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21篇文章
< 1 2 7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教育强国建设中乡村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公共性缺失与复归 被引量:2
1
作者 周晔 董慧 欧阳小宇 《现代教育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6-98,共13页
强国必强乡村,教育强国意为“教育强的国”和“通过教育来强国”,教育强国建设必须包含乡村学校教育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当前乡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少乡土”“缺自我”“弱自信”三大症结,掣肘教育强国建设。... 强国必强乡村,教育强国意为“教育强的国”和“通过教育来强国”,教育强国建设必须包含乡村学校教育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当前乡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少乡土”“缺自我”“弱自信”三大症结,掣肘教育强国建设。基于教育公共性的分析框架,高质量的乡村学校教育追求公平性地位、平等性参与、公益性服务和共享性资源等公共性价值。然而,当前的乡村学校教育面临公平地位彰显不足、平等参与机会提供不均、公益服务支持力量有限、资源开发共享程度不足的公共性缺失。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乡村学校教育必须强化教育的公平地位,确保实质平等参与,拓展公益服务力量,开发共享优质资源,才能走上高质量发展的道路,进而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只有高质量的乡村学校教育,才能筑牢高质量发展基础,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形成多元协同善治格局,提升乡村学校资源供给,从而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 乡村学校教育 教育高质量发展 教育公共性 教育公益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终身学习公共服务 被引量:3
2
作者 侯怀银 岳蓉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8-88,104,共12页
全民终身学习的实现需要高水平的终身学习公共服务。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是为民众终身学习提供的一般性或普遍性服务,分为终身学习基本公共服务和终身学习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县域普通高中、公共文化服务、数字教... 全民终身学习的实现需要高水平的终身学习公共服务。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是为民众终身学习提供的一般性或普遍性服务,分为终身学习基本公共服务和终身学习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县域普通高中、公共文化服务、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和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是终身学习公共服务的重点领域,经过长期发展已取得一定成就,但也存在各自的问题。提升我国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水平,需要统筹规划终身学习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健全终身学习公共服务要素保障体系,构建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格局,提高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身学习公共服务 学前教育 义务教育 县域普通高中 公共文化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服务下沉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高铁刚 《中国电化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3-70,共8页
加速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服务下沉是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工作重心下移的重要举措,是建强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客观要求。研究以公共管理中相关理论为基础,深入研究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服务下沉过程机理及有... 加速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服务下沉是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工作重心下移的重要举措,是建强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客观要求。研究以公共管理中相关理论为基础,深入研究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服务下沉过程机理及有效改进途径。通过对平台应用服务下沉的本质与价值负载分析,揭示了政府利用平台应用服务下沉破解教育发展难题、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重构教育形态的价值追求;基于平台应用服务下沉过程机理分析,揭示了平台应用服务下沉重在服务机制建设,阐述了平台应用服务下沉在空间维度、质量维度、感知维度的覆盖面、供需匹配度、获得感层级递进的目标要求,提出了“技术赋能、制度赋权、组织定序”的平台应用服务下沉基本途径;并从认识、组织、技术三个维度探讨了平台应用服务下沉面临的困难,提出了推动平台应用服务下沉的建议。研究注重与教育数字化转型理论建设深度结合,旨在丰富教育数字化转型及公共服务改革认知成果,为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服务下沉实践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 公共服务下沉 数字公共产品 教育数字化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山河大学”舆情传播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允 张雪健 詹艺塬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1-98,共8页
作为高等教育现实的“晴雨表”,高等教育舆情分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围绕新浪微博“山河大学”舆情信息,锚定其背后的高等教育优质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的问题,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进行舆情传播研究.通过密度和中心性等分析,可... 作为高等教育现实的“晴雨表”,高等教育舆情分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围绕新浪微博“山河大学”舆情信息,锚定其背后的高等教育优质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的问题,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进行舆情传播研究.通过密度和中心性等分析,可得网络节点呈现“广而密”的分布特点,且节点间连接度较高,交互性和依赖性均较强,特别容易引起普通用户的注意力和参与度.通过凝聚子群分析,发现网络聚类比较明显,但8个凝聚子群的交互度不高.该网络总体上是单向传播,主要呈现“偶遇机会型”和“多级传播型”传播路径.研究发现社会网络分析法的有效应用可为教育舆情的引导与应对提供针对性的策略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资源 社会网络分析 山河大学 新浪微博 教育舆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 被引量:4
5
作者 邬志辉 王秦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0,共10页
当前我国学龄人口变化总体呈现三大趋势:一是总量上先波峰、后波谷的“波浪式”新生人口走势;二是分布上增区少、减区多的“分化式”区域人口态势;三是类型上变化大、问题多的“焦点式”特殊人口形势。学龄人口变化对基本公共教育服务... 当前我国学龄人口变化总体呈现三大趋势:一是总量上先波峰、后波谷的“波浪式”新生人口走势;二是分布上增区少、减区多的“分化式”区域人口态势;三是类型上变化大、问题多的“焦点式”特殊人口形势。学龄人口变化对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产生重要影响,学龄人口总量变动影响了各个阶段公共教育服务,学龄人口空间变动影响了不同区域公共教育服务,学龄人口类型变动影响了各种特殊公共教育服务。要树立战略思维、类型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坚持两点论、重点论和具体论,在辩证统一中确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学龄人口增长区要确立属地供给原则、统筹学位供求矛盾、实施教师优化配置、构建“钱随生走”机制。学龄人口减少区要重塑办学质量提升机制、完善教师配置优化机制、建立特型资源标准机制、厘清经费需求保障机制。学龄人口稳定区要分类型、找定位、强服务、提质量,确保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优质均衡供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变化 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 人口增长区 人口减少区 人口稳定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对分课堂”和案例教学模式的专业型公共卫生硕士计划设计能力培养研究
6
作者 纪颖 李智婧 +4 位作者 高誉阳 史宇晖 孙昕霙 皮鑫 常春 《中国健康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80-683,691,共5页
目的评价“对分课堂”与案例教学联合模式在提升专业型公共卫生硕士(Master of Public Health,MPH)研究生健康干预计划设计能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于2022—2023学年和2023—2024学年春季学期,采用全面调查方法选取北京大学选修健康教育... 目的评价“对分课堂”与案例教学联合模式在提升专业型公共卫生硕士(Master of Public Health,MPH)研究生健康干预计划设计能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于2022—2023学年和2023—2024学年春季学期,采用全面调查方法选取北京大学选修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课程的所有MPH研究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对分课堂”与案例教学对课程进行改革,采用历史对照单盲试验设计、描述性分析等方法比较MPH研究生健康干预计划设计能力提升效果。结果基于课程分析,本研究提出了加强对健康行为和传播理论价值的思考、健康教育干预计划实践训练以及逻辑实践训练3项改革重点。MPH研究生健康干预计划设计能力提升结果显示,试验组学生的健康干预项目计划书总分为(89.35±3.59)分,高于对照组;评价方案、背景与需求评估、干预策略、行为理论或传播理论维度得分分别为(26.95±0.64)分、(26.90±1.37)分、(26.30±1.60)分、(9.20±0.92)分,均高于对照组。结论“对分课堂”与案例教学联合模式在提升MPH学生健康干预项目设计的整体质量,尤其是评价方案设计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可认为该教学模式对于提升MPH研究生健康干预计划设计能力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案例教学 对分课堂 专业型公共卫生硕士 健康教育 计划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托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开展有组织科研的探索与思考——以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为例
7
作者 王洋 王海俊 +3 位作者 简伟研 高苏堤 杨倩倩 詹思延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61-364,共4页
目的:调研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以来,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开展有组织科研实践活动中的有效举措和存在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为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的高质量建设和高校有组织科研管理能力的提升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半... 目的:调研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以来,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开展有组织科研实践活动中的有效举措和存在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为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的高质量建设和高校有组织科研管理能力的提升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对学院领导、学科群负责人、系所主任、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教师代表共计25人次进行深度访谈。通过主题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通过积极探索多学科集群攻关的有组织科研新模式来深化学科交叉融合,通过建成教育部重大疾病流行病学重点实验室和科技部中国-东盟公共卫生科技合作中心来提升科研平台水平,通过建立校地、校企联合实验室来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在建设过程中,学院还应持续强化顶层设计,不断优化学科交叉融合机制来提升联合科研攻关能力,依据新形势、新问题不断深化科研管理、科技和人才评价体系改革,以管理创新促进科技创新。结论:依托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开展有组织科研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政府和高校要协同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完善支持体系和评价系统,支撑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和公共卫生领域科技创新,助力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早日实现世界一流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有组织科研 科研管理 高等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教师评价的优绩主义审思及超越
8
作者 张丹 石定芳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6-194,共9页
教师评价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指挥棒”。受优绩主义思潮的影响,高校教师评价加剧了圈层固化、资源不公、过度竞争、等级差异等诸多深层次的问题,表征出技术垄断、指标陷阱和赢家通吃等功绩至上的迹象,呈现出工具主义... 教师评价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指挥棒”。受优绩主义思潮的影响,高校教师评价加剧了圈层固化、资源不公、过度竞争、等级差异等诸多深层次的问题,表征出技术垄断、指标陷阱和赢家通吃等功绩至上的迹象,呈现出工具主义崇拜、数据主义偏见、有限游戏沉迷等特征,出现了高校教师主体同质化、学术组织碎片化和学术发展市场化等后续现象。构想未来高校教师评价的高质量发展,需要订立以育人为本的本体性评价契约,重塑以共享求共鸣的教师评价路向,营造基于贡献正义的评价组织生态,以此形塑新的评价进路,探寻高校教师评价优绩主义的优化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教育评价 优绩主义 承认正义 分配正义 公共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共卫生传播学课程思政建设评估
9
作者 孙昕霙 李璐彤 +3 位作者 史宇晖 陈平 皮鑫 常春 《中国健康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84-686,696,共4页
目的分析思政教育融入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公共卫生传播学课程的可行性,为课程思政建设和优化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于2022年9—12月,采用全面调查方法将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参加2022—2023学年公共卫生传播学课程的全体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 目的分析思政教育融入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公共卫生传播学课程的可行性,为课程思政建设和优化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于2022年9—12月,采用全面调查方法将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参加2022—2023学年公共卫生传播学课程的全体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二阶段混合方法研究设计进行资料收集。采用一般统计学描述分析定量资料,采用主题分析法分析定性资料。结果经与专家沟通,共同设定了每节课程的思政融入点和教学方式。课程结束后,共调查了94名预防医学专业的本科生。定量结果显示,学生对公共卫生传播学课程的内容设计评分为(8.02±2.46)分,互动性评分为(8.81±1.87)分,实用性评分为(7.43±2.74)分。定性结果显示,学生普遍认可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结合,建议未来进一步增加案例教学、互动性教学和实践教学,通过采用多种健康传播技术开展实践活动、提升人工智能技术在健康传播领域的应用等途径,将课程思政更多融入实践教学。结论学生对课程思政整体评价较高,建立课程专业知识和思政内容的融合教学体系被学生认可。未来应继续探索与实践相结合的融合教学体系,更好地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学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公共卫生传播 预防医学专业 本科生 混合方法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长期战略探讨
10
作者 林钧跃 《征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0,共10页
过去20年,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一些主要矛盾:公共型体系和市场型体系推行进度的不均衡、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不均衡、国内信用治理效能与国际信控作用发挥的结构性失衡、“条块”体系功能健全程度的... 过去20年,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一些主要矛盾:公共型体系和市场型体系推行进度的不均衡、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不均衡、国内信用治理效能与国际信控作用发挥的结构性失衡、“条块”体系功能健全程度的不均衡。社会信用体系作为市场和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其运行效果的实现遵循着特定的客观规律。基于发展规律视角,社会信用体系的功能实现,由物质文明向精神文明的范式转换是必然趋势。在《关于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意见》的政策框架下,建议采取以下战略路径:一是着力解决当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结构性矛盾,持续优化公共型体系的功能;二是适时重启市场型体系的工程建设和制度设计,力争在未来两个五年规划周期内,实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重心转向以诚信教育工程为支撑的精神文明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信用体系 公共型体系 市场型体系 诚信教育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共卫生中的沟通与交流课程思政建设效果评价及优化策略
11
作者 张旭熙 王婕 +5 位作者 袁思妍 孙昕霙 纪颖 皮鑫 常春 史宇晖 《中国健康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92-696,共5页
目的基于学生视角对课程思政建设效果进行评价并提出优化建议,为医学教育中开展高质量的思政建设提供参考依据和改进思路。方法于2023年9—12月,采用全面调查方法选取北京大学医学部选修公共卫生中的沟通与交流课程的全体硕士研究生作... 目的基于学生视角对课程思政建设效果进行评价并提出优化建议,为医学教育中开展高质量的思政建设提供参考依据和改进思路。方法于2023年9—12月,采用全面调查方法选取北京大学医学部选修公共卫生中的沟通与交流课程的全体硕士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聚敛式混合方法研究收集学生对于课程思政教育的效果评价及建议。采用一般统计学描述分析定量资料,采用扎根理论分析定性资料。结果共纳入28名硕士研究生。定量结果显示,学生的思政感受得分为(9.11±1.29)分,喜爱程度得分为(9.18±1.16)分。其中,学生对于培养专业精神维度的现场教学、社会责任意识维度的政府部门承担公共卫生责任和爱国主义教育维度的公共卫生成就3种具体设计的喜爱程度较高,得分分别为(9.71±0.60)分、(9.43±0.79)分、(9.39±0.83)分。定性结果显示,未来应从创新形式与内容、增加多媒体学习、融入新时代思政和增强情感体验等4个方面进行优化。结论学生对课程思政整体评价较高,建议进一步结合时事分析、多元互动、数字化技术等形式探索全方位多角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法,更好地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学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公共卫生 研究生课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共卫生传播学绪论课程思政案例的效果评价
12
作者 张旭熙 袁思妍 +3 位作者 孙昕霙 史宇晖 皮鑫 常春 《中国健康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87-691,共5页
目的基于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对公共卫生传播学绪论课程思政案例的评价,评估思政教育效果、总结经验并提出优化改进建议。方法于2023年9—12月,采用全面调查方法将北京大学医学部参加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公共卫生传播学课程的全体本... 目的基于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对公共卫生传播学绪论课程思政案例的评价,评估思政教育效果、总结经验并提出优化改进建议。方法于2023年9—12月,采用全面调查方法将北京大学医学部参加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公共卫生传播学课程的全体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聚敛式混合方法研究评价其绪论课程思政案例的效果。采用一般统计学描述分析定量资料,采用扎根理论分析定性资料。结果共纳入66名本科生。定量结果显示,课程思政案例满意度得分为(7.66±2.31)分。其中,学生对于“五禽戏”“健康传播发展史”“预防医学专业学长的《生命时报》研究”3个案例的满意度得分较高,分别为(7.89±2.60)分、(7.88±2.57)分、(7.77±2.46)分,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定性结果显示,学生的思政体验和建议主要集中在对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学生认知3个维度。结论学生对公共卫生传播学绪论思政案例整体评价良好,其建议优质思政案例既要有理论深度也要有实践温度,通过内容与方法的有效联动,更好地实现价值内化的教育目标。因此,未来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案例设计时,应针对课程实际教学内容,选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来提升教育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政教育 公共卫生传播学 本科生课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工类高校公共美育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永生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1-64,共4页
美育的本质在于育人心灵,它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理工类高校公共美育课程教学在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尚处于摸索阶段。鉴于理工类院校学生美育基础和素养能力相对薄弱,需要紧扣学生特点,细化教学目标;植入文化内... 美育的本质在于育人心灵,它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理工类高校公共美育课程教学在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尚处于摸索阶段。鉴于理工类院校学生美育基础和素养能力相对薄弱,需要紧扣学生特点,细化教学目标;植入文化内涵,优化教学内容;加强具身学习,整合教学方法;强化多元反馈,重塑教学评价,进行整体性改革,以更好地深化和推进理工类高校公共美育课程教学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工类高校 公共美育课程 课程教学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情境式儿童场景设计--以长征精神“红飘带”环境教育设施为例
14
作者 黄喆 周艳阳 黄艳丽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2-97,共6页
以“青少年未来素养能力”提升为设计目的,基于“立德树人”教育宗旨,将文化传承、重温历史、研学探索等主题教育方式融入场景空间。采用知识图谱文献研究方法,厘清儿童情境教育模式,通过情境式儿童教育设施设计——“红飘带”,探索“... 以“青少年未来素养能力”提升为设计目的,基于“立德树人”教育宗旨,将文化传承、重温历史、研学探索等主题教育方式融入场景空间。采用知识图谱文献研究方法,厘清儿童情境教育模式,通过情境式儿童教育设施设计——“红飘带”,探索“有形”物与环境的情境设计维度,营建“激发接触、获得成就、触发反思、素质拓展”的情境式“大国少年”场景序列策略,形成活化“红飘带”历史精神的设计成果,以情境塑造儿童“红色基因”,开拓儿童“非正式”学习方式,促进儿童的综合素养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情境式 场景设计 公共教育设施 空间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教育可及性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蔚 《开放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2-120,共9页
老年教育是我国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有关老年教育可及性和均等化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基于公共服务可及性视角,通过问卷调查考查浙江省老年教育在空间可及、内容可及、形式可及三个层面的基本现状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老年教... 老年教育是我国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有关老年教育可及性和均等化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基于公共服务可及性视角,通过问卷调查考查浙江省老年教育在空间可及、内容可及、形式可及三个层面的基本现状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老年教育空间主要分为老年大学、公共机构和媒体渠道,三者在空间可及性上存在差异;内容可及性方面,老年人对数字场景中新媒体的学习兴趣和掌握度存在差异,老年数字教育公共资源的内容可及性欠佳;从形式可及性看,教学主体服务和辅助活动都会影响老年人对老年大学的总体满意度;街道和社区老年教育服务点、养老机构组织的学习活动显著正向影响老年人对公共机构老年教育的满意度;经常通过媒介渠道获取资讯的老年人对媒体渠道老年教育的满意度较高。本研究有助于丰富公共服务可及性理论,为创新发展老年教育提供政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服务可及 老年教育 积极老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投入策略对家庭学前教育负担的影响——来自北京市和上海市的案例分析
16
作者 赵嘉茵 田志磊 《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7-90,共14页
利用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选取北京市和上海市作为研究对象,构建了教育供给行为的分析框架,实证分析了教育投入策略对家庭负担水平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北京主要遵循质量优先策略,财政多向公办特别是高质量公办园倾斜,公办园... 利用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选取北京市和上海市作为研究对象,构建了教育供给行为的分析框架,实证分析了教育投入策略对家庭负担水平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北京主要遵循质量优先策略,财政多向公办特别是高质量公办园倾斜,公办园供不应求,就读普惠性和非普惠性民办园的家庭教育支出差距不大,整体负担水平被进入民办园的家庭拉高;上海则采取机会优先策略,财政多向普惠性幼儿园倾斜,教育供给的包容性相对较高,公办园供给相对充足,就读普惠性幼儿园的家庭教育支出远低于非普惠性幼儿园,整体家庭负担维持在较低水平。因此,财政投入机制应顺时而变,积极探索差异化的生均拨款制度,完善教师薪酬激励机制,逐步健全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投入 普惠性幼儿园 公办幼儿园 学前教育 教育负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新审视公共基础课程的基础定位:中职教育发展转型的视角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小娃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11,共6页
公共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体系的基础,既具有教育公共性的价值诉求,也呈现出工具性的“奠基”作用。一方面,公共基础课程回应了高中阶段教育目标的共性诉求;另一方面,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提供文化知识准备。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中... 公共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体系的基础,既具有教育公共性的价值诉求,也呈现出工具性的“奠基”作用。一方面,公共基础课程回应了高中阶段教育目标的共性诉求;另一方面,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提供文化知识准备。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中,公共基础课程经历了强制性制度变迁主导向强制性与诱致性制度变迁并存的制度变迁逻辑转型,前者是对中职教育基于需求导向的就业准备教育发展阶段特征的回应,后者是对中职教育基于供给导向的基础层次教育发展阶段特征的回应。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坚持“升学与就业并重”,推动“职普分流”上移,公共基础课程的“基础性”需要进一步巩固。基于此,中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更需要深化对高中阶段共性目标、课程内容以及专业课与公共基础课的比例等方面的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 公共基础课程 基础地位 公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式与实质创新相结合:法治宣传教育的发展与创新 被引量:1
18
作者 段传龙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8-124,共7页
法治宣传教育对于实现全民守法、构建法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对于保障推进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具有无可替代的思想启蒙、文化传播与创新引领作用。自1985年开始,我国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已经实施了近40年,陆续开展了8个五年普法规划,... 法治宣传教育对于实现全民守法、构建法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对于保障推进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具有无可替代的思想启蒙、文化传播与创新引领作用。自1985年开始,我国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已经实施了近40年,陆续开展了8个五年普法规划,在推进实践工作的内容、形式、主体、机制等多个“形式创新”层面积累了诸多有益经验,有效提升了法治宣传教育的深度与广度,大幅提升了公民法治素养和水平。然而在更为抽象与深层的基础理论层面,围绕普法工作的本质属性、原则理念以及客观规律等问题,实践理论工作的“实质创新”仍然存在不足,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普法主体与学法对象的主动性、积极性与能动性。为持续有效地健全完善法治宣传教育,未来应坚持“形式创新”与“实质创新”相结合,在稳步推进“形式创新”的基础上,重点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在基础理论层面的“实质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宣传教育 主体能动性 形式创新 实质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公共性意蕴与弘扬路径
19
作者 王磊 张铭凯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共6页
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是一个多面向、多维度的精神复合体,需要从不同的视域和角度进行深刻把握,在不同的领域和层面进行全面弘扬。教育家精神之“中国特有”,集中体现在其所蕴含的反映中华文化特色和新时代教育治理现代化需求的公共性... 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是一个多面向、多维度的精神复合体,需要从不同的视域和角度进行深刻把握,在不同的领域和层面进行全面弘扬。教育家精神之“中国特有”,集中体现在其所蕴含的反映中华文化特色和新时代教育治理现代化需求的公共性特质。在公共性视域下,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标识着新时代教师群体的公共精神,表达了公共价值立场、公共角色认同、公共服务思维、公共行动意向、公共伦理信仰、公共实践情怀等基本内涵。弘扬教育家精神,需要从公共精神塑造的一般逻辑出发,立足教师群体所处的各类场域,诉诸职前培养共同体中的根植与涵养、专业发展共同体中的培育与锻造、教育生活共同体中的凝结与彰显等基本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家精神 公共性 弘扬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社会政策执行的内在逻辑——以“多校划片”义务教育改革为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曾渝 蒋光明 《公共行政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36,M0003,共18页
近年来,我国为推动教育公平,实施了“多校划片”等政策改革。论文旨在探讨地方政府执行此类政策的动因,通过行政压力、民意诉求、晋升激励和发展型社会政策等理论视角,揭示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中兼顾追求公平与促进发展的双重目标。论文... 近年来,我国为推动教育公平,实施了“多校划片”等政策改革。论文旨在探讨地方政府执行此类政策的动因,通过行政压力、民意诉求、晋升激励和发展型社会政策等理论视角,揭示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中兼顾追求公平与促进发展的双重目标。论文通过对全国283个地级行政区义务教育入学政策进行编码,运用事件史模型分析发现,土地出让金收入增速放缓与地方政府推动“多校划片”改革有显著关联,即地方政府更可能在房地产市场下行、土地财政承压时实施“多校划片”政策,以求推动经济发展。这一发现表明,地方政府在推行社会政策时不仅有社会公平的考虑,还受经济发展情况的影响。研究结果为如何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启示和经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公平 发展型社会政策 多校划片 义务教育 基本公共服务 均等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