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B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合并肾脏浸润^(18)F-FDG PET/CT表现 被引量:2
1
作者 谢新立 刘艳 +1 位作者 程兵 韩星敏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70-472,共3页
前体淋巴细胞恶性肿瘤以T细胞来源为主,而B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B-lymphoblastic lymphoma,B-LBL)仅占约10%,常累及皮肤或骨骼,纵隔受累少见。B-LBL与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B-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B-ALL)可归为一类,骨髓中淋巴母... 前体淋巴细胞恶性肿瘤以T细胞来源为主,而B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B-lymphoblastic lymphoma,B-LBL)仅占约10%,常累及皮肤或骨骼,纵隔受累少见。B-LBL与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B-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B-ALL)可归为一类,骨髓中淋巴母细胞比例≥25%时为B-ALL,比例在5%~25%时应诊断为B-LBL骨髓浸润[1]。肾脏淋巴瘤少见,且多为继发性。本研究观察B-LBL/ALL肾脏浸润的18 F-FDG PET/CT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幼淋巴细胞 前体B细胞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淋巴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18F氟脱氧葡萄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亚二倍体核型前体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2
作者 陈成璇 翁开枝 +3 位作者 温红 庄树铨 吴兴国 郑湧智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56-1364,共9页
目的:探讨儿童亚二倍体核型前体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CP-AL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20年12月福建省5家医院收治的1287例初诊BCP-ALL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染色体核型将患儿分为伴亚二倍体核型BCP-ALL与不... 目的:探讨儿童亚二倍体核型前体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CP-AL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20年12月福建省5家医院收治的1287例初诊BCP-ALL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染色体核型将患儿分为伴亚二倍体核型BCP-ALL与不伴亚二倍体核型BCP-ALL组,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特征、早期治疗反应[诱导治疗中及诱导后的微小残留病(MRD)]及远期疗效[总生存率(OS)及无事件生存率(EFS)],并进一步探讨伴亚二倍体核型BCP-ALL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1287例B-ALL患儿中28例(2.2%)为亚二倍体核型。伴亚二倍体核型BCP-ALL组初诊白细胞计数≥50×10^(9)/L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不伴亚二倍体核型BCP-ALL组(P=0.004),而两组在性别比例、初诊年龄分组、早期治疗反应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伴亚二倍体核型BCP-ALL组的5年EFS及OS率分别为75.0%(95%CI:66.8%-83.2%)、77.8%(95%CI:69.8%-85.8%)均低于不伴有亚二倍体核型BCP-ALL组的79.6%(95%CI:78.4%-80.8%)、86.4%(95%CI:85.4%-87.5%)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一步按危险度分层进行亚组分析显示,伴亚二倍体核型BCPALL组5年EFS及OS率均显著低于不伴亚二倍体核型BCP-ALL的低危(LR)组[LR组EFS:91.4%(95%CI:88.4%-93.6%),P<0.001;OS:94.7%(95%CI:92.1%-96.4%),P<0.001];与除外亚二倍体核型的中危(IR)组BCP-ALL患儿相近[IR组EFS:79.4%(95%CI:74.9%-83.2%),P=0.343;OS:87.3%(95%CI:83.6%-90.2%),P=0.111];均高于高危(HR)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组EFS:58.7%(95%CI:52.6%-64.8%),P=0.178;OS:69.9%(95%CI:63.5%-75.4%),P=0.41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白细胞计数及诱导治疗中对OS及EFS均无显著的影响;染色体数目<40的患儿OS更低(P=0.026),但对EFS无显著影响;诱导治疗后MRD≥0.01%是更低OS及EFS的危险因素(P分别为0.002、0.001)。结论:儿童亚二倍体核型BCP-ALL预后中等,诱导治疗后MRD≥0.01%可能为其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二倍体核型 前体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中心成人早期前体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晸华 罗澜 +4 位作者 杨萍 李艳 邹德慧 高春记 景红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0-124,共5页
目的:对3个血液学中心的成人早期前体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ETP-ALL/LBL)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9年1月来自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解放军第一医学中心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 目的:对3个血液学中心的成人早期前体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ETP-ALL/LBL)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9年1月来自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解放军第一医学中心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3个血液研究中心共113例T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T-ALL/LBL)患者的临床数据资料,对其中ETP-ALL/LBL及非ETP-ALL/LB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13例T-ALL/LBL患者中,13例诊断为ETP-ALL/LBL(11.5%),其中男性患者11例(84.6%),中位年龄28(18-53)岁。与非ETP-ALL/LBL患者相比,ETP-ALL/LBL患者在年龄、性别、纵隔大包块发生率、临床分期、IPI评分、白细胞水平、乳酸脱氢酶水平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13例ETP-ALL/LBL患者中,9例(69.2%)获得完全缓解,ETP-ALL/LBL患者较非ETP-ALL/LBL患者化疗诱导缓解率无统计学差异。在单纯化疗未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中,ETP-ALL/LBL组较非ETP-ALL/LBL组显示出更差的5年生存率(0 vs 7.1%,P=0.008),而在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中,两组5年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37.5%vs 40.2%,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诱导治疗达到完全缓解、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以及乳酸脱氢酶水平为影响T-ALL/LBL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ETP-ALL/LBL较其他类型T-ALL/LBL患者诱导化疗反应率无显著差异,诱导缓解后续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巩固治疗对于提高ETP-ALL/LBL患者远期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前体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T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奈克拉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
4
作者 孙浩(综述) 李菲(审校)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847-851,共5页
维奈克拉是全球首个获批的高选择性口服B细胞淋巴瘤-2(B-cell lymphoma 2,Bcl-2)蛋白抑制剂,具有高亲和性的靶向肿瘤细胞凋亡的独特作用机制,目前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应用于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 维奈克拉是全球首个获批的高选择性口服B细胞淋巴瘤-2(B-cell lymphoma 2,Bcl-2)蛋白抑制剂,具有高亲和性的靶向肿瘤细胞凋亡的独特作用机制,目前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应用于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小淋巴细胞白血病(small lymphocytic leukemia,SLL)以及不适合接受强诱导化疗或年龄>75岁的新诊断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近年来,维奈克拉在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上也显示出其独特的优越性。对于常规治疗方案疗效不佳的特殊亚型ALL,如急性早期前体T淋巴细胞白血病(early T-cell precursor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ETP-ALL)和ETP-ALL之外的其他复发难治性ALL(relapse/refractory ALL,R/R ALL)经维奈克拉联合化疗或其他靶向药物相较于传统疗法可获得更高的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率和长期生存率,且在费城染色体阳性的ALL(Philadelphia-chromosome positiv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Ph^(+)ALL)中联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表明维奈克拉在ALL治疗上具有较大前景。本文就维奈克拉在ALL治疗领域的作用及研究进展展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奈克拉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急性早期前体T淋巴细胞白血病 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培门冬酶的化疗用于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比较研究 被引量:27
5
作者 徐燕 王瑾 +12 位作者 杨楠 白菊 张鹏宇 古流芳 雷博 刘捷 王芳侠 黄炳俏 张王刚 何爱丽 曹星梅 陈银霞 马肖容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05-410,共6页
目的:研究基于培门冬酶(pegasparaginase,PEG-Asp)的多种化疗方案治疗儿童和成人初治及复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和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T cell Non-Hodgkin's lymphoma,T-NHL)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 目的:研究基于培门冬酶(pegasparaginase,PEG-Asp)的多种化疗方案治疗儿童和成人初治及复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和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T cell Non-Hodgkin's lymphoma,T-NHL)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为临床优化治疗提供新的治疗策略。方法:选取儿童和成人初治及复发ALL和T-NHL共62例,其中应用培门冬酶联合化疗22例(PEG-Asp联合化疗组),应用含左旋门冬酰胺酶的常规化疗方案40例(L-Asp常规化疗组),评价两种疗法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住院时间、医疗费用,比较治疗相关死亡率并随访生存情况。结果:近期疗效分析显示,PEG-Asp联合化疗组总缓解20例(90.91%),CR 17例(77.27%),PR 3例(13.64%),L-Asp常规化疗组总缓解35例(87.5%),CR 29例(72.5%),PR 6例(15%),组间及亚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生存分析显示,6个月、12个月总生存率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期内门冬酰胺酶相关不良反应均为WHO毒性反应1-2级,无3-4级毒性反应和治疗相关死亡率。PEG-Asp联合化疗组过敏反应和高血糖发生率显著低于L-Asp常规化疗组,其它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PEG-Asp联合化疗组均完成预期PEG-Asp治疗剂量,L-Asp常规化疗组仅29例(72.5%)完成L-Asp治疗剂量。PEG-Asp联合化疗组平均住院日10.5 d,较L-Asp常规化疗组住院18.9 d显著缩短,治疗总费用相对较低。结论:基于培门冬酶的化疗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疗效比较好,安全性较高,过敏反应发生率低,使得治疗剂量完整完成,保证了临床疗效。住院时间显著缩短,治疗总费用相对较低,替代L-Asp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优化联合化疗方案用于更多病例以及远期生存率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门冬酶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T细胞淋巴瘤 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成熟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43例临床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21
6
作者 郭佳 朱易萍 +4 位作者 高举 李强 贾苍松 周晨燕 郭霞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2-79,共8页
目的:总结儿童成熟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NHL/B-ALL)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反应及转归,以期更好地规范治疗,进一步改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6月至2013年12月规范化疗的43例B-NHL/B-ALL患儿临床表现和实... 目的:总结儿童成熟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NHL/B-ALL)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反应及转归,以期更好地规范治疗,进一步改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6月至2013年12月规范化疗的43例B-NHL/B-ALL患儿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特点,其中按中国小儿肿瘤协作组B-VLH-2010方案化疗26例,LMB-89方案化疗例17例,中位随访时间24月;采用Kaplan-Meier方法比较不同化疗方案B-NHL/BALL患儿预期2年总体生存率(OS)和无事件生存率(EFS),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因素。结果:①本组患儿中位发病年龄为7.58岁(2.42-13.67岁),男女比例2.9:1,男女患儿发病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837);②本组43例B-NHL/B-ALL患儿中Burkitt淋巴瘤34例(79.07%),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4例,ALL-L3型3例,其他成熟B细胞NHL 2例;③临床分期为:Ⅰ期4例(4/43,9.30%),Ⅱ期9例(9/43,20.93%),Ⅲ期23例(23/43,53.49%)和Ⅳ期(包括ALL-L3)7例(7/43,16.28%);④常见原发部位:腹腔(特别是回盲部)11例(11/43,25.58%),鼻咽部10例(10/43 23.26%),颌面部9例(9/43,20.93%),外周淋巴结8例(8/43,18.60%),其他5例如纵隔、骨髓等(5/43,11.63%);⑤本组患儿中位随访时间24月(0.7-105月),2年OS为79.8%±6.5%,EFS为71.0%±7.2%,其中B-VLH-2010方案组2年OS和EFS分别为79.1%±8.4%和74.1%±8.4%;LMB-89方案组2年OS和EFS分别为87.5%18.3%和66.7%1 1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734和0.691);LDH>2N患儿和骨髓浸润B-NHL/B-ALL患儿的2年EFS明显低于其他各组病人(P<0.05);⑥43例患儿中,1例病情未缓解并进展至死亡,8例复发,中位复发时间为6个月(2-9月)死亡/复发/进展组患儿年龄略大于非复发组患儿,以男性患儿多见,常伴有全身症状,乳酸脱氢酶升高明显,骨髓浸润及CNS浸润更为常见,分期多为Ⅲ期和Ⅳ期。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LDH>2N是B-NHL/B-ALL患儿死亡/复发/进展的危险因素(OR=31.129,P=0.02)。结论:短程、强化疗可提高B-NHL/B-ALL疗效,本组患儿2年OS为79.8%±6.5%,EFS为71.0%±7.2%,B-NHL-2010和LMB 89治疗方案疗效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晚期B-NHL及B-ALL患儿的疗效有待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霍奇金淋巴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成熟B细胞型 临床特征 预后分析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治青少年及年轻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李英华 郭秀芬 +3 位作者 王冬梅 刘学东 郭素青 孟真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983-986,共4页
目的探讨初治青少年及年轻成人(AYAs)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淋)的临床及MICM分型特征,及其对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00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100例11~45岁初治AYAs急淋患者的MICM分型、临床特征及疗效,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 目的探讨初治青少年及年轻成人(AYAs)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淋)的临床及MICM分型特征,及其对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00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100例11~45岁初治AYAs急淋患者的MICM分型、临床特征及疗效,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00例AYAs急淋患者中,11~30岁者48例,31~45岁者52例,两组临床及MICM分型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50×109/L者38例,WBC与预后有关(P=0.006);初诊时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及睾丸白血病(TL)共2例,影响长期生存(P=0.000);普通B细胞急淋(common-B-ALL)58例、前B细胞急淋(pre-B-ALL)12例、早前B细胞急淋(pro-B-ALL)5例、成熟B细胞急淋(成熟B-ALL)1例、T细胞急淋(T-ALL)23例、伴髓系抗原表达的急淋(My+-ALL)3例,CD10(+)ALL、CD10(-)ALL、T-ALL、My+-ALL组间长期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细胞遗传学检查显示亚(假)二倍体6例、t(9;22)/bcr-abl 3例、t(4;11)/MLL-AF4 1例、超二倍体8例、t(12;21)/TEL-AML1 1例。亚(假)二倍体、t(9;22)/bcr-abl、t(4;11)/MLL-AF4预后较差(P=0.000);泼尼松预试验反应不良者11例、初治诱导化疗效果未达到完全缓解(CR)者9例,早期治疗反应与预后相关(P<0.05)。结论初诊时外周血WBC及CNSL/TL、泼尼松预试验反应、初治诱导化疗效果、免疫分型及细胞遗传学特征对AYAs急淋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不同年龄的AYAs急淋具有相同的临床及MICM分型特征,年龄不是AYAs急淋的预后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体细胞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青少年 年轻成人 临床特征 MICM分型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和儿童ALL7种常见融合基因表达的比较 被引量:8
8
作者 龚泉 吴颖 +4 位作者 黄亮 熊婕 曹阳 周剑峰 李春蕊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2897-2899,共3页
目的:比较成人和儿童ALL7种常见融合基因表达的差异。方法:利用RT-PCR技术检测7种常见融合基因。结果:在233例成人ALL中62例融合基因检测阳性,其中BCR/ABL31例,MLL相关19例,E2A/PBX1、SIL/TAL1各5例,SET/CAN、TLS/ERG各1例,未检出TEL/A... 目的:比较成人和儿童ALL7种常见融合基因表达的差异。方法:利用RT-PCR技术检测7种常见融合基因。结果:在233例成人ALL中62例融合基因检测阳性,其中BCR/ABL31例,MLL相关19例,E2A/PBX1、SIL/TAL1各5例,SET/CAN、TLS/ERG各1例,未检出TEL/AML1阳性病例;在215例初诊儿童ALL中35例检测阳性,其中BCR/ABL3例,E2A/PBX18例,MLL相关11例,SIL/TAL15例,TEL/AML16例,TLS/ERG2例,未检出SET/CAN阳性病例。成人ALL中BCR/ABL最为常见,而在儿童ALL中表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LL相关融合基因、E2A/PBX1、SIL/TAL1、TEL/AML1、SET/CAN、TLS/ERG等在成人和儿童表达差异不显著。结论:成人和儿童ALL融合基因表达各有侧重,在初诊时进行快速检测可进行较为准确的分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体细胞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融合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细胞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特异性免疫治疗及靶向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7
9
作者 迟昨非 吴斌 杨威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5期4393-4400,共8页
T细胞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预后差,易早期复发,寻找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成为临床研究热点。特异性免疫治疗及靶向基因治疗克服了传统化疗药物的非靶向性,为解决化疗对正常细胞和机体损伤较大的问题提供了可能。本文对Campath-1H、... T细胞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预后差,易早期复发,寻找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成为临床研究热点。特异性免疫治疗及靶向基因治疗克服了传统化疗药物的非靶向性,为解决化疗对正常细胞和机体损伤较大的问题提供了可能。本文对Campath-1H、Dachzumab、抗原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CTL)等特异性免疫治疗及阻断Lmo2基因、FMS样酪氨酸激酶-3(FLT3)、Bcl-2相互作用的细胞凋亡调节因子(Bim)和Notch1等靶向基因治疗T-ALL进行综述,阐述其抗T-ALL细胞的作用机制和相关临床试验,为T-ALL的治疗提供参考和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体T细胞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免疫疗法 基因疗法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白菊内酯干预骨髓基质细胞对Jurkat细胞黏附作用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何玉婵 周思瑶 +3 位作者 唐荣芳 农庆伟 蒋端凤 王晓桃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35-539,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骨髓基质细胞(BMSCs)对Jurkat细胞的黏附作用及小白菊内酯(PTL)对此作用的干预机制。方法采集2013年10月—2014年3月于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经FAB分型及MICM分型确诊为ALL并经治疗后缓解的6例患者髂...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骨髓基质细胞(BMSCs)对Jurkat细胞的黏附作用及小白菊内酯(PTL)对此作用的干预机制。方法采集2013年10月—2014年3月于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经FAB分型及MICM分型确诊为ALL并经治疗后缓解的6例患者髂后上棘骨髓液,体外分离培养BMSCs。Jurkat细胞复苏后传代培养,取生长状态良好的细胞用于实验,建立BMSCs与Jurkat细胞共培养模型。设置Jurkat细胞组、BMSCs组、BMSCs+Jurkat细胞组、BMSCs+Jurkat细胞+PTL 4μmol/L组、BMSCs+Jurkat细胞+PTL 8μmol/L组、BMSCs+Jurkat细胞+PTL 12μmol/L组、BMSCs+Jurkat细胞+PTL 16μmol/L组。黏附实验检测共培养24 h和48 h后各组黏附率,ELISA测定各组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 VCAM-1)表达水平,RT-PCR法检测BMSCs VCAM-1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各组培养24 h和48 h后,黏附率与PTL浓度呈负相关(r=-0.95、-0.91,P<0.05)。各组s VCAM-1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SCs+Jurkat细胞组、BMSCs+Jurkat细胞+PTL 4μmol/L组、BMSCs+Jurkat细胞+PTL 8μmol/L组和BMSCs+Jurkat细胞+PTL 12μmol/L组s VCAM-1表达水平高于BMSCs组(P<0.05),各加入PTL组s VCAM-1表达水平低于BMSCs+Jurkat细胞组(P<0.05),各加入PTL组s VCAM-1表达水平与PTL浓度呈负相关(r=-0.994,P=0.001)。各组BMSCs VCAM-1 mRN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SCs组与BMSCs+Jurkat细胞+PTL 16μmol/L组BMSCs VCAM-1 mRN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加入PTL组BMSCs VCAM-1 mRNA表达水平与PTL浓度呈负相关(r=-0.994,P=0.001)。结论 PTL可以通过降低VCAM-1的表达抑制BMSCs对Jurkat细胞的黏附,减弱骨髓微环境对白血病细胞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URKAT细胞 小白菊内酯 骨髓基质细胞 黏附 VCAM-1 前体细胞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移植”治疗7例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孙万军 赵红霞 +5 位作者 黄雅静 李洁 侯慧慧 代娜娜 郗晓琴 胡海兰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95-998,共4页
本研究旨在观察Hyper-CVAD/MA化疗方案联合亲缘HLA单倍体相合供者G-CSF动员后外周血造血干细胞(G-PBHSC)输注组成的"微移植"治疗7例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LBL/ALL)患者的疗效。研究对象为2009年8月至2012年9月第二炮兵总... 本研究旨在观察Hyper-CVAD/MA化疗方案联合亲缘HLA单倍体相合供者G-CSF动员后外周血造血干细胞(G-PBHSC)输注组成的"微移植"治疗7例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LBL/ALL)患者的疗效。研究对象为2009年8月至2012年9月第二炮兵总医院血液科收治的7例LBL/ALL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微移植"治疗,首先给予患者Hyper-CVAD/MA方案化疗,在MA方案化疗结束后48 h给予亲缘HLA单倍体相合供者G-PBHSC输注,不进行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截至2014年4月,中位随访41(20-57)个月。结果显示:7例患者共完成30个疗程"微移植"治疗,均获得完全缓解(CR)。"微移植"治疗主要的不良反应是骨髓抑制及相关感染;在治疗期间未观察到GVHD相关临床表现。随访截止时,5例无病存活,2例复发死亡。结论:"微移植"治疗LBL/ALL的疗效较好,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 化疗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ABC预处理方案同胞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成人高危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被引量:5
12
作者 翁建宇 杜欣 +6 位作者 凌伟 吴萍 吴穗晶 罗成伟 郭荣 陆泽生 刘晓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72-774,共3页
目的:探讨以FABC预处理进行同胞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成人高危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疗效及相关临床预后因素。方法:2004年8月至2010年8月期间,广东省人民医院采用FABC预处理方案(氟达拉滨联合阿糖胞苷,马法兰,环磷酰胺,足叶乙... 目的:探讨以FABC预处理进行同胞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成人高危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疗效及相关临床预后因素。方法:2004年8月至2010年8月期间,广东省人民医院采用FABC预处理方案(氟达拉滨联合阿糖胞苷,马法兰,环磷酰胺,足叶乙甙或替尼泊甙)治疗23例成人高危ALL患者,应用Kaplan-Meier法及Cox回归模型进行生存及预后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于+14~+21d获完全供者植入,骨髓获CR或CRi,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植活中位时间分别为12(4~43)d和12(5~44)d;aGVHD及cGVHD累积发生率分别为47.8%和84.2%。中位随访21(4.4~70.5)个月,移植相关死亡率为21.7%(5/23),复发率为17.4%(4/23);死亡(8/23)原因:复发3例,肺部真菌感染2例,移植相关性微血管病、巨细胞病毒肺炎和cGVHD各1例。3年的预期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DFS)分别是(54.4±14.6)%和(51.9±14.1)%。预后分析显示:cGVHD是DFS独立有利因素,其相对危险度为0.062(95%可信区间0.007~0.584,P=0.015)。结论:FABC预处理同胞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成人高危ALL安全有效的方法,cGVHD是长期无病生存的独立有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体细胞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高危 造血干细胞移植 预处理方案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造血干细胞移植用于治疗淋巴系统恶性血液病 被引量:4
13
作者 宋慧慧 陈宝安 +6 位作者 丁家华 孙雪梅 高冲 孙耘玉 王骏 程坚 赵刚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5期945-948,共4页
本研究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对恶性淋巴系统血液病的疗效。通过8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及3例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在前期化疗基础上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分别观察造血重建、并发症及生存期等指标,以了解造血干细胞移植对该类疾病的疗... 本研究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对恶性淋巴系统血液病的疗效。通过8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及3例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在前期化疗基础上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分别观察造血重建、并发症及生存期等指标,以了解造血干细胞移植对该类疾病的疗效。结果表明:HSCT后11例患者(其中自体移植7例,异基因移植4例)造血顺利恢复,均能达到完全缓解(CR)。随访3年,5例NHL患者无病生存,1例NHL患者于移植后2个月死亡,1例自杀;4例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中,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K细胞型)移植后79天死亡,1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无病生存,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分别于移植后第54天、第17个月死亡。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恶性淋巴系统血液疾病的一个有效手段,但自体HSCT的患者尚有一定的复发率,而异基因HSCT患者有可能因严重的移植相关并发症而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淋巴瘤 淋巴细胞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二醇化门冬酰胺酶治疗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3
14
作者 梁英 贺艳娟 +3 位作者 邹浪 何群 祝焱 李晓林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2期3981-3984,共4页
目的探讨乙二醇化门冬酰胺酶(PEG-Asp)治疗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5月于湘雅医院血液科住院治疗的成人(年龄>14岁)ALL患者4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化疗方案,将患者分为PEG-Asp组(28例... 目的探讨乙二醇化门冬酰胺酶(PEG-Asp)治疗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5月于湘雅医院血液科住院治疗的成人(年龄>14岁)ALL患者4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化疗方案,将患者分为PEG-Asp组(28例)和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组(17例)。PEG-Asp组采用含PEG-Asp的VDPAP化疗方案,L-Asp组以L-Asp替代PEG-Asp组成VDLP方案化疗,余化疗药物剂量及用药方式同PEG-Asp组。化疗1个疗程后评价两组近期疗效,远期疗效指标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以确诊后化疗第1天为起点,随访至2014-10-10或死亡。记录化疗期间出现的毒副作用。结果 PEG-Asp组近期疗效优于L-AS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sp组PLT降低水平高于PEG-As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FS、OS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98、0.50,P>0.05)。L-Asp组PLT降低水平高于PEG-As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性粒细胞计数降低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G-Asp组肝功能损害、胃肠道反应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发生率低于L-As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肾功能损害、心脏损害、感染、出血及清蛋白下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G-Asp治疗成人ALL近期疗效优于LAsp,且肝功能损害、胃肠道反应及APTT延长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体细胞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天冬酰胺酶 成年人 疗效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粗针穿刺活检在纵隔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与B1型胸腺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2
15
作者 孙璐 石怀银 +1 位作者 刘梅 韦立新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27-331,共5页
目的分析纵隔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LBL)和B1型胸腺瘤病例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提高粗针穿刺活检在这两种疾病鉴别诊断中的准确性。方法收集连续诊断的34例T-LBL和10例B1型胸腺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纵隔粗针穿刺活检获取标本,并经手... 目的分析纵隔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LBL)和B1型胸腺瘤病例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提高粗针穿刺活检在这两种疾病鉴别诊断中的准确性。方法收集连续诊断的34例T-LBL和10例B1型胸腺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纵隔粗针穿刺活检获取标本,并经手术标本病理诊断确认。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其粗针穿刺活检标本的组织病理学和免疫表型的差异。结果 T-LBL患者以小于30岁为主(73%),男性发病明显多于女性,男女比3.3:1。B1型胸腺瘤平均年龄43岁(40岁以上占50%),男女比2:3。T-LBL患者均有胸闷、气短、咳嗽等临床症状;B1型胸腺瘤患者中3例出现胸闷气短症状,2例出现重症肌无力症状。影像学特征:两组患者均为前纵隔单发肿物,肿块>10cm者在T-LBL患者中占88%,在B1型胸腺瘤患者中仅占50%。T-LBL患者全部可见肿瘤侵犯引起的胸腔或心包腔积液,而B1型胸腺瘤无此特征。病理学特征:T-LBL的瘤细胞在纤维组织中呈"列兵样"浸润性生长(65%),有骨骼肌组织侵犯(41%)和肿瘤性坏死(21%),而B1型胸腺瘤无此特征。所有B1型胸腺瘤均保留胸腺小叶结构,可见粗大纤维间隔,但仅3%的T-LBL保留胸腺小叶结构。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所有B1型胸腺瘤均可见完整的细胞角蛋白网,但T-LBL的细胞角蛋白网破坏。T-LBL和B1型胸腺瘤出现周围脂肪组织浸润的比例有差异,分别为59%和20%。结论 T-LBL与B1型胸腺瘤在患者性别、发病年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改变上有明显差异,以病理学特征的改变最具鉴别意义。密切联系临床表现与组织病理学改变有助于提高纵隔粗针穿刺活检在两种疾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组织检查 针吸 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 纵隔肿瘤 胸腺瘤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林娜 刘正华 +3 位作者 王萍萍 富威 颜晓菁 李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42-445,共4页
目的:分析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患者免疫分型结果,提高对早期前体T淋巴细胞白血病(ETP-ALL)及CD5增高的ETP ALL(near ETP ALL)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于本院诊治的初诊成人T-ALL患者的免疫分型结果,根据CD5、CD1a、CD8及髓/... 目的:分析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患者免疫分型结果,提高对早期前体T淋巴细胞白血病(ETP-ALL)及CD5增高的ETP ALL(near ETP ALL)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于本院诊治的初诊成人T-ALL患者的免疫分型结果,根据CD5、CD1a、CD8及髓/干(My/S)抗原的表达情况,将其分为ETP,near ETP及非ETP(non-ETP)3组,对比分析3组患者免疫分型特点及临床基本资料。结果:3组间年龄、白细胞数和血小板计数及骨髓白血病细胞百分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ETP组及near ETP组均主要见于pro T及pre T,non-ETP组主要见于皮质T及成熟T。3组间My/S,CD1a,CD8及CD5阳性率均具有显著差异(P<0.001)。non-ETP组CD4及CD3阳性率均显著高于ETP组及near-ETP组(P<0.01)。near-ETP组CD56阳性率(50%)显著高于ETP组(16.7%)及non-ETP组(0%)(P<0.01)。结论:根据CD5、CD1a、CD8及髓/干(My/S)抗原的表达情况,可以将T-ALL分为ETP、near ETP及non-ETP 3组,3组间免疫分型及临床基本资料有统计学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 早期前体T淋巴细胞白血病 免疫表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T淋巴细胞肿瘤靶点及制备工艺的探索 被引量:4
17
作者 袁磊 王晶 克晓燕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88-292,共5页
T淋巴细胞肿瘤是一组高度异质性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复发和耐药通常是导致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既往治疗主要采用放化疗,尽管获得较高的治愈率,但仍有相当比例的患者最终治疗失败。随着单克隆抗体、免疫治疗和细胞治疗进入临床实践,恶... T淋巴细胞肿瘤是一组高度异质性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复发和耐药通常是导致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既往治疗主要采用放化疗,尽管获得较高的治愈率,但仍有相当比例的患者最终治疗失败。随着单克隆抗体、免疫治疗和细胞治疗进入临床实践,恶性血液病的治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尤其是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进入临床,其针对B细胞淋巴瘤和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已经超越既往任何治疗策略。但是,该治疗方法对T淋巴细胞肿瘤的治疗仍是难题,相关的研究和临床试验均显著落后于B淋巴细胞肿瘤。本文就CAR-T细胞在治疗T淋巴细胞肿瘤中的发展进程,及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和已经证实的主要潜在不良反应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T淋巴细胞肿瘤 T细胞淋巴瘤 T淋巴细胞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乳腺肿块为首发表现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一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8
作者 朱家斌 周立涛 +4 位作者 丁邦和 王春玲 何正梅 张丽娟 于亮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9期3387-3389,共3页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能够浸润全身任何器官,其中乳腺浸润非常罕见。以乳腺肿块为首发表现者极易误诊为乳腺癌。本文报道1例以乳腺肿块为首发表现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通过免疫组化、免疫球蛋白重链(IgH)/T细胞受体(TCR)单克隆重排...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能够浸润全身任何器官,其中乳腺浸润非常罕见。以乳腺肿块为首发表现者极易误诊为乳腺癌。本文报道1例以乳腺肿块为首发表现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通过免疫组化、免疫球蛋白重链(IgH)/T细胞受体(TCR)单克隆重排的检测、白血病免疫表型等方法对该患者进行全面检查。结果显示:免疫组化提示B细胞恶性肿瘤,IgH单克隆重排阳性,免疫表型为B-淋巴细胞系表达,结合骨髓涂片明确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B细胞型)白血病。给予化疗加局部放疗,取得良好疗效。以乳腺肿块为首发表现者,应重视血液学检查,以减少因检查不足而延误诊断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体细胞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乳腺肿块 首发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慢性乙型肝炎合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报告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萍英 杨永耿 +1 位作者 马颖才 陆伦根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5年第11期1894-1896,共3页
机体对HBV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的活力、多样性及效应功能是HBV感染后转归的关键,因此,HBV在体内持续存在及复制是引起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和肝炎慢性化的主要原因。近年来,有关乙型肝炎并发血液病的报道逐渐增多,现将临床工作中遇到的1例成... 机体对HBV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的活力、多样性及效应功能是HBV感染后转归的关键,因此,HBV在体内持续存在及复制是引起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和肝炎慢性化的主要原因。近年来,有关乙型肝炎并发血液病的报道逐渐增多,现将临床工作中遇到的1例成人慢性乙型肝炎合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的病例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前体细胞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例儿童幼稚T细胞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和生物学特征
20
作者 肖昕 陈少华 +2 位作者 郭志强 何国玲 李扬秋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1998年第6期84-85,共2页
患儿,男,14岁,因发热、乏力、皮肤出血点入院。查体:T375℃、P126次/min,R36次/min、BP15/11kPa;中度贫血外貌,四肢及躯干有散在性瘀点、瘀斑,双下肢踝部水肿,颈部、耳后、颌下、锁骨上窝、... 患儿,男,14岁,因发热、乏力、皮肤出血点入院。查体:T375℃、P126次/min,R36次/min、BP15/11kPa;中度贫血外貌,四肢及躯干有散在性瘀点、瘀斑,双下肢踝部水肿,颈部、耳后、颌下、锁骨上窝、腋窝和腹股沟可触及15cm×0.2cm的淋巴结,心肺无异常。腹膨隆,腹围65cm,腹水征(+),肝、脾肋缘下均12cm。克氏征(-)。X线提示纵膈增宽和少量胸腔积液。Hb80g/L,WBC325×109/L,幼稚细胞占09,BPC61×109/L。骨髓增生活跃,原始+幼稚淋巴细胞占078。细胞化学染色:POX和NAE染色阴性。颈淋巴结活检示淋巴结构破坏,被大量弥漫分布的幼稚淋巴细胞取代。血LDH1459U/L、AST49U/L、γ-GT144U/L、总蛋白554g/L和白蛋白288g/L。白血病细胞免疫标记:CD7+占099、CD5+099,未见CD2、CD3、CD4、CD8和CD1a表达(外周血);CD34+CD7+027、CD34+CD5+029(骨髓)。PCR检测:白介素受体-2(IL-2R)基因和T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GATA-3阳性表达。根据外周血、骨髓涂片和颈淋巴结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 淋巴细胞白血病 儿童 白血病 生物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