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缝洞型碳酸盐岩储集层高效井预测地震技术 被引量:19
1
作者 杨平 孙赞东 +2 位作者 梁向豪 李海银 但光箭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02-506,共5页
针对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型储集层"高产而不稳产"、高效井预测成功率低的难题,基于缝洞型储集层尺度小、埋深大、非均质性强的特征,从相似的地震串珠状反射入手,发现并量化储集单元之间含油气规模的差异,准确落实储... 针对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型储集层"高产而不稳产"、高效井预测成功率低的难题,基于缝洞型储集层尺度小、埋深大、非均质性强的特征,从相似的地震串珠状反射入手,发现并量化储集单元之间含油气规模的差异,准确落实储集单元的含油气规模。提出了以全方位高密度地震采集为基础、叠前保幅深度偏移为核心、缝洞储集层量化描述为重点的一体化地震技术对策,通过落实缝洞体储集空间的大小、缝洞体之间的连通关系以及缝洞体的含油气性等关键问题,优选含油气规模较大的缝洞单元作为钻探目标。在塔北哈7井区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实现缝洞体的精细研究和缝洞单元的准确划分,从而提高高效井预测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全方位高密度地震采集 叠前深度偏移 储集层量化描述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地区三维叠前深度偏移与储层定量雕刻 被引量:19
2
作者 彭更新 但光箭 +3 位作者 郑多明 李海银 高莲花 杨鹏飞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11年第5期49-56,172,共8页
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十分发育,裂缝溶洞的展布主要受断裂、古水系控制,油层厚度小,水体活跃。缝洞储层具有大小规模不同、空间分布形态不规则、充填性质各异的缝洞组合特征。如何准确刻画碳酸盐岩缝洞储层空间... 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十分发育,裂缝溶洞的展布主要受断裂、古水系控制,油层厚度小,水体活跃。缝洞储层具有大小规模不同、空间分布形态不规则、充填性质各异的缝洞组合特征。如何准确刻画碳酸盐岩缝洞储层空间位置、缝洞储层容积、油气水分布特征,已成为碳酸盐岩油藏勘探开发井位部署的主要难点之一。在高品质的高密度全方位采集的地震资料的保障下,提出了叠前深度偏移、正反演结合定量雕刻、叠前地震各向异性分析和叠前弹性参数反演预测方法。实际地震资料的应用表明,叠前深度偏移可以准确刻画缝洞体空间位置,叠前各向异性分析能有效预测裂缝发育强度及方位,结合井资料叠前弹性反演能有效预测缝洞储层空间形态和储层的含油气性。多种手段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碳酸盐岩缝洞油藏研究的难题,为哈拉哈塘碳酸盐岩油藏的勘探开发井位部署提供了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缝洞型储层 叠前深度偏移 定量雕刻 各向异性分析 弹性反演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频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在小尺度缝洞体成像中的应用 被引量:6
3
作者 杨江峰 吕秋玲 +3 位作者 丁建强 朱博华 张薇 王世星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88-495,共8页
随着塔河油田勘探开发程度的进一步深入,对缝洞储集体空间位置成像的准确度和小尺度缝洞成像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常规叠前时间偏移成像技术已经很难满足需求。为此,建立了分频叠前深度偏移成像技术流程。首先,根据实际地震和地质资料... 随着塔河油田勘探开发程度的进一步深入,对缝洞储集体空间位置成像的准确度和小尺度缝洞成像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常规叠前时间偏移成像技术已经很难满足需求。为此,建立了分频叠前深度偏移成像技术流程。首先,根据实际地震和地质资料特征,设置不同频宽的滤波器;其次,对叠前CMP道集进行分频处理,得到高、中、低不同频段的CMP道集数据体;最后利用克希霍夫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对不同频段的CMP道集分别进行偏移成像,从而得到与之相对应的不同频段叠前深度偏移数据体。塔河地区某工区实际三维地震资料应用结果表明,与叠前时间偏移后分频技术的应用结果相比,分频叠前深度偏移成像技术明显降低了叠后分频技术带来的“假频、‘串珠’纵向拉长”的假象,不但提高了缝洞体空间位置成像的准确度,同时提高了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利用高频段叠前分频深度偏移数据体能够识别更小尺度缝洞体,且缝洞成像结果与实际钻井结果吻合。该技术在塔河地区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前分频 深度偏移 缝洞储集体 碳酸盐岩 塔河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驱前缘运移规律及气窜时机预测方法--以胜利油田G89-1区块为例 被引量:11
4
作者 崔传智 闫大伟 +3 位作者 姚同玉 王建 张传宝 吴忠维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22年第5期741-747,763,共8页
CO_(2)气窜时机预测对CO_(2)气窜预防与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的研究很少涉及气窜时机的定量表征。根据目标区块油藏参数,应用数值模拟手段分析了原油黏度、储层渗透率、注气速度、注采井距等因素对CO_(2)驱前缘移动规律的影响,... CO_(2)气窜时机预测对CO_(2)气窜预防与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的研究很少涉及气窜时机的定量表征。根据目标区块油藏参数,应用数值模拟手段分析了原油黏度、储层渗透率、注气速度、注采井距等因素对CO_(2)驱前缘移动规律的影响,建立了考虑多因素影响的气窜时间及气窜时波及系数表征公式,并通过与矿场实际对比,验证了公式的准确性。研究表明:在定压生产条件下,原油黏度越大,波及系数减小。当原油黏度大于3 mPa·s,见气时间增加幅度减缓;储层渗透率变大时,渗流阻力变小,驱替前缘移动速度加快,油井突破时间越早;当注气速度增加,前缘移动速度加快,见气时间提前,当注气速度为2500 m3/d时,波及系数最小;当注采井距增大时,气体前缘移动速度减慢,油井见气时间延长,当注采井距大于240 m时,继续增大井距,波及系数提高幅度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 气窜时间定量表征 前缘运移 油藏数值模拟 波及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一代高精度地震技术的发展方向——超密度地震技术 被引量:4
5
作者 曲寿利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07-1015,共9页
地震技术已由常规三维经高精度三维发展到高密度三维,但仍不能满足地表、构造、储层“三复杂”勘探开发目标对地震资料精度的需求。为满足“三复杂”条件下地震成像的需求,依据高密度地震技术及计算机和物探装备的发展趋向,提出了“超... 地震技术已由常规三维经高精度三维发展到高密度三维,但仍不能满足地表、构造、储层“三复杂”勘探开发目标对地震资料精度的需求。为满足“三复杂”条件下地震成像的需求,依据高密度地震技术及计算机和物探装备的发展趋向,提出了“超密度地震技术”的新思路。通过野外小道距采集实验和小网格正演模拟实验,验证了超密度采集对近地表速度建模与静校正及深层高陡断裂成像的改善。考虑超高密度地震采集的仪器和装备需求及海量数据以及经济可行性,提出了“变道距+插值”的实施策略及相关仪器、存储、计算配套技术,分析认为10×10^(4)道级节点仪、海量数据存储与计算是实现“超密度地震技术”的基础,“小宽高”高密度地震采集技术、“小平滑面”RTM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和压缩感知或五维插值技术是重要的关键技术。未来更高精度的地震技术应是炮道密度大于200×10^(4)道/km^(2)的超密度地震技术,为此,需要加快发展超大规模的节点仪单点采集装备、海量数据存储与计算装备及变道距数据插值技术等,并推进野外地震采集的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采集 三复杂 超密度采集 超密度地震技术 小宽高 叠前深度偏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精度油气运移模拟技术在渤中19-6油气田及围区的应用 被引量:5
6
作者 赵弟江 郭永华 +2 位作者 乔柱 陈心路 孔栓栓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20-531,共12页
利用现有的油气运移模拟软件建立的三维地质模型无法反映砂泥岩空间叠置关系,严重影响了油气运移模拟结果的准确性与有效性。以渤海海域渤中19-6油气区及围区为例,从单井数据出发,以地震属性为约束,井震联合刻画砂体分布,建立三维地质模... 利用现有的油气运移模拟软件建立的三维地质模型无法反映砂泥岩空间叠置关系,严重影响了油气运移模拟结果的准确性与有效性。以渤海海域渤中19-6油气区及围区为例,从单井数据出发,以地震属性为约束,井震联合刻画砂体分布,建立三维地质模型,计算油源断层断面泥质含量,作为断层输导能力的定量评价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全三维立体油气运移模拟。模拟结果表明,深部油气聚集主要受砂体与地貌造就的低势区的共同控制,中浅层油气聚集则主要受断层活动性与断面泥质含量高低的影响。高精度油气运移技术成功再现了渤中19-6构造成藏过程,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运移模拟 储层精细刻画 断层输导能力 定量评价 地球化学示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西部与盐岩有关构造油气勘探地震技术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7
7
作者 熊翥 《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2005年第2期77-80,89,共5页
讨论了我国西部与盐岩有关构造油气勘探中的地震技术,总结了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技术的应用状况,介绍了国外的相关信息,提出了一些想法和思路,重点对盐构造的构造建模和叠前深度偏移技术中的速度建模方法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和讨论。
关键词 地震技术 油气勘探 盐岩 西部 叠前深度偏移技术 数据采集 解释技术 相关信息 建模方法 构造建模 盐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