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5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濒危植物小勾儿茶及其变种毛柄小勾儿茶的种群结构与动态特征 被引量:1
1
作者 庞江豪 王业清 +4 位作者 唐云龙 张东 吴浩 魏新增 江明喜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8-120,共13页
为探究濒危植物小勾儿茶(Berchemiella wilsonii)及变种毛柄小勾儿茶(B.wilsonii var.pubipetiolata)的种群结构及其动态特征,该研究以湖北、安徽、浙江现存有记录的小勾儿茶和毛柄小勾儿茶野生种群为研究对象,基于种群生态学调查绘制... 为探究濒危植物小勾儿茶(Berchemiella wilsonii)及变种毛柄小勾儿茶(B.wilsonii var.pubipetiolata)的种群结构及其动态特征,该研究以湖北、安徽、浙江现存有记录的小勾儿茶和毛柄小勾儿茶野生种群为研究对象,基于种群生态学调查绘制种群结构图,建立静态生命表,拟合存活曲线,分析种群生存力,计算种群动态变化指数,并进行时间序列预测分析。结果表明:(1)小勾儿茶种群结构为幼龄个体占比较高的金字塔型,但其幼体在成长过程中损耗较大,成体较少;毛柄小勾儿茶种群幼龄级个体缺乏,中龄级个体较多,成龄个体稀少,呈纺锤型结构。(2)模型检验发现,两个物种的存活曲线均趋近于Deevey-Ⅲ型,表明二者在幼龄级的死亡率较高且在Ⅵ龄级均达到峰值。(3)小勾儿茶种群的生存率和累积死亡率在Ⅱ龄级达到平衡,毛柄小勾儿茶则在Ⅵ龄级达到平衡,表明小勾儿茶更早进入衰退期。(4)种群动态指数显示,二者都属于易受外界干扰的增长型种群,对干扰具有较高的敏感性。(5)时间序列预测显示,在经历2个、4个、6个和8个龄级后,小勾儿茶种群的个体数在每个龄级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毛柄小勾儿茶种群幼龄级个体缺乏,中龄级个体减少,成龄级个体增加,种群面临衰退。综上认为,对于二者应采取不同的保护对策,小勾儿茶种群幼苗死亡率高,应进行适当疏林提高光照促进幼苗存活,同时减少人为干扰;毛柄小勾儿茶幼龄级个体严重缺失,应加强人工繁育技术的研究,及时补充幼苗回归保育,避免种群衰退和实现物种多样性资源的保护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勾儿茶 毛柄小勾儿茶 种群结构 静态生命表 存活曲线 动态指数 时间序列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地区农村人群4年认知功能下降风险预测
2
作者 高玲 庞于成 +5 位作者 商苏杭 党亮君 魏珊 王瑾 屈秋民 霍康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11-817,共7页
目的通过对西安市农村人群进行4年随访,构建认知功能下降的风险预测模型,并与经典衰老和痴呆发病率(CAIDE)预测模型比较。方法2014年10月—2015年3月在西安市鄠邑区2个自然村建立农村认知功能障碍队列,于基线和4年后应用简易精神状态量... 目的通过对西安市农村人群进行4年随访,构建认知功能下降的风险预测模型,并与经典衰老和痴呆发病率(CAIDE)预测模型比较。方法2014年10月—2015年3月在西安市鄠邑区2个自然村建立农村认知功能障碍队列,于基线和4年后应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估认知功能,将MMSE分数下降≥4分定义为认知功能明显下降。将研究人群按照7∶3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认知功能下降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模型的区分度。结果最终纳入模型的变量包括年龄、文化程度和既往卒中史,训练集AUC为0.73(95%CI:0.63~0.79),验证集AUC为0.77(95%CI:0.67~0.87)。在研究人群中,CAIDE模型AUC为0.68(95%CI:0.61~0.75)。分层分析显示,APOEε4等位基因携带者中2种模型的预测效能均更好[本模型:AUC=0.87(95%CI:0.78~0.96),CAIDE模型:AUC=0.89(95%CI:0.81~0.98)]。结论结合年龄、文化程度和卒中史构建的预测模型,可以比较准确地预测4年后认知功能下降,优于经典的CAIDE模型,尤其在APOEε4等位基因携带者中,其预测价值更高,但是尚需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功能下降 预测模型 风险评估 队列研究 农村人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影像学参数的老年人群早期衰弱预测模型的构建
3
作者 张海宇 闫宇涛 +5 位作者 岳玮 周刚 曹选超 李谊 赵媛媛 马骅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0-393,共4页
目的:基于影像学参数建立老年人群早期衰弱预测模型并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0岁以上老年人群(正常598人,早期衰弱292人)心脑肺影像学数据,早期衰弱的评价参照Fried衰弱标准。利用主成分分析筛选影响老年人群早期衰弱的重要影... 目的:基于影像学参数建立老年人群早期衰弱预测模型并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0岁以上老年人群(正常598人,早期衰弱292人)心脑肺影像学数据,早期衰弱的评价参照Fried衰弱标准。利用主成分分析筛选影响老年人群早期衰弱的重要影像学特征,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随机森林模型、K近邻模型及支持向量机模型预测早期衰弱,并根据特异度、敏感度、准确率及AUC(95%CI)等对老年人群早期衰弱预测模型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支持向量机模型预测效能最高,其测试集AUC(95%CI)为0.893(0.663~1.000),随机森林模型、Logistic回归模型、K近邻模型分别为0.447(0.378~1.000)、0.498(0.300~1.000)、0.598(0.501~1.000)。支持向量机模型预测测试集早期衰弱的特异度、敏感度及准确率分别为85.01%、81.79%及84.23%。结论:基于影像学参数建立的支持向量机模型用于预测老年人群早期衰弱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学 早期衰弱 老年人群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动态变化对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预测价值:一项双向性队列研究
4
作者 廖姣姣 王照宇 +4 位作者 李兆基 赵威 詹思延 王鹏 陶立元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1期3932-3941,共10页
背景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是反映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改变的重要指标,及时发现、积极干预可以得到有效逆转。目的探索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HDL-C)的动态变化轨迹与成人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关联,预测健康体检人群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风险。方法... 背景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是反映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改变的重要指标,及时发现、积极干预可以得到有效逆转。目的探索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HDL-C)的动态变化轨迹与成人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关联,预测健康体检人群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风险。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双向性队列研究,纳入2013—2023年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参加健康体检的人群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基线资料、体检指标,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对基线CIMT正常的研究对象进行随访,直到出现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或失访。分别构建男性和女性研究对象nHDL-C随年龄的变化轨迹。纳入结局发生前的所有nHDL-C记录,使用联合潜在类别模型(JLCM)识别异质性nHDL-C变化轨迹并预测不同轨迹与发生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风险差异。采用赤池信息准则(AIC)、贝叶斯信息准则(BIC)、样本调整信息准则(SABIC)、熵值(Entropy>0.5)和满足条件独立假定(Score Test P>0.05)确定最优潜在类别个数。分别使用基线nHDL-C数值和nHDL-C变化轨迹构建Cox模型,比较各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一致性指数(C-index)数值,对模型拟合优度进行检验及评估。结果共纳入基线血脂处于正常水平的研究对象5741人,男2487人,女3254人。男性研究对象中发生颈动脉内中膜增厚393例,无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和颈动脉内中膜增厚者比较,随访时间、年龄、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nHDL-C、高血压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研究对象中发生颈动脉内中膜增厚330例,无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和颈动脉内中膜增厚者的随访时间、年龄、BMI、SBP、DBP、TC、TG、LDL-C、nHDL-C、高血压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人群中,3类别模型的熵值最高,BIC、SABIC最小且满足条件独立假定(Score Test P=0.2079),最终选择3分类作为拟合效果最佳的模型;女性人群4类别模型的熵值、BIC、SABIC与3类别模型相比变化不大,且满足条件独立假定(Score Test P=0.2678),最终选择4分类作为拟合效果最佳的模型。体检人群中男性nHDL-C的3个潜在类别中,类别1的轨迹曲线表现为先缓慢上升后平稳维持在较低水平,为“低水平稳定组”,占比83.80%;类别2表现为快速上升,为“快速升高组”,占比1.09%;类别3表现为缓慢上升,为“缓慢升高组”,占比15.12%;快速升高组风险最高,其次是缓慢升高组,低水平稳定组发生风险最低。相比于低水平稳定组,男性缓慢升高组和快速升高组的HR分别为10.51(95%CI=7.90~13.98)和23.25(95%CI=10.40~51.98)。体检人群中女性nHDL-C的4个潜在类别中,类别1的轨迹曲线表现为稳定的低水平,为“低水平稳定组”,占比93.09%;类别2的轨迹曲线呈现为“U型”,为“低水平稳定-升高组”,占比1.26%;类别3血脂稳定在中等水平,无明显波动,为“中等水平稳定组”,占比4.58%;类别4表现为血脂水平的快速增加,为“快速升高组”,占比1.08%。快速升高组的风险最高,40岁以前,低水平稳定组、低水平稳定-升高组、中等水平稳定组的风险接近,40岁以后中等水平稳定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风险快速增加,50岁以后低水平稳定-升高组风险快速增加。对各个亚组内4个类别人群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累积发生风险进行对比,相比于低水平稳定组,女性低水平稳定-升高组、中等水平稳定组和快速升高组的HR分别为3.69(95%CI=2.27~5.99)、15.48(95%CI=10.56~22.70)和13.93(95%CI=5.44~35.69)。模型拟合优度检验及评估结果显示,在男性及女性人群中,与基线模型相比,Class模型、Class+nHDL-C模型在多个时点的AUC和C-index值均明显增加。结论健康体检人群中,男性和女性nHDL-C水平均存在不同变化轨迹,不同轨迹类别显著影响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发生风险。相比单一基线nHDL-C值,轨迹分类能更精准地预测颈动脉内中膜增厚风险,连续血脂监测对于个体的健康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结合轨迹分析的风险评估方法有助于早期识别高危个体,为个体的风险分层和积极干预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内中膜增厚 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联合潜在类别模型 体检人群 动态预测 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吊罗山濒危植物美丽火桐种群结构与动态特征
5
作者 桂慧颖 方发之 +2 位作者 黎肇家 张晓凤 麦有专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7-206,共10页
美丽火桐(Firmiana pulcherrima)是中国特有种和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自然分布于海南中部热带雨林区。为厘清美丽火桐种群的生存现状和发展趋势,探究导致其濒危的主要原因,该文对吊罗山美丽火桐天然种群进行了野外调查。以空间代... 美丽火桐(Firmiana pulcherrima)是中国特有种和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自然分布于海南中部热带雨林区。为厘清美丽火桐种群的生存现状和发展趋势,探究导致其濒危的主要原因,该文对吊罗山美丽火桐天然种群进行了野外调查。以空间代替时间构建种群龄级结构,通过静态生命表、动态量化分析等方法分析该种群结构特征和动态变化规律,并采用时间序列模型预测种群未来发展潜力。结果表明:(1)美丽火桐种群为增长型种群,忽略外部干扰时整个种群结构的数量动态变化指数(V_(pi))大于考虑外部干扰时整个种群结构的数量动态变化指数(V′_(pi))且都大于0,种群对完全随机干扰所承担的最大风险概率(P max)为1.82%,种群龄级结构完整,抗干扰能力弱,增长性和稳定性差。(2)该种群生命期望在第Ⅱ龄级达到最大值,随龄级增加而减小,死亡率和消失率均在第I、第Ⅶ和第Ⅸ龄级有峰值,存活曲线为Deevey-Ⅲ型。(3)生存分析表明该种群具有早期锐减、中后期趋于稳定的特点。(4)经过未来3个、6个、9个龄级时间后,除第Ⅳ和第Ⅷ龄级外,其余龄级个体数均有增多,种群自然更新良好。综上认为,强烈的光环境筛和种间竞争是导致吊罗山美丽火桐种群濒危的主要原因,建议采取适度间苗和修枝、强化种群及生境保护、积极开展人工繁育及回归种群扩充等措施,促进美丽火桐种群增长和种群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丽火桐 种群结构 静态生命表 生存分析 时间序列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都匀市农区褐家鼠种群数量变化及预测
6
作者 周朝霞 覃安荣 吴庭慧 《生物灾害科学》 2025年第1期113-119,共7页
【目的】为了摸清农区褐家鼠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为其预测预报及科学防控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采用夹夜法,每年1—12月在住宅、稻田、旱地调查1次鼠情,对贵州省都匀市2018—2024年住宅、稻田、旱地褐家鼠种群组成及种群数量变化进行分... 【目的】为了摸清农区褐家鼠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为其预测预报及科学防控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采用夹夜法,每年1—12月在住宅、稻田、旱地调查1次鼠情,对贵州省都匀市2018—2024年住宅、稻田、旱地褐家鼠种群组成及种群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并建立数量高峰期种群数量预测预报模型。【结果】都匀市住宅、稻田、旱地3个生境鼠类均以褐家鼠为优势种,分别占捕鼠总数的89.94%、92.53%、89.37%,7年平均捕获率为2.05%,最高年平均捕获率与最低年平均捕获率之间相差1.77倍,不同年度种群数量差异极显著;最高月捕获率与最低月捕获率之间相差6.23倍,不同月份种群数量差异极显著,在一年中,在3月和10月出现2个种群数量高峰期,平均捕获率分别为2.80%、2.52%;最高季节平均捕获率与最低季节平均捕获率之间相差1.82倍,不同季节种群数量差异极显著。建立2个数量高峰期种群数量预测模型,经回测验证,2个预测预报模型平均准确率分别为81.00%、77.09%。【结论】褐家鼠是当地监测和防治的主要对象,每年3月和10月是当地农区褐家鼠防治的关键时期,春季、秋季是当地农区褐家鼠防治的关键季节。采用1月、6月捕获率作为预测指标,预测数量高峰3月、10月种群数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提前2月和4月预测数量高峰期种群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家鼠 种群组成 种群数量 变化规律 预测模型 防治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CC模型的邯郸市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
7
作者 罗健盈 郭爱请 +2 位作者 李烨 王友雷 孙伟 《绿色科技》 2025年第13期157-165,173,共10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地矛盾日益凸显,研究土地人口承载力(LCC)对于保障区域粮食安全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邯郸市1995-2023年的粮食播种面积、人口总数及粮食总产量数据,结合土地人口承载力指数(LCCI)和灰色预测GM(1,1)模型,对耕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地矛盾日益凸显,研究土地人口承载力(LCC)对于保障区域粮食安全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邯郸市1995-2023年的粮食播种面积、人口总数及粮食总产量数据,结合土地人口承载力指数(LCCI)和灰色预测GM(1,1)模型,对耕地承载指数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对2024-2050年的粮食播种面积、粮食单产量、人口总数及粮食总产量进行了预测,进一步评估了未来的土地人口承载力及其指数。结果表明:①1995-2023年,邯郸市整体上处于粮食供需平衡盈余状态,但粮食播种面积波动剧烈且呈下降趋势,给未来LCC构成潜在压力;②1995-2023年,各县区的土地人口承载力空间分布极不均衡,呈现出自西向东逐步改善的态势,主要受地形地貌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③2024-2050年(预测期内),在富裕型粮食消费标准下,邯郸市的LCC未出现超载现象,整体状况良好,但人口数量的下降可能引发资源配置效率降低的问题。研究结果可以为邯郸市未来国土空间规划、耕地保护及经济、人口和土地利用发展策略提供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人口承载力 土地人口承载力指数 灰色预测模型 邯郸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预测中蜂蜂群群势及建立中蜂养殖数学模型的初步研究
8
作者 徐祖荫 林致中 +2 位作者 廖启圣 刘云 鲁桂清 《中国蜂业》 2025年第4期22-24,共3页
正确预测蜂群群势,合理评价中蜂不同饲养方式的优劣及效果,建立中蜂养殖的数学模型,是未来中蜂生产由经验型向数值化、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一步。作者等在所作中蜂蜂王日均产卵量与蜂群群势相关性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中蜂群势预测的数学公... 正确预测蜂群群势,合理评价中蜂不同饲养方式的优劣及效果,建立中蜂养殖的数学模型,是未来中蜂生产由经验型向数值化、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一步。作者等在所作中蜂蜂王日均产卵量与蜂群群势相关性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中蜂群势预测的数学公式:群势预测值(框)=基础群势(框)相对应的蜂王日均产卵量×预测天数(20或40天)÷3000只/框+原群蜂量(框)×预测天数相应的工蜂存活百分率。并用此公式对单王3框上1层浅继箱、单王6框上2层浅继箱、双王16框上3层浅继箱等养殖方式进行测算,群势预测值与实际蜂量的吻合率达88.8%~96.9%,高度吻合,可用于指导实际生产。测试结果还表明,浅继箱生产子优蜜佳,是当前中蜂中最先进的生产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蜜蜂 群势预测 数学模型 浅继箱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决策树模型的城市人群稳态分布预测实证——以泉州湾片区为例 被引量:2
9
作者 杨俊宴 张钟虎 +2 位作者 史宜 顾杰 郑坤仪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5-56,共12页
基于预测的城市人群时空变化特征对城市空间资源进行配置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工作,城市人口在不同的空间中快速变迁移动,具有非均衡分布的特点。这种人群非均衡分布的时空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即稳态分布。本文基于LBS数据以及建成环境的... 基于预测的城市人群时空变化特征对城市空间资源进行配置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工作,城市人口在不同的空间中快速变迁移动,具有非均衡分布的特点。这种人群非均衡分布的时空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即稳态分布。本文基于LBS数据以及建成环境的多源异构大数据,选取4大类36小类指标,采用智能决策树模型构建城市人群稳态分布的预测模型。对于泉州的实证发现,预测模型的准确度达84.32%,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依据,其内在理论依据是城市人群在空间上的规律性时空活动,能够为未来的城市规划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群时空分布 多情景预测 规划评估 随机森林决策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镇失能老年人口规模及养老服务需求预测 被引量:13
10
作者 程明梅 杨华磊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4-128,共15页
以全国第六次和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准数据,结合CLHLS微观数据库,对2050年以前城镇失能老年人口养老服务需求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加,中国城镇老年人的失能率不断提高,其中在65岁以上、80岁以上及10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体... 以全国第六次和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准数据,结合CLHLS微观数据库,对2050年以前城镇失能老年人口养老服务需求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加,中国城镇老年人的失能率不断提高,其中在65岁以上、80岁以上及10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体中,其平均失能率分别为28.98%、42.12%和76.04%;未来城镇重度失能老年人口规模将不断扩大,2050年以前其所占比例会超过城镇总失能老年人口的25%,而且男性重度失能人口规模始终低于女性重度失能人口规模;未来城镇重度失能老年人养老服务人员需求数量处于上升状态,预计2050年以前其每年需求的平均规模会超过500万人;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未来城镇失能人口将高于农村失能人口。因此,应尽快建立覆盖城镇居民的长期照护机制;针对不同的城镇失能人群构建差异化的长期护理模式;加快建设针对城镇失能老年人的专业照护人员队伍;完善失能老年人养老服务规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能老年人 养老服务需求 人口预测 长期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珍稀植物华木莲群落物种组成与种群结构动态
11
作者 张称称 肖智勇 +4 位作者 徐佳文 林国江 高伟 陈芳 杨清培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8-105,共8页
华木莲(Sinomanglietia glauca)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属典型极小种群.为厘清该种群的生存现状与濒危机制,制定有效的保护策略,本研究基于1 hm^(2)华木莲连续样地调查数据,以种群径级结构代替年龄结构,编制静态生命表,建立时间序列... 华木莲(Sinomanglietia glauca)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属典型极小种群.为厘清该种群的生存现状与濒危机制,制定有效的保护策略,本研究基于1 hm^(2)华木莲连续样地调查数据,以种群径级结构代替年龄结构,编制静态生命表,建立时间序列预测模型,进行生存分析,探讨华木莲的种群特征及动态.华木莲群落内共有维管植物48科82属133种,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为群落优势种,重要值为48.7;其次为华木莲,重要值为5.86.乔木层重要值前10的物种中仅华木莲、黄檀(Dalbergia hupeana)为落叶树种,华木莲群落次生性明显,其种群主要分布在竹阔混交林;华木莲种群年龄结构呈“金字塔”形,其幼苗数量较多,随径级增大个体数显著降低;其存活曲线属于DeeveyⅢ型,即前期种群数量呈锐减趋势.时间序列预测分析表明,该种群在经历2、4、6和8个龄级时间后,存活的大径级个体数量会呈现上升趋势;生存分析表明,该种群前期生存率低,累计死亡率高,但由第Ⅳ龄级进入第Ⅴ龄级阶段种群的危险率则会大幅下降,至第Ⅷ龄级进入衰亡期.华木莲种群总体呈前期锐减后期衰退,致使其种群数量增加及种群扩散受阻,形成极小种群.在华木莲的就地保护中,应适当疏伐伴生树种,降低郁闭度,调整种间关系,以促进不同龄级良性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木莲 极小种群 种群结构 时间序列预测 生存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胃癌预测模型对胃癌高危人群疾病进展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5
12
作者 孙树申 宋蕊 +1 位作者 李雪 吕洪敏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31-235,共5页
目的:分析基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状态与外周血胃蛋白酶原I(pepsinogenⅠ,PGⅠ)、PGⅡ、胃泌素-17(gastrin-17,G-17)水平组成的预测模型对于胃癌高危人群疾病进展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于天... 目的:分析基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状态与外周血胃蛋白酶原I(pepsinogenⅠ,PGⅠ)、PGⅡ、胃泌素-17(gastrin-17,G-17)水平组成的预测模型对于胃癌高危人群疾病进展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于天津大学津南医院完善PGⅠ、PGⅡ、G-17、C14尿素呼气试验和胃镜取组织病理活检的126例胃癌高危人群临床资料,根据胃镜取组织病理活检结果将胃癌高危人群分为对照组、癌前病变组、早期胃癌组,比较各组患者PGⅠ、PGⅡ、G-17、C14尿素呼气试验等指标的诊断效能,并构建预测模型。结果:早期胃癌组Hp阳性率为82.35%、PGⅡ为22.73 ng/mL均高于癌前病变组、对照组,PGⅠ为51.36 ng/mL低于癌前病变组、对照组,癌前病变组G-17为5.17 pmoL/L低于对照组、早期胃癌组(P<0.05)。PGⅠ、PGⅡ、G-17与Hp联合时,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urve,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可达到0.899,敏感度为94.12%,特异度为95.65%,对胃癌的诊断效能最为理想。根据预测模型,癌前病变分值界限为10分,早期癌症的临界值为19分。结论:对胃癌高危人群实施C14尿素呼气试验与PGⅠ、PGⅡ、G-17联合检测,有助于分析胃癌高危人群疾病进展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测模型 胃癌高危人群 疾病进展 诊断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茫荡山杉木天然种群结构与生态位特征 被引量:2
13
作者 朱嘉宁 张云鹏 +3 位作者 周柏屹 刘爱琴 吴鹏飞 马祥庆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74-482,共9页
【目的】了解杉木在天然林中的种群结构及其生态位特征,为杉木近自然经营提供依据。【方法】以茫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有杉木分布的天然林为研究对象,设立3200 m^(2)的样地,进行样地内乔木、灌木及草本种类和数量的全面调查,绘制杉木... 【目的】了解杉木在天然林中的种群结构及其生态位特征,为杉木近自然经营提供依据。【方法】以茫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有杉木分布的天然林为研究对象,设立3200 m^(2)的样地,进行样地内乔木、灌木及草本种类和数量的全面调查,绘制杉木种群径级结构,计算种群结构动态变化指数,编制静态生命表,对2、4、6、8个龄级时间后的杉木种群进行时间序列预测,计算生态位宽度及杉木与其他物种的生态位重叠指数。【结果】杉木天然种群幼苗能够正常更新,但Ⅱ、Ⅲ龄级个体数量较少。随着龄级的增加,杉木种群的个体数量先增加后减少,年龄结构呈纺锤型分布,总体呈现衰退趋势。杉木种群中死亡率为负的龄级较多,整体表现出波动趋势。杉木种群的生命期望随龄级增加呈下降趋势。经过2、4、6、8个龄级时间后,杉木种群中小龄级个体数量略微下降,大龄级个体数量略微增加。杉木种群的相对优势度、相对密度、相对频度和重要值均处于群落前列,属群落建群种。不同杉木种群的生态位宽度值较大,与其他物种的生态位重叠指数也较高,说明其对环境资源的竞争激烈。【结论】在茫荡山天然林中,杉木幼苗能够正常更新,但存活率较低。杉木对群落环境资源的利用并没有明显的优势,杉木种群总体呈衰退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种群结构 静态生命表 时间序列预测 生态位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南部麻栎不同群落类型乔木种群结构及演替模拟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维伟 尹代皓 +3 位作者 雷雨婷 韩晓婷 彭潔莹 赵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572-2581,共10页
由于对黄土高原南部麻栎天然次生林的群落稳定机制缺乏了解,以不同群落类型麻栎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地监测及时间序列模型预测的方法,重点研究了不同群落类型中重要乔木的种群结构动态,并根据不同群落类型重要乔木种群的年龄结... 由于对黄土高原南部麻栎天然次生林的群落稳定机制缺乏了解,以不同群落类型麻栎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地监测及时间序列模型预测的方法,重点研究了不同群落类型中重要乔木的种群结构动态,并根据不同群落类型重要乔木种群的年龄结构数据,用时间序列模型预测未来20、30、40和50年的种群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不同群落类型中各重要乔木种群生存能力均较好,但松栎混交林中的槲栎种群及麻栎纯林中的茶条槭种群生存能力欠佳;(2)除麻栎纯林中杜梨种群及栎阔混交林中槲栎种群,其余乔木种群的存活曲线皆呈Deevey-Ⅲ型;(3)不同麻栎群落类型中各个重要值较高的乔木种群幼龄级个体数量相对丰富,时间序列分析表明,在未来20、30、40和50年中,不同群落类型中各重要乔木种群均可持续发育,并未出现衰退迹象。同时麻栎纯林具有向混交林演替的趋势,说明未来对不同类型麻栎林经营均应以顺应自然演替规律的近自然经营方式为主。研究结果可为促进次生林持续经营及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栎 重要值 种群数量动态 时间序列预测 种群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群体饲养生命表:资料分析理论与转化为个体生命表的方法 被引量:2
15
作者 马敏 任芳旭 +5 位作者 王怡 孔维娜 魏明峰 齐心 Mehmet Salih ÖZGÖKCE 马瑞燕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47-1162,共16页
本文介绍群体饲养生命表的资料分析基本原理及转换为个体生命表的方法。每日群体饲养生命表的记录实际上即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的矩阵N,而每日所有雌虫的总繁殖力记录即为矩阵F_(total)。利用矩阵N与矩阵F_(total)可以计算年龄-龄期存... 本文介绍群体饲养生命表的资料分析基本原理及转换为个体生命表的方法。每日群体饲养生命表的记录实际上即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的矩阵N,而每日所有雌虫的总繁殖力记录即为矩阵F_(total)。利用矩阵N与矩阵F_(total)可以计算年龄-龄期存活率矩阵S、繁殖力矩阵F及各种群参数。以桃蚜Myzus persicae和马铃薯块茎蛾Phthorimaea operculella为例,阐明群体饲养生命表分析的理论依据,证明群体饲养生命表得到的各项参数可靠,并介绍了一种将群体饲养生命表转化为个体生命表的方法。比较了群体饲养生命表和个体饲养生命表的特点。利用群体饲养研究昆虫生命表可以节省大量人力、时间与经费,群体饲养生命表可用于设计大量饲养生物防治天敌、鱼与鸟的饲料昆虫以及可供人类食用的昆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 群体饲养 电脑模拟 种群预测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蛹期高温对稻纵卷叶螟种群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朱阿秀 刘向东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28-537,共10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蛹对高温的敏感性,为利用蛹期高温预测种群发展趋势提供生物学指标和模型。【方法】对稻纵卷叶螟1-5日龄蛹分别在37,39和41℃下进行1次性1-7 h的热击,对1日龄蛹在37,39和41℃...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蛹对高温的敏感性,为利用蛹期高温预测种群发展趋势提供生物学指标和模型。【方法】对稻纵卷叶螟1-5日龄蛹分别在37,39和41℃下进行1次性1-7 h的热击,对1日龄蛹在37,39和41℃进行1-7 h/d持续2和3 d的多次热击,并以一直饲养在27℃下的蛹为对照组,测定热击处理组和对照组蛹羽化率、蛹历期、每雌产卵量及卵孵化率;采用线性回归方法建立蛹羽化率、蛹历期、每雌产卵量及卵孵化率与热击时长的关系模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1-5日龄稻纵卷叶螟蛹分别受37,39和41℃高温1次性热击1-7 h后,随着热击温度的升高蛹历期延长,蛹羽化率、每雌产卵量和卵孵化率降低;在相同的高温下,随着热击时间的增长蛹历期呈线性延长,蛹羽化率、每雌产卵量和卵孵化率呈线性下降,并且变化率在各日龄处理间基本相同;37或39℃热击后,1日龄蛹组的蛹历期长于3-5日龄蛹组的,但前者的蛹羽化率低于后者。1日龄蛹在37和39℃下多次热击后蛹历期随日热击时间的增长而缩短,在41℃下仅2 d内的热击有该趋势,3 d内7 h/d的热击延长了蛹历期;蛹羽化率、每雌产卵量及卵孵化率均随日热击时长的延长而线性降低,并且降低幅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在热击2和3 d间无显著差异。37,39和41℃下2和3 d,日热击时长每延长1 h蛹羽化率将分别降低3.25%,4.95%和7.49%,每雌产卵量分别减少5.02%,7.80%和10.82%,卵孵化率分别降低2.20%,3.31%和5.05%,说明热击显著抑制了种群的发展。【结论】稻纵卷叶螟蛹对高温较为敏感,热击影响其发育、存活和繁殖力,可根据蛹期高温及持续时长预测稻纵卷叶螟种群的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纵卷叶螟 高温 热击时长 繁殖力 种群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境濒危植物龙棕种群结构及其动态特征 被引量:2
17
作者 包崇寅 孙永玉 +2 位作者 李敏敏 邢洪铭 戚建华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79-490,共12页
【目的】分析不同生境下龙棕种群结构及动态特征,探究其主要影响因素,为该区龙棕种群的保护、恢复和更新提供基础的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楚雄州大尖山自然保护区内3种不同生境(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丛)龙棕种群调查,编制龙棕种群... 【目的】分析不同生境下龙棕种群结构及动态特征,探究其主要影响因素,为该区龙棕种群的保护、恢复和更新提供基础的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楚雄州大尖山自然保护区内3种不同生境(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丛)龙棕种群调查,编制龙棕种群的静态生命表和绘制其存活曲线和生存分析函数曲线,并利用时间序列模型对种群的数量动态做出相应的预测,以深入了解不同生境下龙棕种群结构及动态特征。【结果】(1)在3种生境中龙棕种群均处于衰退状态,对外界干扰较为灵敏,存活曲线呈现Deevey-Ⅲ型,龙棕个体在幼苗阶段出现大量死亡。(2)3种不同生境下龙棕种群都分布不均,呈聚集分布,说明龙棕种子传播以母株为中心扩散。【结论】从种群密度大小上来看,阔叶林中的龙棕种群密度最大,其次是针阔混交林,最小的是灌丛。结合对种群年龄结构的研究,进一步证明水分条件较好的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更有利于龙棕种群的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棕 种群结构 静态生命表 生存分析 时间序列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自然经营对马尾松种群结构及分布格局的影响 被引量:7
18
作者 申鹏 周雯 柴宗政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42,共8页
以实施近自然经营10余年的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典型样地调查,并基于种群统计方法来探讨近自然经营对马尾松种群结构及分布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马尾松种群对照和经营两种林分中,幼龄(Ⅰ、Ⅱ龄级)个体数量都很少、龄级分布不... 以实施近自然经营10余年的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典型样地调查,并基于种群统计方法来探讨近自然经营对马尾松种群结构及分布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马尾松种群对照和经营两种林分中,幼龄(Ⅰ、Ⅱ龄级)个体数量都很少、龄级分布不合理、种群结构不稳定。虽然近自然经营能够提升幼龄个体总体数量,但效果仍不理想。马尾松种群的个体数量优势可能会减弱,种群呈现衰退趋势。种群经过6个龄级的发展后,其结构逐渐呈稳定增长态势。马尾松种群总体呈现聚集分布的特点,且对照林分中马尾松种群的聚集程度明显高于经营林分。随着龄级增大,种群分布格局呈现聚集—均匀—随机分布的趋势;近自然经营能够加快种群分布格局向更为稳定的随机分布状态演替的进程。因此,研究区马尾松种群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幼龄个体数量不足,近自然经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种群结构和分布格局。建议在近自然经营的基础上结合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的方式,提高幼龄个体数量,加快实现种群稳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近自然经营 种群结构 分布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人口变化对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关于吉林省的报告 被引量:8
19
作者 岳金凤 盛煜 王斯迪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7期15-25,共11页
教育为一定的人口服务,在全国面临“负增长、低生育、老龄化、高流动”的人口发展新形势下,为应对人口变化对吉林省职业教育发展的挑战,基于吉林省人口规模结构现状对2025-2050年职业教育学龄人口进行预测,对吉林省职业教育的学校、学... 教育为一定的人口服务,在全国面临“负增长、低生育、老龄化、高流动”的人口发展新形势下,为应对人口变化对吉林省职业教育发展的挑战,基于吉林省人口规模结构现状对2025-2050年职业教育学龄人口进行预测,对吉林省职业教育的学校、学生、师资配备及区域分布情况等进行系统梳理,结果显示:吉林省总人口呈现逐步减少趋势;老龄化人口比例逐步升高,逐步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人口低生育化,出生人口持续减少;城镇化率缓慢,农村人口减少;人口向中心城市集聚;人口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吉林省职业教育资源呈现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持续下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快速增长、成人教育发展不足等趋势。在人口发展新形势下,吉林省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生源危机、资源配置、城乡均衡发展、继续教育供需失衡等挑战。基于此,吉林省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建立动态监测机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发展继续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预测 职业教育 教育资源配置 生源危机 吉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263干扰对麦长管蚜生命表参数的影响
20
作者 吴林源 闫艺 +3 位作者 魏国华 朱勋 李祥瑞 张云慧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3-170,共8页
【目的】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是小麦生产的首要害虫。本研究旨在明确miR-263干扰对麦长管蚜室内种群的影响,为小麦蚜虫的绿色防控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纳米材料为载体,利用400 nmol/L miR-263 agomir干扰麦长管蚜1龄若蚜,采用... 【目的】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是小麦生产的首要害虫。本研究旨在明确miR-263干扰对麦长管蚜室内种群的影响,为小麦蚜虫的绿色防控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纳米材料为载体,利用400 nmol/L miR-263 agomir干扰麦长管蚜1龄若蚜,采用两性生命表评价miR-263干扰对其生长发育、繁殖和种群增长的影响,以清水阴性对照(water negative control, NCW)和纳米材料阴性对照(nanomaterial negative control, NCS)作为对照组。【结果】miR-263干扰后,与NCW和NCS相比,麦长管蚜1和2龄若蚜历期显著延长,3龄若蚜历期没有显著差异,4龄若蚜历期要显著短于NCW组,整个若蚜历期显著延长;全生育期(25.42 d)显著长于NCS的(23.73 d),与NCW (23.84 d)没有显著差异;成蚜寿命和繁殖历期有所延长,单雌产蚜量有所增加,但与NCW和NCS的比没有显著差异。miR-263干扰后麦长管蚜成蚜前存活率为43.33%,显著低于NCW和NCS的(分别为91.34%和91.32%)。种群生命表数据显示,miR-263干扰后内禀增长率(r)、周限增长率(λ)、净增殖率(R_0)均显著低于NCW和NCS的,平均世代周期(T)比NCW和NCS显著延长;种群预测结果显示,在miR-263干扰60 d时麦长管蚜种群约为8万头,显著低于NCS的454万头和NCW的394万头。【结论】miR-263干扰主要影响低龄若蚜的历期和存活率,并对麦长管蚜的种群增长具有抑制作用,研究结果为麦长管蚜RNAi生物农药的研发提供了候选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长管蚜 miR-263 两性生命表 生长发育 种群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