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VID-19疫情暴发后急性PACG发作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卢亚楠 丁文君 +4 位作者 陈霄雅 李甦雁 苗培建 赵金巧 司沛波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32-537,共6页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疫情暴发后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患者在拟行青光眼手术患者中的构成比及发病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以整群抽样法,通过医院信息化系统收集COVID-19疫情暴发后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2...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疫情暴发后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患者在拟行青光眼手术患者中的构成比及发病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以整群抽样法,通过医院信息化系统收集COVID-19疫情暴发后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22年12月16日至2023年1月16日住院拟行青光眼手术的患者141例及2021—2022、2020—2021、2019—2020年同期(12月16日至次年1月16日)住院拟行青光眼手术的患者231例。选取其中疫情暴发后急性PACG患者92例92眼为研究组,2021—2022年同期住院的急性PACG患者21例21眼为对照组。分析观察期内拟行手术的各类型青光眼患者构成比和急性PACG患者在拟行青光眼手术患者中的构成比及其临床特征,包括年龄、性别、视力、眼压、房角关闭程度。通过电话回访形式获得患者COVID-19后抗感冒药物服用情况、生活习惯和心理情绪变化(包括日饮水量和焦虑)等流行病学资料,采用医院抑郁和焦虑量表(HADS)评估研究组患者焦虑程度,分析疫情暴发后急性PACG患者发作的诱发因素。结果疫情暴发后1个月内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性PACG患者占比较2021—2022、2020—2021及2019—2020年同期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1.066、33.331、20.804,均P<0.001)。研究组与对照组不同等级视力眼数分布情况、眼压、眼压≥30 mmHg(1 mmHg=0.133 kPa)者及不同房角状态眼数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发病期间患者无COVID-19及服用抗感冒药物等病史。研究组发病期间92例(占100%)患者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阳性,其中57例(占61.96%)有口服抗感冒药物史;同期住院其他类型青光眼患者49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阳性(占100%),20例(占40.82%)有口服抗感冒药物史。研究组急性PACG患者和同期其他类型青光眼患者口服抗感冒药物人数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64,P=0.016)。研究组在COVID-19疫情暴发期间,诉日饮水量较之前有不同程度增加;研究组焦虑患者76例,占82.6%。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眼压=19.052+0.009×日饮水量+0.858×HADS评分(R 2=0.780),日饮水量和HADS评分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542和0.452,日饮水量较HADS评分对眼压影响更大。结论COVID-19疫情暴发后急性PACG患者在拟行青光眼手术患者中所占比率显著升高,可能与口服含血管收缩剂或抗组胺成分的抗感冒药物、日饮水量增加、焦虑等生活习惯和心理情绪变化等诱发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青光眼 发病率 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影响因素 焦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明晶状体摘除术联合景深延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可疑原发房角关闭合并老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2
作者 彭健文 陈威 +4 位作者 黄岚 陈志祺 向思飞 张先林 王军明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36-541,共6页
目的评估可疑原发房角关闭(PACS)合并老视患者接受透明晶状体摘除联合景深延长型(EDOF)人工晶状体植入能否在开放周边房角结构的同时提高患者的视觉质量。方法选取PACS合并老视且晶状体透明的患者80例,根据植入的晶体类型分为对照组46... 目的评估可疑原发房角关闭(PACS)合并老视患者接受透明晶状体摘除联合景深延长型(EDOF)人工晶状体植入能否在开放周边房角结构的同时提高患者的视觉质量。方法选取PACS合并老视且晶状体透明的患者80例,根据植入的晶体类型分为对照组46例和观察组34例。对照组行透明晶状体摘除联合单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组行透明晶状体摘除联合EDOF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比较术前及术后3个月视力、眼压、眼前节相干光断层扫描(AS-OCT)所测量的房角结构、离焦曲线及Catquest 9SF-CN量表评分,同时填写不良事件表进行安全性研究。结果对于房角结构,治疗3个月后,AS-OCT结果显示两组中央前房深度、750μm前房角开放距离、750μm前房角隐窝面积、750μm小梁网与虹膜间面积、750μm小梁网与虹膜间夹角均较术前增加(均P<0.0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于离焦曲线,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在-1.0 D至-4.0 D时视力优于术前(均P<0.05),对照组在+0.5、-0.5、-1.0、-2.0、-3.0、-3.5、-4.0 D时视力优于术前(均P<0.05),且观察组在+1.0 D至-4.0 D时优于对照组(均P<0.05)。对于Catquest 9SF-CN量表,治疗3个月后,两组术后3个月评分均优于术前(P<0.01),且观察组术后3个月评分优于对照组(P<0.01)。研究过程中7例患者(其中对照组3例、观察组4例)出现了一过性眼压升高,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PACS合并老视患者在接受透明晶状体摘除术后,房角结构得到显著改善;与植入单焦点人工晶状体相比,EDOF人工晶状体的植入能够显著改善患者术后视觉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晶状体摘除术 景深延长型人工晶状体 可疑原发房角关闭 老视 视觉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房角镜下房角分离术治疗PACG操作规范专家推荐意见 被引量:2
3
作者 张秀兰 林凤彬 +7 位作者 唐广贤 原慧萍 谢琳 卢岚 范肃洁 唐莉 聂昕 周民稳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843-845,共3页
近年来的临床研究和临床实践表明微创青光眼手术(MIGS)在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中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已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房角分离术(GSL)可通过分离粘连在房角上的虹膜组织而使关闭的房角结构重新开放,是MIGS治... 近年来的临床研究和临床实践表明微创青光眼手术(MIGS)在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中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已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房角分离术(GSL)可通过分离粘连在房角上的虹膜组织而使关闭的房角结构重新开放,是MIGS治疗PACG的重要步骤。然而,目前我国GSL操作仍缺乏统一的规范,影响了治疗效果的有效评价,也增加了手术并发症的风险。制定详细、完整的GSL操作规范专家推荐意见对于提高手术成功率、改善患者的视觉质量和生活质量是非常必要的。本专家组就GSL的适应证、手术麻醉方式、手术部位、手术步骤、房角分离范围、联合术式、围手术期用药等问题进行讨论,基于国内外重要文献并结合临床实践以及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对GSL技术提出专家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青光眼手术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房角分离术 专家意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房角粘连分离联合Phaco与单纯Phaco治疗小范围房角粘连的CPACG伴白内障疗效比较 被引量:11
4
作者 陈瑶 程钢炜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885-891,共7页
目的比较房角粘连分离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Phaco-GSL)与单纯Phaco治疗周边虹膜前粘连(PAS)≤180°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CPACG)伴白内障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2月至2018年10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Phaco-GS... 目的比较房角粘连分离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Phaco-GSL)与单纯Phaco治疗周边虹膜前粘连(PAS)≤180°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CPACG)伴白内障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2月至2018年10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Phaco-GSL和单纯Phaco的CPACG伴白内障患者40例52眼。根据患者手术方式不同分为Phaco-GSL组22例29眼和单纯Phaco组18例23眼。于术前和术后1 d,1周,1、3、6、12、18个月分别采用Goldmann压平眼压计测量术眼眼压,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测量术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计算患者所用降眼压药物数量的变化,采用超声生物显微镜和四面压陷式房角镜观察术眼PAS变化,对术中、术后并发症及其处理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Phaco-GSL组和单纯Phaco组眼压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_(组别)=1.569,P=0.223),2个组术眼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眼压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_(时间)=7.762,P<0.01),其中2个组术后1周及以后各时间点眼压均较各自组内术前值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Phaco-GSL组和单纯Phaco组术眼BCVA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_(组别)=1.996,P=0.172),2个组术眼手术前后BCVA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_(时间)=95.737,P<0.01),其中2个组术后6个月和18个月BCVA较各自组内术前值均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与术前比较,2个组术后降眼压药物使用数量均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haco-GSL组术后降眼压药物使用数量明显少于单纯Phaco组,2个组间降眼压药物使用数量术后6、12、18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术前比较,Phaco-GSL组术后各时间点PAS程度均明显减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8个月,Phaco-GSL组和单纯Phaco组PAS程度分别为45(0,90)°和100(90,140)°,术后各时间点Phaco-GSL组的PAS程度均低于单纯Phaco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haco-GSL组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Phaco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2个组均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Phaco-GSL和单纯Phaco治疗PAS≤180°CPACG伴白内障能有效降低眼压并改善视力。Phaco-GSL能最大程度地开放粘连的房角,减少降眼压药物使用数量,且有较好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角粘连分离术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 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周边前粘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睫状体前位的自动评估 被引量:1
5
作者 丛钰玉 蒋维艳 +2 位作者 朱剑 郑碧清 杨燕宁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34-1141,共8页
目的探讨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睫状体前位自动评估的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图像分析系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诊断试验研究方法,收集自2022年8月至2023年12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进行UBM检查的PACG... 目的探讨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睫状体前位自动评估的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图像分析系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诊断试验研究方法,收集自2022年8月至2023年12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进行UBM检查的PACG患者378例726眼的2132张UBM图像,将数据集分为训练集1599张图像和测试集533张图像,采用深度学习算法构建模型。选取于黄石爱尔眼科医院就诊的PACG患者69例101眼的334张UBM图像进行外部测试。另选取110张UBM图像作为独立数据集进行人机比赛,以比较睫状体前位评估系统与3名高年资眼科医师的准确度及速度。此外,选取8名低年资医师对独立于数据集的110张UBM图像分别在模型辅助前后进行评估,并对2次结果进行差异性分析以评估模型辅助效果。结果本模型在内部测试集中对睫状体前位识别的准确率为93.43%,灵敏度为84.30%,特异度为97.78%。本模型在外部测试集中表现良好,准确率为92.81%。人机比赛结果显示,本模型识别的准确率与高年资眼科医师相近,并优于其中2名高年资眼科医师。3名高年资眼科医师平均总用时为726.73 s,模型分类总用时为58.30 s,高年资医师平均用时较长,约为模型分类的12.47倍。经模型辅助后,8名低年资医师诊断准确率为86.71%,明显高于辅助前的76.25%;评估总用时为(714.91±213.82)s,明显低于辅助前的(987.90±238.56)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550,P<0.001;t=2.774,P<0.05)。结论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UBM图像分析系统在PACG睫状体前位诊断中展现出较高的准确率,为低年资医师的UBM识图训练提供了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深度学习 超声生物显微镜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睫状体前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手术前后黄斑区微血管的变化:基于OCTA的研究
6
作者 陈静 胡利 +1 位作者 王观峰 王双勇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967-971,共5页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探讨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PACG)患者手术前后黄斑区微血管的变化。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23月5月至11月我院收治的合并双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23例(46眼)APACG患者(一...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探讨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PACG)患者手术前后黄斑区微血管的变化。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23月5月至11月我院收治的合并双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23例(46眼)APACG患者(一眼处于急性发作期,另一眼处于临床前期)为研究对象;将处于急性发作期的23眼作为观察组,对侧处于临床前期的23眼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眼眼压控制良好后行晶状体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和房角分离术;观察组手术2周后对照组患眼行晶状体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OCTA检测两组患眼手术前后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相关参数、黄斑中心凹旁和中心凹周边视网膜内层血管密度、黄斑中心凹脉络膜毛细血管灌注面积,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前观察组患眼裸眼视力低于对照组,眼压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两组患眼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裸眼视力均高于术前,眼压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前观察组患眼FAZ面积、周长均大于对照组,圆度指数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周观察组患眼FAZ周长大于对照组,圆度指数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患眼术后FAZ面积、周长有下降趋势,FAZ圆度指数有升高趋势;术后3个月两组患眼FAZ面积、周长均小于术前,圆度指数均大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观察组患眼黄斑中心凹旁、黄斑中心凹周边视网膜内层血管密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观察组患眼黄斑中心凹脉络膜毛细血管灌注面积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术后两组患眼黄斑中心凹脉络膜毛细血管灌注面积相对于术前均有所增加;术后3个月观察组灌注面积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APACG急性发作眼较临床前期眼FAZ面积、周长增大,圆度指数减小,黄斑区视网膜内层血管密度及黄斑中心凹脉络膜毛细血管灌注面积减低;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和房角分离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APACG急性发作眼安全有效,术后患眼FAZ面积、周长减小,圆度指数增大,黄斑中心凹脉络膜毛细血管灌注面积增加。OCTA可以很好地评估APACG患者手术前后黄斑区微血管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超声乳化 房角分离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黄斑 血管密度 中心凹无血管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房角关闭病人激光治疗决策辅助工具的研制 被引量:1
7
作者 孙怡雯 陈燕燕 +3 位作者 左舒舒 陆湖洁 华怡婷 周文哲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0-398,共9页
目的:研制基于共同决策理念的原发性房角关闭病人激光治疗决策辅助工具,为病人提供专业的决策支持,提高决策质量,促进医患共同决策。方法:基于渥太华决策支持框架和国际病人决策辅助工具标准,通过文献分析形成原发性房角关闭病人激光治... 目的:研制基于共同决策理念的原发性房角关闭病人激光治疗决策辅助工具,为病人提供专业的决策支持,提高决策质量,促进医患共同决策。方法:基于渥太华决策支持框架和国际病人决策辅助工具标准,通过文献分析形成原发性房角关闭病人激光治疗决策辅助工具初稿;经2轮专家咨询,整合青光眼临床医学、眼科护理及公共卫生管理领域专家的意见形成修订版;通过临床调研了解病人及医务人员对工具可接受性的评价,进一步完善形成终稿。结果:共有19名专家完成专家咨询,专家积极性为95.0%、权威系数为0.918。2轮专家咨询后,该工具各级指标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131,0.224和0.187(P<0.05)。临床调研发现,病人和医务人员对该工具的接受度高,认为其易于理解和使用,能够辅助决策。最终,原发性房角关闭病人激光治疗决策辅助工具包含阐明决策、评估决策需求、提供信息、分析风险收益、澄清价值观、引导决策制定和确认决策7项一级指标以及15项二级指标、32项三级指标。结论:原发性房角关闭病人激光治疗决策辅助工具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临床适用性,为病人参与病人安全,实现医患共同决策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支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房角关闭 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术 病人决策辅助工具 共同决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静息态fMRI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百分比波动振幅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唐秋雨 黄冰林 +3 位作者 黄歆 谢雨燕 魏含蕾 黄琴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5-100,共6页
目的 使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rs-fMRI)技术研究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 PACG)患者在静息状态下百分比波动振幅(percent amplitude of fluctuatio... 目的 使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rs-fMRI)技术研究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 PACG)患者在静息状态下百分比波动振幅(percent amplitude of fluctuation, PerAF)的变化。材料与方法 共纳入江西省人民医院眼科诊断的PACG患者31例。同期,31名性别、年龄、受教育时间与之匹配的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 HC)被纳入对照组。对每个受试者进行全脑rs-fMRI扫描,以收集PerAF信号。分别采用单样本t检验和双样本t检验比较各组组内和组间PerAF数据。结果 与HC组相比,PACG患者组在左侧额上回背外侧(t=-3.9421,P<0.001)、眶部(t=-3.4619,P<0.001),左侧眶部额中回(t=-3.6709,P<0.001),右侧额中回(t=-3.8257,P<0.001),右侧额下回三角部(t=-3.6708,t=-4.0375,P<0.001);左侧缘上回(t=-3.9570,P<0.001)、顶下缘角回(t=-3.8230,t=-3.8730,P<0.001),右侧顶上回(t=-4.4581,P<0.001)、中央后回(t=-3.7825,P<0.001),中央旁小叶(t=-4.0816,P<0.001);右侧颞中回(t=-3.8402,P<0.001);左侧舌回(t=-3.5758,P<0.001);左侧前扣带和旁扣带脑回(t=-3.4718,P<0.001)、补充运动区(t=-3.7209,P<0.001)以及右侧小脑下部7b区(t=-3.9479,P<0.001)的PerAF均显著降低(体素水平P<0.001,聚类水平P<0.05,高斯随机场校正)。结论 PACG患者在多个大脑区域存在异常的PerAF值,涉及与视觉、情绪和认知调节相关的初级和高级视觉皮层和大脑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百分比波动振幅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纯房角分离术和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远期疗效比较 被引量:30
9
作者 朱靖 赵伟 +4 位作者 邵珺 鲍迅 林菁 傅东红 姚勇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964-967,共4页
背景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主要病理基础是周边虹膜粘连所致的房水排出受阻,眼压升高.近年来,房角分离术和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PACG的方法已逐渐用于临床,但手术方式的选择对手术的成功率有明显影响. 目的 探讨单纯房角... 背景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主要病理基础是周边虹膜粘连所致的房水排出受阻,眼压升高.近年来,房角分离术和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PACG的方法已逐渐用于临床,但手术方式的选择对手术的成功率有明显影响. 目的 探讨单纯房角分离术和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慢性PACG的长期疗效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 采取非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设计,纳入2008年3月至2011年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眼科治疗的慢性PACG患者110例,按照手术适应证的不同分为两组,其中78例78眼行晶状体超声乳化摘出术±人工晶状体(IOL)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为联合手术组,34例34眼接受单纯180°房角分离术为单纯房角分离组.所有患者均随访2年,记录并比较患者术眼手术前后视力、眼压、前房深度、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及视野的改变.患者手术前后视力、眼压和房角深度的差异比较均采用配对t检验. 结果 单纯房角分离组患者术后2年的视力为0.45±0.15,与术前的0.65±0.1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7,P>0.05);而联合手术组患者术后视力为0.85±0.05,明显高于术前的0.25±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2,P<0.001).单纯房角分离组术眼术后2年的眼压为(14.2±4.1)mmHg(1 mmHg=0.133 kPa),联合手术组术眼为(13.7±4.8) mmHg,分别低于术前的(47.2±6.3) mmHg和(46.9±7.0)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95,P<O.001;t=5.03,P<0.001).单纯房角分离组和联合手术组术前房角深度分别为(1.33±0.24) mm和(1.56±0.37)mm,术后分别增加至(3.38-0.02) mm和(3.54±0.03)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65,P<0.001;t=6.76,P<0.001). 结论 单纯180°房角分离术和晶状体超声乳化摘出术+IOL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慢性PACG均能有效控制眼压,但临床上手术方式的选择应充分考虑适应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角分离术 闭角型青光眼 白内障 晶状体超声乳化摘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或房角分离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被引量:55
10
作者 苟文军 杨旭 +3 位作者 方晏红 刘灵琳 龙波 刘思源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84-886,共3页
目的 对比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与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合并白内障的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00例100眼分为2组,A组50例50眼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 目的 对比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与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合并白内障的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00例100眼分为2组,A组50例50眼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加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B组50例50眼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加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术后随访12个月,记录并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12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A组、B组术后12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70±0.17和0.69±0.14,均较术前的0.27±0.02和0.26±0.04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A组、B组术后12个月的眼压分别为(14.93±2.97)mm Hg(1 k Pa=7.5 mm Hg)和(14.82±3.01)mm Hg,均较术前的(36.62±3.30)mm Hg和(37.18±2.96)mm Hg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但B组有27眼眼压高于21 mm Hg,需加用1-2种降眼压药物才能将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A组、B组术后12个月的前房深度分别为(4.56±0.04)mm和(4.60±0.07)mm,均较术前的(1.46±0.25)mm和(1.44±0.27)mm明显加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A组、B组术后12个月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及前房深度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组术后13眼出现浅前房,1眼前房少许出血,3眼发生恶性青光眼;B组术后未见浅前房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与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均能有效控制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眼压、提高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超声乳化 小梁切除术 房角分离术 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闭角型青光眼 被引量:12
11
作者 吴晋晖 柳林 +5 位作者 赵世红 仲明 彭亚军 沈炜 桑延智 付清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8年第4期407-412,共6页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急、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收住本院的非青光眼的单纯白内障26例(28眼),连续选择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60例(70眼),其中急性闭角型青...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急、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收住本院的非青光眼的单纯白内障26例(28眼),连续选择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60例(70眼),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以下简称急闭)临床前期14眼,发作期29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以下简称慢闭)27眼。术前视力手动/眼前~0.8,均有不同程度的晶状体混浊。入院后行超声乳化术。随访时间为3~24个月,平均(8.5±4.5)个月。结果:①单纯白内障组术前术后眼压无显著差异(t=1.9201,P〉0.05)。急闭临床前期组术后平均眼压下降(t=3.9910,P〈0.01)。急闭发作期组术后平均眼压比术前明显下降(t=4.7441,P〈0.01)。慢闭组术后平均眼压比术前明显下降(t=4.4976,P〈0.01)。②急闭发作期,慢闭组平均使用青光眼药物术后较术前明显减少。⑧急、慢闭组术后前房角均较术前增宽。④前房深度急、慢闭组术后较术前增加;周边前房深度两组术后均较手术前增加。⑤56只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48只眼(85.7%)最佳矫正视力提高,28只眼(50.0%)矫正视力〉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对单纯白内障术后眼压无影响,对急闭临床前期产生降低眼压作用,可治疗急、慢闭,急闭疗效优于慢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治疗 白内障/并发症 青光眼 闭角型/外科学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人工晶状体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再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6
12
作者 王梅 方敏 +3 位作者 卓业鸿 凌运兰 林明楷 葛坚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40-743,751,共5页
【目的】了解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在小梁切除术成功控制眼压后,再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眼压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分次接受小梁切除术、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前后PACG患者的眼压、滤过泡以及手术并发症等指标。【结果】分次接... 【目的】了解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在小梁切除术成功控制眼压后,再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眼压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分次接受小梁切除术、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前后PACG患者的眼压、滤过泡以及手术并发症等指标。【结果】分次接受小梁切除术、超声乳化术的PACG患者共11例(11只眼)。两次手术间隔时间平均为22.6(S=14.7)月,超声乳化术后随访时间平均为35.6(S=22.8)月。小梁切除术后,所有眼的眼压均下降,且即使在施行白内障手术后,眼压仍能保持白内障手术前的眼压(P=0.010)。10只眼(90.9%)手术后无需使用降眼压药物,眼压即可控制在21mmHg以下。超声乳化术后功能性滤过泡的成功率为54.5%(6/11眼)。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虹膜损伤。【结论】PACG小梁切除术后再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是安全的、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小梁切除术 眼压 白内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人眼前段组织与房角开放度数的关系 被引量:12
13
作者 曾阳发 刘杏 +3 位作者 王涛 李媚 李彬彬 何明光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50-453,共4页
【目的】分析正常人房角开放度数(AA)与眼前段结构的关系。【方法】收集211例(211只眼)正常人,采用眼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AS-OCT)扫描其前房和晶状体,并测量前房深度(ACD)、前房横径(ACHD)、解剖前房深度(AACD)、睫状体带长度(CBL)... 【目的】分析正常人房角开放度数(AA)与眼前段结构的关系。【方法】收集211例(211只眼)正常人,采用眼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AS-OCT)扫描其前房和晶状体,并测量前房深度(ACD)、前房横径(ACHD)、解剖前房深度(AACD)、睫状体带长度(CBL)、虹膜厚度(IT)、晶状体厚度(LT)、晶状体位置(LP)以及晶状体前极的位置(LAAP)。采用直线相关分析这8个参数与AA的关系。【结果】AA的均值为(40±17)°,男性(44±18)°,女性(37±1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93,P=0.004)。AA与ACD(r=0.721,P=0.000)、LT(r=-0.545,P=0.000)、CBL(r=0.615,P=0.000)、LAAP(r=-0.717,P=0.000)、LP(r=0.557,P=0.000)和ACHD(r=0.175,P=0.011)相关,与AACD(r=0.130,P=0.059)、IT(r=0.129,P=0.061)无相关性。【结论】女性的房角比男性窄;在眼前段组织中,决定正常人房角宽窄的最关键的因素为晶状体、睫状体和虹膜根部的附着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前房 晶状体 房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状态不同处置方法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8
14
作者 孔科磊 周和政 +1 位作者 江文珊 陈云辉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61-263,共3页
目的比较分析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持续高眼压状态下不同处置方法的疗效。方法 148例148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的患者,根据术前和术中不同处置方法分为3组:持续高眼压状态下术前眼压为50mmHg(1kPa=7.5mm-Hg)左右、前房深度≤1... 目的比较分析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持续高眼压状态下不同处置方法的疗效。方法 148例148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的患者,根据术前和术中不同处置方法分为3组:持续高眼压状态下术前眼压为50mmHg(1kPa=7.5mm-Hg)左右、前房深度≤1.9mm、术中抽吸玻璃体14例为第1组,持续高眼压状态下术前眼压为40mmHg左右、前房深度≥2.0mm、术中缓慢降压21例为第2组,眼压控制后行常规小梁切除术113例为第3组。对这3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3组病例入院时、手术前及出院时的平均眼压及3组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3组患者平均年龄及出院时眼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入院时眼压比较:第1组高于第3组(P<0.05),而第1组与第2组、第2组与第3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前眼压比较:第1组最高,第2组次之,第3组最低。3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14(7.1%)、10/21(47.6%)、12/113(10.6%);第1组、第3组和第2组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25),而第1组和第3组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中抽吸玻璃体可降低持续高眼压状态下接受手术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持续高眼压状态 小梁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MP-1微视野计评估开角型与闭角型青光眼早中期黄斑区视网膜功能损害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雯倩 石砚 +2 位作者 王欣 张纯 黄萍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9-153,共5页
背景视神经纤维层厚度测量和影像学研究证实,青光眼患者早期即存在黄斑区神经纤维层结构的改变,但目前青光眼的功能检测主要依靠心理、物理学检查的自动静态视野计,不能反映病变早期相对应的损害。MP-1微视野计是一种定量评估黄斑区... 背景视神经纤维层厚度测量和影像学研究证实,青光眼患者早期即存在黄斑区神经纤维层结构的改变,但目前青光眼的功能检测主要依靠心理、物理学检查的自动静态视野计,不能反映病变早期相对应的损害。MP-1微视野计是一种定量评估黄斑区视网膜平均光敏感度(MS)的方法,较普通视野计更为敏感。目的采用MP-1微视野计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ACG)及正常眼的黄斑区视网膜MS进行对比研究,观察POAG患者和CACG患者早中期黄斑区视网膜的功能变化。方法采用横断面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收集患者126例126眼,其中POAG患者50眼,CACG患者23眼,正常对照眼53眼。使用MP-1微视野计进行眼底成像和微视野检查,选用Macular10°程序,检测并比较POAG、CACG和正常对照组患者黄斑中心2°、6°和10°环(内、中、外环)的视网膜MS,同时对各组受试者黄斑中心6°范围内4个象限的视网膜MS进行分析。结果POAG组患者黄斑中心2°、6°、10°范围内及全黄斑区的MS分别为(15.09±3.03)、(15.72±3.22)、(13.99±3.63)和(14.91±3.07)dB,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的(17.29±1.59)、(18.05±1.24)、(16.76+1.89)和(17.37±1.46)d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CACG组黄斑中心2°、6°、10°环及全黄斑区的MS分别为(16.00+2.39)、(15.83±2.63)、(14.45±3.15)和(15.42±2.54)dB,其中6°、10°环及全黄斑区的MS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4、0.013、0.011)。各组黄斑中心6°环4个象限的MS分析表明,POAG、CACG组颞下象限的MS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22),但POAG组和CACG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1)。POAG组鼻下象限的MS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但CACG组鼻下象限MS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9)。POAG组颞下象限MS明显低于鼻上象限和颞上象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3、0.016),CACG组4个象限M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OAG患者和CACG患者在患病早中期黄斑区视网膜功能已发生轻度损害,患者的视功能损害主要在颞下象限和鼻下象限,POAG患者的视功能损害较CACG患者更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视野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黄斑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涂运输 阴正勤 +1 位作者 李灿 李家文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49-351,共3页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加后房型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以及手术适应证的探讨。方法已确诊为闭角型青光眼患者46例(46眼),均合并不同程度晶状体混浊。所有病例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后房型折...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加后房型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以及手术适应证的探讨。方法已确诊为闭角型青光眼患者46例(46眼),均合并不同程度晶状体混浊。所有病例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后房型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术后随访9~24个月。观察术前术后眼压、视力、前房深度、房角、房水流畅系数(C)与压畅比(PO/C)和降眼压用药数量等的变化。结果术后随访最终平均眼压明显低于术前平均眼压(配对t检验,P<0.01),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好于术前(配对秩和检验,P<0.01)。前房深度加深(配对t检验,P<0.01)。房角全部开放36眼(78.26%)。术后房水流畅系数(C)与压畅比(PO/C)有明显改善(配对t检验,P<0.01)。术后平均使用降眼压药数量明显减少(配对t检验,P<0.01)。另有7眼(15.21%)术后眼压仍>25mmHg,遂行滤过性手术治疗。结论晶状体摘除、后房型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的一种有效的选择,但对房角关闭粘连超过270°以上,则有必要联合小梁切除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房角分离术 人工晶状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房角的3D-OCT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彭红娟 赵桂玲 +3 位作者 黎思毅 李瑞庄 郑彪 袁雪晖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56-659,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危险因素及筛查手段,为防治其导致的不可逆盲提供新思路。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10月于我院确诊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临床前期眼24例24眼为研究对象(即临床前期组),另外取我院就诊无前房浅、房角窄、... 目的探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危险因素及筛查手段,为防治其导致的不可逆盲提供新思路。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10月于我院确诊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临床前期眼24例24眼为研究对象(即临床前期组),另外取我院就诊无前房浅、房角窄、无葡萄膜炎的43例43眼为对照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Topcon 3D 1000 OCT扫描房角,观察两组房角图像特征,并以Schwalbe线(SL线)为解剖标志线的房角开放距离(angle opening distance,SL-AOD)及小梁虹膜间面积(trabecular-iris space area,SL-TISA)定量评估两组房角的宽窄。结果 3D-OCT能清晰显示小梁网的形态为三角形中等强反射区及SL线,在3D-OCT能清晰显示SL线者占94%。临床前期组周边虹膜明显膨隆,小梁网与周边虹膜的间隙明显变窄,对照组周边虹膜轻度膨隆或者平坦,小梁网与周边虹膜的间隙宽。临床前期组的SL-AOD及SL-TISA分别为(0.117±0.047)mm、(0.055±0.023)mm2,均明显小于对照组的(0.371±0.096)mm、(0.121±0.030)m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3D-OCT能清晰扫描到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房角的改变并定量分析,可能成为筛查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危险因素的实用、可靠的新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房角 Schwalbe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芎嗪对术后眼压正常的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7
18
作者 焦军杰 万千 +2 位作者 李晓鹏 刘瑞芳 万新顺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76-478,共3页
目的探讨川芎嗪对术后眼压正常的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chronic angle closure glaucoma,PCACG)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PCACG患者40例(54眼),均已行手术治疗,且眼压控制在21mmHg(1kPa=7... 目的探讨川芎嗪对术后眼压正常的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chronic angle closure glaucoma,PCACG)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PCACG患者40例(54眼),均已行手术治疗,且眼压控制在21mmHg(1kPa=7.5mmHg)以下,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26眼)和对照组20例(28眼)。对照组术后应用维生素B12注射液50μg肌肉注射;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川芎嗪注射液160mg加入50g·L-1葡萄糖250mL静脉滴注。观察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眼部血流动力学变化。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眼动脉(ocular artery,OA)、睫状后短动脉(short posterior ciliary ar-tery,SPCA)、视网膜中央动脉(central retinal artery,CRA)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舒张末期流速(end di-astolic velocity,EDV)、时间平均最大血流速(time averaged maximum velocity,TAMV)和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等。结果治疗组治疗后OA和CRA的PSV、EDV、RI、TAMV较治疗前均有一定程度改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SPCA的PSV、EDV、TAMV无明显改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RI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OA、SPCA和CRA的PSV、EDV、RI、TAMV较治疗前均无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OA和CRA的PSV、EDV、RI、TAMV有一定改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SPCA的PSV、EDV、TAMV有一定程度改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RI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芎嗪能改善PCACG术后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患者眼部血流动力学,降低SPCA的R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川芎嗪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调节缝线在持续高眼压状态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9
作者 李建超 邝国平 +2 位作者 武正清 谭湘莲 刘娉 《眼科新进展》 CAS 2008年第2期141-142,144,共3页
目的研究可调节缝线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状态下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眼压控制不良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行可调节缝线联合小梁切除术和单纯小梁切除术,并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结... 目的研究可调节缝线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状态下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眼压控制不良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行可调节缝线联合小梁切除术和单纯小梁切除术,并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结果2组术后1个月视力改善无显著性差异;术后2周内眼压控制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眼压波动相对平稳,术后3个月时2组眼压变化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组术后浅前房、脉络膜脱离、黄斑水肿等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2组滤过泡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持续性高眼压状态下行可调节缝线联合小梁切除术能更好的控制患者术后眼压,减少术后浅前房、黄斑水肿及脉络膜脱离等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梁切除术 可调节缝线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高眼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单侧急性发作对侧眼激光虹膜周边切除术后随访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张海涛 杨华 徐英英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51-655,共5页
背景对于有房角关闭高危因素的眼,激光虹膜周边切除术(LPI)是首选的治疗方法,但可疑原发性房角关闭患者行LPI术后2年内仍有28%发生房角关闭,因此有必要了解影响LPI术后疗效的相关因素。目的观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急性发... 背景对于有房角关闭高危因素的眼,激光虹膜周边切除术(LPI)是首选的治疗方法,但可疑原发性房角关闭患者行LPI术后2年内仍有28%发生房角关闭,因此有必要了解影响LPI术后疗效的相关因素。目的观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急性发作眼的对侧眼行LPI后眼压及房角变化情况,分析与手术疗效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单侧急性发作史的PACG患者(≥40岁)87例87眼,其对侧眼接受LPI,于术后1周,3、6、9、12个月随访眼压,并在裂隙灯下使用压陷式Goldmann单面房角镜观察LPI后颞、鼻、上、下各象限房角开放情况并按Shaffer房角分级标准记录,同时观察周边同位性房角关闭(AAC)范围以及周边房角黏连范围,与术前值进行比较。手术成功标准为:术后眼压在未使用药物情况下保持在6~21mmHg;并未出现青光眼特征性视神经病变及相应的视野缺损;无需任何抗青光眼药物或手术治疗。对影响LPI成功率的因素进行Cox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共完成随访并纳入分析79例79眼,其中男33例(41.8%),女46例(58.2%),年龄(61.4±0.4)岁。手术前后6个组眼压差异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056,P〈0.01),LPI术后各时间点的眼压均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房角除下方之外各象限及平均Shaffer级别有所增加,LPI术后1周、3个月和6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和3个月AAC范围较术前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6、9、12个月的AAC范围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LPI成功者61例(77.2%),术前眼压、房角各象限及平均Shaffer级别、AAC范围在LPI手术成功与失败病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ox逐步回归分析发现,AAC范围与LPI生存率之间具有相关性(Wald=48.150,RR=1.963,P〈0.01),而术前眼压、房角各象限及平均Shaffer级别、年龄、性别与LPI生存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PACG急性发作眼的对侧眼行LPI后可使房角增宽、眼压降低,术后成功率与术前AAC的范围有关,提示在考虑术前ACC范围条件下,LPI可以更有效地预防房角关闭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对侧眼 激光虹膜周边切除术 眼压 房角 同位性房角关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