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OX4在幽门螺杆菌介导的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1
作者 杜风 徐瑞 +7 位作者 赵梦冉 冀旭 苏珈仪 邱煜婷 朱圣韬 吴静 李鹏 张澍田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44-653,共10页
目的探讨SOX4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介导的胃黏膜上皮细胞异型增生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蛋白免疫印迹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S... 目的探讨SOX4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介导的胃黏膜上皮细胞异型增生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蛋白免疫印迹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SOX4在胃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CCK-8和平板克隆实验明确SOX4对胃上皮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PCR array表达芯片筛选SOX4介导H.pylori感染胃上皮细胞后异型增生的下游靶基因;萤光素酶报告实验、启动子截短实验和染色质免疫沉淀技术阐明SOX4对靶基因MLH3的转录调控作用和结合位点。结果SOX4在H.pylori感染的胃组织中表达显著升高(P<0.05);SOX4过表达显著增强胃正常上皮细胞的增殖和克隆形成能力(P<0.05);SOX4升高导致H.pylori感染胃上皮细胞后MLH3等DNA损伤修复相关分子表达失调(|logFC|>1,P<0.05);H.pylori通过SOX4促进胃上皮细胞MLH3表达;SOX4可直接结合MLH3启动子第5位点转录激活其表达,SOX4和MLH3表达升高与胃癌患者不良预后相关。结论SOX4与H.pylori感染后胃上皮细胞异型增生密切相关,SOX4升高通过转录激活MLH3调控胃上皮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失衡促进H.pylori相关异型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胃癌前病变 幽门螺杆菌 SOX4 MLH3 转录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32在胃“炎-癌”转化进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2
作者 张伟健 吴钰淇 +7 位作者 周荻书 宋书雅 洪欣欣 许艺飞 蔡甜甜 郭绍举 潘华峰 李海文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264-2271,共8页
IL-32是一种兼具促炎与抗炎特性的多功能细胞因子,其表达已被证明会随胃黏膜疾病进展和胃癌(GC)严重程度而升高,从而参与胃“炎-癌”转化进程。但IL-32究竟如何影响胃“炎-癌”恶性转化并最终导致GC侵袭和迁移的不良结局仍存在较大争议... IL-32是一种兼具促炎与抗炎特性的多功能细胞因子,其表达已被证明会随胃黏膜疾病进展和胃癌(GC)严重程度而升高,从而参与胃“炎-癌”转化进程。但IL-32究竟如何影响胃“炎-癌”恶性转化并最终导致GC侵袭和迁移的不良结局仍存在较大争议。为更好地阐明IL-32异常表达对胃“炎-癌”转化不同组织病理学阶段的调节作用及可能影响机制,探寻早期截断及治疗胃癌前病变(GPL)分子机制的新方向和突破口,本文对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等6个国内外权威数据库近30年与IL-32相关的文献进行检索,发现IL-32在胃“炎-癌”转化不同组织病理学阶段发挥的致病性或保护性作用取决于其不同亚型、分泌形式、周围细胞因子环境、疾病状态和遗传因素。IL-32可能通过NF-κB、MAPK、COX2、PR3、IDO、NOD、PKCδ、FAK及STAT3等多信号途径调控巨噬细胞极化,放大或抑制胃黏膜慢性炎症刺激,从而参与胃“炎-癌”转化进程。本文对IL-32在Correa级联反应不同阶段作用的新认识可能有助于细胞因子导向治疗发展,旨在调节IL-32不同选择性剪接亚型及靶向IL-32信号的治疗手段可作为未来医学治疗GPL和GC的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32 胃“炎-癌”转化 胃癌前病变 幽门螺杆菌感染 免疫微环境 巨噬细胞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脾复胃颗粒通过IL-6/JAK/STAT3轴干预胃癌前病变黏膜损伤及其机制
3
作者 康菊英 关慧颖 +2 位作者 李培润 张立明 段永强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92-397,共6页
目的:探讨健脾复胃颗粒(JPFWG)通过调控IL-6/JAK/STAT3信号通路对胃癌前病变(PLGC)大鼠胃黏膜损伤的干预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MNNG联合复合因素造模法建立PLGC模型大鼠,随机分为6组(20只/组):空白组(未处理)、模型组(给予生理盐... 目的:探讨健脾复胃颗粒(JPFWG)通过调控IL-6/JAK/STAT3信号通路对胃癌前病变(PLGC)大鼠胃黏膜损伤的干预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MNNG联合复合因素造模法建立PLGC模型大鼠,随机分为6组(20只/组):空白组(未处理)、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维酶素组(0.05 g/mL维酶素)、JPFWG低剂量组(JPFWG-L,0.088 g/mL)、JPFWG中剂量组(JPFWG-M,0.176 g/mL)、JPFWG高剂量组(JPFWG-H,0.351 g/mL)。各治疗组大鼠分别给予相应药物处理12周后,麻醉处死动物并取胃组织标本。采用H-E染色法观察胃黏膜的病理变化,通过免疫组化、qPCR和WB法检测胃黏膜组织中IL-6介导的JAK/STAT3信号通路相关因子(包括IL-6、JAK、STAT3)及其下游靶基因c-Myc、cyclin D1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维酶素组和JPFWG-L、JPFWG-M、JPFWG-H组大鼠胃黏膜炎性细胞浸润均减少,病理状态改善以JPFWG-H组最明显;IL-6、JAK1、STAT3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维酶素组和JPFWG-H组大鼠胃黏膜组织中c-Myc、cyclin D1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JPFWG能够改善PLGC大鼠胃黏膜的组织病理变化,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IL-6/JAK/STAT3信号通路,进而下调c-Myc、cyclin D1的表达,从而阻断炎-癌转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脾复胃颗粒 胃癌癌前病变 IL-6/JAK/STAT3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癌毒理论探讨胃癌前病变的辨治思路 被引量:4
4
作者 於丙寅 李文婷 吴勉华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09-1113,共5页
胃癌前病变是一类具有明显癌变危险的胃部慢性疾病,早期干预胃癌前病变,是胃癌二级预防的重要手段。吴勉华教授基于脾胃功能特点和癌毒理论,认为情志不畅是胃癌前病变的诱发因素,脾胃虚弱是基本病机,痰瘀互结是关键病机,癌毒蓄积是病理... 胃癌前病变是一类具有明显癌变危险的胃部慢性疾病,早期干预胃癌前病变,是胃癌二级预防的重要手段。吴勉华教授基于脾胃功能特点和癌毒理论,认为情志不畅是胃癌前病变的诱发因素,脾胃虚弱是基本病机,痰瘀互结是关键病机,癌毒蓄积是病理特征;辨证以辨病位、辨病理因素、辨病性为要点;治疗以疏肝利胆为先,运脾和胃为本,化痰祛瘀为治疗核心,抗癌解毒贯穿始终;注重病机的兼夹转化;遣方用药以理气不伤阴、滋阴不碍脾、化瘀不伤正、补益不助邪为主要原则,从而发挥中医药优势与特色,为胃癌前病变的临床诊治提供思路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前病变 癌毒理论 辨治思路 病机 中医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胃胶囊对恶变后GES-1细胞氧化应激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王丽娟 汪龙德 +4 位作者 牛小英 汪霞 张瑞婷 吴毓谦 樊泽坤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8-67,共10页
目的:观察平胃胶囊对亚硝酸胺类化合物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N-methyl-N’-nitro-N-nitrosoguanidine,MNNG)诱导的胃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PLGC)细胞模型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制备空白... 目的:观察平胃胶囊对亚硝酸胺类化合物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N-methyl-N’-nitro-N-nitrosoguanidine,MNNG)诱导的胃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PLGC)细胞模型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制备空白血清和平胃胶囊含药血清备用;MNNG诱导人胃黏膜上皮细胞系GES-1制备PLGC细胞模型,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免疫荧光法检测增殖细胞相关抗原Ki67的表达水平,进行模型评价。CCK-8法筛选含药血清最佳干预浓度及时间;采用荧光探针DCFH-DA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含量;ELISA检测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采用相关试剂盒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活性;采用新型荧光探针JC-10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Ki67和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7(melanoma differentiation-associated gene-7,MDA-7)的mRNA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Ki67、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MDA-7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和空白血清组ROS和MDA含量显著升高(P<0.01),SOD和GSH-Px的活性显著降低(P<0.01),线粒体膜电位显著下降(P<0.01),Ki67和IL-6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MDA-7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1);与空白血清组相比,模型组ROS和MDA含量,SOD和GSH-Px活性,Ki67和MDA-7 mRNA表达水平,Ki67、IL-6和MDA-7蛋白表达水平,以及线粒体膜电位均无显著差异(P>0.05);与空白血清组相比,平胃胶囊含药血清组中ROS和MDA含量显著降低(P<0.01),SOD和GSH-Px活性显著上升(P<0.05),线粒体膜电位显著升高(P<0.01),Ki67和IL-6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1),MDA-7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平胃胶囊可显著减轻MNNG诱导的胃黏膜上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和炎症反应,调控促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表达,从而发挥防治PLGC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胃胶囊 胃癌前病变 GES-1细胞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高发区应用中药复方防治的关键机制和智能诊疗模式研究
6
作者 徐伟超 李博林 +13 位作者 娄莹莹 才艳茹 杜朋丽 孙建慧 张乃霖 刘阳 郭硕 张坤 郎晓猛 白海燕 杜艳茹 支政 刘韦辰 杨倩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3542-3547,3554,共7页
胃癌(GC)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居第二位的恶性肿瘤,其发生过程遵循“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胃癌”的“炎-癌”转化规律。中医浊毒理论是新时期中医理论创新的典型代表,对“炎-癌”转化病机有新认识,浊毒致病可上调炎症介质... 胃癌(GC)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居第二位的恶性肿瘤,其发生过程遵循“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胃癌”的“炎-癌”转化规律。中医浊毒理论是新时期中医理论创新的典型代表,对“炎-癌”转化病机有新认识,浊毒致病可上调炎症介质水平,化浊解毒法及其代表方剂香连化浊方通过调节胃内微环境、抑制细胞增殖和促进细胞凋亡,有效阻断“炎-癌”转化。多组学分析揭示了胃内微环境的复杂变化,包括代谢物、菌群和免疫功能的紊乱。借助Transformer和Vision Transformer(ViT)等深度学习技术,采集胃癌高发区慢性萎缩性胃炎大样本临床病例,分析癌前病变的中西医诊疗多模态、多组学大数据,聚焦“胃内微环境”概念,选取“炎-癌”转化标志物,建立一个胃癌早期智能预警模型,创新中医药防治胃癌的智能诊疗模式;阐释中医药在癌前病变的病证防治、阻断“炎-癌”转化等方面的关键机制,揭示方剂核心成分和作用靶点,为降低胃癌发病率、解读病证诊断科学内涵和智能诊疗传承创新提供理论借鉴和研发启示。通过“数字化发现+定量化验证+智能化应用”方式,实现中医理论指导下,实验基础研究与产品转化研究的双向互动,形成多学科知识关系服务中医特色优势病种现代防控的路径与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中医药 中药复方 防治 关键机制 智能诊疗 癌前病变 “炎-癌”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趋化因子CXCL5与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的相关性 被引量:9
7
作者 裴蓓 张艺 +2 位作者 孙琴 金月萍 李学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2098-2104,共7页
目的明确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及胃癌前病变(PLGC)患者血清及胃组织中CXCL5水平变化情况,并探究CXCL5用于诊断CAG及PLGC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脾胃科收治并行胃镜及病理确诊的CAG 72例,... 目的明确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及胃癌前病变(PLGC)患者血清及胃组织中CXCL5水平变化情况,并探究CXCL5用于诊断CAG及PLGC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脾胃科收治并行胃镜及病理确诊的CAG 72例,以及同期在我科接受胃镜检查的健康受试者68例。收集所有受试者的临床信息和实验室结果,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明确CAG的影响因素及CXCL5的诊断价值。此外,为了明确CXCL5在CAG发展进程中的作用,选取2023年6-12月于本院收治的CAG、肠化、异型增生患者各15例,以及健康受试者15例。采用ELISA法、PCR法和免疫组化法验证各组CXCL5的表达情况以及与临床病理程度之间的关系,对CXCL5的诊断效能进行验证评估。结果本病的影响因素包括肿瘤家族史、吸烟史、饮酒史、饮食规律与否、幽门螺杆菌感染、病灶数量、病理程度、胃功能三项、CXCL5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曲线下面积(AUC)为1.00,约登指数为0.986,展现了良好的预测能力。ELISA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CAG、肠化和异型增生组患者血清CXCL5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且与病理程度呈正相关;PCR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CAG、肠化和异型增生组患者胃组织CXCL5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且与病理程度呈正相关。结论CXCL5在CAG和PLGC患者血清及胃组织中呈高表达,其表达水平与病理程度呈正相关。因此,CXCL5有望成为诊断CAG及PLGC的预测指标和新的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CXCL5 胃癌前病变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脾论治胃癌前病变的思路与方法 被引量:4
8
作者 王涵 王萍 +1 位作者 王奕晨 唐旭东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34-639,共6页
胃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 of gastric carcinoma,PLGC)是胃粘膜“炎-癌转化”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中医以整体调节、辨证论治的独特诊疗模式,在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逆转病理组织学病变方面显示出良好优势。PLGC病位在脾... 胃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 of gastric carcinoma,PLGC)是胃粘膜“炎-癌转化”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中医以整体调节、辨证论治的独特诊疗模式,在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逆转病理组织学病变方面显示出良好优势。PLGC病位在脾胃,脾胃虚弱为其发病基础,脾胃运化失常、气机升降异常是症状发生的主要机制,由其演化而生的湿、痰、瘀、毒等胶结积聚久留促发局部病变。脾虚与PLGC发生发展的胃粘膜微环境失衡有关,涉及胃黏膜炎症、胃内菌群、胃黏膜屏障、免疫功能、能量代谢、黏膜分泌等机制。本文从脾入手思考PLGC的病机、治法、用药思路等,对统一认识、开拓临床和科研思路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前病变 炎-癌转化 中医药 脾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细胞衰老探讨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发生机制及中药预测研究
9
作者 张伟健 李诗婷 +7 位作者 李俊怡 陈楠 罗柳茹 洪欣欣 许艺飞 潘华峰 李海文 郭绍举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3680-3687,共8页
目的:探讨细胞衰老(CS)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IM)的影响及调控机制,为中医药防治IM提供新思路。方法:从公共数据库中下载并构建CS与IM共表达核心基因集;采用免疫浸润分析、功能富集分析、基因相关性分析及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等方... 目的:探讨细胞衰老(CS)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IM)的影响及调控机制,为中医药防治IM提供新思路。方法:从公共数据库中下载并构建CS与IM共表达核心基因集;采用免疫浸润分析、功能富集分析、基因相关性分析及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等方法分析CS与IM的相关性;通过Coremine Medical平台映射中医治疗IM的有效中药并对其功效及性味归经进行统计。结果:免疫浸润分析显示肠上皮化生组中浆细胞的浸润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25 4)。功能富集分析提示IM与CS共表达的80个核心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NAD生物合成过程、细胞命运和癌症的转录失调等CS相关通路上。提取出IM与CS共表达的10个枢纽基因(CEBPA、LGALS3、ANPEP等),枢纽基因与IM相关标志基因表达均呈现一定程度的相关性(P<0.05)。中药预测分析共映射出用于治疗IM的潜在中药56味,涉及经脉11条,其中紫草出现的频次最高(2次);按照功效分类可归为33类,其中息风止痉药出现频次最高(6次),其次为补气药、活血化瘀药和清热凉血药等(均为4次)。结论:CS介导的慢性持续性炎症促进IM发生发展,IM与CS共表达的枢纽基因可能通过激活炎症相关CS,从而与IM特异性标记分子发生相互作用,促进IM进展;“健脾化瘀解毒法”是中医治疗IM的有效治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上皮化生 胃癌前病变 细胞衰老 慢性炎症反应 炎-癌转化 差异基因 中药预测 健脾化瘀解毒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线牵引与IT刀辅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角病变的临床对比研究
10
作者 王晨 殷双双 +4 位作者 王建坤 何可心 王敏 范志宁 刘莉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40-1145,共6页
目的:研究牙线牵引辅助一次性黏膜切开刀与末端绝缘(insulated-tip,IT)刀辅助一次性黏膜切开刀进行黏膜下剥离治疗胃角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23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46例早期胃角黏膜... 目的:研究牙线牵引辅助一次性黏膜切开刀与末端绝缘(insulated-tip,IT)刀辅助一次性黏膜切开刀进行黏膜下剥离治疗胃角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23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46例早期胃角黏膜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案分为牙线牵引组(n=73)与IT刀组(n=73),对两组手术时间、病灶剥离时间、肌层损伤、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评价和比较。结果:牙线牵引组肌层损伤及止血夹的使用数量相比IT刀组显著减少(P<0.05)。牙线牵引组的病灶整块切除率、R0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切缘阳性率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出血、穿孔)与IT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牙线牵引辅助一次性黏膜切开刀进行黏膜下剥离能够有效减少肌层损伤(OR=0.37,95%CI:0.18~0.74,P=0.006)。结论:对于胃角早癌及癌前病变,采用牙线牵引辅助一次性黏膜切开刀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能够有效减少肌层损伤,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角早癌 癌前病变 牙线牵引 IT刀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欣胃颗粒调控METTL6/CyclinD1通路对胃癌细胞增殖、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
11
作者 吴丽丽 张冉 +2 位作者 刘馨瑶 张杨 王静滨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1869-1875,共7页
目的:观察欣胃颗粒对胃癌细胞METTL16/CyclinD1通路和增殖、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阐明其治疗胃癌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欣胃颗粒对胃癌细胞株(MKN-45)细胞活性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分布,采... 目的:观察欣胃颗粒对胃癌细胞METTL16/CyclinD1通路和增殖、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阐明其治疗胃癌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欣胃颗粒对胃癌细胞株(MKN-45)细胞活性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分布,采用Westernblot和RT-qPCR法检测METTL16/CyclinD1通路中相关分子的表达,采用斑点杂交检测CyclinD1的m^(6)A甲基化修饰水平。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欣胃颗粒能够显著促进MKN-45细胞凋亡水平,增加G_(0)/G_(1)期比例,降低S期比例,下调CyclinD1、CDK4、E2F1和METTL16蛋白的表达和p-Rb/Rb的比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此外,欣胃颗粒能够显著下调METTL16和CyclinD1 mRNA的表达,抑制CyclinD1的m^(6)A甲基化修饰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欣胃颗粒通过抑制METTL16介导的CyclinD1的m^(6)A甲基化修饰水平,从而发挥阻断G1期向S期转化、抑制细胞增殖和促进细胞凋亡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欣胃颗粒 METTL16/CyclinD1信号通路 m^(6)A甲基化修饰 胃癌前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市溧水区多中心胃癌前病变状况人群调查
12
作者 牛春燕 王小平 +18 位作者 赵向阳 黄健康 陈跃 石永强 宋用强 王辉 吴新国 卜永丹 李箕进 陶涛 吴金华 薛昌林 张福玉 杨金明 韩春荣 袁娟 武银铃 熊红兵 肖鹏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2929-2934,共6页
目的通过人群调查,了解南京市溧水区胃癌癌前病变及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流行特征,为早期胃癌防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2021年7月至2022年12月接受胃镜检查者21977例,回顾性分析人口学特征、胃癌前病变检出率、H.pylori感染率。结果(1... 目的通过人群调查,了解南京市溧水区胃癌癌前病变及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流行特征,为早期胃癌防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2021年7月至2022年12月接受胃镜检查者21977例,回顾性分析人口学特征、胃癌前病变检出率、H.pylori感染率。结果(1)检出胃癌前病变590例(检出率2.68%);(2)男性癌前病变总检出率及各级别病理类型检出率均高于女性(P<0.001);(3)男性癌前病变最低检出年龄及各病理类型检出最低年龄均低于女性(P<0.001、P<0.009、P<0.005、P<0.002);(4)人群总H.pylori感染率23.10%,癌前病变者H.pylori感染率高于非癌前病变者(P<0.001),男性、女性癌前病变者H.pylori感染率均高于同性别非癌前病变者(P<0.001),男性癌前病变及非癌前病变者H.pylori感染率均高于女性(P<0.001);H.pylori感染率同样与年龄增长呈正相关(P<0.001),年龄变化趋势与癌前病变检出率趋势平行(P<0.001)。结论本区域内胃癌前病变检出率处于国内中等偏上水平,男性检出高于女性;女性癌前病变最低检出平均年龄较男性延迟10.57岁;调查人群总H.pylori感染率处于国内较低水平,随年龄增长而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前病变 早期胃癌 幽门螺杆菌(H.pylori) 感染率 流行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67
13
作者 周平红 彭贵勇 +5 位作者 杨仕明 陈东风 李延青 张昊翔 房殿春 姚礼庆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4期1507-1511,共5页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价值。方法对2006年6月至2013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和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新桥医院和大坪医院经ESD治疗的3 668...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价值。方法对2006年6月至2013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和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新桥医院和大坪医院经ESD治疗的3 668例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分析,并与同期经外科手术切除的124例早期胃癌的临床病历资料,包括病理诊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3年存活率进行比较。结果经ESD治疗3 668例患者一次性整块切除率为100%,一次性完整切除率为99.0%,组织学完整治愈率为99.0%。术后出血和穿孔的发生率分别为1.74%和0.76%。术后复发率为0.04%,3年生存率为99.8%。无与ESD手术相关死亡发生。早期胃癌经外科手术切除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ESD治疗组(P<0.01),术后出血和狭窄的发生率显著高于ESD治疗组(P<0.01)、住院时间亦显著长于ESD治疗组(P<0.01)。ESD组的3年存活率为99.8%,外科手术组为98.4%,两组3年存活率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 ESD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与外科手术相似,更具有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胃癌 癌前病变 内镜黏膜下切除术 外科手术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预防的研究 被引量:22
14
作者 徐光炜 游伟程 +3 位作者 昌云生 金懋林 李吉友 张联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1期782-785,共4页
病例对照研究发现酸煎饼、咸鱼、慢性胃炎、家族史及吸烟均是胃癌的危险因素,葱蒜类蔬菜有强保护作用。3400例胃镜检查CAG(慢性萎缩性胃炎)、IM(肠上皮化生)及DYS(不典型增生)的发生率分别为98%、53%及20%... 病例对照研究发现酸煎饼、咸鱼、慢性胃炎、家族史及吸烟均是胃癌的危险因素,葱蒜类蔬菜有强保护作用。3400例胃镜检查CAG(慢性萎缩性胃炎)、IM(肠上皮化生)及DYS(不典型增生)的发生率分别为98%、53%及20%。如以最高病变诊断标准计算,则SG(浅表性胃炎)1.7%,CAG44.8%,IM33.0%,DYS20%。各种癌前病变发展至胃癌呈线性进展型,其OR(危险度)分别为:浅表型IM13.8,深度IM34.6,轻度DYS25.8,中或重度DYS103.8。受检人群中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者占72%,与胃粘膜病变的程度相关。PG(胃蛋白酶原)Ⅰ∶Ⅱ随病变的进展而逐步降低,SG9.1,CAG7.2,IM5.7,DYS5.4及GC(胃癌)3.8。基于上述研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 胃癌高发区 癌前病变 幽门螺杆菌 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扶正消瘕方治疗胃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2
15
作者 孙涛 刘德山 +5 位作者 朱玉 周兰 李昌玲 姚诗清 汪超 陈莉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97-601,608,共6页
目的观察扶正消瘕方治疗胃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 of gastric cancer,PLGC)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PLGC患者4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胃复春片口服4片/次,3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扶正消瘕方加减每日1剂,水... 目的观察扶正消瘕方治疗胃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 of gastric cancer,PLGC)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PLGC患者4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胃复春片口服4片/次,3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扶正消瘕方加减每日1剂,水煎服400mL。1个月为1个疗程,连服2个疗程。结果 2组治疗前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IgG、IgM和IgA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SOD(t=2.144,P=0.044)和GSH-Px(t=2.322,P=0.030)升高,MDA(t=3.096,P=0.005)、IgG(t=2.421,P=0.025)、IgM(t=3.377,P=0.003)和IgA(t=2.521,P=0.020)降低。治疗前2组中医主要症状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中医主要症状饮食减少(t=3.924,P<0.001)、胃中嘈杂(t=4.161,P<0.001)和胃脘或胁肋胀(t=2.881,P<0.009)积分降低,总有效率增高(χ2=4.539,P=0.033)。结论胃复春片联合扶正消瘕方加减治疗PLGC较单纯中成药治疗有更好的疗效,与改善氧化还原及免疫球蛋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正消瘕方 胃癌前病变 胃复春片 氧自由基 免疫球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胃蛋白酶原异常居民胃粘膜变化的随访观察 被引量:30
16
作者 张祥宏 卜玉华 +7 位作者 王俊灵 严霞 米建民 赵文元 张振国 杨永滨 三角顺一 青木一雄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491-494,共4页
目的 :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 (PG)水平变化与我国胃癌高发区居民胃癌发生的关系及PG异常在人群胃癌筛查中的价值。方法 :在对赞皇县 15 0 4名农村居民进行血清PG和HP抗体检测的基础上 ,对受检居民进行了随访 ,并分析了受检后 16~ 30个月... 目的 :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 (PG)水平变化与我国胃癌高发区居民胃癌发生的关系及PG异常在人群胃癌筛查中的价值。方法 :在对赞皇县 15 0 4名农村居民进行血清PG和HP抗体检测的基础上 ,对受检居民进行了随访 ,并分析了受检后 16~ 30个月胃粘膜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 :赞皇县居民血清PG水平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男性居民PGⅠ、PGⅡ和PGⅠ /PGⅡ比值明显高于女性居民 ,但男女居民中血清PG异常者检出率无明显差异(11.7%∶9.6 % ,P >0 .0 5 )。随访期内PG异常居民胃癌死亡率 (0 .6 4% )高于正常居民 (0 .0 0 7% ) ,但统计学意义不明显。血清PG异常组居民胃粘膜腺体萎缩和腺上皮不典型增生的发生率均达到 70 %以上 ,肠上皮化生的发生率也超过 5 0 % ,明显高于血清PG正常居民 (P <0 .0 1)。血清PG异常伴HP抗体阳性者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及腺上皮不典型增生发生率均明显高于HP抗体阴性者。结论 :血清PG异常居民胃粘膜多有明显的癌前病变 ,是胃癌的高危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蛋白酶原 胃粘膜 癌前病变 胃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EGF和突变型p53在胃癌组织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9
17
作者 穆桂芳 穆雪峰 +8 位作者 毕海静 曲玲 谭悦菊 孙光喜 董祟海 白厚桥 高才华 周利克 陈文军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0-91,96,共3页
目的:通过检测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活检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突变型p53基因(mtp53)的表达,探讨VEGF和突变型p53基因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通过胃镜组织活检收集19例正常胃组织、22例肠上皮化生、47例胃肠黏膜不典... 目的:通过检测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活检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突变型p53基因(mtp53)的表达,探讨VEGF和突变型p53基因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通过胃镜组织活检收集19例正常胃组织、22例肠上皮化生、47例胃肠黏膜不典型增生、54例胃癌样本,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组织中VEGF和mtp53的表达水平。结果:VEGF、mtp53的表达水平在正常胃组织,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以及胃癌中呈逐渐增高的规律。胃癌组织中VEGF和mtp53表达较正常胃组织、肠上皮化生组织显著增高(P<0.05),而与不典型增生组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EGF与突变型p53的异常表达可能与胃组织病变的恶化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GF 突变型P53 胃癌 癌前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前疾病、癌前病变、胃癌与脾虚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18
作者 陈静 赵爱光 +1 位作者 曹妮达 朱晓虹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3年第7期1654-1657,共4页
分别从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方证相应等方面探讨胃癌前疾病、癌前病变及胃癌与脾虚证的关系,提示脾胃虚弱是胃癌发生、发展的基础,存在于胃癌前疾病→癌前病变→胃癌的整个过程。
关键词 胃癌前疾病 癌前病变 胃癌 脾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前病变疗效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88
19
作者 姜宁 黄宣 +1 位作者 范一宏 吕宾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49-154,共6页
目的:根据现有临床研究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前病变疗效。方法:检索Cochrane图书馆、EMBASE、Pub Med、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中的英文和中文有关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前病变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并提取纳入研究的特征信息,... 目的:根据现有临床研究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前病变疗效。方法:检索Cochrane图书馆、EMBASE、Pub Med、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中的英文和中文有关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前病变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并提取纳入研究的特征信息,数据分析采用Revman 5.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OR值,检验异质性,并根据异质性结果选择相应的效应模型。最后绘制漏斗图评定有无发表偏倚。结果:共23项RCT符合纳入研究标准,1284例患者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1253例患者接受其他治疗。与对照组相比,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胃癌前病变患者的总体症状改善、总病理改善、肠化、萎缩、不典型增生的OR值分别为4.92(95%CI 3.72,6.52,P<0.00001),3.37(95%CI 2.43,4.67,P<0.000 01),2.31(95%CI 1.49,3.59,P<0.000 2),2.24(95%CI 1.32,3.80,P=0.003),3.51(95%CI 1.76,7.00,P=0.000 4)。各观察指标的漏斗图均基本呈现下宽上窄左右对称的图形,提示无发表偏倚。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前病变的总体症状改善及病理学改善均有显著疗效,但存在对照组不合理等局限性,今后有必要进行更多高质量、观察指标一致的RCT进一步验证中西医结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前病变 慢性萎缩性胃炎 肠上皮化生 荟萃分析 异型增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癌基因PTEN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缺失和突变 被引量:9
20
作者 李异玲 赵金满 +2 位作者 何向民 付宝玉 辛彦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28-131,共4页
目的:探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抑癌基因PTEN的缺失和突变。方法:收集中国医科大学2001~2002年胃镜中心活检标本,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及对应的正常胃粘膜各30例,收集同期肿瘤外科术后大体标本,早期胃癌及进展期胃癌各30例,... 目的:探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抑癌基因PTEN的缺失和突变。方法:收集中国医科大学2001~2002年胃镜中心活检标本,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及对应的正常胃粘膜各30例,收集同期肿瘤外科术后大体标本,早期胃癌及进展期胃癌各30例,饱和氯化钠法提取组织DNA,PCR-SSCP变性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银染法检测PTEN杂合性缺失(LOH),PCR-SSCP测序法检测PTEN基因突变。结果:在胃癌癌前期病变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中,PTEN的杂合性缺失率分别为10%、10%、13.3%,在早期胃癌中,PTEN的杂合性缺失率为20%,进展期胃癌中PTEN的杂合性缺失率为33.3%,而PTEN基因突变在癌前期病变及早期胃癌中无1例出现,在进展期胃癌中出现比率为10%,而且所有发生PTEN基因突变的病例均为LOH阳性病例。结论:PTEN基因缺失或失活与胃癌的浸润和转移的关系更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癌基因PTEN 胃癌 癌前病变 杂合性缺失 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