 土壤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ynaform的加油口盒成形工艺分析及优化 被引量:5
17
作者 薛松 唐桢杰 马阳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15-117,120,共4页
依靠经验对外形复杂、需要多次拉延才能成形的汽车覆盖件进行模具及工艺设计困难而效率低。基于板料成形模拟软件Dynaform,对某轿车加油口盒的一次拉延可成形性进行了模拟分析。预测该零件在一次成形过程中存在缺陷,由此提出二次拉延成... 依靠经验对外形复杂、需要多次拉延才能成形的汽车覆盖件进行模具及工艺设计困难而效率低。基于板料成形模拟软件Dynaform,对某轿车加油口盒的一次拉延可成形性进行了模拟分析。预测该零件在一次成形过程中存在缺陷,由此提出二次拉延成形的工艺方案。针对零件在成形过程中容易出现拉裂和起皱的部位,进行了工艺优化和模拟验证,获得了满意的工艺方案,对该类零件模具工艺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盖件 板料成形 数值模拟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eform的转向节成形参数优化设计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宏伟 马宇 马永杰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4期54-58,共5页
以东风小霸王轻型卡车转向节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该转向节的终锻成形过程.利用Pro/E软件建立转向节毛坯模型和模具模型,在Deform软件中模拟转向节闭模终锻的过程,通过改变模具型腔墩头、杆部过渡圆弧半径和耳部拔模斜度参数的大小,对比不... 以东风小霸王轻型卡车转向节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该转向节的终锻成形过程.利用Pro/E软件建立转向节毛坯模型和模具模型,在Deform软件中模拟转向节闭模终锻的过程,通过改变模具型腔墩头、杆部过渡圆弧半径和耳部拔模斜度参数的大小,对比不同参数对锻压过程中锻压力变化规律和应变、温度分布规律的影响,选择合理模具参数为:过渡圆弧半径10 mm左右;拔模斜度5°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向节 成形过程 锻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铁矿微量元素对广西大瑶山金竹洲金矿床成矿作用的约束
19
作者 杨晨雨 张宇 +3 位作者 王许 金婷婷 赵廉洁 沈鸿杰 《地质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9-275,共17页
【研究目的】作为钦杭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大瑶山地区发育众多金矿床,但由于成矿的精细过程、成矿物质来源等方面缺乏有效的制约,其矿床成因一直存在争议。本次以大瑶山金竹洲金矿床为研究对象,为区域金矿床成因提供约束。【研究... 【研究目的】作为钦杭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大瑶山地区发育众多金矿床,但由于成矿的精细过程、成矿物质来源等方面缺乏有效的制约,其矿床成因一直存在争议。本次以大瑶山金竹洲金矿床为研究对象,为区域金矿床成因提供约束。【研究方法】黄铁矿是热液矿床中常见的蚀变矿物,其微量元素特征能够在反演物理化学条件、制约成矿精细过程、限制矿床成因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在成矿过程精细解剖的基础上,借助扫描电镜、电子探针、激光剥蚀等离子质谱仪等测试技术,开展金竹洲黄铁矿内部结构和原位微量元素研究。【研究结果】大瑶山中部的金竹洲金矿床是区内典型金矿床之一,以发育近南北向的含金石英脉为特征,其成矿过程可划分为3个阶段:(Ⅰ)石英-绢云母-黄铁矿-毒砂阶段;(Ⅱ)石英-自然金-多金属硫化物阶段;(Ⅲ)石英-方解石-绿泥石阶段。系统的背散射图像观察发现,Ⅰ阶段黄铁矿(Py1)发育明显的核-幔-边结构,Ⅱ阶段多孔状和富硫化物包裹体的黄铁矿(Py2)明显交代Ⅰ阶段黄铁矿幔部(Py1b)。原位微区微量元素分析显示,Py1核部(Py1a)Co、Ni、Se、Bi等元素含量较高;幔部(Py1b)富集As和Au;边部(Py1c)元素含量普遍偏低;Py2呈现出亏损Au、As的特征。从Py1a、Py1b到Py1c,Co、Ni两种微量元素含量呈下降趋势,反映温度逐渐降低,这可能是导致Ⅰ阶段黄铁矿出现核-幔-边结构的主要因素;孔洞状且富含包裹体(如方铅矿、辉银矿)的Py2与Py1b的交代界线呈尖锐、突变接触,同时Py2中As、Au等微量元素显著低于Py1b,说明Py2可能是Py1b经过溶解-再沉淀形成的,该作用导致Py1b中的Au发生活化并在Ⅱ阶段富集沉淀形成自然金。【结论】金竹洲黄铁矿明显富集亲岩浆元素Se(3.76×10-6~73.3×10-6,平均值16.5×10-6),结合大瑶山地区普遍发育岩浆热液成因的金矿床及深部存在巨大隐伏岩体的可能,推测金竹洲金矿床可能为岩浆热液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铁矿 微量元素 成矿过程 金矿床 大瑶山地区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正交试验法的内斜齿轮成形磨削工艺参数优化
20
作者 金明选 苏建新 +2 位作者 蒋闯 张祥 李明宇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79-85,共7页
在内斜齿轮成形磨削过程中,工艺参数的选择至关重要。为优化内斜齿轮高效精密成形磨削工艺,探讨成形法磨齿与平面磨削的内在联系,研究数控成形内斜齿轮磨削机制,并推导出内斜齿轮成形磨齿的磨削力数学模型。在数控成形磨齿机上进行磨齿... 在内斜齿轮成形磨削过程中,工艺参数的选择至关重要。为优化内斜齿轮高效精密成形磨削工艺,探讨成形法磨齿与平面磨削的内在联系,研究数控成形内斜齿轮磨削机制,并推导出内斜齿轮成形磨齿的磨削力数学模型。在数控成形磨齿机上进行磨齿加工试验,验证磨削力数学模型的有效性。最后,通过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的极差分析法,研究磨削工艺参数对磨削力的影响规律,同时分析不同磨削工艺参数对磨齿效率和表面质量的影响,确定了成形磨削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工艺参数对磨削力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磨削深度、砂轮线速度、进给速度;粗磨阶段的最优组参数组合为磨削深度0.03 mm、进给速度6 m/min、砂轮线速度49.987 m/s,精磨阶段的最优参数组合为磨削深度0.01 mm、进给速度4 m/min、砂轮线速度49.987 m/s;使用优化后的磨削工艺参数对齿轮成型件进行检测,右齿面齿向形状偏差减小0.8μm,左齿面齿向形状偏差减小1.2μm,精度等级达到设计图纸要求,表明精磨阶段的磨削工艺参数优化方案合理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斜齿轮 成形磨削 正交试验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